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虛實相生」法在詩詞中的妙用
五、巧妙變形,蘊藉豐富
所謂變形,指的是詩人在創作過程中,出於一定的審美理想和表達的需要,對所要反映的客觀事物和社會生活,有意地改變它的性質、形式、色彩等,使它們的表現力增強,以誘發讀者產生獨特的審美感受。
變形的方式多種多樣,下面簡單介紹幾種:
1.感覺變形
這是一種有意歪曲和改變人對客觀事物的正常感覺所造成的變形。
感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官(眼、耳、鼻、舌、身)時,人的大腦對事物的個別屬性(顏色、形態、氣味、溫度、輕重、軟硬等)的反映。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即所謂的五官生五覺。此外,還有第六感覺的說法,有人認為是一種心靈感應,有點唯心主義,其實類似於直覺,即作者通過感官直接迅速地感受、捕捉和反映客觀對象時,越過邏輯推理,剎那間領悟到某種事物的內在本質,分科學直覺和藝術直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常感覺是有什麼樣的客觀事物就有什麼樣的反映,如松樹是綠的,太陽是圓的等等。而詩的感覺變形則是有意歪曲和改變了人對客觀事物的正常感覺,以一種新的感覺,創造出一種新的形象、新的世界,如:「早晨起來/這世界便有點異常/太陽是方的」;「星星閃著冷眼」等等。
感覺變形,可藉助「通感」的藝術手法來變。通感,就是要開放五官,將各種感覺相互溝通、形成錯位與轉換,創造出有聲有色、可觸可感的新奇世界。
感覺變形,還可藉助「幻變」的藝術手法來變。幻變,就是讓事物的形態在情感的作用下,擺脫自然規律的束縛,發生自由的變幻,一種形象變為另一種形象,抽象的事物變為形象的事物。我們來看看以下幾首詩:
秋塘小立
高昌
老荷撐起老時光,多少鄉愁已泛黃。
枯葉橫斜寒瓣仄,當年蝴蝶去何方?
英子簡評:
作者於秋塘小立,所見之實景為「老荷」,此「老荷」勾起了無限鄉愁。「鄉愁」應是對故鄉的一種愁思,作者巧以感覺變形,將這種愁思著上了色彩,「已泛黃」讓人感覺到「鄉愁」的可視性,感覺到鄉愁的具象特徵,進而感嘆鄉愁的流遠,與起句的「老時光」相吻合。轉結亦是虛實相生,轉為實筆,結為由此引發的聯想,巧問當年與荷相伴的蝴蝶去了何方,實是耐人尋味。
丁酉初夏夜遊珠江
抱朴書生
羊城初夏夜,畫舫任逍遙。
拂面江風細,黏人月色嬌。
一聲新粵曲,七彩小蠻腰。
未及回神思,聞過海印橋。
英子簡評:
風是無形的事物,看不見、摸不著,我們對風的正常感覺應是冷或熱等等,然此詩頷聯則寫道「拂面江風細」,此處亦是採用了感覺變形的藝術手法,改變了風的性質,「細」賦予風以形狀之特點,寫出了拂面而來的涼風徐徐,從而襯托出詩人夏夜遊珠江的愉悅心情,足見其逍遙之態。對句的「月色嬌」亦是感覺變形的手法,月色,給人的感覺應是明或暗,然作者賦予其「嬌」的特點,更見月色之美好,亦含有擬人的成分。運用感覺變形,虛實巧妙結合,給人美好感受。
龜山夏夜
楚留光
遠望瑤台初啟扉,航班星際出重圍。
一窗燈火谷中瀉,半嶺蟲聲泉上飛。
螢點輕盈若仙逸,蒼山雄峻似神威。
若能此景長相守,靜蓄詩心終不違。
英子簡評:
此律結構嚴謹,開合有致。首聯以站在龜山上遠望「瑤台」起筆。中二聯描摹細膩,詩語空靈入味。頷聯描景生動傳神,給人遐想:幽谷流瀉了一窗燈火,幽清的夜晚涼風徐徐。對句以通感手法狀寫蟲聲,「泉上飛」突出蟲聲之流動狀態,更覺夏夜之縹緲。頸聯富於想像,且對比鮮明,極富生趣。螢火蟲在夜空中飄飛,猶如仙女翩躚起舞,突出其飄忽之特點,更增夏夜之迷離;蒼山高峻,貌似威武的巨靈。此句動靜相宜,狀貌傳神,生動之極。尾聯自然抒情,表達對龜山夏夜的喜愛之情,尤以「蓄」用得精妙。全詩立足龜山,由遠及近,視覺獨特,描景細膩,想像合理豐富,這是詩人早期的作品,藝術手法尚不如後期作品,但頷聯為全詩增色不少。
2.虛擬變形
客觀事物本來不具有某種形態、性質和特徵,詩人通過想像性虛擬,可以使之變得具有。如:
麥秸垛
高昌
一夢天涯萬里回,風吹蒼髮漫相催。
鄉情暖似麥秸垛,老柵欄邊堆幾堆。
英子點評:
鄉情存於心間,是無形的,然詩人將其虛擬變形為麥秸垛,染上了溫度,賦予了形態,變得具體可感,就像麥秸垛一樣可以堆放在老柵欄邊。如此這般,很好地借麥秸垛表達了思鄉之情,手法高妙。
月夜偶占
劉夢芙
謝了梨花後,春歸夏漸長。
蘅皋留夢綠,蘭佩伴衣香。
乘鷖雲千里,懷人水一方。
月光舒玉臂,抱我倚欄涼。
英子簡評:
此詩空明澄澈,虛實相生之手法運用得尤為獨到。由於「春歸夏漸長」,連夢也染上了綠的色彩,此句賦予夢這一無形物象以可感知的顏色,讓人感覺夏的美好。尾聯妙筆,「月光舒玉臂」亦是採用虛擬變形之手法,將月光虛擬為舒展玉臂的人兒,情意滿滿,再著一「抱」字,盡得風流,將月光籠罩自身的美好感覺寫得溫馨浪漫,物我完全相融。與其說是自然擁抱著詩人,不如說是詩人的心擁抱著自然,那種無欲於塵世的高潔情懷盡顯其中。
臨江仙·鳳凰城
林峰
岸曲江樓浮翠,參差水閣疏明。嵐光遙落鳳凰城。夢隨漁火遠,思逐暮雲生。
鳥宿數枝花小,帆低一葉風輕。笙歌夜笛滿煙汀。今宵人去後,誰送月西行。
英子簡評:
詞中的「嵐光遙落鳳凰城。」著一「落」字,美景頓出。那山間的裊裊煙雲經過陽光照射,反射出點點光彩,遙遙地落在鳳凰城身上,給這座美麗的小城披上一件光彩華麗的衣裳。「遙落」似輕描淡寫,卻傳神地表現了傍晚的霞光映照在城市的美景,「落」字煉得出味,化無形為有形,將光彩這一無形的事物轉化為有形可感,我們似乎可以抓住這一美麗的瞬間。
作者巧用動詞,化無形為有形。我們知道,動詞在詩詞作品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用得巧妙,可讓作品熠熠生輝。這首詞的動詞初看無什麼特別之處,細品則出味矣。「浮翠」之「浮」使得翠色有了層次感;「遙落」之「落」讓嵐光有了「歸宿」;「滿」使得笙歌與夜笛有了空間感;「隨」和「遠」,「逐」和「生」則使「夢」與「思」這些無形意念得以寄托在有形可感的事物上。總之,化無形為有形,可使事物特徵更加鮮明,語言也更具柔韌性與形象性。
倒影初秋
楊春傑
窗前光影句中煙,一霎涼生驚噪蟬。
我與秋風初執手,無端握痛是流年。
英子簡評:
秋風是無形的事物,然作者卻能與之「執手」,實際上已經將其虛擬為有形的具象了。如此虛擬變形,目的是為了感嘆時光的流逝:無端握痛是流年。與秋風相握,感知到的是痛感,痛惜時光的無情,一種傷懷即上心頭,很好地表達了自我情懷。
現實中有許多無形的事物,我們難以捕捉,這種無形的事物既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諸如自然界的「風」來無影去無蹤,如何表現?人之悲歡離合等思緒,藏於心底,如何知曉?一些抽象的事理,如何讓人感知理解? 這就需要發揮想像,將無形的事物轉化為有形可感的事物。我們彷彿可以觸摸,可以視聽,可以直接感受!這樣才能觸動讀者心弦,感知也會隨之明朗,並隨作者的寫作脈搏一起跳動。
李嶠的《風》這首詩能讓人看到風的力量。如果把詩題蓋住,這首詩就是一則謎語,這是此詩的一大妙處:「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風是無形的,風又是實在的,我們看不到風,卻能感受到風。秋風能掃盡落葉,春風能催開鮮花,風能激起千層浪,風能吹得萬竹斜。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風」在作者筆下,變得形象生動,讀後彷彿滿紙是颯颯的風聲,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聞、耳可以聽。這是作者通過平時的觀察,加上豐富的想像,將「風」這一無形卻又存在的事物賦予鮮活的生命力,通過對其他事物的動態描繪,給「風」做了形象化的詮釋。如果沒有想像,不可能將「風」描寫得如此傳神。將無形化為有形,這首詩可說是一個範本。
人之喜怒哀樂在詩詞中如何表現呢?這些無形的情感因人而異,如何將無形化為有形呢?如「愁」這種思緒在古典詩詞中多有表現。中國古典詩人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李煜有時將「愁」想像成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相見歡》),有時又想像成隨地而生的春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還想像成滾滾東去的江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李清照則想像「愁」也有重量:「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賀鑄更把「愁」想像成一幅組合圖像:「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相思」這種情懷也很抽象,亦是無形的情感,王維將這種抽象的情感化為具體的紅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借物寓理是古詩詞常用的手法,其實也是將抽象的事理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賦予其生命力 。蘇軾為了說明「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這一事理,巧妙地將事理蘊於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之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他更是把自己超然達觀的思想賦予陰晴圓缺的月亮:「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
音樂語彙也是抽象的。如何將抽象的音樂語彙變成具體可感的形象,詩人們也各自調動自己的想像力。清人方扶南將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和韓愈的《聽穎師彈琴》推許為「摹寫聲音至文」。
3.比喻變形
運用比喻手法,對客觀事物的原態進行變形,包括明喻、暗喻、借喻等。關鍵是要找准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一定要貼切、新奇、傳情、達意。這種方法離不開聯想和想像。如:
卜運算元·那愛
高昌
總是在奔波,總是求溫飽。總是風霜雨雪多,總是真情少。
那夢美如花,那愛青如草。那朵卿雲渡彩虹,那點陽光好。
英子簡評:
這首詞語意順暢,很有味道,過片句採用了比喻的形式將虛幻的夢比作實實在在的花兒,讓人感覺到夢境像花兒一樣美好;將愛比作青草,表現了愛的活力。詩人通過比喻,將無形的夢與愛變形為花和草,讓人感覺到希望的美好。如此虛實相生,給人想像空間,令人回味。
高昌老師有好些絕句輕靈可愛,運用比喻變形的手法是其作品顯得空靈的原因之一,以下兩首亦是如此:
和葉嘉瑩老師
恭王府海棠雅集絕句(其一)
高昌
美在海棠花醒時,茜紅胭粉絕塵姿。
憐春心事飛如蝶,一顫蒼枝有所思。
英子點評:
起承寫實,轉為虛筆,頓生憐春之感,此種傷春情懷,作者以「飛如蝶」這一比喻變形,道出春天的美好短暫,道出憐春心事的美麗。
笨槐
高昌
故鄉翻覺在他鄉,不見當年老院牆。
只有笨槐知舊我,花開猶似鬢絲蒼。
英子點評:
「笨槐」語意雙關,既是實景,又是心中對故鄉深深的眷戀。轉結妙筆,結句採用比喻變形的手法,將笨槐之花變形為蒼白的鬢絲,巧妙地表達了思鄉之情,給人回味。
4.誇張變形
運用誇張手法,有意對客觀事物的某些特點進行誇大(縮小),造成變形。
如李白的詩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誇大)
毛澤東的詩句:「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縮小)
含鄱口
曹龍樹
高空誰劈紫金芙,遠水長天手可揄。
擬似巨鯨張海口,西江不吸吸鄱湖。
英子簡評:
含鄱口是廬山景區的一個景點,它勢如奔馬,又宛如游龍,神氣活現地橫亘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間,張著大口似乎要鯨吞鄱陽湖水,因此得名。 含鄱口的奇妙就在於一個「函」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嶺函」的氣勢。曹龍樹的《含鄱口》最能真切地寫出含鄱口的險要之特點,讓人如臨其境,從而成為曹龍樹廬山詩的代表作之一。
開篇巧設問句,想像奇特,由含鄱口的形態想像其來由:是誰在高空將它劈開的,留下了這張「大口」,即便是長天遠水,一樣隨手可揄。起承以誇張、擬人手法寫出了含鄱口的巨大、高聳,足可包容萬象。轉結繼續生髮想像,以形象的比喻、大膽的誇張手法進一步突出含鄱口的深刻含義,說明其名的來由,再次表現含鄱口的宏偉氣勢。作者將含鄱口比作巨鯨,此「巨鯨」張開海口將鄱陽湖吸入體內。如此化靜為動,突出了含鄱口險要的特點。比擬與誇張手法的運用,增添了想像的色彩,使得全詩張力十足。
推薦閱讀:
※古詩詞中的意象解讀(2)
※略談舊體詩詞的生命力
※如何賞析《陌上桑》?
※詩詞晚讀:唐朝的戰爭詩歌
TAG: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