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孟子道性善 (四)仁內義外乎

孟子雄辯圖

經過三個回合的討論,告子處於下風。他對孟子說:「食慾與性慾是人的天性。仁德是發自內在的,不是外因引起的,義行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發自內心的。」

告子的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告子說「食慾與性慾是人的天性」,是對自己「人性無善無不善」的說明。人都要吃飯,繁衍後代,這是天性,所以不存在善和不善的問題。其次,告子說「仁德是發自內在的,不是外因引起的,義行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發自內心的」,是在重申自己的觀點。善的行為是外在條件引起,而不是內心有什麼善。告子在《杞柳與桮棬》篇中,強調的也是這個觀點。

「食慾與性慾是人的天性。」這句表述沒有錯,但我們要問,食慾與性慾就不是犬的天性,牛羊的天性嗎?所以,以食慾與性慾的自然屬性來定義人性,顯然不對。這種看法並不能使人類從動物界中、從自然界中區分開來,人的特色根本無法彰顯。

既然告子說明了人性無善無不善只是針對人的自然屬性而言,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就不再詰問,但他抓住了告子另一個問題。

孟子的觀點是人性向善,只要順著人性去做,人就能表現出善良的行為。仁相當於向善的心,義相當於表現出的善良的行為,二者不可分。但告子說仁是內在的,義是外在的。仁與義相分離。這個觀點有問題。於是,孟子問:「為什麼仁德是發自於內,而義是由外因引起的呢?」

告子說:「有人年紀長而我尊敬他,並不是因為我內心有尊敬他的念頭,是因為他年紀比我大,就象我見白色的東西稱之為白,就是因為它的白顯露在外,所以說義是外因引起的。」

孟子反駁說:「白馬的白顏色與人長得白的白顏色沒有差別,但是,尊敬老馬與尊敬老人難道沒有差別嗎?況且,所謂義行,是老人表現出來的呢?還是尊敬老人的人表現出來的呢?」

白色是自然屬性,尊重老人是社會屬性,自然屬性不會有感情色彩,但社會屬性不一樣,它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離不開人的感情作用。告子的錯誤在於,他把沒有感情的自然屬性拿來與充滿情感的社會屬性相提並論。如果白、黑之類無情感的自然屬性可以等同人類有感情的仁義、尊敬等社會屬性,那麼,人和土、木、瓦、石有什麼區別呢?

人不是土、木、瓦、石,而且,同樣面對有生命、有情感的動物,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與人與動物間的感情是不同的,同類之間的感情甚過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

有人會反駁,有的人喜歡寵物甚過喜歡隔壁家的小孩。確實有這樣的情況,但這僅僅是表面。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你的寵物狗咬人,你是不是有義務把你的狗關起來,如果你的寵物狗得了狂犬病,為了人的安全你是不是有義務把它處死。但是,有人踢你的狗,你能說為了你的狗的安全,把他關起來嗎?有人有心理障礙,碰見狗就打,就殺,你能說為了我的狗的安全要把他滅了?所以孟子一提尊敬老馬與尊敬老人難道沒區別嗎?告子立刻吃癟。

告子認為尊敬老人是因為外在的條件,所以孟子說:「尊敬老人的義行,是老人表現出來的呢?還是尊敬老人的人表現出來的呢?」意思是說,尊敬老人的人才能表現出尊敬老人的行為,尊敬老人的人為什麼表現出尊敬老人的行為呢?因為他內在就有尊敬老人的心。

但告子也聰明,他並沒有正面回答孟子提出的「尊敬老人的義行,是老人表現出來的呢,還是尊敬老人的人表現出來的呢」的詰問,如果他回答「尊敬老人的行為是老人表現出來的」,這個回答就太荒謬了;如果回答,「尊敬老人的義行,是尊敬老人的人表現出來的」,那麼,就會認同孟子義行由內在的仁心引起的觀點。

所以,告子沒有直接回答孟子的提問,他說:「我愛我的弟弟,秦國人的弟弟我就不愛了,可見這是由我來決定的,所以說仁德是發自內在的。尊敬楚國人的長者,也尊敬我自己的長者,這是由外在的年紀來決定的,所以說義行是外因引起的。」

告子的這番話,給我的感覺就是語無倫次了,愛弟弟是由我來決定,難道尊不尊敬老人不是由自己決定的嗎?如果尊敬老人是因為對方年紀大,那麼,凡是年紀大的老人,年紀輕的人都應該尊敬,但為什麼有不尊敬老人,甚至污辱老人的事情發生呢?原因不是因為對方年紀大,而是自己內在沒有尊敬老人的心。

孟子沒有採取這樣的方法反駁告子,孟子說:「愛吃秦國人做的烤肉,與愛吃自己做的烤肉,是沒什麼區別的。其他事物也如此,那麼,愛吃烤肉也是外因引起的嗎?」

告子先前說「食、色,性也。」食慾是天性,所以面對烤肉,不管誰做的烤肉都是一樣的喜歡吃(這裡有個假設,烤肉味道都一樣)。也就是說,我對秦國人做的烤肉與自己做的烤肉,不加區別,原因在於我內心的喜好。對外在事物採取怎樣的行為跟植於內心的觀念,楚國的長者與自己本鄉的長者,我都尊敬,因為我內心有尊敬長者之心。如果尊敬長者取決於外在條件,那麼,喜歡吃烤肉也是因為外在條件嗎?

孟子的這一反問,告子不能承認,一承認就與自己主張的「食、色,性也」觀點相左;但告子不承認,就同意了孟子義行也是順著內在的仁心自然表現出的結果。所以,告子啞口無言。這一回合又吃癟了。

孟子與告子的這番辯論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發自於內在仁愛之心的義行才是真的義行。如果因為外在的原因,比如求名、求利而做出的義行,不能算是義行,只能說是做秀。

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歟?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歟?"(《孟子·告子上》


推薦閱讀:

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如何理解?
孟子(下):「繼往聖、開來學」的偉丈夫
為什麼孟子喜歡說一些空話,推導出一些不現實的結論?
如何解讀「天將降大任」一段?
淺析孟子的人性論

TAG: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