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智慧——流傳千年的農業諺語

古人的智慧——流傳千年的農業諺語

霜降不刨蔥,越長心越空。

霜降霜降,不行犁仗。 

立冬無雪寸,春天多乾旱。 

小雪不見雪,大雪滿天飛。 

小雪見晴天,有雪到年邊。 

小雪雪滿天,來歲是豐年。 

乾淨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乾淨年。 

冬至有雪來年旱,冬至有風冷半冬。 

小寒大寒,滴水成團。 

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 

不刮春風,難得秋雨。 

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

 

雷打正月節,二月雨不歇, 

三月桃花水,四月田地裂。 

八月南風兩天半,九月南風當天轉。 

年怕中秋月怕半,天怕吃了晌午飯。 

秋冬多雨,春旱無比。 

冬走十里不明,夏走十里不黑。 

臘八臘八,凍死老鴰。 

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數九不冷又無雪,暑伏之中雨水缺。

 

三伏不受旱,一畝打十石。 

三伏熱又熱,三九多風雪。 

伏里天氣涼,秋雨淋倒牆。 

數伏不熱,五穀不結。 

二十莫打燈,月出在一更。 

初一初二月不見,初三初四一條線,初五初六一大片。 

太陽月亮穿外衣,不是颳風就是雨。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日沒胭脂紅,無雨便是風。 

日落天黃黃,大雨淹倒牆。 

日落西山雲里走,有雨下在半夜後。 

日落射腳,三天雨落。 

太陽發黃,午後風狂。 

月亮打傘,雨不到晚。

 

月暈星火淡,明日大風天。 

一個星,保夜晴。 

一星管半夜,二星管一夜。 

星星眨眼雨不遠,青蛙出水要變天。

星星稀,雨點滴;星星稠,曬出油。 

一日東風三日雨,三日東風一場空。 

三日西南風,秋雨落不窮。 

月月南風月月下,只怕南風刮不大。

 

東風刮,西風頂,老天不下也不行。 

冬天刮東風,雪花白蓬蓬。 

雨前颳風雨不久,雨後無風雨不停。 

久旱西風更不雨,久雨東風更不晴。

 

東風不雨西風晴,北風晴天南風陰。 

熱生風,涼下雨。 

早上西山黃,午後塵土揚。

 

天上布灰點,細雨定連綿。 

天上有了魚鱗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天上有了鉤鉤雲,不是下雨就是陰。 

天上掃帚雲,三天雨來臨。 

天上花花雲,地下曬死人。 

天上瓦塊雲,一定是晴天。 

雲如寶塔,大雨要落。 

白雲趕黑雲,天氣要變晴。 

西北天開鎖,午後見太陽。 

早晨浮雲走,午後曬死狗。 

羊羔雲,不到明。 

天黃有雨,人黃有病。

 

水缸出汗,雨點成串。

 

早雷晚霧,下的沒路。 

春雷來的早,雨水來的好。 

雷震百里,閃照一千。 

東閃西閃,沒水洗臉。 

東虹忽雷西虹雨,南虹出來發大水。 

朝虹雨,夕虹晴。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早上霧滿山,飯後曬死獾。 

春霧日頭夏霧雨,秋霧涼風冬霧雪。 

清震霧濃,一日天晴;三日霧濃,必起狂風。 

露水重,天氣晴。一朝霜,晴不長;三朝霜,曬太陽。

 

羊頭碰,颳風定;羊打架,雨就下。 

雞不進窩老牛叫,當天定有雨來到。

 

豬鬧圈,天要變。 

燕子低飛蛇溜道,大雨不久就來到。 

螞蟻擋道,大雨就到。 

螞蟻壘窩,雨流成河。 

蜻蜓高,曬得焦;蜻蜓低,雨迷迷。 

馬榴開花,種穀安瓜。

2015年的春節為什麼來得這樣遲?

2015年的春節來得特別晚。根據現行農曆,2015年正月初一要遲至2月19日才會到來,因此它將是整個21世紀以公曆衡量最晚的一次春節。如此姍姍來遲的新年讓不少上班族痛心疾首,卻令享受38年來最長寒假的學生黨歡欣鼓舞。那麼,這個「世紀最晚」春節的罪魁禍首是誰呢?       答案就是剛剛過去的閏九月。由於今年農曆有閏月,全年13個月,才導致2015年正月向後延遲了許多。

       部分讀者可能會意識到,2014年是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經歷閏九月。也難怪,上一次閏九月還是1832年的事,而下一個閏九月要到2109年。

       為何農曆要有閏月呢?閏九月為何如此罕見呢?    

又陰又陽的農曆

       世界上的曆法主要分為陽曆和陰曆,循環周期分別是回歸年和朔望月。現行公曆就接近純粹的陽曆,對月相基本不予考慮,月亮的盈虧和某日在一個月內是第幾日沒有絲毫關係。

       伊斯蘭回曆則是地地道道的陰曆,完全以月相決定,12個月組成一年的長度比回歸年要短不少(12朔望月約為354.364日,一回歸年大約等於12.37朔望月),因此伊斯蘭教齋月用公曆計算時每年都會向前挪動一段時間。

2015年2月公曆、農曆、伊斯蘭教曆對照表

       從歷史上看,月相的變化比太陽位置的變化明顯得多,也更容易被觀測。月相給時間計算提供了絕佳的工具,所以早期曆法多以陰曆為主,甚至在很多種語言中,表示曆法的「月」詞就來自作為天體的月球。漢語中「月」既是月份又是月球自不必說,英語「moon」和「month」的關係也清晰可見,土耳其語兩個詞都是「ay」,法語的mois(月份)表面上和lune(月球)沒關係,實際上mois仍然來自一個表示月球的古詞。就算是公曆這樣的純陽曆,作為時間單位的「月」的長度仍然和朔望月相當接近。

       中國的農曆屬於陰曆還是陽曆呢?雖然農曆經常俗稱陰曆,和陽曆(公曆)對舉,但農曆本質上是一種陰陽曆。中國大部分地區緯度比較高,受到季風影響非常明顯,純粹的陰曆很難起到指示季節農時的作用,因此中國很早就有了根據回歸年(陽曆)定製的節氣和干支紀年。也正因為如此,農曆具備陰曆的特徵也具備陽曆的特徵,不但各月符合月相變化,年的時長平均值也和回歸年幾乎一致,各月對應的季節也相對固定,有利於根據曆法判定季節,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陰陽曆。     

閏月的設置

       由於天體運行周期的複雜性,完全按照天體實際運行規律設置的曆法需要頻繁調整,不利於使用。因此許多曆法不會機械地反映天體運行,而使用簡單固定的循環周期,在誤差逐漸增大時再行調整,這就是所謂置閏。如回歸年長度約為365.24219日,所以現行公曆每四年就會在2月28日後置閏日,回曆則會在某些年份12月底置閏日以維持曆法循環周期和天體運行周期的對應。

       既然農曆具備陽曆的特徵,一年的長度就必須和地球公轉的回歸年大體對應才行。但是完全的陰曆譬如回曆,每年都比回歸年要短上十來天。也就是說,如果不作修正,只要十幾年時間,正月就會從冬天跑到夏天。那就完全失去陽曆的意義了。

       每幾年出現一次的閏月正好可以彌補12個朔望月比回歸年短的問題。有閏月的年(總長383-385日)比回歸年長,沒有閏月的(總長353-355日)則短於回歸年,兩者比例恰當的情況下,農曆就可以實現陰陽合曆了。

       中國曆法設置閏月的做法由來已久。古代中國天文學家很早就發現19個回歸年約為6939.602日,而235個朔望月大約為6939.688日。二者相差極小,誤差積累220年才會有一日。由於19*12=228,和235月差了7個月,因此每19年設置7個閏月就成了一個簡單方便的置閏法,這個周期也被稱作一章。先秦到漢初使用的《顓頊歷》就按章設置閏年,逢閏年時在歲末9月後(《顓頊歷》以10月為歲首)設置閏月,《顓頊歷》一直使用到公元前104年,被司馬遷主持修訂的《太初曆》取代。       

司馬遷對中國的貢獻不僅僅限於《史記》。

       《太初曆》確定了農曆置閏由節氣決定的基本法則。二十四節氣純粹依據回歸年而定,其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為中氣,兩個冬至之間的時間稱作一歲。

       《太初曆》明確了冬至永遠落在農曆11月(冬月)的規則,如果前後兩個冬月間有12個整月,則該歲就為閏歲。理論上說,任何一個月都應該含有一個中氣,兩冬至間只有11個中氣,如果有12個月,必然有一個月沒有中氣,這個月就只能是閏月。如此,十二中氣也就分別和12個月有明確的對應。

       隨著時代的推移,科學的發展,對各種天文現象的觀測使農曆的精確度越來越高,19年7閏的比例被更加精準的391年144閏等所取代,但是中氣決定閏月的大規則始終沒有改變。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曆法的作用不僅在於計時,也用來進行天文上的推測。各種天象如日食、月食等都需依據曆法來計算。而對天象精確預測的要求催生了農曆歷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這次重大改革也是閏九月如此罕見的原因。

       細心觀察閏月出現月份就可以發現,農曆閏月以仲春到夏天的幾個月為多,即閏三月、閏四月、閏五月、閏六月、閏七月較為常見,尤以閏五月為佼佼者:在1810年到2409年之間,閏五月多達43次。與之相比閏九月不過5次,閏正月不過2次,閏臘月更是一次沒有。盼望過個「閏春節」或者「閏大年夜」的朋友們等得可真是心焦啊。

       地球以逆時針方向繞太陽公轉,公轉軌道是一個非常接近圓形的橢圓形。橢圓形的軌道導致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速度會發生變化,離太陽較近時速度較快,反之較慢。二十四節氣出現的具體時間實際上取決於地日關係,如冬至時地軸的南延長線正好指向太陽,夏至反之。因為公轉速度不一致,各節氣之間的長度也會略有差異,並非一回歸年的二十四等分,十二中氣之間的間隔長度也自然不一樣。

二十四節氣和地球公轉軌道對應示意圖

       中國天文學家從6世紀就知道節氣間實際間隔時間不完全一致,但是在明末之前,通行的農曆一向是忽略這個小小的不同的,而把回歸年二十四等分,在等分點上設置「偽」節氣。對日常生活而言,這點節氣上的小區別根本不足輕重。由於中氣之間的長度是相等的,各月碰上沒有中氣的概率也是大差不差的,自然閏月概率也不會差太多。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穿越到明朝以前,過一個閏春節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據統計,從採用太初曆到廢除大統歷的近1750年中,閏正月共出現52次,平均三十年出頭即可碰到一次。

       但是天文學家按照這種曆法來預報日食或月食等天象,那就比較危險了,因為天象是實際發生的物理現象,不會說平均就被你平均了。明朝後期編修新曆,正是由於欽天監按照舊曆算天象捅了馬蜂窩。

       明朝主要使用從元朝傳下的以《授時歷》為基礎的《大統歷》。《授時歷》本是元朝郭守敬主持,在吸收回曆優點的基礎上赴全國各地實測修成的世界領先的精確曆法。到明朝後期,已經使用了三百餘年。加之明朝欽天監工作人員世襲化,人浮於事,對天文和曆法知識嚴重缺乏,是標準的一問三不知的「有關部門」。1403年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時,欽天監甚至不知如何應對緯度上的差異,計算曆法也成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機械工作了。

       到了明朝後期,由於對曆法計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工作誤差變得相當嚴重。萬曆三十八年十一月初一(1610年12月15日),欽天監對日食的預報出現了嚴重失誤,起止分秒和虧圓全部出錯,聲譽掃地。

       欽天監不行了,這可怎麼辦?俗話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彼時西方在科學上已經領先於中國。欽監官正周子愚想到了求外援這一妙招,他進言:「大西洋歸化龐迪峨、熊三拔等攜有彼國曆法,參互考證固有典籍所已載者,也亦有典籍所未備者,當悉譯,以資採用。」及至崇禎二年五月初一(1629年6月21日)再次日食,耶穌會傳教士們的方法預測還是比中國和回回天文學家的準確。

       崇禎皇帝遂正式決定讓禮部左侍郎徐光啟以西洋方法修歷。從當年九月開始,徐光啟主持編寫《崇禎曆書》,並於崇禎七年十一月編完。但由於明朝很快滅亡,新曆並未得到很好的推廣。

       新曆將節氣的計算由回歸年平均等分改為根據實際位置計算,從而使得節氣之間的時長不等。就目前而言,地球公轉軌道的近日點大約在公曆1月4日左右。也就是說,在冬天各中氣之間的時間長度比夏天要短一些。因此,夏天的一個朔望月碰不上一個中氣的概率就要大於冬天。這也就是為何《崇禎曆書》改革後農曆的閏月一般出現於三月到七月之間。       

湯若望,效力清朝後先得寵後失寵,最後在軟禁中去世。

       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上位。頒定新曆向來是新朝新氣象的標誌。對於以周邊民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朝來說,頒行一部精確的新曆法以宣揚自身的文明水平,洗脫「野蠻戰勝文明」形象就顯得尤為重要。又由於清廷不信任漢人,荷蘭傳教士湯若望在這時帶著新曆投奔清朝就特合時宜。對於湯來說,通過證明自己的曆法更先進也可以順道為自己的傳教事業添磚加瓦,雙方一拍即合。湯隨即獲得重用,《崇禎曆書》也獲得推廣。當然,就跟所有有基本常識的剽竊者一樣,「崇禎」的名字被抹去,新曆換了個馬甲,以《時憲歷》的名頭問世。雖然後來由於守舊派反撲,新曆一度被廢止,湯若望也差點讓清廷砍了腦袋,但最終《時憲歷》獲勝,沿用至今。從此閏春節成了不折不扣的奢侈品。       

只要再等250年不到,就可以過閏春節了。

       等著過閏春節的小夥伴也不用過於氣餒,根據現行農曆預測,2262年會有閏正月,3358年會有閏臘月,到時也許能收雙份紅包呢,只是不知全國假日辦屆時該怎麼放假?如果您還能活得更久一些,幾千年後,隨著地軸進動,閏月高發期也會挪動到冬季的,到那時稀奇的恐怕就是現在司空見慣的閏五月咯。

 


推薦閱讀:

狼孩被狼養大,智商很難回到正常人水平。那麼如果一個嬰兒被一個外星高智慧生物養大,會發生什麼呢?
根宋上師:活在別人眼裡的你
什麼叫大智若愚?
雙彩屏卧式圈存機CM60Plus,讓生活更顯智慧

TAG:農業 | 智慧 | 古人 | 諺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