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伴侶真的存在嗎?
很多單身女人在抱怨「好男人都哪兒去了?」。實際上可能是,她們一直在等待著別人給她們他給不了的東西。
80萬分之0.53,這是一個視頻短片中計算出的「理想伴侶」的比例。同樣的演算法,平移至人口過千萬的超級大都市,也只不過能遇到6個人而已。無論是詩經的開篇,徐志摩的信件,還是無數個正在百合、佳緣、珍愛網網站上做著各種描述生活細節與性格愛好的選擇題的你們,近八成男女都對理想伴侶的存在堅信不疑。
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李維榕認為,求偶初期,人人都或多或少有個關於要找怎樣的人的內定藍圖,因此,相信有理想伴侶是最自然的事。
在愛情中,理想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看著王子公主的愛情童話長大的,相信披上婚紗就將過上幸福的生活。更早一些時候,現在已經當上媽媽的無數女生們躲在被子里打著電筒看瓊瑤,為裡面極致浪漫、生死相許的愛情感動流淚。還是少男少女的我們往往不能從父母那裡學習到愛情是什麼,言情小說和韓劇就成為我們的「愛情教科書」。
精神分析學嘗試用另一種方法進行解讀。父親形象在女性潛意識中的非常重要。還有一種更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古老關係:剛出生的嬰兒會把照顧他/她的成人(通常是母親)理想化為一個毫無缺點的愛的對象。幻想擁有「百分百滿意、毫無瑕疵」的理想伴侶與這個理想化的結果極為相似。
精神分析學家海倫娜·維克雅莉(Hélène Vecchiali)說:
「弗洛伊德認為,從根本上來說,人們總在懷念自己與第一個愛的對象之間的聯繫,並期望從中尋到理想的伴侶。只有一個完美的男人能夠補償她,確保她的完美。對女人來說,所謂『理想』的、『完美無缺』的伴侶,是能夠讓她感受到自身魅力的那個人。但是,如果一個女人不去補償自己,就無法真正相信這樣的愛情!」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一個追求完美愛情的美麗女孩,幸運地碰上由商業需要製造出來的、由兩個不完美男人(一個才華橫溢的恐龍,一個英俊帥氣的木瓜)的優點拼接而成的「真實的完美」,兩個男人都愛上了她。當然,現實終歸是要水落石出,她發現了這「完美」的不真實,陷入兩難的選擇……小柯導演的音樂劇《憑什麼我愛你》,給大家提出了這樣一個難題:如果你是,怎麼選?
情感問答專欄作家、「麻辣情醫」吳迪看過很多很高的目標,但是她說:「仔細去看,這些目標條件有些是互相矛盾的。定得越高,難度越大,因為它不可能在一個人身上具備啊。」
很多單身女人在抱怨「好男人都哪兒去了?」。實際上可能是,她們一直在等待著別人給她們他給不了的東西。因為對於二人世界存著過於理想化的圖景,她們的要求總讓男人碰壁。
那些結了婚的呢?婚前的自由浪漫,變成了沒有責任感、不顧家;婚前被欣賞的「有個性」,變成了不懂體貼照顧。「閃婚閃離」變得常見,很多對小夫妻都沒熬到紙婚(一年)紀念日,便分道揚鑣了。
這些彷彿早被張愛玲言中:無條件的愛是可欽佩的——唯一的危險就是,遲早理想要撞著了現實,每每使他們倒抽一口涼氣,所心漸漸冷了。
「也許我們的最大問題,是把一切個人期望都寄托在對方身上,但是,沒有一個人可以成功地滿足我們的全部需要。」李維榕說:「伴侶之間的關係是很複雜的,受很多不同因素的影響。理想只是想像,一旦共同生活,所有想像都會被懷疑、被否定。擁有理想伴侶的信念不是問題,當發現伴侶不理想時怎麼去處理,這才是問題。」
接受並愛上對方的差異
人們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於是自然而然地認為,要與另一個人和諧相處,雙方就必須擁有「相同點」:相同的愛好,相同的價值觀,相同的社會文化層次,這些不都是男女相遇相愛的因素嗎?社會學的研究確實對此作出過肯定的回答。
但是,表面的登對並不足以維持兩人關係,只有學會接受並愛上對方的差異,才能真正獲得完滿的感情關係。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愛代表相同的期望」是一個會破壞愛、毀滅愛的神話。「你的想法、感受和行為應該永遠和我一樣。如果不是,你就是不愛我。」根據這個觀點,任何差異都可能威脅感情。她還說,聰明的夫妻會提前學習他們的差異,會儘力學習如何讓差異為他們工作,而不是反對他們。
很多人曾經嘗試把對方改造成自己理想的那樣,他們都失敗了。吳迪提醒:「想想我們自己能不能被改變吧」。李維榕也說從未看到將對方改造成功的例子,她說:「即使成功了你也不會滿意,因為你會嫌他沒有自己的思考。如果認為只有對方滿足你的要求才能變成理想的伴侶,那你一定不會擁有理想的伴侶。」
幸福是場持久戰
誰不希望可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呢?但是理想伴侶並不是咬咬牙就能找到,然後就能一輩子安定地走下去的。
就像聖埃克蘇佩里說的:愛不是對象,愛是關係,是你在對象身上付出的時間和心血。
家庭系統治療常常把兩人關係比作是跳雙人舞。李維榕說:「理想伴侶們知道,婚姻是兩個人的事,要跳好這支舞,就得兩人都不停地學習對方的步伐,才能配合得默契、精彩。否則你腳纏我腳,我手撞你鼻,本來理想的伴侶,也會慘淡收場。」
一起走過的漫漫長路上,要經過很多的岔口、考驗,要過很多難關,打很多仗。有些伴侶各自去應對,結果是抱怨對方沒有跟自己一起成長,感覺孤獨;有些伴侶會學習怎樣成為戰友,一起面對難關,在互相學習、互相支持的過程中發現伴侶新的優點,變得更加欣賞對方。
薩提亞認為,任何二人關係都包括三個部分,兩個個體和兩個個體之間的關係。
積極的二人關係給每個部分留有空間,每個部分都有同等的價值。其中任何一個部分被否定、壓抑、被推進後台,關係積極的特點就會消失。
「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改變自己的人際關係,只是我們往往不願意改變——只看到伴侶不對、不理想,就無法看到我們自己也是在裡面跳舞。」李維榕說:「在一起生活,我們都會做一些事情傷害到這份關係。只有當兩個人都肯為造成目前情況負責任時,他們才會有進步。」
人生短暫,擁有完美的另一半的夢想也許無法實現,不過,擁有適合自己的好伴侶還是有希望的——如果伴侶雙方願意溝通、自省,尊重對方的需求,在意他們的關係的質量,並且願意為了這份關係更好有所付出、有所改變……他們就有可能成為一對理想的伴侶。
李維榕:兩性關係中的三個誤區
1.男人不願意溝通
人們總是說,兩個人要溝通才好,卻很少注意到溝通其實有很多種方式、層次。一般來說,語言溝通是女性的溝通方法,不是男性的溝通辦法。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女人很想解決問題,於是追著先生談話;但這不是男人的溝通方法,他們感到很大的壓力,於是逃避;女人覺得男人不溝通,就不高興。女人覺得談話才是溝通,其實一個男人坐在那裡不動,也是他的溝通方式。男女的溝通方式不一樣,每個伴侶都要學習對方的溝通方式。
2.溝通可以解決任何問題
人們會覺得,什麼事只要溝通都能解決,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很多時候是事情講出來了,但是問題並沒有解決。
3.他不肯與我共同成長
共同成長是一個很好的名詞,要它發生卻很不容易。兩個人的經歷不同,面對不同的考驗、衝擊,成長必然會不一樣。很多婚姻是因為對方不能跟自己一起成長,無法滿足自己,就分開了。
這個時候可能需要做一個選擇,但是無法逼著對方跟你一起成長,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會使關係變得更糟糕。我們要讓兩個人都有足夠的空間,讓雙方都可以成長,但是不需要因為自己成長了就對伴侶不滿。
推薦閱讀:
※認識自己 | 我喜歡什麼樣的女孩兒
※伴侶是最好的性老師
※伴侶關係中的思維陷阱
※我為什麼從來不偷看伴侶的手機?
※選對終身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