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給別人喜歡自己的理由

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使人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給人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促進身心健康,因此青年學生普遍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但是,許多同學常常不能如願,有嚴重的失敗感。其中不乏外界因素的局限,也有個體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如有的是由於認知的原因,不願與人交往;有的是由於性情的原因,不敢與人交往;有的是由於技巧的原因,不善與人交往;有的是由於品格的原因,人們不願與其交往。主要原因有:

 1、自卑心理 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知,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優勢太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2、自傲心理 與自卑心理相反。在交往中過高地估計自己,總覺得自己優於別人,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甚至不願與人為伍。

 3、自戀心理 自傲心理側重於外部行為表現,自戀心理主要是指內部的心理體驗,表現為過分地自我關心,自我欣賞,覺得自己才高貌美,總抱怨別人不重視他、不欣賞他。

 4、害羞心理 在交往中,過於羞澀拘束,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準確、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成為人際交往中的被動者。

 5、封閉心理 表現為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和慾望掩蓋起來,過分地自我剋制,使交往無法深入。

 6、敏感心理 表現為在交往過程中,自我牽連傾向太重,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多疑,往往陷入痛苦和焦慮之中。

 7、恐懼心理 在交往中,特別是在大庭廣眾之中,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擔心和害怕,以至於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會發展為交往恐懼症。

 8、孤僻心理 行為怪癖、偏執,為人孤獨,不願與人交往,幾乎沒有什麼知心朋友和人際往來,卻時常抱怨自己生活在人際情感的沙漠中。

 

 怎樣給別人喜歡自己的理由,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遵循以下五個交往原則至關重要:

 

一是互益原則

 人際關係,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關係,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因此,人際關係的變化與發展決定於雙方社會需要的滿足的程度。如果雙方在相互交往中都獲得了各自的社會需要的滿足,相互之間才能發生並保持接近的心理關係,表現為友好的情感,反之就可能彼此疏遠。不同層次的人際關係反映了人和人之間相互需要的吸引的程度。

 

二是誠信原則

 以誠待人,講求信義是人際交往得以延續和深化的保證。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著心誠意善的動機和態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納、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鳴,使交往關係鞏固和發展。

 

三是尊重原則

 儘管由於主、客觀因素影響,人與人在氣質、性格、能力、知識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才能保持人際交往各方的平等地位。有位同學家中遇到不幸,斷了經濟來源。班上一位同學得知消息,立即在大庭廣眾之下,給他一百元,結果那位非但不感激,而且很生氣。如果熱心助人者,能體諒同學的自尊心,換一種幫助的方式,如以無息借予或互通有無等,情況或許會好得多。

 

 四是寬容原則

 寬容表現在對非原則問題不斤斤計較,能夠寬以待人,求同存異,以德報怨。寬容有助於擴大交往空間,滋潤人際關係,消除人際間的緊張和矛盾。在人際交往中,由於個體差異或不可預見的陰差陽錯,因誤會、不理解而產生矛盾不可避免。如果有人刺著你或傷著你,你就耿耿於懷,以牙還牙,必然導致惡性循環。反之,如果你相信人的感情是可以誘導的,絕大多數人都可以良心發現,虛懷若谷,寬容別人,「投之以木桃」,則他人遲早也會禮尚往來而「報之以瓊瑤」的。

 

五是適度原則

 交往的時間要適度。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要防止因過於強調交往的重要性而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交往的距離要適度。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很必要的,只是不同程度的朋友其距離的大小可以有區別。

 交往的頻度要適度。有的同學交往,關係好時,形影不離。一朝不和,即互相攻擊,老死不相往來,這對雙方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發展都不利。人際交往,應該疏密有度。


推薦閱讀:

教你自己就會看風水
八字分析,看性格奧秘,你以為自己是什麼性格
一個人怎樣獨自跨年?
♀♂告訴自己一點道理♀♂
財運是自己修來的,杜絕幾種漏財行為!

TAG:自己 | 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