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養脾胃腎,臟腑不失調! - 今日頭條(TouTiao.com)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早已成為公眾話題之一。養有補、養之意,生有生命之意;養為補後天、養先天,生為先天、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因此,養生以脾胃腎為要,其他臟腑失調則隨之而調。養生保健方式多種多樣,針灸、按摩、氣功、中藥等等;其中,艾灸簡、便、廉、驗,易於操作,為養生保健常用方法。

一、調脾胃

常灸穴位:足三里、中脘、關元

脾胃為後天之本,人的身體狀況與脾胃關係極為密切。內因性病態多與脾胃相關,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腐熟,脾胃功能失常,易產生諸多病症,如:腹脹腹痛、納差、噁心欲吐、身重乏力、便秘、泄瀉等。

艾灸選穴需病證結合,對症擇之。一般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中脘、關元,痰多加豐隆,噁心加內關,便秘加天樞、支溝,體虛多病加百會、大椎、脾俞、胃俞、命門、太溪或三陰交。

每次選灸5個單側穴位即可,每穴灸15-20分鐘左右,輕者隔日或一周兩次,重者每日一次甚至一日兩次。

肥胖者主要選取水分、陰陵泉、豐隆等,小兒因難以堅持長時間艾灸,可通過推拿(捏脊、摩腹等)健其脾胃。另見口瘡等屬脾胃鬱火或虛火者,建議停灸,通過黃連漱口等方式清火後,輔之以滋陰之法適量艾灸

二、溫腎陽

常灸穴位:百會、神闕、關元(或命門)、太溪或三陰交

腎陽為元陽,一身陽氣之根;一份陽氣,一分生機;溫補腎陽,可使周身陽氣綿延不絕。腎陽不足常見畏寒肢冷、水腫、腰膝酸軟冷痛、小便清長、大便溏泄等。

陽虛重症者灸命門,較輕者灸關元。上半身冷加大椎,腰部冷痛加腎俞,水腫加陰陵泉、命門,頻繁起夜、小便清長加氣海,大便溏泄加天樞、大腸俞。灸法同前。咽炎屬腎虛火旺者,建議暫時停灸,並通過蒜敷湧泉穴等方法降火後,輔之以滋陰之法適量艾灸。

三、心肝腦肺

人體除了脾胃腎外,還有心肝腦肺等臟腑,對於此類臟腑病變可隨症配穴

心繫病症多灸心俞、厥陰俞、內關、神門等;

肝膽病多取期門、肝俞、膽俞、陽陵泉等;

肺病多取肺俞、尺澤、中府等;

腦病可取神庭、百會、風池、風府、大杼、絕骨等。

灸法大致同前,不再贅述。

四、無病保健

常灸穴位:足三里

補後天以養先天,養生總以脾胃為要,雖有側重,顧護脾胃應當時刻謹記於心。無病保健時建議常灸足三里,正所謂「若要安,三里常不幹」。耐痛者還可在足三里行化膿灸,具有很好的強壯補益作用。「病從口入」不無道理,大家日常生活中尤其注意保護個人脾胃,切記暴飲暴食,或飲食不規律。

(作者:孫啟勝)

 


推薦閱讀:

艾灸每次灸多長時間好?
4種方法教你購買艾條時如何辨別艾絨的年限
保健灸的主要穴位之大椎穴
艾灸可以調整五臟六腑,灸出好氣色
艾灸的煙是否有害?

TAG:艾灸 | 今日頭條 | 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