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媽一起上相親節目,是什麼體驗?
每個城市,都有一個類似相親角的地方。
相親節目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國式父母」,也照出了巨嬰國的婚戀現實;相親節目是一個筐,裝進了經濟、民生、慾望、親情。當相親問題擺上桌面,兩代人同台探討婚姻大事,舞台就變成了家庭關係與社會問題的放大鏡。
文/蘇馬
父母上節目替兒女尋找婚姻伴侶,他們把關同意後,談婚論嫁的當事人才有機會見面進一步溝通,且溝通全程父母參與——《中國式相親》設計了一種全新的電視相親形式。
然而,節目一開播就褒貶不一。批評者認為,節目所謂的創新不過是將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重新搬上舞台,是「自由婚戀」潮流的倒退;贊同者則說,相親節目,不過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照出了巨嬰國的種種婚戀現實。
圖/由被訪者提供
兩代人同台探討婚姻大事,相親變成親子關係放大鏡。
顯然,專欄作家黃佟佟並不認為相親時需要父母在場。她認為,這個節目暴露了中國相親市場的勢利和殘酷,「只有中國會出現這樣奇葩的相親方式」。2016年12月25日,東方衛視播出了金星主持的《中國式相親》,節目向外宣傳的亮點是「首檔代際相親交友節目」,即父母孩子同台,第一期由單身男嘉賓的父母為兒子挑選伴侶。
黃佟佟質疑中國式父母挑選兒媳時更像在挑選聽話的保姆與生育機器,她說,節目中男嘉賓父母的說辭,比如張口就要找會幹活、能照顧兒子、年輕大方能生娃的,是對婚姻內女性的錯誤定位,而這種錯誤定位與要求,是對新一代女性的不公平。
「這個國度的大多數人,骨子裡就是這樣衡量揣度女人的。你能做家務么?你能伺候我么?你能生么?你漂亮么?你有錢么?只要你失去年輕和生育的資本,你就什麼都不是,你的學識,你的涵養,你的經歷,你的上進,你的智慧,甚至連中國男人最看重的漂亮都不能挽救你——你就是婚姻市場的loser。」 黃佟佟寫道。
2015年8月,杭州萬人素顏相親,女生穿比基尼讓男生量胸圍,被批低俗。
由於節目整體設計是相親者先見對方父母,父母的選擇決定男女嘉賓之後有沒有機會見面牽手,於是被代表的子女會提前囑咐父母一些要求。比如第一期中男嘉賓們說「就按您當年選我媽的標準來就行」或「幫我選個漂亮的、能照顧我的」之類。
這些想法可能是現實生活中一些男性找另一半的真實想法,但因為對著鏡頭向父母說出來,引起部分觀眾對「媽寶男」「直男癌」等社會現象的聯想與反感。「有的男生根本不看別的一切條件,全推給父母,選好了,一看,哦,臉還挺好看,行了,就她吧,反正我有老婆就好咯。」
爭議超出《中國式相親》製作團隊預期。該節目監製劉原表示,團隊初衷是想傳遞一些積極的價值觀,也就是通過節目中的嘉賓表現與結果,呈現一個個案例,從而在婚戀問題上加強兩代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她承認,節目的細節設計有考慮不周之處,如第一期的女嘉賓非常優秀,卻因為現場沒有一個與之年齡相當的候選對象,導致遺憾離場。當相親問題擺上桌面,兩代人同台探討婚姻大事,舞台就變成了社會問題與家庭關係的放大鏡。
2016年5月29日,浙江大學校園內辦"萬人"相親大會。圖/視覺中國龍巍
「中國人對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係特別敏感。現在我回頭再看,發現一些電視上的呈現,可能會放大這種敏感。他們會覺得多好的一個姑娘,為什麼婆婆一直在挑刺。」劉原分析,社會上對婆媳話題的敏感,會讓觀看節目的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天然站到被挑選的角色,這時候男相親者的母親對女嘉賓提任何問題,哪怕是合理的,都容易被誤解為沒有善意。
劉原覺得,婆媳話題的敏感,也是部分網友批判男嘉賓「媽寶男」的原因,具體來說,父母的意見可能真的會影響兒子的選擇,但兒子聽話不一定就是「媽寶」,他可能是出於對家人的信任與尊重,一味批判有些以偏概全。
上海人民公園的相親角蜚聲國際,連「甘道夫」伊恩·麥克萊恩都聞名而來。圖/英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處
在現實社會當中,中國人的婚戀更像兩個家庭的結合。
最近十年,中國相親節目的典型代表是《非誠勿擾》(現已更名為《緣來非誠勿擾》),這檔首播於2010年1月的婚戀交友類節目以國外經典電視節目Take Me Out為藍本,男女嘉賓通過一對多的方式逐步了解,並以亮燈和滅燈來表態。
在曾經播出的一期《非誠勿擾》中,同樣有男女嘉賓因為父母意見不能在一起的情形,但由於設計模式、倡導理念與呈現效果不同,觀眾的批評並未指向節目。該期節目中,一位女嘉賓因為父母不接受異地戀,考慮放棄中意的男嘉賓,常駐節目的嘉賓黃菡勸她,不要管外在因素,最重要的是看內心感覺,也就是喜不喜歡對方。
相比之下,新開播的《中國式相親》顯得有點不近人情。相親當事人一開始被安排在舞台外,僅能用電話與外場主持人及父母溝通,電話兩頭考驗的是孩子與父母的默契,包括價值觀、審美的異同。如果相親對象過不了父母關,男女嘉賓可能連面都見不著,即便他們有互相喜歡的可能。這是許多觀眾不能理解的一點,有人在網上向節目組提問:「父母的意見很重要,但是,難道自己的想法不是最重要的嗎?順序本末顛倒了。」
差別或來自兩個節目的傾向不同,傳統的相親對很多中國人而言是婚姻生活的起點,但《非誠勿擾》效仿的Take Me Out從名字及國外效果而言,更像約會社交平台。談婚論嫁與約會戀愛對於現代中國青年,顯然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感模式與階段。世紀佳緣CEO吳琳光2016年12月初發微博稱:「有想上《非誠勿擾》《中國式相親》等相親類節目的嗎?前者看自己能力,後者看家庭團隊能力。」
2013年5月,杭州,一對父母在相親大會上查看相親資料。圖/新華網
劉原強調,最初籌劃《中國式相親》時,希望節目不是一個簡單的相親節目,而是與目前中國婚戀市場的現實狀況契合。她說,從中國的傳統文化或傳統社會價值觀來看,中國人更注重家庭關係,所以很多人經常會說「婚姻並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2016年2月14日,世紀佳緣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男女婚戀觀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人在交往過程中的安全感主要來自「家人、周圍人的認可」,其中男性持有此觀點的佔38%,女性則佔50%;另外,27%的受訪男性及20%的受訪女性認為,安全感來自「戀情符合社會特定價值觀」。
「無論我們的年輕人再怎麼不願意認同這個觀點,最終在現實社會當中,兩個人的結合一定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如果讓兩個家庭在相親的第一時間就彼此認識、交流,相親雙方可以更理性地判斷兩人關係是不是會有好的發展方向。」劉原解釋,相親節目發展到現在需要結合現實做一些升級,這正是他們在節目中提出帶父母一起相親的原因。
每對被迫相親的男女背後,都站著一堆親人。圖/新浪網
錄完四期《中國式相親》後,節目組發現相親成功率很高,幾乎每場都有嘉賓當場牽手成功。其中第一期牽手成功的健身教練劉暢與女嘉賓谷瑋在節目之後開始約會,他們在微博上公布戀愛進展,節目主持人金星也加入網友祝賀隊伍。劉原認為,相親的成功率主要有賴於「引入父母」的理念設計。她說,以往的相親節目,如果只是單身男女自己來,可能有各種動機,比如交朋友、展示自己、出名等,父母同台參與會減少與婚戀無關的因素,更強化相親的原始初衷,也就是找對象,「父母不可能來配合你演一齣戲。他們比較傳統,陪子女來相親就是來找媳婦、找女婿的,他們是玩真的」。
《中國式相親》第三期節目中出現了一個小插曲,一位單親家庭男生因為敏感自卑,主動放棄女嘉賓。播放前,節目製作組預測,觀眾可能會因此探討原生家庭對子女婚戀觀的影響,或者質疑「中國的女生都這麼恨嫁嗎?看到男嘉賓以後都要開搶」等。
2005年10月22日,大型白領交友遊園會在上海中山公園進行,約五千白領參加了遊園會,現場舉行了8分鐘交友活動。圖/視覺中國/朱良城
安全感、和諧、匹配,這些因素組合在一起或許是完美婚姻,卻不是愛情。
劉原不拒絕質疑或探討。她認為引發碰撞是節目存在的意義,而回到相親的切入點,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的婚戀觀碰撞。比如「門當戶對」這四個字,可能年輕人不太願意聽,但父母往往會認為門當戶對的婚姻比較和諧,這是他們的生活經驗或曾經的觀念所造成的。劉原說,代際觀念差異在每個時代都存在,最近幾十年社會生活方式的更新速度更加速了中國父母與孩子的理解隔閡,年輕人追求自由戀愛、精神獨立,中國父母也總是希望孩子能夠順利幸福,但中國父母從來不注重溝通的方式、方法,一心想把他們的人生經驗毫無保留地灌輸給孩子。
節目組表示,讓父母與子女在最敏感的婚戀問題同檯面對,也是給兩代人創造面對矛盾時相互尊重理解的機會。「最終一定是兩代人之間的相互磨合和相互妥協,這是我的觀點。」劉原注意到,一些嘉賓的父母幫兒女擇偶的標準在變化,因為父母和父母之間也在相互學習,他們會思考為什麼別家的孩子能順利牽手。
「你會發現,尊重孩子選擇的家庭牽手率更高,這對於其他家庭會有一個學習、影響和修正的作用。」劉原相信這種影響不僅是對上節目的嘉賓,也影響著電視機前的家長和單身男女,「比如,影響他們如何理解兒女,以及子女如何與自己父母或婚戀對象的父母溝通,如何優化自己以成為更令人嚮往的結婚對象等。」
電影《急速相親》。
通過調整方式而優化相親結果,《中國式相親》將父母引入相親節目以求相親成功率的設置,似乎很符合相親的原始目的,即促成婚配,也符合中國人對婚戀的理解——一種男女關係的穩定建立是兩個家庭的契約,而非愛情的延續,於是符合父母條件自然要比兩人直接見面看感覺靠譜。
性學專家李銀河曾說,「對於婚姻的穩定性來說,門當戶對是一個促進因素,一見鍾情是一個促退因素」,因為愛情是一種無規律的激情,相比婚姻中的條件指標,激情意味著不確定與風險。當然,從節目來看,現在人們對於「門當戶對」的理解已經不局限於門第、財富,而更看重消費觀、成長環境、興趣愛好、教育層次等。
在這種婚戀觀念與目的之下,熒屏相親節目出現新的趨勢。各大衛視貼出的2017年綜藝節目清單顯示,父母同場作戰或將是熒屏相親節目的新風向,除東方衛視《中國式相親》外,江蘇衛視的《牽手大師》、湖南衛視的《拜見父母大人》等,都是形式類似的節目。
至於這種趨勢是好是壞,只能根據每個人對婚戀的具體需求來判斷。如果是像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其作品《巨嬰國》中指出的「中國人的情感模式普遍都是在找媽」,那麼《中國式相親》是一個成功率很高的解決方案。
不過,安全感、和諧、匹配,這些東西組合在一起或許是完美的婚姻,也很像愛情,但畢竟不是愛情。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第484期
推薦閱讀:
※《 風雲雄霸天下》講的是什麼?
※奔跑吧(浙江衛視真人秀節目第五季)—搜狗百科
※我們結婚吧是什麼節目?
※《快樂大本營》是什麼樣的節目?
※看完遠方的家系列的節目有什麼樣的感受體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