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梁啟超——時代變遷之啟蒙者(上)

梁啟超是誰

1873年2月廣東新會(今江門市)茶坑村一梁姓鄉紳家誕下長子,取名【啟超】,字卓如(卓爾不群之意)。長大後還有一字:任甫。在他與師友及與政府書面交往時,大多用【梁任甫】三字。再後來他多用號面世,曰【梁任公】。據說典出《莊子·外物》,又據說典出《墨子》,有墨者任俠之意。自【戊戌變法】出名後,給自己書房取名【飲冰室】,典出《莊子·人世間》。由此大概可以看出這位近代史上最出名的文人內心涌動的是逍遙俠義。

梁啟超從小在爺爺身邊長大,是家族希望。他在家鄉有「神童」之稱,12歲考中秀才,17歲在廣東鄉試中考取第八名舉人。當時的主考官李瑞棻認為此子乃「國士無雙」,一高興把自己堂妹李惠仙許配給他。第二年又親自帶他赴京趕考,可惜未中。

走出南粵的梁啟超,在返鄉途中路經上海時,被陌生的世界說吸引,為西學所觸動。並對八股文產生厭倦。

回廣東後,他尋找在西學上有建樹的老師,廣東南海人(今佛山市)秀才康有為出現了。

康有為只遊歷過香港,在上海看到過很多譯書、報刊。他覺得【資本主義-君主立憲】是救世利民之理。堅定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封建制度先進。

他開始鑽研西學自學成才,形成一套自己的政治理論。還為如何實現這套理論定下:【自上而下,欲得君行道】策略。並不斷給軍機處等中央機構上書建議變法,但都石沉海底。

無奈回到廣州的康有為著書講學。這時遇到比他小15歲的舉人梁啟超。

兩人見面晤談甚歡。早被西學所觸動的梁啟超心花怒放,終於找到了心目中的老師。他完全接受維新變法思想,並自稱「生平知有學自茲始」。他還和幾個朋友出錢,給康有為在廣州創辦了萬木草堂,推行其維新變法主張。梁啟超和弟弟梁啟勛都是萬木草堂的學生。近代史上罕見的「舉人拜秀才為師」故事就此展開。

梁啟超一生與三個女人有故事。

大夫人李蕙仙是梁啟超恩人李瑞棻的堂妹,屬下嫁,很霸道也很孝道,梁啟超很怕她。生了三個孩子,有兩個是院士(長子梁思成——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建築專家;次子梁思永——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考古學家)。

二夫人王桂荃,是李夫人娘家丫環,比梁啟超小12歲。跟梁啟超好時還被大夫人趕出去過。她生了六個孩子,其中有一個是院士(五子梁思禮——中國科學院院士,火箭控制系統專家)。

梁家九個孩子均為傑出人才。除上述三院士外,還有詩詞研究專家、炮兵校官、圖書館學家、經濟學家、新四軍戰士等。

梁啟超因搞變法被清政府通緝逃亡美國,華僑商人的女兒何蕙珍用英文幫他在報紙上回擊那些罵他的人。有人牽線撮合,何蕙珍成了他的紅顏知己。梁啟超老老實實給大夫人李蕙仙寫信彙報,很詳細寫了兩個人認識過程、愛情。大夫人一怒向梁父告狀。梁啟超只好作罷。

梁啟超對時代的啟蒙

梁啟超在晚清和民國之間活了57歲(1929年1月去世)。他從22歲起,至少四次,站在「民族危亡」的角度,親自參與主導了對封建時代的啟蒙。

一 【戊戌變法】

甲午慘敗,列國瓜分大清,深深刺激著28歲的光緒皇帝。他想變革,其目的當然跟朝廷形成的【帝黨】【後黨】兩派有關。而一直扶持他的老爸——醇親王奕譞(道光第七子)4年前就去世了。少年天子光緒只得依靠自己的老師翁同龢。

1895年5月2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月兩周,37歲的康有為與22歲梁啟超,邀集全國十八省進京會試的舉人1200多名,進行大規模請願,聯名上書光緒帝,請求拒絕【馬關條約】。

這就是感動華夏一個多世紀、著名的政治事件:【公車上書】,是維新派登上歷史舞台的標誌。

從已有文獻中可以認定,康有為寫了長達一萬四千字的上皇帝書——《上清帝第二書》。但決定上書前,傳出康有為已中進士和《馬關條約》已簽字的消息。結果,湖北、江西、浙江、河南、山東、四川等地的舉人都曾在5月2日上書,請求拒絕【馬關條約】。而康有為沒上書,他中了進士,授工部主事。

有消息說,閱卷大臣商量好,在廣東試卷中最有才華的應該是康有為,此人絕不能錄取。誰知他們拿到自認為最有才氣的試卷是梁啟超的。於是梁啟超名落孫山。

康梁聯手反覆上書,指出只有制度先進,國家才能不敗。並用日本做例子。他們的想法終於通過翁同龢等,到達光緒手中,年輕的皇帝跟這師徒的想法一致。又經過幾年醞釀,特別是梁啟超在上海主編《時務報》,他開始在社會上揚名。

當時間到達1898年時,光緒發動史稱【戊戌變法】的政治體制變革。康梁二人成為這場變法的策劃者、運作者。由於變法只存在了103天,也稱【百日維新】。

期間【帝黨】【後黨】的故事驚心動魄。

1898年9月18日,32歲的譚嗣同潛入法華寺(今北京多福巷44號),告訴39歲的袁世凱一個驚天秘密:光緒決定殺榮祿、圍頤和園,進行變法。令他率兵勤王保護皇上。

袁世凱權衡再三,不僅沒有勤王反而向慈禧寵臣榮祿告密。時任直隸總督的榮祿大難臨頭般從天津趕到頤和園向慈禧報告,「圍頤和園」變成了「圍園弒後」。

從來就善殺伐決斷的老佛爺先發制人,21日凌晨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證實了光緒居然接見原日本內閣總理、在甲午戰爭中對大清國極盡侮辱的伊藤博文。

老佛爺指著兒皇帝鼻子痛罵:「我撫養了你二十多年,你竟然聽小人的話想害我?」光緒欲辯白,她竟一口唾沫吐過去:「痴兒,今日沒有我,明天還能有你嗎?」當天皇帝就成為了囚徒,知道駕崩。

一周後,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濺菜市口。而康有為與梁啟超在洋人和伊藤幫助下,分頭逃出北京亡命日本。

無論光緒多麼沒有經驗,無論康有為多麼狂妄,無論梁啟超多麼偏信老師,都不可否論維新派在【思想啟蒙】和【文化教育】方面開創了新的局面。其歷史作用是積極的,其影響是深遠的。是【生生死死】的中國歷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後來新文化運動的源泉。

梁啟超在日本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廣泛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和社會學說,影響和啟迪整整一代人。而他與老師康有為漸行漸遠。

【戊戌變法】至少給我們留下了兩個謎:

1、袁世凱與譚嗣同兩人在那個激動人心的夜晚究竟談了什麼?怎麼談的?今天知道的史料基本是梁啟超等人對那晚所發生事件的描述。而袁世凱則一直為自己辯護,說沒有告密。至今真相不得而知。

2、譚嗣同有著名的【獄中題壁】詩。可傳說原文如下:

望門投止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

梁啟超卻在《戊戌政變記》之《譚嗣同傳》中篡改了此詩:

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原詩中暗示要密謀政變包圍頤和園,這是康梁一直不承認的。他們只承認保皇,不承認殺後。更不是大清國的叛臣。所以梁啟超把詩改成燕趙悲歌、慷慨激昂模樣。究竟改沒改?真相也是不得而知。

但人們知道,辛亥革命後,梁啟超喜洋洋回國。先後任中華民國司法總長、幣制局總裁和財政總長。後參與策劃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在戰爭中發揮了「一支筆強於十萬雄兵」的巨大作用。他手下的筆,真可以雲雨翻覆啊。

【戊戌變法】發生後,湖南巡撫陳寶箴與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黨人關係甚深,上下矚目。結果陳寶箴被劃歸到康黨,受牽連而遭罷職,直到去世。過了27年,清華大學成立國學院,梁啟超力薦沒有文憑沒有著作的陳寅恪出任導師。校長曹雲祥為難。梁啟超說: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但著作算是等身了。只是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廖廖數百字有價值。

陳寅恪是誰?陳寶箴孫子也。

二 【少年中國說】

劉公島甲午海戰博物館,一進門就是梁啟超的著名警句:【喚起吾國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1898年梁啟超寫了《戊戌政變記》,這句話在第一篇「改革實情」第一章中,原文是:【吾國四千餘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償二百兆以後始也】。

但現在很多文章斷章取義,說在《戊戌政變記》附錄《改革起原》中寫到:「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

變法失敗,梁啟超成為朝廷欽定緝拿的要犯,在國外開始長達十餘年的逃亡生涯。到世紀之交的1900年時他已經是時代「網紅」,而且是極具理論權威的「網紅」。

這時,他在《清議報》第35冊上發表政論文《少年中國說》。

梁啟超用激情澎湃的語言,呼喚一個氣象一新的「少年中國」的誕生。

這篇文章是針對日本人稱中國「老大帝國」,而提出要對代表舊勢力的「老年」進行挑戰和抗爭。當時大清王朝已256歲,梁啟超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他滿懷熾熱情感,使用大量排比句和豪華句子,酣暢淋漓地鼓動中國人應具有強烈進取精神。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此篇一出,大大提振國人士氣。從此,【少年】從概念、理想,化身為血肉之軀、革命的先鋒、未來歷史的塑造者。19年後發生的五四運動正是【少年強則國強】的寫照。但要注意:梁啟超「少年」二字最初不是指「孩子」,而是「積貧積弱」的中國。

(待續)


推薦閱讀:

幼兒要不要學圍棋?關於數學啟蒙,它比你想像得還厲害
戀愛啟蒙~第一章:告別挫男
周易正讀之二:讀不懂的啟蒙書(1)
一個東莞「鞋二代」的回歸:曾是台灣前十魔術師|台灣魔術師|劉謙啟蒙導師|東莞
朱良暉六壬輯要啟蒙

TAG:梁啟超 | 啟蒙 | 時代 |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