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11-115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11-115集)

凈空法師主講 

第111集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七面。

【11、就事作觀,觀其全非性有,只是假名。心中不存一絲之我,一絲之見。而行之於事,則遠離幻有之名相,深照本空之心性。此約即非是名之義,以除我見之修功也。知此,則凡無明煩惱等一切應銷除之事,其修功可以類推矣。】

這一段在我們實際修行用功上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開示,也是最好的原則,但是我們很難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要會用,功夫自然得力。要契入《金剛經》上所說的標準,對這種人來講不是難事。《金剛經》的標準,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個標準很高,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在禪宗裡面就是成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就包括這些人在內,所以這個境界很高。因此,這個要領我們要懂,要能把它掌握住。能夠應用得上,當然這就最好;用不上,我們可以學,盡量去學。學習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真相明了之後,該放下的自然就放得下。凡是放不下的,都是沒有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清楚之後,哪裡要勸?不需要勸,自然就放下了。

「事」是日常生活當中瑣碎之事、點點滴滴,前面所舉的,一舉手、一低頭,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在這些事相上去看,「作觀」就是觀察,在這些事相上觀察。觀察什麽?觀察它的真相。它的真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即非是名」。你這一觀察,體沒有,空寂的,「全非性有」,真如本性裡頭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沒有。那個性是真正的自己,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麽?就是自己的真性,真心本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正自己裡面沒有這些假相,這是叫你要懂得。

這些相從哪裡來的?真心裏面沒有這些假相,可是假相這麽多,確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六根能夠緣得到的,接觸得到的,我眼看到了,耳聽到了,身體接觸到了,六根接觸得到的,這是什麽?完全是虛妄的。不但你所接觸到的外面境界相是假的,六根本身也是假的。《金剛經》經文少,文字不多,把這些事實真相都講得很透徹,講得很明白。要曉得,能所都是假的,叫假名,這是教你觀察到事實真相。

佛在前面為我們舉的例子,小而微塵,比舉手、低頭還小;大而世界,這個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說一個最大,說一個最小,當中就不要說了,全都包括在裡頭。無論是大是小,都是一個假名而已,決定沒有事實。如果你以為這裡面有事實,你就迷了,你就想錯了,看錯了。詳細前面都已經說過,不必再重複了。了解事實真相,所有一切現相是業果的相續相,業是因,這是佛在經上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變成果,果再變成因,因又變成果,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是怎麽回事?就是業因果報相續輪迴的現象,就這麽個東西而已。

業因果報非常複雜,難怪佛在《華嚴經》裡面講「無量因緣」,就是說業因果報複雜的狀況,沒有人能說得盡,真實不可思議。因為有這麽一樁事情,佛才教給我們要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你起心動念造因,你要注意,你那個念頭善,你的業果相續的相就善。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這是善。如果這個念頭不善,你的業果相續的那個相就不善,就變出六道輪迴這個境界。所有一切境界,怎麽來的?都是自己念頭裡面變現出來的。我們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無論現前所受的是什麽,絕對不會怨天尤人,不會去責怪任何人。為什麽?自作自受!說是我這個苦難別人給我的,那你是迷惑顛倒,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給你。諸位要想想,如果有人能給你罪受,那當然也有人可以給你樂,這一定的道理。如果別人可以給我們苦樂受,那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還要修什麽?他應當就要給我們樂。諸佛菩薩也束手無策,也無可奈何,自己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變現的。

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問問阿彌陀佛從哪兒來的?極樂世界從哪兒來的?還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哪有阿彌陀佛?哪有極樂世界?所以給你講真話,「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知道極樂世界是唯心所變的,我們眼前這個世界也是唯心所變的。極樂世界是清凈心變的,凈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是心凈則土凈。不是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得多,你就能往生,那你就搞錯了。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還是不清凈,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果然念到心清凈,一天念個一聲、兩聲就行了,就能往生。由此可知,念佛的功夫是在心清凈,不是在佛號多少,這個要知道。我們現在鼓勵大家佛號念得愈多愈好,為什麽?不念就打妄想了。念還打妄想,不念,妄想不就更多了嗎?是這麽回事情。真正講功夫是要心清凈、萬緣放下。這麽說來,《金剛經》對我們幫忙就太大了。他為什麽放不下?沒有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金剛經》最大的好處,就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我們真正能體會,自然就能放得下。放下,心就清凈,曉得一切法都是假名,都不可以執著。

「心中不存一絲之我」,「我」就是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都是從我相裡面變現出來的,我是四相的根本,我沒有了,四相都破了。「一絲之見」,見就是四見,四見也從我見生的,我見要是沒有了,四見就沒有了。四相、四見破了就是法身大士,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四相破了,諸位要知道,不但六道裡面沒你住的地方;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裡面也沒有你住的地方。為什麽?四聖六凡都在四相里,能住的那個見,也在十法界裡面。所以四相四見破了,你不但超越六凡,也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呢?一真法界。不得已取了個名字,一真也是假名,不要執著真的有個一真,那就壞了。你要曉得,為什麽不可以執著一真?你執著有個一真,一真對十法界講,就是二法。二法沒有入境界,一才入境界。

一是什麽?連這個念頭都沒有,不但十法界念頭沒有,一真法界的念頭也沒有,這是真的契入。記住一個大原則,佛法是不二法。墮落在二裡面,諸位要曉得,落在二、三裡面就掉在十法界裡面。二、三是什麽?二是二意,三是三心。三心二意就是法相宗講的八識,你就八識當家。八識當家,在十法界裡面。法相宗講到修行的總綱領叫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八識裡面有分別,有二、三;四智裡面沒有分別,沒有二、三。四智說個四,那是法相宗講的,方便說法,智哪有四?只有一個。一個智,從它不同的作用來講,說四個。譬如我們今天講電,電是一個,在燈泡上它放光,在錄音機上它錄音,作用不一樣;實際上電是一個,這個要知道。真智是一個,在六根上起的作用不同,說它做四智,是這麽一個意思。不要以為智真的是四個,那就錯了。真的以為四個,是什麽?放光的這個電跟錄音那個電不一樣,那就錯了!哪裡不一樣?諸位從這個淺顯的比喻裡面去體會。

不再有一絲毫的我相,不再有一絲毫的我見。我相跟我見合起來,就是我執,我執沒有了。不但我執沒有了,法執也沒有了。哪些是法執?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法執,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法執。四相、四見裡面包含我法二執,了解事實真相,真的放下了,不再執著了。

「而行之於事」,事是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這個意思要懂、要清楚。也就是說諸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一起吃飯,一起穿衣服,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跟我們差別在哪裡?他沒有四相、沒有四見,並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本經開端示現的,釋迦牟尼佛也著衣持缽,到舍衛大城乞食,這是「而行於事」。須菩提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城去托缽,讚歎「希有世尊」!讚歎什麽?釋迦牟尼佛有其事,沒有見,沒有我。一絲毫的我相沒有,一絲毫的我見沒有,這才讚歎「希有世尊」!我們學佛在哪裡學?在這個地方學。你要是學會了,你的生活充滿了智慧。你要是不會學,落在三心二意裡面,你的生活充滿了煩惱,那個生活不一樣。生活在形式上、事相上一樣,骨子裡面完全不一樣。一個人心地一塵不染,真正是快樂無比。一個是四相、四見,煩惱重重,苦報無邊,這是絕對不相同的。所以要緊的是要把這個能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行之於事。

「則遠離幻有之名相,深照本空之心性。」諸佛菩薩,我們不要說諸佛菩薩,在中國古代,特別是禪宗,禪宗《語錄》裡面,記載得很清楚而且很多,開悟的人,這個悟不是小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悟了之後,那個生活境界就自在,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此地講的「觀其全非性有,只是假名」,也就像本經前面教你觀察的「小而微塵,大而世界」,你徹底了解它的真相,它的本體,它的現相,它的作用,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為什麽?性相是一不是二。見到事就是見理,見理就是見事,理事是一不是二,到那個時候是法法皆如。前面讀過,「如來者」,如來是什麽意思?「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就是法法皆如。法是從相上講的,如是從性上講的。所有一切的相都是性,性跟相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很難體會,所以古德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見到器,就是金;見到金,那就是器,它是一不是二,《金剛經》後半部說明這種深義。

「此約即非是名之義」,《金剛經》上佛用這個句子用得太多了,「即非是名」。原來「即非是名」這四個字,就是叫我們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你能提得起來,你在一切事相裡面就不會迷,就不會執著。「以除我見之修功也」,修是修行,功是功夫。修行,行是錯誤的行為,我們以前不知道這一切現象的真相,以為一切現象是實實在在存在,是真有,不曉得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假如你真會,在現前有一個很大的利益你可以得到,年老的人腰酸背痛,常常得這個,你要是真的觀這個,觀我這個身相了不可得,痛在哪裡?沒有了。還用得著治療嗎?不需要。我為什麽會痛?這個身體是我,這真的,這不是假的,麻煩來了,那就真痛了。這一觀,沒有!身體沒有,不是我的,我沒有。我相、我見都不存在,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痛在哪裡?沒有了,痛也是假的;即非是名。所以你要會用「即非是名」,什麽問題都解決了。大到世界,小到微塵,沒有一樣事情不得解決。

今天下午有一位老居士,也是從前我們道場常常來聽經的,現在年歲大了,也走不動了,打個電話來告訴我,最近眼睛不好,又有白內障,問我有什麽方法?我叫他老實念佛,不要去想病,愈想病癒嚴重,這是佛法說的,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老了,沒事情做,退休了,天天在家想病,這還得了!本來沒有病,病從哪裡來的?想來的。病為什麽會嚴重?想重了,他那個念頭不會轉,不會去想佛。你要是想佛,想觀世音菩薩,佛不生病,觀音菩薩不生病,你自然就健康了。把佛菩薩扔掉了,天天想自己的病苦,你這叫修的什麽行?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想著有我,錯了,哪有我!

《金剛經》上講得透徹,三心不可得,我在哪裡?萬法皆空,我們這個五蘊之身,這個色相是萬法之一,萬法皆空,身心俱不可得。佛在這個經上最後做的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說什麽?身心都是有為法。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百法明門》裡面排列的,第一個心法,第二個心所有法,第三個色法,第四個不相應行法,這四個統統叫有為法。你才曉得,有為法涵蓋的範圍多大!我們身心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怎麽會生病?哪有這個道理?講不通的。可是你偏偏會生病,你為什麽生病?從心想生。於是我們就明白,佛菩薩為什麽不生病?佛菩薩沒有病的念頭,他從來不想病,他從來不想老,所以佛菩薩不老也不病,他不想!不但他不想老,不想病,這裡說了,他連「我」都不想,他沒有「我」,這才叫從根本修。從根本修,無我。前面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才叫做從根本修。由此可知,四相、四見是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觀念,你要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這個經實在講,愈講愈透徹。

我們在宗門《語錄》裡面看到,過去這些祖師大德都提倡從根本修,根本在哪裡?我們不曉得,含糊籠統說,根本從心裡修。《金剛經》上「三心不可得」,從哪裡修?現在我們搞清楚了,就從三心不可得修。知道身心世界無非是「即非是名」而已,從這個地方把我們的觀念,把我們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就得大受用,然後這個身示現在世間,跟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這個境界非有非無,《金剛經》上的話是「無實無虛」,那多自在!所以這是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他不說我相,他說我見。我見比我相的意思還深。我見是阿賴耶的見分,我相是阿賴耶的相分,相分從哪裡來的?見分變現出來的。如果你說相斷掉了,見未必斷;見要是斷掉,相決定斷掉。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是我見,而不說我相。

「知此」,這是你真的知道,真明白了。「無明煩惱等一切應銷除之事」,應該銷除的,應該要斷掉的,應該要放下的,你自自然然就曉得怎樣去做。原理原則是一個,以此類推,所有一切解決的方法我們統統得到了。實在講,《金剛經》也是世尊跟須菩提尊者示現表演給我們看,裡面有理論、有方法,也帶表演,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12、世尊教以直照本來無我無見之心源。不但我見無,即無我之見亦無。於是乎我見之蹤影全無矣。直捷痛快,孰逾於此。妙而且要耳。】

這一段不但是讚歎世尊教學的善巧,實際上更深一層,無我之見的念頭也把它空掉。我見無,無我之見的念頭還有沒有?也沒有,也是假的,那才叫乾凈。如果有人說四相四見我都破了,試問問他破了沒有?他心裏面還有一個「四相四見我都破了」,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就不行了。我們讀《六祖壇經》,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如果你要是執著本來無一物,已經有了一物,有了一個「本來無一物」。這個念頭確實沒有,所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直截了當,觀照本來無我、無見的真心本性。這種教學的方法,世出世間法裡面,除了佛教之外,找不到,沒有這個方法。如果有這個方法,這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所有一切方法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佛法是不二法。

哲學為什麽解決不了問題?宗教為什麽解決不了問題?就是因為它是二法,它有能有所,有能有所決定解決不了問題。為什麽?沒有離開妄想。能所是妄想,二是妄想,二不是真,真是一,一真。一是什麽?你心裡頭一個妄念沒有才叫一,起一個妄念就是二。心裡本來是無念,起了一念,那個一念跟無念就變成二。你已經墮落了,墮落在哪裡?十法界裡面;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絕對不能有一個妄念。所以要曉得,本來無我無見,這個意思我們用法相唯識的名詞來講,本來無有相分,無有見分,見相兩分本來無,清凈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不但我見無,無我之見也無,這叫一空到底。

為什麽要說這句話?佛菩薩慈悲到了極處,唯恐眾生聽佛說法,佛講無我、無人,他就執著我人都沒有,有一個無我無人,這又壞了。凡夫不是執有,就是執著空。有我相、有人相是執著有,無我相、無人相就執著空,墮落到兩邊,所犯的毛病是一樣的,一樣的嚴重。犯的什麽毛病?事實真相見不到,產生的這個見解叫偏見。執著有是偏見,執著一切都沒有還是偏見,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就叫做明心見性,要了解真相那才有用處。所以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兩邊的見解都不能有。「於是乎我見之蹤影全無矣」,這才真正清凈心現前。《無量壽經》的經題上講「清凈平等覺」,就現前了。「直捷痛快」,沒有能夠超過這樣的教學,所以這種教學法妙,不但妙而且要,簡單扼要。這個「要」有很多意思在裡面,可以說是最重要,也可以說是最精要,也可以說是簡單扼要。這一段不但是讚歎世尊教學的善巧方便,而且真正是窮盡諸法的根源。

【13、即非,為除我見之絕妙修功。故『即非我見』一語。並非但令作觀,觀照性空。乃是教令振作精神,毅然決然,極力將我見等,一腳踢翻。從根本上。不承認自性中有此我人等見。即非二字,當如是體會。】

佛在這個經裡面「即非是名」說了多少句,有幾個人有這樣深刻的體會?如果沒有這麽深的體會,說實在的話,《金剛經》念了叫白念,不得受用。讀過《金剛經》,甚至於修般若的人,我見的執著還很濃、還很深,這個人修的般若是名字般若。即非是名,即非他沒有,他是是名般若,他沒有即非。那個修的是是名,一點都不管用,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經說,「該怎麽生死,還是怎麽生死,該怎麽輪迴還怎麽輪迴」,一點都不管用,要真正體會到它的真實義。修學大乘的人,稍稍有一點功夫的人,這裡講得很清楚,絕對不承認有一個「我」的存在,絕對不承認這個身是我。如果認為這個身是我,能夠思惟想像的這是我的心,這是六道凡夫。實實在在講,聲聞、緣覺已經沒有這個念頭。

在從前,我們說老實話,把聲聞、緣覺看得很低,並不尊重他。這一讀《金剛經》才曉得,這些人也很了不起。經上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在警惕我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聖是聖人;賢,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是賢人。為什麽會有差別?因為他們都是修無為法,修無為法功夫不一樣,從無為法的功夫差別上,來說他是聲聞,說他是緣覺,說他是菩薩,這樣說的。什麽叫無為法?離四相、四見。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的,小乘須陀洹是最低的。經上告訴我們,須陀洹沒有這個念頭:「我得須陀洹」,沒有這個念頭,才曉得須陀洹也破四相。他要不破四相,以為我證初果須陀洹了,他是凡夫,他不是須陀洹。連小乘最起碼的位次,人家已經心地清凈,已經不著這個相;那個高位的就可想而知。所以這個位次是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裡面體認的功夫有淺深不同。佛法的修學功夫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怎麽可以等閑視之!由此可知,《金剛經》即非是名,這個說法意思真的是無盡的深廣。我們在此地看到的,從小乘須陀洹到等覺菩薩,他們用的是什麽功夫?就是即非是名。這四個字,從初信位一直到等覺位全部都包括,他修的就是這個;離相,修清凈心。

「即非我見」這句話,不但是教我們作觀,作觀就是改變我們的看法,改變我們的想法,我們過去的看法、想法錯了,體會佛在《金剛經》講的道理,講的事實真相,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裡面去觀察、去體會,去肯定它,這叫做作觀,這就是講的觀照功夫,「觀照性空」,觀照相是虛妄的。如果只有這一層,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消極的修行方法。看底下這一段,他不但有消極的一面,他還有積極的一面。積極的是振作精神,毅然決然,把我見、我相,也就是阿賴耶的見分跟相分,徹底把它推翻,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絕不承認。為什麽不承認?清凈心中、真如本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確確實實沒有。但是不能說沒有這個現相,「即非」就是不承認,確實沒有,但是它有現相,就有「是名」。現相叫妄相,它不是真的,它是虛妄的。《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當處兩個字用得好,你要是真正體會得「當處」這兩個字,你就曉得佛法講的不生不滅。我們見的相是相續相,不是見到它的真相。真相是:一切現相不存在,不能說它沒有,它有的時間太短暫了,前面曾經講過,一秒鐘的億萬分之一,那個存在幾乎等於不存在。這是實實在在的,現在可以用科學來做證明。一切現相存在的時間,確實是億萬分之一秒,真的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所以我們看到是相續相,連續的,就像看電影銀幕里的畫面一樣,相續的,沒有一個相是存在的。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無論大事小事都能用這個原理原則來觀察,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為什麽?所有一切現相根本不存在。這樣才能恢復到你的真心,恢復到你的本性,本性裡面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才能夠現前。那個時候你所得到的是什麽?盡虛空遍法界。《楞嚴經》上講的「隨心應量」,這個意思我們也才能夠體會到一點點。原來以為隨心應量是佛菩薩度化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這樣體會,不能說是體會錯了,但是體會得太少,體會得太淺。事實是什麽樣?事實講點點滴滴,大而世界,小而微塵,都是隨心應量。隨誰的心?自己的心。確確實實一切法從心想生,境界善是隨自己的善心,應自己善的量;這個境界險惡,是自己惡的心變成險惡的相。就跟晚上作夢一樣,有人做美夢,有人做惡夢,夢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就這麽回事情。十法界依正莊嚴,事實真相就如此。

所以,自性清凈心、真如本性里確確實實沒有我人等見。誰能夠這樣肯定,誰能夠把我見等推翻,絕對不承認它?這是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沒有這種毅力,沒有這種決心。法身大士為什麽做得到?他徹底明白了,真的清楚了,所以他毅然決然。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不敢。為什麽不敢?以為這個東西還是實在的,還是真的。我這個心是真的,能夠思惟想像;我的身是真的,知道痛癢;這個世界是真的,我六根接觸到的,以為這是真實,不曉得這個事情的虛幻。經文這些字樣我們讀得太多,但是真正能夠體會,體會入微,這樣的人就少了。

【14、當知自性是真實體。無明是虛妄相。一真一妄,雖無始來,和合為一。實則表合里不合,本不相應,各不相涉也。《圓覺經》云: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學佛首須信此,入道乃得其門。】

「當知自性是真實體」,真就決定不妄,實是決定不虛。大乘經裡面講「我」,那個我不是這個身。大乘經上講的心,不是我們思惟想像的這個心。真正的我、真正的心是什麽樣子?實實在在給諸位說,真正的心有,不是沒有,真有。真正的我也有,常樂我凈四凈德,怎麽會沒有?真有。「常」是永遠不變。「樂」是決定沒有苦受,苦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都不正常的,都是假的,離開這五種受那叫樂。所以那個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之樂也要擺開,那才有真樂。西方極樂世界的樂是真樂,不是苦樂相對的樂。苦樂相對的樂,那是煩惱,那不是真樂。「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凈」是清凈。「常樂我凈」,決定沒有一絲毫的污染。不但心裡沒有污染,身跟境界上都沒有污染。身沒有污染,怎麽會生病?真正做得了主,才能夠隨類化身,才能夠隨心應量。

由此可知,真的心、真的我,沒有相。在什麽地方?盡虛空遍法界。假如我們還是很難體會到這個意思,現在用科學舉比喻的確比從前人要方便多了。我們今天講無線電波,廣播電台發射的,電視台發射的,這個電波的頻率在哪裡?可以說這個虛空當中無所不在。你要不相信,擺一個小收音機,你只要按鈕一打開就聽到了。你放在這個地方,這裡聽到,拿到那裡,那裡聽到,可見得它都在。真正的心、真正的我,就是這個樣子,它沒有形相,無處不在,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所以人往生,古人講「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個話我們聽起來莫名其妙,怎麽決定生又不去?很不好懂。可是你要是真正體會到「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因為凈土跟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現的,自性遍一切處,哪來的來去?沒有來去。你要找來去的相,不可得!好比我們現在收無線電的頻率、電波,我們用收音機在這個地方打開收到,把我們的機器拿到那一邊,那個房間裡頭,它也收到。是不是它從這裡到那裡去了?還是那一邊到這兒來了?沒有來去。我們這個機器可以拿著到處移動,但是這個電波頻率沒有來去。我們從這個現象裡面去體會,體會到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實在講,現代科學所說空間的維次不一樣,跟佛法講的也很接近。佛所說的,一切眾生各個不同的境界,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可以講,現在科學家所發現到的,確確實實是空間的維次不一樣,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往生凈土是換一個時空,就好像電視的畫面一樣,我們換一個頻道。我們今天從三度空間換成四度空間,從四度空間換成五度空間,就像電視上換頻道一樣,那個時空完全不相同。可是一定要曉得,無量維次的時空,是同一個真性變現出來的。怎麽變現出來的?從妄想生。眾生有無量無邊的妄想,所以把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時空,就是這個道理。無線電本來就是一個,是我們用不同的機械,把它那個波度頻率變成不一樣,它原本是一樣的;我們把它變成不一樣,那就叫打妄想,從妄想生。

希望從這些比喻當中,去體會到這個事實的真相。真相明白了,你才真能夠做到毅然決然,否定身心世界的存在。這個否定比法相宗的人高明太多了。法相宗否定了相不存在,用《金剛經》上的標準來講,法相宗不承認四相,但是他承認四見,為什麽?唯識,相是識變的,識是能變,相是所變,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若以《金剛經》上的話來說,四相是假的,四見是真的,四見能變;他在般若這個標準之下,他只否定了一半,還有一半存在,這是法相唯識不圓滿的地方,跟般若比確實是不一樣。見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

「自性是真實體」,不虛不妄。「無明是虛妄相」。什麽叫做無明?明是明了,明了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真相。如果對事實真相不明了,就叫做無明。換句話說,無明就是迷,迷失了真相叫無明。迷了之後他就打妄想,迷了以後他就動。所以諸位要知道,無明是動相,覺是不動的。覺心不動,無明是動相。所以佛法的修行,無論是大小乘,無論是顯密,無論是哪一個法門,方法、手段儘管不相同,原理原則都是修定,這個是決定相同。凈土宗用念佛的方法,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密宗用三密相應的方法,口念咒,手結印,心裡觀想,修的什麽?還是修定。手段、方式不一樣,統統修定。為什麽要修定?定是不動的,覺心不動。它有個根本的理論存在,動就錯了。諸位如果從這個地方來觀察,這個佛法是正是邪很容易分別。正法是清凈心,正法是不動的,不讓你動心。不但惡的念頭不能動,善的念頭也不能動,善惡兩邊都不動,這是佛法。

無明是動相,也就是現在科學家講的波動。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一念不覺,心動了。諸位要知道,真心永遠不會動。這個動不是真心,虛妄的,所以就叫它做妄心。真心不會動,怎麽會變成妄心?真心會變,要變成妄心,那怎麽叫真?諸位要知道,不是真心動了,是真心的作用動了,這個境界非常微細,要很細心去體會它。不是心之本體動,體決定不動,作用動。這一動,就叫做業相。業就是造業,當然這個造是非常非常的微細,不但我們不知道,佛在大乘經上給我們講,七地菩薩都不知道,要到八地他才見到,所以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也就是說,他體會到了,七地以前體會不到。這種極其微細的動我們觀察不到,今天科學家藉著先進的科學儀器也沒有辦法觀察到。科學家能夠觀察到電子那個活動的狀況,觀察到光子,我們講光波,能夠觀察到它的活動狀況,這是很微細。因為動,這裡面就變現出能見相,就是阿賴耶的見分;從能見相就變現出境界相。境界相是以無明業相為因,能見相是緣,有因有緣就變成果,果就是境界相,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現在科學名詞叫基本粒子,這是最小的物質,認為是不可能再分了。這個果相從哪裡來的?是阿賴耶的能見相為緣,業相為因,這樣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從無明生的,無明是虛妄的,虛妄不會生成真實,所生的還是虛妄。

「一真一妄,雖無始來,和合為一,實則表合里不合。」這個事情佛在經上也說得很多,真妄不二,性相一如。佛有沒有說錯?沒有說錯。這是什麽?就事論事。事相上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可是再深入的分析,那就不一樣。深入的分析,那就是所謂「表合里不合」。假如表裡都合,我們還要修什麽行?我們不就都成佛了嗎?就不必修了。實在是表合里不合,這就是講的雖無住,還得要生心。如果他真的要是表裡都合的話,無住就好了,不用再生心,說生心不就多餘的?它有這個道理在。「本不相應,各不相涉。」這是更深入一層去觀察,真妄不是真的和合,不是真的一如。不是真和合,佛說和合;不是真一如,佛說一如。那是講什麽?所有一切現相的存在,它的時間是極短的,等於沒有,是從這個地方來講的。

「《圓覺經》云:此無明者,非實有體。」佛在《圓覺經》上有這麽一段話。無明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發生的第一個因,如果我們找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最初的原因就是無明,無明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第一個原因。它不是真的,它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怎麽來的?因緣所生。這是佛法里講的緣起,它是因緣生法。凡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就是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是空的,所以緣起性空:性是講體,他沒有自體,緣起性空。凡是因緣生法都沒有自體,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

下面一個比喻說:「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這也正是古德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這樣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限於六道,十法界都是一個夢境,六道是惡夢,四聖法界是美夢,都是夢中境界,不是真的。這個夢有沒有醒的時候?有。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醒了,六道、十法界就沒有了,你進入另外一個時空。六道十法界脫離了,進到一真法界。所以時空確實可以突破,這個不是假的。禪宗裡面講「粉碎時空」,那個不是誇大的話,也不是比喻,是事實。時間跟空間都可以突破的,為什麽可以突破?因為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夢醒之後曉得全是空的,在夢中以為是有。修行人之可貴,就希望在夢中自己曉得在作夢,這是他的功夫。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度化眾生,他是清楚的,他在作夢,自己曉得在作夢。我們這些人一塊在作夢,不知道自己在作夢,把夢當作真的。他跟我們一起作夢,他曉得他在作夢,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

「學佛首須信此,入道乃得其門。」現在學佛的人很多,因為科技的發達,印刷術的便利,學佛已經變成社會上很時髦的風氣。有沒有入門?沒有,都變成門外漢。不但沒有入門,把佛法學錯了,搞偏差了,大有人在。為什麽他不能入門?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金剛經》正是江味農老居士所說的話,不能不講,不能不細講。《金剛經》很不好講,唐朝中葉以後一般講經法師最怕的是講《金剛經》。為什麽怕講?怕人家聽了會錯意思。錯會了意思,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害處。所以一定要細講,不能含糊籠統。含糊籠統都認為什麽?《金剛經》一切講空,什麽都沒有了,那什麽壞事都可以幹了。沒有了,什麽都沒有了,那就壞了,就把這個意思完全講錯了。

要曉得,《金剛經》顯示的正意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所有一切虛幻之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麽變現的?因果變現的。你承認不承認眼前一些境界存在?你只要承認這個,你就得承認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萬法皆空」,所以佛教你應無所住。心要清凈,無論什麽事情,世法、佛法都不可以放在心上。為什麽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在此地講得很清楚,佛法也是因緣生的,所以佛法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也是「即非是名」,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在此地明白教給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指佛法。這才曉得無住是不放在心上,不可以有這個牽掛。佛法尚且不能掛在心上,何況其他的!統統是假的。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假相它有,它不是無,所以教你而生其心,道理在此地。無住,不住有;生心,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這是菩薩道,這是大乘法里常講的中道,兩邊不住。因此心地清凈,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真誠熱心,他並不消極,表現的比一般世間人更積極、更美滿。這是講:你要不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真正相信,你不得其門而入。此地入道、入門,這個門道的標準相當高,不是普通的標準,是法身大士的標準,圓教初住菩薩的標準,此地講入道跟入門是這個標準。

【15、妄心之起,即由正念之松。正念提起,妄念便無。乃自然之理,並非奇特。知幻即離,離即知幻,非兩事也。此是除妄最直捷、最扼要之方法。時時如此覺照,不少放逸。我見從何而起耶。】

「妄心之起,即由正念之松。」妄心怎麽起來的?我們不往深處說,也不必往高位次說,就是我們自己的境界,現前在日常生活當中。過去我們不曉得什麽叫正念,這一次在《金剛經》上這樣講過了,知道什麽叫正念。抓住《金剛經》上的兩句話,正念就分明了。哪兩句話?「三心不可得」、「諸法空相」。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都知道肯定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這個念是正念。你的心多清凈,你不會染著。但是這個念頭一松,麻煩來了,老毛病、老習氣立刻就現行,又打妄想,又分別執著了,一松就不行。什麽叫用功?這叫用功夫,松不得,這叫觀照。念佛人時時刻刻提起這一句佛號,可是這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要曉得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這個佛號才管用,功夫才得力。如果不曉得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一句阿彌陀佛,念頭裡面還貪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佛號雖然念,念得再多,沒有功夫,不得力。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麽少?放不下!不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空的、假的,最貼近的這個身心是假的、空的,不可得。要在這裡看透,這看破了;要在這個地方放下,徹底放下,真放下了。

如果在這一句裡面提不起正念,《金剛經》上句子很多,句句都可以拿來做我們觀照的正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夠常作如是觀,行!這是正念。然後一句阿彌陀佛求生凈土,因為你曉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這個心就涼了;涼了就醒過來了,清醒了。這一句話提醒你,讓你頭腦清新不再迷惑;再一句佛號求生凈土,決定往生。往生不但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是無比的希有殊勝。要知道我們在六道輪迴,無量劫以來都搞生死輪迴,來生還要繼續搞嗎?想想這一生,哪一樁事情稱心如意?跟這一切眾生往來,都是冤家債主。說實在的話,沒有報恩的,都是報怨的;沒有還債的,都是討債的。跟這些眾生怨愈結愈深,債務愈搞愈麻煩,往後的日子愈來愈不好過。你要真正想到這個事實,趕快跑。跑的方法,就是身心世界統統放下,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這是唯一的一條生路。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一門,無量法門只有這一門,你能夠真正逃得掉的,其他的法門雖然好,門檻太高,你不見得有效;換句話說,縱然勤苦的修學,你還是逃不掉。原因在哪裡?見思煩惱能不能斷?這是根本的一個原理。不管修學哪個法門,見思煩惱不斷,出不了六道輪迴。見思煩惱是煩惱障,煩惱障破掉,脫離六道輪迴;所知障破掉,脫離十法界。這個二障很不容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是個明白人,知道事實真相,暫時把它放下,念佛就帶業往生,見思煩惱不斷也行。不斷見思煩惱能逃得出去,只有這一條路;除這一條路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條路。所以念佛法門是一切諸佛讚歎,道理就在此地。

由此可知,正念不能松,要提高警覺,高度的警覺。這一松怎麽樣?這一生出離六道的機會又失掉了,這是真正可怕,世間沒有比這個事情可怕。生死不可怕,這個才真叫可怕,所以決定松不得。印光大師不但勸人,自己修行也如此,常常把死貼在額頭。我到蘇州看印光法師的關房,他老人家晚年都住在那個地方。那個房子很簡陋,小佛堂一點點大,裡面什麽陳設都沒有,聽說就保持印光法師原來那個樣子,都沒有動。小佛堂很簡單,供的一個佛像,佛像上面,他老人家自己寫了一個字:死。警惕自己,死到臨頭怎麽辦,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叫你老實念佛,求生凈土。什麽叫老實?一切放下才叫老實。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身心世界有一絲毫沒有放下,不老實。念佛是念佛了,不老實念佛,這個往生就不可靠了。所以老實的標準,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明了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都放下了,放下就沒事了,這就真老實;還有事,不老實。問你有沒有事情?我還有事,不老實;沒事才老實。你們想想:自己到底還有沒有事?往生自己有沒有把握?這是講正念。

「正念提起,妄念便無。」妄念無,就是我剛才講的,沒事了,有事都是妄念。正念是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念提起,妄念便無,「乃自然之理,並非奇特。」這個一點不希奇,自自然然的。由此可知,凡是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斷掉的,都是正念提不起來,功夫不得力。

「知幻即離,離即知幻,非兩事也。」這兩句話是《圓覺經》上說的。幻是假的,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知道一切有為法是夢幻泡影,你就再不執著了。可以受用,絕對不放在心上,你說那個多自在!就跟作夢一樣,夢裡面有好吃的可以照吃,有好玩的可以照玩,決定不執著,為什麽?假的、空的,所以在這裡面苦樂憂喜舍的受都沒有,它不是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只要你知幻,你心就清凈了。「離」就是心裡離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這個念頭沒有了;不是叫你離開事,事沒有妨礙。清涼在《華嚴經》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妨礙,礙的是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礙事。

離是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心地清凈了。離才真正知道是幻。你知道幻,你一定離了,心清凈了,離的時候才真正知道這是幻。有一些人,我們也不能怪他,他說的話也不是故意打妄語,他是一種誤會,說:「這個事情我真的知道,真看破了,但是我還是放不下。」諸位要曉得,真看破就放下了,真放下就看破了,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看破容易,放下難!」這種話說起來似是而非,這個不是真的事實。真正的事實,看破、放下是一樁事情。此地講,「知」就是看破,「離」就是放下,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談起來,「佛教我都懂」,他就放不下;換句話說,他沒有懂,自己以為懂了,是這麽回事情。這在佛法裡面叫做增上慢,並不是真正的傲慢,他是誤會,以為他自己懂得,其實他真的沒有懂。佛法的修學,實實在在不容易!所以老師教一個學生,談何容易!學生想找一個老師,古人常講「可遇不可求」,難!老師要找一個學生,比學生找個老師還難。師資道合,這是自古以來非常希有難逢,那叫真正生歡喜,志同道合,不容易!這在佛法講是無量劫的因緣,不是偶爾遇到的。我們一般講,他真正投緣。《圓覺經》上講的知幻跟即離,要曉得它是一樁事情,我們通常講看破、放下,確確實實是一樁事情,非兩事也。

「此是除妄最直捷、最扼要之方法。」《圓覺經》上這兩句說的也是乾凈俐落、簡單明了,可以用它來做《金剛經》的註解。妄想分別執著難除,實實在在說,除妄想分別執著容易,以前孫中山先生講「知難行易」,這是孫文學說裡面中心的一個綱領。我早年親近章嘉大師,我們就常常談這個問題,佛法的修學是知難行易。怎麽說行易?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常常講經說法,聽眾當中有些人聽不到一半就證果,可見得它容易。難在哪裡?難在知。的的確確是在知,做太容易了。實在講,放下很容易,你為什麽放下難?你知得不透徹,你沒有真的知道。你要是真的知道,放下太容易了。佛法在行不難,所以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實際上的例子,在經典裡面,在古德修行傳記裡面、語錄裡面,我們都能夠得到證明。五逆十惡的罪,這是造極重之罪,像《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阿闍世王子殺父親、害母親,跟提婆達多勾結,破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罪造盡了。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他到那個時候才後悔。地獄相現前才後悔,這是他過去生中善根力量很深厚,所以在那一剎那他還來得及,他知道自己真的錯了,真心懺悔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他到西方去了。去的是什麽品位?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上品中生。我們嚇了一跳,品位怎麽那麽高?以後才知道,念佛往生是兩種方式,一個是平常我們念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另外一種是臨命終時懺悔往生的。看他懺悔的力量,他那個往生,九品也有上上品,也有下下品,懺悔的力量。他是真誠心徹底懺悔,那個品位一下就拉上去了。所以行容易,不難!難在知,知難行易。「時時如此覺照,不少放逸。我見從何而起耶。」這句句都是真實話。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112集

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八面。

【16、知幻覺照,必先嚴持禁戒,以絕染緣。多讀大乘,以明佛理。令此心略得安靜,俗見漸能減輕。乃能知幻,乃能覺照。】

這一大段,對於我們用功的方法,實在說是非常重要。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即使念佛也不能例外,如果不懂得覺照,功夫就不得力。由此可知,覺照是佛門行門裡面最重要的綱領。什麽叫做覺?什麽叫做照?怎樣覺照法?前面已經講了很多。我們用最通俗、最簡單的話來說,覺照有提起警覺的意思,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因為不覺就迷了,迷非常容易。原因我們不難明了,這是無量劫來迷惑顛倒的習氣太深,所以現在要想把這個習氣換過來,自然是一樁難事情。

古大德提示我們,修行要緊的,就是生處把它換熟,熟處換成生。熟是什麽?貪瞋痴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很熟,時時刻刻它就現前,要把這個熟的地方生疏掉。念佛我們很生疏,念念就忘掉了,念念佛號就斷了,要把念佛變成很熟,把這兩個交換一下就行了。這都是覺照的意思。這裡告訴我們,我們覺照提不起來,要怎樣才能很順利的提起來?這裡教給我們一個方法,第一個要嚴持戒律。嚴持戒律是把染緣離開,我們功夫不能得力,可以說這是一個最大的障礙。為什麽不得力?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貪瞋痴慢馬上就起現行、就起作用,把功夫就折斷了,所以持戒非常要緊。

在《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要修身語意三業,教我們護持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三業裡面佛把口業擺在第一,原因就是口業非常容易犯,兩、三個人在一塊,他不是在念佛,不是在討論經的意思,都是是非人我,張家長、李家短,搞這一套,所以佛把這一條戒列在第一個,有道理!《六祖壇經》裡面也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看到這個世間,這個人也不對,那個事也不對,到底誰不對?是自己煩惱習氣太重了。人與事與自己念佛有什麽相干?不相干的事情!真正能做到不見世間過,他的心就清凈,功夫才能夠得力,高度的警覺心才能夠提得起來。第二句「善護身業,不失律儀」,第三句「善護意業,清凈無染」。《無量壽經》這三句,實在講已經把戒律,乃至於我們常講修學的綱領:三福、六和,都包括在其中了。這是教給我們一定要「嚴持禁戒」,杜絕外面不好的緣。

「多讀大乘,以明佛理。」為什麽戒律學不好?實實在在講,理沒搞清楚。持戒是教你放下,放不下是因為沒看破,真正看破了,放下就不難。讀經是明理,明理幫助你看破。「多讀大乘」不是叫我們遍讀大乘經典,遍讀大乘經典當然也是好事情,可是這個不是對初學人說的。初學的人要緊的是一門深入,選擇一部大乘經一門深入。什麽時候才多讀,廣學多聞?一定戒持好了;換句話說,心清凈就可以涉獵一切大乘經典。心不清凈,涉獵大乘經典沒有用處,那是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為什麽?心不清凈。讀一部經的目的是修清凈心,所以讀一部經,一方面求明理,一方面就是修戒律,修清凈心。一定清凈心現前,所謂是煩惱輕、智慧長,這個時候才有能力遍涉大乘。你一接觸會開悟,幫助你開悟,這個要知道。

「令此心略得安靜」,可見得初步修行的目標就定在此地,要把心安靜下來,要定下來。「俗見漸能減輕」,俗見是什麽?妄想分別執著,指這些東西。妄想執著輕了,妄想執著少了,佛經上教給你用功這些方法,就容易得力了。這個時候「乃能知幻」,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場所,我們六根對的境界都知道,這個境界、這個現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就叫覺照。如果眼前境界,你還以為是真有,還在裡面動貪瞋痴慢,你的覺照完全沒有;換句話說,覺照就是認清一切現相的事實真相,的確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知道這是幻相,不是真相,所謂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不但我們眼前這些相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就像《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根本就不存在,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這個現象,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十法界之外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還是這個現象。不同的地方,十法界裡面它變化得快,速度快;一真法界裡面變化的速度慢。快慢是什麽道理?是念頭。凡夫念頭動得快,速度快,剎那生滅,因此變現的相就變得快。愈是定功深的人,他那個念頭就是心裏面的波動速度慢,波動的幅度不大。在一真法界裡面這些人,他們心裡波動非常微弱,幾乎看起來好像是平靜的狀態,所以現的法界好像沒有什麽大的變化,而實際上原理是相同的,就是他這個心波慢,速度慢,波動不大。六道裡面愈往下去,那個波動愈大,速度也愈快。所以現相是這麽來的,統統是幻相,你要知道這些相是虛幻不實的。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住就是執著,不要去執著,執著就錯了。保持這樣的觀察狀況,這就叫做覺照,覺是不迷,照是明了;在境界裡面決定不迷,樣樣清楚、樣樣明白,這是功夫,真正用功就是這個。

【17、『是名我見等』之修功,尤要,尤妙。是名我見為真性變現之幻相。所謂銷除,並非斷滅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一也。】

經上說「是名我見」,這一段經文在二百五十面最後一句:「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解釋這一句。是名我見「等」,就是等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一句要怎樣修,要怎樣用功?這個地方就提出來,這個修學的功夫尤其重要,尤其是妙。這個妙,你一定要懂得佛在經上講的即非是名,你要懂得它的含義。「是名」是從相上講的,「即非」是從性上說的,這個句子里的重要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不但我相是虛妄的,我見也是虛妄的。相是現相,我見是四種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思想、見解;思想、見解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的。為什麽?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是真性變現的幻相。

法相唯識家分析得細密,他將心法、心所法,每一法裡面都分作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見分就是此地講的「我見等」,見相都是從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就是真性。證自證分,就是自性裡面的覺照。這是性相兩宗使用的名詞術語不一樣,合起來看,意思就格外的清楚。所以見相兩分都是從真如本性里變現的幻相,稱它做幻相,它確實有相,但是這個相生滅太快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如果用我們現在這個概念來看,它的存在,它那個相現出來存在的時間,大概總是億萬分之一秒,它不是沒有,幾乎生滅是同時的,所以佛經上常講不生不滅。怎麽會不生不滅?它存在的時間太短,所以幾乎生滅是同時的。但是這個相不會斷,相不會滅,這個諸位要知道。這個相是相續相,它不會滅,決定有相。性是體,體一定現相,相不會滅,相會變,剎那剎那都在變,所以叫它做幻相;它不是真的,它會變,變得很快。

經上佛常常教我們要斷、要離,這些言語文字,我們要了解它的真實義。是不是真的能把相離掉?真的能把相斷掉?不可能,沒有這個道理。如果這個相要能離、要能斷,那本性就斷掉了,本性就離了。此地說:「並非斷滅本性,乃是但除其病」,什麽病?執著的病、妄想的病,除這個東西而已。教你離是離妄想執著,教你斷是斷妄想執著,不是教你斷自性,也不是教你斷假相。那個相是幻相、假相,你要斷它干什麽?相根本就不礙事。清涼大師在《華嚴》所講的「理事無礙」,理就是這個地方講的真性;相就是此地講的我相、我見等,它不礙,沒有妨礙。妨礙,是你在這裡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壞了,這是病,佛教我們除,是除這個病,「不除其法」,法性、法相怎麽能除?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佛經上常講的,這個斷非常重要,斷德,斷的是什麽。

【18、『我見』是緣生法。心若攀緣,我見便隨緣而起。心若不生,我見則無從生。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遇緣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即是離幻即覺。二也。】

「我見是緣生法」,緣是因緣,凡是因緣生法都不是真的。不是因緣生法,那就是真的。什麽東西不是因緣生法?真性不是因緣生法。八識都是因緣生法,阿賴耶從哪裡來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它是因緣生法。阿賴耶是一切虛妄的根源,從阿賴耶裡面才變現出前七識,前七識叫轉識,才生出見相兩分,所以它是因緣生法。

「心若攀緣,我見便隨緣而起。」佛教給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消業,攀緣就造業。什麽叫攀緣?你有分別、有執著就攀緣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叫隨緣。心裡有稍稍一點攀緣,可見得「我見」是緣生的,攀緣還是自己攀自己,沒有攀到外面去。心外沒有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幻相,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自心緣自性」,本來沒有幻法,虛幻是這麽樣造成的。這個地方,「我見便隨緣而起」,隨著你攀緣而起,執著就愈來愈嚴重了。

「心若不生,我見則無從生。」我見從哪裡來的?我見就是起心動念來的。你只要起心,只要動念,誰動念?我動念;誰起心?我起心;我見從這裡生的。起心動念就是攀緣,就是心的攀緣。這是說明我見是怎麽來的,說明它是緣生法,它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心裏面要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但一切凡夫著四相的病你除掉了,著四見的病也除了。所謂斷,所謂除,所謂滅,都是這個意思。四相四見存不存在?存在,它不是沒有,破它的執著而已。要曉得四相四見是一切萬事萬法的根本,它從哪裡來的?把這個根本找出來之後,枝枝葉葉就很容易解決了。

「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兩句話是《圓覺經》的經文。怎麽離?知道就離了。知道,怎麽離?知道,不再執著了,不再打妄想了,什麽妄想都沒有了。為什麽什麽妄想都沒有?因為身心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還打什麽妄想?所有一切妄想,從根給你拔掉了。你這個事實真相一明了,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沒有了,即離。由此可知,知是看破,離是放下,看破跟放下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先看破再放下,先放下再看破,你永遠沒有放下,永遠也沒有看破。《圓覺經》上這兩句話好,妙極了!《金剛經》前面跟我們講「非一非異」,經義一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多明顯。也正是六祖惠能大師所謂「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看破跟放下是一不是二,不是二法,把看破跟放下說成是二,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你就永遠也不會看破,你永遠也不會放下;如果你知道這是一,這個境界你就契入了。「知幻即離」,知跟離是一。「離幻即覺」,離跟覺也是一。覺就不迷了,覺就是佛菩薩。這就是說明,離幻你就是佛菩薩。

下面我們用更粗淺的話來說,大家更容易明了。「遇緣」,這個緣包括非常廣泛。遇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叫緣。上從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統統包括在裡面。遇到佛,也是這個看法;遇到鬼,也是這個看法。為什麽?是一不是二。你把佛跟鬼分成兩個,你就迷了,你就墮到二法里。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一,為什麽是一?這個經講到此地,大家應該都有一些體會。從理上講,都是自性變現的,萬法歸一,一個自性變現的,體是一個。理上講一切萬法不二,所以大乘法講「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從事上講,佛的相也好,鬼的相也好,都是業因果報剎那的相續相;這從事上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從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也是一,它也不是二。無論從事上、從理上都歸到一。我們要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說看破放下談何容易!怎麽肯捨得放下?所以必須真正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而後遇緣,你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所有一切境緣裡面,佛現前了,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妖魔鬼怪現前了,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真的覺悟了。凡夫之人,佛不能現前,為什麽不能現前?佛一現前,這還得了!馬上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見到佛,我的功夫不錯!」你看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大風大浪就起來。佛曉得你沒有功夫,沒有定力,好不容易心才清凈一點點,佛一現相,馬上大風大浪就把你那一點定力都破壞,所以佛不來現前,這是佛的慈悲。什麽時候你見佛?在一切境界相里,心平等,心清凈了,這個時候佛現前。就跟學校老師教學生一樣,學生成績差不多了,再給他考試,他功夫不到不考他,考他沒有用處,考都得零分,那有什麽意思?必須看他用功用得差不多,再來考一考他。我們現在功夫都沒有,佛一來考都得零分,佛知道我們這個狀況,乾脆不來了。這種對待境界,即是離幻即覺。這是第二個意思。

【19、此二義,極要極要,除我見之修功,莫妙於此。若不依此,永不能除。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此八句中,初二句為主。即不起二字為主。下六句,是展轉釋義,說明不起之所以然。必如此,方為真不起。】

「此二義,極要極要。」十七跟十八這兩條,非常重要!「除我見之修功,莫妙於此。」我們把前面所說的,歸納到最後這一句,就是一切時、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面對的時候都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離幻即覺」,這就是除我見的妙法。諸位要曉得,「我見」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虛幻根源,《金剛經》末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的根源就是我見,我見要除了,十法界就沒有了。永嘉大師《證道歌》上所講的「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個時候十法界沒有了;沒有,變成什麽境界?一真法界,就恢復到一真法界。禪宗裡面說,恢復到自己本來面目。諸位要曉得,本來面目就是一真法界。有我見,變成了十法界,執著我見就變成六道輪迴,十法界、六道是這麽來的。《金剛經》教給我們,真的是從根本修,從根本上把這個病根拔除。

「若不依此,永不能除。」這個話說得並不過分,確實是如此,你要是不依照這個綱領,我見很難拔除。自古以來多少修行人,有能力出三界,沒有能力出十法界。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如果依天台家的說法,藏教的佛、通教的佛,都出不了十法界。原因在什麽地方?我見沒有徹底拔除。所以他作菩薩、作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他不能提升到一真法界。

「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一段也是《圓覺經》的經文。這個經文實在講非常之妙,妙極了!「此八句中,初二句為主。即不起二字為主。下六句,是展轉釋義,說明不起之所以然。必如此,方為真不起」。「不起」兩個字的意思很深很廣,也很不好懂。底下這六句,給我們解釋出來,什麽叫不起,舉出這個例子來說。其實也不出前面這四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能把這四句十二個字做到,《圓覺經》上這一段你就全部都做到。

「居一切時」,一切時裡面當然包括一切處,當然包括一切境緣,就是一切物質環境與人事環境,你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不起妄念」。妄念就是前面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是妄念,此地就是一個妄念統統包括盡了。下面解釋什麽叫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平常我們有念頭,起心動念,這個念頭要不要去滅它?你要想滅那個念頭,又加一個妄念,你能滅得了它嗎?我妄念很多,我要把妄念滅掉,你是妄念上再加妄念,你決定滅不了妄念;不理它,妄念就沒有了。

初學佛的人遇到這種狀況很多,特別在念佛的時候,大家在一塊共修念佛止靜,完了之後回來,「法師,我不念佛沒有妄念,我這一念佛,妄念不曉得有多少?」嚇得不敢念佛了。其實他這個想法錯了,不念佛的時候就有這麽多妄念。不念佛的時候,你沒有想到要把這個妄念息滅掉,這一念佛,要用佛號把妄念息滅掉,才發現有這麽多妄念。不是你念佛念出來這麽多妄念,是你念佛才發現。你想坐下來靜一靜,發現有這麽多妄念;發現之後怎麽樣?不要理它,沒事!妄念自自然然就少,就息掉。你要是「我有這麽多妄念,這可不得了!」那妄念不是愈來愈多?你在培養妄念。這裡教給你,於諸妄念亦不理,就是不要理它就完了。用自己的功夫,參禪繼續不斷用參禪的功夫,念佛就用念佛的功夫,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沒關係,你把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根本不理會妄想,這樣妄想就愈來愈少,佛號就愈來愈得力了。要用這個方法,不要怕妄念,妄念原本就是那麽多,不是念出來的,是你發現而已,不必去照顧它。道場常常教人,你要照顧話頭。你念佛的時候要照顧佛號,不要去照顧妄想,這個非常重要。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們眼前這個境界,不必樣樣都打聽,樣樣都知道,這個事情是找麻煩。古德常講,「知事少時煩惱少」,知道的事情少,煩惱少。換句話說,你知道的事情多,你的煩惱就多,你何必要自己找煩惱?沒有必要知道的事情,不知道最好。「識人多處是非多」,交際應酬沒有好處,認識人多,是非就多。不需要認識的人,不必打交道。所以教你能夠省心,修行人總要煩惱少、是非少,你心才能靜得下來,才能夠定得下來,這都是在嚴持戒律之中。

古時候的道場,多半建立在深山當中,也就是說,你想到那個道場去,走路都很困難。它的目標?你要不是真正為修道,最好你不要來,不要來擾亂,是這個意思,那是真正修道的地方。住在道場,人也不出門的,它有它的界線,有它的範圍。像過去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他在廬山建第一個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共修,三十年不出界線。他那個界線是道場旁邊有個小溪,小溪那裡有個小橋,他不過橋的。三十年沒有離開道場,他心清凈。山下發生什麽事情不曉得,所以他們的日子是天下太平,什麽事都沒有,那個心多清凈!

現在修行困難,縱然住在高高的山上,上面架起無線電,還聽到廣播,還看到電視,世界上什麽事情他都知道,你說這怎麽行?他那個心是動的,他靜不下來。所以真正修道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雜誌,不要聽廣播,每天天下太平,什麽事都沒有,他心是靜的。現在用這種方法修行的人沒了,這就講為什麽我們的功夫比不上古人,道理就在此地。實在講,理也不清楚,也不透徹,外面這些報紙、雜誌、廣播,這都是誘惑,外緣不好,誘惑你,叫你起心動念。我們是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在那裡挑撥,就是叫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你的功夫完全破壞了,你說這個事情麻煩不麻煩!這是說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給諸位說,不辨真實就是真實。你要一辨真實,就變成虛妄。為什麽變成虛妄?真實里夾雜著妄想,就變成虛妄。離開知見,法法皆真,沒有一法不真。《金剛經》講到後半部,法法皆是,皆是什麽?皆是真如,法法皆是。你加一絲毫意思在裡面,法法皆非。《金剛經》前半部都說法法皆非,都不是,沒有一樣是的,全部否定掉;到後半部又反過來了,後半部是法法皆是。為什麽?你已經離相、離見了。離相離見,法法皆是;著相著見,法法皆非。所以法相里沒有是非。諸位一定要知道,一切法相裡面,沒有是非,沒有善惡,沒有真妄,什麽都沒有。是非、善惡、真妄從哪裡來的?都是妄想裡頭生的。離開妄想,這個東西統統沒有了,這是一定要曉得真實的道理。

這八句的意思明白了,就曉得不起妄念應該怎樣修學。這是說明不起妄念的所以然,這才是真不起。連「不起」這個念頭也沒有,若有這個念頭,起了,用我們前面講的,「我對境界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他已經起心動念了,「我不分別、不執著」,你已經分別執著了。這是說法的難處,諸位要會聽。所以叫你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你才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言說、名字是方便,是方法、是手段,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要是不執著,都對,沒有一樣不對。

【20、念不起時,便是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總之,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此經是名我見之義,亦復如是。我見亦是緣生,自性本來無也。善用功者,必須一離到底。斷則頓斷。此是名我見之修功也。】

「念不起時,便是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兩句話禪宗里常常用。多少禪堂匾額上就寫著這八個字,「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靈光是自性般若的智慧光明,也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初見五祖忍和尚講的,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靈光獨耀。他是這個境界,他不生煩惱,也就是說他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他透出來的是智慧光明。「根塵」,根就是我見,塵就是我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見四相。「脫」是離開了,「迥」是遠遠的離開。遠離四見四相,所以自性般若光明獨耀。

「總之,有照有覺,俱名障礙。」佛教給我們要有覺、要有照,那是什麽?我們現在連覺照都沒有,所以教你要有覺有照。有覺有照是初學,覺照得力了,那個覺照的念頭不能要,要就出不了十法界。有覺有照可以脫離六道輪迴,不能脫離十法界。但是要是無覺無照,六道輪迴都出不去。你在六道裡面有覺有照,可以超越六道輪迴,不能超越十法界。到最後的時候,那個覺照的念頭也沒有了,就出十法界。我們讀這個經,有覺有照俱名障礙,我們現在要覺要照,這個非常重要。「此經是名我見之義,亦復如是。」說是名我見,裡頭就含著有這個意思,含著有覺有照是障礙。

「我見亦是緣生,自性本來無也。」自性清凈心中確確實實本來無一物,不但這個東西沒有,它是緣生的,連那個緣也沒有,我們講「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不覺,自性裡面也沒有。「善用功者,必須一離到底。斷則頓斷。此是名我見之修功也。」離就是放下的意思。放下要徹底的放下,這個放下是講心裡上的放下;換句話說,心裏面決定不能有一絲毫的妄想,不能有一絲毫的牽掛。你有牽掛,你有憂慮,你沒有放下。世間法放下了,我現在還念著阿彌陀佛,還想求往生極樂世界,你還沒有放下。必須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放下,那你就是成了究竟圓滿佛。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佛是不得已而求其次,叫我們把其他的統統放下,單單去執著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方法就叫做帶業往生。什麽是業?心裡有阿彌陀佛就叫業。帶著這個業往生,這個行,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什麽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想阿彌陀佛就變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就變極樂世界,一切法從心想生,理論的依據在此地。這種說法,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想,唯識所變就是從心想生,這是基本的原理。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金剛經》用的方法跟凈土念佛的方法不一樣,它的方法是「頓斷」,立刻就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了;這個法門,惠能大師講這是度上上根人的。上上根以下沒有分,他是接引上上根人的,不是普通的大乘法,普通大乘人做不到。這是說的「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修學功夫。

【21、《圓覺》又云:一切諸佛,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此中修功,正是圓照清凈覺相。故能無明我見,一斷永斷。豈不妙乎,豈不要乎。依此起修,便得受用。如若不會,則請老實念無量壽清凈平等覺,二妙俱足矣。】

「《圓覺經》云:一切諸佛,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這一段經文是說一切諸佛怎麽成佛的。當然一切諸佛修行成佛,法門不盡相同,無量無邊的法門,它怎麽會相同?方法也不一樣,可是原理原則決定是相同的。這個地方從總原則、總綱領上說,都是「依圓照清凈覺相」。「照」就是覺照,「清凈覺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覺相。「永斷無明」,根本無明都破了,這樣才成佛的。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是這樣成佛的;換句話說,圓照的方法不一樣,八萬四千法門方法不一樣,但是統統都是圓照。照的是什麽東西?照的是清凈覺相。《無量壽經》講的「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就是清凈覺相。「此中修功,正是圓照清凈覺相。」這個地方講修功,就是前面講的除我見,經文上「是名我見等」,這種修行功夫,跟《圓覺經》上講的「圓照清凈覺相」是相同的。

「故能無明我見,一斷永斷。」他把阿賴耶識的見分,我見、四見是阿賴耶的見分,四相是阿賴耶的相分。相分從哪裡來的?見分變現出來的。見分是能變,相分是所變。見分是識,相分是相,是現相。唯識家著重在識,唯獨識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這個說法沒有達到究竟,為什麽?究竟法,識也是假的,也是因緣生法。如何能轉識成智?用《金剛經》的方法,要達到相宗的目標非常快速。相宗達到這個目標很困難,要經歷很長的時間,《金剛經》的方法真是快刀斬亂麻,非常快速,頓斷。他為什麽能夠頓斷?他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透徹;換句話說,他能夠一下子真的就放下,不是修其他法門放下一些還留一些,慢慢的放,他是整個徹底放下了。這就是他對於事實真相徹底明了,所以才能夠徹底放下。「一斷永斷」,《金剛般若》的方法就是圓照。「豈不妙乎,豈不要乎」,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尤其是重要,尤其是妙。

「依此起修,便得受用。」這個受用是真實的受用。但是這種真實受用,我們一般人很難體會。為什麽沒有法子體會?沒有親自嘗到這個味道。這是宗門裡面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沒有飲到,你怎麽曉得?這一杯水我說熱,我說冷,這個冷熱你想像不到的,你沒有嘗到。你必須依照這個方法修行,真的入這個境界,那個味道你才能享受到。真實自在,徹底放下了。不能有一絲毫牽掛,這個對一般人來講當然難!牽腸掛肚事情太多了,你叫他放,可以放下一部分,但是總還要留一部分。徹底放下,談何容易!做不到,底下講:「如若不會,則請老實念無量壽清凈平等覺,二妙俱足矣。」實在放不下,你就抓住阿彌陀佛,這個也行,叫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金剛般若三昧也很快就證得,這是事實。用這個方法,《金剛經》上要、妙這兩種,你也能夠得到。

【22、此約我見明離亦離一大段,顯示不垢不凈之義。我見,垢也。離我見,凈也。而清凈自性之凈,乃是垢凈俱無。故離我見者,離亦應離。若存一能離所離,我見終未盡凈也。】

「此約我見明離亦離一大段,顯示不垢不凈之義。」就我見來說明,離的念頭也不能有。佛教給我們要離相,離的念頭不能有;有離的念頭,還是離得不乾不凈,這個念頭都不可以有。這一大段顯示出前面所講「不垢不凈」的意思。我見,這是垢穢,這是不清凈,離我見這是清凈。但是諸位要曉得,染凈對立的那個凈,就不是真的清凈。那是什麽?比較,兩個比較一下,這個清凈。那不是真的清凈,真的清凈,凈也沒有了,凈也要離,才是真正清凈。「而清凈自性之凈,乃是垢凈俱無。」染凈都不能有,所謂是不垢不凈,垢跟凈統統沒有。「故離我見者,離亦應離。」離我見,「若存一能離所離,我見終未盡凈也。」說實在話,我見並沒有離,你還落在二邊,還落在能所裡面,能所就是二法。

【23、『諸法空相』下三段。初約身明義。次約世界明義。三約妄心明義。合此三段,正是顯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一切空相,性自平等之義也。】

「諸法空相下三段」,到這個地方總結這一大段的經文。「初約身明義」,佛舉他的報身來說明空相。佛的報身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何況菩薩以下所得的身相,哪有真的?佛舉他自己的報身來說。如果佛舉六道身來說,你這個身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那我們會想:佛的身大概是真的,大概是可得。所以他舉他自己的報身來說,告訴我們: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次約世界明義」,在世界裡面講了兩小段,微塵即非微塵,世界即非世界,這就是講物質的現象。物質現象裡面最小的是微塵,大的是世界,說一個大,說一個小,也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身心世界如夢幻泡影。「三約妄心明義」,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合此三段,正是顯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一切空相,性自平等之義也。」這一段經文含義非常之深、非常之廣。不但在事相上告訴你,本來面目、真相是怎麽回事情,而且就在事相里發揮心性,讓你在這些幻相當中見性。相極不平等,特別是十法界,可是你了解這一切現相的真相,你就曉得極不平等裡面看出來它是平等的。從體性上看,它是平等的;從它演變過程上看,它是平等的;雖然現相不平等,現相為什麽不平等?業因不平等。這是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的重要;因為相不會滅,相會變。說實在的話,人不是死了就了(ㄌ一ㄠˇ),沒有這回事情。人死了,他又投胎去了,這一投胎,他這個身相就變了,所以相會變。人死了以後六道投胎,那是大的改變。實實在在講,我們現在在此地,剎那在改變,沒有一個是不變的,這個一定要懂得。你曉得它剎那在變,你才曉得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我上一次舉照相攝影,你從這裡面就體會到佛在經上講的,就能夠做證明。佛給我們講所有現相是相續相,不是真的,根本不存在。我們用攝影機來照日常生活活動的相,我們用普通一般八厘米小的攝影機。一秒鐘拍這個片子二十四張,鏡頭開關二十四次。可是你要懂得,一秒鐘的二十四分之一,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一張底片。這一張底片照下來之後,永遠再照不到了,這是事實真相。這個相就過去了,不會再來了。再照第二張,第二張它也過去了。這不過才二十四分之一秒,這麽一個速度。現在高級的攝影機,它的快門可以達到五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我們才明了佛在經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才知道佛在經上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為什麽不生不滅?因為生滅同時。所以我們領悟到《仁王經》上講的「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佛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是什麽回事情?億萬分之一秒,那個生滅的速度。億萬分之一秒,你怎麽能看出它生滅?看不出來。所以生滅可以講是同時;生滅同時,那就是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佛法界、眾生法界、地獄法界完全相同,平等平等。所以,一切法都不可得。

「一切空相,性自平等」,這兩句話完全是事實。經上這些文句,意思實在講是無限的深廣。你不能稍稍體會到,你怎麽會得到受用?你真正明白了,體會了,你的心平了,什麽妄念都沒有了。為什麽?都是假的,都是一場空,都不可得。萬法皆空,佛告訴我們,因果不空。因果是什麽?識,就是唯識家講「唯識」,唯識是真的,識是念頭,念頭就是因緣,底下就變相,把相改變了那是果,所以因果不空。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你生善的心,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這是善心,顯示出來一真法界、四聖法界。你如果有分別、妄想、執著,你變的是六道凡夫的法界。這個現相就是你那個念頭變現出來的,相雖然是剎那生滅,決定不存在,但是它有個相續相,讓你感覺到好像有這麽回事情,就好像作夢夢中境界一樣。

佛教給我們,不單是我們現在這一生,十法界都是夢幻泡影。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有為法是講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有為法,不限於六道,不限於我們這個人間。十法界都是有為法,確確實實是夢幻泡影,確確實實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在十法界里,你心怎麽會不清凈?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超越十法界。雖超越十法界,我這個身體還在十法界,這叫什麽?佛經上叫「有餘依涅盤」。超越十法界就是證大涅盤,身體還在是有餘,有餘依涅盤。這個時候這個身體就跟諸佛菩薩一樣,在這個法界里遊戲神通,沒有十法界的依報。留這個身體在十法界看戲,看這些芸芸眾生在表演,看他們起心動念,看他們造業輪迴,生起大慈悲心來幫助他們,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就是佛菩薩的事業。那個轉變,說實實在在話,剎那之間。

如何能契入這個境界?今天我們在經上看懂了,我們聽明白了,一定要在生活上去觀照。你要不在生活上兌現,沒有用。一切時、一切境緣之中,六根接觸,我們就曉得這個現相是怎麽一回事情,馬上就知道。正如同我們看電影、看電視一樣,畫面擺在那裡,我們曉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是畫面。所以我們用清凈心,不分別、不執著,面對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的真相你才完全能看出來。你要是起心動念攪和到裡面去了,那就壞了,那個真相你就完全看不出來,你就迷了。所以決定不能夠攪和在裡面,要置身於事外才行。不但六道里我不攪和,十法界我也不攪和在裡面,這才是真正修學《金剛般若》。末後這兩大段的經文,意思非常之深,非常的重要,顯示出身心世界莫非幻化。我們真把它搞清楚了,真正搞明白了。眼前這個境界確實是幻化的,確實是空寂的;「空」是講相,相是空的,「寂」是講性,性自平等。

【24、凡夫執身為我,執世界為我所。我及我所,皆起於見。故身與世界,是所執。見,是能執。而三段經義,顯明能執所執之相俱空。並能空所空之念亦空。是之謂諸法空相。亦即發揮不生法相,法相本無之義也。】

這個意思就更深入一層,更透徹了。六道凡夫都執著身是我,身外的,我所有的,世界是我所有的,換句話說,這一切生活環境是我所有的,這個執著非常堅固,我、我所。執著的根源是我見,我見是屬於妄想。身跟世界是所執,能執的是「見」那個念頭。《金剛經》後面這一段經文,說三心不可得是破見,你能夠見的那個念頭不可得。你所執著的身體,佛的報身,佛舉這個來說明身體;講微塵、講世界,說明你所執的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說明事實真相是能執、所執的相都是空的。不但能執、所執的相都是空的,你能夠執著的那個念頭也是空的,那是個妄念,清凈心中沒有這個東西。這個念就是我見,我見發展成為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是能執,相是所執。不但相是空的,見也是空的,這稱之為諸法空相。你真的了解,真的明白,真能夠體會到,就知道經文裡面講的「不生法相」。不生法相這一句,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也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不生不滅。「法相本無之義」,從這兩大段經文裡面完全顯示出來。我們再看底下「結成不生」,這一段是正宗分的末後一段,這是總結全經。

一七八、結成不生正明不生

經【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不生法相』在這裡說出來了,這就是說明法相本無的意思,徹底顯露出來了,這真正講到了究竟圓滿。我們看註解。《金剛經》義理的確很深,如果沒有詳細的註解,詳細的解說,讀《金剛經》的人雖然很多,明了《金剛經》意思的人很少。意思不明,他提不起觀照的功夫,他怎麽能得受用?所以說老實話,不如念佛。但是對這個意思徹底明了的話,真的受用很大。對念佛的幫助也太大了,念佛往生,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這是幫很大的忙。

【1、經初所說發廣大心、起廣大行、不取法與非法之相,乃至發心不住、得果不住、不住亦不住,必如是知見信解,方為通達無我法。故曰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正所以顯示發菩提心,必應如是,乃為菩提心。】

我們從這個地方來看,發菩提心的標準實在是很高。通常我們把發菩提心掛在嘴唇上,那是嘴唇上的菩提心;不是那麽容易,這個地方才是發菩提心的標準。菩提心如果真的一發出來,就超越十法界。菩提心是正覺,沒有迷惑。《金剛經》的境界,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他們的境界。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是普通的善男子、善女人,他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那是什麽地位的菩薩?就是發菩提心的菩薩,這個心一發,就是發心住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稱之為法身大士。所以那個心是廣大心。

心怎麽廣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才這麽大。心裏面一有分別,心就小了;有分別就畫格子、畫界限,就不能盡虛空遍法界。一分別,平等就沒有了;一執著,清凈就沒有了。離開執著,得清凈心;離開分別,得平等心。清凈、平等才是廣大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我們要想作菩薩,要想真正明心見性,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你要真正離開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大障礙,分別執著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自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

分別執著都是屬於妄想,為什麽不舍掉?沒有辦法舍掉,是因為對於眼前這些境界的真相不了解,誤以為身是真的、外面境界是實在的,所以起分別、執著。現在曉得這個身是空的,外面境界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境界是什麽?我們現在明白了,它的真相是業因果報剎那億萬分之一秒的生滅相續現相,這是十法界的真相。要念念記住,不能一刻忘掉,一忘掉就迷惑了,就又墮落,這教你要時時提起觀照功夫。眼前境界順境也是假的,逆境也是假的。順境沒有歡喜,假的,當體即空!逆境也不生煩惱,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順逆平等了。順逆之相雖然不一樣,你的感受是平等的,你的受平等,你的覺觀平等,受用平等,這就是得真實的受用。你在這裡面得清凈心、平等心,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你得的是這個。身心世界再不會把它掛在心上,換句話說,你已經脫離六道輪迴的生活,已經超越四聖法界的生活,你過的這個生活是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的生活,那怎麽會一樣?這是「廣大心」、「廣大行」。

「不取法與非法之相」,法是法相,非法是空相,空有兩邊都不取了。凡夫取法相,在六道裡面不能超越欲界、色界,欲界、色界是法相。如果不取法相,取了非法相,取了空,他只能到四空天去往生,出不了六道輪迴。四空天人是著在空,欲界、色界是執著有。執著有錯了,執著空也錯了,這是講三界之內。三界之外,是講修行人、學佛的人。學佛的人,三界之外學佛,執著佛法有,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怎麽來的?執著有來的,有佛法、有菩薩、有佛道可成。如果在佛法裡面執著空,那就變成阿羅漢,變成辟支佛,證偏真涅盤;偏真涅盤是空,所以佛說二乘人墮無為坑,這是執著空相的。大乘菩薩空有兩邊不著,這才能超越十法界。要曉得,四聖法界,我們講權教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為什麽不能超越十法界?他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道理在此地。這是說明法相跟非法相都不能住,都不能執著。

「乃至發心不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發心不住發心的相,真發心了,並沒有以為「我發了菩提心」。發菩提心不著發菩提心的相,證果不著證果的相,不但法身大士不著證果的相,這一次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連小乘須陀洹都不著得須陀洹的相。在過去我們總以為小乘還著相,現在在這裡看到,原來須陀洹也不著得須陀洹的相。為什麽他是小乘?他沒有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經上有一句話說明這個事實,「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就是不著,兩邊不著。兩邊不著它有等級不同,像須陀洹兩邊是不著,功夫淺,那個不著的功夫是剛剛得力,這是小乘須陀洹。往上去再進一步,他這個不著的功夫比較深,功夫更得力,大、小乘果位層次這麽多,都是無為法,統統都是離四相、離四見。離四相、離四見,那個功夫程度不一樣,所以才有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小乘四果四向的差別,這是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經上明白告訴我們,是這麽一回事情。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我執著我還可以能夠證果,沒這回事情。這是我們在此地看到的,小乘初果都不可以,都不會執著得果這個相。現在我們常常在各個地區都聽到,有人說他是什麽菩薩再來的,他證阿羅漢,什麽佛再來的,我看都著相了。用《金剛經》的標準來觀察,是真的或假的,馬腳都露出來了;真的,決定不著相。「不住亦不住」,連那個不住的念頭都沒有。有一個不住的念頭,他已經住了。不住的念頭都沒有。

「必如是知見信解」,如是知,如是見。用現代話來講,知是想法,見是看法,必須這個想法、這種看法信解。實在我們這個說法很難,意思說不出。我們講個看法、想法,已經著了相,已經落在四見四相裡面。決定沒有四相四見的念頭,要這樣的「知見信解」,「方為通達無我法」,無我法是究竟圓滿的佛法。

法相宗上講的二無我,有許多同學雖然不是專門學相宗的,相宗的常識必須要有。相宗最基本的一本論典就是《百法明門論》,《百法明門論》實際上就是解釋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句話:「一切法無我。」無我法就是一切法無我,《百法》就是解釋這一句話。而實實在在這一句話,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講得更清楚。《瑜伽師地論》是用六百六十法來說明一切法。一切法他把它分類,分成六百六十類。天親菩薩看到六百六十法太多,初學的人受不了,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歸納成百法。由此可知,百法是六百六十法的綱領,《百法明門論》是入《瑜伽師地論》的基礎,等於是《瑜伽師地論》的先修班,先把綱領提出來給你講。《百法》裡面分為五大類: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前面四種都是有為法,前面四種歸納起來有九十四法,無為法是六個。九十四法展開,就是一切法。一切法說明什麽?說明無我。《瑜伽師地論》講得詳細,《金剛經》講得簡單,言語文字有簡略廣衍的不同,裡面的意思完全一樣,並沒有說《金剛經》講得就少一些,《瑜伽師地論》講得多一些,沒有,一樣圓滿。一個是講得簡單扼要,一個是詳細的來分析。這叫「通達無我法」。如果證得無我,這問題解決了,你超越十法界了。

「故曰應如是知見信解,不生法相。」不生法相在此地做總結,前面講的已經相當詳細,相當透徹了。確確實實不生法相,如果你要契入不生法相,那就恭喜你,你已經證得無生法忍。我們在迴向偈裡面念的「花開見佛悟無生」,悟的什麽?悟的不生法相。也就是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現象,你真的看到了,真的明了了,你證得了,你這個果位就是無生忍的菩薩。

「正所以顯示發菩提心,必應如是,乃為菩提心」。這是說明發菩提心的標準,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那才是真正發菩提心,真發菩提心的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金剛經》上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標準。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113集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一面。

【2、『一切法』,通指世出世境行果而言。『如是』二字,指上來所說種種義,不外緣生性空。性空不礙緣生,故成平等法界。緣生不礙性空,故即諸法空相。由是觀之,如是二字即顯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如是」兩個字的意思很深,說得簡單透徹的確是在此地。所有的佛經,展開經文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而「如是」真實的含義,就是此地所說的。經文上告訴我們:「發菩提心,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這個「如是」是指前面經文所說的;所說的很多,不但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也包括在其中。一切法,經典上常常把它分成三大類,三大類就全都包括了。一個是「境」,境是境界;一個是「行」,行是行為,就是一切眾生的造作。世間有六道眾生,出世間是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他也造作,所以都有行。「果」是現象,無論是正報,就是身體的形狀,依報是生活環境的形狀,都用果來代表。所以境、行、果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盡,全都包括了。

「如是」這兩個字,佛教給我們「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就是前面所講的,種種的道理、種種的事實真相,我們在這個地方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緣生性空」。由此可知,「緣生性空」這四個字,在整個《般若經》裡面,也可以說它是總綱領,大總持法門,不外這個原則。世出世間法、佛法也是緣生的,只要是緣生,就沒有自性,這個性就是體,它沒有自體。這個現象怎麽生出來?是許許多多因緣變現出來的,沒有自體。

我們說許多因緣、許多條件變現出來的,這個講得很淺很粗,初學佛的人容易接受。如果深入的講,性空真的是《般若經》上講的「畢竟空」、「究竟空」,確確實實了不可得,這是性空的深義。性空是體,體不礙現相,現一切的現相不妨礙,這就是「性空不礙緣生」,所以法界是平等的。法界之所以不平等,不平等是從什麽地方來的?是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平等,一切法都平等。我們現在講這句話,這個意思諸位多多少少都能夠體會到一些。我們現在很清楚、很明白,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相,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現相,確確實實「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曉得這個事實真相。這些妄相為什麽生的?是從念頭上生的。所以佛給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不想,就沒有這個現相。只要有想,那個相是隨著你的想在那裡變,變的速度非常之快,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的速度在那裡變。這是我們粗心的凡夫,不但不能夠觀察,也無法體會得到。縱然有相當定功的人也不行,世間的四禪八定,那個心可以說很清凈了,對於這個現相他看不到。佛告訴我們,什麽人能夠看到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佛在大乘經上說過,八地菩薩。八地是不動地,八地菩薩見到這個現相,這就是經上講的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這是阿賴耶識的現相,這個相的確是幻相。從業因果報相續來看,這個現相是平等的,從一切眾生妄想執著,就把它變成不平等。諸位要曉得,變成不平等,並不是真的不平等,那個是錯覺,是虛妄的,實際上是平等的,平等法界。

「緣生不礙性空」,為什麽不礙?因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它怎麽會礙自性?性空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清凈心。所以萬相紛紜,與自己的清凈心不相妨礙,沒有妨礙。你要說外面境界妨礙,是因為你執著這個境界,你分別這個境界。如果你對當前境界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境界對你就不相干,確實沒有妨礙,所以「緣生不礙性空」。「故即諸法空相」,這一句是做一個總結論,從這裡看到一切法的空相,空相是真相。

「由是觀之,如是二字即顯:諸法一如,一切皆是。」這八個字是《金剛經》後半部所說的綱領。跟前半部的意思恰恰相反,前半部是講「一切皆非」,一切都不是,後面講一切都是。為什麽?前面因為你智慧還沒有開,你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只要帶著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皆非,無有是處。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告訴你「一切皆是」,無有一法不是。由此可知,是跟非是一不是二。你們想想看,如果是非是二,那就又錯了。是非是一,諸法一如,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

【3、知、見、解三字。連說,則意各有指,大有區別。嘉祥云:知是世諦智,見是第一義諦智。達天云:知是比量,見是現量。今依《無著論》云: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缽舍那故見,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解。此義是明三者皆智,但依止方便不同,故立三名。】

「知、見、解三字。連說,則意各有指,大有區別。」知、見、解要是單獨的講,每一個字里都含這三個意思,可以互相通用的。可是這三個字連在一起講,當然每一個字有它各別的意思。如果意思都相彷佛,那何必說三個?說一個就夠了。這三個連在這裡講,意思就不一樣。「嘉祥雲」,這是唐朝時候,嘉祥法師有《金剛經》的註解,他說:「知是世諦智,見是第一義諦智。」這兩個字的意思就不一樣。「知」是知俗諦,「見」是見真諦,那個意思就深了。「達天雲」,清朝達天法師也有《金剛經》的註解,他說:「知是比量,見是現量。」這兩個人講法不一樣。「比量」是推理、是推測。「現量」是親眼見到的,親證的。譬如我們今天在《金剛經》裡面,確確實實體會到不少的道理。而這些道理並不是我們見到的,有一部分我們可以從推理的方面了解,那是屬於比量;還有一部分,我們是聽佛講,我們才明了,聽佛所說的,那叫做聖言量。聖人講的他不會欺騙我們,他講的一定是真實的。由此可知,見的意思深,見就是我們講的「你親自證得,你親眼見到」。譬如佛給我們講的,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佛說了,如果你真正見到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才見到這個事實真相,是他的現量境界,那不是從理論上推到的,也不是聽佛所說的,是你親自見到的。這是舉出《金剛經》不同的註解,他們的說法。

「今依《無著論》雲」,《金剛經講義》這一句,江味農居士採取無著菩薩的《金剛經論》。他說:「智依止奢摩他故知,依止毗缽舍那故見,此二依止三摩提故解。此義是明三者皆智。」這三個都是智慧。因為依止方便不同,所以就立三個名詞。奢摩他、毗缽舍那、三摩提這三個名詞,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多。而天台大師解釋《法華經》的三止三觀,三止三觀與佛在經上講的梵文,這三個名詞都是梵文音譯過來的,意思非常接近,這三個都是禪定的意思。禪定範圍非常之廣,禪定裡面有止有觀。至於哪一個名詞是止,那一個名詞是觀,實在講都可以通用,也就是止裡面有觀,觀裡面有止,只是在修學過程當中,你偏重在止上,或者偏重在觀上。我們前面曾經講過觀行,與止觀的意思也接近。止偏重在定,觀偏重在慧。「止觀等運」,止觀是平等的,沒有偏重的,這叫禪那。《楞嚴經》上,佛所教導菩薩修行的總原則就是這三條,三條無論依哪一條去修,都能夠成就。這三個字,也就是依止的不相同,所以立三個名字。這三個名字,下面有解釋。

【4、奢摩他,此雲止、定也。智從定生,名知。觀此,是知為真諦智矣。此與本經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即空、開佛正知之義恰合。約內證邊說也。】

「奢摩他,此雲止、定也。」也就是從奢摩他所起的智慧,就叫做「知」。這個意思比前面嘉祥法師、達天法師講的,的確是要深一層,這是江味農居士取無著菩薩的說法,他的確是有他的道理。「智從定生,名知。」這個知是真正靠得住的,不是從妄想分別裡面生的。我們世間人有沒有知?沒有知。自己以為有智慧,其實完全是迷惑顛倒,在佛法里叫邪知邪見。清涼大師講:「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什麽?行是修定。這一點諸位要記住,只要是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不管哪一個宗派,顯教、密教,方法儘管不同,修的是什麽?都是修定。定就是清凈心,無論用什麽方法,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修定,統統修清凈心,所謂是法門無量,殊途同歸,都歸到清凈心上,這就是學佛;如果不是修清凈心,那就不是學佛。佛是什麽?佛就是清凈心。佛法就是戒定慧,戒是手段,定是樞紐,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智是什麽?實在講,定心起用就是智慧,清凈心起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是從定生的,名「知」。「觀此,是知為真諦智矣。」這個智慧是真實的。「諦」就是實在的意思。真諦兩個字,這是佛門的術語,我們在經典上看得很多,就是真實的意思。諦就是實實在在,這是真實的智慧。

「此與本經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即空、開佛正知之義恰合。約內證邊說。」知,是從內證這一方面來講的,這個智慧叫做知。本經說明三心不可得,能夠執著的我沒有,空了。諸法緣生,緣生性空,也不可得,你所執著的一切法不可得。能執、所執都不可得,你的心就定了。如果你以為有所得,你的心就沒有辦法得到定。一定要知道,能所俱不可得。這是佛把這些道理方法都教給我們,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會用功。怎麽用功?要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看破。看破就是放下,所以看破跟放下是一不是二。前面引用《圓覺經》講「知幻即離」,知幻就看破,離就放下了。知幻跟離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我們今天為什麽放不下?看不破,樣樣都當真,樣樣都分別執著計較,這怎麽行!這是《般若經》對我們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我們無始劫來堅固的妄想執著打破。我們學了之後,在日常生活當中起作用,這個起作用就是看破,讓我們的心定下來,智慧就生了。這個智慧叫佛知佛見,這不是世間人的聰明智慧。世間人聰明智慧跟佛菩薩的智慧不一樣在哪裡?世間人有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絕對不相同的。

【5、毗缽舍那,此雲觀,觀即是慧。智從慧出,名見。觀此,是見為俗諦智矣。慧則差別事相,無不洞見。故曰見也。此與本經五眼、是沙、不執一異。開佛圓見之義正同。約外照邊說也。】

「毗缽舍那,此雲觀。觀即是慧。智從慧出名見。」前面是智從定生,定生慧,慧開了之後,那個智就叫做「見」,就不叫做知。這個地方很不好體會,我們舉例子來說。阿羅漢、辟支佛得定,他們有智,他們的智是從定中生的。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他們的定是九次第定。這個定分成等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個等級。再往上去是四空定,又四個等級。我們常講四禪八定,八定包括四禪,不是四禪之外還有個八定。四禪定、四空定,合起來叫八定。這八個等級的定都是世間禪定,沒有出三界,也就是沒有超越六道輪迴。世間禪定達到第八定,叫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生到第二十八層天,最高的一層天,但是他沒有辦法超出。這個定功再要加深,到第九定,超越了,八定是六道的邊緣,九定就超過去了。阿羅漢得的定是第九定,辟支佛得的定也是第九定。

從定裡面生的智慧,這個地方叫「知」。經典里大家常常念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其實這裡面也是三個等級: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所證得的是正覺,知就是正覺。這個講法,大家比較容易懂了。阿羅漢的正覺叫「知」,菩薩的正等正覺叫「見」。「毗缽舍那」,是從慧裡面開智。阿羅漢、辟支佛的定沒有開慧。定要開慧了,再起作用,我們就叫它做「見」。《心經》上觀自在菩薩「照見」,他沒有說照知,是照見,那個見就是慧裡面開智。慧裡面開智,就不是普通的菩薩,最低限度的位次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我們通常稱法身大士,那個就是戒定慧,慧開了。阿羅漢只到定,沒有開慧。慧裡面開智,就是法身大士。這個智慧起作用,我們叫它做見,這是照見。

「觀此,是見為俗諦智矣」。「俗諦」是無所不知,「真諦」是知理,萬法皆空。這是個理,理容易懂,這個大原則、大前提好懂。可是這些現相太複雜,這些森羅萬象怎麽來的?什麽原因來的?怎麽變出來的?如何演變?到最後它的結局又如何?這個事情就太複雜了。這是俗諦智,俗諦智就是無所不知。這個見比前面那個知,要高出很多很多。

「慧則差別事相,無不洞見,故曰見也。此與本經五眼、是沙、不執一異,開佛圓見之義正同。約外照邊說也。」對外面起作用這一邊來講的,叫它做見,它無所不知。前面是從它內證方面來說的。這樣分的話,意思就很清楚、很明顯。經上講的「五眼」。「沙」是講的比喻的恆河沙,是指森羅萬象,這個境界相無量無邊太多了。「不執一異」,如果執著是一、執著是不一,都是迷了。佛在經上說,為什麽不執著一異?一跟異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佛說一說異,一是從理上講的,從體上講是一,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是一。而古德怕一般初學的人不容易體會,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是一,都是金,金所製作出來的那些器不一樣,我們最常見的手鐲、項鏈、耳環,不一樣,那是異。都是黃金,從黃金就都是一樣。所以不能說一,也不能說異,要明白這個道理。不必去執著,你的見解才圓滿。執著叫偏見,不執著,這個見就圓了。「開佛圓見」,這個意思相同。

【6、三摩地,此雲等持。謂定慧均等也。名之曰解。可見解是由定慧出。亦即知見二者之總名。此與本經深解義趣之言義同。因其於一如皆是之理,契合無間,定慧均等,故能『不生法相』。】

「三摩地」,就是定慧均等,也就是禪那的意思。「此雲等持」,定與慧均等。「名之曰解」,解是由定慧平等裡面起的作用,這個意思比前面兩個又要深一層。「亦即知見二者之總名。此與本經深解義趣之言義同。因其於一如皆是之理,契合無間。」經文上講:「如來者,諸法如義。」又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都是三摩地的意思,都是深解義趣。「定慧均等,故能不生法相。」不生法相,這個心就達到真正清凈。不生法相,跟《六祖壇經》「本來無一物」意思是一樣的。真心本性裡面本來無一物,生法相就有一物。本來無一物、不生法相的那個心,是真心、是佛性,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一個念頭都沒有。可是諸位在這裡不能產生誤會,一個人修定,修到所有一切念頭都沒有了,那是不是這個境界?不是的。為什麽不是?他修到這個境界,外面什麽事情他一無所知,他落在無明裡。人家不生法相,本來無一物,是什麽都清楚,什麽都明白,心像鏡子一樣,它照得清清楚楚。他修定什麽都不知道,心像黑板一樣,那個不行,它不是鏡子。所以修成功,那個心叫大圓鏡智,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沒有一樣不知道。你不問他,他心乾乾凈凈,他照得清清楚楚,你問他,他沒有一樣不知道。千萬不能誤會:「什麽念頭都沒有了,我這個定修得很成功」,那個定也算不錯,將來往生到哪裡?四禪天有個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天,到那裡去往生了,這是修無想定。諸位必須曉得,佛門裡面的禪定是定裡面的境界清清楚楚,他不是什麽都不知道的,他是樣樣都知道,樣樣都清楚,就跟鏡子一樣。鏡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鏡子它如如不動,它也沒有起心動念,它也沒有說我要照哪個,沒有!統統照在裡面,用心像鏡子一樣,這就對了。

【7、『如是知』句,明其定力。『如是見』句,明其慧力。『如是信解』句,明其定慧均等之力。信字貫通三句。『不生法相』句,是由上三句所生之功效也。】

經過這麽一解釋,這三個字的意思清楚了。不生法相是個果,是個結果,是個成就,也就是你心真正達到了清凈,你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怎樣才能達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我們念佛人來講是理一心不亂,不生法相是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你對於佛在《金剛經》上講的道理、方法、境界,你完全相信,你才能達到。完全相信,怎麽就會達到?諸位要曉得,信底下一定有行,沒有說我信了我不去做,沒有這個道理。你要是還沒有做到,說老實話,你這個信解不透徹。信解真正透徹,哪有不去做的道理?

【8、有定有慧,契合一如。可見其於言說、名字、心緣諸相,一切皆離。諸相皆離,便引生根本正智,即是不分別智。智無分別,即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名『不生法相』。】

這一小節是解釋「不生法相」,不生法相是什麽樣子。不生法相,實在是高段的功夫,那就是定慧均等,所現的就是這個境界。「契合一如」,一如就是本性,萬法一如,有定有慧,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可見其於言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些諸相一切皆離。「離」,不分別、不執著就是離,並不是沒有言說,沒有名字,不是的。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天天講,哪裡沒有言說?哪裡沒有名字?離是叫你不執著它,是這個意思,離一切妄想執著,離這個。因為外面這些言說、名字沒有妨礙,這些東西是什麽?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沒有妨礙。我們念頭裡面的分別、執著,這個才妨礙。「一切皆離」,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都不要去牽掛它,讓你這個心乾乾凈凈,一塵不染。

「諸相皆離」,心到清凈了,真的一塵不染,「根本智」就現前,這是般若的本體。根本智是什麽?無知,「般若無知」。我們一般人拚命天天求知,這個錯了!那個求知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天天搞這個東西,智慧怎麽能恢復?這是顛倒行事。佛教給我們什麽都不求,心息下來,心定了,然後起作用就無所不知。所以你一定要達到無知,然後起作用就無所不知;如果你要有知,那就有所不知,那就顛倒。你雖然學一樣,你以為這一樣我知道了,其實你只知道它的皮毛,你絕對不可能知道它的究竟。這是佛法與世法決定不相同的所在,我們不能不知道。

《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無智則無所不知,無得則無所不得。到一切都真的無得,十法界依正莊嚴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能夠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菩薩馬上就有應,應以什麽身說法,就現什麽樣的身說法。無得就無所不得。這個能力實在講都是本能,自性裡面本來就有這個能力,這個不希奇,不是從外面修得的,是自己的本能。本能今天我們喪失掉了,佛講就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佛教給我們,一部《般若》,一部《金剛經》,教我們去妄想執著而已。只要把妄想執著斷掉,我們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統統恢復了。

離就「引生根本正智,即是不分別智。」這個一定要記住,自己心裡於一切萬法、世出世間法,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分別,「這是佛,那是菩薩」,沒有這回事情;「這是佛,那是眾生」,也沒有這回事情。你起這個念頭,就是起分別,就是有執著,執著定了這個是眾生、那個是佛,麻煩的事情大了,這是迷了。自己確確實實沒有分別。用功怎麽樣?就在境界上學,練習不分別。於一切法中我們修行修什麽?就是在練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牽掛,就練這個。這是自己真正用功,真正在修行。可是在日用平常生活當中,人家問你:法師,這是什麽?你說:我這個不知道。這怎麽行?這個不行!這是紙,為什麽我叫它紙?你們叫它紙,我沒有分別,我這個分別是隨你們的分別而分別,隨你們的執著而執著,這叫應用,這叫無所不知。自己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佛在經上說「沒講一個字,沒講一句話」。我們聽起來不懂,佛說四十九年的經,天天講經,怎麽說沒有說一個字?他確實沒有說一個字,他所說的,因眾生分別而分別,因眾生言說而言說,他自己清凈心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從他本身說,他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個字;從我們眾生妄想分別,是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我們把這個境界、這個意思搞懂,你才曉得學佛是怎麽個學法。所以學佛的關鍵,就是一切皆離。你要不離,佛法你是決定學不到的,你怎麽可能學到佛法?你學一輩子,你還會妄想分別執著,你所學的是佛法的皮毛,佛法的外表,一分一毫都沒有入進去。你要想能入到裡面去,那就要離相,看你離的功夫、離的程度,經上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什麽叫無為法?無為法就是離,就是離相離見。離相離見有淺深程度不同,所以才有小乘四果四向、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位。他們修的是什麽?方法法門再多,總而言之就是離。

《圓覺經》上四個字「知幻即離」,就用這個功夫。自始至終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我們講用功的總原則、總綱領,就是離相。我們平常沒有用這個名詞,平常我們講的是「看破、放下」,這個大家好懂。看破就是《圓覺經》上知幻,即離就是放下。用什麽功?看破、放下。佛法沒有別的,要真干,真正肯放下。我們今天為什麽看不破?放不下!要想看破,要從放下做起。放下一分,就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就又肯放下一分,看破、放下相輔相成。這裡面就顯示出《金剛經》上講的「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看破放下的多少,看破放下的淺深。到相當的境界,就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我們凈土宗裡面講的一心不亂。淺的一心不亂,我們叫做事一心;深的一心不亂,我們叫做理一心。此地講的「不生法相」,這是理一心,事一心還做不到。

在一般大乘法門,如果不到這個境界,不能算成就。什麽原因?它退轉,所以成佛不容易。《華嚴經》上講的有道理,凡夫修成佛要多少時間?無量劫,不是三阿僧只劫。為什麽要這麽長的時間?進得少、退得多,進進退退,到不生法相這個時候,不退了。這就是我們凈宗常講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生法相是到三不退,這算是成就了。我們一般人在一生當中實實在在達不到這個境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自己冷靜去想一想,就知道自己的根性。這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哪一樣放下了?果然徹底放下,行!修學般若你夠資格。如果還有一樁事情,有一點點還放不下,你沒有資格學般若。你修般若,一生不能成就,這個難!

我們凈土宗的方法,跟這個一比,容易太多了;凈土宗只要達到一念不生的邊緣就能往生。「不生法相」是一念不生高段的功夫,我們講一念不生的邊緣,可以有個一分鐘、兩分鐘放下,統統沒有了,再過幾分鐘它又起來了,這就是講的邊緣,可以能夠有這麽一點點邊緣。這個功夫在臨命終那一剎那,只要幾秒鐘,不必要一分鐘,就行了,就能往生。在臨命終那一剎那,真的放下了,什麽牽挂念頭都沒有了,這個人就決定往生。如果在臨命終,「我還有兒子,還有孫子沒有見到」,完了,就不能往生。《飭終津梁》講,人往生的時候最好把家親眷屬隔開,不要叫他聽到、見到的時候動感情。實實在在說,平常要放下;否則的話,到那個時候雖然隔開了,「怎麽我的孫子還沒有來?」還是不行,還是不能解決問題。就像我前年在台北,遇到一個老居士,他來告訴我,他念佛三年了,功夫不得力。我就勸他要放下,年歲大了,不放下就是功夫不得力真正的因素。他就告訴我,他說:法師,我什麽都放下了,就是孫子放不下。我說這就麻煩了,我就教他一個方法,你把念你孫子的那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你就成功了。親情很難放下,這是念佛念一輩子不能往生的原因。真的要離、要放下,不能有絲毫的執著,這個才行。這是凈土宗比其他大乘法容易的地方。

【9、知見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方便修足,便證本不生。其功行全在知見信解上。不生是其功效。本不生上,著力不得。著於不生,便是生也。】

「知見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知見信解是佛傳給我們的。理論、方法、境界,我們知道了,我們明了了,見就是明了,我們相信了,肯認真去做。「不生」是功夫,不是我們一下做的時候這個功夫就現前,沒那麽快。宗門裡面,它的功夫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觀照。什麽是觀照?觀照是時時刻刻提得起,提起正念,用《金剛經》上任何一、兩句話都行,常常把它放在心上。譬如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心裏面動了心,順境裡面生歡喜心,逆境裡面生怨恨心,這起心動念了,立刻想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妄念就停了,就沒有了,這叫觀照,這叫用功。

所謂真正用功,功夫得力,就是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要能把它打掉。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都保持一個清凈心、平等心,這叫真正會用功,這是用內功。對外面事情隨緣,一切隨緣,學佛菩薩一樣;裡面一定要修清凈心、修平等心,清凈平等就是真心。知道萬法皆如,知道萬法皆空,了不可得。這是我們為什麽要放下,我們明白事實真相。明白事實真相,就是覺悟,就是看破;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是放下。我們隨緣度日,你的生活就很幸福、很自在,你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生活在這個世間,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命里註定的,絲毫不能勉強。縱然遇到逆境也很自在,為什麽?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我自己造的,我當然自己要受。我所受的,不是別人造來給我受的,自己造的自己受。順境就順受,逆境也順受,這就自在。不怨天,不尤人,所以叫心安理得。心為什麽安?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所以心永遠是清凈的,這個安就是清凈、平等的意思。這種功夫用深了,就會達到不生法相。所以這個功夫要真正用,這叫觀行,這叫真正用功。諸位千萬不要發生誤會,「用功是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部經、念多少佛號,那叫用功」,那是形式上的用功,不見得是真功夫。真功夫是在一切境緣之中修清凈心,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打掉,這叫真用功,這是真實功夫。「知見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前方便就是預備的功夫。

「方便修足,便證本不生。」功夫用到相當的程度,我們一般人講功夫到家、功夫純熟,妄念就不生;不生,說實在話,不生什麽東西?起心動念、妄想執著,這個不生。於一切境界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生是這個意思。「其功行」,功是功夫,行是行為,就是生活,你的日常生活。「全在知見信解上」,知見信解四個字,就是這部《金剛經》佛對我們的開導,佛對我們的教誨。「不生是其功效」,我們一般人常講的證果。證的是什麽?證的就是不生,不生就是證果,妄想分別執著再不會生了。

「本不生上,著力不得。」到這個時候,心清凈。心真的清凈平等覺了,這個時候「著力不得」,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我們一般講用不上力,你再一用力也錯了,你就又退轉、又墮落。為什麽?這個境界裡面本來無一物,你要用一點力,就又有一物。十法界裡面是著力、用功,叫你要努力精進,是十法界的菩薩。一真法界裡面不能用力,不但沒有這個事,念頭都沒有。我們要問:一真法界裡面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是圓教從初住菩薩到等覺菩薩,他們用的是什麽功?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他們所用的功叫「無功用道」。無功用道很難懂,就是說完全用不上力,但是他進步了。

古大德跟我們講無功用道,用一個比喻教我們去體會。從前交通最方便的是坐船,因為以前車是很小的車,頂大的車是個馬車,馬車總沒有船載的量大,所以從前載量最大、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帆船,帆船藉著風的力量,走得就快,這是有功用道,努力精進。快要到岸一定要減速,帆下下來,搖櫓划船。但是距離岸邊不遠也不能劃,那個櫓也要放下。這個時候,船距離岸邊很近,它自自然然往前進,這一段叫無功用道,一點力都不能用,可是船自自然然緩緩的往岸邊靠。古人用這個比喻。換句話說,在六道、在十法界,就像帆船劃櫓一樣要用力;到一真法界,那個東西統統都不能用了。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是無功用道。此處用不得力,一用力就壞了,就墮落了。因為它是純粹進入到無為法,是高等的無為法。佛給我們講是隨我們的方便說,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你要到一真法界問問菩薩,你是什麽階級?他都不知道。他平等的,心裡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是十法界裡面,沒有超越十法界。已經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在這個境界里「本不生」。

圓初住菩薩用真心,不是用妄心。這個地方「本」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不再用心意識。十法界裡面跟十法界外面的一真法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十法界都用八識五十一心所,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就不用心意識,不再用第八識。那是用什麽?轉八識成四智;轉八識成四智就超越十法界。所以他們用的心,跟十法界裡面佛菩薩用的心不一樣。十法界佛菩薩用的心跟我們用的心,還是一個心,還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但是一真法界這個沒有了,完全不用了,把它轉成四智菩提。他用的是菩提心,《金剛經》上講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藐三菩提心在唯識宗就是四智菩提。所以用心不一樣,那個是沒有分別妄想執著。「著於不生,便是生。」不能著相,一著你就又生心,生心就是又生妄想,生妄想就又墮落了。這是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的難關,達到這個境界,再稍稍有一個念頭起就又墮落,就又回來了,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樁事情。

一七九、不生亦無

經【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法相』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

【1、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生即無生也。此明不生法相之所以然。所謂不生法相者,乃是一切法相,本為緣生。緣生之法,當體即空,本性無故。既本性無,則不生亦亡,生即無生故。乃為真不生義。】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生即無生也。此明不生法相之所以然。」為什麽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能夠不生法相,這一段是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心裏面有疑惑,疑就生了。所以信解不容易,必須斷疑才生信,你的信心才生得起來。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麽?實相就是不生法相,那就是實相。一定要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法相是什麽?法相是假名而已,是名法相。法相有沒有?決定沒有,「本來即非」,如來說即非法相。本來沒有,現在有沒有?現在還是沒有。我明明看到有,那是你看錯了。你要沒有看錯的話,確實沒有。是因為你看錯了,你以為有,實實在在沒有,所以「生即無生」。生滅同時就是生即無生,你真的契入這個境界,就是證得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從廣義上來講,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如果從狹義的來說,嚴格的來講,七地、八地、九地這三個位次叫無生法忍菩薩,《仁王經》上這麽說的。無生法忍分作上中下三品,七地菩薩證得的是下品,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這個地位高了;再往上去就不叫無生忍,叫「寂滅忍」,這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寂滅忍也分三品,十地菩薩下品,十地菩薩是法雲地;等覺菩薩中品,如來果位上叫上品;寂滅忍是最高的,無生法忍是次一等,一切法不生不滅。但是圓教初住菩薩可以說也證得了,他證得的是相似的,如果我們用天台六即的說法來講,他證得的是相似位。雖然沒有證到那麽深,但是他確實有這個意思,一切法不生不滅。

「所謂不生法相者,乃是一切法相,本為緣生。」從緣生上來觀察。觀察「緣生之法,當體即空,本性無故。既本性無,則不生亦亡」,不生這也說不上,「生即無生」,生跟無生是一不是二,這叫真不生。生跟無生是兩個意思,生是生,無生也是生,都不是無生的意思。生與無生都無,這才叫無生。無生無不生,統統無。這個意思,我們也要很細心去體會。

【2、一切發心者,當在一如皆是上,知見信解。此正降伏,此即無住。果能知見信解如是如是。則雖法相熾然,初何嘗生,以本性不生故。則不降伏而降伏。無住而住,住而無住。證入無相無不相之真實性矣。】

「一切發心者,當在一如皆是上,知見信解。此正降伏,此即無住。」這一段經文,是正宗分最後的一小段,向下是本經的流通分,也就是正宗的意思到這個地方要結束了,這個地方是總結論。「一切發心者」,就是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向世尊請教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就是說,這一切發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發了菩提心,一定要修菩薩行。菩提心是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說,我發心、我立志,我這一生要求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佛弟子。因為佛教給我們就是這樁事情,我們有這個願望,佛要幫助我們達到這個願望,這是真正覺悟。真正覺悟的人應該怎樣修學?要在本經後半部所講的,「萬法一如,一切皆是」,要從這上面來下手,知見信解;前面講「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從這裡下手,從這個地方入門。

尊者問:「云何降伏其心?」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見得後半部的經文解釋前面這幾句。怎樣降伏?你這麽樣去做,那就降伏了。佛說:「如來者,諸法如義。」諸法一如就是萬法平等。諸法皆是,皆是什麽?皆是真如,皆是本性,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東西。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一如、皆是,為我們顯示出來,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我們的心,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這就降伏了,這才是真正做到無住。無住,就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這才是真正的無住。

「果能知見信解如是如是」,果然我們能夠如是知,我們淺而言之,從相上,我們了解事實的真相。如是見,對於這些事相所以然的道理我們明了,明了是如是見。我們自己現在雖然沒有親證,但是我們從聖言量裡面開了一點小智慧。我們冷靜的思惟,仔細的觀察,這個現相確實如佛所說。所以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可以接受,我們用佛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提起觀照的功夫;也就是說,在生活裡面,一切時、一切處,拿著佛教給我們的,我們在境界里比照比照,就能夠發現事實真相。所以這個經不是念了就完了,那個沒有用處。你說我聽了就明白了,也沒有用處。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要拿它來對照,看看這個事實真相是不是如佛所說的,用這種功夫這叫修行。要把十法界依正莊嚴事實真相找出來,把它的道理髮覺出來,學佛是這個學法。

「則雖法相熾然,初何嘗生。」熾然是講複雜,非常非常複雜。我們一個人,一天到晚打妄想,這個念頭複雜的程度,跟大宇宙複雜的程度完全成正比例,相同的。為什麽?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大宇宙,就是我們複雜的念頭變現出來的。你的念頭不這麽複雜,哪有這麽複雜的現相?這一切幻相從心想生,我們自己複雜的念頭跟宇宙是一樣的複雜,所以「法相熾然」。想是四見,外面境界是四相,四見四相都是假的;不但四相不生,四見也不生。見是什麽?「三心不可得」就是講的見分,「諸法緣生」是講的相分,見相兩分都不可得。你真的看清楚、看明白,確確實實「初何嘗生」。「以本性不生故」,本性確確實實不生。現相怎麽來的?就是因為妄想,在本性裡面起了一個幻相,是這麽回事情。妄想做因緣,本性是本質,從本質裡面變出來一個幻相。這個幻相,夢幻泡影,不是事實,沒有這回事情,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你徹底觀察清楚明白,確實不生不滅。

「則不降伏而降伏,無住而住,住而無住,證入無相無不相之真實性矣。」這就是禪宗明心見性的境界,「證入無相無不相之真實性」,這就是明心見性。見到的是什麽?見到的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見到真的這一面;無不相,是見到變幻的那一面,假的那一面。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假相,無不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可是相與無相是一不是二,這個一定要知道。你把相跟無相當作兩樁事情就錯了,你永遠見不到真相;它是一不是二,萬法一如,真妄一如,性相一如,理事一如。不是說這一樁事情一如,另外一樁事情不是一如,沒有這個道理。一如是一切皆如、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金剛經》在此地教給我們降伏的方法,到這個地方完全揭露出來了。這就是不降伏而自然降伏,這就是無住而住,住而無住。實在講,住跟無住是一不是二,降伏跟不降伏是一不是二,證入一如皆是的境界。

【3、此節經文,是明即法相而無法相,即生而無生。此義是明,非但生之念無,並不生之念亦無。正是一念不生寫照,為本不生寫照,為下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寫照也。如如不動者,生即無生之異名也。】

這一段經文,說明法相跟無法相是一不是二,「即法相而無法相」。這句話就是前面所說,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不是法相沒有了,你才見到無法相,那個三歲小孩會懂。就在法相上見到空相;怎麽見到?不執著就見到了。譬如我們這一棟房子,我們凡夫見到,「這棟房子很大,建得很不錯!」就看到這個相,著了相。建築房子的工程師,他在這裡看的時候,他沒有看到房子,他一看這是什麽東西?這裡面多少鋼筋,多少水泥,多少木料,多少人工,他看的是這個東西,他沒有看到房子,可見看法都不一樣。如果是科學家來看,他看到是多少原子、多少電子,看的又不一樣了,連那個建築材料也沒有了;就在相上見到空相。土地上本來沒有房子,房子是個幻相,不是實相,就在這個相上見到空相。一法如此,法法皆然,無有一法不是,在這裡就見到「生而無生」。我們看到一個新的大廈建成、落成,好像它生了,生即無生。它是許許多多材料架構拼起來而已。這個材料堆在那一邊,你不叫它做房子,架起來叫它做房子,架起來是這麽多,擺在那裡一堆也是那麽多。我們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體會,才曉得佛跟我們講,生跟不生是一個意思。

這個地方說明,不但「生之念沒有」,一切法生、一切法滅,這個生滅的念頭沒有;「並不生之念亦無」,不生就是滅,也沒有。這就是「一念不生」,這就是「本不生」,這個意思深。為什麽不從相上講,而從念頭上講?相是幻相,幻相是念頭變現出來的,念頭是能生,外面境界相是所生。念頭都沒有了,相哪有?它深在這一層,你才能真正契入諸法實相。這是《金剛經》後半部比前半部深的道理,前半部經義有深有淺,後半部唯深無淺。後半部是講性,講能變,前半部是講所變的相。所以,的的確確是本不生。

在前面我們多次說明,所有現象的真相,我們用一個很粗顯的話來講,因果;實在講,因緣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剎那生滅就是不生不滅,相就是不生不滅,因果相續。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十法界這個相是什麽?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業因果報有,相沒有,相剎那生滅,沒有。相從哪裡來的?就是業因果報變現出來的。把自己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里什麽都沒有,在這裡面變現這個幻相,變這個東西。因為它本來沒有,本無生滅,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也就是說一切不要放在心上,為什麽?沒有。我們講放在心上,心也沒有,三心不可得;換句話說,你想放的地方也沒有,哪有地方好放?這才真正乾凈。但是因為它因果在那裡變,因果有,所以叫你而生其心。生其心,你生什麽心,它就變什麽相。

相從哪裡來的?是業因變現出來的果報,就這麽回事情。而且它變現的速度太快,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的速度在那裡變。因為它變得太快,的的確確它是生滅同時。生滅同時,就沒有生滅,就不生不滅,這才是事實真相。諸佛菩薩明了,所以諸佛菩薩心清凈,這就一念不生。眾生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為它是真的存在。世間也有一些聰明人曉得它不是真的,不是永恆的存在,但是他也誤會了,以為它暫時可以存在:這一切現相擺在面前,像我們人的身體,不能存在一百年,一百年以後沒有了,但是現在還有,現在還存在。這是個錯誤觀念,不曉得現在就不存在,哪裡要等到百年之後?這是不了解事實真相,產生的錯覺,產生的誤會。所以,本不生。

同時這一段經文,為底下流通分裡面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在此地做個伏筆。這句話是佛教給須菩提尊者,尊者在這個世間,這是我們講現在學佛的人、出家人,出家人在這個世間為的是什麽?如果講為的是修道,不用出家,在家可以成菩薩,可以成佛,要想修成菩薩、修成佛,用不著出家。出家是弘法利生,續佛慧命,這是出家人乾的事業,就等於說我們在這個世間選職業、選行業,你選的是這一行,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弘法利生的事業要用什麽樣的心態去做?佛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教給須菩提。諸位要曉得,這是講出世法,出世間的事業。出世間事業尚且如此,世間也要這樣,無論你是哪一行,無論你是哪一業,你要能夠做到這兩句,你就是那個行業裡面的菩薩。「如如不動」就是不生不滅,就是「生即無生」的別名,講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

【4、此節亦正是結顯經初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之義。故科判曰結成。全經義趣,至是而包舉無遺,首尾完成矣。】(正宗分竟)

「此節亦正是結顯經初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之義。」這是世尊在前面簡單的答覆須菩提尊者,他問:「云何應住?」應如是住。「云何降伏其心?」應如是降伏其心。到這個地方正宗分講圓滿,這個意思才完全透出來。「故科判曰結成。全經義趣,至是而包舉無遺,首尾完成矣。」這個意思,把前面一開端前後統統都照顧到了。釋迦牟尼佛在前面所講的,那個意思我們真的是不懂。詳細來解釋、來說明,這個意思到這裡就圓圓滿滿的透出來了。我們曉得佛教給我們,應該要怎樣住,應該要怎樣降伏其心,這才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經講到此地,正宗分講圓滿,向下是本經的流通分。流通分經文雖然不長,義趣也非常的濃厚,古人所謂是序正流通三分,「如人舐蜜,中邊皆甜」,那個味道很濃。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114集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四面。

經文講到流通分,流通分的經文雖然不長,它的意思也很深。佛經三分的分法,是從東晉道安法師開始。當時雖有些人不以為然,認為把佛經這樣的分割是不尊重。到以後,印度古大德註疏傳到中國來之後,看到印度的古大德也是將佛經有這樣的分法,於是大家對於道安法師才轉加讚歎,這個分科的方法就流傳下來了。

流通,流是流傳後世,通是通達十方。佛說經,他的目的是要普度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是鼓勵大家去宣揚,不像現代人寫的東西,講的東西,都有著作權。現代所謂是智慧財產的保護權,佛沒有,佛決定沒有版權所有,決定沒有智慧財產權。佛將他所說的、所留下的東西,與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共享。我們從這個地方能看到佛的心量之大,就像大乘經上所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決不是一個小心眼,只利益一方的眾生,局部的眾生,不是的。佛是以清凈心、平等心,普度一切眾生,這才符合這部經裡面所講的理論與境界。

一八0、流通分示勸流通示流通益引財施

經【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示勸流通」,這是勸勉我們,說明流通的利益,先用財布施做一個前提。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僅是在此經,我們在《華嚴》、在《法華》、在《楞嚴》,這一切大乘經上所看到的,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無比殊勝的功德,怎麽修?就是流通佛法。流通佛法的功德利益,是一切諸佛菩薩都說不出的,真正是所謂的不可思議。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較量比較前面講過五次,一次比一次範圍廣大,一次比一次殊勝,這是《金剛經》最後一段的比較,所謂七寶是「滿無量阿僧只世界」。第一次比較,只是說一個大千世界,一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到這個地方變成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布施,這個跟第一次的範圍簡直不能比。

「阿僧只」是無量無邊的世界,用這個七寶來布施,當然這是假設,這是不可能有人做到的,即使是真實的,他布施的功德都比不上一個人受持此經乃至四句偈為人演說。你才曉得佛法的布施功德不可思議。像這樣的經文,佛在《金剛經》上重複六、七次,可見得它的重要性。《金剛經》並不長,總共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而這樁事情居然重複六、七次,實在講是加深我們的印象,也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所以修福到哪裡修?流通佛法,利益眾生。

換句話說,如果是障礙佛法,阻止流通,這個罪過決定在阿鼻地獄。哪些人障礙?現在印經書後面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八個字就把他送到阿鼻地獄去了。將來閻羅王判到阿鼻地獄,這是鐵證,賴都賴不掉的。哪一天你才能從地獄裡出來?這個世間你所印的這個書統統絕跡,一本都沒有了,你才有機會從地獄出來。這個世間還有一本上頭印著「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你就出不來。非常可怕,為了眼前一點點小利益,造這麽重的罪業。如果不是深入經藏,不熟讀戒經,你不曉得這個因果的可怕,障礙佛法流通是最大的過失。流通佛法是無量無邊第一利益,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

【1、此引財施,所以顯下文法施之福更勝也。意明布施同而福德不同,因其持以行施者不同故也。一是持財寶,一是持法寶。持無量數世界財寶,不及持一卷經、乃至四句偈者也。】

「此引財施,所以顯下文法施之福更勝也。」法布施的福報比財布施殊勝太多了。「意明布施同而福德不同」,財布施是施,法布施也是施,兩種都是布施,這個布施是相同的,但是得的果報不相同。「因其持以行施者不同故」,這就是布施的物品,跟布施的用心不一樣。「一是持財寶,一是持法寶。」一個是用財布施,一個是用法寶布施。「持無量數世界財寶,不及持一卷經」,這是真話,但是這個意義非常之深。這個利益無邊,它是無形的,它不是在眼前,所以佛怎麽講,一般人不相信。譬如今天一般人舍財,舍個十萬,舍個一百萬,很現實擺在面前。今天我布施一卷經,給人家說四句偈,這無形的,這個我現前沒有得到利益。他不曉得,這個無形的利益是無量無邊,會帶給你生生世世的福報。有形的財寶那是用得盡,何況財寶不見得你真正能得受用。所以必須很冷靜,很仔細的去觀察,你才能體會到無形法布施的功德利益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一般人從很粗的境界上來講,因緣果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很粗很粗的境界。如果深入仔細的觀察,像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的,「身心世界俱不可得」,這個現相是什麽?現相,說實實在在的話,這是佛在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得透徹,就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佛門法相唯識宗的大師們,他們的觀點、看法是「唯識」,也就是說唯獨識是真的,他承認;相,相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相他不承認是真的。為什麽?因為識是能變,相是所變,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所以他們主張唯識。在阿賴耶的三分裡面講,識就是見分,相就是相分。《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是阿賴耶的相分,把相分分作這四大類,這四大類就包括了十法界依正莊嚴,所有一切現相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四大類的相分從哪裡變現出來?從見分,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阿賴耶的見分變現出來的,見分為因緣;見相兩分是依真如本性而現。

佛在《華嚴》上講,所有一切現相「唯心所現」,心是本體,體決定現相。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決定離不開的,一定現相。相,諸位一定要曉得,相不會滅。如果想把相滅掉,沒有這個道理。相要是斷滅,那性就斷滅了,哪有這種道理?所以相不會滅,但是相會變。古人用比喻,把黃金比作自性,有這個性,有沒有相?當然有相。你把黃金一坨,它有一坨的相;把它打成一塊,有一塊的相:你把它做成一個佛像,有佛的像;做成一個人,有人的相。相會變,但是它的體不會變,它的金的成分不會變,重量也不會變,隨著人的心意可以改變它的相狀。

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現相,現相是自性變現的,所以相不會滅,會變。什麽東西在叫它變?識。識是什麽?念頭。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念佛成佛就是這個道理。一切相是從心想生的,我天天想佛,這個境界相不就變成佛相了嗎?想什麽就變什麽。你心地清凈,你心地慈悲,你的相貌慢慢就變成清凈、慈悲,那個相貌就很慈祥。你一天到晚想著憎恨、忌妒,你相貌慢慢變起來,人家一看到你都寒毛直豎,那都很恐怖,這不是很顯然的道理嗎?再講得淺一點,你很歡喜,那個相貌多好看,你一生氣,你的相貌就很難看,它馬上就變!

而且佛告訴我們,這個變的速度太快,剎那生滅。《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那個相,那個說法我跟諸位講過,是佛隨俗諦而說,還不是真相。真相說出來,怕我們不相信,那個真相的確是一秒鐘的億萬分之一,那麽快的速度,所以佛在經上講不生不滅。它的確是有生滅,因為生滅的速度太快,生滅幾乎是同時的;生滅同時,你就見不到生滅,所以叫不生不滅。我們也領會到《楞嚴經》上所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們才曉得,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什麽?所有一切現相,十法界、一真法界都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叫你不要放在心上。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錯了。放在心上是什麽?是打妄想,不能放在心上。讓心恢復到清凈、平等,清凈平等心就是覺悟的心。你心上有牽掛,那是妄想的心,那是迷惑的心,那個不是覺悟。因為這一切現相是業因果報在那裡變現出來的,所以佛又教我們「而生其心」。叫你要生善心,生清凈心,生慈悲心,你變出來的相就好,就殊勝!所以叫「無住生心,生心無住」。佛這個開示完全是事實真相,所以佛講的是諸法實相,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這才懂得所有的財施、無盡的財施,比不上一卷經的法施。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你要想在這個世間修福,修來生的福報,印一卷經,你來生就得大福報,這是決定真實,不是虛妄的。過去懂得這個道理的人,知道事實真相的人,古人寫經、刻經,寫經、刻經當然難,費的時間也長,流通的量也不大。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成本很低,印一萬本經書幾乎人人都有這個力量。所以現在人修福,比古人這個機會要多得太多了。除了印經之外,像流通錄音帶、錄影帶、CD,這個跟印經的功德是等同的,相等的,一樣的。我們做,要在這上做好事,要在這上做功德。決定不可以「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那是自己要走阿鼻地獄,沒有人叫你走,自己往裡頭鑽,這是非常可憐的人。不但一卷經,乃至四句偈,四句偈的功德就超過滿無量阿僧只世界的七寶布施。

【2、財施救人身命,法施救人慧命。法施救人是徹底的。然非謂財施可廢也。】

底下這一句補充得很好,不是說財布施我們就不要做了,不是的,財布施也要做,但是要以法布施為主。遇到人家有困難,有困苦,我們有力量可以幫助他一點,好事!這是慈悲心的流露。並不是講財布施可以不要,見到人家餓死,也不肯舍人一碗飯,這是錯誤的,佛沒有這樣子教給我們。但是法布施幫助他明理,幫助他開智慧,這是徹底的,這是究竟圓滿的。所以財施只能解除人暫時的困苦而已,不能夠幫助他徹底解決問題。

【3、若明佛法,則知世間事,無非夢幻。一切有為法中,最難看破者財寶,故引此為言耳。】

佛教給我們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什麽都要放下。為什麽佛偏偏舉財,不舉別的?這裡講得很好,世間人把財看得很重。我們中國俗話也說:「人為財死」,死了也放不下,把財看得這麽重,比命還看得重。所以佛特別用這個來做比喻,告訴你應當要放下。放下是真正覺悟了。再看第二段,前面是講財布施,這是屬於大前提,然後再告訴我們法布施。

一八一、明法施

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

這是講法布施,頭一句是一個大前提,要發菩提心的人。發菩提心就是經一開端所說,須菩提尊者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就是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的人,也就是我們俗話說,要發心作佛的人。所以這個地方的善男子、善女人,不是指普通的,是指他真正發心要想作佛。要想作佛,我們這一生能不能成佛?《金剛經》就是教給我們一生成佛的經典。佛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修成佛果,都是依《金剛經》這個道理,這是一點都不錯的。怎麽樣能成佛?四相、四見離開就成佛了,這是從理上講的。這是依《金剛經》,這是大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

六祖大師在《壇經》上講,《金剛經》是度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做不到。為什麽做不到?就是不肯放下。上上根人聽到佛一說,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他馬上成就了。所謂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差別就在此地;一個聽了肯放下,一個聽了捨不得放下。聽了之後,「道理我很清楚,不行!我還是放不下。」上中下三根就是這麽分的,其實哪有什麽上中下三根,沒有!就是在你肯不肯放下。實在不肯放下,能不能成佛?也行,只有一個辦法:念佛。念佛這個道理,跟《金剛經》的道理完全相同。放不下的人用這個方法,我抓住一句阿彌陀佛,我抓住西方極樂世界,一心稱念,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然後再放下,這是這麽一個辦法。這個辦法穩當,靠得住,也非常的安全,除了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這是說出成佛兩個法門。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發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了。

經【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

此經就是指《金剛經》。『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這個句子我們在《金剛經》上念到第七遍了,一次比一次殊勝。前面舉的這個例子的範圍,一次比一次廣大。最重要的是受持,受持是真正照做,不是每天把《金剛經》念一遍、念兩遍,那個沒有用處的,一定要照做。江味農居士在《講義》里一再提示我們,《金剛經》上任何一句話,都可以做為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觀照的基礎,這是非常非常的難得!

【1、所謂流通者,重在法施利眾。故曰『發菩提心』,以顯流通之意也。】

「所謂流通者,重在法施利眾。」就是法布施利益一切眾生。「故曰發菩提心」,唯有發菩提心,私心才真正斷絕了,菩提心是廣大心、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就像大經上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菩提心,他才能廣度一切眾生。「以顯流通之意」,沒有這樣廣大心,談不上流通大法,也不是如來付託之人。如來把這個事情囑咐給誰?委託給誰?委託給發菩提心的人。發菩提心的人,能照佛的意思去做,不為自己的利益,為一切眾生。

【2、『四句偈等』。等,等於半偈,或一句也。經中常言:半偈即可證道。若下文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半偈,苟能信受奉行,直趨寶所矣。何況全偈,何況全經。】

「四句偈等。等,等於半偈」,《金剛經》上用半偈來做觀照功夫的很多。像我們最常聽到的,在古人註疏里所引用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半偈,這是兩句,四句才一偈。這是許許多多古大德所用的,平常用功夫他就用在這兩句上;像《金剛經》前面我們讀過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也是半偈;「無實無虛」,只有一句,都行!一切法無實無虛。「或一句」,等於半偈或者是一句。

「經中常言:半偈即可證道。」證道就是成佛,說得淺一點就是開悟,真正徹底覺悟了。「若下文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半偈,苟能信受奉行,直趨寶所矣。何況全偈,何況全經。」一句、半偈都能叫我們徹底覺悟,都能叫我們永脫輪迴,圓成佛道,何況一首偈?又何況全部經?所以大乘的修學,要緊的是真正抓到綱領。話再說回來,一句半偈的確是不錯,如果對於這一句半偈的意思,不能透徹的了解,還是不管用。

我們這一次《金剛經》講的時間長,講得也很詳細。為什麽要這樣細講?我們當初想如果不細講,這個一句半偈你不會用,必須透徹的理解,這個一句半偈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確確實實能提起觀照功夫,能夠徹底放下。徹底放下,跟諸位說,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隨時可以去。你為什麽不能去?你還沒有放下,也就是你還有罣礙,有障礙。徹底放下了,沒事了,想什麽時候走,就什麽時候走。所以古時候有這樣的人,在現代也有這樣的人,為什麽我們做不到?你看看人家是怎麽做到的?

我們這一次在新加坡,遇到一個生病念佛往生的人,是一個老太太,大概也是八、九十歲了,年齡很高。這個人也很可憐,兒女都沒有,就是孤單的一個老人,政府配了一棟房子給她。她在病重的時候,這才有幾個同修勸她念佛求往生。她也接受,也歡喜,也真肯念了。念了好多天,還是很苦,人家就勸她,你要真正求往生,她說「我是求往生」,「你要一切放下」,她說「我那個房子放不下」,她心裡老是掛著房子。有一個同修很不錯,「你那個房子帶不去,你要真放下!」她想了一想,也是不錯,她還想房子將來要委託給什麽人。這不要想了,你想這些干什麽?她果然聽了接受,「好了,我不想,你們大家幫我助念。」十分鐘就走了,走的時候瑞相很好。她念了那麽多天,她不能走就是牽掛那個房子,她想委託給什麽人,交給什麽人,還有這個念頭,這個障礙自己生不能生,死不能死,這苦死了。最後善友勸她,不要去牽掛,丟掉算了,房子誰拿去都不管,「與你有什麽相干?」不相干。她這才想通,真放下,十分鐘就走了,證明往生是可以隨時走的。

所以,什麽都不能牽掛,這個要交給這個,那個要交給那個,都打妄想,哪有這些事情?各人有各人的福報,各人有各人的因緣,管他這些事情干什麽?這樣才叫往生時有把握,隨時可以去得了。我們過去明白這個道理,現在在新加坡看到這個事實,我們才曉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我們自由自在,隨時可以去。一定要明了,決定不能錯過這一生的大好因緣。能夠把這個教義搞得這麽透徹、這麽明白,底下問題就是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成功了。還有這個要交代這個人,那個要交代那個人,那就完蛋,那個麻煩就大了。一切都是虛妄的,一切都是不可得的,還托給什麽人?

【3、『持於此經』。持,持取也。與下文『受持』義別。『受持』句,自利也。『演說』句,利他也。如法受持,則能悟入無生,施不住相,其福便已勝彼。況更為人演說此經,以行不住相之法施乎。豈彼七寶布施所能及。】

「持於此經。持,持取也。與下文受持義別。受持句,自利也。」持於此經意思比受持要深要廣。「演說句,利他也。如法受持,則能悟入無生,施不住相,其福便已勝彼。況更為人演說此經,以行不住相之法施,豈彼七寶布施所能及。」七寶布施就是指前面滿無量阿僧只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不能相比。第一個是要自己依照《金剛經》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換句話說,把《金剛經》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一定要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行為,這叫受持,這是持的意思。持有保持,永遠這樣做。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說法都是金剛般若。

金剛般若就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為,這叫證,你才證得「金剛三昧」。「三昧」就是享受,你享受什麽?享受的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那怎麽一樣?金剛般若波羅蜜在哪裡?在吃飯上,在穿衣上。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這就告訴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一舉一動,所謂是一抬手、一低頭,都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這樣就悟入無生。無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這部經上給我們顯示兩樁事情證明無生,一個就是說明這些現相怎麽來的?是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我們曉得這個幻相是怎麽來的。這個現相的真相是什麽?剎那生滅,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經上講如夢幻泡影。不但我們人生是「夢幻泡影」,十法界也是夢幻泡影,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露亦如電」,這兩個是比喻時間,比喻生滅的快速。

如果我們細心,就在生活當中,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修行人講的是觀照功夫,什麽叫「觀照」?時時刻刻要把眼前這些事實,跟佛所講的理論去對照。佛說我們人生如夢,我們想想是不是個夢?去年過去了,想想去年是不是一場夢?上個月過去了,過去永遠不會再來了,上個星期過去了,昨天過去了,前一個鐘點過去了,前一分鐘過去了,前一秒鐘過去了,永遠不會再來了。你在這個時空裡面你得到什麽?一樣也沒得到。《金剛經》教給我們的方法,大而世界,小而微塵,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要把這些東西掛在心上,那叫妄想,妄想執著,空的。世間人天天打妄想,天天分別執著,他不曉得這個境界是空的,所以他打妄想。他要是真正明了這個境界是空寂的,不打妄想了,打妄想是錯了。什麽妄想都沒有了,他心恢復到清凈,經上講「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真實的智慧就現前,實相般若現前。實相般若從哪裡來的?清凈心。有一個妄念心就不清凈,智慧就生不起來;不生智慧就生煩惱。所以妄想執著是帶給你痛苦,帶給你煩惱,你的生活是生活在煩惱里。覺悟的人,他的生活是生活在金剛般若波羅蜜裡頭,不是普通的智慧,是金剛般若智慧,那怎麽會一樣?所以一定要悟入無生。

一切時、一切處,你常常這樣看,這樣的觀察,拿著這部經典講的道理、境界,就在現實上去觀察,仔細的去印證,你就入無生,你的心清凈,萬緣放下了。然後你多做一點好事,幫助別人,身體還在這個世間,不能把它當作廢物,廢物也要利用它。怎麽利用?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個廢物利用得最有價值。如果幫助自己的,利用得最沒有價值,造一身罪業,這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那是最沒有價值的。幫助一切眾生開悟,弘法利生,這是廢物利用得最有價值,這是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所以施不住相,施了就空了。剛才說過,你們仔細去想,常常想,決定不能中斷,前一個鐘點過去,永遠不回來了,的的確確是夢幻泡影。佛講夢幻泡影是講的事實,不要把它當作一個比喻,它的確是事實真相,決非比喻,人生確確實實是這麽一回事,六道也是,十法界都是這麽一回事情,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你只要是不住相的布施,你這個福報已經就勝過前面住相的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個不能為比的,何況為人演說此經!現在講經說法的人太少了。

大家讀了《金剛經》,現在讀到流通分,佛在此地勸勉我們,善男子、善女人包括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就在這個善男子、善女人當中,佛在此地囑咐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們應當發這個心。講經說法這個事情難不難?不難!為什麽不難?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加持。你干別的事情,得不到佛菩薩加持,干這個事情得到佛菩薩加持。只怕你不肯發心,你要發的是真心,完全是利益眾生,沒有為自己,就得三寶加持。你要是發心是為自己名聞利養,你得不到佛菩薩加持;如果你要得到加持的話,那是得到妖魔鬼怪的加持。你在那裡說邪法,在那裡欺騙眾生,在那裡造極重的罪業,因為妖魔鬼怪他要把你送到最重的阿鼻地獄。你現在也有這個念頭正好,他就來把你送到阿鼻地獄,叫你永遠不得翻身,他來幫助你。這樁事情,佛在《楞嚴經》後面,五十種陰魔裡面講得很清楚。這些邪思邪見的人,眼前得利益,眼前得到名聞利養,一轉眼之後就墮落,那個時候苦不堪言,後悔莫及。所以心要正,行要正,決不為自己求利益,自己要入無我法就對了,這是《金剛經》最後的一個目標。

我當年發心出來講經,我在紀念李老師往生十周年裡面說過,我受林看治居士的鼓勵。李老師那個時候開這個班,教講經的班,時間不長,很短,兩年就結束,就沒有了。而且我們的班一個星期上課一次,因為大家都是在家居士,都是工作很繁忙的。林看治老居士那個時候六十歲,那麽大年齡發心來學講經。她的程度是小學畢業,我一看,我的勇氣才生起來,她小學畢業,我初中畢業,我比她還多念三年;她六十歲,我那個時候是三十一、二歲,她比我大一半,她都敢學,我為什麽不敢學?我是這樣學出來的。能夠學成功、學得好,最重要的一個秘訣,就是要聽老師的話,對老師所教導的是百分之百的服從,你就能成功;如果自作聰明,你就永遠不能成就。所有學教學不成功的,都是自作聰明。

譬如現在要講這部經,找許多參考資料來就完蛋了,現在一般人都這麽搞法。老師教導我們學講經,只學老師一個人的。我一入李老師的門,他就給我三個條件。在入門的時候,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除他一個人之外,所有一切法師大德講經統統不準聽。看東西,不管看什麽文字要經過他許可,他沒有許可的,佛經都不可以看。第三個條件就是,我在以前學的,他統統不承認,全部作廢,從今天起一切從頭開始。限制我五年,五年決定要遵守。這到以後我們才曉得,宗門裡所講的「踏著毘盧頂上行」,這句話我們才懂得。我們就借重老師的基礎,踏著老師的肩膀,踏著老師的頭頂,更上一步;一個老師。五年決定不能參考另外的東西,就是學復講,老師怎麽講,你就跟他怎麽講,這麽學出來的。這個方法並不是李老師專利的,不是他發明的,而是幾千年來祖祖相傳的,就是傳這個方法。

我們這一次在新加坡教學,我就用這個方法,我沒有別的方法。而這個方法教得很有效果,那是廣俞老法師去參觀我的教學,聽了之後,當場他就說:「你這個方法是諦閑老法師的方法。」這給他們同學很大的鼓勵,增長他們信心,曉得這個方法不是我們的,是祖祖相傳,是中國的老方法。你用老方法不難,小學畢業六十歲學來得及,都能夠講得很好。可是你要不懂這個方法,你要用現代科學方法,現在教學方法,你永遠不能成就。

到什麽時候,你才可以自己參考別人的東西?一般講是五年以後。五年以後,你真的悟入無生,可以。我們不行,沒有到這個程度。所以我在台灣,遵守李老師的方法,老師教我守五年,我自己又加五年,我遵守十年。十年這個基礎打下去之後,才真的是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我們中國人常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們要聽老人話,老人有經驗,他不騙我們。所以你懂得這些道理,知道這些事實真相,你才曉得學東西不難。

譬如我們這一次講《金剛經》,我們就是以江味農居士做老師,我們的《節要》是從他《講義》里節錄下來的。除他《講義》之外,我沒有參考任何人註解的本子,沒有!完全跟他一個人的路子走,一個思想,自始至終貫徹到底,所以才有體系、有脈絡。你要再參考,《金剛經》註解很多,幾百家,你把別人東西摻在裡面,就搞雜、搞亂了,就不純。自始至終我們要跟一個老師學,走一條路子,你才會成功。法門平等,殊途同歸。那個不會學的,才搞大雜燴,搞大拼盤,端上來什麽都不是,什麽味道都不對。這是我們應當要清楚,要明了的。

【4、弘揚此經,便是紹隆佛種。眾生獲益,不可思議。其福勝彼財施,更何待言。經旨重在流通無上法寶,故下文專約演說言。】

「弘揚此經,便是紹隆佛種。」紹是繼續,就是繼承的意思,一代一代傳下來。「紹」就是承傳,「隆」是發揚光大。不但我們要傳佛的法,而且要把佛法在我們自己手上發揚光大。現代這個時代不一樣,現代是個高科技的時代,我們自己要曉得,道場大了,造業就大。道場大,信眾太多;信眾太多,是非就多,煩惱就多。道場大維護需要很多的財力,你要想盡辦法去向信徒要錢,造罪業。「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那還得了嗎?不得了!今天我們可以利用高科技,我們小道場,這麽一個場所已經就太大了。架上這些機器,我們這些錄音帶、錄影帶,就流通到全世界。現在還有電腦網路,一放上去,過去悟泓法師跟我講,全世界有五千萬個地方可以收到我們的資訊,這個道場不就遍及全世界嗎?全世界就是道場,而自己講經說法的場所,一個小小房間就夠了,就能把佛法傳遍到全世界。所以今天我們利用高科技,可以不要道場,不要信徒,不要供養,就能把佛法送到全世界,送到每一個人的家庭,符合《金剛經》上的教訓。自己身心清凈,自己的的確確悟入無生,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功德利益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眾生獲益,不可思議。其福勝彼財施,更何待言。經旨重在流通無上法寶,故下文專約演說言。」演說的功德無量無邊。

一八二、示流通法直指本性

經【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兩句是教給我們流通的方法,流通的心態,我們用什麽樣的心、什麽樣的態度,來流通大法,來積功累德,這兩句話是:「直指本性」。

【1、『云何為人演說』,有二義。一是問演說之人,應當如何。二是問演說經義,應當如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兩句,正開示二者應當遵守之軌則也。】

【2、以說者言,應於能說、所說、及聽說者之相,皆不取著。所謂以不生滅心,說實相法是也。不生滅心,即是本性。所謂『如如不動』是也。】

「以說者言,應於能說」,能說是人,我在講台上,我能說,「所說」的是這一部經義,「及聽說者之相,皆不取著」,都不可以著相。如果以為「我能說,我的功德很大」,不錯,功德是大,那個大是有限度的。為什麽有限度?因為你著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著相的福德、功德,不能超過六道輪迴。只要你有四相,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只要你有四見,你就出不了十法界。換句話說,四相沒有了,你超越六道;四見沒有了,你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夠證得一真法界。所以叫你不能著,不要以為「我在這裡講經,我講的是《金剛經》,有這麽多人來聽」,你統統著了。你所得的是來生一點人天福報而已,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決定不能著。一定要記住,身心世界一切萬法,都是空的,都是了不可得,都是一場空。

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建立道場,古人所講「水月道場」,這是比喻水裡面的月亮,建道場是水月道場;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是夢中佛事。你要是把它看成鏡花水月、夢幻泡影,你的心就清凈,這樣你所做的才能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決定不能著相,著就錯了。所以說「皆不取著」,取是分別,著是執著。

「所謂以不生滅心,說實相法是也。不生滅心,即是本性。所謂如如不動是也。」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身心世界一分一秒的過去,這個相我想大家能體會到一些。可是要保留,要常常這樣想,不能一下就忘掉;一下忘掉,你就又迷了。常作如是觀,你就會覺悟。雖然我們積極的弘法利生,絕不著一點點的相,絕不以為自己有一點點的功德。為什麽?統統不可得,這個要曉得。這樣的做,不住又生心,生心又不住,才與如如不動的自性完全相應。假如只有不住,沒有生心,那是死的,那個自性不起作用。唯有不住又生心,它是活的,它起作用;雖起作用,也不住。由此可知,不住跟生心是一不是二,這就是所謂不一不異,這是《金剛經》上講的原理,與這個原理就相應了。

【3、演說之人,應三輪體空,稱性而說,直指心源。令聞者,即文字、起觀照、悟實相般若也。以此經所說,皆成佛之法也。】

「演說之人,應三輪體空」。三輪就是說者、說法、聽法的人,這三方面都不著,就叫三輪體空。三輪體空一定是稱性而說,為什麽?你離開四相,離開四見,那個心是真心,那個心就是真如本性。不但你的言說是真如本性,你的生活也是真如本性。像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金剛經》前面,入舍衛大城去乞食,著衣托缽,都是真如自性的全體顯露,我們凡夫看不出來。凡夫為什麽看不出來?因為凡夫著相,凡夫著見,凡夫有四見、有四相,所以看不出來。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他為什麽能看得出來?須菩提尊者在佛弟子當中,他所表演的是解空第一;也就是說,須菩提四相四見都離了,所以他看出來了。他看出釋迦牟尼佛的生活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由此可知,我們要能夠把四見四相離開,我們的生活跟釋迦牟尼佛一樣,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入這個境界,所有一切的災難苦厄統統沒有了。《心經》上說得很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現在世界上災難很多,在你完全沒有,全部化解掉了,眾生有災難,你沒有災難。眾生災難從哪裡來的?著相來的,妄想分別執著里來的。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有一切災難都沒有了。所以要曉得,只要到三輪體空,就是講四見四相都不執著,你就是「稱性而說」。說話是稱性,剛才講了,你穿衣也是稱性,你吃飯也是稱性。你一舉手、一低頭,沒有一樣不是稱性的,宗門裡見性之後的人他就講:「左右逢源,頭頭是道」,就這個意思,沒有一樣不稱性的。「直指心源」,真心本性完全顯露。

「令聞者,即文字起觀照,悟實相般若」,這是教學重要的理念、效果。講經說法的目的何在?是希望大家對於經義了解,能夠把經典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都搞清楚、搞透徹,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起觀照就是應用在生活裡面。這樣的經念的就不是白念,他就真得受用,真得利益,悟入實相般若。

「以此經所說,皆成佛之法也。」《金剛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成佛的方法,都是永脫輪迴,出離十法界,讓我們親證一真法界的方法。這個地方講成佛是廣義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圓教裡面講,初住菩薩就成佛了。所以此地講的成佛之法,這個佛是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這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叫做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是指這些人。這些人雖然沒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他的的確確可以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他能在十方世界,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可以現佛身而為說法,他得大自在了。三十二應身是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他有能力現無量無邊的身,幫助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圓初住的菩薩就有這個能力。圓初住菩薩是什麽樣境界?剛才講了,離四相,離四見,就是圓初住菩薩。所以你想想看,這個利益,這個好處,這是滿阿僧只劫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能比,那怎麽比法?這個人能在十方無量無邊世界隨類化身,這是說明離四相、離四見的真正利益,真正的好處。

【4、為人演說,若不得扼要之方,非大而無當,即散而無歸,聞者難獲法益。故示以經義之扼要處。即此之二句與下文之一偈是也。可見此二句一偈,乃本經之要旨。亦即一切佛法之要旨。千經萬論,所說性修理事。此二句一偈,包括盡矣。】

「為人演說,若不得扼要之方,非大而無當,即散而無歸,聞者難獲法益。」這是我們要記住的,特別是要發心為人演說。為人演說的範圍很廣,不一定是上台講經,這只是為人演說的一種方法。隨時隨地,遇到你認識的人,你跟他談話的時候,你就給他講這個經。講一句也好,講半句也好,你就給他講這個經。他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好,都沒有關係。聽懂了,他能得利益;聽不懂,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把《金剛經》的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面去了,所以聽懂、聽不懂都沒有關係。你只是很歡喜、很樂意的為他講,你講的時間長跟短也沒有關係。

學習講經,一開頭實在講,最低限度我們要遵守這個原則,要守五年到十年。這個原則就是四個字:第一個是「簡」,簡單。你跟人家講,要講得簡單,不能講得繁瑣,這個非常非常重要,一般人怕麻煩,愈簡單愈好。第二個是「易」,容易,不要講得太深、太難。講得太難,人家做不到,所以要易。第三個是「淺」,淺就不能深,愈淺愈好。第四個字是「明」,要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講得不清楚,意思講得不清楚那個不可以。你只記得這四個字「簡易淺明」,就講得好了。太深的東西我不懂,我不講,我只要講我自己懂得的,我自己懂得,還要想到對方能不能聽得懂;我懂得的,對方覺得很難很深,我也不講。你只要抓到這四個字,你就一定講得好,一定會受人歡迎。

所以為人演說,一定要把扼要掌握到。如果掌握不到,那就是「大而無當,散而無歸」,我們聽到很多人講經犯這個毛病。他一場講演,也真的花了不少時間、不少心力在那裡準備,參考許許多多資料,搬上台來,說得天花亂墜,我們聽了之後,不知所云,不知道他講些什麽,這就是大而無當,散而無歸,這是毛病。換句話說,跟我剛才講的恰恰相反,他講的東西太繁瑣,太難太深,深到連他自己都不懂,他自己都不懂,怎麽能叫別人聽懂?這是真的。古人的,他這裡抄一點,那裡抄一點,他自己不曉得什麽意思。這是大毛病,所以聽的人他不得利益。不得利益,當然人家下一次就不來,這是一定的道理。

「故示以經義之扼要處,即此之二句與下文之一偈是也。」這兩句跟後面一首偈,這是《金剛經》最扼要的地方。《金剛經》講的什麽?可以講全經就是講的這半偈、一偈。這二句是半偈,後面「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四句,是一首偈。《金剛經》的總結就結歸在這半偈、一偈里,是把這個扼要說出來了。「可見此二句一偈,乃本經之要旨」,這是重要的宗旨,「亦即一切佛法之要旨」。《金剛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總綱領,佛說法四十九年,般若是中心,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四十九年用二十二年的時間講般若,可見得般若是整個佛法的中心,般若是智慧。《金剛經》是整個般若的綱要,因此《金剛經》就是整個佛法的綱要,這二句一偈是全經的綱領,當然也就是整個佛法的總綱領。

「千經萬論,所說性修理事,此二句一偈包括盡矣。」這二句一偈,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念念當中提起來,那個利益是無量無邊。當我們遇到一切事情,無論是歡喜的,歡喜起煩惱了,馬上念一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這個歡喜心就息下去,讓你的心清凈,讓你的心平等。清凈平等是真心、是自性。你有什麽煩惱、不如意的事情,念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那個煩惱也就平息,好得不得了!平常跟人家應酬,你就記住這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對人、對事、對物,常常記住,我接觸,應當要接觸,什麽事情都可以照做,絕不著相。也就是說,一切事情我都做,做得圓圓滿滿,盡心儘力去做,絕對不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取了相,就著了相。所以要保持如如不動。

諸位要知道,諸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沒有兩樣,一樣穿衣,一樣吃飯,一樣工作,一樣應酬,這是在《華嚴經》五十三參大家見到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學菩薩,都學佛。他的工作並沒有廢棄掉,還是過他的日子,還是做他的工作。但是人家高明在哪裡?高明就是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就是佛,就是菩薩。我們今天變成凡夫,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就是著相,跟這兩句話恰恰相反,我們的虧吃在這個地方。我們起心動念,人家如如不動。換句話說,這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凡聖的分水嶺,你做到這二句,超凡入聖;做不到這二句,你是六道凡夫。所以用這二句一偈,來做整個佛法的總歸結,才曉得它真的重要。全經大意明白了,也無需要去記,就把這二句一偈記住就行了。

過去華藏圖書館成立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小紀念品,一個小鑰匙環,跟大家結緣。那個鑰匙環里題了四句,我就採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前面加了兩句,「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做了小的紀念牌。整個佛法不外這四句,你在這個世界上爭什麽、求什麽,全是假的!你在這裡爭的、求的,全是打妄想,你確實不可得,得不到!能用這個方法常常起觀照,你怎麽不開智慧?《壇經》上我們讀到,六祖惠能見五祖,他向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看到非常羨慕。想想我們自己,「弟子心中常生煩惱」。人家心中常生智慧,你要問為什麽他生智慧?他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他常生智慧。他生活在智慧裡面,我們生活在煩惱裡面。就這麽一句!所以,佛法多嗎?不多,兩句話就講完了。兩句話詳細解釋,佛說了四十九年還沒有講完,歸結起來就這兩句話。這兩句一偈的的確確把性修(性是本性、性德,修是修學的方法)、理論、事相全都包括盡了。

【5、如是演說,必能如是受持。當知此兩句,是全經之歸結語。亦是全經之發明語。全經要點,不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八個字。學者當從此入。不致瞻前顧後,泛濫無歸矣。】

「如是演說,必能如是受持。」講經對自己修行有很大的好處。好處在什麽地方?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惡習氣太重,什麽惡習氣?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就起心動念,就分別執著,這就是惡習氣。我們想改改不掉,成了一個老習慣,自自然然它就發作,這真正叫苦不堪言。雖然聽經,聽懂了,聽明白了,老毛病還是照犯,這就是我們修行為什麽不能成就。要想對治這個老毛病,最好的方法是什麽?講經。我年輕時,天天出來講經,一個星期最多講三十六個小時,一天講二、三次。人家說我喜好講經,我是不是喜好?我說人家不懂,我是對治我的習氣,天天講,講熟了那個印象就深。我天天講經勸別人,講多了,慢慢自己就變成真的,假的就變成真的,我是得這個利益。不講,不講就胡思亂想、就打妄想,止不住。早年講經,講經要看經、要準備,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教理上,打妄想的時間少,常常想這個經怎麽講法。不像現在,現在是很熟了,都不需要準備。不需要準備,我還看別的。我讀經沒有中斷過,雖然講的經不需要準備,可是我還讀別的經。不是讀經就是念佛,要不幹這些事情,不要三天,一天都不行,妄想分別執著就又起來了,控制不住。所以才曉得習氣之難斷。我們對於大乘法門,許許多多法門,我了解,我明白,我自己想想自己學不成功,只好念佛求生凈土,帶業往生,這個我有把握,這個沒有問題。照《金剛經》這個方法,我一生未必能做得到;但是念佛求生凈土,我的確是很有把握,這個沒有問題。「如是演說,必能如是受持」,這是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毛病很重,要曉得用什麽方法對治有效,找一個最有效果的方法,來對治自己的毛病,克服自己的困難,這叫真正修行,這樣功夫才能得力。

「當知此兩句,是全經之歸結語,亦是全經之發明語。全經要點,不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八個字。學者當從此入,不致瞻前顧後,泛濫無歸矣。」這是世尊高度智慧表現到頂點。說法四十九年,般若說了二十二年,到最後告訴我們一句話,使我們聽了這麽多,不至於茫然,手足無所措,那就白聽了,沒用處了。到最後點出一點,我們只要抓住這一點,就把全經抓住了,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佛法統統掌握到,這在教學的手段上最高明。我們過去在學校念書,老師給我們講課,講到後來我們不曉得怎麽做。釋迦牟尼佛能夠四十九年說法,講二十二年般若,到最後指出一條路給我們走,這就是高明的所在,這是真實的智慧。你就在這八個字上用功,這八個字包括整個的理論,包括無量的法門,無量法門是方法、手段,但它的目的、綱領就這八個字。你能夠依照這八個字去修行,你是真正學佛,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掌握住,知道怎麽去做。

【6、此二句皆說修功。亦是說成效。必能不取,方能不動。亦必能觀不動,乃能不取。所謂互為因果者也。】

「此二句皆說修功,亦是說成效。」可見得修行的功夫跟修行的結果,是一不是二,所以這兩句話也是功夫話,也是成就的話。確確實實歸到前面所講,不一不異,諸法一如,確實歸到這個地方。

「必能不取,方能不動。」如何能做到不動心?不動是真心,不動是智慧,怎樣才能做到不動?不取。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決定沒有求的念頭,決定沒有得的念頭。你還有所求,還想得到,你就錯了,你的心是動的。動什麽?貪瞋痴慢,你心在動這些。所以一定要統統都放下,我一切都不取,一切都不求,一切都不要。也許說,那我們過日子呢?過日子隨緣,一定有好日子過。緣是怎麽來的?緣是無量劫所造的業,你所造的業它一定現相,業因果報。隨著過去所造的業因果報,這叫隨緣。現在絕不再製造,現在如果起心動念還有取、還有求,你現在繼續不斷再造。繼續不斷再造,就不叫隨緣,叫攀緣,那就錯了。諸佛菩薩不再造了,覺悟的人不再造了。不再造,隨緣,隨緣自在,隨緣會更幸福,隨緣你一切都不會缺乏。為什麽不會缺乏?你要真正體會到六祖所說的,六祖開悟時候所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因為你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的自性顯現出來了,你的性德透露出來了,自性里一樣不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所有一切的受用,自自然然變現在面前,你怎麽會有缺乏?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生活的莊嚴,在《華嚴經》上看到毘盧遮那佛依正莊嚴,我們這個世間大梵天王也比不上。他那個富貴、那個生活,從哪兒來的?他不是修來的,是自性裡頭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出來,那是真正的享受。所以你要不貪,你的享受比你貪的時候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沒有辦法計算的。你心裡想得什麽,得的很有限,太少太少了。這個都是真的事,真的道理,徹底明了了,才相信佛的話,我真放下了,我真不取了,人家要的,我全都給你,我絕對不想再要一點點,你的性德才會流露。所以一定要能不取,然後才能不動。

「亦必能觀不動,乃能不取。」觀就是觀照的功夫。「觀」是講明理,對於道理、事實真相真正看透徹了,曉得一切有為法確實是夢幻泡影,這才真的不取,真的放下了。真放下,他就真不動;真不動,就真放下。所以不取跟不動,是相輔相成的。「所謂互為因果」,因果是相續相,因會變成果,果又會變成因,因又會變成果,因果是循環相續永遠不斷的,這是真的。所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才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道理是在此地。統統是事實真相,並不是佛的教條;你要認為是佛的教條,完全看錯了,佛所講的統統是事實真相。

【7、經中說相,甚多甚多,曆數難盡。總之,凡說一法,便有其相。今概括之曰,凡所有相,一切不取。當知說一相字,法與非法,皆攝在內矣。】

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怕我們錯解了意思。佛說一個相,《金剛經》上講的這個相,講得很多。我們一定要曉得,只要說一法,法都有相。不但色上是有相,色相我們今天講物質,物質有相,心也有相,起心動念都有相。我們想一個人,大家自己曉得,所謂是現在人講腦海裡面,或者是古人講你心裏面,就有一個人相。你想一樁事,我們想金門大橋,金門大橋的相馬上就現前。所以只要你有想,它都有相。這個相,我們凡夫見不到,有定功的人見到。有很深定功的人,你坐在那裡打妄想,他看得清清楚楚,你怎麽想到這裡,又想到那裡。為什麽?他看到你這個相在變。所以你心裡想的東西都有相,這就是講的「凡說一法,便有其相。」

《金剛經》裡面所見的相,「凡所有相,一切不取」,就是色相、心相都不能取。不但色相、心相都不能取;離開色相、心相,還有個空相,空相也不能取。非法是空相,法這個字里,心相跟色相包括在法里,非法相是空相,空相也不能取。凡夫要是著了空相,他什麽都不想了,他就想那個空相,他將來往生生四空天,無色界天。我們曉得六道里最上面一層叫無色界天,哪些人去的?著空相的人去的。他就是色相、心相都止下來,得個空相,這也錯了,還是出不了三界,浪費時間。如果是學佛的人,功夫很高明的人,定功超越了世間四禪八定,成就第九定、第十定,超越三界,證得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他因為也是想空相,所以三界以外有空相,佛教的名詞叫偏真涅盤,佛在大乘上講的「墮無為坑」,那也錯了。所以大乘菩薩空有兩邊不住;應無所住,不住有,而生其心,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就對了。所以說「相」,一定要曉得,相裡面是包括法相跟非法相,都在裡面。

【8、無論取何,取則心動,取則著相,而非如如之性矣。《圓覺經》雲︰種種取捨,皆是輪迴。輪迴,生滅心是也。若能不取,當下便離生滅心矣。】

「無論取何」,只要你取相,「取則心動。取則著相。而非如如之性矣。」由此可知,不管你取什麽相,你取的是法相,你取的是空相、非法相,你的心都動了,你的心都著了,也就是你心裏面已經有一物。心裡有一物,就不是真心,就不是自性。真心本性裡面本來無一物,有沒有佛法?佛法也沒有。這個諸位要記住,不要認為這個世間相是假的,我要舍,著了佛法相,又錯了。佛在前面講得很清楚,「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為什麽佛法也不可著,也要舍?因為佛法是因緣生,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要執著佛法,你也錯了。佛法都不能執著,真如本性里沒有佛法。諸位要曉得,你有了佛法,也見不到性。所以佛在這部經上,徹底否定掉,佛沒有說法,你要以為佛說法,你叫謗佛。

佛確確實實沒有說法,這是我們在《金剛經》上見到的。為什麽?佛四相四見都離了,哪來的法好說?如果有法可說,豈不就是落到四相四見里去了?那是凡夫,凡夫之人才有法好說。四相四見破了的人,哪有法好說?這個一定要懂得,這裡面的意思很深很深。佛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要從這個地方去領會,才懂得佛的意思,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無說跟說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因為有執著,把說跟無說分作兩樁事情。凡是分作兩樁事情,就錯了,就迷了。你要能看一切法都是不二的,那就悟了,就覺悟了。一切法為什麽能夠是一不是二?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一切法就是一。起心動念,一切法就是無量無邊,一變成無量;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無量就變成一。所以無量跟一是一不是二,不起心、不動念,無量就是一,萬法就是一,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起心動念,一法界就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所以那個相的確是隨心變的。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金剛經》這種方法、這種綱領,那的確是太珍貴,真是獨一無二,簡要詳明,讓我們契入一真法界,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圓覺經》雲︰種種取捨,皆是輪迴。輪迴,生滅心是也。若能不取,當下便離生滅心矣。」《圓覺經》上所說的許多理論事實,也是達到登峰造極,跟《金剛經》合起來看,可以互相解釋,這個道理、方法、境界,你會看得更清楚、更透徹。《圓覺經》上這句話說得很好,「種種取捨」,不但取,舍也不行。取,你動了心;舍,你也動了心,動心就錯了,動心就是輪迴。輪迴就是生滅心,你取這個念頭,你這個心生了,生就有滅。你想舍,你這個心也動了,動了也有生滅。我們講放下,不但取要放下,舍也要放下,放下也要放下;還有放下那個念頭,你就沒有放下。這個意思就很深,一定要很細心、很仔細的去體會。

這裡面不能想,一想就錯。所以佛法講到究竟法,不能用想。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這個經上也講,「離言說相」,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去聽經,不要聽他的言說,不能執著他言說,你分別執著言說錯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經上講佛、菩薩、菩提心,這都是名字,名字是假設的,為了說話方便起見,為了交換意見方便起見,建這些假名,統統是假的,不要去執著。「離心緣相」,你只要去聽,不能去想,你一想就錯了,你一想是落在第六意識,你是用妄想心。用妄想心去解佛的意思,全都解錯了。佛的言說是從無分別心裡頭流露出來的。我們要怎樣接受?我們也用無分別心來接受,那就對了。所以我們「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你才懂得佛講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才真懂得。你一落到意識里去,你會把佛的意思曲解、錯解了,這是學佛最困難的地方。

《金剛經》在這裡講得透徹,就這兩句,只要你能夠做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的意思你統統懂得了。佛的意思是什麽?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才能見到事實真相。加一絲毫的意思,你就見不到,你就迷了,你就錯了,所以你那個心是輪迴心。輪迴心,你起心動念,你言語造作,都叫輪迴業。變現出來的境界,境界雖然是虛幻的,但是變現的境界是輪迴的境界,現的剎那相續的相是個輪迴的相,都是從輪迴心變出來的。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何把輪迴心變成菩提心,也就是如何把動的心變成一個不動的心,不動是真心,動是妄心。變成不動的心,所現的相是一真法界,那就對了。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115集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七面。

【9、『如如不動』者,不生不滅之性也。『不取』者,無住之真詮也。無住者,不動之真詮也。如如者,真如之異名。真如是指本具者言,如如是指證得者言耳。】

這一段是為我們解釋經典裡面幾個重要的名詞術語,因為佛在《般若經》上,在大乘經上,這些名相講得很多,名相的含義我們一定要清楚。《金剛經》到最後的結束,世尊是用二句一偈做為全經的總結。這二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它的含義非常之深。「如如不動」是講不生不滅的本性,就是真性。性稱之為本,這是從比喻上說的。一棵樹木它的根,根是主幹,那叫本。從根本能生枝葉,所有一切枝葉都是從根本生的,所以把這個性比做本,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本裡面生出來的枝枝葉葉。

稱真,它就不是虛妄的,它是真的,實在講一切法裡面唯獨真如本性是真的。所有一切萬法,包括諸佛如來果地上所講的一真法界,要是跟真性兩個做比較:性是真的,一真法界也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是它變現的相分,性體是真的,所以稱它作真性。一切法都是生滅的,唯獨真性里沒有生滅。諸位要曉得,我們講真性就是真心。一切眾生,人人都具有的,一切眾生都有一個真心,都有一個本性;並不是佛菩薩有,我們沒有,我們都有。佛菩薩明心見性,他明白了,我們凡夫是迷在真心裏面。我們的真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變現六道輪迴,就是真如本性起的作用。沒有自性的話,哪有六道輪迴?換句話說,我們是錯用了,因為迷了真心,我們就錯用了。錯用了,就變成錯誤的境界,就是這麽回事情。諸佛菩薩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自性起用就沒有錯誤,所以變現的是一真法界。

佛教給我們「無住」,為什麽無住?前面講得很透徹,因為一切現相都不可得,不但是相不可得,心也不可得。這是一般講執著,有能執著、所執著,能分別、所分別。能分別的是心,我們現在講的心,三心不可得,能執著的、能分別的沒有!你所執著、所分別的,是外面的境界相,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外頭的境界相。境界相是緣生的,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所分別、所執著的也不可得。這就說明能所都不可得,所以佛教給你無住,無住就對了。佛與大菩薩在一切境界裡面,他不執著,無住就是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

「不取」,就是「無住的真詮」。真詮,現代人講真理,有這個意思。不取就無住。為什麽會有執著?取相。所以佛教給我們,不取於相,才如如不動。「取」也是攀緣的意思,也是起心動念的意思。我們在一切現相當中起心動念就是取,就著了。所以這個「著」,粗顯的我們說你執著了,我們能夠覺察到;那個微細的執著自己都不曉得,不知不覺當中你取相,不知不覺當中你執著了,你已經住了,心就有所住,這是微細相,很難覺察。這是我們要知道的,要細心去體會。

「不取」,換句話說,也就是放下,真正放下了。前面佛告訴我們,不但世間一切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可是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在對於世間法放下可以,佛法不能放下。為什麽?我們的功夫沒到那個程度。佛法放下了,那是真放下;世間法放下是假放下,沒放下。世間法真的放下了,然後才可以把佛法放下;世間法沒有放下,佛法是決定不能放下,這是一定要知道的。但是《金剛經》的教訓,我們要明了。為什麽佛法要放下?佛法如果不放下,也是障礙,也不能明心見性。前面說得很清楚,四見四相你統統具足,那怎麽行!所以「不取」這兩個字太重要,也就是說,決定不能把它放在心上。

「無住是不動之真詮」,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真如本性,無住,真如本性就現前了。實在講,果然做到無住,那個無住做得很圓滿、很究竟,無住就是真如本性。「如如」,如如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為什麽經上又說真如,又說如如?這個地方為我們說出來,說「真如」是講性體,是講自性;說「如如」,是你見到性了,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如如就是明心見性的意思。這兩個如,一個是真如,一個是真如變現出來的所有現相。剛才講了,相都是假的,性是真的,性是能變,相是所變。見了性之後,他就曉得,原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所以叫如如。性相不二,這叫如如。如如是從證得這一邊來講的,就是古人用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到真正明了了,原來器就是金,金就是器,金跟器是一不是二,就比喻這個意思。所以這兩句裡面的名相,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10、如如之義,明其能所雙亡,寂照同時,無相無不相。因其相不相皆無,是以不生不滅,如如不動。】

前面是把名詞含義說出,這個地方要講它的意思,它裡面的義理。說如如,性相是一,性相不二,性如其相,相如其性,這叫如如,這是能所都沒有了。能所是二,能變、所變是二,現在曉得它是一不是二,「能所雙亡」。有能有所,諸位要記住,就有取。「取」,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有了。雖然它非常微細,但是它有,決定有起心動念,決定有分別執著,這是取的意思。要是不取,那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都沒有了,這個心就清凈。寂就是靜,寂的意思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是寂靜的心;寂靜是真心,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照」是自性的起用,性是體,有體當然起作用。寂跟照也是一不是二,古人用鏡子做比喻,鏡子乾乾凈凈的,它沒有動。外面一切境界相,它裡面照得很清楚,所以它是同時的,這個我們容易體會。又用水做比喻,水在平靜沒有波浪的時候,它有照的作用,外面境界相也照得清清楚楚。水在平靜那是寂的相;如果有波浪它就不寂,起了波浪它照的作用就失掉了。縱然還能照,它所照的相是支離破碎,不是完整的。這種現象,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我們見過這個相。平靜的水像一面鏡子一樣。

真心不動,真心是個平靜的水;妄心是起波浪的水,所以它起的作用不一樣。妄心對於外面的境界,你見不到這個真相,就是你心在動。你心動得愈厲害,那波浪就愈大,就愈是迷惑顛倒。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定,修清凈心,修平等心。心果然到清凈平等了,諸位要曉得,清凈平等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這個時候它起的作用就是照,叫照見。用照,就是你這個見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凡夫的見都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那個見叫情見。情是什麽?感情,你帶著有情識的見,見聞覺知都帶著分別執著,這個就錯了,真相見不到。你所見的叫妄相,不是真相。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所見到的是真相。

實在講,真相跟妄相也沒有分別,真妄不二。不是說離開妄相之外,另外還有個真相,那你又錯了。就同樣一個相,我們見的是妄相,佛菩薩見的是真相。顯著的差別在哪裡?《金剛經》上講得很詳細、很透徹。凡夫見到這個相,譬如我們見到面前這一盆花,見到很喜歡,賞心悅目,去欣賞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用妄心見的是妄相。真心也見到這一盆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還是這個境界現前,他見到的是真相,真相是什麽?真相是空有不二,真相是這個花不生不滅。怎麽會不生不滅?前面說過,人家看到這個真相,看到這是什麽東西?業因果報剎那生滅的相續相,這是見到真相。因為它生滅的速度太快,絕對不止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一剎那當中億萬生滅,《楞嚴經》上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看到,佛菩薩知道是這麽回事情,這是見到真相。

見到真相的人有沒有取?沒有取;有沒有住?沒有住。為什麽?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他取什麽?他住什麽?所以他的心永遠是寂靜的,他的作用永遠是照見。《般若心經》講:「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用五蘊來做代表。五蘊皆空就是萬法皆空,萬法皆了不可得,寂照同時,這個時候就自性起用。

一切現相是什麽?「無相無不相」。無相,不但體,這一切相當體即空,沒有自性,這是無相。一般是這個講法,這個講法大家好懂。我們《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應當更深入一層,當相即空,就是這個現相擺在面前,這個現相是空寂的,這就比前面進了一大步。從前我們講體是空的,相是有的,這是方便說。給你講真話,體是空的,相也沒有,這真的是無相。為什麽說無不相?無不相是講它的相續相,它有相續相。正如同我們看電影那個銀幕一樣,我們看電影銀幕上所現的這個相,你想想,「無相無不相」是不是這個意思?電影銀幕上哪有相?沒有相。可是它真的有相,那個相是什麽?那個相是相續相。其實那個相它也是剎那生滅,那個生滅的時間長,一秒鐘二十四次生滅,就是一秒鐘電影的底片放映二十四張。那個鏡頭打開,放一張;再關起來,再打開,放第二張,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看的是那個相,相續相。一秒鐘二十四張的電影銀幕,就已經把我們騙住,我們就以為那個是真的。

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前這個現相,就跟銀幕現相完全一樣,它是平面的,我們這是立體的。而那個生滅的速度,電影簡直不能比。電影一秒鐘才二十四次生滅,我們眼前這個現相一秒鐘是億萬次的生滅,你怎麽能知道它是假的?這個事實真相,大乘經上講:八地菩薩才見到。七地菩薩的定功還不夠深,他見不到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同時也見到阿賴耶識的見分,八地菩薩見到,這一見到,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這個時候才「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八地菩薩的境界。「無相無不相」,無不相是講它的相續相;無相,不但性沒有,相也沒有。

「因其相不相皆無」,相續相根本就是假的,根本就不是真的。「是以不生不滅,如如不動。」這個意思就很深,不但自性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所有一切現相也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諸位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能夠契入到這個境界,那你就是無生法忍的菩薩。我們迴向偈常常念「花開見佛悟無生」,悟的什麽?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不生不滅、如如不動。這個意思實在是有相當深度,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如果你真的懂得一點,受用很大,幫助你放下,沒有一樣放不下。放下,心就清凈。心清凈好!經上講「信心清凈則生實相」,就生智慧,你就不生煩惱。所以,不必契入;契入就是證得,證得,剛才講是八地菩薩;我們沒有證得,能得一點相似的氣分就得受用,這個受用是真實的利益。

【11、《圓覺經》曰: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此圓覺心,即是生佛本具之性體。空花喻眾生無明不覺之幻相。空花若滅,喻無明滅。虛空不動,喻性本不動也。】

《圓覺經》上講的這一段話,可以做為此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的註解。這幾句話說得非常有意思,每一個字都妙極了。「一切諸眾生」,這是講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裡面有佛,那個佛也是眾生。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見性,見性就超越十法界。所以天台家講四教「藏通別圓」,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沒有超越十法界,所以在究竟位上稱這些人還是眾生。不但九法界眾生,連這兩種佛也是眾生,它的範圍包得很廣。

「無始幻無明」,這句話很難懂。什麽叫無明?這個名詞的意思,我們要很清楚。明是明了,對於整個宇宙人生,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統統都明了,沒有一樣不明了,那叫明;現在統統不知道,那叫無明。明是性德,也就是說,是你的本能,你本來都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你統統都曉得。現在人講神通,你神通廣大,沒有人能比得上你;可是你現在這個神通沒有了,這叫無明。為什麽這個能力失掉?你心動了。就跟水一樣,不動的時候像一面鏡子照得很清楚,沒有一樣不明了,那叫明。現在心一動,起心動念就動了,動就起波浪,起波浪照外面就照不清楚,這個明就失掉了。無明從哪裡來的?心動。一念不覺,不覺就是心動,而起無明,這就叫做無明。可是你要知道,無明不是真的,是幻的。無明也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真心是不動的。

無始兩個字用得好。無始不是指時間講:很久很久找不到開始,叫做無始。很久很久找不到一個開始,說無始,那你還是無明,你怎麽能說「明」?「無始」兩個字的意思是告訴你:沒有開始。哪有開始!如果有開始、有終了,這個事情是真的,它不是假的。本來沒有開始,也沒有一個結束,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就像作夢一樣,凡夫每天晚上睡覺作夢,有人一個晚上做好幾次夢,你為什麽不去追究它幾點幾分幾秒開始的,幾分幾秒結束的?假的,它不是真的。這個地方意思是這樣的。

所以無明起來了,怕不怕?不要怕它,假的不是真的。無明能不能破?能破,心定下來就破,寂照。所以佛法注重在修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因為你真心是不動的,所以叫你修定。修定,諸位要記住,不是叫你每天盤腿打坐面壁,那個沒有用處。盤腿面壁是做一個樣子給你看,什麽樣子?很定的樣子,很靜的樣子,就是告訴你這麽一樁事情。真正修定在哪裡?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這是我們日常生活,生活就是大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住坐卧都是定,我們整個生活活動統統是定,這個定就管用,就能破無明。所以這個定不是教你身定,是教你心定。

心怎麽定?在一切活動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定了。宗門裡面參究的綱領,參禪的綱領,離不開《六祖壇經》。中國的禪宗,就是以《金剛經》跟《壇經》為最主要的依據。《壇經》裡面所講的禪定,就是從這兩句出來的。六祖在《壇經》裡面解釋,「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可見得那個禪定不是主張盤腿面壁的。六祖在黃梅八個月,禪堂根本沒有進去過。他在黃梅乾的工作,是在柴房裡面舂米破柴,舂米破柴是修禪定。身在工作,一天忙到晚,他人長得小,長得瘦,舂米需要力氣,踏碓沒有力氣,他用個石頭綁在腿上增加重量來踏碓。他全身都在動,心不動,那個禪定是這個修法。所以我們懂得,他講這兩句話就是從這裡出來的。外不著相,就是不取於相;內不動心,就是如如不動,他就從這兩句話出來的。他從《金剛經》開悟的,自己修學的綱領,以及教導他的學生,原理原則都沒有離開《金剛經》。過去有一些同修想學《金剛經》,我都勸他先去讀《六祖壇經》。有《壇經》的基礎,然後再讀《金剛經》,才比較會有一點悟處。否則的話,《金剛經》很不好懂,的確字字句句含無量義。你不懂,你就不得受用。

所以我們要曉得,六道輪迴是從無明裡面生的,十法界也從無明裡面生的。無明是假的,你就曉得,能生是假的,所生的十法界、六道,哪裡是真的?沒有這個道理。你有妄想就有十法界,你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所以破執著就出了六道,斷了妄想就出了十法界。要依本經的經文來說,佛給我們講的四相、四見,離四相就超越六道,六道是著相變現出來的;離四見就超越十法界,這個人就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華嚴經》上稱為法身大士。所以我們曉得,四相、四見,那就是無明。

「無始幻無明」,它並沒有開始,只是一念不覺,這就起無明。由此可知,一念要是覺了,無明就沒有了,凡夫可以立刻成佛,哪裡需要經歷次第?經歷次第是你沒覺悟,慢慢的把你往上拉。根性利的人,上根利智,不需要經歷這個次第,一下就悟了,就明了了。悟是什麽?放下就悟了。中下根性的人,他不能徹底放下,不能一下放下,他今天放一點,明天又放一點,慢慢的在那裡放。放一點,就多覺悟一點。學佛如果什麽都不肯放,永遠不會覺悟。覺悟的相,就是離相離見;你不能夠離相、離見,沒覺悟。

「無始幻無明」跟「一切諸眾生」,從哪裡來的?「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諸如來,我們聽到如來是佛,「我是從哪一個佛的圓覺心建立的?」這個地方的諸如來,就是前面的一切諸眾生,一切諸眾生就是諸如來,你本來是如來,你迷了才變成眾生,這兩個是一不是二。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從別人心裡變現出來的,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本來是個圓覺心,現在因為你迷了圓覺心,就變成眾生,就變成無明,就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就這麽回事情。

這四句,前面兩句是講我們現前虛幻的境界,後面兩句是說我們自性的本來面目。要知道,我們今天講的宇宙人生,宇宙人生從哪裡來的?是迷了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確確實實無有一法可得。變現的這些境界,你要是認識清楚就不礙事,所謂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最怕的是你認錯了!認錯了,那就產生嚴重的障礙。這個障礙是苦受,你會有感受,這個感受是苦樂憂喜舍,你有這些感受。如果你覺悟了,這五種受都沒有了。五種受沒有了,叫做正受。梵語「三昧」,翻成中文是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由此可知,苦樂憂喜舍都是不正常的享受。六道十法界的享受都不正常,法身大士的享受才正常,那是正受。

我們依金剛般若覺悟的,依金剛般若離開苦樂憂喜舍不正常之受,這就叫金剛三昧。你所得到的,起個名字叫金剛三昧,是從金剛般若裡面得到的正受。如果你從念佛法門,你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是把苦樂憂喜舍都舍掉了,念到一心不亂。心裏面還有苦樂憂喜舍,你怎麽能得一心?不可能得一心。得一心,這個統統放下了。這個正受就叫做念佛三昧,你是從念佛這個方法得到的正受。所以三昧無量無邊,那就是無量無邊的方法,你所得到的是一個,決定是相同的,就是你得到正受。經上我們常常看到無量三昧,要知道三昧是一個,無量是法門、是方法,無量的方法都能得三昧。

「猶如虛空花」,下面用比喻來說。這個比喻跟本經後面講的夢幻泡影的確是一個意思。「虛空花依空而有相」,虛空哪來的花?眼睛害了病,就看到虛空花。眼睛害毛病的,也是個常事情,我想大家都可能有這個經驗。眼睛害了眼病,確實看到虛空當中有花。眼睛病的人看到,好眼睛的人看不到。晚上看燈光,燈上有一個輪相,眼睛好的人看不到,害眼病的人會看到。這個比喻什麽?假的、虛幻的,本來沒有,是你自己眼睛有毛病看到這個東西。這個輪跟花,都是從空中出來的,確實沒有這個事情。空中並沒有這個花出入,實在講是自己眼睛的毛病。佛用這個比喻,比喻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空中花一樣,怎麽來的?無明就是個病態,就是不健康,從無明變現出來的。哪一天我們眼睛好了、病好了,「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像空中花一樣,你迷的時候有,你有無明的時候就有,就現這個相;無明要是斷了,這個現相就沒有了。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是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就說明六道十法界是夢中的境界,覺悟之後,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

這個事跟理都是真實的,實在講理很深,事很複雜,理深事繁雜,我們沒法子體會。為什麽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多少聰明人,我們今天講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累積了幾千年的經驗、智慧,到今天還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方法上錯誤。他們要在這個繁瑣的現相裡面去觀察,用分別、用思考;換句話說,依舊用心意識,心意識是妄心。十法界、六道是妄心變現的,你再用妄心去研究它,你能把它搞清楚嗎?不可能!愈研究愈多,它是你心變的,愈變愈複雜,愈變愈多,永遠得不到答案。佛菩薩高明的地方,跟他們用的方法完全相反,佛菩薩用定,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讓這個心像水一樣,讓它慢慢靜下來,慢慢平下來。一到平靜的時候,豁然大悟,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世間這些聰明人他們來研究,那個心裡還是起波浪,用那個起波浪的心去研究外面境界,那怎麽會可能!佛法跟世法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佛法用的是定功,用的是這個方法。其目的,恢復自己的本能,本能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圓覺經》上這幾句話,跟《金剛經》此地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所以底下注出來了。「圓覺心」,圓是圓滿,覺是覺悟,真心是圓滿的覺悟,沒有一絲毫障礙。人生宇宙,我們自己過去世、未來世,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說到空間,沒有邊際,十方世界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根的能力是圓滿的,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上講,距離我們此地十萬億佛國土。佛國土就是一尊佛教化的範圍,他教學的範圍。有多大?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從前一般人以為佛講的三千大千世界,大概是一個銀河系,這個範圍就很大。近代黃念祖居士,他也是個研究科學的,他在《無量壽經註解》後面有一篇文章討論這個問題。他的看法,一個銀河系是佛經裡面講的一個單位世界,不是大千世界,他說得很有道理。一個大千世界裡面,多少個單位世界?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一千個單位世界稱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稱為一個大千世界,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千乘一千,再乘一千,十億個。照他這個說法,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大千世界,一佛土。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個佛國土,我們簡直不敢想像,這個距離太遠太遠了。

西方極樂世界那邊什麽樣的狀況,我們的眼睛看得很清楚,那邊人在那裡談話,我們也聽得很清楚,這是不是神話?給諸位說,決定不是神話。不是神話是什麽原因?西方極樂世界是自性變現的,「唯心凈土,自性彌陀」。比西方世界更遙遠的,無量無邊的虛空法界,還是自性變現的。我們六根的能力是自性的本能,哪有達不到的地方?沒有達不到的。所以佛法對我們的教學,沒有別的,恢複本能而已。佛有沒有給了我們一點?什麽也沒有給。你所成就的,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你今天能力為什麽喪失?是因為你那個機器發生故障。所以我們六根還起作用,但是範圍縮得非常非常小,隔一張紙就看不見,這是嚴重障礙。稍稍距離遠一點,我們就聽不到了。

今天是我們六根自己有了障礙,障礙在哪裡?都是心裏面起了大波大浪,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愈是嚴重,你的能力就變得愈小;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就跟波浪一樣,愈是輕,你的能力就愈大,就逐漸恢復了。阿羅漢見思煩惱沒有了,他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他的能力就比我們強很多了。阿羅漢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我們以中國人來講,中國人三十年是一世,五百世那就是五百乘三十,這是他能夠知道的範圍,他能夠見到的範圍。因為他的障礙去掉一部分,我們現在的障礙非常嚴重。

佛給我們講的,是教我們恢複本能,我們每個人智慧德能跟一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他們是完全恢復了,我們是完全迷失了。我們的能力智慧失掉,不是真的失掉,真的失掉那就不叫真性;不是真的失掉,是有障礙,迷失了。好比太陽一樣,我們今天陰天見不到太陽,是不是太陽失掉?不是的,雲層遮住,太陽並沒有失掉,雲層障礙了。雲層拿掉,不就又恢復了嗎?只要把我們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平常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只要把這個東西去掉,我們的智慧德能就恢復了。你去掉一分就恢復一分,去掉兩分就恢復兩分。

由此可知,佛對於我們有恩德,有大恩大德,要不是佛把這個事實告訴我們,我們怎麽會曉得這樁事情?不知道。佛告訴我們了,佛希望我們恢復,佛不能幫助我們恢復,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迷,我們自己迷的,不是佛迷我們。悟還是要自己悟,佛不能幫助我們悟,佛只能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覺悟的方法告訴我們,下面功夫要自己做。怎麽做?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用功夫,真用功,這叫修行。這個修行叫觀行,這是屬於行門。

觀門,事實真相很清楚、很明白,要用《楞嚴經》上兩句話,清清爽爽,這一切現相是什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為它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它是空的,你得不到,什麽都得不到,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得到;連自己的身體,連自己思惟想像那個心都是假的,都得不到。所以你一定要清楚,不可得,你就放下了,這是教你無住。為什麽教你無住?為什麽教你放下?它有道理在。你要不肯放下,換句話說,你就不肯捨棄輪迴,你就不肯捨棄地獄、餓鬼、畜生,那你有得受了。這是教你放下。因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教你而生其心。可見得佛講的是真話,佛講的完全是事實真相。佛不勉強我們,我們不這樣做不行。前面經文講「信心不逆」,你真明白,真懂得了,曉得非這麽做不可。要不這樣做法,我們永遠不能夠脫離輪迴,永遠不能夠離開現在這個苦日子。這是說到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本來是圓滿的覺悟。

「即是生佛本具之性體」,一切諸佛證得,證得原來是自己,所謂是「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你所得到的,都是你自己本來有的,本有哪裡算是得?一切眾生雖然失掉,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只要不迷立刻就恢復。破迷開悟,馬上就能恢復。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本覺就是自性,自性裡頭所具足的德能本來有;「不覺本無」,幻無明,那是不覺,那是本無。本無,當然可以斷掉,可以斷得乾凈;本有,當然可以恢復。《起信論》這兩句,帶給我們修學無限的信心。

「空花喻眾生無明不覺之幻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眾生一念不覺而起無明變現出來的幻相,如同眼睛害病看空中花,這個意思是一樣的。「空花若滅,喻無明滅。」因為能變跟所變是一不是二,無明滅了,空花就滅;空花滅了,無明就滅。起是同時,滅也是同時。

「虛空不動,喻性本不動也。」把自性比作虛空。其實我們現在這個虛空,虛空是真的是假的?給諸位說,虛空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間人總以為,這一切現相是假的,虛空不是假的。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裡面,把虛空列在無為法里,沒有列在有為法。有為法是有生有滅,無為法是不生不滅。無為法有六個,除了「真如無為」是真的,其他五種是相似的無為,不是真的無為。為什麽?因為它生滅的現相我們看不到。世間人事的變化,我們看到,植物花開花謝我們看到,滄海桑田我們也看到,曉得所有一切現相都在變化。但是虛空,三千年前的虛空,跟三千年後今天的虛空,好像沒有什麽變化,的確它是沒有變化;實在講,它的變化是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出來的。

虛空也是有生滅的,有起滅的。你要不相信,這有個比喻你可以能體會到。你會作夢,你想想你夢中境界有沒有虛空?夢醒之後,夢裡的境界沒有了,夢中虛空哪裡去了?虛空也沒有了。那你就曉得,我們今天這個虛空是無明變現出來的。無明是暗相,什麽都不知道;什麽都不知道,就一片漆黑。今天我們的太空就是這個樣子,一片漆黑。你把日、月、燈拿掉,虛空什麽樣子?一片漆黑。為什麽黑?無明。你什麽時候真正開悟了,給諸位說,人要是真的開悟了,這個虛空是明亮的,不需要日、月、燈,明亮的。大光明藏,自性是光明的,無明是漆黑的。哪一天看到夜晚也是明亮的,那就恭喜你,你開悟了,你就覺悟了。你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沒開悟。心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的時候,心是光明的,外面境界是光明的;才起絲毫分別執著,就不行了。

這個事情古人有,我們看近代《虛雲老和尚年譜》,虛雲老和尚曾經有這麽一段故事。他自己在山上住茅蓬,跟寺廟還有一段距離,通常走路可能要走一個小時、半個小時。有一天,老和尚到這個寺廟去辦事情,辦完之後就回家,已經是黃昏時候,他心很定,慢慢的往回走。可是走到一半天已經黑了,路上迎面來,遇到兩個同修,認識的人,這兩個人打著燈籠,遇到老和尚就覺得很奇怪,「這麽黑了,你怎麽一個人在路上走?」老和尚聽到這一句話,天馬上就黑了。他沒有提醒他,沒有說這一句話,老和尚保持著,他下午五點鐘出去的,他就是五點鐘的狀況,他沒有感覺到天暗,他清清楚楚。但是人家一告訴他天暗了,馬上就黑暗了。這就是證明大黑天是假的,不是真的,無明變現出來的。可見得老法師心很清凈,這個時候他破無明。破無明並沒有這個念頭:「我心很清凈,我破無明」,那就是無明。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妄想執著。這是我們從老法師這個境界當中,能夠體會到是虛妄的,虛空也不是真實的。

【12、當知平常所言心動,乃無明動耳。由此更可瞭然,但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便現。又可知取捨正由無明,而無明本是幻相。然則不取於相,當下便如如不動。是故學人,當於不取(即無住)上,痛下功夫。方契真如,智與理冥也。】

「當知平常所言心動,乃無明動耳。」我們平常講的心,說老老實實話,全講的是無明,全講的是妄心;真心不動,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無念這個念也沒有,那是真心。我們平常講「你的心」,那都是妄心,妄心才起心動念,妄心才天天打妄想,一個念頭生,一生念頭滅,叫生滅心。生滅心變現出的境界,就是生滅的境界。我們這個身體,因為心是個生滅心,所以這個身就是生滅身,我們居住的環境、一切萬法都是生滅的。佛與大菩薩證得心性,心性不生不滅,所以他的身也不生不滅。我們看到《無量壽經》,特別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一開端就告訴我們,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得的身相跟阿彌陀佛一樣,金色光明,不生不滅。為什麽你得到?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生滅的心往生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的。

現代人講求現實,實實在在說,我們學佛的人看那些講究現實的人,完全違背了現實,他怎麽會懂得現實?什麽東西最現實?人不老最現實,不生病最現實,不死最現實,年年十八最現實,他做不到。可見得,他不懂現實。這些事情能不能辦得到?能辦得到。怎麽辦?清凈心。所以最現實的就是清凈心,心清凈了,身就清凈。現在身體有毛病,不怕!毛病從哪裡來的?從不清凈得來的。心恢復清凈了,這個身體不必看病,不必吃藥,自然就好了,體質就變化,就恢復到正常。清凈心變現出來是正常。怎麽會把正常的搞亂呢?妄想。妄想真正是害人,妄想在作祟,把正常的生理破壞掉,所以才有許許多多的疾病。這是說明真心跟妄心,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妄心就是無明在動。

「由此更可瞭然,但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便現。」本性現前,身就是佛身。本性不生不滅,本性不垢不凈,本性不來不去。本性現前,你這個身就跟諸佛菩薩的應化身沒有兩樣。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得真解脫,解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自由自在。修學的綱領就在「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放下。放下很難,難在什麽地方?難在不了解事實真相,把這些眼前所有相都當真,所以你不肯放下。不但身外之物「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經上告訴我們,自己的身心,這個心就是念頭,經上講的三心;真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妄想才有過去、現在、未來,講三心是妄心,妄心不可得,妄心現的這個妄相也不可得。身心世界都不可得,這是事實的真相。

佛跟我們講這些話不是消極,你要認為佛說這些話是消極,你就大錯特錯了!佛說這些話,真的是非常積極。明了真相,一切放下,你的心真誠,真心顯露出來了,對人、對事、對物都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的相是清凈平等,真心的作用是大慈大悲。對一切眾生平等的關懷、平等的照顧,還有什麽事情比這個更積極?還有什麽事情比這個更圓滿?這才是真正福慧雙修。得的果報,果報是決定有,它造因哪有沒有果的道理?果報不可思議。自己受用的那個境界是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極樂世界不是人建造的,是性德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我們今天用真誠、清凈、平等、大慈悲心,對人、對事、對物,就是修的這個。這就是佛家常講的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前面說過,所有一切現相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你現在做的是這樣圓滿的因,這樣殊勝美好的因,現的相續相當然就是最殊勝、最完美的。最殊勝、最完美的這個現相,就是一真法界,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這是佛教給我們而生其心。

決定不能用惡念對一切眾生,受害的是自己,因為那個惡念變惡境界。一定要記住,所有一切境界相從心想生。心地善良,現的境界就善;心不善,現的境界就不善。所有一切境界是自性變現的,不是外面實有的,不是別人變現出來給自己受的,這一點諸位一定要記住。你真正通達這個道理,你不會怨天尤人,才真正明了古人講的自作自受。自己修清凈心,現西方極樂世界;自己起三毒心,現的就是餓鬼、地獄、畜生。離開念頭,什麽都沒有。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意思一定要能夠體會,一定要明了它的事實真相。只要能夠於一切法不取,諸位在此地要記住,不取不是不要,你要是說不要,你又錯了,又落在非法相那一邊去了;不取是不要放在心上。因為取著的念頭是妄心、是無明,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待人接物用真誠,真誠不是取,取就沒有真誠;用清凈,清凈裡頭沒有取,取就不清凈,取就不平等,取就不慈悲。一定要能做到不取於相,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就現出來了。這是什麽東西?就是如如不動的本性起用。「當下便是」,那個真誠、清凈、平等、慈悲還要學嗎?不要學,自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這個東西現在就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讓你不起作用,讓你透不出來。

「又可知取捨正由無明,而無明本是幻相。」取捨還是沒有離開無明,這個意思比前面又要深一層,又不好懂了;前面教你不取於相。我們把話再說得更簡單一點,我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記住我這四句話,對人、對事常常念著:「我不分別、不執著」,試問你有沒有分別執著?你說你不分別,你已經在執著,你已經在分別。你說你不執著,你已經在執著;執著什麽?執著個不執著,分別個不分別,你又錯了,這就是這個意思。你要是不會,取捨都落在無明裡面,取相錯了,不取也錯了。這個事情很難,要體會這個意思,沒有辦法言傳,你要懂得這個意思。離開取捨之後,流露出來的是真誠、清凈、平等、慈悲。真誠、清凈、平等、慈悲里,決定沒有取捨,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這就對了。如果我今天對人對事對物,一切法我都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了,可是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一點真誠心都沒有,就墮到無明裡面去了。換句話說,你還是落在取捨裡頭,你不是真的不取不舍,不是真的。無明是幻相。

「然則不取於相,當下便如如不動。」那個不取於相也沒有,那是個什麽樣子?就是真性圓滿現前,真性的圓滿現前就是如如不動。但是此地如如不動,你又不能看死了,如如不動像個石頭一樣,像個木頭一樣,不是的。釋迦牟尼佛已經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每天還到舍衛大城去托缽,他還要穿衣持缽,他有沒有動?要曉得,動跟不動是一不是二,才是真的如如不動,這是最難懂的地方。他每天還照樣生活,照樣工作,照樣上班,照樣應酬,他怎麽如如不動?他確實如如不動,他生活、工作、應酬、待人接物,都是用一片真誠、清凈、慈悲,那就是如如不動。這個意思確實是愈講愈深,愈講愈難體會。你真能體會到,才曉得是自性起用,這是佛菩薩的境界,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境界,不是從外來的。我們是把這個殊勝、光明、美好失掉了,今天再給你講講,感覺到驚奇,其實這是很平常的事情。

「是故學人」,這一句是做一個結論,因為前面講的道理。修學般若的人,「當於不取上,痛下功夫」,不取就是無住。「方契真如,智與理冥也。」冥就是合一。所以初學的人在哪裡用功?要在無住、在不取;無住、不取就是放下。我早年學佛,剛剛接觸佛法,我算是非常幸運,我接觸佛法大概一個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給我的東西簡單明了。我們第一天見面,我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我現在知道佛法很好,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這是方東美先生給我介紹的。我向他請教,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入這個境界?我向他提出這個問題,他並不是馬上就答覆我,他一直看著我,看了三十分鐘,一句話不說。他看我,我也看他,三十分鐘下來,心定了。這是他教學的一種手段,他讓你整個定下來,然後這一句話會叫你一生不會忘記。他的教學法,我從來沒有遇到第二個人用這個方法。給我說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這是《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放得下,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講看得破、放得下,這個好懂。我就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大概又停了七、八分鐘,給我說兩個字「布施」。第一次跟他見面,時間大概是一個半小時,只談這幾句話。所以那個氣分,都像在定中一樣。

我向他老人家告辭,他送我到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教你六個字,你回去好好的做六年。從布施下手。」我們接受他的教訓,真受他的感動。為什麽?真誠。真誠、清凈、平等、慈悲完全流露出來,讓你在他那個小客廳裡面,受他這種氣分的薰陶,那個力量太大了。我們現在科學裡面講磁場,他那個磁場跟別人不一樣。所以真的就回去學布施,真的就干六年。六年布施光了,什麽都沒有了,乾乾凈凈。可是這個老人家講的那個感應不可思議,真的就現前了。所以一定要做,要在「不取」上痛下功夫。

我們是凡夫,布施放下很難,難捨!難捨也要咬緊牙根去舍,你不做不行。不做,換句話說,理論得不到事實的證明,一定要曉得,理跟事是一不是二。學佛的人往往把理跟事分作兩截,所以一生不得其門而入。一定要曉得,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真的要痛下功夫。最初學布施,因為從來不肯布施,吝嗇,現在接受老師的教誨,回去學。開頭怎麽樣?自己不要的東西拿去布施,算不錯了!從前不要的也不肯布施,也不肯給人,現在用不著、不要的可以給人。慢慢再進一步,把自己好的東西也可以給別人了。最後,好的送給別人,那個不好的自己留著用,這就進了很大一步。搞了不少年,那個心才搞平,才養成習慣,非常非常困難!但是這個難關一定要克服;不克服,經典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義趣,你縱然看了人家的註解也看不懂,那個意思你也沒有辦法看懂,你也得不到受用。一定要功夫下下去,一看到經典上講的,註解上講的,沒錯,就是這樣的!所以要在生活上去做,整個的生活沒有別的,就是布施,這個意思前面講得非常詳細,整個生活是布施。

在日常生活,從早到晚,每天工作應酬、待人接物,統統是布施,統統是六波羅蜜。你只要肯這樣做,經上講的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真如,「方契真如」。到這個時候,智慧就開了,就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常生智慧。六祖見五祖的時候,「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你就常生智慧了。常生智慧的日子就好過,真的是幸福美滿、自在快樂。將來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的是了生死、出三界。你不肯做,學佛是空的,沒有用處。一定要認真努力,痛下功夫;就是認真去做,不做不行。學了,馬上就要用得上,就要把它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我們才真得受用。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十一頁)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二 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凈空法師]
大般若經綱要(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六

TAG:報告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