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圓地方----客家風水聖地系列文章之卅九

天圓地方

(客家風水聖地系列文章之卅九)

2003年8月10日,日本國東京都立大學人類學教授渡邊欣雄來訪三僚,目的是探索曾經盛行於日本的「天圓地方」墓的起源。

「天圓地方」墓在日本視為最尊貴的一種墓葬結構,日本皇家亦採用這種樣式,其特點是墓穴隆起,狀如鍋蓋(所謂龜甲狀),墓堂呈長方形,其象徵「得之於天,擁有四海」。據渡邊先生研究,這種墓的造法乃日本明治大正時代由中國福建永定一位叫張丙琳的風水先生傳到沖繩(琉球),後盛行於日本。渡邊先生從日本溯源曾去過台灣和福建等地均未找到這種「天圓地方」墓的蹤跡,他在互聯網上看到我關於三僚村風水文化的介紹後,再次從日本過

來和我討論這個問題。

渡邊先生曾經專門研究過中國北京城的風水,撰寫過論文《關於北京城的風水與環境》,他考察了三僚風水先生主持修建的明十三陵,發現十三陵的墓地結構就是屬於「天圓地方」的形式。三僚是中國風水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他認為「天圓地方」這種形式源自於中國,而中國可能源自於三僚。

渡邊先生到興國後,我陪他在興國縣城附近考察了不少墓地,發現興國的墓普遍是扇形墓,即墓穴為圓形(墳包),墓的明堂兩邊呈八字狀,前面為半圓。據我們與風水先生討論,墓的構造原理乃「生道,歸道」,即墓的結構實際上是仿造母親孕育的形狀,明堂的兩邊實際上為生育時張開的大腿,所以明堂普遍為扇形或者半圓形。

明十三陵的第一陵——長陵,為三僚風水大師廖均卿主持修建的,廖均卿到北京昌平去皇家建墓時年近六旬,已經在閩、粵、贛一帶頗負盛名,他既然在北京使用「天圓地方」的格局,那麼在他的故鄉必然能夠找到源頭。可惜廖均卿本人的墓是一個不設墳包和明堂的暗墓。

2003年8月11日,我陪渡邊先生在三僚村對墓葬形式進行了詳細考察。三僚村墓地數量非常大,僅其黃土嵊、陽背腦等地各個時代的墓葬數以千計,黃土嵊一帶墓地一般在清代以後,我們沒有發現那種方形明堂的墓,陽背腦一帶的墓地一般為宋代至清代以前的古墓。我們自下而上看過去,發現其西南角約有十餘個墓地的結構為方形明堂,其形制與「天圓地方」相同,而這些墓基本上為明代或者清初,我們還發現有的墓本來為方形明堂,但其後人在重修時將明堂改砌為半圓形。從我們發現的十幾個方形明堂墓來看,可以證明在明代至清初曾經流行過這種墓葬形式,而在清代及以後,這種形式被拋棄。這種形式改變的原因我們還沒有找到直接的文獻記載,從以風水先生們的討論中,我們得出一個這樣的認識:墓的形態是風水術「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扇形和半圓形的形式,更接近於「人」的形態,故漸漸為大眾所接受。

「天圓地方」的墓制是古代帝王思想的一種表現,三僚的風水先生創造性地用於皇家陵園後,在民間也一度流行,並由閩西的張丙琳帶到琉球後,為日本人奉為至寶。
推薦閱讀:

風水喝形三十七葬法
2018戊戌狗年家居風水簡易布局
八宅風水學之八宅周書開門斷訣
風水門帘有什麼講究
陳益峰:風水調整應重視本命宮與排行宮

TAG:文章 | 風水 | 客家 | 地方 | 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