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讀人:解讀張愛玲小說中關於月亮的片段
05-31
文字 〖 〗 )[導語]:張愛玲的小說,如果拿顏色來比方,其明亮的一面是銀紫色,陰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張愛玲偏愛月亮,擅長用月亮來刻畫心理、烘托氣氛。中秋時節,涼月懸空,讓我們借著張愛玲筆下的月光與大家共度佳節。[名家評語]1.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看她的文章,只覺她什麼都曉得,其實她卻世事經歷得很少,但是這個時代的一切自會來與她有交涉,好象「花來衫里,影落池中」……她的小說和散文,也如同她的繪畫,有一種古典的,同時又有一種熱帶的新鮮的氣息,從生之虔誠的深處迸激出生之潑剌。(胡蘭成)2.毫無疑問,《金鎖記》是張愛玲女士截止目前為止的最完滿之作,頗有《獵人筆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傅雷)3.張愛玲的短文之短不足幾百字,長則萬言,你難以忖度她的那些怪念頭從哪兒來的,連續性的感覺不斷地閃,組成了石片在水面的一連串地漂過去……張是一個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氣,嘟嘟嘟地嘮叨不已,又風趣,又刻薄,要離開又想聽,是會說是非的女狐子。(賈平凹)4.我在張愛玲散文中看見的,是一個世俗的張愛玲。她對日常生活,並且是現時日常生活的細節,懷著一股熱切的喜好……她喜歡的就是這樣一種熟稔的,與她共時態,有帖膚之感的生活細節。這種細節里有著結實的生計,和一些放低了期望的興緻。(王安憶)5.張愛玲讓我想起林黛玉。張愛玲的胸懷、心境以及冷眼看人的目光是黛玉式的,自憐自愛而又自尊的人與大觀園芸芸眾生總是對立的……現實的張愛玲比虛構的林黛玉強大得多,能幹得多,她張揚了孤單的人格和尖銳的世界觀,在走出深閣面向社會的過程中,張愛玲放大了她的大觀園。(蘇童)[文筆精華]1.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我們也許沒趕上看見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雲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金鎖記》)點評:這段關於月亮的描寫是那麼新穎,不但對心理的觀察那麼深入,而且輕描淡寫地呵成了一片蒼涼的氣氛,從開場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張愛玲擅長心理描寫,她並不採用冗長的獨白或枯燥繁瑣的解剖,而是利用暗示,反映心理活動的進展。(傅雷)2.黃黃的月亮斜掛在茅屋煙囪口上,把濕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煙囪里正蓬蓬地冒著炊煙,熏得月色迷迷濛蒙,雞已經關在籠里了,低低地,吱吱咯咯叫著。(《牛》)點評:這段文字的寫法很特別,象電影的開頭一樣,空間和時間的描述很模糊,但卻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張愛玲是個善於製造氣氛的作家,她很關注細節,用三言兩語就能營造一個基本的場景,這與她善於思考和觀察是分不開的。3.山路轉了一個彎,豁然開朗,露出整個的天與海,路旁有一片平坦的山崖,圍著一圈半圓形的鐵欄杆……松濤奔騰澎湃,更有一種耐冷的樹,葉子一面兒綠一面兒白,大風吹著,滿山的葉子掀騰翻覆,只看見點點銀光四濺。雲開處,冬天的微黃的月亮出來了,白蒼蒼的天與海在丹朱身後張開了雲母石屏風。(《茉莉香片》)點評:張愛玲的小說有三種特色,第一是用詞新鮮,第二是色彩濃厚,第三是比喻巧妙。這段文字正符合了以上三點。4.那時天色已經暗了,月亮才上來,黃黃的,像玉色緞子上刺繡時彈落了一點香灰,燒糊了一小片……喬琪趁著月光來,也趁著月光走。月亮還在中天,叢樹中潮氣未收,又濕又熱,蟲類唧唧地叫著,在加上蛙聲咯咯,整個的山窪像一隻大鍋,那月亮便是一團藍陰陰的火,緩緩地煮著它,鍋里的水沸了,咕嘟咕嘟的響。(《沉香屑·第一爐香》)點評:讀張愛玲的作品,覺得自有一種魅力,非急切地吞讀下去不了。讀下去像聽凄幽的音樂,即使是片段也會感動起來。她的比喻是聰明而巧妙的……對於顏色的渲染,就連最好的圖畫也趕不上……(蘇青)5.兩個人一個面朝外,一個面朝里都靠在欄杆上,今天晚上的月亮,稍帶長圓形的,像一顆白凈的蓮子似的月亮四周白蒙蒙的發出一圈光暈。人站在陽台上,在電燈影里,是看不見月色的。(《半生緣》)點評:這個場景被張愛玲營造得乾淨而愜意,「白凈的蓮子似的月亮」散發著朦朧的光,既不象《金鎖記》中「白灼灼的小太陽似的月亮」那樣使人寒毛凜然,也不象《傾城之戀》中「十一月尾的纖月,僅是一鉤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那樣虛無飄渺。不同的人物性格,作者用不同的月色設計出了不同的場景。大言編輯: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