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們的地下宮殿:為何只有萬曆的定陵被挖開了?

接下來的這幾期宮殿君想給大家講講明朝皇帝們的地下宮殿,沒辦法,這些地宮發生過的故事實在是太有意思,太值得說了。

眾所周知,當年朱元璋的老四朱棣奪了侄子的帝位,自己當了皇帝。而當上皇帝後,朱老四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遷都,由南京遷到北京,將北京作為帝國的都城(說來北京如今的高房價還真要「感謝」朱棣大哥了!)。

遷都可不僅僅是說說那麼簡單的,你得重新建皇宮、規劃城市,同時還有一堆配套設施得跟著起來,當然啦,對於皇帝來說,有兩個「大工程」是他最在意的。

啥呢?

陽宅——皇宮;陰宅——陵寢。

因此,當年朱老四在建紫禁城的同時,也命人修建自己的陵寢。據史料記載,一位來自江西的術士廖均卿在北京昌平北邊一個叫黃土山(即今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的地方為朱棣尋得了吉壤。

(明十三陵風水圖:背靠天壽山,前有河,左右是蟒山和虎峪,象徵青龍、白虎,又像兩個門闕)

朱棣看後,立馬拍板決定在此建陵,之後,明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即被稱為主陵的「長陵」誕生了。而其後所有明皇帝的陵墓都以長陵為中心,沿著陵寢內的神道,呈樹枝分散開來,有點類似「眾陵拱衛著長陵」的意思(如下圖)。

當然啦,今天小君我要講的重點不是長陵,而是離長陵不遠的另一座陵,它是現如今十三陵里唯一被挖掘開供遊人參觀的。

就是它——定陵。

看到這兒,有小夥伴會問了:「據說十三陵里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是朱棣的長陵,那麼,為什麼當初不挖掘長陵,而是要挖一個朱棣的孫孫孫子輩的陵呢?」

其實,這是老天不經意間給考古隊開的一個「玩笑」,事情是這樣的:

新中國成立後,當時北京市的副市長,歷史學家吳晗先生首先向中央提議挖掘十三陵以做研究,這可是建國後考古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有史以來由史學家提出的第一份皇陵考古計劃。

在計劃中,吳晗提出了首先挖掘長陵的建議,因為長陵是整個十三陵里的中心,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應該也是最有考古價值的。可是當大家滿懷著信心,一點點的進行挖掘工作時,困難來了:

「找了大半天,根本找不到長陵地宮的入口!」

咋辦呢?這人力物力財力是一天天的耗著,可是挖掘工作一點進展沒有。

正當大家發愁之際,天上下起了一場大雨,說來也巧,這場大雨把離長陵不遠的另一座皇帝陵——定陵寶城的一處城磚給沖塌了。

而這時的考古人員一看,心裡琢磨著:「長陵挖不開,興許是我們對明朝皇帝的陵墓知識不夠,要不,先挖個其他的陵試試,然後再挖長陵。」

因此,這座被大雨衝破了寶頂的定陵就成了考古人員的試掘對象,要說這定陵的工程質量絕對有問題,如果它的主人——那位三十多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還活著,非得氣死。

在這之後,定陵的挖掘工作一直非常順利,考古人員打開了地宮,也將地宮裡的珍寶悉數整理並保護了起來,這也成了新中國成立起來考古界的一件「大喜事」。

哎!一場大雨讓朱棣的長陵免於一劫,卻讓本不相干的定陵「遭了秧」,有人會問了:「定陵不是都打開了嗎,試掘已經結束了,可以挖長陵了啊,那後來為什麼不挖呢?」

(定陵地宮內)

因為60、70年代國內一直處於混亂時期,挖掘長陵的事就一直被擱置了下來。而如今,出於保護的需要,學者們也不建議再打開長陵。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明朝滅亡前曾發生過這些詭異事件,讓人感覺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崇禎自殺後,明朝百萬大軍去哪了
為什麼「鐵血」反腐皇帝朱元璋什麼招都使出來了,反而越反腐越腐敗?

TAG:明朝 | 皇帝 | 明朝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