魯迅的《阿Q正傳》讀後感
05-31
魯迅的《阿Q正傳》讀後感
閱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我感覺到阿Q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可以說是卑微到塵埃里去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這個小人物悲慘命運的就是那個麻木不仁的時代。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遺忘和拋棄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卻更禿顯出自己內心的卑賤。 被別人打時,他卻因膽小怕事和無還手之力而只有自我安慰:「是兒子打老子。」 可見阿Q的精神勝利法讓人感覺是那麼的可悲,但更可悲的是他卻又總要去欺負自認為比自己還低賤的人如王胡、小D等。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他不想「斷子絕孫」。他和常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他覺得他「喜歡」吳媽,而又虔誠的跪下向吳媽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睏覺,我和你睏覺。」讓人覺得似乎只有調戲和耍流氓的成分,而導致這場「戀愛的悲劇」完完全全剝奪了阿Q「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養活自己」的所有權利,同時也剝奪了「人性」而終於把阿Q逼迫到了偷竊的道路上去……
從吳媽和阿Q談閑天:「太太兩天沒有吃飯哩,因為老爺要買一個小的……」這些話語中可以看出當時婦女的地位是多麼低下和不受重視而婦女們卻渾然不知。 從「女子無才便是德」到用又長又臭的裹腳布把腳里三層、外三層地裹住,還美其名曰「三寸金蓮」的過程中,婦女的腳骨折斷,疼痛難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女人做人的天性和自由完完全全的剝奪了……。 悲劇人物吳媽真的一點也不喜歡阿Q嗎?從她偷偷趕到城裡在人群中看阿Q被拉著游大街的一些複雜表情中也許可以看到一些內疚吧。但阿Q實在是一個卑微得很的人,在封建的禮教影響下的吳媽為了保住自己比生命還重要的所謂的名節,從而無意中成為了「將阿Q送上絕路」的幫凶。 阿Q想覺醒卻不知道什麼是覺醒,想要革命也不知道什麼是革命。阿Q的死是令人覺得可悲而扼腕痛心的,更可悲的是當了「替死鬼」的阿Q到死只能認為「似乎覺得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殺頭的」。「至於當時的影響,最大的倒反在舉人老爺,因為終於沒有追贓,他全家都號啕了。其次是趙府,非特秀才因為上城去報官,被不好的革命黨剪了辮子,而且又破費了二十千的賞錢,所以全家也號啕了。」 一個「錢比命重」,一個「草菅人命」的世界是多麼冷酷無情,「至於輿論,在未庄是無異議,自然都說阿Q壞,被槍斃便是他的壞的證據:不壞又何至於被槍斃呢?而城裡的輿論卻不佳,他們多半不滿足,以為槍斃並無殺頭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樣的一個可笑的死囚呵,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有唱一句戲:他們白跟一趟了。」 當時的中國社會的衰落,甚至被外國侵略者隨意蹂躪,是的人們的思想的嚴重扭曲、麻木甚至冰冷到了極點是有很大關係的。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