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愛情留不住,不如一起種棵樹
與我們一起學習、成長
閱讀全文約需7分鐘
林語堂:既然愛情留不住,不如一起種棵樹
文/晏凌羊
1
我們做這樣一個無聊的假設:如果民國的才子們站開一排,任由你來挑選的話,你選擇嫁給誰?
我先來分享下我的意見。
魯迅是我景仰的人,但如果選他做伴侶的話,太需要勇氣。
迅哥兒個子不高、性格太硬氣,愛憎分明,身體還不大好,關鍵是家裡還有個不肯跟他離婚的原配夫人朱安。誰跟他在一起,估計都要承受點非議。魯迅當年都跟許廣平同居了,都還遮遮掩掩。
胡適也不行,他跟大字都不識幾個、長相也不出色的原配夫人江冬秀過了一輩子,還贏得「怕老婆」的名聲,但他也是疑似出軌過的人,關鍵還嫖過娼。
郁達夫、徐志摩、郭沫若不行,那是妥妥的渣男,而且也是嫖娼隊的成員。不過,那個年代的文人嫖娼,貴在坦誠,對家人坦誠、對外人也坦誠,從不藏著掖著。這點,比現代社會中瞞著妻子去嫖娼的雞賊男要坦蕩。
徐悲鴻、老舍、傅雷、吳宓等等也不能嫁,婚後會出軌。
詹天佑、何應欽、林語堂、朱自清、吳文藻、陸侃如等等都可以嫁,而這些人中,大多是基督徒或接受過基督教的洗禮,也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巧合。詹天佑和何應欽都是後來皈依基督教的,唯獨林語堂是從小就信仰耶穌。
當很多名人、政要、商人紛紛反抗父母給自己包辦的婚姻,另找時髦美女、知識女性結婚時,林語堂從來沒動過這樣的心思。
他的妻子廖翠鳳擔心丈夫會喜新厭舊,打趣地說:「人家做了教授,一窩蜂地離了黃臉老妻、娶新潮女生,你就不想趕這個時髦?」
林語堂搖搖頭安慰她:「鳳啊,你放心,我才不要娶什麼才女為妻,我要的是賢妻良母,你就是。離了你,我活不成呀。」
新婚之夜,林語堂在徵得妻子的同意後,把結婚證書給燒了。
他說了一句名言:結婚證只有在離婚時才會用到,我們一定用不到。
這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和自信,也只有林語堂有。更何況,他那時還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初戀,可他一旦結了婚,就開始恪守作為丈夫的本分,舊情復燃這種事兒他干不來。
2
林語堂的妻子,是他的初戀情人陳錦端的父親介紹的。
這段故事,說起來挺簡單。
林語堂上大學時,看上了同窗好友的妹妹陳錦端,幾乎是一見鍾情。陳錦端也傾心於林語堂的博學多才,愛他的「英俊有名聲」。
很快,才子佳人被丘比特之箭射中,開始戀愛。
陳錦端的父親陳天恩是福建名醫,而林語堂是普通牧師的兒子,兩家人的社會經濟地位非常懸殊。這段門不當戶不對的戀情,招致了陳天恩的反對。
他跑去告訴林語堂,自己的愛女已經定親了。林語堂沮喪萬分,但又無可奈何。
徐悲鴻和蔣碧薇談戀愛時,也曾遇到這種情況,他們倆採用的方式是:私奔。沈從文追張兆和時,門第懸殊也擺在那裡,他採用的方式是:死纏爛打,追求到手為止。
林語堂不,他選擇順其自然。
當然,難過的情緒肯定會有的。
某一回半夜裡,林語堂的母親提一盞馬燈到林語堂房裡,問他有什麼心事,林語堂忽然失聲大哭,哭得很傷心(哈哈,感覺林寶寶失戀的樣子也很可愛啊)。
陳天恩見林語堂人長得帥又有才,為了彌補內心的一點點歉疚,就把自己的鄰居、錢莊老闆廖悅發的二小姐廖翠鳳介紹給了林語堂。
▲林語堂
廖翠鳳對林語堂的事迹和才氣早有所聞,見到林語堂之後覺得他甚是可心,非常願意嫁他為妻。
要說廖翠鳳,當年也算是個「女追男」的典範。
林語堂與她的兄弟很有交情,有時會去廖家吃飯。席間廖翠鳳偷偷看他並讓他察覺,後來還把他換下來的臟衣服拿去洗了。
▲廖翠鳳
廖翠鳳的母親問女兒,他(林語堂)只是牧師的兒子,會比較窮。
廖翠鳳斬釘截鐵地回答,窮有什麼關係。
廖翠鳳如何讓林語堂知道有這席對話的?我們無從考證。我們只知道,林語堂聽到這些話後非常感動,最終下定決心跟廖翠鳳結婚。
站在林語堂的角度,這不難理解:對方人品、家世、長相等都不錯,還那麼中意自己。自己被人嫌棄窮,正傷心難過呢,忽然來一個姑娘說她根本不介意自己沒錢,肯定會很感動的。
陳錦端看到林語堂娶了鄰居家的女兒,拒絕了父親給自己介紹的富家子弟,隻身赴美國留學。
陳錦端學成回國後,心裡還想著林語堂,廖翠鳳善解人意,甚至主動請來陳錦端做客。每次陳錦端要來,林語堂都十分緊張坐立不安,女兒不解就問媽媽,廖翠鳳笑著說,「爸爸曾喜歡過你錦端姨。」
陳錦端看到林語堂一家其樂融融地生活在一起,也就斷了對林語堂的念想。
據說她後來單身到三十幾歲,在美國學成回國後,找了一個廈門大學的教授結了婚,婚後領養了一男一女。
林語堂結婚之後,時不時還會回憶起這個初戀情人。他有時候也會畫畫,畫中女人的髮型從未改變,而他也很坦誠地說:「錦端的頭髮是這樣梳的!」
70年代,林語堂住在香港三女兒家。某天,陳錦端的嫂子登門拜訪,林語堂問起多年音訊不通的初戀情人的情況,當聽說陳錦端還住在廈門時,已經行動不便、需要坐輪椅的他忽然說:「我要去看她!」
廖翠鳳知道丈夫對陳錦端的那份深情,忍不住說:「語堂!不要發瘋,你不會走路,怎麼還想去廈門?」
▲老年林語堂和妻子廖翠鳳
很多人講起這個故事,總覺得林語堂吃著碗里瞧著鍋里,心裡有一朵白玫瑰還有一朵紅玫瑰,甚至有人矯情地替他表達「我把婚姻給了你,愛情給了她」。
真抱歉,我不這麼認為。
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故事。關於體面,關於放下,關於寬容,關於愛。
林語堂當初沒有執著地要把陳錦端娶到手,沒讓她跟著自己私奔。他性格不擰巴,不跟自己過不去,也不跟別人過不去,所以能順水推舟地娶了廖翠鳳。
結婚之後,他一心一意對待自己的妻子,雖然挂念初戀情人,但僅僅是挂念而已;就連初戀情人都撬不了他的牆角,其他人就更不行了。林語堂也喝花酒,但只買藝不買身,甚至也曾有寡婦勾引過他,可他一次沒中招。
而他的妻子廖翠鳳,面對情敵,不妒忌,心量寬大,懂得他,成全了他那點挂念。
陳錦端呢?被棒打鴛鴦雖然也難過,但沒有沉迷於得不到的痛苦中,而是選擇投入學習、工作,忘卻情傷。林語堂結婚後,她沒有硬要當小三。
之後,她沒有因此而守寡一輩子,遇到合適的人就結婚;沒遇到合適的人之前,就到了三十歲也不著急。
你看,這個三角戀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活得那麼體面。
在這個故事中,甚至連陳錦端的父親都是一個有點可愛的角色,他講究門當戶對,所以反對兒女婚事,但不同的是,他又有點小內疚,覺得肥水不該流外人田,所以一反手就把自己明明認可卻又拗不過面子無法接納的「准女婿」拱手讓人。
也不知後來他後悔了沒有。
3
林語堂跟妻子結婚後,一直恩愛有加。妻子忌諱別人說她胖,但喜歡人家讚美她挺直的鼻子,她生氣時,林語堂總是去捏她的鼻子,逗她笑。
兩個人的兒女都老大了,林語堂還能跟太太拍這樣的照片。
廖翠鳳女士喜歡談論家事,林語堂便坐在椅子里,不看書報,只抽著煙斗,也不要有任何聲音,靜靜地聽她說話。如果太太在生氣,連話也不說一句,保持沉默。
他說:「有句話可以告訴先生們,怎樣做個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歡的時候,你跟著她喜歡,可是太太生氣的時候,你不要跟她生氣。」
林語堂非常懂得體貼妻子,飯後會幫忙洗碗碟,知道太太講究穿鞋,每次經過鞋店,就鼓勵太太買買買,自己則帶著孩子在鞋店外頭等著打發時間。
林語堂搞發明,搞得傾家蕩產,他和妻子窮得沒有錢去看一場電影,然後就去圖書館借回一疊書,倆人守住一盞燈相對夜讀。
最重要的是,林語堂幽默啊。漫長的婚姻生活中,如果一個丈夫有幽默細胞,做妻子的當真會比較快樂,因為不管發生什麼事,丈夫都能用「四兩撥千斤」的方式化解。
林語堂和妻子恩愛一生,當然也要取決於他娶到的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妻子。換很多虛榮心強一點、承受力差一點的女性,林語堂賠光家當去搞發明,估計都要跟他大鬧三百回合了。
林語堂承認,他的自由天性也只有廖翠鳳這樣的妻子才能完全包容,並總結說:「才華過人的詩人和一個平實精明的女人一起生活時,往往是,顯得富有智慧的不是那個詩人丈夫,而是那個平實精明的妻子。」
林語堂去美國留學時,清華不再向林語堂提供費用。為了省錢,林語堂決定到德國讀書,為了幫丈夫省錢,陪讀的廖翠鳳甚至到古戰場上去撿舊靴子穿。
林語堂認為,廖翠鳳屬於接納萬物、造福人類的「水」,而自己卻是鑿穿萬物的「金」。或許,也只有廖翠鳳這樣的女子,配得起林語堂這樣的謙謙君子吧。
林語堂跟廖翠鳳生了三個女兒,但從不重男輕女,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他堅持西式教育,尊重她們的個性和自由,盡自己最大努力給女兒們提供最好的成長環境。
▲林語堂、廖翠鳳和三個女兒
很多人說,林語堂在他的作品裡表現得非常「直男癌」。
比如,在《京華煙雲》里,他塑造的姚木蘭這個形象,代表了他對女性的要求和審美。姚木蘭這個角色既有獨立、俠義的一面,又有迎合男性需求的一面。
又比如說,林語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裡裝著美國的水電煤氣管子,請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再找個法國情人。」
他還說過這樣一句名言:「生了孩子的情婦是妻子,不生孩子的妻子是情婦。」
有了這幾句名言,很多人立馬對他「粉轉黑」,說他太過「直男癌」。要我說,這可能真是個誤會。
要知道,林語堂是個幽默大師。很多話,他是用調侃的方式表達的,目的只是為了引人發笑和思考,未必是他的真實原意。
林語堂的父親是個牧師,母親任勞任怨,他從小就懂得體恤父母的辛苦,特別是二姐為了能讓他上學自覺選擇了輟學,二姐出嫁後回娘家時患了鼠疫去世,使得林語堂變得非常關心女性的命運,傾其一生關注女性問題,極力倡導男女平等、女性獨立自主等現代觀念。
林語堂所表現出對女性的關愛和尊重意識,在今天看來沒啥了不起,但他那個年代,能甩同期的文化名人一大截,甚至今天看來都依然是超前的。
怪才辜鴻銘說到男子多妻,曾以一個茶壺可配四個茶杯作比。林語堂以《金瓶梅》中潘金蓮之語:「哪有一隻碗里放了兩把羹匙還不衝撞的么」加以反駁,可見他是推崇一夫一妻制的。
林語堂根不在乎「傳宗接代」,絲毫不在乎自己命里是不是一定要有兒子,女兒們出生後他支持妻子廖翠鳳早早做了手術,把所有的愛傾注到三個女兒身上。
就這一點來說,現代很多重男輕女的「直男癌」患者連他的腳後跟都趕不上啊。
4
林語堂一生順風順水,除了搞發明破了點財之外,沒經歷過太大的磨難,唯有一件事,很令他痛徹心扉。
那便是大女兒的死。
林語堂對三個女兒,實行的是放養型教育。
在巴黎,他帶女兒們去夜總會,看跳舞,半夜才回家。次女高中畢業,他說你別讀大學,先工作,去教外國人中文,於是,十八歲的次女就成了耶魯大學的教員。
林語堂的次女先後在聯合國相關機構等任職,曾任香港中文出版社社長六年,是三個女兒中唯一生育有子女的。
三女兒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後進入哈佛大學研究院深造,獲生物化學博士學位,長期擔任香港大學生化學系的主任。
唯獨大女兒,是他的至痛。
林語堂的長女成年後,他代女兒選中了一位醫生,雙方家長一商量,就為兒女們擬定了婚期。這也是林語堂頗受人詬病的地方:一個思想開明的父親,怎麼會為兒女包辦婚姻?
訂婚宴前一天,大女兒與一個美國青年私奔,親友們一片嘩然。
事實證明,林語堂的眼光是不錯的。他知道誰靠譜,而誰不行。
只可惜,他的大女兒中了愛情的魔咒,根本聽不進去父親的話,甚至用實際行動表達抗議,非要跟那個小混混結婚。
你看,人有時候就是這樣:越是被人反對,就越是想得到。別人一反對,你就陷入可能將失去的痛苦之中,都不會抬起頭來看看眼前這個人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林語堂見女兒如此堅決,只好作罷。那段婚姻,從一開始所有人就不看好。大女兒的丈夫是個小混混,高中沒畢業就被學校開除,不務正業。
林語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女兒在不幸的婚姻中掙扎,眼睜睜地看著她離婚,眼睜睜看著她得了抑鬱症,久久走不出來。
大女兒的精神狀況時好時壞,數度進出精神病院,最後自殺。
林語堂對女兒的教育,幾乎是無可挑剔的,可最終他的大女兒還是得病自殺。我們只能說「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原生家庭重要,但天生的基因更重要啊。
5
我為什麼說林語堂可嫁呢?
因為他實在是一個很好相處的人,有才氣,有智慧,對婚姻認真,何況又幽默。
還在上海居住的時候,林語堂夫婦帶著孩子們到無錫遊玩,本打算第二天回來,但臨時改變了行程,當晚就回了上海。
到家後,他們發現,家裡的廚子和洗衣婦睡在他們的床上。
他們這是撞破了姦情。
這種情況,換很多僱主都要氣炸了,廖翠鳳也很生氣,執意要趕走二人,倒是林語堂又大發慈悲,替廚師求情,理由是「他燒的八寶鴨實在好吃」。洗衣婦卻沒有臉面再留下來,離開了。
林語堂就提議讓廚子把他那個鄉下的妻子接到上海,頂替了洗衣婦的職務。
看林語堂的故事,總會被兩個細節所打動:
1923年,廖翠鳳在廈門生下第一個孩子。他們是因為在國外生孩子太貴所以才回國的。林語堂為了省錢,提早買了回國的船票,定了回國的日期才參加博士論文的答辯。也就是說,如果林語堂過不了答辯,這票就白買了。廖翠鳳聽到消息,很是擔憂林語堂萬一拿不到博士學位。預估到林語堂要回來這天,她挺著大肚子焦急地等在路邊,兩個人在路邊會合,忍不住激動擁吻。
在美國,林語堂搞發明,搞得傾家蕩產,一家人都沒地方住了,只得寄居在朋友家中。廖翠鳳非常擔憂,每天都重複說:「我們沒錢了,我們欠人家錢。我們從這裡搬走之前,一定要把椅套洗乾淨還人家。」林語堂安慰她說:「鳳,我們從頭來過。你別擔心,我這支邋遢的筆還可以賺兩個錢。」即使在最窘迫、倉皇的日子裡,林語堂依然能給到妻子浪漫和安全感。
林語堂說:「現代人的毛病是把愛情當飯吃,把婚姻當點心吃,用愛情的方式過婚姻,沒有不失敗的。」
這個婚姻觀,今天很多人都奉若圭臬。
林語堂對待感情和婚姻,從不擰巴,從不較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活得比較佛系,一副「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態度。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話是徐志摩說的,但他可根本沒做到。徐志摩娶了張幼儀後,非要去追林徽因。被林徽因拒絕後,他又跟凌叔華曖昧。看上人妻陸小曼後,非要把人家娶回家。娶了吧?他又想著林徽因。
他做不到的事情,林語堂替他做到了。
林語堂不是不懂愛,只是愛得和緩,愛得細水長流。他承受得住生命中必有的遺憾,所以也珍惜得起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長女自殺身亡後,林語堂的健康每況愈下,便到香港與次女、三女長住。
三女兒忽然問道:「爸,人活在世界上有什麼意思?」
林語堂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認為生命的目的是要真正享受人生。」
享受,分「享」和「受」。命運給你好的,你享用;命運給你壞的,你承受。
這,也不失為一種「順天而為」的活法吧。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一點碎碎念:
寫民國人物需要點閱讀門檻,所以不愛么受歡迎。上篇文寫的是林語堂的事業,這篇寫他的家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口味,對胃口就多看幾眼,不對胃口就略過好了,請別鍥而不捨地教我寫作嘛。那啥,羊羊時不時會在頭條接點廣告或開啟公眾號互推,此時原創文章會放次條。謝謝諒解,晚安。
關注「晏凌羊」
推薦閱讀:
※5.17日運勢 獅子愛情運強勁
※你覺得最好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的?
※新望的愛情物語
※別讓愛你的人,攢夠失望的離開。
※還沒戀愛但卻已經失戀了
TAG:愛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