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有一些事你不一定知道!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來自於牛郎和織女的傳說。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時候,女人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由來。

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開始於漢代。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里有:「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意思是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寓意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為了「女兒節」。

不過,古人乞巧不只有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到了宋代以後才有七夕乞巧節。宋元時期,七夕乞巧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西南一帶有染指甲的七夕習俗。年輕女孩在節日時用樹的液漿兌水洗頭髮,傳說這樣可以年輕美麗,對未婚女子而言,還寓意著找到如意郎君。

在閩南,當地人把織女稱為「七娘媽」,是保護孩子平安的神。閩南的習俗是在七夕這天吃石榴和用「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紅糖糯米飯驅蟲防瘟疫。

在廣東地區,人們從六月便開始準備,把稻穀、麥粒和綠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發芽。臨近七夕便紮起一座鵲橋。七夕之夜,人們在廳堂中擺放八仙桌,擺上各種花果製品和女紅巧物。

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紮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祭七姐。

台灣七月七也是「七娘媽」的誕辰,七娘媽是兒童的保護神,床母是幼兒的保護神,台灣人有拜「床母」的習俗,有幼兒的家庭在這晚祭拜床母。

有關「七夕」的風俗還有很多,眾多的風俗都是和女性有關的。除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七夕和男性沒啥太大關係。

現在把「七夕」當成情人節過,完全是一種商業行為。

你的家鄉在「七夕」這天還有什麼風俗呢?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推薦閱讀:

卜卦之前--我對卜卦的一些想法
關於一些測財運的斷語
女人不需要多麼美艷 而是需要一些特質
不如重新開始
[雜談]挑選房子的一些基本常識1

TAG:七夕 | 知道 | 一些 | 一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