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妙法蓮華經通義
明.德清述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此品來意,由前世尊廣贊一乘甚深微妙,能信受者即得成佛,故諸大弟子各得授記,然此一乘乃眾生本具正因之佛性也。今以如來方便開示說此妙法以為助顯之緣因,無不了悟,乃堪荷負,以今證昔,既知大通之本因,緣緣至今而不失,則知今日一會之法緣,又為將來無盡之種子,所謂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乃至一念隨喜者即得菩提,故以法師標品,以心為師,故名法師。意在今以法華之正因,要托法師以開顯,以為將來窮劫之勝緣,蓋佛性種子要借緣熏,熏有新舊,大通為舊熏,今乃新熏也。法師有五種,謂隨喜、讀誦、受持、書寫、解說,但能一種即名法師。以此經已有如來全身,故能持者即為荷擔如來,故當敬侍如佛,以顯殊勝妙法,要假人弘,則使佛種不斷,故毀謗者其罪甚重,以斷佛種性故也。由是以見如來出世本懷已周,故次授記此品來也。
◎爾時世尊因藥王(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下廣記八部以示平等大慈極顯持經之益也。前白毫光中所見,若諸佛子種種因緣而求佛道,是則前諸授記,乃三乘人,種種因緣而求佛道者也。又曰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是知現前八部皆求三乘之人也。追其昔因,此輩豈非大通智勝之遺塵乎?然此等輩,佛佛出世皆為護法,則聞法之緣業已熟矣。況今聞此妙法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皆與授記當得菩提,以示平等佛慧,故與現前一一授記,以顯妙法之勝益也。此特告藥王者,乃忘身舍執,妙契此法,能持之人,即為持經者之師表也。
◎佛告藥王(至)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此懸記未來持法之人也。如來滅後,此法在世,即法身常住,故若聞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已有成佛真種,如人食少金剛,終竟透皮而出,無不成佛之理也。故亦為授記,此但言隨喜者,下正示六種法師。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至)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此示六種法師正是持經之人也。謂此六種持經之人,能敬此經如佛而供養恭敬者,是人則已曾供多佛,宿福深厚,成就大願而來者,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當得作佛?我應示是諸人等必當作佛也。天台判六種法師當五品觀行位即以隨喜妙法為成佛真種,故必得作佛無疑矣。寂音謂修多羅有觀照二門,是妙方便,故凡言於此經受持讀誦書寫演說者,觀照方便之力也。五品觀行者,謂一隨喜,二讀誦,三說法,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言隨喜者,問:隨喜何法?答:妙法。妙法者,即此心也。妙心體具如如意珠,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常境無相,常智無緣,無緣而緣,無非三觀,無相而相,三諦宛然,是故五種法師必得作佛者,觀行之力也。故東印土國王請二十七祖齋,王問尊者,何不看經?者曰:貧道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是知持經所重觀照持心非循行數墨執紙墨文字為成佛之因也。
◎何以故若善男子(至)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此征釋上持經緣勝所以也。上言能持一句則具六種法師之功德,何況能持全經?然在惡世演此經者,是人定是凈土果人示生惡世者也。若如來滅後有能竊為一人說此經一句者,是人即是如來所使,行如來事之人,何況為眾廣演者乎?以將如來之慧命故也。
◎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至)其罪甚重。
此戒勿輕毀持經之人也。佛體如空,毀之如唾空耳。持經之人,慧命所系,毀之則斷佛種,故罪不容悔。
◎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至)三藐三菩提故。
此勉敬事持經之人如敬佛者,以能持此心,則全體是佛,則為如來肩所荷擔,不但荷擔如來也。昔佛上忉利天為母說法,優闐王與諸弟子,思慕世尊,因目連等三十二人,往詣天宮,以旃檀香造如來像,請回人間四眾瞻禮,及世尊自天宮回,見像作禮,贊曰:我滅度後,賴汝于震旦國度人無量,然一香像尚能持佛慧命,況持此經之人乎?然如來肩所荷擔,隨所至方尊重供養宜矣。所應尊重如此者,以歡喜說須臾聞即得菩提故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至)行於如來事。
此總頌持經之勝益也。佛道高遠不易住,自然智妙出天然,不易成,但當供養持經之人,則皆易矣。一切種智佛果智也。積劫修因然後乃得,今但持此經並供養持者,則疾得矣。是知妙法全體,在經與人也。故持經之人,非如來所使其孰能之。諸有能受持下八句,頌舍清凈業報等文,應以下四句,頌既是果人故應當供養也。吾滅後下十二句,言惡世難持能持,難聞幸聞,故當敬禮供養冀得須臾聞也。所以惡世能持者,非如來所遣則不能也。
◎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至)法華最第一。
此頌較毀贊之罪福也。如長行可知,毀者之罪如此,而贊者獲福又如彼,所重慧命不斷也。於八十億劫下八句,頌以長時之供養慶須臾之得聞,以供乃人天小善,聞乃直得菩提,故為獲大利也。藥王下四句,頌結勝益,以諸經中此法華經為第一故。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至)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此下顯法深妙,承上第一誡勿輕授也。三世諸佛所說經無量萬億,即釋尊所說諸經亦無量萬億,唯獨此法華經難信難解者,以是諸佛秘要之藏故,諸佛所寶,故不可妄授匪人,一向守護久默而未顯說者,以如來現世猶多怨嫉,如退席之儔,況滅後乎?所以慎勿輕授也。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至)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此言如來滅後惡世難持能持者,一以仗佛覆護,二以自有三種大力也。佛以忍辱為衣,謂心體妙法,住寂滅忍,是如來以衣覆之也。隨順覺性,故為諸佛所護念也。徹信自心,為大信力,志以此法普施眾生為大志願力,承事諸佛,心無疲厭,為善根力,妙契法身,故與如來共宿,念佛故應忍,故為如來摩頭安殷也。苟非具斯數者,而於惡世持經難矣。
◎藥王在在處處(至)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經即如來法身全體,故在處皆應起塔也。以法身無依,以塔為依,故此塔即應種種供養也。見塔禮拜,以親近法身故,即近菩提。
◎藥王多有人在家(至)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言妙法為菩薩修行求佛之本也。凡有僧俗欲行菩薩道,而不聞此經,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者,以不達本故也。大經云: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根,是為魔業。以心外取法故,所謂達本情亡,知心體合,所以為善,故得聞是經乃可以為善行也。此則乃佛知見,若聞是經信解受持者,則為開佛知見,故得近菩提,下設喻以明其善行。
◎藥王譬如有人渴之須水(至)其心決定知水必近。
此喻求法之要為善行之譬也。水,喻正因佛性,高原,喻煩惱深厚,穿鑿,喻觀照研窮,干土,喻未見佛性,故云去水尚遠。施工不已,喻觀行漸進,濕土,喻分見真理,至泥,喻法流不遠,故云知水必近。是則濕土如聞般若,泥,則若聞此經也。及聞此經更須假觀照之功,方便悟入,乃見佛性真源,所謂與如來法流水接也。由是觀之,若以文字語言為得者,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若望消渴而得清涼者,難矣。故經雲近之而已。前雲寶處在近,此雲知水必近,又雲得近菩提,不言到而雲近,宗門所謂語忌十成者耶?
◎菩薩亦復如是(至)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此以法合也。此經乃諸佛之慧命,菩薩修行,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此經者,則去菩提尚遠,以向被無明煩惱所覆,如干土也。若得聞解思修,以觀照方便,則近菩提,如鑿井見泥。然菩薩修行必要依此經者,以一切菩提皆屬此經故,以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故,此法華經藏,即眾生如來藏也。若未開示,蘊在識藏,以此識藏,菩薩地盡不能盡知,唯佛能知,故云深固幽遠無人能到,非大根亦不能信,故今佛為菩薩開示,不入餘眾生手也。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至)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此言非機難信也。若菩薩聞而驚怖者,乃新發意者,聲聞聞而驚怖者,皆增上慢人,皆非機也。
◎藥王若有善男子(至)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此示說經之方,所謂教菩薩法也。歷言敬說經者供養如佛,故敬說者,非徒事口舌,必須具佛之體,所說與佛心相應,體佛之心也。故云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乃可說法。安身為室,夫法身非身,以眾生為身,故曰慈悲所緣,緣苦眾生,則佛以慈悲為室也。覆體為衣,佛本無我,無我則無物可對,無物可對,則物莫能傷,潛身於忍,則無我之至,故以忍辱為衣也。逸心為座,心空則寂滅,寂滅則聲如谷響,說無所說,故以法空為座也。如來身心語言為若此,菩薩能具此體,安住其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四眾說,如是乃可名為說經者,否則欲其敬事如佛難矣。
◎藥王我於余國遣化人(至)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此言說者體佛之行,則感佛護助弘宣也。前雲若我弟子未受化者,若我滅後於余國作佛,更有異名而度脫之。今雲如來滅後有如是依法說是經者,我於他方必遣化人,為聽法眾,先信是法,令不信者信也。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必廣遣八部為護法,使無魔擾也。不但遣人,即我親現其身於其人前,若有忘失句逗,我必為說令通利無遺失也。以如來滅後,濁惡世中,持經者難,非仗如來加被攝受,何能令法久住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至)得見恆沙佛。
此頌初四句,總顯法勝信受者不易,舍懈怠者,心不與世情和合,是真精進,以心契妙法名精進行,故欲舍懈怠當聽此經也。如人下六句,設喻,藥王下十句,法合,若人下十四句,言體佛行,我千萬億土下三十六句,佛助弘宣,為現光明身等,乃現身面言說加持也。諸佛護念,正謂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也。若親近下四句,結勸,言得見恆沙佛者,所謂恆沙性德,總在心源,隨順心師,則性德顯矣。
齊此已前九品,判為開佛知見者,開有二意,在佛則為眾開示開顯開發,要令聞者自信此心,在機則為開悟,以眾生久迷不信自心,今聞佛說則悅災了悟,所謂悟心之士如蓮華開,經雖通言四種知見,約義則上十品經通顯如來出世本懷,諸大弟子一向不知佛心,故多疑佛說,甚至以佛為魔。今則決信無疑,方顯開悟此心之象,宗門所謂的信自心是佛,直到不疑之地,故判屬開。古德概以前為說三周法授三根記,法師一品為授廣記,以圓該前記,諦觀經義,獨重持經之人,極言妙法之益者,以眾生向不知有,今既知有當須奉重,不可妄授匪人,所謂非器不傳,通顯開佛知見之義耳。
妙法蓮華經
法師品第十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一切種智慧,當受持是經,並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當知佛所使,愍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妙法華經者,舍於清凈土,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及天寶衣服,天上妙寶聚,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能持是經者,當合掌禮敬,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及種種衣服、供養是佛子,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受持是經者,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
若於一劫中,常懷不善心,作色而罵佛,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是法華經者,須臾加惡言,其罪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而於一劫中,合掌在我前,以無數偈贊。
由是贊佛故,得無量功德,嘆美持經者、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以最妙色聲、及與香味觸、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若得須臾聞,則應自欣慶、我今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我所說諸經,而於此經中,法華最第一。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
『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
『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需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需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干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
『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藥王,我於余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舍諸懈怠,應當聽此經,是經難得聞,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需水,窄鑿於高原,猶見乾燥土,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決定知近水。藥王汝當知,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去佛智甚遠,若聞是深經,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聞已諦思惟,當知此人等、近於佛智慧。
若人說此經,應入如來室,著於如來衣,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廣為分別說。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若說此經時,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念佛故應忍。我千萬億土、現凈堅固身,
於無量億劫、為眾生說法。若我滅度後、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眾、比丘比丘尼、及清信士女、供養於法師,
引導諸眾生,集之令聽法。若人慾加惡、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為之作衛護。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閑處,
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凈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若人具是德,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皆得見我身。若人在空閑,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為作聽法眾。是人樂說法,分別無掛礙,
諸佛護念故,能令大眾喜。若親近法師,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得見恆沙佛。
推薦閱讀:
※【海濤法師弘法影音】----拜佛能消業障、開智慧
※凈空法師:心要定,身要動;拜佛身在動,心是清凈的
※釋大安法師《念佛圓通章》講記
※學誠法師:念佛與皈依--學佛網
※心戒法師答弟子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