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2016|中東局勢「亂中求治」,中國外交大有可為

「在可預見的中短期內,這場緣由紛繁複雜的中東政治大變局還將在深刻而艱難的社會轉型進程中延續,在地區動蕩與陣痛中繼續朝著『由變生亂、亂中求治』的總體趨勢發展。

在1月23日於上海舉行的「2016:國際形勢前瞻與中國角色研討會」上,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余建華對中東局勢做了如上前瞻。

與會的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劉中民教授則強調,「2016年,阿拉伯國家轉型、地區格局調整、域內外大國博弈、『伊斯蘭國』極端組織(IS)的威脅及其外溢仍將是影響中東局勢的核心問題。」

地區五元格局決定中東形勢

新年伊始,因沙特處決什葉派教士引發了沙特與伊朗之間的一系列外交危機,使得本就危機四伏的中東局勢雪上加霜。

劉中民認為,沙特、伊朗之間的矛盾並非簡單的教派矛盾,而是爭奪地區主導權的地緣政治矛盾、阿拉伯民族與波斯民族矛盾、遜尼派與什葉派矛盾這三大矛盾的疊加。

而余建華則認為,在不同的政治、宗教、部族與地區力量以及域外國際因素的作用影響下,中東地區新老熱點問題的交織將繼續呈現出民主與民生、宗教與世俗、改革與穩定、極端與威權之間的矛盾與博弈。

在談到敘利亞問題時,劉中民說,儘管去年11月在維也納舉行的第二次敘利亞問題外長會議為敘利亞問題政治解決帶來一線希望。但敘反對派與巴沙爾政權的矛盾,敘反對派四分五裂的現狀,西方、地區國家與俄羅斯、伊朗圍繞巴沙爾去留的矛盾,IS仍佔據敘大片領土等因素仍將使政治解決敘利亞危機困難重重。

劉中民認為,目前任何域外大國都不具備單獨掌控中東的能力。如今,美國主導中東事務的能力與意願繼續下降;俄羅斯雖加大介入中東事務的力度,但仍是基於特定利益和目的的有限介入;飽受難民和恐怖主義之害的歐洲更無力全面介入中東事務。這導致了中東地區格局與秩序重建更加艱難。

不過,余建華表示,在當下及未來若干年裡,中東地區在地緣格局從解構、重構,再到平衡的動蕩型過渡中,域內大國作用的力度將超過域外大國的影響。這些域內大國或地區中等強國基本由沙特、伊朗、埃及、土耳其和以色列構成,形成決定中東形勢和熱點走勢的地區五元格局。

轉型之路艱難依舊

劉中民將轉型阿拉伯國家分為三種類型,即由亂向治的國家,持續動蕩的國家,以及介於二者之間面臨轉型壓力的國家。

他說,由亂向治的國家主要以埃及和突尼西亞為代表,其總體情況是「形勢雖有所好轉,但前景仍難容樂觀。」

他以埃及為例,進一步說明道,塞西政權執政以來,在重建國家體制、維護社會安定、打擊恐怖主義、重塑埃及國際地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極端勢力活動猖獗、經濟復甦緩慢、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問題仍十分突出。

「塞西政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初步完成了維持國家穩定的任務,但遠未完成找到適合埃及自身發展道路的歷史重任。」

此外,他還表示,對於在中東變局中躲過一劫的部分阿拉伯國家如沙特、阿爾及利亞、蘇丹等,都不同程度面臨低增長、高失業、政體脆弱等問題。

IS意識形態威脅的嚴重性

在談到「伊斯蘭國」極端組織(IS)的恐怖主義威脅時,劉中民說,IS具有實體化、准國家化特點,已取代「基地」組織成為國際恐怖主義的核心,成為大規模恐怖襲擊的主要發起者,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者,以及世界各地恐怖極端組織的效忠對象。

劉中民認為,IS的現實威脅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首先,IS攻城略地、「治國理政」,不僅使東地中海地區民族國家體系面臨瓦解的危險,其示範效應及其分支組織的擴散還對中東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的民族國家體系構成潛在威脅。

其次,在國際反恐聯盟打壓下,IS採取內線陣地戰與外線襲擾戰並重的策略,導致巴黎恐怖襲擊後全球恐怖主義進入新的活躍期。

最後,IS的恐怖力量與難民問題相交織且不斷外溢,不僅構成全球治理的難題,而且在國家、地區及全球層面衝擊不同文明的關係和族群關係,西方尤其是歐洲國家已深受其害。

相對於IS的現實威脅,劉中民更加強調其意識形態威脅的嚴重性。他說,宗教極端主義意識形態構成了IS的核心影響力,弱化和根除宗教極端主義已構成了全球性難題。

首先,IS特彆強調將建立所謂「哈里發國家」付諸實踐。建立所謂「哈里發國家」是IS堅持不懈的追求,其頑固性和毫不妥協的態度遠超過「基地」組織。

其次,IS極端頑固地反對什葉派。IS堅持什葉派為異教徒,主張對什葉派根據「定判」(判定某人為異教徒)原則進行殺戮。在當前中東教派衝突加劇的背景下,這種極端主義思想極具蠱惑性。

最後,劉中民說,IS強調打擊「遠敵」(西方)和「近敵」(世俗的阿拉伯政權及其支持者),同時強調對任何反對者進行「進攻性聖戰」。

中東變局的三點啟示

劉中民認為,中東變局發生5年來,中東地區尤其是阿拉伯國家的動蕩給世人留下了三點啟示。

首先,由中東國家自主選擇發展道路是轉型國家走向長治久安的必由之路。軍事干涉、民主輸出、顏色革命等外部強加的方式均無助於中東國家的發展與穩定。

其次,中東國家內部妥善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國際社會合力支持解決發展問題,尤其是轉型國家和戰亂國家的經濟重建,是中東地區實現穩定和繁榮的重要前提。

最後,通過對話、協商、合作實現中東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是中東地區形勢由亂而治的必然選擇,這是伊核問題得以全面解決的根基所在,也是敘利亞問題等其他地區熱點問題的努力方向。

伊朗和埃及: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的重點

余建華表示,中東地區儘管沒有全球大國,卻成為全球主要國際力量縱橫捭闔、施展身手的博弈場所,也是成長中的中國探索自身特色的大國外交的戰略舞台。

他表示,中國作為成長中的全球性負責任大國,必須在中東這一全球重要地緣戰略板塊,從總體超脫的外交轉向有選擇的積極進取的大國中東外交。而伊朗和埃及則是新時期中國中東外交中的重點。

他說,伊核協議後伊朗在中東地區必然扮演較前更為重要的戰略角色。主張溫和改革、照顧保守集團利益的力量會在伊朗內政外交決策和實施中略佔主導地位。

他認為,中國中東外交必須較前明顯加強對伊朗外交的重視與投入,要將伊朗納入我國南亞與中亞外交統籌中。在「一帶一路」建設、上海合作組織擴容、參與阿富汗戰後重建等方面均需做好相關的與伊朗的外交工作。

至於埃及,他說道,儘管埃及在這幾年的中東變局中遭受重創,嚴重削弱其國力和地區國際影響力。但還是要堅定不移地將埃及作為新時期中國特色中東大國外交的主要支點與重點國。

他還提到,自1956年中埃建交以來,埃及在此後60年的中國中東外交中,都與中國相互支持、默契合作,厥功甚偉。埃及不僅是規模與國力居前的中東大國,更居於世界地緣的關鍵戰略位置。納賽爾總統當年所言的「三圈理論」,即指出埃及地處阿拉伯、伊斯蘭和非洲世界的交匯點。

因此,他表示,無論是做好中東和非洲外交、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實施,還是探索積极參与國際和地區熱點治理的中國特色的負責任的大國中東外交,「中國絕對需要持之以恆的對埃外交,既要重視還要做好。」

「2016:國際形勢前瞻與中國角色研討會」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主辦、東方早報/澎湃新聞協辦。
推薦閱讀:

中東 1
【海灣鐵幕】關於近期沙特-伊朗關係的阿語新聞選譯
怎樣評價巴勒斯坦國父——亞西爾·阿拉法特?
一篇特殊的文章 阿薩德文件:大規模酷刑和殺戮的的絕密文件曝光

TAG:中國 | 中東 | 國外 | 外交 | 中東局勢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