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論壇2012】中國不需要宗教便可維繫道德

【北京論壇2012】中國不需要宗教便可維繫道德

 

甘蘭蕙子、羅毅

2012年11月05日13:45   

2012年北京論壇·分論壇主題說明

2012年北京論壇·基本信息

北京論壇(2012)開幕:世界新格局下的機遇與挑戰

2012年11月2日下午2:00,北京論壇(2012)「信仰與社會——全球化時代的精神反思」哲學分論壇在釣魚台國賓館八方苑四季廳舉行,來自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們針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進行了精彩的發言與熱烈的討論。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對話

回溯歷史,作為人類文明的兩大源泉,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與以歐洲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交流,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全體人類文明的進程。這種文明的交流,以多元宗教對話為一種渠道,極大地影響了兩種文化的發展與交融。東西方文化相互獨立又彼此影響,對此,各國學者均提出了精妙的見解。

愛丁堡大學的布朗教授講道,歐洲學者一向認為,先進的文明需要聖經的啟示以維持社會倫理。而中國文明的存在,卻對這種觀點提出了嚴重質疑。自然形成的儒家倫理觀,促使中國形成了一種不需要宗教便可維繫道德的文明社會,宗教並不是社會道德的基礎。他認為,歐洲日益加深地認識中國,尤其是儒家思想,對早期歐洲啟蒙運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的文化對世界有著重要價值,中國文化值得學習。儒教對社會的作用,對歐洲是很好的榜樣。」

中東地區的人民普遍信奉伊斯蘭教,而中東地區近年來也是戰火紛飛之地。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哈德遜教授著眼於這個命題,由「阿拉伯之春」入手,由阿拉伯世界連續發生的起義暴動,拓展到重新思考長期獨裁主義和民主的命題,哈德遜教授全面而細緻地分析了造成阿拉伯世界動蕩的多方面原因,並對起義的廣泛影響以及進一步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富有智慧的觀點。「我們會振蕩地從『快速民主』重新回到一個天真的威權主義的預期,或與它相反的『自由-民主涅槃』,或一種可怕的預期:一個激進的伊斯蘭黑暗時代?」

基督教作為全球第一大教,自然也是研究宗教的學者們不可遺漏的命題。後兩位演講的學者均就有關基督教的命題發表了深刻的看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卓新平教授以中西文化對話中的重要部分基督教為觸發點,深層次地回顧了中西文化交流數百年來的成就與阻礙。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最早始於唐朝,卻因思想文化不相容、政治上產生衝突而最終未能在中國產生較為廣泛強烈影響。他認為,「改革開放」給中西文化的深層次對話帶來了新的機遇,而這對基督教如何發揮其中介作用也是一個好的機會。而30多年已經過去,中西文化的交流再次陷入「重物質、重實用」的怪圈,政治文化層面仍然沒有消除危機,而基督教在這場對話中如何找准其位置、發揮其作用,則更加影響著中西文化的深層交流。

宗教是否會對在全球化時代對繁榮與和諧造成阻礙?隨後出場的美國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的Jeffrey Jue教授對此進行了講述。他講到,在歷史上基督教曾對文明的繁榮與和諧構成了極大的阻礙,中世紀的基督教十字軍東征、十六和十七世紀新教改革、十九和二十世紀早期的帝國主義使命運動,無不造成了巨大的衝突與社會混亂。而基於歷史事實和當今的時代特性,基督教對倫理、社會道德、國家政治中的角色,他認為基督教不應被視為一種反對社會進步的威脅。相反,通過適當的方式,基督教可以在全球化時代發揮積極的作用。

多元信仰與社會變遷

何為信仰?信仰又如何影響著社會的變遷?來自開羅大學的Magdi Youssef以伊斯蘭銀行為例,具體深刻地說明了政治意識形態和經濟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王宇潔教授則就教派主義與中東政治之間的關係展開闡述。「現代民族國家的產生未能消除教派因素的影響。相反,多個民族國家的出現,反倒強化了各自的教派身份認同,使之成為各個國家政治博弈中的主要因素。反思教派分歧及其帶來的政治影響,十分必要。」

宗教與政治有著怎樣複雜的關係?來自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中東研究中心的王鎖勞教授舉出埃及伊斯蘭主義者向愛資哈爾宗教權威的挑戰,以說明這個問題。「作為埃及伊斯蘭教傳統的捍衛者,愛資哈爾在這場埃及革命和政治轉型當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政治伊斯蘭勢力在埃及政壇的崛起必將與愛資哈爾產生一系列矛盾,愛資哈爾將不可避免地處在風口浪尖。」

伊斯蘭與阿拉伯世界爭取多元主義的鬥爭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來自佛羅倫薩大學的Alberto Tonini教授對此發表了見解。「這不是一個伊斯蘭教之間的衝突——這是一場多元化的衝突。只有一個多元化的聯盟可以成功地建立一個民主的社會。」

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王鳳教授也就此發表了觀點。「宗教和政治主體的一些伊斯蘭教主義者正在經歷一次重大轉變,體現一個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一些人試圖協調其政治目的、現代性和民主,比如突尼西亞的伊斯蘭復興黨。一些人,比如埃及的穆斯林兄弟會,都傾向於改變伊斯蘭目標,呼籲建立一個世俗國家。其他的,像相對保守的沙拉菲組,都聲稱要在他們的國家實現靈活的伊斯蘭法律。因此,已經掌權的伊斯蘭教徒會追求一個更世俗和務實的國內和外交政策,而不是傳統伊斯蘭國家和政治。」

中東,這個充滿政治宗教衝突的地區應該如何邁向今後的道路?埃及《Alwafd日報》主編Adel Sabry談到:「在不穩定的情況下,缺失的對話導致更多的複雜的國際關係。在這個情況下,政治黨派和所有政治力量需要更多的努力來開發一個在國家層面的對話,這將促使不同的文化和國家達成相同的合作願景。」

多元信仰與社會治理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宗教正在不斷地發展並相互融合。在保持其獨特性的同時,不同宗教的共通性越來越顯著。通過對台灣社會的調查,來自台灣東海大學的趙星光教授帶來了他的研究成果。「整體說來,自稱佛教徒的受訪者逐年減少,自稱道教徒的受訪者呈相對的穩定並有些微的增加,自稱民間信仰信徒的比率則非常的不穩定。但是我們將這三個宗教信徒佔總人口的比率加總,則二十年來這三個傳統宗教信徒總數,佔台灣人口的比率並未出現大的變化。許多研究華人宗教的學者認為,這是中國傳統宗教融合性本質或傳統上講的『三教合一』的體現。」

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不同的信仰之間難免發生衝突。而如何協調各種信仰,以維持社會主體的和諧穩定,正逐漸成為重要的社會議題。如何看待宗教?如何有效地管理宗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耐心和時間是解決爭議的最好手段。」來自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盧雲峰教授舉出美國和台灣地區的事例,具體說明了這一話題。

「一般而言,人類文明所有社會政治的核心理念,基本上都源自於某種信仰。在此層面上,權力的形成,即如同某一政治學說的被神化,進而包含了精神權力與世俗權力、權力與信仰的互動關係。」來自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的李向平教授談到,「如能把權力民主化與信仰社會體化的問題,奠基與一個憲政制度化的平台,這才有可能使我們走出當前所面臨的意義衝突。」

多元信仰與文化建設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多種宗教信仰得到了廣泛的歷史發展機遇,也即將為中國的文化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中國各宗教有責任也有義務積极參加中華文化建設,要以建設者的姿態,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中華文化的繁榮出大力,為國家的文化安全作貢獻。」清華大學哲學系王曉朝教授說。

在文化建設中,應該怎麼來看待信仰傳統呢?上海大學宗教與中國社會中心的陶飛亞教授談到;「如果把文化建設是一項具有社會實踐性的事業,那麼在認識上就應該在社會實踐的層面上,區分信仰傳統和世俗文化的實踐性內容和非實踐性內容,找出其共性、差異性和互補性。以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原則,發現信仰傳統適應文化建設的因素,信仰傳統可以為文化建設提供更多豐富的內容。」

在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信息成為各個領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現代宗教的傳播也是如此。「信息化使宗教開始走出傳統藩籬,同時信息化孕育出了一批新型宗教。」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金勛教授談到,「我們忙於探討新興宗教現象時,悄然間更加複雜而多樣的新的宗教形態正在形成。在我們關注、探討『網路宗教』問題的同時,尚無法嚴格規範互聯網的社會現實,使得我們不得不關注網路信仰共同體的基本特徵及其可能帶來的複雜的社會影響。」

本次北京論壇哲學分論壇的討論交流持續了三天,來自全球各個大學的教授在共同的主題下各抒己見,交流了各自的研究心得。哲學思想的碰撞融合展現了這一統領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也展現了人們在信仰之途上的無窮追索。 (文:甘蘭蕙子、羅毅)

來源:北大新聞網

推薦閱讀:

是否支付了違約金在違約這件事上就道德正確了呢?
KTV有沒有權利不讓顧客自帶酒水?
世界觀大徵集——代號:聾山(2)
道德水平和收入或者財富相關嗎?有相關的學術研究嗎?
怎麼看待「中國人應該拋棄『孝』這個字。應該撿起『愛』,但反而中國人恥於說這個字。 」這句話?

TAG:道德 | 中國 | 北京 | 宗教 | 2012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