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馬曾是匈奴騎兵坐騎 漢武帝為其攻打大宛

汗血馬 (資料圖 圖源網路)日前,在世界汗血馬協會特別大會暨中國馬文化節活動中,我國接受了土庫曼贈送的汗血寶馬。這也是中土建交以來,土方第三次將汗血馬作為國禮贈送給中方。此馬有「天馬」美譽,一直深受世界各國喜愛。其千年傳奇的故事至今依然流傳不衰。汗血寶馬目前在全世界只有約2000匹。此馬產於土庫曼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是經三千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馬種之一。馬頭高頸細,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而德、俄、英等國名馬大都有阿哈爾捷金馬血統。而在中國文化中,汗血馬的傳奇無處不在,甚至被專家稱之為「汗血馬」情結。曾是匈奴騎兵重要坐騎當今世界上有三種純種馬:汗血馬、阿拉伯馬和英國馬。汗血馬是一種古老的世界名馬,因其奔跑時脖頸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紅色物質,鮮紅似血,才有「汗血寶馬」之稱。中國對「汗血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1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在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先機與速度是分不開的。來去快速的戰馬,加上騎兵的勇武,匈奴就給人以兇猛的印象。這一形象既概況了汗血馬的特徵,也幾乎定位了它的千年形象。但對汗血馬的更多關注則要延後,這或許是當時對汗血馬的認知程度有關。在歐洲的戰場上,汗血馬的身影也時常出現。有關馬史專家認為,今天所說的汗血馬,其實是現在還奔跑在土庫曼的阿哈爾捷金馬。資料記載,被稱為「汗血寶馬」的阿哈爾捷金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也是人工飼養歷史最長的一個馬種,其祖先是生長在偏僻的沙漠戈壁地帶的野馬。這種馬在平地上跑1000米僅需要1分07秒,速度之快令人驚嘆。阿哈爾捷金馬是土庫曼的國寶,它的形象被繪製在國徽中央。漢武帝與汗血馬漢朝是汗血馬最重要的發現時期,也跟張騫通西域有關。史料記載,張騫通西域以後,回報說烏孫和大宛國有一種汗血寶馬,是天馬後裔。天馬本來生活在高山之上,人類根本捉不到。當地人就把母馬送過去與之交配,然後生下有天馬血統的小馬駒,外號天馬子。這些天馬子天生神駿,而且一跑起來渾身流的汗如血色一般。這種馬很少見,因之也被視為最尊貴的馬。漢武帝聽說汗血寶馬以後,派人攻打大宛。大宛王打不過,為了表示臣服,每年向中原進貢兩匹汗血寶馬。漢武帝把烏孫馬稱為西極馬,把大宛馬稱為天馬,並為此特意作了一首《西極天馬歌》:「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可見,對汗血馬的愛得有多深。每年兩匹汗血寶馬,漢武帝當然不滿足,還派人大量引進西域種馬,改良中原馬的品種。作家馬伯庸說:「所以咱們現在看那時候的出土文物上,秦與西漢初年的馬個頭矮,四肢短,脖子粗,不是領導就是伙夫。」不過,從漢武帝開始,馬的形象開始優美起來,高頭曲頸,寬胸壯腹,四腿修長。1969年在甘肅武威雷台東漢墓出土了一批青銅馬,其中最有名的一件叫「馬踏飛燕」。這個銅馬的形象,就是典型的大宛血統。文化形象上的汗血馬愛讀金庸武俠小說的朋友一定注意到,在《射鵰英雄傳》中,郭靖的汗血馬出場時是匹頑皮的小紅馬,對此小說中有大段的描述,那種生動的形象,可謂絕唱,而詩人牛漢曾寫過一首詩讚頌它:「世界上/只有汗血馬/血管與汗腺相通/肩胛上並沒有翅翼/四蹄也不會生風/汗血馬不知道人間美妙的神話/它只向前飛奔……」這一種形象,給汗血馬以定調,頗得汗血馬的神韻。在此之前,不少戲劇、繪畫、小說中都有汗血馬的形象描述。唐代,畫家曹霸、韓幹的畫作,諸多雕塑家的立馬、奔馬、躍馬的形象,均有著汗血馬的影子。唐宋詩人描寫汗血馬的詩句俯拾即是。杜甫寫道:「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紇喂肉葡萄宮。」蘇軾寫道:「君如汗血馬,作駒已權寄。」明清詩人徐渭、孫枝蔚等也均有汗血馬的詩作遺留下來。宋人所著的《樂書》中,汗血馬是「有肉角數寸,或解人語言,及知音樂,其舞與鼓節相應。」這成了神話與現實參半的動物,也是對汗血馬的理解一種。對汗血馬的記錄也時常見諸於其他國家。汗血馬在中亞被視為「最美的動物」,其形象最早出現在土庫曼及其鄰近的亞塞拜然的岩畫中。近年的考古發現,其形象也經常出現在這些國家的生活器物中。文字的記載,最早見於公元前5世紀有「歷史之父」稱譽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著作中。他就曾寫道,斯基泰人認為,地上奔跑最快的馬匹就是天上運行最快的星斗。此外,18世紀土庫曼的偉大詩人馬赫圖姆庫里在其詩作中多次提到這種馬。他寫道:「客人知盛情,戰場識好馬」,「騎著駿馬風馳電掣多豪爽,兩側的山崖倒飛如箭,似寶石般反光」。伊犁的天馬今天素有「騰崑崙,歷西極」之美譽的伊犁,是天馬的故鄉。通過對馬史的研究或許我們能發現伊犁馬被稱為天馬也有著複雜的背景。伊犁馬外貌俊秀,體格魁偉,抗病力強,是我國培育的優良馬種之一。新疆有首民歌中就唱道:「騎馬要騎伊犁馬」。伊犁馬外表清秀靈活,眼大眸明、頭頸高昂、耳小而靈敏、四肢強健有力,步履穩健,並且全身披著閃光的棗騮色細毛。可以想像,人騎在這種高頭大馬上,真是神氣十足。伊犁馬不僅有招人喜愛的外表,而且有跑得飛快、拉的貨物多的特點。據測定,伊犁馬跑800米,只用1分15秒2。這種速度可與汗血馬並駕齊驅。除此之外,伊犁的伊寧馬鞍也隨著「天馬」名聞遐邇,它是由鞍架、皮具製作和雕刻、鑲嵌等幾個工藝組成,是一件精美絕倫工藝品。但伊犁的天馬很顯然與我們時常所說的汗血馬有差異的。消失了的寶馬汗血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如到唐朝,西域各國進貢,貢品中必有汗血馬。到明朝,帖木兒帝國遣使來北京,一次就進獻200匹。為什麼後來消失無蹤,為此還引起過不少爭論。從馬史專家的研究看,最初,引進的汗血馬數量相當大,雌雄比例也比較適中,進行繁殖是可行的。可在對馬種改良的過程中,由於中國的地方馬種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任何引入馬種,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在馬種的演變過程中,「汗血馬」因自身的缺點而造成後人的棄用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相對來說負重能力不強,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騎馬作戰,身批甲胄、手提兵器,總重相當大,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此外,由於馬具的原因,汗血馬不能駕轅,而粗壯的蒙古馬則無此劣勢,最後幾乎所有從中亞、西亞引入的種馬都歸於消亡。汗血馬在中國的消失,說白了,既有馬種優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有現實困境的因素。之所以我們今天依然對此津津樂道,就在於它在歷史上曾經發揮的重要影響。
推薦閱讀:

帝國覆滅前有多可憐?兵部竟拿不出錢糧派騎兵去偵察
關於對秦代是否有具裝騎兵問題的一些爭論
四大百人斬之一,300騎兵血戰12萬金軍,直至戰死!
單一形象外的龍騎兵
兀朮騎兵被劉錡以不到兩萬的八字軍舊部打的一敗塗地

TAG:騎兵 | 匈奴 | 漢武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