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起源說在佛教「創世說」與基督教《創世紀》中的比較研究
人類起源說在佛教「創世說」與基督教《創世紀》中的比較研究
謝志剛
[內容摘要] 通過比較佛教「創世說」和基督教《創世紀》中人類起源說,探討兩大宗教產生的不同文化背景,闡釋在中國文化的土壤上,佛教是如何被逐漸認可和接受並紮根中國,而基督教的傳入為什麼以失敗告終。
[關 鍵 詞] 佛教;基督教;創世說;比較 [作者簡介] 謝志超,文學博士,東華大學外語學院英語系講師,主要從事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 作為兩大世界性宗教的佛教與基督教,由於其產生的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其宗教教義、宗教世界觀等都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本文以人類的起源問題為中心,探討兩大宗教的差異。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經過與中國文化碰撞和融合漸形成了既不同於印度佛教又有著中國特色的宗教。作為西方文明之源的希臘文明和希伯來文明碰撞融合之結晶的《聖經》由《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組成。它既是西方各個民族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進程的精神領袖,又是基督教徒思想行為的根本依據。
有關宇宙起源的問題,佛教教義認為一切事物皆緣生,即「緣起說」。緣起是指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都由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決定;離開這些關係和條件,任何事物和現象都不能產生。同時一切事物和現象都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過程中,彼此聯繫,不存在某一事物高於另一事物或某個事物對另一事物的支配關係,所有事物都是宇宙這張大網上的一個結。「緣起說」體現了佛教的宇宙整體論,否定了宇宙的主宰者一說,即否定世界或人是由某個神或單一的根本因創造或生成,一切都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①。華嚴宗的緣起說表現為「法界緣起論」。「法」,事物,「界」,分界,類別。融攝一切萬物稱法界。「法界緣起」,是說不僅世俗世界,而且佛國世界的一切現象,都由如來藏自性清凈心生起,亦即由先天的真如法性生起。其創始人法藏說:「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合,幻想方生。」「塵是自心現。由自心現,即與自心為緣。由緣現前,心法方起。」《中阿含經》中沒有直接援引「緣起說」,但其教義中的「因果相續相聯」觀點與之異曲同工:「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與「緣起說」相反,《聖經》強調神的主宰性:「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用了七日創造天地、光亮、空氣、水土各類生物。上帝又用泥土造人,給他生命和靈魂,取名亞當,又創造夏娃。亞當夏娃就成為人類的祖先。《創世紀》否定了宇宙萬物「因緣」相生的理論,認定一切由上帝創造;人不僅賦有上帝的形象,還有上帝賜予的靈魂;人被上帝指派管理世界萬物等。創世說以上帝為中心,萬物不是此有則彼有、此滅則彼滅,而是上帝統治人類,人類統治萬物,一切源於上帝,歸於上帝。 「緣起說」否定了宇宙主宰者一說,堅持了「眾生平等」的說法。《別譯雜阿含經》曰:「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這種「眾生平等」的觀念取消了世俗的等級差別,提倡人人平等,出家人即便見到王公貴族也無須禮拜;佛教僧團是平等僧眾的和合體,方丈、住持與普通僧眾平等,取消了世俗等級觀念在天國的反映。故佛教之神眾多,天道、色道,無色界諸天神都是神,但沒有一個最高的能創造萬物的主宰神,三界諸神與萬事萬物平等。「一切法成最正覺,智人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再次,佛教認為眾生在人性上也是平等的。佛教教規規定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因為這些都是對他人的侵犯,都是建立在別人與自己不平等觀念的基礎之上。《華嚴經》云:「心、佛即眾生,是三無差別,各相雖復有三,理體本來是一。」何以故?十界不出一心故。佛界心也,眾生界亦心也。心為十法界,大總相門。生佛不二,只因迷悟攸心,故有聖凡之別。迷此心者,是謂不覺,亦謂無明,亦稱為惑。依惑作業,依業受報,乃為眾生。悟此心者,是謂始覺,由始覺漸漸覺至心源。本覺出纏,乃名為佛,佛即覺也,妄窮惑盡,究竟涅槃。在平等的基礎上,佛教要求人們「關照自性」,即反對認為盲目的信仰和斷言,一切要以實踐為基礎「不要以為我是你的法師,我怎麼說,你也就怎麼信,你必須把我的話拿來與你自己的經驗以及你在定中所得到的直覺只是互相印證」②。從萬物起源到萬物生存與發展,佛教都體現了一種自由平等的宗教觀。 基督教肯定了世界為上帝創造,上帝主宰一切,決定一切。上帝創造天、地、光亮和各類生物,這些都以上帝的意志為中心。這種層層統治觀管確立了一個萬事萬物皆有等級性的世界。在佛教的世界中,人和人、人和物之間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人尊物卑、男尊女卑的情況。《創世紀》從上帝創造世界開始,整個宇宙就存在等級差別。首先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創造人類,賦予人類以靈魂,上帝主宰了人類的命運;上帝創造宇宙萬事萬物,並讓人類對之進行管理,「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人類主宰了萬物的命運。因而,人是萬物之首,在世界中具有優先權。在這個等級過程中,上帝為保證人的這一權利,將自己的靈給予了人。給予人靈魂的上帝不僅決定了人的宇宙地位,也確定了上帝與人、人與世界的基本關係,即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既是這種關係,一切被統治對象都必須無條件服從統治者的要求。這就是後來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告誡偷吃知識樹上的智慧果遭到詛咒的根本原因。除去這些不平等,人本身也是等級的產物。上帝責備夏娃引誘亞當偷吃禁果,責備其為罪惡之源,故詛咒女人:「我必多多增加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那你丈夫必管轄你。」如果說佛教文化倡導人與人的平等,那麼基督教則從《創世紀》開始便認定上帝與人的不平等、人與萬物的不平等、認定人類的原罪,認定女人的罪惡。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西方精神歷史中人與萬物不同並高於萬物,得以統轄世界。這樣人即使有自由也未必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因為人是不能自由選擇一切的,當人類的自由選擇與上帝背道而馳,人類就會被宇宙的主宰者上帝所拋棄而獲原罪。因此,基督教認為,宇宙有等級性,人類有自由,但人類的自由必須以不違背上帝意願為基礎,因為這種自由本身是上帝給予的,故人類不能徹底自由以自救,只能等待上帝的救贖。關於人的死亡問題,佛教主張「業報輪迴說」。慧遠寫的《三報論》論述了輪迴的觀點:「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後報。現報者,善惡始於此生,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後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後乃受。」這裡涉及了現世、來世以及更多或更後的來世的觀念,反映了慧遠對輪迴報應方式的理解。萬物有輪迴業報,佛教便要求人此生行善事,以求「涅槃」。「如燈涅槃,唯燈焰謝,無別有物,如是世尊,心得解脫,更無所有」③。或如「涅槃者,貪慾永盡,嗔奎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④。基督教認為,人的肉體是上帝給的,靈魂也是上帝給的。人死後,肉體消失,靈魂便被上帝收回。中世紀早期哲學家鮑埃蒂從神學的角度出發,認為萬物的根源在於上帝。上帝給宇宙帶來秩序、和諧,使萬事萬物有條不紊,變化有序,因為「上帝本身具有一種同時和完全佔有的無限生命」⑤。上帝超越時空,在時間意義上為永遠的現在,空間意義上為無限的存在。而人類作為時空之物,則有著間斷性、有限性和不完全性,那麼人類的死亡則不可避免。至於靈魂何處去的問題,鮑埃蒂沒有做更多的解釋。靈魂反映出上帝隱秘的形象,當人死亡,靈魂又回到上帝那裡。因此,人的肉體會死亡,但靈魂不朽,與上帝的永恆是一樣的。
佛教產生在古印度奴隸制發達的時代,是奴隸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也是印度紛繁複雜的文化現象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產物。基督教產生於公元前1世紀中葉古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以及散居小亞細亞、埃及的猶太人中間。原始的基督教實質是被壓迫者反抗壓迫者的一種運動。「它認真地對待彼岸世界裡的報償和懲罰,造除天國和地獄,一條把受苦受難地人從我們苦難的塵世引入永恆的天堂的出路找到了」⑥。就文化層面而言,兩大宗教都以較高的文明做基礎,都植根於燦爛的古代文明的土壤,並且都是多種文化的融合的產物,這樣就具有了頑強的生命力,所以能一直延續至今。 注釋: ①《雜阿含經》卷十二。 ②張曼濤編:《佛教與中國文化》第18頁,上海書店(影印)1987年版。③《俱舍論》卷六。
④《雜阿含經》卷十八。 ⑤[古羅馬]奧古斯丁:《懺悔錄》第26頁,向雲常譯,華文出版社2003年版。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42頁,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推薦閱讀:
※昨天跟父母說,我可能再也不燒紙、磕頭啥的了,結果父母大發雷霆,對我一頓痛罵,我到底該怎麼辦?
※如果你的女朋友在信主之前跟前男友發生過親密關係,基督徒弟兄會怎麼做?娶她or放棄她?
※我為何信主
※基督教徒可以拜佛嗎?
※基督徒已經犯了姦淫罪後還如何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