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中的知識與求知

伊斯蘭教中的知識與求知(周傳斌)

關於伊斯蘭教的話題,在座的老師、同學比我了解的更多,但我還是想從我個人理解的角度進行闡發,希望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這個題目跟我前面所講的幾個問題從內容上是有聯繫的。

首先伊斯蘭教非常重視知識和求知,這一點沒有懷疑。伊斯蘭的先知他不識字,但是他所接受到的第一段啟示(第56章1~5節)恰恰是有關知識的,這標明伊斯蘭對求知對教育的重視。然後古蘭經中有大量的內容都在講到學習、知識,其中有一個廣泛使用的反問句就是:難道他們不思考嗎?列舉了很多的自然現象。比如提到真主在空中降下雨水使大地復生,這些問題的含義是什麼,它就是在叫人去思索問題。

伊斯蘭世界最著名的科學家,巴勒斯坦的阿布杜·賽倆目曾經在197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經有一篇講話專門講到伊斯蘭與科學的關係,其中他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古蘭經與科學的關係。第一條他就說古蘭經裡面大概有650節經文,佔全部古蘭經的八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講自然現象的,鼓勵人要去研究自然,研究這個世界。第二條他說,迄今為止,沒用發現古蘭經的任何一節經文同現在的自然科學相矛盾的。這個跟基督教的聖經比較就有些差異。基督教的聖經裡面很多論述,很明顯的跟現在自然科學相抵觸,所以有那麼多人反宗教,但是在古蘭經裡面沒有。第三條他說在伊斯蘭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迫害科學家的事件,這個也是與基督教的歐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以這幾個方面來說明,從伊斯蘭的經典開始,它就是一個非常重視求知和知識的這樣一個宗教體系。這是古蘭經。

在聖訓裡面也有大量的篇幅論述知識與求知的,我們經常引用的,比如說:求學從搖籃至墳墓;學習是男女穆斯林的主命;知識是穆斯林丟失的駱駝。可以說聖訓中有非常多的內容來講述知識和求知。

通過上面可以看出伊斯蘭是很重視知識的,在伊斯蘭以後的發展中,在阿巴斯王朝時期達到了鼎盛時期。如果我們看《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就可以看出,當時它的學術文化是十分繁盛的。希提在他的阿拉伯通史中也承認,當時的伊斯蘭是整個世界文明的最高點。為什麼會這樣呢,實質上跟伊斯蘭教重視知識有關。阿巴斯王朝的哈理髮大都尊重學者,尊重知識,比較主命的一個例子就是在當時的巴格達修建了一座智慧宮,這個智慧宮是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圖書館,藏書量非常之多,多到什麼程度呢,後來有記載說,在公元1258年蒙古人西征攻下了巴格達,放火燒毀了智慧宮,智慧宮中那些圖書的灰燼堵塞了幼發拉底河,從中可以想見這種規模。還有就是現在伊斯蘭世界的最高學府,就是愛茲哈爾大學,應該說它是整個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大學,大學的出現實際上是在伊斯蘭世界。

穆斯林曾經擁有的那個輝煌時代,是跟他們重視求知重視知識有密切關係的。同樣,以後穆斯林世界的衰落跟它不重視求知不重視知識也有極大的關係。

這是我說的第一個方面,伊斯蘭是重視知識與求知的。

二、什麼是知識

既然伊斯蘭重視知識,我覺得就有必要討論到底什麼是知識。什麼樣的東西算是知識,值得我們去追求。在回族當中,大家一般稱呼一個念經人為「而淋」,「而林」就是有知識的人。在阿拉伯語中,「而林」這個詞跟世界這個詞來自同一個詞根,所以說知識是跟世界聯繫到一起的,我覺得也可以理解為知識就是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把握和一種探索,這個東西就是知識。

如果籠統的從學術的角度來說,即使是西方的學者,他們都認為人類對知識的認識就是起源於對世界的認識,就是一種分類,知識起源於分類。

所有的知識,從簡單到複雜,任何一種知識體系就是從分類開始的。它首先要把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的東西分門別類,細分了之後這些東西就是知識,就是人的知識體系。簡單的來說就是這樣,大家可以去考慮一下。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要去認識這個世界,人的眼睛不可能看到整個世界。靠人的感覺,靠人的眼睛、耳朵、鼻子感覺的話,它是不可能感知整個世界的,它只能感覺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可能獲得整體的印象,它只能通過其它的方法,現在比如說科學的方法,什麼歸納、演繹、推理、邏輯,利用這些東西來達到對世界的認識。

美國有一個學者曾經講過一段話,他說人這種東西他可以忍受一切的災難,唯有一件事情是無法忍受的,那就是無序。就是沒有秩序沒有規則,雜亂無章,這種狀態是人最不能接受的。假如說一個人的頭腦無序了,他就是瘋了。我們說這個人瘋了,精神病,是因為他的頭腦已經混亂了,沒有秩序了。所以說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無序,所以人類的所有認識成果,它的所謂的知識體系就是要達成一個秩序,把自然界的東西都排列起來,形成一個秩序,即使它沒有一個秩序,人也要給他排出一個秩序來。所有這樣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理論,伊斯蘭說世界是真主創造的,唯物主義者說是從物質進化的,為什麼會這麼說?總之是要解釋出一個秩序來。誰都不相信我們生活的世界是雜亂無章的。

所有的理論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它承認這個世界是有秩序有規則的,至於這個秩序是怎樣來的,彼此是有差異的,但是對於有秩序這一點來說是達到了共識。這個實際上就是知識,如果再說的複雜一點實際上這個東西就是文化,人的文化是什麼,人的文化就是他對整個自然界的認識。

我在這裡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在我們穆斯林,尤其是中國穆斯林中存在這一個誤區,就像我剛才說的,這個人有而林,是說他是念經人,比如像我這樣的人,沒有人說我是而林,好像念經才是而林,你漢文化水平再高也不是而林。我這裡所要強調的就是這一點,到底伊斯蘭的知識僅僅就是經典上的知識、阿拉伯文的知識,還是也包括其它的知識。這是我們要打開思路的一個關鍵。

首先認識到,既然整個世界都是真主創造的,所有的存在物都是真主創造的,所有的人類都是真主的被造物,而且人類都是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都是阿丹的後裔。所以,這實際上是一個認識問題,就是整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來自真主的,所有的知識來源於真主。

知識這種東西是真主給人類的一種稟賦,真主創造了很多東西動物、植物,跟人類很相似的是動物,但動物它沒有知識,它只有本能的反映,只有人類有知識,能夠去推理,有判斷,所以這個東西是真主給人類的一種特慈。古蘭經里講到阿丹的故事,真主造了第一個人阿丹的時候說他把萬物的名稱教給阿丹,然後讓所有的天使向他叩拜。這個表達了一個什麼?就我個人理解我覺得,所謂的把萬物的名稱教給阿丹,就是把所有的知識給了人類,而這個知識沒有給天仙。

這實際上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知識是真主給人類的一個特慈,是一種特殊的稟賦。但是這個裡面也包括求知的能力,就是古蘭經中經常說的理智,這種能力我們可以看成是人所有的理性。

這樣來看的話,你比如說美國人的武器先進,它能造飛機、大炮、原子彈,它的這些知識從哪兒來?我們以前好像認為這跟我們的教門沒有關係,那是非信士的知識,但是如果不是真主的意欲,它怎麼能擁有這種知識。所以說這個社會上的任何一樣知識,都來自於真主,只有在真主的意欲下它才會發生,才會存在。這應該是伊斯蘭的一個整體論的觀念吧。我們不能把這個割裂開來,說只有我們念經才是尋求知識,我們到社會上上學就不是知識。回族社會古代就有這樣一個缺點,說讀書必然反教。那個讀書說的是讀漢文的書,以前的經堂教育基本上是不學漢語的。正是因為以前回族社會他這種保守性,他不接納漢文化,他覺得漢文化是非穆斯林的知識,要跟她保持距離,這種觀念反而把穆斯林退縮成一個狹小的民族,成為一個少數民族。實際上,作為中國穆斯林我們的母語就是漢語,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說阿拉伯語的,阿拉伯語對於中國人來說只是一種外語,在你的母語你都掌握的很差的情況下,你說你能夠把真主的經典理解的非常透徹,那個我是不太相信。

比如在明清時期,大家都承認用漢語來闡釋伊斯蘭教達到的定點高峰是王岱輿、劉智這些人,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是學通四教的學者,他們不僅通伊斯蘭教還同儒家、道教和佛教。在王岱輿的著作里有一本名叫《希真正答》就是他跟很多人討論問題的一個問題,別人給他提問題他回答。給他提問題的這些人裡面,有很多和尚、道士,他跟這些人辯論,他說的那些話,就我目前的水平來說我有些東西還看不懂,但是他把那些和尚、道士說的啞口無言。為什麼有這種水平,首先因為他還文化水平很高。劉智的《天方典禮》中有一篇叫做《識認篇》,就是講認主的,這一篇可能有一、二百個字,但是他對認主的那個概括,迄今為止在中國沒有人超過他。這種能力,就是因為他對漢語掌握的能力。同樣到了民國時期,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阿訇,比如說新疆的馬良俊,寧夏的虎嵩山,內地的所謂四大阿訇王靜齋、哈德成、達甫生、馬松亭,哪一位不是說漢文化水平很高的。我覺得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一位說只懂阿拉伯語不懂漢語的阿訇留下來什麼著作,對今天我們有重大影響。可能當時他的而林水平也很高,他教了很多徒弟,但是現在人們已經把他忘記了。不是說他沒有水平,他可能有更高的水平,但是他沒有發揮出來。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一個認識的問題,是因為我們把知識割裂了。真主創造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統一性割裂了。我們把它分成我們的和他們的來看,沒有把這個世界看成都是我們的。概括的來說,知識分為教門的知識和世俗的知識,但是這兩個都是真主的知識,統一起來都是伊斯蘭所要追求的知識。

三、求知的目的

第三個問題,我接著就要推理下去,既然要求知,那求知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在學習,沒有信仰的人他也在學習。每一個國家都重視教育,比如中國基本上是不信仰造物主的,但是中國人非常的重視教育,每一個家庭,為了他的孩子要上學,他砸鍋賣鐵、借錢貸款他也要上學。他為什麼要上學,他有他的追求,他的追求就是要找一個工作、鐵飯碗,要吃飯。那麼我們穆斯林呢?我們大家在這裡學習我們為了什麼?我覺得伊斯蘭裡面的求知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認主。劉智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他說伊斯蘭教的信仰是什麼,他說了三句話:以識主為宗旨,以敬事為功夫,以復命歸真為究竟。這三句話的確概括了伊斯蘭信仰的核心。同樣也有一個人說的也非常好,他就是馬明新。人們問他知識的終點是什麼,他說就是認識到造物主的存在;人們問題他伊斯蘭的終點是什麼,他說了一節古蘭經文:無能無力,唯憑全知的偉大的真主的援助。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說的非常好。

知識的終點就是認主。一個人再有學問,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做了多少發明創造,或者說有多麼高的學位,中國的博士成千上萬,但是最終他們沒有認主,這就等於沒有學問。沒有對真主認識的結果,你的一切就白學了。我們穆斯林正好相反,我們學習的目的不僅是技能,主要的是認主。

為什麼只有學習才能認主呢?正如古蘭經中所說的,有理智的人和無理智的人是一樣的嗎?人是有層次的。很多伊斯蘭的學者有過這樣的論述,說文盲的信仰和學者的信仰是不一樣的,文盲的信仰是盲從的信仰,別人說給他他就信了。而學者的信仰是運用了自己的思考,運用了真主給他的這種能力,堅定信仰。這樣的信仰才是真正的信仰,才是伊斯蘭所提倡的信仰。要不古蘭經講到那麼多知識幹什麼?

同樣的,可以對比一下。在基督教的聖經裡面箴言中頭一句話說: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西方人也是很重視這一點,只是他說的是開端,馬明新說的是終點,但都說到了要承認真主。

這就是伊斯蘭求知的目的。而在現實的社會中,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世俗的學者的愚昧。我們學習是要認主,他們學習或許目的正我們相反,是證明真主不存在。有的人的學習是為了背離真主,離真主越來越遠。但這種差異並不是說知識有好有壞,不是說有的知識讓人認主,有的知識讓人背叛真主。而是說求知的人他個人的態度問題。

四、求知的途徑

既然知識那麼重要,那麼我們應怎樣去求知,怎樣獲得這種知識。在世俗的領域來看,求知就是上學、讀書,就是要接受國家的教育,這就是知識的來源。但是在伊斯蘭看來知識的來源,人們求知的途徑可能有兩個。在中世紀的時候,伊斯蘭的幾位哲學家都提到了這個問題,在學術上叫做「雙重真理論」。

說真理有兩個來源,一種是啟示的知識,真主降下的啟示,通過歷來的先知所說的話而形成的經典,這種知識是絕對的知識,因為它來自造物主。你不需要去思考,你接受就可以了。另外一個途徑是人自己去追求,那就是理性的知識

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種能力,是真主的一種特慈,其它的存在物都沒有理性。我們知道現在的社會,整個世界都非常崇拜理性,推崇理性。包括穆斯林內部也有很多人極端的相信理性,已經相信到一種迷誤的地步,時不時把伊斯蘭的信仰來放在理性的天平上來秤一秤。他覺得複合理性才是正確的,有的人就是走到了這一步。我覺得他就是沒有把這兩種分清楚,實際上中世紀的伊斯蘭學者已經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說的很清楚了,理性的知識不能取代啟示的知識,也不能用理性去衡量真主的啟示。

來自真主的啟示是絕對的知識,而人類通過自己的理性求得的知識那是相對的知識。理性是什麼,就是人看到一些現象,首先在他的頭腦中形成一個印象,然後他用一些個推理啊、判斷啊、歸納啊進行總結,這就是人的理性。簡單的說就是這樣。但問題是,在現在這個社會中,它只承認理性不承認啟示。那結果是什麼,實際上很簡單。

理性所認識的永遠都是相對的有限的。比如在一千年前,人類的理性所認識的就是那麼大(周老師划了一個圈),這時當時人的理性所能認識的,一千年以後這個圈變大了,再過一千年還會變的更大。人類認識的範圍會越來越大,但是它永遠都跑不出這個圈,永遠都在裡面。就是說人類的認識是有一個範圍的,永遠在一個圈子內,那麼圈子的外面是什麼?圈子的外面是沒有邊際的,是無限的,是絕對的領域。人類的圈子擴展的再大也不可能包括整個宇宙,理性肯定是有限的,你不能把有限的東西誇大為無限的。這實際上是現在社會認識的一個誤區,他們認為理性能夠認識一切,很多人是機械的理性主義者,科學主義者,他就認為人類認識的範圍不斷擴大,終於有一天會擴大到認識全部,把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能認識,他們堅信會有那麼一天。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只有真主那裡才有絕對的無限,人永遠都是有限。關於「雙重真理論」這個問題,像伊本·西納、伊本·圖菲利、伊本·魯士德都有這些論述。

我們可以確定知識有兩種來源,但不是對等的兩種來源,啟示是高於理性的。現在有很多人說宗教是非理性的,好像是不承認理性,這個只能說明他對像伊斯蘭教這樣的宗教不了解。伊斯蘭並不否認理性,而且也應該說還是相當的推崇理性的,但是伊斯蘭同時又把理性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不過分的誇大它,也不是完全的否定他。更合適的說法是伊斯蘭的信仰是超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真主的能力肯定是超越理性的,但作為穆斯林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理性的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它的有用性,它確實是個有用的工具,是真主給人類的一種能力;另一方面要看到它的有限性,它雖然有用但它不是萬能的。這就是一個觀念的理解。

所以我們不能把理性科學作為衡量信仰的標準,動不動就說我們古蘭經或什麼是符合科學的。這是一種錯誤,那就是說你拿人的標準來衡量真主。你認為真主的經典符合人的理性了,它就是正確的,不符合它就是錯誤的。看似好像你這個人很先進,好像還談科學。實際上你還沒有搞清楚科學是什麼,理性是什麼。所以不能拿理性來衡量啟示。

我在把這個闡發一下,即為什麼說理性既是有用的又是有限的,不僅我們在說,現在任何一個嚴謹的學者、嚴謹的科學家都承認這一點,都承認人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我們知道二○世紀自然科學有兩個最偉大的理論,最偉大的發現。一個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愛因斯坦大家都知道,現在之所以能夠發展原子彈這種東西就是因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儘管愛因斯坦是很偉大的科學家,但是他有信仰,他信仰上帝。他有一句話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瘸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他的意思是說信仰跟科學並不矛盾。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底說了個什麼?既然叫做相對論說的當然是相對了。這個說起來比較複雜,簡單的來說就是時空的相對性,對於空間在愛因斯坦以前很多學者認為它是絕對的,時間是絕對的,時間過去了就不會再回來,一個人變老了不會再年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說明了時間是相對的,時間可以變慢,甚至也可以回速。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簡單的說他有一個判斷,當一個物體它運動的速度達到光速的時候,這時這個物體它的質量等於無限大,它的體積等於零。所謂的零就是看不見了。假如說一個物體能夠超越光速,它的體積是負值。他的原理推論出來當然可能還有更複雜的內容,我就簡單地說這些。

這表明什麼?就是的確有看不見的世界,未知的世界。目所不能看到的東西,並不是不存在的。關鍵是人所造的機械裝置,它現在運行的速度是不可能達到光速的。有的科學家就說,人類的科技再發達,光速永遠都是人不能達到的一個極限。所以雖然有這個理論,但是人是做不到的。但就這一點它已經打開了人的思維。我們經常說哪個星星離我們有多少萬光年,就是光一秒鐘走30萬公里,走上一年就是一光年。宇宙已經大到無法用什麼公里來計算了,只好用光的速度來計算。現在是用時間來計算空間,所以時空本身是相互轉化的。假如說一顆星星,比如說織女星距離地球是八萬光年,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光不是織女星現在發出的,是八萬光年以前發出的,現在才到達地球。假如說我們在地球上有一個望遠鏡,能夠看到織女星,那是八萬年以前的,現在的織女星必須要八萬年以後才能夠看到。

我們做一個假設,假如你這個人現在到達了一個距離地區1400光年的星球上拿一個望遠鏡向地球看,如果能看到的話,你會發現我們的先知正在那裡宣教。這就說明時間的相對性,時間不是絕對的,把握不住的一個東西。這就是愛因斯坦體出的相對論,簡單的來說,我認為這已經能夠極大的開拓我們的思路。它說明了人類很多知識的局限性。

另外一個自然科學偉大的理論是在1928年,有一個德國人叫海森保,它提出了一個原理叫做測不住原理,他是說所有的存在所有的東西都在運動之中。你比如說這個桌子,是由細胞構成的,他原先是一棵樹,這棵樹裡面構成它的當然是細胞了,如果你用顯微鏡看你會看到他的細胞,然後你再看細胞裡面有細胞核,你再看它的細胞核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又由質子、中子、電子,再小的還有夸克等等。可以一直的分下去,而且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是在運動的,到了微觀世界。學過化學的同學都知道,電子是在不停的旋轉的,他的這個測不準原理簡單的就是說,假如你知道這個地方有一個原子,我也知道它有三個電子,我只能知道它有三個電子而已,卻並不知道它在什麼地方。因為它在動,而且還那麼小,飛速的旋轉。我只能說有,至於說某一時刻在什麼地方我不知道。所以說這個就是測不準原理,物理上來說測不準就會產生誤差。既然你對一個原子的認識都有誤差,那麼這個桌子整個是由原子構成的,那誰知道你對這個桌子的認識的誤差有多大?大到我們原先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可能完全是錯誤的。所以這個對現在的物理學科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說明了人的知識的相對性。這個我們再結合到伊斯蘭教中,當時劉智對真主的存在有一句話說:「巨無外,細不內」。說在大的方面只有真主在它之外再沒有東西了,同樣在小的微觀的方面來說,在它之內也再沒有東西了。所以說只有真主是絕對的存在,任何被造物,我們現存的物質世界都是相對的,有限的。

我舉這個例子還是要說明,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不能認為理性的東西就是正確的。我聽一個漢族學者說過,他說科學只當它變成一種宗教時,它才是宗教的敵人。就是說科學跟宗教並不對立,假如科學跟宗教對立的話,那說明科學本身也已經成為一種宗教了。

這就是求知的途徑,我們一方面肯定理性,同時我們看到理性的有限性。

五、中國穆斯林的求學傳統

最後我要強調的一點就是中國穆斯林的求學傳統。僅就中國的範圍來說,中國的穆斯林具有非常優秀的求學傳統,歷代的學者先賢,他們克服各種困難,一代一代的刻苦求學求知,然後把這個知識傳承到今天。

雖然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局限性,但伊斯蘭能夠保存下了是與這種求學相關的。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求學,我們就是教門傳承下去的保證,假如我們都不學習,那伊斯蘭在中國早就消失了。大家都知道,在明朝的時候伊斯蘭在中國曾經出現了一個危機,就是因為它一開始沒有這種學習的傳統,後來胡登洲創建了經堂教育,因為它有感於當時伊斯蘭教那種現狀,沒有明確、系統的教育,很多思想不知道怎麼回事兒。所以才創建了經堂教育。比如福建泉州,在宋朝的時候可以說是非常的繁榮,穆斯林非常多,當時在那裡有七座清真寺,但後來伊斯蘭教在那裡消失了。那裡有一個家族非常有名的,叫陳埭丁,就是陳埭這個地方一個姓丁的家族。這個家族在泉州附近的郊區有13個村莊,全部都姓丁,有好幾萬人。但是這些人全部都養zhu吃zhu肉。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明朝的時候他們的祖先因為躲避戰亂跑到鄉下,跟外界斷絕交往,它的伊斯蘭傳承不下去了。這個家族在明朝時出了一個文人,這個文人在他70歲的時候他寫了一篇文章,叫做《祖教說》,這篇文章現在還保存在他們的家譜裡面。當時他已經記不太清楚了,文中談到了他們祖宗的宗教,其實就是伊斯蘭教的一些信仰功修,如禮拜、喪葬、不吃zhu肉等。但後來,這些全部不存在了,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求學,沒有傳承。假如說沒有當時胡登洲創立經堂教育,可能中國的穆斯林全會像他們那樣。

所以我們要有一種使命感,不但要把伊斯蘭教傳承下來,還要把它帶給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誰來給中國人宣傳伊斯蘭教?就是我們中國穆斯林。

我今天說的就是這些,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讓大家來思考這個問題,思考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求知,我們為什麼求知,我們怎樣求知,我們學習什麼樣的知識。我就說到這裡。謝謝!

推薦閱讀:

權力的起源?
有辦法聽到自己身體里的聲音嗎?
春風十里不如你,究竟是誰最早說的?
你的學習是碎片化的還是體系化的?
怎樣成為各學科都精通的達人?

TAG:知識 | 伊斯蘭教 | 求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