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背後的真壓力 - ILOVEYOU - 為愛所困 - 和訊博客

很多年以前,我剛剛從學校畢業當上記者的時候,我就發現,有時候記者其實是可以不以真實的報道、獨立的觀點來提供給大眾的,特別是那些「正面報道」的稿件,只要與基本事實相差不多,記者是儘可能自由發揮、錦上添花的。而報道方與被報道方之間也達成了某種默契,沒有人去捅破這層窗戶紙。根據這幾年的觀察,此類「假新聞」不但沒有杜絕,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只不過無論是媒體還是讀者,對此類「假新聞」已經熟視無睹,甚至由於記者的妙筆生花,不少人並沒有感覺到這是假新聞,很多記者也習慣以這樣的方式和思路來寫新聞。此類假新聞我基本將其歸為一類:出於宣傳的需要,而刻意誇大或者歪曲新聞事實。

 

當然此類假新聞還基本停留在「正面報道」或者「中性報道」的領域內,很多人也感覺不到對自身的直接危害,基本對此持信以為真或者一笑置之的態度。但是隨著近年來媒體競爭的加劇,批評性報道中的假新聞也開始大肆泛濫。「道聽途說一點+採訪一點+想像一點」成了寫稿三部曲,「東拉西扯湊字數」使報道不知所云,甚至不惜冒風險編造「紙餡包子」之類的假新聞。

 

批評性報道對被報道方的壓力是如此的顯而易見,而恰恰報道又並非屬實甚至顛倒黑白,引起的社會強烈反響可想而知。要剖析此類假新聞的深層次原因,如果僅僅把矛頭對準炮製假新聞的記者,而不從目前整個行業現狀上去探究產生的原因,不能說找錯了對象,至少也是遠遠不夠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於媒體競爭的激烈,特別是各種形式的資本通過或明或暗的渠道進入媒體,從表面上看,媒體市場越來越繁榮,殊不知各種致命的種子已經悄悄藏下,不容易被觀察到。資本是逐利的,而當逐利的資本意識到自己所從事的行業有著諸多不可把控的風險因素的時候,媒體的社會道德底線就會越來越低,機會主義、特殊主義的商業環境就會盛行,從而迫使媒體經營者要想盡一切辦法降低成本,追求儘可能多的收入,從而儘快收回投入實現贏利,控制運營風險。而假新聞的頻繁發生不過是這種內在癥狀集中爆發的表現。所以我們看到大量沒有經驗、沒有受過專業培訓的人因為使用成本低而走到記者編輯崗位上,致使新聞報道漏洞百出,甚至出現大量常識性錯誤;由於編輯費用被大量壓縮,那些需要進行深入調查採訪的新聞事件就不得不靠記者坐在辦公室里通過「邏輯推理」來得出結論了;短期考核的壓力使得即使那些資深記者也沒有時間來完成一篇詳實、準確的報道,只能在匆忙之間交稿完成規定的任務;記者寫稿的時候不得不絞盡腦汁,為了篇幅湊字數,因為稿子的長短直接決定了稿酬的多寡。凡此種種,無不揭示出當前媒體記者生態環境的惡化的一面。

 

對於層出不窮的虛假新聞,我們都在感嘆人心不古、道德失范,而我更認為這不過是在一個特殊時期,不同的利益群體在一個公共領域扭打在一起的真實寫照,這個舞台的局部逐漸混合成一個沒有方向、沒有共同價值標準和底線的大漩渦。在這樣一個漩渦中,記者群體只不過是被挾裹在中間不能自已的木偶(除非退出這個漩渦之外)。希冀從道德層面呼籲記者的良知來杜絕假新聞無異於緣木求魚。

 

向社會披露真相,這是社會賦予記者的特殊職責。我們必須承認,絕大多數的媒體從業人員也是為了這個夢想而投身到這個行業中來的。同任何行業一樣,這就要求必須有一套規則在事功與義理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從而保證記者這個職責的實現與完成。而如果這個行業沒有一套規則來保證記者這個職責的實現,忽視、甚至無視記者的這一職責,把其放到商業利益從屬的地位上,遵守職業操守連謀生都成問題的時候,即使天天呼籲捍衛新聞的真實性,但在潛規則的導向之下,假新聞又如何能夠杜絕呢?

(應朋友之約稿,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傳媒》雜誌。)

推薦閱讀:

健康食品背後的「危機」
奧運冠軍背後的職場哲學
男人出軌背後的隱情
女人該不該剃體毛?英美最近風向突變,背後故事不簡單!
拆穿男人說「我很忙」背後的秘密

TAG:新聞 | 壓力 | 博客 | 假新聞 | 背後 | 和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