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主講:佛教的精神與特色

2007-05-28 17:39(VCD⑦~⒁筆記)

碟⑦

○學佛也有學佛的掛礙和執著啊,為什麼?離不開假相嘛!他想離開那個假相,可是那煩惱一起來,還是貪嗔痴。所以,把這個語言轉換成實地的心境,叫作修行。

○假若一個人前生做了壞事,如果他今生能改過自新,去惡為善,就可能不會招致惡果了。

為什麼說「可能」呢?就比如一個人如果吃了毒藥(惡因),送到醫生那裡救治(善行),這個人的下場也有兩種:一種是化險為夷,另一種是死亡。這裡的原因最少牽涉到三方面:一、他中毒的深淺(所乾的壞事多少,犯的罪是哪一類等);二、他送醫的快慢(悔悟的遲早);三、救治的得法與否(行善的多少、種類、以及跟以前所造惡因之間的關係)。

但千萬不要誤會,以上的比喻,是不得已而說的,目的在幫助大家了解因果的真義而已。因為所謂「比喻」並不等於事實,只能說是「相似」而已。

佛教的因果說,縱橫無窮的宇宙人生,其中錯綜複雜,千頭萬緒,除了具有真實智慧(般若)的覺悟者(如佛菩薩四眾)之外,平凡的我們還不能突窺其奧妙。佛教謂之「因果大相續流」,又怎麼可能從中截下一段來觀察、分析呢?

○佛教對此所抱的態度:

一、繼續更積極地行善。因為這些善行,仍然在來日會有美滿的收穫。

二、對這種不可能改變的「惡果」(定業),要勇以忍受,因為君子敢做敢當,既然做錯了事,如同犯了法律,就要安心,耐心地接受處罰。怨天尤人或蓄意逃避,都是弱者的表現。

三、要從這些痛苦的報應中,切實地反省,從此更加的謹慎小心。

○在這個娑婆世界,成佛可不是容易的——小人太多,你所到之處,都是煩惱眾生。

○佛教是不崇拜偶像的,因為佛教講色即是空,講破相,講「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是最不講著相的東西。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本體,像冰是水遇冷凝成的,水是氫氧化合而成的,而氫氧等元素,又是由原子核、電子等集合而成的,哪裡有不變的實體呢?諸位能體會到這一句,就會開悟。

○色法要突破就很難,世間哪幾個不著相的呀?那個感受——碰到苦,能不牢騷、抱怨?碰到樂,你控制得住?中了十三億,能夠一覺到天明,統統不為所動,我

說你是菩薩再來。

○人類覺得可愛的東西,在佛看來,一文不值,照見五蘊皆空。

○為什麼寺院里還有那麼多的佛像呢?回答這個問題,一方面要顧到佛教高深的哲理;另一方面也不能抹煞佛教以方便為法門,救度眾生的作用。

一、哲理方面:佛教認為佛像是用木石等材料(因),由人工(緣)雕塑而成的。拆之即無,沒有不變的主體,所以本體是空的。而當初雕塑的工人,若做成觀音即觀音,做成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若做成瑪利亞,就是聖母。從這一點來看,我們稱它做「佛像」的東西,它的形狀、稱呼是假的——一尊佛像,站在蓮台上,你可以稱它做阿彌陀佛,也可以叫它釋迦佛、日月燈佛……等等,又何妨呢?如杯子,喝茶的叫茶杯,喝酒的叫酒杯,同樣是那個杯子,是不是?

以上的分析,在佛教,前者叫「空觀」,後者叫「假觀」,假觀是站在緣起的,站在現象界的;空觀是站在本體界。但雖然佛像的本體是空的,形狀、稱呼是假的(可隨意塑造、呼叫),但並不表示佛教否定佛像的存在,要我們用」中觀「來認識佛像的價值和用處。

空觀、假觀、中觀,這是後來大乘佛教,在天台宗,智者大師所創立的。如果你認為,還有一種東西叫作假觀、空觀、中觀,諸位,永遠不能開悟,打死不能解脫。有觀,就有能觀、所觀,修行如果到這個就進不去,佛教沒有這種東西,本來無一物不能有「能所」的東西。到最後沒有能所,他們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用這種方式來修行。所以到這個地方,要打破那個無始無明,難如登天,叫作觀念。如果你進入真實境,講空、假、中觀都行。有中嗎?左邊是著,右邊是著,中間當然也叫作著啊!佛教講無相,是絕對,所以用空假中,統統是方便說,真正萬法不可說,究竟處沒有辦法描述。要我們用中觀來認識佛像的價值和用處,那就是佛像可以使人興起「見賢思齊」之心,所以,修學佛道是不壞假相的。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呀!

二、方便濟眾:世上的人如果都有足夠的智慧了解:佛像只是讓人仰慕效法,使人見賢思齊的話,那麼就用不著佛像了。因為這裡佛在每個人的心中。諸位,問題就是那個心是什麼?你無法認識它,問題在這個地方。我們無量劫來,就是用妄想心。用楞嚴經講:我們若用真心,一念就進入不生不滅的清靜自性(可是記得!用真心還是妄,絕對的清靜自性,不能立一個真心,立一個妄心。一法不立,名為真心,講真心是破除妄,著一個真也是妄。我只能這麼說,你慢慢體悟看看。)那麼就用不著佛像了,因為這時佛在每個人的心中,在清風明月里,在山光水影中。而每一塊石頭,每根草,何事何物不能當作佛像來想、來看、來拜的?——不見一物,名為見道,看到一塊石頭,石頭緣起性空,見到雲彩,當體即空,佛性就現前。空後面附帶的,就是不值得你執著,不值得你分別,要附帶這個條件。

對於根器淺薄的眾生,則不得不用通俗的道理來引導。否則佛教就不能稱作平等、圓融而偉大了。

○經教通的,心性不通;有的人心性通達,經教看得不夠,權巧方便的智慧不夠,即論點只在某個角度。因此,要通宗又要通教,的確很困難!

○俗話說:條條大道通羅馬。道理與道理之間本是融會貫通。佛法是不二的,講理,就一定不壞事相,講事相,一定要會歸理體。講任何一件事情,是不能偏的,佛法是不二法門。眾生不一樣,看到什麼,就落入觀念,然後執著自己的觀念。

所以你學佛,你看什麼事情,就會比較融會貫通,比較不會武斷,也就比較不會偏激。對於任何的社會,或是哪一個異數,哪一種角度,你都可以圓滿的處理。

○寂靜涅槃:涅槃即不生不滅;寂靜是內心徹底無所著(不是安靜),徹底悟到諸法空相,那一種如如不動的,心靈寂靜的狀態。

碟⑧

○諸行無常:世間一切有形事物,都在一定的因果法則下(因緣果報),不斷地遷流變化。

○覺悟的人,時時刻刻他能起觀照,事事物物通退讓,他了解:進不一定不好,退不一定好;進不一定好,退不一定不好。有彈性,有智慧。

眾生不一樣,一講起話來,我就是對,你就是錯;我就是善,你就是惡。所以學佛以後,他會轉變:你大我小,你善我惡,你是我非,你好我壞。他會轉動,然後在這個恆常不變……他就可以保持一個永恆的清凈身、心靈,不為這個諸行無常、假相所迷惑。

○這個是不凈、苦、空、無常、無我的色身,是叫你遠離、放下這些假相;可是我們還有尊貴的佛性,還要靠這個不清凈的色身來修行呢。

諸法無我:從空間上來看,世間的一切事物,不論有形、無形,都沒有它永恆、獨立存在的實體,因為萬事萬物都是條件組成的暫時現象。所以叫作緣起如幻。緣起的喜怒哀樂也是幻有的,事過境遷,猶如春夢了無痕。

法,在此指「一切事與物」,包括物質與精神兩方面。我,在此指「獨立自存,而能自己作主宰」的意思。因為我們作不了主,所以是無我;世尊作得了主,講叫作真我。我們認識的這個叫作假我,而一個見性的人,他認識的叫作真我。由於諸法緣起緣滅,既無本體,也無自性,生滅由不了自己,所以才說「無我」。

○永恆的法身慧命叫做常住。能享受生命永恆的安樂、寧靜與自在。

○南無常住十方佛,就是我們清凈的自性、覺性。

南無常住十方法,就是永恆的真理。心性所展現、悟到的真理。

南無常住十方僧,就是我們無諍的智慧心,與世無諍。

○依法不依人:法是佛講的,他是空間的聖人,所以要依佛講的法。為什麼不依人?因為這些後代的人,多多少少總是有缺陷,有人格不圓滿的地方,畢竟是人嘛,不是釋迦牟尼佛。依人,他就有主觀,會加入自己的意思解釋佛法。

法,是顛撲不破的客觀事實,是亘古長存的真理。人固執而善變,(我們學佛後,這種固執會慢慢的一點一滴放下。固執,我們的病就會產生,痛苦就一定接踵而來,跑不掉的。)對於真理的判斷與認知,經常出於主觀的愛憎。所以,依賴人,對人盲目的崇拜與幻想,常常會不自覺地跟著人走上傲慢、偏見與錯誤的道路。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了義」就是究竟,就是大乘經典,但千萬不要輕視小乘,那是根本經典。

了義經就是直接而徹底地闡明真理的經典,不了義經叫作權巧方便(所以大乘叫作「開權顯實」)。不了義經是為了利生弘法的方便,而暫時所作的承諾和譬喻。

打個比方:某人得了肝癌,不久於人世,醫生對病人輕描淡寫地說:「好好休養,沒什麼嚴重。」這種安慰的法門,叫「不了義經」;而醫生對他的家人就會據實告知:「肝癌是絕症,好好地照顧他,配合治療來減輕他身心即將承受的巨大痛苦。」這種公布真相,讓家人有心理準備的說法,叫「了義經」。

○「念句佛號,就可以往生西方」這是方便說,是不了義的。念佛之外,還要具足一切善根福德因緣。

○當你下定決心,深信佛語,誓死不退,無所疑惑,方便說就是實相究竟說,悟道的人,方便就是究竟實相。

○能分辨了義與不了義,才能快樂自在地學佛。

依義不依語:「義」就是義理,詮釋無生的義理。不能依種種的音聲、語言。

就如伸出指頭指月亮,指頭是「語」,月亮是「義」。所以看佛書,聽法語,千萬不要執著於經文的表相,一定要深入文字的底蘊,吸取它的真髓才好。義是佛的心,要你悟入無生,而你卻一味的依照文字去解讀,所以才會一臉茫然地指著《金剛經》說:「你看!經上明明這樣說:『若人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可見念佛是邪門外道。」

多糟糕的誤解!世尊這句話什麼意思?若人用音聲求我,音聲就是假相,如果你在這個假相上,要找到你的清凈自性,這個「我」(就是每一個人的真如自性),這句話的意思是,著相而求百千劫。如果有人用這個假相的音聲,求我們每一個人的清凈自性,是不能見到這個清凈、不生不滅的涅槃自性,即不能見如來。不能見如來,不是不能見釋迦牟尼佛。

念佛,它是注重專心,從精進、專心,培養「事一心不亂」,最後悟入「理一心不亂」,目的還是叫你見如來,一樣的。佛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只會用嘴巴來念佛、求佛,而不懂得反求諸已(迴光返照),不能醒悟,不能用心法,那麼這種「,心外求法」的修行,就是邪道。

因此佛教反對望文生義或拘泥於文字。

○六塵,會污染我們清凈自性,所以叫塵。

○感觀,是錯誤的證人。

○性識周遍法界,你要悟到這個性,就在虛妄不實時同時放下,那一念就是清凈自性,不能另外再找別的地方。不執著、不貪戀,就是清凈自性。慢慢的修行無間道,守心為第一,在剎那間見到的清凈自性,而這樣子堅持,時間逐漸會加長,禪定就存在。

你只要記得,那個是假相,不值得你這樣子追求,不值得你這樣的痛苦,不值得你這樣子的委屈、不滿、抱怨、嫉妒。從無常切入、放下。

○依智不依識:智就是真心,識就是妄心,所謂智,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妙心,般若的心;識是執著、分別的心。

識的產生,是根與塵的相互接觸,是暫起而幻有的。

所以佛陀不贊成拿這些「不實的認知或感覺(識)」來作為我們尋求真理、解脫煩惱的依靠。這個執著、分別心,識,既然不能作為我們的依靠,那麼依靠什麼好呢?「智慧」最好。

這裡的「智慧」,不是指小聰明而言,那是「世智辯聰」,即:雖然口才很好,但不能開智慧,不能了生死,凡是不能放執著的,叫世智辯聰。煩惱一堆,繼續造業。

○見性有什麼好處?就是站在高處,看眾生怎麼過日子。

○所以,為什麼我要看電視?我要掌握時代的脈動,我要了解整個社會發生的狀況,現在年輕人的取向是什麼?老年人需要給予的是什麼?現在時代走到一個時空不同的轉換處,我作為一個法師,我應當掌握什麼重點來弘法,畢竟我是知識份子。我需要很多的知識、門路、管道、訊息,講給大家聽。

○依智,即自內證的功夫。不要為了一點小事牽腸掛肚,不要把自己搞得像精神病一樣,不要給自己壓力。

○四諦是原始佛教的總綱,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

○「滅諦」即是涅槃。

碟⑨⑩缺)碟⑾(講到六波羅蜜)

○修行的道路是極其崎嶇艱難,若無忍辱功夫,則不易貫徹,中途極易萌生退心,退道心。

同時修行時,常會有人故意譏笑,說你迷信、消極,還笑出家人是社會的寄生蟲。

○佛陀都沒有辦法做到每一個人統統滿意。在這個娑婆世界,做到每一個人都讚歎你,叫做不正常。這個世間叫作有病,這裡不是極樂世界啊,你搞清楚啊,你佛法要送給人家,還要看他有沒有這個因緣跟善根,他不毀謗你,已經不得了啦。師父進入佛門三十年了,深深的領悟到,跨進大門一步的人,佛弟子,我都要非常讚歎他!不簡單的,這一條路太難走了!

記得!今天的執著、衝突、煩惱、分別、無量的苦痛、委屈,到明天早上睡醒,一定要把它忘光光。提都不要提,講都不要講,統統無所掛礙。令你不愉快的人,走到你的前面來,你一樣當作沒發生過任何事情。

什麼叫作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這個世間從來沒發生過任何事情。過去心不可得,天大的事情,都沒有什麼神經,該負的責任要負,該做的工作要做。

今天哪一個人看了很討厭,我告訴你:一百年後,這些執著、這些掛礙,完全沒有意義。

○精進就是:向前努力不懈的意思。我們做一件事,想要成功,一定要有恆地努力才行。

禪定就是:「靜慮」的功夫或境界。有執著,就沒辦法進入禪定,每天都在假相里起伏、妄動。類似莊子所說的「用志不紛」,紛就是紛亂,「乃凝於神」,凝就是集中的意思,你只要用志,不亂,你的神就可以集中。就是「心思不雜亂,精神能集中」的意思。諸位,這只是個方便說,真正的禪定不是這樣。

真正的禪定,是來自於清凈自性無所住,自然無所住,自然進入禪定,二六時中都在定,無相的東西,哪裡不定呢?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對外界要淡泊,堅定意志;看得破的人,心就寧靜,忍得過,他就能夠有遙遠的理想,功夫才能深。

○這個形式就變成敲敲打打,就是佛教。佛教的根本精神在哪裡?它在悟。

不能以色見我,不能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現在的法會)叫作善巧方便。

你內心有悟,我們有弘法,那麼所有善巧方便,統統叫作實相。

大乘佛法的悲哀,就在於開太多的方便,流於種種繁瑣的宗教儀式,而使人迷,著迷在這個相的東西。

○佛法本身是很實用的東西,可是給後代的眾生搞得已經不像佛教,根本精神也看不到,算命的、看地理的、敲敲打打的、擲杯茭的、抽籤的,反正拜佛求感應,禮佛希望見到光……所以大乘佛教就叫作稀釋的牛奶,小乘的佛教,牛奶味很重,叫作原始佛教。

所以,善巧方便要配合實相,究竟涅槃的道理,要配合善巧方便的法會,缺一不行。

○重視理論,不重實踐,這是近代中國佛教之所以衰微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佛學如變成了徒有深奧理論的玄學,而不能應用到人類生活上去,豈不是空中樓閣?

所以,我們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要面對了現實,去超越它。

○我去打過很多法師的佛七,佛七就這樣子:大聲念佛見大佛,小聲念佛見小佛,不出聲別想見佛。

我現在不一樣:大徹大悟見大佛,小徹小悟見小佛,不徹不悟,老實堅持念佛,照樣花開見佛。

碟⒁

○有疑問一定要找學問好的老師請教,絕不能糊裡糊塗地,隨便在半路上找一個一知半解的人來解答,因為他不可能給你正確的答覆。

哲學家說過:一知半解比無知更可怕。

因為如果不知道的,他就答不知道,你也沒什麼損失;而他懂得那麼一點點,也不叫作懂,然後就隨便回答,你就信以為真。

○什麼叫作僧?擺平了自己就叫僧。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完————


推薦閱讀:

這14家全世界最有特色的星巴克,你去過幾家?
特色診斷學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法科強校
烤全羊介紹 | 天沁神農生態園 | 天沁神農生態園特色生態餐飲娛樂休閑場所,甘肅餐飲,甘肅...
西班牙和葡萄牙可以買什麼?

TAG:精神 | 佛教 | 特色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