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十)
目 錄
門門皆入凈土? ?1
佛所教的攝善法戒? ?19
敦倫盡分? ?33
滅除煩惱的智慧? ?46
你不可忽略的一件事? ?62
母親節特別開示? ?75
禪? ?85
怎麼幫助他人學佛? ?100
不離世間覺? ?111
善知識的標準? ?124
消業障的次第? 140
實修指南? 153
修行成就的關鍵? 162
修行解脫之道─拜願開示
悟顯法師?講述
門門皆入凈土
修行要有道心,要知道這世間是虛妄的、是假的。你的家庭再和樂、夫妻再好,終歸是會分開的,現在只是虛妄和合,不要當真。
要知道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不應當在這裡生起一念的貪著。這身心是污穢的─因為九孔常流不凈物。要發大勇猛心,了斷生死。
「生死」到底是什麼?
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變化現象,這變化的現象只有佛法可以解決。
在佛法裡面,只有凈宗最契合現代大多數人的根器,這樣講比較圓滿。凈土宗念佛的方式不出「憶、念、觀、參」四種,再配上四種念佛,「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跟「實相念佛」。在這當中,就可以變化出很多的方式來修行。實際上,我們在念佛堂使用的,都不會離開這八種。
譬如:有的念佛堂堂主會教你參念佛的是誰,那就是參究的作用。有的會告訴你,要念佛前可以先想佛,想佛的形象或想佛因地的願行,或是果地上殊勝的功德,這些都涵蓋在以上幾種用功的形式里。所以凈宗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種,真是所謂「為門廣大,不可思議。」任何一種方式都能夠成就,都能夠往生凈土。
凈土宗修行的目的是要「明心見性」,離開了真如實相,修學什麼宗派都是枉然,所謂「離經一字。即為魔說。」任何說理,只要離開了佛經上講的實相義趣,那就視為魔說。哪位祖師都一樣,任何一宗的祖師說法都不能離開實相,當然凈宗也不例外。
修行凈土是要斷無明,要成就無上佛道。現代有一些人把凈土宗曲解,說學凈宗,依祖師只要依善導大師,只有善導大師的最純,其他的不純。因為善導大師提倡持名,所以他就說除了持名以外,其他的都不純正。他甚至胡說:「包括華嚴宗的、天台宗的、唯識宗所講的凈土宗都不純正。」實際上是他自己沒有工夫,不解凈土甚深廣大,無所不包,無門不攝,就像《華嚴經》所講「重重無盡」的境界。
極樂世界裡面的殊勝莊嚴,在寶樹間可以現佛剎,在光中可以化佛,化佛可以說法。「有情」能說佛法,就是指那裡的水鳥、動物,甚至「無情」也可以說法,所謂「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就是如此,連那邊的香塵都能說法,六塵都說法,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是華嚴的境界。怎麼會說只有善導大師講的凈土是純的?單就《觀無量壽佛經》所講,也都已含攝到《華嚴經》的境界了。所以那是少數的人不解凈土道理,要修習純正的凈土,你要學歷代祖師大德的。要知道,即使持咒、參禪也都能往生凈土,都能夠了脫生死,不是只有持名才可以。這些人業障比較重,對於成就無上佛道沒有信心、沒有道心,病懨懨的,不肯用功,就說自己無力斷惑。想要求佛菩薩,看看能不能給他三昧,給他一點力量,其實這都是讓自己再繼續墮落下去的借口,這都是沒有道心,不肯用功,不相信自己是佛。
《無量壽經》講:「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類人對於如來的智慧,對於凈土法門的殊勝、重重無盡的境界,不肯相信。想往生可是又沒有信心,在經上講,這種人生邊地疑城。不過,能生邊地疑城的人,還是肯放下的。這些人他是不願意放,放不下、舍不掉,所以就希望佛菩薩給他一點力量,他覺得他只要說「對於阿彌陀佛相信」,這樣他就算有金剛信心了,可是對世間的貪瞋痴慢他轉不過來,五欲六塵他也不肯舍離,怎麼會說自己是深信切願求生凈土呢?
世間跟出世間法就像兩匹馬,一匹往東、一匹往西,往東的馬就比喻作往娑婆世界,往西的馬就好像往西方凈土,終究是兩邊的路,是不會碰到的,這個要清楚要明白。
這些人把祖師的意思錯解,或是倒過來毀謗凈宗的祖師,說祖師講述玄妙的境界是模稜兩可。這實在非常好笑,他自己業障很重,沒有這種境界,也沒有這樣的心量,還要倒過來批評祖師。又說他自己深信凈土,那實在是很難讓人相信。
同修你們自己要有道心,要有決定力,第一相信自己絕對能成佛。而且自己本來是佛,不用懷疑,本來就是。《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你現在被妄想執著蓋住了,所以不能證得,並不是你的佛性消失,這一點是學凈宗的基礎。這是信願行的第一個「信自」,相信自己本來是佛,而後才是相信釋迦牟尼佛,相信阿彌陀佛,才稱之為「信他」。包括極樂世界殊勝莊嚴的理事、因果、性相,你一一相信,再來提起信願,老實念佛,這才叫具足信願行,在凈土宗這才稱之為「當機」。
相反的,不相信自己是佛,對於極樂世界深妙的義趣也不能相信,還說祖師講得模稜兩可,那在凈宗來看,你是屬於非器,什麼叫「非器」呢?就是不適合修學凈土。在末法不適合修學凈土,那等於是沒有救了,什麼法門都沒有辦法救你。所以我們第一要相信自己是佛,你才算有道心。
對於世間你要看得破,放得下,不要想說:「我年紀大了,還聽你這年輕人講。」年紀大沒有用,說學佛幾十年,說得好聽也沒有用,你放不下啊!你的社會經驗照理來說應該很夠,但是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你沒看透,你出社會這麼久了,還沒看透世間是無常,是變異性的,是應當舍離。
這個講法是用小乘的方式來跟你講,你連小乘法都看不透,何況你要學大乘,凈土宗是最上乘。所以基礎是你要先放下這個世間,知道這世間是因緣所生,不是實有的,是虛假的。再來進一步,你才知道「性空」的道理,「本性自空」,如同夢境一樣,這是大乘的空宗,你才從小乘往上進了一步。再來講的是性空、性宗,這空跟有不二,性相是一如的,你才算是到了大乘的最終極、最究竟!再來,再分頓教跟圓教,「一法總攝一切法」,這是如來的境界,修學要這樣修上來。
第一層你要先知道諸法是緣生的,再來要知道它是性空,不是你刻意分析它才空的,也不用斷煩惱它才空,是本性自空。剛開始入手你可以這樣觀照,這樣提起來用功,這是一個接引的方便,目的是要你見性成佛。
希望大家要有道心,能夠發出離心,不要整天沒信心,病懨懨的。沒有道心,你的信心提不起來,整天認為自己是個凡夫,說:「我沒有辦法……」,一群學佛的同修又聚在一起,大家互相說自己沒有道心,沒有精進力,越說你就越墮落,說到後來自己就退心了。最後就變成連名字位都不是了,「名字位」是天台宗講的,名字位是對於前面所講的道理能了解,這是「名字位」。開始修行了,才叫「觀行位」。進入佛門,想要能夠入名字位,都沒有那麼簡單。所以要精進、要用功,不要總想看看,佛菩薩能不能幫助你、可憐你。他不會可憐你,也沒辦法可憐你,因為你吃飯他不會飽,修行是靠自己,成佛是在各人。
有一句話講:「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所以,修行斷煩惱這件事情,佛菩薩幫助不了你,你必須得發勇猛心,要能夠深信凈土,要知道凈土宗殊勝莊嚴,不是像一些凡夫謬解凈土,把凈宗講得跟小乘一樣,甚至把凈土宗講成人天了。
所以有些附佛外道告訴你說,要學《弟子規》、學《感應篇》,把這些東西附會到凈土宗來。你不要看他現在好像是個出家人的樣子,很快地,將來他會墮無間地獄。這話是清涼國師講的,清涼國師講:「如果你認為學佛要學儒的話,將來你必墮無間地獄。」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火化後,牙齒四十顆不壞,等於燒出四十顆牙舍利,所以他講的話絕對可信。
佛所教的攝善法戒
有同修問:什麼是「攝善法戒」?「攝善法戒」是菩薩戒里三聚凈戒之一,它很重要。菩薩有六重二十八輕、十重四十八輕,這些是戒相;核心的精神在於「三聚凈戒」。「三聚凈戒」包含「攝善法戒」、「攝律儀戒」、「饒益有情戒」。
彌勒菩薩是菩薩戒的教授阿闍黎。在佛教進入中國的早期,有一些地方沒有傳戒,可是有些法師又很渴望受菩薩戒,他就在佛前求戒;因為非常地恭敬至誠,晚上就夢見彌勒菩薩為他傳授菩薩戒法。所以彌勒菩薩是菩薩戒的教授阿闍黎,有去受戒的同修就知道了,依教授阿闍黎所說的,絕對不會有錯。
什麼是「攝善法戒」?依彌勒菩薩造的《瑜伽師地論》,他說菩薩受持「攝律儀戒」以後,所有一切發心為大菩提,由身、語、意積集一切諸善法,總名說為「攝善法戒」。重點在於這一句話:「所有一切為大菩提。」你發心為了成就無上佛道,這是為大菩提。從身、口、意當中積集一切善法,是什麼善法?《瑜伽師地論》裡面說到,包括「修習止觀、供養諸佛、禮敬諸佛、行六度……」,這些都叫做「攝善法戒」。也就是說,你所做可以幫助你成就佛道的,稱之為善法,這是在菩薩戒裡面的定義;跟世間的善法不一樣。不能看到有「善」就想到五戒十善,那是不同的。
所以才強調:「所有一切為大菩提。」因為要出離,為出離生死、出離六道輪迴所做的,才稱之為「菩薩攝善法戒」。在無性菩薩的《攝大乘論釋》里,他講得更簡單扼要,「攝善法戒」是你所做的這一切,能夠讓你證得如來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這才稱之為「攝善法戒」。無性菩薩的「釋論」是玄奘大師翻譯的。所以真正佛門講的攝善法,是包括:要念佛、要修習止觀、要參禪、持咒、禮懺、供養諸佛……,乃至一切能幫助你成就佛道的助道之法,都要學起來。學好了之後,才能證得報身。報身就是解脫煩惱以後顯現出來的,具有三德密藏裡面的解脫德。所以你要成就圓滿的報身,就要受持「攝善法戒」,這是佛教講的。
學佛要跟釋迦牟尼佛學、跟菩薩學,不是跟凡夫學。因為現在有人又把《弟子規》附會成「攝善法戒」,這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發心不同,菩薩戒很重視發心,前面講:「所有一切為大菩提。」學《弟子規》的人有沒有為大菩提?沒有。《弟子規》是教幼稚無知的小孩,什麼都不懂,所以教他守規矩;根本連小乘人的發心都沒有,怎麼會發心為大菩提呢,所以不能穿鑿附會。世間有一些名詞看起來跟佛教講得很像,雖也都是叫「善法」,但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義經》說:「名同而義別。」名字雖然相同,但義趣大不同。譬如說:同樣叫「數學」,有分:小學的數學、國中的數學、高中的數學、大學的數學,乃至到博士班的數學;同樣都叫數學,裡面的差別很大。所以同樣名為善法,佛法所定義的善法,跟世間人定義的善法,不能說是相同的。這一點要搞清楚。
學大乘菩薩戒,要依彌勒菩薩教的。依佛菩薩教的,那你才是真正學菩薩。不能說:「我《弟子規》做到了,就是『攝善法戒』。」那不對!那是發心錯誤。那是不是書的問題呢?不是,是你世間心的問題。如果就經教上來看,你受持菩薩戒,當然跟你學《弟子規》是沒有關係的,因為用心不同。《弟子規》是世間典籍,不是大乘菩薩戒。
同修學佛要有正知見,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謂「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就一字之差「是」跟「非」搞錯了,一念可以頓成,一念就像善星比丘一樣,生身陷入阿鼻地獄。善星比丘有四禪天的工夫,但是妄說「一切法空」,撥無因果,造地獄業。
所以佛門裡說的「攝善法、攝律儀、饒益有情」,它的意思到底是什麼?你要自己看過經典的解釋。不能電視上、網路上聽哪一位法師或是居士,隨便講些穿鑿附會的話,你就認為學《弟子規》就是攝善法戒,那你就搞錯了。
再把這道理,跟大家講清楚:「攝善法戒」的重點在於「所有一切為大菩提。」你所做的一切,發心是為了要出離三界六道輪迴,為了要成就圓滿佛道。除了發心,還要用功修行,念佛、持戒,修出世的行為,行出世行,行菩薩行,才能出離,因跟果才能相應。
你現在修菩薩行,是出世的,所得到的果報,必然出三界,可以成佛。你學《弟子規》那是世間人,你把《弟子規》學得再好,做得再好,頂多就是五歲的知識水平,因為它是三歲到五歲學的教育,五歲以後就不用學了。大家現在都已經超過五歲,所以就不用再學這東西,現在要更進一步來學佛。佛法里教的,很多都是從你的起心動念上下手,從心念上轉,不是從事相上,這是佛教的根本。有些人常常在事相上計較,可是他對自己的用心卻毫不覺察,所以他很會做樣子。來到道場裝個恭敬的樣子,目的是希望人家讚歎他有修、讚歎他有學,但是他的心還是傲慢、好名,沒有真正把名利放下,並不是真正的謙虛;有的人嘴上把自己講得一文不值,實際上他心裏面並不是這樣想的。
學佛修行要依大乘,必須從心地上去勘驗,看看自己是什麼心,這才是修學大乘的核心價值。簡單介紹「攝善法戒」,當然其中還有很多微細的行為,在佛門裡叫做「微細的戒相」;想深入了解,可以去看《瑜伽師地論》,裡面講得非常清楚,怎麼樣是有犯,怎麼樣是無犯;有犯裡面又分「有違越」跟「無違越」;你的意念是屬「染」還是屬於「非染」,都講得非常地清楚。
真正發心要受菩薩戒的同修,可以去看彌勒菩薩教授的菩薩戒法。這裡的解釋非常簡單,但是核心的重點,大家要能掌握得到,就是要「發心為大菩提」。學《弟子規》不是為了大菩提,那連小乘的發心都沒有,那是教童蒙的書,不可以拿來跟出三界、出輪迴的大乘佛法相提並論,所以不要搞錯了。
敦倫盡分
印光大師告訴學佛人,要盡學佛人的本分。當然在家學佛人該做的功課要做,用功的時間不要遲到、不要早退;你在工作的時候,要提起正念,要能夠用功修行,這是在家人學佛人應盡的本分。
如果有因緣,要度家親眷屬學佛、吃素,勸導親戚朋友都能夠學佛,都能夠吃素。所謂:「勸親修凈。」才是真正盡世間的孝道。你勸父母家親眷屬學佛,才是真正的孝順。否則,即使你世間的孝順做得再好,佛說你的功德都是不圓滿的,因為你的父母都還在輪迴。所以要幫助你的家親眷屬,為他們做成佛的因緣,這是在家人的本分。
那麼出家人呢?既然出了家,三寶教授出家人該做的事情,你要如法,依教去奉行。出家人要穿出家人的衣服,該綁腿的要綁腿,該穿的這些中褂長衫,要懂得怎麼穿,搭的三衣要如法,不要該搭的時候不搭,不該搭的時候搭了,這很重要。現代是末法,很多出家人在衣著上、行為上都不象樣。所以佛在《法滅盡經》講,末法出家人「袈裟變白」。什麼是「袈裟變白」?不是說變成白色,因為在印度稱在家人為「白衣」,所以常用「白」這個字來形容「在家人」。《法滅盡經》講的「袈裟變白」,就是說出家人不穿出家人的衣服,反而穿在家人的衣服。
像現在很多出家人,在大眾面前不穿出家人的衣服,穿在家人的,他還會給你一個理由:「我心出家。」心沒有形像,沒有在家、出家的分別。既然身出家了,就應該有出家人的樣子。就像世間人,在什麼場合就該穿什麼衣服,要很清楚。出家人要有出家人的樣子,不要穿在家人的俗服,有些出家人剃了光頭,但穿著俗服,說他是出家人,沒有人相信。
尤其是末法的比丘、比丘尼,既然出家學佛了,就要依佛所教。不要提倡世間法,你提倡世間法,那你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阿難七夢經》里講的「佛門獅子蟲。」出家人提倡世間法,提倡到後來,世間意越來越重,僧服穿不住,就穿起在家人的衣服,穿一件唐裝,裝得好像是世間有學問的人,出家人裝那樣子沒有用。
出家人就要穿出家人的衣服─「短褂、中褂、長褂……」這些,一定要注意,不可以有絲毫的懈怠。你穿出家的衣服,你的世間意不容易起來;要是穿在家人的衣服,很容易起世間意。所以我常勸同修要穿居士服,少穿世間的衣服。
出家人更應該穿出家人的衣服,要知道這身出家的衣服,是民國初年,虛雲老和尚幫我們留下來的。當時很多所謂佛教有名的出家人,反對出家人穿出家人的衣服;只有虛雲老和尚一人力辯邪師,與百人對抗,才把這頹勢扭轉過來。所以出家人自己要穿僧服,要做得像個樣子。
在教理上,要依佛教誡,認真精進地用功修行。清涼國師講:「當取信於佛。勿取信於人。」你跟你的和尚出家學佛,他講的必須是佛法,才能聽;如果他叫你去學《弟子規》,叫你搞世間法,諸如此類……等等,還說這是在「接眾」,這些絕不能學。
學佛修行要「依法不依人」,要依著佛教你的法來修,把自己的煩惱習氣除掉,絕不能依人。不要認為誰幫你剃度,給你這身僧相,他做什麼你就不論對錯地跟著他做,那你是在跟著他一起造業。所以要「依法不依人」,這點非常地重要。
清涼國師講得對:「當取信於佛。勿取信於人。」人不能信,因為他沒有成就。身為一位出家比丘,傳法一定要傳佛法,不能傳你個人的理念……譬如說:你滿心想要復興中華文化,你傳給出家人的是要來複興中華文化,連帶順便復興佛法,那這就不對了,出家有出家的正職,除了修行,就是宣揚佛法。如果你跟隨的法師,他有這種世俗的念頭,我勸你趕快離開,因為他沒有「道」!
從古到今,沒有一位祖師大德是心中想復興中華文化,而最終是有成就的。所有的祖師都是在弘揚佛法,教導大眾如何明心見性、如何斷除煩惱,沒有那麼多的世間意,沒有那麼多門戶之見。所以回到前面講的,真的是穿上世俗的衣服,世間意就自然起來,所造作的必然是世間事,惡性循環,接著世間意就更重……這樣輾轉越墮越劣,越來越與道相背。
所以每一位同修都要記住印光大師所講的:「敦倫盡分」。在家的同修(白衣),要把你的本分做好,要受持佛法,要護持佛法,用自己的能力及錢財,護持佛教,盡心儘力地護持,萬緣放下,不要有一點的吝惜。這色身你要拿來修持佛法,錢財要拿來護持正法,使正法久住,法輪常轉,這才是正確的。讓佛陀的教法,能夠弘揚到全世界每個眾生的心中,不是只送到電視機里,送到電視機沒有用,沒有人要看。要送到眾生的心中,落下最好的菩提種子,並且用善緣使它發芽、使它茁壯,讓人人都能夠紹隆佛種,這才是真正地續佛慧命。
出家不是要搞世間法,中華文化傳承這些不是出家人該做的事情。還有的想要搞政治,還有出家人拿錢去印政治書……。像這種出家人自己就要注意了,你拿十方的錢,做這種骯髒齷齪的事情,你會下地獄的,你還不起啊!人家供養你是希望你能夠修行成就。你自己三餐有飯吃,多餘的統統都要拿來印經、布施、做功德,讓眾生能夠學佛。那錢不是要給你拿去做世間書,更不可能是要去做政治書。所以出家人要知道,你的錢錯用了,你將來要還。
印光大師講的「敦倫盡分」。希望出家人、在家人能夠各自遵守自己的本分,這樣佛法才能夠興盛。
滅除煩惱的智慧
釋迦牟尼佛在《遺教經》講:「戒是正順解脫之本」,經一開頭就講到戒律。從戒能夠出生一切善法,能夠得諸禪定解脫乃至斷苦惱的智慧。這順序要搞清楚,戒律生禪定,禪定生出斷苦惱的智慧。
所謂「因戒得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不要認為「修善」就等於持戒,觀念要搞清楚。如今佛門有人誤以為:「我十善業做好,或是《弟子規》做好,就等於持戒了。」佛在《遺教經》上可沒有這麼說。
「戒為無上菩提本」,為什麼「戒」能作為無上菩提本?因為它不是世間一般人想像的善法。戒能生定,做善事不能生定。因戒得定,而定能發慧,所以戒是根本,首先要從律儀開始。為什麼有人念佛念不好,看經典看不懂?因為他的戒沒有持好,心不清凈,所以就沒有辦法契入經典。
佛法如甘露。戒沒持好,在佛門稱為「漏器」,「漏器」就是這碗有破漏,就像你用一個破漏的碗要來盛甘露,沒有辦法用破碗,把無上的甘露盛起來喝。所以學佛的人要懂得持菩薩戒,這都是出離的根本。菩薩戒特別講究用心,但不是只論「心」而不論「事」,「心」跟「事」它都講究,尤其特別要求你的「起心動念」。要你從起心動念上下手去改正,做到不要殺生、不要偷盜、不妄語、不邪淫、不兩舌,能夠常讚歎三寶,恭敬一切善友,不能自贊毀他……等等,都是從心上去要求,從心裡轉,那你的戒就持得好。
一般世間的善法,只在外相上要求,它不講求心裡,你只要身體沒有這樣的動作跟行為,那就不算是不善。佛門雖然講五戒十善,但是在大乘佛法里,是從心地上要求起,所以標準跟一般的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要有「出離心」,這三個字我們一講再講,學佛是來出離煩惱的,出離六道生死輪迴的。做世間的善事沒有出離心,是不能出生死的。不是說善事不用做,十善還是要修,但是心態上要出離。佛法教你「孝順父母」,教你行「孝悌忠信」,跟世間人心態不一樣。在世間法《孝經》所講,從始至終不離名利情愛。《孝經》一開始就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一開始就教你愛這個身,「愛這個身」在佛門叫「身見」未除。眾生就是因為愛惜這個身,所以不惜殺生害命以滋養此身,所以說「身為苦本。」連老子都懂得:「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何況是諸佛如來。《孝經》最後講「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之德。孝之終也。」他為什麼要立身行道?為了揚名後世,為了光耀門楣,光宗耀祖。所以他立身行道是為了名利,不是為了眾生。
所以,這就很清楚了,用世間法來行佛法,那是行不通的,《孝經》上面講的是世間人的孝順。佛法講的根本就不一樣,釋迦牟尼佛要是貪著自身,為什麼能六年苦行、能剃髮出家;釋迦牟尼佛要是為了名利而修道,他也不用出家,他本就是帝王之家,家世顯赫,不用光耀門楣。他是為了成道而出家,為了出離生死而出家,所以用心完全不同,不是一般的小民想要光宗耀祖。
佛法講的孝順,也不同於世間人講的「大孝。終身慕父母。」釋迦牟尼佛要是終身慕父母的話,他怎麼能夠發心出家學道。「慕父母」,心裏面就是罣礙。禪宗第九代的祖師,他過去世又想出家又罣礙父母,所以他這一生五十年不開口說話。他問他的師父:「到底是出家重要?還是父母重要?」他師父告訴他:「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這位祖師言下大悟。他五十年不開口說話,也不出門,因為罣礙父母而出不了家,那是過去生帶的業,所以他的師父來度他。
這一念罣礙,來生的果報就是如此,幸好得遇明師告訴他,你的真心本性比你的父母跟你還近,你的行跟佛完全無二無別,不用再外求有相佛。他的根器很利,一聽就開悟,所以成為禪宗第九代的祖師─伏馱蜜多尊者。
世間人講求的孝道,在佛門裡面,佛是教你用「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的心,也就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心」去做,那才是真正的學道。由此知道,佛門講求的戒律,跟世間善法不一樣,名字雖然相同,但不能混為一談。
尤其大乘佛法,是從心地上下手。也要求心態、也要求事相,都要做到,不能只做樣子。世間人行的善法,或許可以只做做樣子,但是大乘佛法不行,要表裡一如、表裡相應,這才是真正出世的戒律。
戒為無上菩提的根本,戒能夠凈化身心,所以應當一心持凈戒。《華嚴經》講:「戒能開發菩提本。學是勤修功德地。於戒及學常順行。一切如來所稱美。」由此可知,佛法講的戒,跟世間人所認知的善法,包括《弟子規》是有很大的差異。現在有法師講:「持戒沒有用。」我一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說持戒沒有用?原來他胡說:「因為戒律要依《弟子規》。」這個說法是「倒說經律」,這不該是出家人講的話。
出家受了三壇大戒,應當知道要讚歎三寶、讚歎佛法僧、讚歎戒律,這是很重要的,不能夠顛倒錯亂、胡說八道。或許有人為其開脫,說:「這是方便說、接眾」,其實這叫隨便亂說。講經說法要依經典,所以引《佛遺教經》,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要入滅之前,交代後世的弟子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要依法不依人……要行四依法。」要依佛陀的戒律、佛陀的教誡。
要搞清楚,戒能生一切善法,善法不能生戒。既然要講求次第,要講漸修,那就告訴你,要先持戒,而不是先學善,因為戒能生善,善不能生戒。如果善能生戒,佛在《佛遺教經》一定會說「你要先行善」。所以要知道,把戒持好了,能長養一切功德善法,能夠長養禪定,乃至能夠出生滅除苦惱的智慧,所以非常地重要。佛門的根本在於戒律,如果離開戒律,說學世間法就等於持戒,那是把戒律破壞掉了,沒了戒律,那佛法就滅掉了,這點大家要相當清楚。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常讚歎大迦葉尊者,能行頭陀行,持戒精嚴,佛說只要他的頭陀行還在,佛法就不滅。這十二頭陀行─戒律還在就是佛法不滅,如果戒律變成了世間法,那佛法就滅掉了。
你戒持得不好,沒有關係,但是你不能毀謗、破壞戒律,你要讚歎戒律;戒持得不好可以再學、可以再持,犯戒了可以再懺,可是一旦毀戒,那你就是退菩提心。退失菩提,你怎麼修都不會成就。佛法講因果,世間法也講因果,你毀謗戒律、毀壞戒律、倒說經律,絕不能成就。所以同修要有正知正見,要知道戒是菩提的根本,不能毀壞。即使你自己學不好、持不好,你也要讚歎戒律。因為是你的習氣太重、你的業障太重,不是戒法不行。
就像很多人說,末法要學凈土宗,因為學禪不行。難道是禪宗的問題嗎?不是,是人業障重的問題。你戒律持不好,那是你個人的問題,不是戒法消不了你的業障,是你業障太重。如果你倒過來毀謗戒法、毀謗戒律,那你的業障就真的是重到極處。希望同修謹記《佛遺教經》上的開示。
你不可忽略的一件事
一般人都曉得,棺材是裝死人,不是只裝老人,修凈土的同修,自己就應當要有警覺。其實所有的佛教徒,都應當看清這個事實真相,什麼是「無常」?什麼叫做「意外」?相信你們現在都能夠理解。你為什麼要保險?為什麼要保意外險?今天就來給你們保個意外險。
你在健康的時候,就要教導你的子女,或是你的家親眷屬,在你臨終的時候要幫你助念。這個問題層出不窮,常常有學佛的同修學了幾十年,到後來他是被冤親債主整死的,什麼冤親?活冤親。小孩好像很孝順,病危時把你送去醫院,又是電擊、又是插管、又是急救的,最後臨終你的正念散失掉了,沒有辦法往生凈土。在世間人來看,他好像很孝順,希望父母親長命百歲,但是他不曉得,你的命要盡了。所以趁你現在還活著,還有能力,你要教你的小孩,譬如說:當你病危的時候,或是遇到意外狀況的時候,應該要怎麼來處理你的生死問題,要如何來面對臨終的狀況。該怎麼助念?助念要注意哪些事情?譬如說:家裡的電話要關機,不要讓人家打來干擾,手機要改開震動,往生被要準備好,該找哪些如法的助念團,這些平時都要事先準備。以及給予子女適當的教學,像:要懂得往生被應該怎麼蓋?在你斷氣以後,要注意哪些事情?譬如說:不可以哭,不能在亡者身邊隨意走動,不可以講閑話……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
精舍有一本書叫「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裡面就是教導你要怎樣處理臨終的問題。你不要以為自己有很大的福報,你這一生也許念佛很精進,修了很多福,可是你過去生造的業也不少─毀謗正法、障礙人家往生、障礙人家修行……,到你臨終時,這些冤親債主都會來障礙你,或是化作無形,或是有形,讓你起情執,業緣重的家親眷屬為你神魂顛倒,在臨終的時候完全忘記要幫你助念,他只記得要幫你急救,一旦沒有救回來,就直接把你送到冰庫冰起來。你不要以為被送進冰庫沒關係,你會直接下寒冰地獄,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你沒有能力坐脫立亡,就還會有這些狀況出現,要是像祖師大德一樣,能預知時至,坐脫立亡,那助不助念就都無所謂。但如果你沒有坐脫立亡的本事,那還是得使用助念的方法。所以你趁現在就要教導你的子女,在你臨終的時候,該找哪些可以幫助你的同修,電話都要留起來,甚至平常就要聯絡。這樣他在你臨終時才能夠給予你最適當的幫助。要囑付他們,當你臨命終時,不要通知你的兄弟姐妹,不要通知你的家親眷屬,他們回來只是會障礙你往生,障礙你成就,這是我們的經驗。要先找蓮友,先找助念團,你學佛學了這麼久,在這最緊要的關頭,要讓你的小孩能夠護持你,甚至讓同修蓮友可以幫助你。幫助你的方法要完全如法,不可以自己想像,希望每位同修都能夠正視這個問題。
平常就要預作實習,往生被要拿來蓋,不要害怕。中國人很忌諱談死,難道忌諱就能不死嗎?要有天大的福報才能蓋上往生被,在從前,那不是一般人能蓋的。你現在有因緣、有機會,在家就要模擬你往生時的狀況,應知道要怎樣處理,不要怕人家說你腦筋有問題,你自己心裡知道,不先做好準備,到時候就手忙腳亂,家人只會哭,沒有用,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沒有辦法度你到極樂世界。
往生凈土一般人靠的除了信願以外,還有就是助念的因緣,所以平常就要做這樣的預習演練。就像有一些大樓會有火災的演習一樣,或國家有一些演習,不然一旦發生問題,大家都會手忙腳亂。所以助念也應當要先演練,以防萬一。
人什麼時候往生,這說不準,你能夠保證你自己長命百歲﹖即使你跟彭祖一樣活八百歲,終究還是得往生。不過不要活那麼長,到時候身邊沒有一個認識你的,想要助念,那也不容易。所以不要忌諱,在家裡就要練習,就把它當作一堂課。你每天晚上睡覺前,就想著:我眼睛一閉,就要到極樂世界去了,我萬緣放下,什麼都不管了。平常就要這樣存心、這樣用功,臨終的時候才不會害怕。
中國人很怕談到死,很怕遇到這些問題,但是「怕」不能解決,所以學佛要有正知正見,有這樣的觀念,現在就要開始演練,因為一旦要臨終,在你身邊的人就可以幫助你,如果你平常沒有教導他們,沒有告訴他們,那你臨終時,他們就按照正常的醫療程序,先幫你送到急診室去急救,你不要存想認為能把你救回來。萬一沒救回來,你斷氣了,這些醫生護士雖然發好心,但是在你剛斷氣的身上又敲又打,令你沒有了正念,那就不能往生凈土了,因為你受他干擾、受他影響。
所以我們還是要用正確的方法來如法助念,用正確的心態來看待往生這一件事情。在你身體還健康時,就要先跟你的子女交代,或是跟同參道友,把這事情交代好,等你要斷氣的時候就不會手忙腳亂了。
遺囑要先立好,不用擔心,不會不吉利的,也不會倒霉的,反而是照這樣的方式去做,你會非常的吉祥,走到哪裡都很安心。像有些同修,怕走在路上發生意外,他就把遺囑放在他的皮包裡面,因為發生意外時,人家會看你的身分證、健保卡,同時會看到你的遺囑,說:「我放棄急救,要幫我助念、幫我往生凈土。」那這一份意外保險,你就算是得到了。這份保險不用你繳錢,只要你認真看待這件事情。長時期這樣教導你的小孩,或是你常常做如是「求生凈土」觀,那往生一定有希望。
母親節特別開示
今天是母親節,我在這裡先祝福全天下的母親,光壽無量、道業增進、永脫輪迴。在這一天大家都會唱的一首歌,我不是要介紹這首歌的內容,只是想把它的歌詞拿來跟大家講一下。
第一句,「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這句話後面應該再加兩個字—「執著」,是的,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執著。你們做媽媽的自己去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這樣?在這一天,我們就要想到,當一個媽媽為什麼這麼執著?為什麼放不下?為什麼會苦惱?為什麼會不自在?因為有愛欲心!所以講「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執著」,沒有一個是例外的。
無論你的子女對你孝順也好,不孝順也好,你都要懂得放下。不然,子女孝順,你就生情愛心、難分難捨的心;如果不孝順,又生怨恨心,總是在愛憎取捨當中不能解脫。平常我們對於這個世間就要看得淡,要放得下,這樣子,你念佛才算是真正具足信願行,才有希望了生脫死。
所以在這一天,我們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一個真正解脫的媽媽?要當一個解脫的母親,當一個菩薩媽媽。「菩薩」是覺有情,在生活當中,方便懂得善巧引導家親眷屬學佛,把六波羅蜜落實在生活上。心裡對於家庭不要罣礙,這是布施波羅蜜。雖然在家,能持守佛陀的教誡,這是持戒波羅蜜。在順逆境緣當中,都能夠不起瞋恨、不起愛好,這是忍辱波羅蜜。天天用功,天天精進,精進心永不退轉,這是精進波羅蜜。於諸順逆境界,你的心都能夠安住不動,持佛號都能夠不退失,這是禪定波羅蜜。了知諸法包括你的家庭緣生性空,並無實法,既不著空、也不著有,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這叫般若波羅蜜。你在生活上這樣用功,這麼觀照,那你真正是一位菩薩媽媽。
在這一天,會有很多人,甚至有一些出家法師,也會隨俗跟你講一些祝福的話,但這些祝福的話必須要與真如實際相應。所以才祝福你們「光壽無量」!「光」是智慧;「壽」是本有的佛性。佛性沒有時空的差別,所以祝福光壽無量,是真正的長壽。那要怎麼達到呢?你要放得下才達得到。凡是放不下─罣礙家親眷屬、罣礙這些俗事,那就沒有辦法成就,即使為你祝福,你也沒有辦法得到,所以學佛人就要常常自我檢點。
男眾同修們不要認為這只是在講女眾,要知道自己的罣礙在哪裡?要能夠看得清楚,要能夠放得下。要知道這個世間是虛幻的,不能認這四大假合的身為我,不要認六塵緣影以為心,這個色身不是我,你這樣才有一點點在用功!不能學了佛,學到後來還是執著,人家一講世間話,一講世間法,你心裏面就非常地好樂,非常地在意說你好、說你壞,或是整天跟人家說是道非,講世間話講得都很自然,這樣都不能夠成就道業。
在今天這個節日當中,我特別跟大家講:你自己的執著,你的習氣要放得下。要真實地用功,要用念佛來除斷煩惱。不要好樂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包括不切實際的話、不切實際的人事,統統都要放下,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解脫。那你就跟沒有學佛的那些母親是不一樣的,你才是真正解脫了。不然這一句話:「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執著、一樣的罣礙」,那就是在講你的問題了。
我們自己學了佛,要跟凡夫的行為相反。他執著,我們要放下;他罣礙,我們要捨去,我們絕對不跟他一樣,那才是真正有在學佛,那你在佛門裡面,才能得到佛教的真實利益。不是只到道場修一點福,給道場一些供養,讓法師讚歎兩句,心裡好高興,這一天就這樣過去了,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道業不會有成就!
來道場是來修道用功,是來精進的,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真正在日用平常當中得到解脫。不是只有在文字上解脫,或是在義理上解脫,是真正在心裏面能夠解脫煩惱,這才是真正地解脫。不然,道理你再會說,義理再會解也沒有用,因為解得經典的義趣,跟解經典的文字與了生死是不相干的,這點要知道。
禪
眾生都有佛性,即使是在末法,也都很有善根,特別是中國人,很喜歡學習禪宗。甚至有不學佛的人,他愛喝茶也要把他的愛好跟禪宗搭上一點關係,顯示自己的清高、有學問。
現在外面有很多地方開設禪修班,說他能教人如何學禪、用禪。但去仔細觀察,依經典來看、依圭峰宗密大師的《禪源諸詮集》,裡面講:「禪」無外乎分為五種。
圭峰宗密大師,是荷澤神會禪師第五世法孫,荷澤神會禪師是南宗的正傳。南宗就是指慧能大師;北宗是神秀大師。南宗慧能大師傳的禪法,就是菩提達摩大師直指人心的修行方式。因此宗密大師所講的,具有相當的公信力。宗密大師又身兼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有修有證,他講的絕對沒有問題。
基本上來看禪分為五種,首先解釋什麼叫「禪」?「禪」翻作中文叫做「思惟修」。梵文叫「禪那」,也就是「定慧」的意思。你在修禪當中,涵蓋著有定、有慧,而不是只有禪定,如果只有禪定,那是在黑山裡坐,不是真正的禪。
第一種,帶異計者:也就是邪知邪見,或是撥無因果,或是認心外有法,這都是「帶異計」。或是別有目的,就像現在有的人學禪,他的目的不是要見性,也不是要了生死,而是想要得神通、要求感應的,這些都算是「帶異計」,也就是知見不正。帶異計者,心態是欣上厭下,厭惡世間,想要得禪定,這個稱為「外道禪」。在現代還要再加上一種,叫「附佛外道禪」,這種附佛外道禪也跟佛門所講的很像。
第二種,他相信因果,也就是說他的知見是正的,但也是有「欣厭取捨」之心,欣上厭下,想要生天,想要得「舍受」,想得人天福報,這種修禪定者,稱為「凡夫禪」。
再來是第三種,現在外面到處有很多,教你內觀的,也說他是禪修,祖師講這些人只是悟「我空偏真」之理,也就是說他的知見,僅知道「一切法當中無我」,入了偏真、偏空的概念,用這種觀念來修,這稱為「二乘禪」,也就是「小乘禪」。
第四種,是悟「我、法二空」,所顯「真如之理、真性之理」而修禪者。是說他知道一切法當中無「我」,也知道心外無法,全法是心,這稱之為「大乘禪」。這才是大乘的,但是還沒有達到真正禪宗最高標準。
第五種,是最高標準,「頓悟」,知道這一念心,眾生的心本自清凈,跟佛心無二無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這清凈心本自現成。祖師稱之為「最上乘禪」,亦稱為「如來清凈禪」,也叫做「一行三昧」、「真如三昧」,這是最上乘的,是一切三昧根本。
達摩祖師未到中國前,古來諸家所解的都是前面四種。達摩祖師所傳是第五種「直指人心」。
所以你要能夠揀別,你修的是「凡夫禪」,或是「外道禪」,還是「二乘禪」?當跟你說到是禪修,你還要看看學的是那一種?如果他說你學了會發神通、得感應,得個天眼、他心通……,能夠見到天上、地獄……,那都是所謂的「外道禪」,不是要了生死、出三界的。如果要了生死、出三界的,最起碼要學小乘禪。可是小乘又不究竟,雖然出了三界,但是習氣還在。入胎、出胎猶有隔陰之迷,遇到一些境界,還是會迷惑顛倒,需要遇到因緣或大菩薩點化才會繼續學佛。所以小乘禪我們也不學。
你要學習禪宗,就要學達摩大師的最上乘禪,直指人心的方式,這種禪才能夠幫助我們永脫輪迴。其他的地方開課程雖然也稱作修禪,但有的是漸次的,有的是不究竟的,那你就沒有辦法學到真正的禪法,這點大家要搞清楚。不然你去外面亂聽人家胡說,每個教禪修的,都說自己教的禪很妙,都能夠當人家師父。不然就說他是禪宗第幾代的傳人,胡說禪法已經傳給在家人……,這些都是附佛外道瞎說。這樣暗示,大家就應該很清楚了。
現在的附佛外道很多,有一些喜歡種田的、種茶的,他們稱之為「農禪」;喜歡練武術的,稱為「禪武」……很多。這些無外乎都是想跟禪宗搭上一點關係,當然這些只是它運作的一個形式。最重要的,是在於這些所謂的茶禪、農禪、禪武……種種與禪掛鉤的課程、修持當中,並有沒有給你正確「直指人心」的方法,有沒有直接告訴你煩惱即菩提。「禪」不是只叫你在那裡練氣功、練武術,或教你種田、種茶、種花等等;這些都只是在事相上、皮毛上打轉,不是真正究竟的「禪宗」。
佛教這禪法在中國傳得非常地久,所謂「法久生弊」,時間一久自然裡面就弊端叢生,或是錯解的、或是解得不圓、不究竟的,把打妄想當禪觀……都非常地多。傳到現代末法,更有很多都假禪宗之名,行詐騙之實。他騙你說他也是學禪的,也教你打坐、冥想,把打妄想當禪修,要你坐在那裡,想些讓你快樂的事情,這是錯誤的教法,因為樂是壞苦不是究竟,想得再快樂也不會是真的。
所以,真正的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絕不教你向心外求,也不教你黑山裡坐。你心外求法,是外道;所謂在黑山裡坐,也就是沒有桶底脫落,禪宗講這就是沒見性,往錯誤的方向去修都是枉然一場。
我們學佛對於佛法要去了解,你要看祖師大德的著述,它裡面會為你揀別,會為你說清楚。當然,你要知道「揀別」不是「批評」,很多人沒有智慧,把揀別當作是批評。
如果揀別外道、揀別大、小二乘、揀別了義與不了義是批評的話,那麼釋迦牟尼佛天天都在批評,即使讀經也都是在批評。為什麼呢?因為經典一開始的「如是我聞」,就是告訴我們這經典不是外道,也不是小乘,是究竟一乘。所以要知道「揀別」跟「自贊毀他」是不一樣的。
講了這五種禪,前面三種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都是不了義的,是取相分別,都不用學的。大乘禪就是像:大乘的止觀,天台宗的觀法,三止三觀……等等。禪宗的直指法,大家都可以去學習、都可以去參究,這樣修一定會有成就,而且是成就無上菩提,這才是「常隨佛學」。
你要是去學世間的凡夫禪,那是跟人學、跟天學。若是學二乘禪,那你是跟羅漢學、跟辟支佛學,都是不了義。唯有學大乘禪,學最上乘禪,才是跟佛學習。這點大家要清楚。
怎麼幫助他人學佛
在經典裡面講:「己未得度。欲度人者。無有是處。」我們自己修行還沒有成就,想要幫助眾生來學佛、聞法,常常在幫助眾生的過程當中,反而退失了道業,也就是自己忘記了要用功、修行,所以到後來人家都已經成就了,自己還是煩惱深重,沒有辦法解脫。
能夠發心利益眾生,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不能說你是有過失的。只不過我們自己要懂得修行,不能只有修福。要了生脫死,只有「福」是沒有辦法幫助你成道的。就像做世間的善法,做得再好,也只都是在三善道受生,萬一你的念頭迷惑了、顛倒了,還要到三惡道受生。
《那先經》講到,一個凡夫雖然一生做善,哪怕就只有這麼一點過失、一點罪業,死後都會墮入惡道當中,就如同小石頭,遇水即沉,因為沒有佛力的加持,這「水」就是業海的意思。所以除了自己發心修行,還是得仰仗佛力的加持,有因緣,就隨分隨力,把佛法介紹給同參道友、家親眷屬,讓他們明白,學佛是要學一乘了義。你不要告訴別人說學佛需要學世間法,還要學《弟子規》。
現在甚至有很多的出家人,都誤以為教初學者學佛,要先學儒家、要學《弟子規》。這是佛門近幾年來,最嚴重錯誤的一件事情,使得很多的同修,原本想學佛沒有學成,反而學成了外道,或是變成了世間人。那就是因為講經的人沒有把佛法道理講清楚,沒有把該怎麼修行的事實跟你說明白。他認世間為實有,在講話時總帶著自身的好樂,才導致大眾對於佛法,有這樣的誤解。
我們學了大乘佛法,自己要有正知正見,你勸人家修行、勸人家學佛的時候,要告訴他:大乘的基礎是依心性而建立的,不是依世間法,不是依《弟子規》,更不會是其他的外道典籍。你要告訴對方,佛法的目的在於「見性」。
凈土宗的祖師講:「一切法門。明心為要。一切行門。凈心為要。」所有的法門,不管你是宗門─禪宗、教下,或是學密宗的,它的根本宗旨,都是在於明心而已。想要「明心」,必須得「凈心」,使你現在的心清凈,你才能夠見到佛性。所以,所有的佛法,殊途同歸,統統都是為了讓你斷煩惱、證菩提,能夠打開本來,親見佛性,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禪宗講的:「大休歇地」。不管是面對世間境界,以及出世間的境界,他是真正的都不再生起煩惱,這是真正地解脫,這才是佛法修學的要旨。
所以當有因緣勸人家學佛,就要告訴他:「要學大乘」,大乘如同太陽一樣,其他的人天、小乘就如同熒光,甚至人天乘連熒光都不是,人天乘根本沒有辦法出離三界,更不可能作為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不只人天乘不行,小乘佛法也不行。小乘沒有辦法作為大乘的基礎。《往生論》講:「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大乘善根界是指西方凈土。這是指極樂世界是有大乘善根的人居所。沒有女人以及諸根有缺陷的眾生。極樂凈土純是大乘佛法,二乘的種性不能往生凈土。所以可想而知,一切的大乘佛法依心地而建立,絕對不是建立在小乘之上。
大乘法是依心性,依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心本性不生不滅,是以此為基礎。小乘的修學是生滅六識,他不曉得有八識,只知道有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而且他認為這個六識是有生有滅的。跟大乘完全不同,所以不能做為修學大乘佛法的基礎。這個一定要清楚,不然你勸人家學佛,你自己都學錯、講錯了,你要背因果!也許你不會講以上的道理,但是你勸他學大乘,肯定沒有錯。大乘佛法你不了解,你也沒有辦法完全的說明,你可以勸他看祖師大德和尚的講經,或是勸他念佛求生凈土,這些都可以避免你犯過失。
我們自己要用功修道,在有因緣的情況下,要勸人家學習大乘佛法,但是不要講錯。像有的人他不懂大、小乘的差異在哪裡,他在勸人家學佛時,竟然叫人家先學《弟子規》,我聽了很好笑,《弟子規》跟大乘佛法哪有什麼關係,它也不是佛經,那是世間人看的,它跟佛法沒有什麼關係,這一點我們要非常清楚地認知。你要是搞錯了,以非為是,把錯誤的當成是正確的,把不了義法當作是了義,那麼損傷的是你自己的法身慧命;如果你再把這錯誤的知見宣傳出去,損傷的則是別人的法身慧命;如果你是一個出家人,那你的罪報就越來越重,這一點不可不慎。
希望大家能夠認真用功、勇猛精進,有機會、有因緣要跟人家講說大乘、讚歎大乘,不要學不了義法。
不離世間覺
學佛人常說:「要把佛法落實在生活當中。」實際上,佛法是虛幻之法,「生活」那更是緣起緣滅,要如何去落實?學佛,就是讓你知道世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要你不要再執著,不要把世間認為是實有的,不要在意,這就叫做「修行」。不是說你心裡舍不掉這個世間,還罣礙你的課業、你的業績、你的財產,然後說好聽話,說自己在修行,說:「佛法要落實在生活上,從生活當中開啟智慧。」或「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諸如此類,講這些輪迴的言語。
這話明明是祖師說的,怎麼到你那裡卻變成輪迴?因為你的輪迴心沒有放下。祖師講這話,他不會執著,可是你說這話的發心是出自於執著、出自於愛欲。所以同樣一句話,你講出來的是輪迴,而不是出離。
要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你不能認生活為實有。《圓覺經》講「如幻觀」。要觀諸法如幻如化,如同夢中之事,當在做夢的時候好像有,實際上,在做夢的當下是當體即空,夢中的境界沒有一絲毫是真實的;知道要這樣用心,那你平日在處世待人接物上,就放得下,就能夠不執著、不罣礙。
就像張拙秀才所講:「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盤等空花。」學佛人要聽懂這首偈,它可不是叫你隨順世間、隨順人情,厚顏無恥,心裡毫不在意叫無罣礙,不是的!而是要你對治自己的問題,譬如說:你會罣礙家庭的,會罣礙小孩的,在你面對家庭、孩子的時候,視家庭小孩等空花,要懂得放下。一般修行人修到後來,還有生死、還有涅盤,所以他講:「生死涅盤等空花。」
如果剛開始學佛,自己的煩惱習氣、貪瞋痴一點都沒有放下,就想要「隨順世緣」,這樣只會增長你的業習而已。所以要會拿這一首偈子來修行用,提醒自己的貪瞋愛慢、自己的課業、自己的財富等空花……,修行就是在你最執著之處去下手,這才叫修行、叫放下。
大家常希望能夠把佛法落實在生活中,那要怎麼落實呢?必須做到「不要把生活當作是實有的」,這是最基本的大乘入門。小乘的入門是:你要覺得「這個世間是苦的」,那是「有心、有法」,還不是最究竟的。
我講大乘的入門,是要大家知道「諸法如幻」,這「幻」就是天台宗講的「空觀」,當體即空,就像夢中的境界一樣。不用解釋,每個人也都知道,夢中的境界不是實有的。進而根器比較利的,就能夠體會到「諸法無生」。有了這樣的智慧,再來看這個世間,你就不會再認世間為實有了。你就很清楚這世間是無生、無自性的,所謂「萬法皆空」,「生即無生」。諸法皆空,皆是如幻,本性是空,有即非有,懂了,這樣你才真學到佛教。
不是心裡對世間法放不下、家裡放不下、親情放不下,功名放不下,還說:「我要落實佛法」,讓人家覺得學佛人做世間事,樣樣都第一,實際上是你自己的好樂心,跟人家爭名奪利的心沒有舍掉。你希求人家恭敬你、希求人家讚歎你,讚歎你很有能力、很勤勞……諸如此類讚歎的話,就是你沒有舍掉貪名的習性。
雖然你學佛,天天讀經、念佛,但像這樣,你想要在佛法上得到究竟的利益,是沒有辦法得到的。這就像《圓覺經》所說,你只是在「增長無明、增長貪愛,不能夠明心見性。」每個人學佛都希望能在佛法當中得受用,在生活上得自在。那必須你要在生活上,看得破,看破「諸法無生」這事實,這是最究竟的。那次一等的,也要知道諸法皆空,知道是空,就不會在意了。不光眼所對的色是空,色即是空。乃至於你能觀的「我」也空,所謂「能所皆空」。因此不是只有「觀法」是空,那觀法是空的那個「觀」,空不空?還是得放下。
當然,這是在觀門上幫助你,免得你只有空外面,自己這個能觀的「我」沒有空掉,日常生活中還是我見、還是我執。
修行要懂得怎麼起觀,懂得怎麼修行。不要把世間認作為實有,當作是真的,就拿六祖慧能大師講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來遮掩,實際上,你心裏面明明很好樂。你是離不開、放不下,並不是真正想要覺悟。所以,學佛最怕的就是你自欺,自欺以後接著就要欺騙一切眾生了。
心裡對世間放不下,你就會天天看報紙、看新聞、上網路到處看,就看到:這裡有災難,那裡也有災難,一下這裡很亂,一下那裡很亂,實際上,是你心隨境轉,被這些物所轉。《楞嚴經》講「知覺乃眾生。」知覺為什麼是眾生?沒有知覺難道能成佛嗎?沒有知覺叫木頭、石頭,那為什麼說知覺是眾生?因為你接觸事物的時候,著在上面了。本來是「了了知無一物」,但是你起心,有了感受、有了七情五欲,就變成眾生了。所以你在生活上要修學佛法,要能夠落實佛法,要知道佛法講的「諸法實相」,而不是把佛法認作為實有,把世間也作為實有,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那是沒有辦法成就,不能開悟的。就算念佛也沒有用,遇境界還是執著、顛倒,因為你有心有法,有能有所,心跟法相對,見不到真性。古德講「心法雙忘性即真。」要做到「心法雙忘」才行。
善知識的標準
佛法傳到中國來已經三千年了,在末法,想要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世尊在《圓覺經》上,教導我們怎樣揀別,無論是法師或居士,他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識。
在《圓覺經》上,普覺菩薩請問釋迦牟尼佛,說:「末世的眾生想要修行、想要成就無上佛道,要怎麼樣揀擇善知識?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世尊慈悲為大眾解說,所謂:「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他的知見必須絕對正知正見,他的心不著世間諸相,也不著出世間相,就像祖師常講的:「離過絕非。」他的知見、他的修證,要做到不著聲聞緣覺,因為那都是二乘法;所以,當然他的教學,就是使用「一乘了義」,教你的是「離相」,教你的是不著相,這點很重要。
當然這位善知識,絕不會使用世間法來教人,因此用世間法教人的就不算善知識,那叫「邪知邪見」。所以《圓覺經》上告訴我們,善知識要「心不著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凈。」雖然在世間與這些世俗人相處,雖現於塵勞當中,但是心絕對清凈不染。在度眾生的時候,「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他在幫助眾生的時候,所謂「先以欲鉤牽。」方便接引眾生;「後令入佛智。」這是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不令眾生的行為與佛陀教育相違背。他不會在說法的時候,加入自己的知見,因為他不住相,沒有「我」。沒有「我」就沒有「我所」,沒有「我所愛的、我所想的、我的看法、我的說法、我的做法……」。所以,你要是遇到這種人,那肯定是真正的善知識,這是佛所認可的。
這位善知識所證的妙法必須「遠離四病」,離開「作、止、任、滅」這四個毛病。這是講修證,也就是說,他契入的境界,他所證得佛性、所契入的境界是無「作、止、任、滅」。
「作」是造作。要是他告訴你:這個佛性是造作而來的,這個人知見不對。
或是他告訴你:悟得佛性以後,那就不用再修了,任運隨緣。那這個也不對,這是「任」病。
或是他說:要止息一切煩惱,才能夠成就佛道;他不知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盤。」如果他是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這是「止」病。
最後一個「滅」,他認為:諸法畢竟斷滅、畢竟空寂,無有一法可得,入到了斷滅空裡面,那這個也是知見錯誤,所得的法必然不圓滿。
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這些揀擇的方法,讓我們在末法能夠去揀擇、去觀察這些講經的人,無論是出家、在家的,他所說的話、所講的經,有沒有犯到這四個毛病?如果有,那就是知見不正確。所以一開始,佛告普覺菩薩:「當求一切正知見人。」他所修、所證的,他的知見遠離「作、止、任、滅」這四病,這個知見才算是正知正見。不是用自己的意思、用自己的想法開方便,弄一些世間法,說他是在接眾;他真接進來了,也沒有給你一乘了義,他還是教你當個世間人,還胡說大乘是建立在小乘基礎上、建立在世間法上,這種知見佛不允許、佛不認可。
任何一位祖師大德講經,包括菩薩在內,都不能違背經典,要是跟經典所說的內容乃至觀念,有所出入,這「觀念」就是知見,你都不能去依止。即使他再有修證,你也不必理會他,你依經而修即可。在末法這樣做,就能夠遇到像《圓覺經》上講的正知正見的人。遇到這種人,佛說你應當「盡命供養。」用你的生命來供養,就是「如教修行供養。」要依教奉行。佛說你能遇到這種人,「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遇到他,依照他教你的方式修學,那你這一生要成就無上佛道,這是絕對做得到的。
所以要看他的知見正不正確,就要看他有沒有離開「作、止、任、滅」這四種毛病,如果犯了其中的一種,那就都是著相的眾生、著相的凡夫,並沒有見性、沒有成就,都還是住在聲聞、緣覺境界。講住聲聞緣覺境界是好聽,畢竟還是二乘法。如果再更差一點的,他根本就著在世間境界當中,對於世間放不下、舍不掉,他還告訴你:「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教你世間法做到了,成佛才能圓滿,像這種說法完全不對。
如果釋迦牟尼佛當年認為在家把世間法做好,佛道就圓滿了,那我們今天就不會看到釋迦牟尼佛了。世尊他是先放下,出家修行。他出家前,擁有世界上絕對的權利、絕對的財富,擁有當時全印度最美的女人,也就是他的妻子,但是這些他全部都放下了,所有國城、眷屬、聚落、珍寶,他都無所著,完全沒有放在心上。他全放下,出家修行,夜睹明星,見性成佛,成就圓滿佛道,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境界。
佛在《圓覺經》上告訴我們,在末法選擇善知識,就是要選擇「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所證妙法要遠離「作、止、任、滅」這四種毛病。你能夠依照佛教你的條件來揀擇善知識,你找到的善知識不會有錯,你就「求如是人」─你跟著他學,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用《圓覺經》這一段經文來說明,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懂得揀擇,不要被迷惑了。像有些在佛門辦佛化婚禮的、推《弟子規》的、《群書治要》的……,這些都百分之百不是善知識。如果用凡夫知見還可能會看錯,我們用《圓覺經》,用佛知佛見來看,引釋迦牟尼佛教的,佛不會看錯。佛弟子要相信「聖言量」,不要相信凡夫的知見。在現代你還能夠聽到這部《圓覺經》,都是過去生中修有莫大的福報,不然在末法,很多在家人、出家人都在批評大乘。你還能夠遇到《圓覺經》,能夠遇到大乘經典,應當要深信,不要疑惑。要信「聖言量」,不要相信你的眼睛,你的眼睛會騙你。你的肉眼常常眼拙,眼拙就是說,拿張紙就可以把你的眼睛給遮擋起來,你就看不到了。佛眼「五眼圓明。徹見一切。」所以佛在神通大光明藏中,普覺菩薩為了令末世眾生普遍覺悟,他提了這個問題,請佛慈悲開示,幫助末法的眾生來揀擇善知識。
以上的內容,如果要詳細了解,可以去看《圓覺經》的批註。而《圓覺經》最權威的批註,就是宗密圭峰大師的《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圓覺經略疏》、《圓覺經略疏鈔》。
如果想要簡單一點的,我們推薦憨山大師的《圓覺直解》,它裡面名相就少一點,這批註也比較直接,大家學起來也很容易。
希望大家能夠記住以上所說,要會揀擇。如果你找不到善知識,沒有關係,你直接依佛經,以佛為善知識,釋迦牟尼佛絕不會墮在「作、止、任、滅」當中,也不會告訴你要學二乘,更不會告訴你要學《弟子規》,大乘的根是心性,絕不是世間法。
消業障的次第
《彌陀疏鈔》曰:「又《起信因緣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凈土被上機。」也就是說要消業障,最先使用的方法就是用禮拜佛菩薩,懺悔罪業的方式來消,不管是初學還是老修,在禮佛的時候,都能夠消自己非常重的惡業。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妙蓮長老講:「禮佛一拜。罪滅海沙。」這是他的體會,很值得我們做參考。
在禮佛的時候,要知道懺悔自己無始劫以來造作的惡業。什麼叫「無始劫」?就是從迷失自性開始。《楞嚴經》講:「認悟中迷。」眾生就是從「動念」這時候開始迷,就從透過身、口、意三業,造作了貪、瞋、痴、殺、盜、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乃至種種惡行,這一切都應當懺悔。
「懺」就是心中能發慚愧心,「悔」就是後不再造,並且發願:「願斷一切惡。願度一切眾生。願成無上佛道。」所以叫「禮懺發願」,懺悔偈講:「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拜懺是在佛菩薩面前請佛為你作證明,在娑婆世界,就是請釋迦牟尼佛為你作證,證明你的發願是真的,你的慚愧是從內心而發的,所以稱念「釋迦牟尼佛」。禮佛的時候,萬緣放下,雜念不起,身投覺地,一心禮懺,這是能夠消除業障的方法,一般稱為「事懺」。沒有透過事相上的懺悔,你的業很難消除,你對道理雖然明白,可是過去所造的惡業畢竟沒有消掉。有些人覺得,為什麼學佛很久了業障都沒有消,那是因為沒有拜懺,沒有從心裏面,透過這事相上的懺儀來懺悔。
即使你通宗通教,對於經典很熟悉,道理都懂得,但是你的散亂除不掉,你的邪見沒有除掉,乃至於你的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這些根本煩惱,沒有一絲毫的消除,就是因為沒有拜懺。
你不要想:「釋迦牟尼佛不是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嗎?我們怎麼還拜他呢?」說這種話的人要想一想,你是忘記根本,你現在身在娑婆世界,這裡的教主、這裡的老師,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教你念阿彌陀佛,你向他懺悔發願,那是應該的。
不要在佛法裡面生對待想,這樣你又多了一種罪業,不要去起分別。以上是教大家怎樣來拜佛、來懺悔。你能夠去做,業障就能夠真正的消除。再來才修習止觀、起觀……等等的禪修方式。「修習止觀」是漸次觀門再越來越進步。但一念轉過來,你就不用走次第的修行方式,而是走頓超的方式。所以最後講「以念佛求生凈土被上機。」念佛求生不光只是指凈土法門,而是你這一念能覺、能夠生髮菩提心,這就叫上根利智。就像六祖,他之所以會開悟,不是他這一生能成,是他過去累劫以來積累的善根,這善根到這一生因緣成熟,就豁然開悟。
你想要徹底消除業障,禮佛是必須得做的,在禮佛的時候,你要懺悔自身從無始來,棄本逐末,認悟中迷,透過身口意,所產生貪、瞋、痴、慢、疑的一切惡業。還有損害他人的,或是破他梵行、污僧伽藍、毀謗三寶、毀謗大乘、撥無因果、狎近惡友……等等的重罪,你心裏面知道這樣是不對的,全都在佛前真正的發露,那業障自然就消了。
那你在念佛、用功的時候,很快就能夠得定,看經典很快就能看得懂,就能發起大智大慧!你們有的人念佛,坐在那裡昏沉,就是因為你的業障沒有消掉。念佛的時候昏沉,就會叫你張開眼睛不要閉眼,把姿勢坐好,這都是對治你的問題。所以在念佛的時候昏沉、打妄想,這都是業障沒有消掉。在非共修的時間,你如果在念佛堂昏沉,就不要再繼續坐在那裡,就站起來拜佛或是繞佛,用活動的方式,來對治你的惡業,禮懺也是如此。
所以你在昏沉的時候要提醒自己,再繼續這樣昏沉的話,念佛永遠都是在原地踏步,不會進步的,因為你根本沒在念,是在睡覺,你沒有在用功,你是在練睡功─坐著睡。所以你要提起佛號來,你不能想:我昨天做了事感覺很累,馬上把業障推到曾做哪些世間事上去。可是你想想,如果現在給你看你愛看的電視、愛看的電影,或是做你愛做的事情,你還會不會想睡?那就不會了!所以是你的業障使你昏沉,而不是曾做什麼事情讓你想睡覺,這一點你要懂。
初學以及老修,要消業障最先入手的方式,就是用禮拜的方式。禮拜釋迦牟尼佛、諸佛如來,求佛菩薩加持你,讓你的惡業可以消除。將過去生謗佛、謗法、謗僧的、破壞人家出家的、破壞人家行道的……等等惡業、罪障,都要能夠懺悔,都把它消除掉,不要讓它來干擾你,不要讓它來障礙你。
那你拜佛的時候,需不需要想像冤親債主跟在你後面拜呢?我聽過有人這樣拜的,建議你不要,因為你還沒有工夫,冤親債主也沒有工夫,你動念頭找他來,他反而來捉弄你。到了佛堂就只要好好禮佛,心裡只有佛,不要有這些罣礙。什麼觀想你已故的父母、已故的兄弟姐妹跟你一起拜佛,這都是你的罣礙。本來沒有那麼多業障牽纏,你一觀想,他們都來了,你心裏面本來只有佛,又多了你的先生、又多了你的父母、又多了你的兄弟姐妹,乃至於他們的冤親債主,你都跟著一起罣礙,這樣拜佛收的效果就不大。
所以拜佛的時候,心裡只有釋迦牟尼佛,沒有其他的,不打過去的妄想,不打未來的妄想,只專註在現前這拜佛的動作當中,或是發願的願文當中,不著其他的想念。知道拜佛表法的意思,就作如是觀、作如是想,這樣的禮拜,可以消除無始劫以來的罪業,這是消業障的第一步,希望大家能夠這樣學習。
實修指南
「觀照」及「反省」二者不能混為一談,這是現在佛門中很多人的通病,以為學佛就像世間人一樣只要自我反省、修身。
實際上佛法是要你「起觀」:「觀一切法,性本自空寂」,這是大乘佛法的入門。學習大乘佛法要有這樣的觀念,也就是說:當念頭起來的時候,你要「把它化空,不要跟著念頭跑」,這才是修行的課題。
在現代,很多人把修行當成是反省,這是錯誤的觀念。還有一類人,他教你念頭起來的時候,不要斷。他跟你講:達摩祖師怎麼說……怎麼說。還叫你看著它,其實是他錯解祖師所說,他所教的正是修行的大毛病,有心、有境,你要是照著他的話做,不但除不了煩惱,看久了還是能所相待,與真心本性不相應,總是沒有辦法達到真正的三昧。
所以當你妄想、煩惱起現行的時候,你就打坐、念佛、持咒,專心在你的工夫上;念佛的就專心在佛號上,不要跟著妄想跑掉,也不要看著妄想,不用看著它起、看著它滅,因為這樣你的心還是隨著它起滅,這一點很重要。
很多人不會修行,所以沒有成就,念佛沒有辦法得到工夫成片,還把反省當作是觀照;還有一種就是妄想現前,他就坐在那裡看著它。實際上這妄想,你不必看它,就好像你走在路上,你發現遠遠有一台車子,從你左手邊過來,你知道,但是你還是保持你的行動方向,你總不會傻站在大馬路上,看著它過來。
同樣的道理,當你在用功時,妄想起來,你不要看著它,只要專註在佛號上。修觀的,就把妄想化空;參禪的、參話頭的就提起話頭,這叫真參。念佛的這樣才叫老實念佛。你離開剛才講的方法,要去別覓「老實」,你是找不到的,這是古德講的生死關頭。所以當你在起煩惱,或是用功的時候,妄想起現行了,記住,不要看著它,不跟著它去。如果你把它作為實有,實際上你已經受它影響了,你的心跟真心不相應。
剛講的這些方法,在經典上都有依據,從古到今有太多的學人,在這上面搞錯,沒有辦法轉過來,所以念佛到後來只能帶業往生;或是參禪到後來,連禪定都沒有得到,就是因為他「看著妄想」。當然這是教導者的問題,他把修行的方法講錯了,所以他自己也修錯,也沒有辦法成就。
這裡教你正確的方法,當你在用功的時候,看到煩惱、見到妄想了,當然不必理會,也不要看著它,不要跟著它走,你只要專註在佛號上。這個事情說起來簡單,可是當你在起煩惱的時候,一件事情很煩,掛在心頭,念佛的時候,怎麼念都沒有辦法忘掉,沒忘掉那也無所謂,你不必刻意把它除斷,就只是照剛才講的,注意到你的工夫上去。這就叫做「把心顧好!」把心顧好,不是在那裡看著自己的起心動念,你看它沒有用,它就跟瘋子一樣,不受約束,用功能不能成就,在這上面是很大的關鍵。
如果常常照我講的這個方式,去用功修行,你的煩惱可以斷掉;相反的,你要是坐在那裡看著它起,看著它滅,剛好是禪病,是修行的大問題。你必然受煩惱魔的影響,甚至到後來這煩惱會狂亂,你的思緒會顛倒,會控制不住。所以為什麼有些人,在末法學禪,學到後來知見很多,學的不是禪宗的「禪」,而是變成纏縛的「纏」,全落到妄想、知見裡面去了,那就是用錯了方法。偏偏他還告訴你,「我這叫解脫道」,實際上那叫生死道。
這一點,大家在用功的時候要注意到,用的方法要正確,所安住的地方要正確,不要自己住到妄想裡面去,跟著妄想跑,被它影響,連自己都沒有辦法覺察。如果這麼簡單的你都無法做到,那更不用說你要破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修行成就的關鍵
當法師講話的時候,大眾要合掌,等法師說:「放掌」的時候才放掌,這是佛門的規矩及禮儀,大眾要懂得學習。因為有一些新來的同修還不了解,所以在這裡告訴你們,應該要怎麼做。
在佛門裡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相對的就是要放下煩惱,所以「放下」就是發菩提心的表現。「放下」就是要放下你的貪愛心、愛欲心。愛欲心就是輪迴心,是讓你在這個世間輪迴的一個錯誤念頭、錯誤的想法。那什麼叫做愛欲呢?就是你的「攀緣心」,這攀緣的心就是愛欲心。
因為你把虛幻的、如幻如化的境界,認為是實有的,因此你有所好樂,因此向外求取。這一念認妄為真的心,就是屬於攀緣。佛門講各種的「心」,不外乎「攀緣心」而已。認為心外有法,有一物可得,有東西可以執著,家庭、事業、妻子、兒女、父母、師長、六親眷屬……,這些統統都是輪迴心。
很多的學佛人不是很清楚,以為只要做到父慈子孝,在家裡把家庭照顧好了,兄弟姐妹和樂了,他就能夠靠著念佛法門出三界六道輪迴,實際上這個說法跟經典告訴我們的並不相應。
佛在《圓覺經》講:「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愛渴。」這句話很重要,要先斷除貪慾心。貪慾心是指貪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欲求,乃至貪著禪定的舍受,都是貪慾心,這心要舍掉。「先斷貪慾。及除愛渴。」這貪慾再不斷地加強,就是愛渴,「渴」是渴望得到。有貪愛就必然有憎恨等等煩惱,是說貪瞋痴這三毒如同「惡叉聚」,「惡叉」是印度植物,它的果實皆是三粒生於同一蒂,且落地後多聚集於一處,故稱惡叉聚,這裡是用以比喻三者間的關連性。意思是「起畢同時」,一生起,就同時三個,所以在經典上用「惡叉聚」來做為比喻,「惡叉」這果實在中國沒有,所以保留梵文不作翻譯。
貪瞋痴三毒導致我們在三界六道輪迴出不去。所以不要誤認為:「只要做做世間的五戒十善,把父母孝順好了,家庭照顧好了,再來念佛,就能往生西方,出三界六道輪迴。」這種說法不對。
你把父母、家庭照顧好了,只是把你的愛欲心鞏固了,把你愛欲的對象照顧好了,增長的是你的輪迴心;而你念佛是要出輪迴,這兩件事是完全不一樣的。對於這個觀念大家要很清楚、很明白。在《圓覺經》中所說的,教我們出生死的關鍵是「先斷貪慾。及除愛渴。」做到了才能夠脫離煩惱、脫離六道輪迴。
所以釋迦牟尼佛讚歎出家、讚歎修道,這修道就包含在家居士,因為出家、修道這些行人難能可貴,難捨能舍,能夠舍諸世間珍寶、妻妾恩愛……種種貪慾,能夠成就「大丈夫」的行為。這「大丈夫」不是指男眾,也不是現代人所說的大男人主義。
佛教講的「大丈夫」,是說你能夠發菩提心,能夠斷除貪瞋痴。所以學佛要出輪迴,必須知道要除斷哪些煩惱,在經典上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就是要斷除貪慾心。
你們不要自己想像、猜測,拿著凈業三福第一條,再加上自己的愛慾念穿鑿附會一下,就開宗立派了,有了宗旨就亂修一通,到時候能不能出離呢?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近代有一個往生的公案─黃錫勛醫師,我們講經常講到,這位醫師做了很多好事,臨終得了癌症。因為他宿具慧根,所以阿彌陀佛親自來度化他。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他還不能夠發願,而佛菩薩常常勸他,他後來才肯舍世間,發願求生凈土。
所以往生凈土的關鍵是在於他能舍世間的愛欲,不是在於他做了多少好事。經典上講,做好事頂多就生天而已。如果一生中好壞參半,有做一點好事,也有做一點壞事,好壞齊平,那就生人道,不是生天。如果在做好事當中,帶一點瞋恨心,那是生修羅道。如果你造的是惡業,那你就不用想成佛了。若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就會到畜生道去。如果再造更重的業─倒說經律,毀謗大乘、毀謗如來的正法,佛說這種眾生是下「阿鼻地獄」,或是更生「十方阿鼻地獄」,這當中有它的因果存在。
修行不可以用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覺得自己要怎麼修、怎麼樣來念佛,那些都是你的妄見,不是真正在修行。修行是要下真工夫,要從問題的癥結點上去處理它。會有這些問題,就是你的貪慾心不除,就是你的攀緣心不除,總是向外攀緣、向外去求,時時認妄為真,這就是眾生的根本大病。
我們透過念佛、透過發願、透過禮懺來消除這層業障,把對世間貪愛的、放不下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乃至修禪定的舍受,這當中的快樂,我們統統都放下,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凈土。沒有別的目的,沒有別的想法,也不希求人天福報,也不希求二乘小果,統統都不希求,唯求無上佛道。就這麼單純地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往生。這是往生凈土的關鍵,是出輪迴的關鍵,你們一定要記得。
因為發現還有一些同修,這個觀念沒有轉過來,還以為把家庭照顧好了、把世間事搞好了,最後靠著念佛法門,就想到極樂世界去。心中又想娑婆世界,又想西方凈土,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你如果存著這種心,是非常的不正確,一定要把它轉變過來,不可以再有這樣的存心。
修行要依經典,不能依自己的想法、觀念,這是錯誤的。希望大家能夠去檢點、去反省,能夠發菩提心,斷除貪慾及諸愛渴,能夠依此正確的道理修行,那決定可出三界、決定往生西方凈土,成就無上佛道。
推薦閱讀:
※一門深入和法門無盡誓願學應該如何次第?
※古人強調要活到老學到老,那為什麼還要「勸君珍惜少年時」呢?為什麼偏偏是少年時呢?有什麼特殊用意么?
※天使梅麗莎想對你們說!
※修行與悟道
※在接觸佛法之後最讓你溫暖感動乃至忽然淚下的是哪個瞬間?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