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馬哈希大師學正念(10)實修指導

果定

內觀禪修中,一般禪修者遭遇的第一個觀智是名色分別智,但就擁有道智、果智的 禪修者而言,首先生起的則是生滅智。所以,在觀照諸行現象時,生滅智最初生起, 之後很快的便會依序生起更高的觀智,一直 到最微細、殊勝的觀智──行捨智。當行捨智夠有力時,就會如同以前一樣,心轉向涅 槃,一切有為法止息,果心的心路過程將會 生起。

如果不預先決意果等至的時間,它可能會僅持續幾剎那,或者可能持續相當長的一 段時間,譬如:五、十、十五分鐘,或半小 時、一小時。注釋書說,果定甚至可維持一整天,或預先決意的任何時間。現今我們也 可以發現,定力強且觀智銳利的禪修者能進 入果等至很長的時間,如一個、兩個或三個小時,或者預先決意的時間長度如注釋書說那般。在不需果等至時,若預先決意果等 至必須結束,就能自在地從果等至出來。然而,就長時入果等至的情況而言,其間可能 會有數次思惟生起,不過如果觀照這思惟四、五次,就會再度進入果等至。如此,禪修者可以進入果等至幾個小時。

在果等至期間,心完全安止於涅槃,一切諸行止息,心不了知其他事物。涅槃,與 屬於此世間或他世間的有為的名色法以及 概念法完全不同。所以在果等至期間,禪修者無法了知或憶起此世間(即自己的身體) 或他世間,完全沒有任何念頭。即使身旁有 顯著的可見、聽、聞、嗅、嚐、觸等的所緣,他或她也無法覺知它們。在入定時,即使很 長的時間,其威儀姿勢也是牢固、穩定的,例如,如果靜坐時入果等至,其坐姿會維持不搖動、不曲身,也無任何改換。如巴利佛 典所說:禪那及道、果,支持威儀姿勢。(《阿毘達磨注》)當果定心路結束時,首先經驗到的第一個所緣,可能是在回憶涅槃或果等至,或某 種視覺影相,或者只是思惟。然後,一般的 觀察、光明或省察視情況出現。在離開果等至之後,禪修者起初只能斷斷續續地覺知所 緣。然而也有些時候,如果禪修者的內觀極 為有力,那麼在出果等至之後也能立刻持續地覺察微細所緣。請記得,在開始觀察之 前,就應該先決意要迅速進入聖果以及持續 期間的長短,當禪修者開始觀照時便不應再想著聖果。

觀智不夠強而無法入果等至時,禪修者 可能會經驗到起雞皮疙瘩、打呵欠、顫抖、深呼吸等狀況,接著,觀照會流於間歇性。 有時候,當觀照有所提升時,可能會心想涅 槃近了而感到興奮,但觀照卻會因此而變得不連續,所以不應該這麼尋思。如果這想法 出現了,應凖確地觀照這想法。有些禪修者 在能夠進入果等至之前,會遭遇這些波動許多次。如果定力和觀智仍弱,要進入果等至 也許要花一些時間,或者無法長時停留在果 等至裡。

讓觀智更明晰

有時候,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和欲解脫智並不清晰,因為之前在體驗它們時,

時間並不長。如果想要清晰、明白地體驗它們,必須決意體驗每個觀智一段時間。例 如,倘若設定一段修習時間,決意說:「願 生滅智持續半個小時!」那時,生滅智便會在那段時間生起,不會超過時限。之後,後 續的壞滅智將自動生起,而只見到現象滅 去;不過,如果壞滅智未自動生起,應該決意讓它生起。然後,此觀智會在那段期間現 前,而下一個觀智會自動隨之而來。應當以 這方式讓所有觀智依序生起。在精通現前的觀智之後,只要未自動進入下一個更高的觀 智,禪修者便應該決意令下一個觀智生起。

所以,在壞滅智之後,應當決意:「願我體證怖畏智!」如此,怖畏智將會生起。 對此感到滿意時,再決意:「願我體證過患智!」如此,禪修者在每次觀照現象時將見到其過患,體證了該觀智。對此觀智感到滿 意時,再決意證得厭離智。該觀智將隨後生起,使禪修者變得厭倦、厭離。對此觀智滿 意時,再決意:「願欲解脫智生起!」該觀 智將於隨後生起,令禪修者每次觀照諸行現象時,渴望從它們脫離。接著,禪修者決意 證得審察智。該觀智將於隨後生起,使禪修 者體驗苦受、不滿,想要變換姿勢。最後,應決意證得行捨智,就在觀照的動能猶如自 行運轉般的期間,那微妙的觀智將會生起。

如此,禪修者會發現,依其決意,他可以在特定的時間之內到達特定的觀智。禪修者也會發現,他的觀智像羅盤指針那般會適時變換,一旦他對現階的觀智感到滿意,即會變換到更高的觀智。如果之前未清楚體驗所有的觀智,禪修者應當如此反復地修習。

另一方面,定力強且觀智銳利的禪修者,當他們未作決意而行觀照時,可能在短時間內 ──四、五個或十個觀照之內──便到達行 捨智;也能常常體驗聖果。如果非常精通這個練習,甚至可以在行走、進食等期間體驗 聖果。

為更高的道、果而修習

禪修者善於修習而能迅速進入果等至並長住其中之時,應該進而為求更高的道、 果而修習。為此,禪修者首先應決定他將花 幾日修行,然後作決意:「願我在這段期間,不回到我已證得的果!願我證得更高的 道、果!」之後,禪修者應該如同往常,就 只是觀照當下的諸行現象。

作這決意的理由是,在選定的時間內,如果觀智夠強的話,可以直接導向更高的 道、果,而不是回到之前的聖果;否則禪修 者將會經常回到曾證得的聖果。如上述那般決意的好處是,如果禪修者尚未能證得更高 的道、果,在那段修習期間之後,他可以輕 易地回到之前的聖果。否則,若他決意:「從現在起,我將只為更高階的道、果而修習!」 他將發現自己很難回到之前的聖果;這樣, 禪修者既未能證得更高的道、果,也不能回到之前所證的果,可能會因此而心煩意亂。

決意在一段期間內不回到之前的聖果之後,禪修者應該如往常僅是觀照諸行現 象。之後,觀智將從生滅智開始,依序地生 起。觀智的培養將類似之前證得初道的方式,而非類似導向初果的的方式。如此,在生滅智成熟之前,禪修者可能會體驗到明亮 的光、影相和種種苦受。身心現象的生滅,並不十分精緻、清晰。當禪修者為了果等至 而修習時,通常只花很少的時間便回到行捨 智,但是現在他可能在低階的觀智花費長時間。然而,這並不像最初練習那樣,在到達 行捨智之前會有許多的困難或延遲。一天內,禪修者可以依序體驗觀智,回到行捨智。

禪修者的覺察力更是準確、精凖,遠勝 於最初修習之時。其洞察力益發廣闊而清澈,對感官、世俗所緣和苦的輪轉更加感到怖畏、過患、厭離,想要解脫的渴望更為強烈。即使以前能夠一小時進入聖果三、四 次,但現在的觀智可能停滯在行捨智的階段,因為觀智還未強大到足以進展至更高的道智。可能停留在這情況很長的時間,一 天、兩天、數個月甚至數年。當觀智最終足夠強大時,觀照心將變得極為清明且迅速, 在加速之後,心的焦點轉而以涅槃──諸行 的止滅──為所緣。如此,禪修者證得第二階的道智和果智。緊接在後的是對道、果的 反思以及對剩餘煩惱的省察。之後,當禪修 者照常觀照時,生滅智將會帶著極清明的心生起。以上所述,是為了證得第二階的道 智、果智,成為一來者的修習方式和經驗。

如果想要證得第三階證悟的道智、果智,禪修者應決意一段修習的期間,並且停 止期待進入已證得的果等至。他如此決意: 「但願我未體證的更高的道、果生起!願我體證更高的道、果!」之後,按照往常的方 式觀照身心現象。觀智將從生滅智開始,依序進展,不久後將到達行捨智。如果觀智仍未成熟,就會停滯在這個階段一段時間。與 往常一樣,當觀智夠強時,它會改變焦點, 改以涅槃──諸行止息──為所緣。如此,第三階證悟的道智、果智將會生起。之後接 著省察的程序。以上所述,是為了證得第三 階的道智、果智,成為不還者的修習方式和經驗。

若要證得第四亦即最後階段的道智、果智,禪修者只需依循相同的方法:先決定一 段修習時間,擱置對現有的果等至的期待, 並決心要經驗最高的證悟,之後觀照當下的身心現象。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的修習方 式。這便是為何《念住經》(MN.10)會使用「唯一之道」這個詞。觀智將從生滅智開 始,依序進展,不久後到達行捨智。如果觀智不夠有力,禪修將會停滯在這個階段。和 往常一樣,當觀智夠強時,它會改變焦點,改以涅槃──諸行止息──為所緣。如此, 第四階證悟的道智、果智將會生起。

證得阿羅漢道智、果智之後,禪修者會立即反思已清晰體證的道果涅槃。可能如此 省察:「一切煩惱已斷除,將不再生起。我 已完成一切應做的事。」以上所述,是為了證得阿羅漢的修習方式和經驗。


推薦閱讀:

手把手教你寫Assignment!Essay和Report!強烈建議需要的同學收藏!!!
(1)2010前舞友指導筆記
給12星座的戳心指導,幫你看清某個人某件事
黃飛鴻的傳人,李連杰、成龍、吳京、甄子丹全都受過他的指導!
我和美食有個約會——糖尿病者飲食指導

TAG:正念 | 大師 | 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