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藏法門談「六度」修行
作者:上凈下空法師學佛修行,六度就是六大綱領,也是行為準則,地藏孝,觀音悲,文殊智,普賢行,這是一個修行次序,《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本孝經,小孝治家,中孝治業,大孝治國。要修行慈悲是喜舍,先要把地藏小孝,擴展至宇宙大孝,無緣大悲。佛菩薩放光獻瑞,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理解的,只有那些高程度的人,法身大士,在華嚴經里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他們懂得;圓教初住以下要靠言說,這就是以音聲為佛事。佛教導大眾,一定是用音聲、語言。接著,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開口。開口,經上所講的還是原理原則。經文里說些什麼音聲呢?一開端講六波羅密(六度),接著講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地藏法門是大乘法門,所以從六度說起,從這個地方開始學。布施就是放下。放下很難,因為沒有看破;如果看破,放下就容易。看破是智慧、是學問,放下是真正的功夫。我們初學只曉得把財物、身外之物放下舍掉;其實,菩薩布施真正的功夫,是要把內心的煩惱布施掉。把煩惱、憂慮、牽掛放下,統統布施掉。把病痛布施掉,身體就健康了。我們有生死,生死也布施掉,就能不生不死。這才是布施的真實義。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心裡什麼都不想,一切法就不生了。只要有念頭,就是生滅。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這叫生滅心,如此,就有生死,有輪迴。生死輪迴從生滅心變現出來的。佛常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是如來果地上真實境界。要想把光明雲里現的大圓滿境界統統呈現在我們眼前,必須要把生滅心舍掉。這是真實達到究竟根本的一層。我們今天是凡夫,這一層功夫不可能做到。那麼,從哪裡做起?從身外之物舍起,逐漸把我們的貪嗔痴慢先淡薄,然後才能舍離,最後才能夠根本捨棄,這才能證得大圓滿。我們自性的功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自自然然就現前。佛教菩薩修行的六大綱領(六度),完全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從早晨起來到晚上睡覺,處世、待人、接物教你統統放下;放下之後,你的清凈心、真心自然現前。菩薩修行的方法很多,所謂是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六大綱領。我們一定要知道它的重要性,要認真去做。不僅身外之物要放下,最重要的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把所有一切念頭放下;因為妄想、執著是我們修學最大的障礙。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為什麼不能得念佛三昧?我們參禪,別說開悟,連禪定都得不到。我們研教不能夠大開圓解,我們持咒學密得不到三密相應。你仔細找找毛病究竟出在哪裡?就是妄想、執著。這些首先要把它布施掉、舍掉。不把這些東西舍掉,道業永遠沒辦法成就,所以這是修學的第一個科目放下,要舍。持戒:妄想、執著舍掉之後,心清凈,以清凈心修持戒波羅密。持戒不是專指佛給我們講的戒條,守那些戒條是教小學生的方法。不僅僅是戒律,佛所有一切經里對我們講的教訓統統是教誡,我們都要遵守。我們這個身體,沒有離開這個世間,住在這個世間的時候,世間的法律要遵守。法律沒有規定的風俗習慣、人情事故、道德觀念,也要遵守,這才叫持戒。佛講三聚凈戒,其中律儀戒有條文,其他都沒有。但是,戒律的精神包括世間許多應該遵守的我們都要遵守。例如:我們每到一個國家地區,要遵守當地的法令規章與道德風俗習慣。更重要的,學佛一定要遵守佛陀教我們的方法來學,才能成就。不依照佛陀的方法去修學,成功的希望很少。不遵守教誡,就是背師叛道,這就是不孝父母。佛陀教我們修學的四個層次。在四弘誓願里,先教發心 ,發廣大心,捨己為人。這個廣大心就是菩提道上的動力。一般人每天非常勤奮的工作,甚至於假日還加班。為什麼這樣勤奮?因為有利可圖。利在推動;有名有利可得,大家就努力做。而佛菩薩捨棄名聞利養,不斷的自行化他,什麼力量在推動?這個動力就是大願力: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怎麼能幫助眾生?怎麼能解決他的困難?所以,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自己要努力修學。為什麼要斷煩惱?因為要度眾生,不是為自已。若為自己,懶惰懈怠無所謂,那是個人之事。現在為這麼多眾生,我不敢懈怠,不敢墮落;我若懈怠墮落,他們有苦難,沒有人幫他們解決;是這個大願力在推動。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力達到最深一層。先發此願心,有了推動的力量,然後認真修學。修學從斷煩惱學起,斷煩惱就是修養品德。佛法是教育,發心從事弘法利生工作者是老師。為了給大眾作榜樣,不能不講求威儀、品德,這些不是為自己,是為大眾,這叫先斷煩惱。德行成就之後,才開始求學,才博學多聞。五年學戒,是我們修學的基礎。這些統統是方法,都是持戒這一度所包括的。我們明了之後,才會歡歡喜喜去照做,這才是佛的好學生,才真正做到奉事師長。這是從四弘誓願里教我們修行次第。
在中國,四大菩薩表法也是教我們一個次第。地藏孝,觀音悲,文殊智,普賢行,先從地藏菩薩學起,地藏法門就是三福,地藏經是三福的詳細講解。從這個法門再提升,是大慈大悲,學觀音菩薩的法門。從大慈大悲然後求大智慧,是文殊法門。一直到普賢大行,就完全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隨心所欲不逾矩,隨心所欲樣樣如法,沒有一絲毫的欠缺。內證、自行、化他,這是圓滿的功德。這些全在持戒這個範圍之內。忍辱:忍辱是講忍耐。學佛的人要忍人之不能忍,樣樣都能忍,沒有一樣不能忍。別人不能忍的我能忍,心才會清凈。所以,忍辱度嗔恚,嗔恚是心不平。佛法修學的樞鈕是禪定;心若不平,怎能得禪定!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也就是禪定的基礎,禪定的預備功夫。忍耐是真正修行的功夫,這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就世間法來講:一、人為的加害,我們要忍辱。人家毀謗、侮辱、陷害我們,都能忍。二、自然的災害,也要能忍。三、修法,修行、求學是長時間的,斷煩惱、學法門都是一生一世很難圓滿達到的,所以要有恆心、毅力,要有很大的耐心來完成它。古時候譯經大德此條翻成忍辱,是針對中國人的習性。古代中國人對侮辱看得很嚴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是讀書人、知識份子,其氣節是殺頭沒關係,侮辱不可以。譯經大師認為『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樣樣都要忍,樣樣都要讓。學佛的人要能夠忍讓,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後才談得上精進。布施是放下,持戒是守法,依照老師(佛)教導的方法,有耐心的修學;具備這些基礎以後,然後講精進。精進:進是進步,精是純而不雜;如此,才能夠得定,定才能開智慧,這都是方法。精進,表示在無量法門裡只能學一門;一門才精,多門就雜。同修們現在雖努力求進步,但不是精進,是亂進、雜進,效果沒有。談精進,佛學院吃很大的虧,因為排的科目很多。目前講經法師都不是佛學院出身的,都是講小座出身。講小座是精進,只學一門,沒有第二個科目,滿腦子都是這一門功課,這才容易進步,才容易幫助你斷煩惱,幫助你開智慧,世出世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世間有大成就之人,一生都是專攻一個科目,專學一門技術,而成為世界權威,那是專精。如果他學得很多,樣樣都學,絕對不能成就。佛法從開端就知道專精;唯獨精進,才能真正得到效果,得到禪定。禪定、般若:定就是清凈心,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佛法修學最終的目標是智慧,不是禪定,禪定是手段。檀經里六祖大師向大眾說的第一句話是:『善知識,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密。』這句話是六度里的般若而不是禪定。此地我把六度大意說出,我們一定要遵守這修學的綱領,把它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上。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教我們把心量拓開。凡夫為什麼不能證果?因為心量太小,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只想自己,沒有想別人,唯利是圖,這才招來生生世世的不如意,這就是六道三途的果報;所以佛陀教我們把心量拓開。慈是與樂的意思,悲是拔苦的意思。看到眾生苦,我們要幫助他,解決他的痛苦,這是悲心;眾生不樂,我們幫助他得到快樂,這是慈心。慈悲心是對人的。我們生活在這世間,用什麼心待人?用什麼心對自己?要對自己用喜舍心,對別人用慈悲心。我們今天恰恰顛倒,對自己很慈悲,而希望別人多喜舍;他舍,我自已這裡就裝滿了。真是大錯特錯,這叫顛倒。要念念為眾生想,眾生離苦,我也離苦(我也是眾生之一);眾生得樂,我也得樂。眾生在苦海中,而我能離苦得樂,是沒有這個道理的。別業離不開共業啊!所以,我們眼光要往遠處看,要往大處看。遠大深廣,才是自性,才是真心,才能達到修學殊勝的功德利益。解脫音:我們生活有六個標準(六度),又能依照慈悲喜舍之心態對自己對大眾,然後才能得到解脫(自在),才能把煩惱習氣漸漸斷盡,本性的智慧功德自然現前。
推薦閱讀:
※關於涅槃
※一個對冥想了解完全空白的人如何系統的了解冥想,學習冥想?
※學佛,不就是學自在嗎?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