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天山北麓岩畫
一、 吉木薩爾縣松樹溝岩畫「騎馬圖」、「牽馬圖」、「羊圈圖」、「狩獵圖」
松樹溝岩畫位於吉木薩爾縣大有鄉廣泉子村南松樹溝。地理座標:東經89°5′26″,北緯43°44′25″。海拔高度1780 米。
騎馬、牽馬、羊圈、狩獵四圖刻繪於同一岩面。此岩面高1.3米、寬0.8米。畫面最上面為騎馬、牽馬圖。騎馬者頭戴尖頂帽,一手持韁,一手叉腰,非常氣派;牽馬者位於馬頭前,身體前傾,雙腿一弓一蹬,很是賣力。騎馬者及馬高20厘米,馬身長 23厘米,馬的陽器長6厘米;牽馬者高10厘米。其下有一圓形羊圈,圈內有羊、狗各一隻,羊角很長而彎向身後,狗尾長而彎曲翹起,羊居圈之正中,而狗立於圈口,羊圈直徑32厘米。羊圈左方為一狩獵場景。引弓者高6厘米,面向西北而立,對面的羊角特粗長,駐足站立,體長12厘米。在羊圈和狩獵圖下是鹿、羊、狼及其它動物。松樹溝岩畫的年代,調查者定為戰國元(原資料缺圖見《新疆文物》1989年3期92頁)。
二、 阜康市吉沿堅岩畫「狩獵圖」
吉沿堅岩畫位於阜康市天池海子東南約18公里的吉沿堅溝首一小台地上。地理座標東經88° 13′32″,北緯43°47′31″。海拔高度3500米。
狩獵圖:鑿刻於一塊寬3.55米,高2.10米的巨石之上。畫面上刻繪有大小不等的動物34個,獵人2個。動物有鹿、羊、狼等。羊以北山羊為主,最大的一隻體長24厘米,高21厘米。最小的體長約7厘米。獵人中一個作拉弓射箭狀,身高20.5厘米、寬9厘米;有尾飾。其身體前傾,正滿弓欲射對面一駐足未穩的、驚慌失措的鹿。另一個在其上方,高10厘米,寬7厘米。他頭大而圓、身體四肢較小;雙臂張開、一腿弓、一腿蹬、作行走哄趕狀(圖二十五)。
這是一幅很有韻味的狩獵圖畫。調查者認為:吉沿堅岩畫的年代為戰國元。
三、阜康市黃山溝岩畫「武士爭奪草地圖」、「狩獵圖」
黃山溝岩畫位於博格達峰北麓阜康市哈薩克民族鄉境內的、發源於博格達峰東側的黃山河所形成黃山溝的兩岸。海拔高度1600至1800米。
武士爭奪草地圖:黃山溝有一塊長1.5米,高80厘米的岩石上,鑿刻著兩個持弓拼殺的武士,左邊的人身高8厘米,寬6厘米;弓高10厘米,寬4厘米;右邊的人身高11厘米,寬6厘米;弓高6厘米;寬5厘米。左邊的人面對對方,左足力蹬,右腿離地,左手持弓,右手拉箭。右邊的人叉開雙足,怒目而視,右手舉弓欲射。畫面顯示出兩武士為爭奪草地而拚殺(圖二十六)。
狩獵圖五幅:
1、黃山溝有一塊長1.4米,高1.1米的岩石上,鑿刻著4隻北山羊和一個持弓獵人。這是一幅時代較早的岩畫,畫面上的獵人不僅角飾、尾飾齊全,而且弓高几乎與人相等。畫的內容反映的是一經過偽裝的獵人突然進入野羊群,挽弓搭箭,對準一隻有顎須的雙角大山羊,頓時把三隻小山羊驚呆了。它們完全不知所措,只是駐足而立(圖二十七)。
2、黃山溝一塊長1.15米,高95厘米的岩石上鑿刻著一頭牛,兩隻鹿,兩隻北山羊,和一個人、一條獵犬。畫面描繪的是正當一群肥壯的野牛、野鹿、野羊結隊行進在草原上時,突然,一個手持石球的獵人帶著獵犬闖進了它們的隊伍之中,獵人迎頭攔住一頭小牛的去路,他雙腿叉開,雙手高舉,右手緊握石球,準備狠砸小牛的頭部。小牛立眉瞪眼,拋蹄撅尾,豎起銳利的雙角,準備俯撞獵人。獵犬緊追牛後狂吠亂咬。其餘鹿羊見此情景,落魄而逃。唯只有一隻小山羊還猶猶豫豫地站在那裡(圖二十八)。
3、在黃山溝一塊長1.13米,高87厘米的岩石上,鑿刻著兩個持弓獵人,和兩隻鹿、兩隻北山羊。正當鹿羊在草原上覓食遊盪的時候,伺伏其旁的兩個獵人從其後突然衝出,還未等鹿、羊反應過來,各自瞄準了一隻鹿。從畫面上看,中間的獵人有尾飾,他叉開雙腳、屈蹲,左手挽弓,右手拉箭,正瞄準一隻長角大鹿的臀部,把左邊的北山羊驚呆了,大鹿仍無察覺。畫面右邊的獵人似戴一頂尖帽,也叉開雙腿,右手舉弓過頭,左手用力拉箭,瞄準其左上方一隻鹿準備射擊。鹿雖發現獵人,但茫然不知所措。其右下方的小北山羊,藉機撒腿就跑(圖二十九)。
從獵人的裝束及弓箭的大小程度上看,這幅岩畫的年代應為銅石並用時代。
4、黃山溝一塊寬86厘米,高90厘米的岩石上鑿刻著一隻鹿、五隻盤羊、兩個獵人及一條獵犬。畫面左上持弓獵人高16厘米,寬4厘米;弓高8厘米,寬3.5厘米,箭長4厘米。右下持弓獵人高15厘米,寬3厘米;弓高7.5厘米,寬3厘米,箭長3.5厘米。左面獵犬身長9厘米,高6厘米。左上羊身長、高均為11厘米。中間的大盤羊身長17厘米,高16厘米。右下獵人前面的羊身長11厘米,高12厘米。獵犬前面的羊身長12厘米,高9厘米(圖三十)。
畫面反映的內容是:兩個獵人帶著獵犬突然出現在野羊、野鹿群的周圍,他們分別從東西兩邊攔截野羊、野鹿群,獵犬也從另一側面堵截野羊、野鹿,對這群野羊、野鹿形成三面包圍之勢。於是,西邊的獵人叉開雙腳,挽弓搭箭瞄準中間一隻大盤羊;東邊的獵人也同樣叉開雙腳,左手持弓,右手拉箭,瞄準一隻最肥的盤羊;獵犬則咬住了東北角一隻大盤羊的臀部不放。未被瞄準的盤羊及鹿則驚慌失措地狂奔起來;被瞄準的盤羊在作最後的掙扎。整個畫面緊張生動,藝術感染力極強。
5、黃山溝一塊長1.2米,高70厘米的岩石上,鑿刻著一個騎馬持弓獵人和兩個徒步持弓獵人,還有四隻盤羊和五隻北山羊。畫面西邊的獵人高23厘米,寬12厘米,有尾飾; 弓16厘米,寬4厘米,箭長7厘米。中間騎馬獵人的馬身長10厘米,高5厘米;馬上人高8厘米,寬6厘米;弓高4厘米,寬3厘米。畫面東邊偏南的獵人高21厘米,寬14厘米;弓高14厘米,寬7厘米。西邊的北山羊身長8厘米,高6厘米。馬下盤羊身長12厘米,高9厘米;馬前的盤羊身長15厘米,高9厘米;中間的盤羊身長13厘米,高10厘米;再往下的盤羊身長12厘米,高7厘米(圖三十一)。
這幅岩畫反映的是:三人圍獵,東西兩面各有一徒步獵人堵截瞄射,一騎馬獵人驅趕盤羊往一起靠攏,然後和東邊的獵人夾攻圍射四隻盤羊;西邊的獵人專門瞄設北山羊。盤羊體大肥壯,行動遲緩,奔逃速度慢,故獵人常常把它作為射獵的重點對象。北山羊雖然奔跑速度很快,但獵人一旦選擇有利地形,同樣會把其作為射獵對象。
四、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岩畫「狩獵圖」、「放牧圖」
康家石門子岩畫位於呼圖壁縣西南天山中,東經86° 19′20″,北緯43°51′。
狩獵圖:康家石門子岩畫以生殖崇拜為主題。在主題岩畫以東六、七十米遠一陡峭的岩體上,摩刻有一表現古代游牧民族狩獵的岩畫。畫面中一人向東引弓射箭,對面的兩野只羊的角彎而長,正向東逃遁。在主題畫以西,經「神泉」翻過一道低緩的山樑,再向西走三、四百米,在一突兀峭立的向陽岩體下,有連續三處表現動物、狩獵、放牧等內容的畫面。其中一幅狩獵圖引人注目:畫面上的三隻羊體肥而角大,且微微向後彎曲,一隻羊向西行,另外兩隻正一前一後向東奔走而來,最前面的一隻羊突然停立跳起,原來迎面突然出現了一個引弓射箭的獵人。這幅岩畫形象生動,具有較強的動感,使人彷彿置身於古代先民生活的山野大荒之中(圖三十二)。
放牧圖:與生殖崇拜岩畫同刻於一塊岩石上,現在可以看清的大角羊有20隻,鹿2隻,人5個,馬1匹。畫面上實際存在的大角羊應比這數目多,因年代久遠,風浸雨蝕,有的已漫漶不清。畫面左下方一隻大鹿身長32厘米,高36厘米。大角羊最大的身長、高都在30厘米以上,一般在20至25厘米之間;最小的羊,身長和高只有8至10厘米。左上方有一人騎在馬上,與羊、鹿群相向而行。畫面右邊一個人張開雙臂,好像在吆喝羊群前進。從畫面來看,這20隻羊與2隻鹿幾乎都是昂首豎角、闊步向同一方向前進,只有兩隻小羊扭頭回顧(圖三十三)
五、呼圖壁縣寬溝岩畫「爭奪草原戰鬥圖」
寬溝岩畫位於呼圖壁縣康家石門子以東8公里的寬溝一座高1000多米的山嶺上。
爭奪草原戰鬥圖:鑿刻在一塊長2米,寬1.85米的巨石上,該石原本更大,由於岩石斷裂,現僅存畫面左半部分,右半部分僅殘存一個挽弓射箭人、拿鞭子打馬人和一個持矛人。左半部分則有5個拿長矛騎在馬上的戰士,正持矛向敵人刺去。一個騎在馬上戰士高9厘米,矛長20厘米,他一手執矛,一手還牽著一頭長16厘米,高14厘米的駱駝。駱駝上部的一個人正端弓射箭,高16厘米,寬(連弓箭)16厘米,其前面一持矛敵人正抓住他的弓與其撕打。在駱駝下方的靠右前一匹戰馬身長30厘米,高20厘米;馬上的戰士高12厘米,矛長30厘米,他正持矛向敵人刺去。其後面一匹戰馬身長23厘米,高17厘米;馬上戰士高15厘米,矛長25厘米,正舉矛向前衝去。此馬左邊的戰馬身長30厘米,高22厘米;馬上戰士高18厘米,矛長25厘米,緊隨著前面的戰士,舉矛衝刺。最下面一匹戰馬身長22厘米,高16厘米;馬上持矛戰士高13厘米,矛長23厘米,在前鋒戰士受挫情況下,他只好雙手持矛,馬上待敵。戰馬尾後有一個頭足倒豎的戰死者,可見戰鬥之激烈。沖在最前面的一匹戰馬,頭往後縮,企圖躲過皮鞭的抽打。右邊的人挽弓搭箭。在騎兵隊的左上方有兩隻驚呆了的大角羊,左上一隻身長33厘米,高31厘米;另一隻以線條鑿刻,其身長30厘米,高38厘米,而在騎兵隊下還刻有6隻北山羊和一馬一狗在驚逃中。可見這場戰鬥是在正放牧的草原上進行的。它表明這場戰鬥性質是爭奪草原(圖三十四)。
六、呼圖壁縣登格克霍拉溝北岩畫「放牧圖」
登格克霍拉溝北岩畫位於呼圖壁縣雀爾溝鎮南克孜勒塔斯村的登格克霍拉溝北。東經86 °29′04″,北緯43 °48′34″。海拔1520米處。
放牧圖兩幅:
1、與圖三十四同鑿於一塊岩石上,此圖鑿刻北山羊8隻,盤羊2隻,馬2匹,駱駝1峰,牧犬1條,騎馬牧人一個。畫面上描繪出羊、馬、駱駝等在飽食之餘都顯得逍閑自在,大角山羊和彎角盤羊有兩對前足對前足,頭對頭 ,嘴對嘴,十分親熱。有學者認為:這幅作品是匈奴統治時期留下的岩畫(圖三十五)。
2、在一塊寬1.6米、高2米的岩石上,鑿刻著一個人、三隻鹿、三隻羊。此人高21厘米、寬12厘米;正雙手用力拉著一根系在一隻大鹿脖子上的繩子,鹿頭往後仰,不願前進。此鹿身長23厘米、高40厘米。其右側一隻鹿正昂首前進,身長33厘米、高34厘米。走在大鹿後面的第三隻鹿邊走邊回頭觀望。三隻羊跟在其後,與鹿朝一個方向前進。很明顯,用力牽鹿的人是一個放牧者,他是要把這群鹿羊帶到牧場去吃草(圖三十六)。
七、瑪納斯縣蘇魯薩依溝岩畫「狩獵圖」
蘇魯薩依溝岩畫位於瑪納斯縣塔西河哈薩克民族鄉南塔西河石門子東南約2公里蘇魯薩依溝(哈薩克語,意為「美麗的溝谷」)西南約1.5 公里,東經86 °14′13″,北緯43 °51′,海拔1400米處。
狩獵圖:鑿刻於向陽峭壁岩石上,畫面刻繪有北山羊6隻(2隻大羊,4隻小羊)。戴尖頂帽持弓獵人一個。作品反映的內容是: 一獵人突然躍入野羊群,舉弓瞄準走在前面的頭羊。因獵人動作敏捷,頭羊尚未發覺獵人,仍繼續漫步向前(圖三十七)。
八、 木壘縣蘆塘溝岩畫「騎獸牧駝圖」、「趕羊圖」、「駝行圖」、「狩獵圖」、「放牧圖」
蘆塘溝岩畫位於木壘縣 白楊河鄉蘆塘溝村南約三公里處。地里座標:東經90°25′55″,北緯43°40′10″。海拔高度1900米。
騎獸牧駝圖:鑿於一塊豎立的岩石上,面積不大。向南的岩面上可見有敲鑿痕迹較淺的五隻駱駝、一隻北山羊和一個騎獸人,其它印跡模糊難辨。整幅畫面中的動物都一字斜排,頭均朝一個方向,似在緩緩向前移動。動物之中的駱駝分單峰和雙峰,個個昂首;北山羊形象則突出其長長的彎角,而頭部卻完全被省略了。在北山羊與單峰駝之後有人騎於一似鹿非鹿、頭角腫大直立的動物之上。這幅岩畫調查者擬名「騎獸牧駝圖」 (圖三十八)。
趕羊圖:敲鑿於一長方形岩石的陽面。畫面中有兩人一前一後,前面的人似在叉腰直立,頭部圓圓的,似側望對面的羊群,其旁立有一「H」形物體,不明其義。後面的人形較大而清晰,挺腹凹背、叉開雙腿,左臂斜垂,似獨臂、又似右臂高舉拋物或舉鞭在哄趕羊群。在這兩人之間有三隻大肥羊,兩隻的頭部和犄角相同,均是寬長大頭,角長而直立。另一隻身體雖然也肥大,但頭與角卻不同於前兩隻,其頭部和角都不很大,且雙角向後彎曲。在此幅岩畫的右上方還有一隻形體較小的羊,其角也向後彎曲。位於兩人之間的三隻羊形態生動,最前面的已頓足停立、翹首張望;第二隻也呈突然停止狀;第三隻則正在奔跑中(圖三十九)。
駝行圖兩幅:
1、畫中刻繪駱駝三峰,羊一隻,人物兩個。一人大而步行,他雙臂平伸,前短而後長,牽一雙峰駝在闊步前行。另一人騎於一雙峰駝上,小而模糊,其後跟著一隻雙峰駝。其下有一羊作奔跳狀(圖四十)。
2、在一塊長2.2米、高1.4米的岩石上,鑿刻著兩個牽駝人、五峰駱駝、兩匹馬、五隻北山羊。從畫面上看,羊群與馬隨駝隊東行,走在前面的牽駝人高14厘米、寬9厘米、繩長10厘米;雙峰駝身長19厘米、高13厘米。第二個牽駝人高13厘米、寬9厘米、繩長7厘米;駱駝身長16厘米、高10厘米。走在最後的一雙峰駝身長20厘米、高12厘米;走在最前面的一匹馬背上還馱著東西。多數北山羊都跟隨駝隊不停地行進,有一隻小北山羊邊走邊回頭觀看,只有一隻小北山羊拐向南行(圖四十一)。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生活在木壘草原上的游牧民攜帶全部家產進行遷徙的情景。
狩獵圖三幅:
1、此圖繪的是一騎獸射者和一奔跑的羊。騎射者的坐騎從岩畫中看,似馬非馬,其身部、尾部象馬,而頭部則又非馬。騎射者似催坐騎追趕到狂奔的野羊側前方後,突然轉身引弓而發,箭羽飛去又使狂奔的野羊猛然躍起。畫面逼真,令人嘆服(圖四十二)。
2、在一塊岩石上鑿刻著一個挽弓搭箭的獵人正和兩條獵犬一起圍獵一匹大野馬。畫面左下還有一大一小兩隻北山羊。作品描繪的是獵人狩獵過程中的瞬間鏡頭。獵人的箭頭已對準了野馬的後腿,兩條獵犬縱身躍起,奮力地朝野馬的臀部撲去。兩隻北山羊似乎知道獵人攻擊的目標不是自己,還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地觀看(圖四十三)。
3、在一塊長2米、高1米的岩石上,鑿刻著兩個少年、兩條獵狗、兩隻山羊。作品描繪的內容是:兩個少年帶著兩條獵狗到附近山溝里去狩獵,好不容易發現了一大一小兩隻山羊,兩少年就下令讓兩條獵狗去撲捉那隻小山羊,他倆一個張開雙臂從東北方向把大山羊往西攆,一個甩臂踢腿從西邊往大山羊跟前靠近,從常理上分析,此處南北兩面可能是陡壁懸崖。兩少年對大山羊已形成東西夾擊之勢。兩條獵狗迅速朝那隻小山羊猛撲過去,小山羊放開四蹄拚命的逃奔。整個畫面表現出一種緊張、生動的氣氛(圖四十四)。
放牧圖兩幅:
1、在一塊岩石上鑿刻著大小六隻北山羊和一條牧犬。從畫面布局來看,六隻北山羊散開呈一圓面。中心偏左有一隻北山羊在朝東北方向走,其後是這群羊的領頭羊也準備跟它一起走,其它四隻北山羊也都是各奔東西,牧犬正在領頭羊的左側狂吠,督促它把羊群往草好的地方帶(圖四十五)。
2、在一塊岩石上鑿刻著一牧童、三隻鹿、四隻山羊。牧童位於畫面右邊,正全身前傾、張開雙臂,竭盡全力把鹿、羊往西攆。有一隻鹿、兩隻羊不聽指揮從西往東跑。這幅作品描繪的是牧童放牧過程中驅趕畜群轉移草場的情景(圖四十六)。
蘆塘溝岩畫的年代為戰國至元。
九、木壘縣平頂山旱溝岩畫「騎射圖」、「步射圖」
平頂山旱溝岩畫位於木壘縣照璧鄉學房村東北約700米處的平頂山旱溝。地理坐標:東經90o16′20″,北緯43°42′48″ 。海拔高度1851米。
騎射圖:圖中坐騎似牛非牛、騎者坐而開弓,已將箭射出;畫面右上角似一羊在行走,敲鑿模糊;左上角為一物體,不辨何物(圖四十七)。
步射圖:射者正在對逼近的野牛開弓放箭,同時準備著躲避過野牛的利角;而對面野牛肥大而兇悍,只見它尾巴微微翹起,前腿弓而後腿蹬,昂首沖向步射者,其驚險生動躍然於岩面之上。岩畫面寬70厘米,高60厘米(圖四十八)。
十、木壘縣博斯坦牧場和卓木溝岩畫「狩獵圖」、「放牧圖」、
和卓木溝岩畫位於木壘縣博斯坦牧場以東的和卓木溝內。和卓木溝長15公里。
狩獵圖十三幅:
1、在和卓木溝一塊岩石上,鑿刻有一個挽弓射箭的勃起生殖器的男子和一隻大角山羊。裸體獵人高19厘米,寬(連男性生殖器)8.5厘米。他正舉弓瞄準迎面走來的一隻北山羊。這隻羊被突如其來的情形驚呆了。欲進不能,欲退無路(圖四十九)。
2、在和卓木溝一塊岩石上,鑿刻著頭戴尖頂帽、赤身裸體的、勃起生殖器的挽弓搭箭獵人,和一隻大盤羊。獵人軀體高大魁偉,正舉弓搭箭瞄準一隻迎面走來的大盤羊(圖五十)。
畫面描繪的情形是:當獵人突然出現在野羊的面前時,這隻羊一下子驚嚇的想倒立了起來。
3、在和卓木溝一塊岩石上,鑿刻著一個挽弓拉箭的獵人,和三隻北山羊及一隻盤羊。畫面描繪的情形是:當四隻野羊正在草原上朝一個方向前進覓食的時候,一個頭戴尖頂帽的獵人悄悄地從它們背後鑽了出來,四隻野羊尚未發覺,獵人已經舉弓瞄準了一隻北山羊(圖五十一)。
4、在和卓木溝一塊寬1.3米,高1.7米的岩石上,鑿刻著一個頭戴尖頂帽的獵人,和兩隻北山羊、一隻大盤羊。獵人高13厘米,寬(連弓箭在內)12厘米。獵人所瞄射的大盤羊身長18厘米,高13厘米。其大角形成半圓形的北山羊身長20.5厘米,高20厘米。頦下有鬍鬚。據蘇北海先生研究:這樣的羊,一般是北山羊群中的哨兵,都是大角公羊。它體重身長,在它的身後窪地草原中常常有幾十隻或幾百隻北山羊在吃草,稍有動靜,作為監視哨兵的大角公羊就會發出一種響鼻聲報警。這時整個北山羊群就會逃之夭夭(圖五十二)。
5、在和卓木溝一塊岩石上,鑿刻著一個獵人和兩位騎士及十三隻羊。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一群野羊剛剛進入一塊草地準備吃草,不料有兩位騎士和一個獵人出現在它們的周圍。兩位騎士一個從北把它們往南趕,一個從西把他們往東趕。持弓獵人正好從東面沖了進來。慌亂中野羊不知道逃向何方,獵人已經挽弓拉箭瞄準了一隻大北山羊(圖五十三)。
6、在和卓木溝一塊岩石上,鑿刻著一個持弓獵人、三隻盤羊、一隻北山羊、兩峰雙峰駝和一個「十」字印記。這幅作品描繪的內容是:一群野羊、野駝進入了屬於「十」字印記氏族的草原,正當它們朝著一個方向前進的時候,一個挽弓拉箭的獵人不知不覺地潛入到它們的左後側,還未等野羊、野駝反應過來,獵人的弓箭已瞄準了一大盤羊的頭部(圖五十四)。
7、在和卓木溝一塊同樣刻有「十」字印記的岩石上,鑿刻著一個獵人、一隻盤羊、九隻大小不等的北山羊。這幅作品描繪的內容是:一個獵人提前埋伏在野羊經常出沒的地方,
當這群野羊還在興緻勃勃地朝前行走時,一個獵人挽弓拉箭突然出現在它們的面前。一隻大盤羊正好和獵人打了個照面,獵人的弓箭已對準了它的頭部。看起來它是在劫難逃了。走在它前面的另一隻北山羊,似乎發現了獵人,但它不是即刻向前逃奔,而是轉身回頭觀察同伴的遭遇(圖五十五)。
8、在和卓木溝一塊岩石上,鑿刻著兩個獵人和七隻北山羊。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一群北山羊正在草原上覓食、遊盪。兩個獵人從不同方向潛入到它們身邊,尚未等它們發覺,兩個獵人各自都瞄準了一隻大角公羊。霎那間,北山羊驚呆了。只有靠左下方一隻懷孕的北山羊距離稍遠,見勢不妙,拔腿就逃(圖五十六)。
9、在何卓木溝一塊岩石上,鑿刻著兩個手持弓箭、頭戴尖頂帽的獵人與四隻北山羊。這幅作品描繪的內容是:兩隻大北山羊和一隻半大北山羊、及一隻小北山羊正在草原上吃草,它們之間拉開了距離,猛不提防,兩個獵人挽弓拉箭,就出現在了兩隻大北山羊的背後。由於距離頗近,這兩隻大北山羊已逃脫無望。處在獵人右下方的半大北山羊及小北山羊,見此情形不是趕快逃命,而還站在那裡發獃(圖五十七)。
10、在何卓木溝一塊岩石上,鑿刻著三個獵人、一個騎士、六隻北山羊。其中三個獵人為徒步狩獵者,他們個個手持弓箭, 有一位還頭戴尖頂帽。騎士手持長矛,騎一匹駿馬。六隻北山羊大小不等。畫面描繪的內容是:三位獵人越界狩獵,一騎士為維護本氏族區域主權,出面予以制止。越界獵人不服,戴尖頂帽的獵人就和騎士戰鬥了起來。另外兩個獵人乘機選准目標進行射殺。從畫面看,左上獵人已挽弓拉箭正向一隻北山羊瞄準,位於羊群中間的獵人已射中了一隻北山羊的後腿(圖五十八)。
11、在何卓木溝一塊寬3.2米,高3米的巨石上,鑿刻有大小北山羊二十八隻、大小鹿六隻、騎雙峰駝者一人、持弓箭獵人兩個。畫面右邊的獵人由於拉弓欲射、身體前傾,故身高僅4厘米,寬(連弓箭在內)10厘米。左邊獵人高11厘米,寬(連弓箭在內)9厘米。雙峰駝身長25厘米,人駝共高21厘米,駝上人高12厘米,寬17.5厘米。畫面左邊一隻大鹿高25厘米,身長17.5厘米。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一群野羊、野鹿正在遼闊的草原上逍遙自在地朝一個方向遊盪,沒想到從其左前方殺出兩個獵人,走在前面的鹿、羊見勢不妙,急忙掉頭回跑。多數鹿、羊還沒有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其右側又冒出一個騎駝人,他雙腿站立在駝背上,右手揪住駱駝的右耳,甩開左臂,高聲吆喝、驅趕著準備想逃的野羊、野鹿。右邊的獵人已把箭頭對準了一隻鹿的喉頸。左邊獵人挽弓拉箭已瞄準了一隻較大的北山羊(圖五十九)。
12、在何卓木溝一塊岩石上,鑿刻有大小不等北山羊十四隻、持弓獵人三個,其中一位明顯是女性,因為她下身著裙,從畫面上可以清楚看出裙擺。此岩畫還有印記兩個。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一群北山羊正在一塊窪地吃草,兩個男性獵人分別從東西兩面對它們進行夾擊,女獵人又從南面殺來,三面和圍,使它們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慌亂中,有六隻大羊已逃出了包圍圈,女獵人和從東面出擊的男獵人,已各自舉弓瞄準了涉獵目標。西面出擊的獵人正準備射殺迎面而來的一隻大公羊(圖六十)。
這幅岩畫的學術價值在於它證明了一個歷史的基本事實:早在一兩千年以前西域女性就參與狩獵活動。
13、在何卓木溝一塊高4米,長30米的岩畫長廊上,鑿刻著一幅氣勢恢宏的圍獵圖。由於年代久遠,有些地方已漫漶不清,但尚存有大小二十三隻北山羊、兩條惡狼、四個挽弓拉箭的獵人和一個騎馬少年。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在遼闊的草原上,步獵者在追射逃奔中的北山羊,兇猛的惡狼也在追捕北山羊。一騎馬少年為了幫助獵人射殺北山羊,策馬來回在羊群中穿行、吆喝。獵人們都在選擇最佳角度、掌握最佳時機射殺獵物(圖六十一)。
放牧圖四幅:
1、在何卓木溝一塊岩石上,僅刻鑿了一隻大盤羊和一條犬。這條犬顯然是牧犬。因為它是代替主人看守牧場吃草羊群的。雖然只刻了一條牧犬、一隻羊,但這只是個縮影(圖六十二)。
2、在何卓木溝一塊岩石上鑿刻著一個牧人、兩個牧童和兩隻北山羊。(圖六十三)。
畫面描繪的是:一個牧人剛剛買回兩隻大公羊,就近在自家牧場試放。因為是生羊,摸不著脾氣。所以就帶了兩個牧童來協助。到了牧場以後,發現這兩隻大公羊還挺聽話,牧人就和兩個牧童在一邊蕭灑起來了。畫面上方的牧人雙腿叉開、兩臂平伸,在做伸展運動。中間的牧童和下面的牧童看見大人伸胳膊展腿,也就照著大人的樣子學起來。兩隻大公羊本來在靜靜地吃草,牧人和牧童的舉動,使它們不由得停下來也觀看主人的表演
3、在何卓木溝一塊岩石上,鑿刻著兩個騎馬牧人和十四隻山羊。畫面反映的內容是:清晨,一個牧人騎著馬在前面領路,一群山羊緊隨其後,另一個牧人也騎著馬在羊群後面驅趕吆喝,催促羊群快快趕路。畫面上所有的羊都朝一個方向前進,個別羊想中途返回,也被其它羊擋住了去路。整個畫面顯得十分生動(圖六十四)。
4、在何卓木溝一塊岩石上,鑿刻著一個牧人和五隻大小不等的山羊。這群羊顯然是一群家山羊。畫面上牧人在自由自在地跳,自由自在蹦。羊群該吃草地吃草,該遊盪地遊盪。牧場上一派祥和景象(圖六十五)。
十一、木壘縣博斯坦牧場哈沙霍勒溝岩畫「放牧圖」、「爭奪草場戰鬥圖」
哈沙霍勒溝岩畫位於木壘縣博斯坦牧場東面的哈沙霍勒溝,此溝長約40公里。
放牧圖三幅:1、在哈沙霍勒溝一塊岩石上,鑿刻著一個牧人騎著一隻雙峰駝,趕著兩隻北山羊去放牧。牧人頭戴尖頂帽,左手牽著駱駝的韁繩,揮動著右臂吆趕羊群前進。畫面雖然只刻繪了兩隻領頭羊,但表明這是一群羊(圖六十六)。
2、在哈沙霍勒溝一塊高1米,寬82厘米的岩石上,鑿刻著一個戴尖頂帽的牧人,和兩隻鹿、一隻山羊、兩條牧犬。牧人高16厘米,寬11.5厘米。鹿,大的身長29厘米,高51厘米;小的身長18厘米,高20厘米。山羊身長、高均為12厘米。畫面左上牧犬身長10.5厘米,高14厘米。牧人面前的牧犬身長12厘米,高6厘米。這幅作品反映了在遠古時代牧犬在放牧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圖六十七)。
3、在哈沙霍勒溝一塊岩石上,鑿刻有兩個騎馬牧人和一個徒步牧人,及兩隻山羊、兩隻盤羊、一頭雙峰駝。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一戴尖頂帽的牧人和一個騎馬牧童正在放牧畜群,另一戴尖頂帽的騎馬放牧人來到了牧場,徒步牧人急忙上前表示歡迎。雖然畫面上只刻繪了四隻羊、一頭駱駝,但它表明三位牧人放牧的畜群數量遠不止此(圖六十八)。
爭奪草場戰鬥圖:在哈沙霍勒溝一塊寬、高均40厘米的岩石上,鑿刻著一幅爭奪草場戰鬥圖。畫面上有三個人,一騎士頭戴尖頂帽、手持長矛正準備刺向一個挽弓拉箭的人,一赤手空拳的人也向持弓箭者衝去,看來騎士與此人是一方。他們的爭鬥是為爭奪草場而進行的(圖六十九)。
十二、米泉縣柏楊河鄉獨子山岩畫 「步獵圖」、「騎射圖」、「放牧圖」
獨子山岩畫位於米泉縣東南約40公里柏楊河鄉獨子山的峭壁斷石之上。山下有一村子名「獨子山村」。系天山北麓前山地帶,海拔1500米。
步獵圖兩幅:
1、一塊高50厘米,寬40厘米的岩石上,鑿刻著這樣一幅畫面:上下兩個獵人用弓箭射中了兩隻北山羊,中間有一個人高興地跳起舞來了。右面是一隻正在奔逃的馬,下面是一隻正在逃奔的北山羊。上面的獵人高11厘米,寬3厘米,弓高9厘米;被其射中的一隻北山羊身長10厘米,高10.5厘米;下面的獵人高10厘米,寬3厘米,弓高10厘米,箭長4.5厘米;被其射中的北山羊身長16厘米,高11.7厘米;在逃的北山羊身長11厘米,高7厘米;中間跳舞的人高9厘米,寬7厘米;馬身長18厘米,高8厘米(圖七十)。
此畫採用以虛代實的描繪手法,獵人的弓都未刻出弓弦,只見弓背。弓背的高度幾乎與人相等,箭稈直插羊的後臀。
2、在另一塊寬2米,高1.5 米的岩石上,鑿刻著一個獵人,10隻北山羊和1匹大馬。獵人雙腿叉開,左手挽弓,右手拉箭,正瞄準正前方飛奔的一隻北山羊射去。整個畫面是一派群羊奔騰,馬蹄飛揚的景象。羊群迎面跑過來一隻小羊還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圖七十一)。
騎射圖:在一塊長1.5米,高90厘米的岩石上,鑿刻著一騎馬獵人,兩隻北山羊和一匹馬。畫面上的羊、馬都是驚恐萬狀,四蹄騰空,拚命奔跑。尤其是馬跑得最快。獵人騎在一匹十分雄壯的大馬上,張弓搭箭,準備射獵。從畫面上看當時尚未用鞍(圖七十二)。
放牧圖三幅:
1、在一塊高1.15米,寬1.6米的岩石上,鑿刻著兩個人,八隻羊,一條犬,兩條河,一片草原。畫面上層的兩隻羊,左邊的一隻身長15厘米,高12厘米;右邊的一隻身長18厘米,高15厘米,在河流右邊的一隻羊身長19厘米,高15厘米;左邊上面一隻羊身長15厘米,高13厘米;下邊一隻身長15厘米,高15厘米;畫面下層左邊一人高18厘米,寬7厘米;其身後一隻大羊身長20厘米,高8厘米;犬身長13厘米,高5厘米。其面前一隻羊身長18厘米,高10厘米;另一隻羊身長9厘米,高10厘米。右邊一人高10厘米,寬10厘米(圖七十三)。
畫面反映的內容是:在一片水草茂盛而又寧靜的草原上,一個牧人和牧童及一條牧犬正在吆喝著羊群去草原放牧、飲水,一條牧犬也尾隨主人一起前往,每隻羊都顯得悠然自樂。
2、在一塊高1.4米,寬1.8米的岩石上,鑿刻著兩個牧童,一匹馬,一隻鹿,兩峰駱駝,九隻羊。畫面上部的山羊身長13厘米,高10厘米;左上角騎馬牧童高7里米,寬5厘米;牧童騎的馬身長11厘米,高5里米;馬下面的駱駝身長22厘米 ,高16厘米;畫面偏下另一牧童騎在駱駝背上,駱駝身長20厘米,高15厘米;一隻鹿身長14厘米,高14厘米;右下一隻山羊身長18厘米,高18厘米。其餘山羊身長在1218厘米之間,身高在813厘米之間(圖七十四)。
通過畫面可以看出:這裡水草豐美,人們安居樂業,畜牧業較為發達。山羊是牧民的主要牧養對象,兒童參與放牧已是常事。
3、在一塊高1.1米,寬2米的岩石上,鑿刻著一個執鞭放牧的人,十隻山羊,一隻鹿,
一條犬。畫面上的人高6厘米,寬10厘米(包括鞭子在內);犬身長13厘米,高9厘米。畫面自上而下,第一隻山羊身長17厘米,高13厘米;第二隻身長10厘米,高11厘米;第三隻身長12厘米,高11厘米;第四隻身長9厘米,高7厘米。牧羊人右下方一小山羊身長9厘米,高8厘米;第六隻大羊身長19厘米,高17厘米;第七隻羊身長17厘米,高11厘米;第八隻羊身長13厘米,高9厘米;畫面右邊一隻鹿身高15厘米,長10厘米;一隻大山羊身長11厘米,高11厘米;一隻小羊身長8厘米,高6厘米(圖七十五)。
畫面反映的內容是:在一片水美草綠的草原上,牧人揮鞭驅趕著羊群,犬也在積極協助主人。一隻大羊在行進中還不時回過頭來看看後面。鹿與羊為伍,說明鹿也是草原人民放牧的對象。
推薦閱讀:
TAG: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