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語言勢力變遷:太平天國禍亂江南,上海話後來居上
吳語區全圖
吳語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通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南部、皖東南+贛東北邊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蘇南部大部分,同屬吳語最大的一個分片:吳語太湖片。(圖上所有泛藍色地區)。包括了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常州話、紹興話、無錫話等一系列子方言。
如果您想評論,可以在本文最下方發表或者查看評論!
本文轉載自澎湃-私家歷史。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贊成或否定。
前文提要
上輯鏈接:點擊此處回顧:江南吳語是古代中原人從北方帶來的?
吳語在江南地區已經根深蒂固,北方話的影響比起永嘉南渡時徹底的清洗已經極為有限了。同樣,蘇州繼續維持著吳語區一貫以來的文化中心,只不過,危機正在醞釀當中,太平天國即將給吳語區帶來一場巨大的災難......
作者:鄭子寧
1851年,廣東花縣的落魄書生洪秀全糾集了一幫客家鄉勇,太平天國運動開始。這時,在數千里之外的吳語區,生活一切照舊。雖然盛清的光輝已經漸漸過去,鴉片戰爭中中國慘敗,上海在列強逼迫下被迫開埠。
不過對於多數江南居民來說,日常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農民和市民仍舊各司其職,富裕的士紳階層仍然努力在隨著人口增長越來越困難的科舉考試中試圖出人頭地。而官府則忙於應付日常事務,譬如如何對付日趨流行的灘簧之類。
蘇州永禁灘簧碑,鄉民熱衷灘簧,不喜崑曲一向令地方官極為頭疼。吳語君註:灘簧,是很多江南戲劇的前身,包括蘇劇、錫劇、滬劇、杭劇、甬劇、紹劇、湖劇,都發源於江南灘簧。這些劇種本質上是同一類戲,也就是灘簧戲。
沒有人會想到,在接下去的十幾年,這場看似不值一提的運動會席捲整個江南,對吳語的發展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
蘇州的風光:川人稱「洋氣」為「蘇氣」
1851年,經過盛清時期人口的大規模擴張,全國人口大約為4.336億。而江南地區人口尤其稠密。江南諸多市鎮體系頂端的則是蘇州城。
據估計,當時蘇州僅府城的人口就達到200萬左右,超過了首都北京,是當之無愧的全國性大城市。而蘇州文化的影響更是趨於巔峰,一地的狀元、進士人數可以和西部許多省份相匹敵。而蘇州製作的工藝品更是遠銷五湖四海,各種流行風潮也從蘇州擴向四方,「蘇州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以至至今四川地區仍然把「洋氣」稱作「蘇氣」。甚至連蘇州人都成了被公開收買哄搶的緊俏商品——其時蘇州一大產業正是販男鬻女供遠地人作姬妾或伶人等用。當時蘇州風光到什麼程度呢?在遠離吳語區的北京,1761年乾隆皇帝為了給母親祝賀七十大壽,特意仿造蘇州的街景,從萬壽寺到海淀鎮修建了一條長達數里的商業街。該條商業街效仿江南風格,五步一樂亭,十步一戲台,並從蘇州選來一批商人在此經營店鋪,一時之間吳儂軟語響徹該街,這條街也就是現在北京海淀蘇州街的前身。北京頤和園也有蘇州街,近年得到修繕復原,可惜似乎和蘇州並不像。蘇州極高的經濟文化地位為蘇州話在吳語區乃至全國的流行創下了極為良好的基礎。據記載,蘇州旁邊的松江府在明朝時尚是「府城視上海為輕,視嘉興為重」。到了清朝則演變為「府城視上海為輕,視蘇州為重」。
在戲曲行當,蘇州話的地位則更加崇高,本就有「四方歌者必宗吳門」。雖然崑曲自始至終是一種用官話的戲曲,但丑角念白大量使用蘇白,遍布全國的文人曲家也在傳唱崑曲時多多少少帶上了蘇腔。在那個時候,吳語人口在全國僅次於官話人口,大約佔當時全清朝人口14%,遠遠超過其他南方方言,以蘇州話為代表的部分吳語文化地位更是遠非其他南方方言可比。不過,災難已經在醞釀當中了。
太平軍來襲:吳語區龜縮
太平軍自兩廣起兵後逐漸北上。1852年,太平軍佔領湖北湖南兩省。由於兩湖地區位於江南上游,順江而下自然就成了太平軍的下一個目標。1853年,沿江東進的太平軍攻克安慶,並佔領南京。
南京雖然並不在吳語區範圍之內,但是作為東南重鎮一直是江浙西部的屏障。南京的陷落讓整個江浙人心惶惶。自此太平軍時時襲擾江浙地區。江南各地紛紛組織團練試圖阻止太平軍進犯。因此在一段時間內,江南腹地並未遭受毀滅性打擊。不過,事情終究朝著壞的方向發展了。1860年,李秀成率軍東進,在接下來的一年多,李秀成部陸續攻克常州、無錫、蘇州。其中攻打蘇州時,時任江蘇巡撫徐有壬採取堅壁清野策略,縱火燒毀了蘇州繁華已久的閶門外商業街,永久性地毀滅了蘇州作為主要商業中心的地位。1861年,太平軍又攻佔杭州。戰事幾乎讓杭州全城居民死光。寧波、台州等浙東都市也先後陷落。太平天國軍隊路線及範圍
曠日持久的兵燹之禍對江南吳語區的人口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據統計,1851年,江蘇省總人口4430.3萬,蘇南、蘇北分別為3269.6萬和1160.7萬。戰後蘇南人口減少1830.9萬,蘇北增加了208.9萬。自此吳語失去了江蘇省第一大方言的地位。幾乎全境都是吳語的浙江則由3127萬死剩1497萬。浙江所有州府除溫州府外人口統統劇烈下滑,其中湖州府更是由近300萬跌至不足10萬。
浙江太平天國時期分府人口損失圖
那這麼一場大禍對吳語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吳語區除了人口驟減外,地盤也縮小了不少——由於戰後江南地區赤地千里,官府組織了不少移民以填充損失的人口。這些移民往往原籍非吳語區,在一些人口損失特別嚴重,移民數量特別多的地方,出現了「喧賓奪主」的現象。吳語在日常交際中的地位讓位給了移民的方言。皖南語言地圖,吳語、江淮官話、湖北話、河南話如犬牙交錯一般分布。吳語似碎片般散落在皖南的郊縣。太平天國期間,皖南不少府城人口損失高達90%,戰後大量客籍移民前來,使得移民所帶來方言反客為主。這種現象在皖南各地特別明顯。太平天國戰後皖南大片吳語區龜縮,今天吳語還有一定使用的只限於涇縣等少數幾個縣。而本來地處江浙腹地的金壇由於人口滅殺嚴重,今天縣城和西半個縣已經多說江淮官話,只是東半部仍然說吳語。
皖南如今斑駁的方言分布即拜太平天國所賜。同時,蘇州在太平天國時期遭受的禍害尤其劇烈,其經濟雖然後來有所恢復,但是那個引領全國風雅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吳語區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尷尬局面,各地方言也紛紛發生了重大嬗變。如寧波話早期記錄和二十世紀初的記錄就已經相差不少。上海話的崛起
如果說太平天國運動在江南有一個受益者,那非上海莫屬。戰爭期間大量江浙兩省的富裕紳民和平頭百姓紛紛湧向相對安全的上海租界避難。雖然太平軍一度也試圖進攻上海,但是終究沒能抵擋得過洋槍大炮。
上海開埠早期的租界內有大量閩粵移民,大批遷來的江浙移民重新鞏固了上海當地的吳語,同時讓本就有一定基礎的上海得到迅速發展。(吳語君註:上海雖然號稱是移民城市,但是移民來源仍然是以同文化區的江浙為主。在1990年的統計里,祖籍來自吳語區的人占上海總人口的78%。)終於,上海取代了蘇州和杭州,成為江南地區的經濟中心。很快,上海的商貿超過了千年商都廣州。閩粵移民一度佔到上海人口相當部分,1853年小刀會起義後清廷禁止了閩粵人移居上海。
大批遷徙而來的江浙移民對上海方言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上海本屬松江府,其當地的吳語和其他松江府吳語一樣,由於地處偏僻,一向較為保守。但是大批移民的遷入改變了上海話和周圍松江府吳語的連續性。移民在學習和自己方言比較相近的另外一種吳語時往往會帶上自己的口音。又由於蘇州歷史上的文化地位,雖然已然衰落,但是蘇州口音仍然有著較高的語言權威。新形成的城市方言上海話也受到了蘇州話的強烈影響。
上海話中最能體現蘇州話影響的是「南」、「貪」等字,這類字的韻母在松江府的吳語中本來是讀作e的。1853年上海開埠不久後,傳教士記載的資料也是如此。但到了20世紀初期,上海話中出現了兩派並行的狀況,一些人讀蘇州的oe,一些人仍然讀上海本來的e,兩派人互相說對方上海話不地道,帶有「蘇州腔」或「浦東腔」。現如今經過20世紀的演變,oe派大獲全勝,市區的上海話已經很難聽到e的讀法了。
江浙移民融合形成的上海話發音相對簡單易學,又由於上海的急速發展,到了20世紀初,已經具有江浙一帶「普通話」的地位。語言學家趙元任先生就曾提到,當時一個常州人和一個無錫人見面時往往都說上海話,儘管常州話和無錫話本就能夠互通。不過,上海話的強勢終究是曇花一現。現代以來江浙地區始終沒能出現如香港之於粵語那樣的文化生產中心。老上海電影雖然也一度興盛,但是拍攝始終採用普通話。吳語更是從教育領域全面撤出,以至於如今一些人甚至看不慣寫「上海人」而偏要寫「上海寧」。在南方主要方言中,吳語的前景實在不妙。從樂觀的角度看,雖然吳語未來可能會被普通話取代,但江南仍將是人文薈萃,千載繁華的江南——只是那時「吳儂軟語」只能依靠人們自行想像了。(全文完)本文轉載自澎湃-私家歷史。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贊成或否定。
如果您有想說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發表或者查看評論。
歡迎為吳語微信平台提供素材
請一起關注吳語傳承的問題,關注吳語傳承的現狀。
傳承千年古音,請把吳語傳承給下一代。
推薦閱讀:
※山水柔情話江南
※歌曲《江南 Style》在韓國國內是怎樣一個地位和反響?
※精忠魂——江南桃山嶽王祠
※轉:江南春好花意濃,多少樓台煙雨中
※煙雨江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