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助威習總訪美:俄出兵敘利亞對美國鯁喉
就在咱習大大訪美前夕,俄羅斯的神兵進入了敘利亞。看似兩者不太相干,但俄軍入敘卻是中美博弈有利於中方的一張好牌。這不僅可以使中國站上逼美合作反恐、紓解歐洲難民潮的道德制高點,更有調動美軍回歸中東、解圍南海之功效。這方面的情況我將在以後做具體分析,本篇著重分析俄向敘利亞派出神兵的妙招。
俄羅斯是否將「神兵」派往了敘利亞?
9月初,媒體率先披露,希臘將允許兩架俄羅斯軍機在9月1日至24日之間經過其領空飛抵敘利亞。由此拉開了美俄隔空角力敘利亞的序幕。
當希臘政府證實已經允許俄軍機飛越領空前往敘利亞後,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也證實確有其事。這也許本就是俄希之間的雙簧,但美國人不再冷靜了。
正逢敘利亞難民潮蜂擁歐洲之時,儘管美國政府在對於敘利亞難民潮問題的反應謹慎,但在俄羅斯介入敘利亞的問題上響應積極。當美國獲知俄軍機過境希臘的消息後,立即力壓希臘拒絕俄羅斯的請求,希臘只得照辦。
然而,就在希臘政府迫於美國壓力拒絕俄羅斯軍機過境後,伊朗立即宣布將允許俄羅斯飛機經過其領空飛抵敘利亞。
接著,美國國防部官員稱,俄羅斯向敘利亞派遣了200名海軍人員,並在一個機場部署了7輛坦克、一些短程制導導彈發射系統和十幾輛裝甲車。此外,俄羅斯還在敘利亞城市拉塔基亞附近建造一個「轉運空軍基地」。
日前,更有一名匿名美國官員透露,美國已發現俄制SA-22防空系統在拉塔基亞部署,但尚未弄清發射架上是否有導彈,此外4架蘇-27戰機已部署在敘利亞空軍基地。俄還在當地建造了可容納2000名軍事人員的設施,並已動用至少20架次俄安-124運輸機運送武器裝備,這些運輸機幾乎都飛越兩伊上空。
很顯然,俄羅斯不僅已經有兵力和裝備部署到敘利亞,而且還有更大規模兵力和裝備部署的趨勢。
對此,俄羅斯也大大方方地承認已經「深度介入敘利亞」,並且還表示將在9月下旬在敘利亞海域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似乎一切看點都在聯合國大會召開期間的9月下旬。
那麼,俄羅斯為何要出兵敘利亞呢?
俄羅斯給出出兵敘利亞理的由很簡單,一是給巴沙爾·阿薩德的政府軍反恐提供軍援和培訓;二是在敘利亞海域進行軍事演習。
然而,美國對俄羅斯出兵敘利亞卻感到非常的緊張。自俄羅斯高調錶示出兵敘利亞後,美國國務卿克里就多次主動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通電話。
美國國務卿克里與俄外長拉夫羅夫通電話,顯然是要逼迫俄羅斯改變主意,甚至直接威脅說「俄羅斯軍隊在敘利亞的活動,有可能與美軍和盟國發生直接衝突。」
對於美國人的這種「關切」,俄羅斯顯然沒有買賬。俄外長拉夫羅夫表示,俄軍方人員在敘已存在多年,他們主要培訓敘軍人使用從俄採購的武器裝備。言下之意,你美國人別再多費口舌了。
針對俄羅斯早已出兵敘利亞的說法,我在網上進行了查證。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2012年3月19日的報道說,俄羅斯海軍的「伊曼」號油輪抵達了地中海沿岸的塔爾圖斯港,並載有一支俄羅斯海軍陸戰隊的反恐部隊。
對於福克斯新聞網的報道,當時的俄國防部承認「伊曼」號10天前就抵達了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但表示此行旨在協助俄海軍艦隻在亞丁灣執行反海盜巡邏任務,以「彰顯俄羅斯在這一動蕩地區的存在」,同時為俄公民的可能撤離做準備。
由此看來,俄羅斯的這支「神兵」已經在敘利亞潛伏了三年。與三年前俄軍「稍稍」進入敘利亞相比,如今的俄軍不僅是高調地進入敘利亞,而且還要在敘利亞海域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顯然有其深刻的用意。
那麼,俄羅斯高調向敘利亞派兵用意何在呢?
俄羅斯外長在同克里通電話時指出,空中打擊是無法戰勝「伊斯蘭國」恐怖勢力的,打擊「伊斯蘭國」最有效和最強大的力量是敘政府軍。
拉夫羅夫還提醒美國人,國際聯盟應當根據2012年6月30日簽署的《日內瓦公報》,在打擊「伊斯蘭國」方面同敘政府開展合作,促成敘政府與反對派對話,結束敘利亞衝突。
很顯然,俄羅斯出兵敘利亞打的是反恐旗號,一是俄軍將正式介入敘利亞的反恐,二是支持敘利亞政府軍參與反恐。
那麼,俄羅斯出兵敘利亞真是為了反恐嗎?
我在「世紀決戰」的系列篇里曾指出,中俄聯手針對美國的世紀之戰有兩個主要任務,一是以中國為主導、俄國配合的摧毀美元霸權之戰;二是以俄國為主、中國配合的解體北約、摧毀美國軍事霸權之戰,並且這兩大世紀之戰是相互策應的。
近一年來,不是中美激烈交鋒,就是美俄關係緊張,這幾乎成了貫例了。
日前,中美好不容易就網路安全問題、人民幣匯率問題以及中國在美「獵狐」等問題的較量初步達成共識,雙方滿懷期待地迎接習總訪美。中美關係緩和了,於是,俄羅斯又出招了。
我在《世紀決戰之解體北約》中曾分析認為,俄羅斯近期目標可能是拿下烏克蘭的馬里烏波爾,以達到肢解烏克蘭、分化美歐同盟的目的。而美歐重兵部署烏克蘭及其周邊,也正是預防俄羅斯的這一招。
然而,俄羅斯再次來個聲東擊西,突然出兵敘利亞,打了美歐一個措手不及。俄羅斯出兵敘利亞的效果,顯然要比拿下馬里烏波爾好上百倍。
在我看來,俄羅斯的高調出兵敘利亞,就是拉開與美國在中東角斗的架勢,而俄羅斯的這一絕招,似乎能將奧巴馬逼入絕境。
那麼,俄羅斯出「神兵」入敘利亞能起到什麼功效呢?
個人認為,至少可以起到三大功效。
第一,坐實中東。
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中東的軍事存在就不斷萎縮,中東這個美蘇博弈場成了美國人的天下,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成了俄羅斯在中東的最後一點顏面。
美國為徹底消滅俄羅斯對中東的影響力,一直對伊朗和敘利亞兩個俄羅斯的中東盟友追著打。
當年,美國顛覆伊拉克政權後,最大的願望就是顛覆伊朗政權。於是,就尋找種種理由通過聯合國對伊朗實施制裁。然而,伊斯蘭國興起後,美國不僅無力顛覆伊朗政權,而且還企圖藉助伊朗遏制伊斯蘭國的擴張。伊朗核協議的簽署,為伊朗帶來了喘息的機會,也為俄羅斯光明正大地重返中東鋪平了道路。
當美國感到無力顛覆伊朗政權後,便把俄羅斯的另一個盟友——敘利亞政權作為顛覆的目標。就在美國以敘利亞藏有大規模化學武器、威脅世界安全為由企圖武力解決時,普京以「化武換和平」解救敘利亞於危難之際。
當伊斯蘭國在敘利亞興風作浪時,美國人似乎看到機會。於是,大力扶持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名義上支持反政府武裝打擊伊斯蘭國,實際上坐等這兩股力量合夥摧毀巴沙爾政權。
俄羅斯眼見反政府勢力和伊斯蘭國的範圍不斷擴大,甚至直接威脅到俄中東唯一的軍事基地——塔爾圖斯港時,顯然是心急如焚。
正在此時,也不知是哪一把火點燃了敘利亞難民蜂擁歐洲的乾柴,為俄羅斯名正言順地進入敘利亞提供了契機。
可以肯定,俄軍帶著坦克、裝甲車進駐敘利亞,將對敘利亞政府軍以極大的鼓舞,並對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和伊斯蘭國恐怖組織以有力地震懾。
如此一來,不僅粉碎了美國顛覆巴沙爾政權的美夢,也為穩定敘利亞國內局勢、減少難民外流創造了可能,為俄羅斯贏得了道義制高點,同時,還為俄羅斯坐實中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分化美歐。
我在《世紀決戰之解體北約》中分析了解體北約的可能性,其關鍵點就是分化美歐同盟。
美國製造烏克蘭危機迫使普京收復克里米亞,也為美歐聯合制裁俄羅斯提供了借口。然而,持續對俄羅斯的制裁也加深了歐洲國家自身的經濟困境,但已經被美國綁架在北約戰國上的歐洲國家也無可奈何,只得硬著頭皮死撐。
眼下,儘管北約名義上形成了圍堵俄羅斯、保護烏克蘭的局面,但實際上北約內部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分化。俄羅斯如果真的強行拿下馬里烏波爾,或許就會將北約分化瓦解表面化。當然,如果真的那麼做,俄羅斯也必須付出慘重的代價。
如今,俄羅斯以一支神兵進入敘利亞反恐,不僅掌控了道義制高點,而且也深受歐洲人的歡迎。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在第一時間表示,支持俄羅斯在中東反恐中發揮作用。
畢竟歐洲國家也是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的受害者,尤其是近日湧入歐洲的難民潮,使本就陷入經濟困境歐盟成員國苦不堪言,很多民眾不斷抱怨本國政府緊跟美國的外交政策的錯誤,遭到了報應。
因此,當俄羅斯的神兵高調進入敘利亞後,很多歐洲國家都立場鮮明地表示,支持俄羅斯參與中東反恐。如此一來,反對俄軍介入敘利亞的唯有美國等少數國家了,無疑為分化美歐關係起到催化作用。
第三,逼美妥協。
美國挾持盟友對俄羅斯實施了一年多制裁,俄羅斯經濟一直處於「嚴冬」中,普京也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普京儘管也對歐盟實施了反制裁,但相比之下自己遭受的損失更大。如果歐洲人還能扛得住的話,俄羅斯若不是中國的力挺還真難說能堅持多久。
現在俄羅斯借反恐之名出兵敘利亞,無疑是將了美國一軍,也把美國在中東是否真反恐的面目曝露了一清二楚。
很顯然,美國在中東不是真反恐,他是要借反恐之名顛覆敘利亞政權。眼看目標就要實現了,卻被俄羅斯插上一杠子,美國人能不惱火嗎?
俄羅斯的這一招堪稱一絕,被逼無奈的美國人只得轉變立場。美國國務卿克里在9月19日與英國外交大臣哈蒙德會談時表示,「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必須下台,這是結束敘利亞內戰的必要條件之一」,不過他暗示「巴沙爾下台的時間和方式可以商量」。克里還表示,「如果俄軍在敘利亞的重點是打擊『伊斯蘭國』而非支持巴沙爾當局,奧巴馬政府表示歡迎」。
看到沒有?美國人已經放棄顛覆敘利亞政權的打算了,把巴沙爾「辭職」作為條件了,而且是「時間和方式都可以商量」。
我們暫且不討論美國是否打算接受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參與反恐,但美國態度的轉變無疑為俄羅斯向美國討價還價提供可能。
目前,咱國家習主席正在美國訪問,反恐是少不了話題。也許習總會告訴美國人,如果沒有中俄和世界人民共同參與的反恐,是不可能取得實質性勝利的。
俄羅斯出兵敘利亞已經讓美國人看清楚了,排除俄、敘參與的聯合反恐,或許也將使歐美在反恐的道路上分道揚鑣。
本人認為,習奧會晤後,或許普奧也會在聯大會議期間會晤。而普奧會,則意味著美國向俄羅斯的妥協。作為交換,為了使美歐解除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那麼,俄羅斯「勸退」巴沙爾也是有可能的。
推薦閱讀:
※在美國個人申請破產意味著什麼?
※林中有兩條路,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一條。
※非移民簽證類型介紹
※特朗普長子發推質疑倫敦市長 不料被批「丟臉」
※美國曆屆總統的演說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