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史記》<1>

——作者·司馬遷

才識桌絕千古   經維曠達百象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

       司馬遷在編寫史書之前,讀得石室金匱之書,即皇家所藏的古籍,又早年間從長安出發,到各地遊歷,當官之後奉旨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裡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結交的許多好友,為其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掌握了豐富的史料,為其編寫史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漢興以來「百年之間,天下遺聞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據《漢書·司馬遷傳贊》載:「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據《史記索隱序》載:「史記者,漢太史司馬遷父子之所述也。遷自以承五百之運、繼春秋而纂是史。其褒貶核實,頗亞於丘明之書。於是上始軒轅,下訖天漢,作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系家、七十列傳,凡一百三十篇。」即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主要是記錄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主要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的興亡;七十列傳,主要是記載人臣,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主要是大事年表;八書主要是記載各種典章制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餘字。

       本書採用的是「三家注」版本,即劉宋裴駰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我們以金陵局本的影印本為底本,對文字進行校對、注釋,在三家注的基礎上加入了基本注釋,方便讀者理解行文含義。其次,為了簡化史記的難度和複雜程度,我們整理編寫五帝關係圖、謚法解、官職圖等若干張,以饗讀者。

一、《史記》概述

       張守節在《史記正義》論史例載:「古者帝王,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記。並採六家雜說,以成一史。備論君臣、父子、夫妻、長幼之序,天地、山川、國邑、名號,殊俗、物類之品也。太史公作史記,起黃帝、高陽、高辛、唐堯、虞舜、夏、殷、周、秦,訖於漢武帝天漢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2413),作本紀十二,象歲十二月也。作表十,勻天之剛柔十晶,以記封建世代終始也。作書八,象一歲八節,以記天地日月山川禮樂也。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輻共一轂,以記世祿之家,輔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作列傳七十,象一行七十二日,言七十者舉全數也。餘二日象閏余也。以記王侯將相英賢,略立功名於天下可序列也。合百三十篇,象一歲十二月及閏余也。而太史公作此五品。廢一不可以統理天地,勸將箴誡為後之楷模也。」

      (一)《史記》體例——紀傳體通史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通史。不同於之前以年代為次的《春秋》這樣的「編年史」,也不同於以地域為限的《《戰國策》》等這樣的「國別史」,更不同於以文告檔卷形式保存下來的《尚書》這樣的「政治史」,通史是一部包括上下幾千年,包羅各個方面又融會貫通、脈絡清晰的史書。

        紀傳體通史這一體例是司馬遷的首創,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這幾部分,從此歷代的史書,從漢書到明史,雖然名目有所改變,但大類都有本紀和傳,都沿襲了史記的體例。

      (二)《史記》作者——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談之子。其父司馬談,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漢武帝建元初年,任太史令,有意論載「天下之史文」,但始終未能如願。

       司馬談去世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開始搜集史料,完成父親遺願。司馬遷在編寫史書之前,讀得石室金匱之書,即皇家所藏的古籍,又早年間從長安出發,到各地遊歷,當官之後奉旨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他了解到那裡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結交的許多好友,為其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掌握了豐富的史料,為其編寫史書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漢興以來「百年之間,天下遺聞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曆」。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獲罪被捕,被判宮刑。「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報任安書》)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完成《史記》,留與後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三)《史記》內容——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十二本紀主要是記歷代帝王政績,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等,三十世家主要是主要是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四)《史記》版本——三家注 

       《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 《史記》問世之後,刊印的版本甚多,目前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南北朝時期的抄本殘卷。最早的刻本為北宋時期的《史記集解》單刻本。南宋的黃善夫刊本為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宋代以前的刻本都已失傳。

       現存的南宋黃善夫刻本、明嘉靖萬曆間南北監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氏汲古閣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清同治年間金陵書局刊行的《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都匯刻了三家注,有別於它種單刻本,是流傳至今較好的版本。以上是最早的抄本刻本的基本情況。

       通行本主要是黃善夫本、武英殿本、金陵局本。黃善夫本比較善,中華書局的1959年新標本,就是以金陵局本為底本,分段標點排印的。

       現行本中主要是中華書局的1959年新標本,廣泛地吸取了前人研究的結果,重新作了校訂。

       在編排格式上也作了較大改動,依照武英殿本,把每篇大題(即書名)排在前面,小題(即篇名)排在後面,並把金陵局本原來排列在正書之前的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序》、《史記索隱後序》、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序》、《史記正義》的《論史例》、裴駰的《史記集解序》全部移到書後,依照年代先後排列次序。

       經過這番整理,眉目較前清楚,方便讀史者理解。

二、三家注概述

       隨著《史記》的問世及其聲望的隨日俱上,各家各派注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俗稱「三家注」的《史記集解》(劉宋時裴駰注)、《史記索隱》(唐司馬貞注)和《史記正義》(唐張守節注)是其中影響最大的。《集解》兼采當時裴駰所能見到的前人有關《史記》諸書的研究成果,並一一註明作者名字,一絲不苟。《索隱》進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證不當的錯處。並對《史記》原文提出辨正,發語警辟。《正義》的作者長於輿地之學,對《史記》 中地名的考證尤為精闢。以下詳細介紹三家注及其作者。

      (一)裴駰《史記集解》 裴駰,「史學三裴」之一,史學三裴是指裴松之、裴駰、裴子野祖孫三人。裴駰是裴松之的兒子,字龍駒,南北朝時期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少秉承家學,博覽宏識,酷愛經史,亦以注史著稱於世。  《史記集解序》 裴駰在《史記集解序》稱賞司馬遷,認為他確實是「命世之宏才」,能夠廣博涉獵,貫穿經傳,馳騁古今,纂成數千年的通史,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是值得尊敬的,又《史記》「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堪稱一家之言。

       裴駰反覆研究《史記》,認為此書也「時有紕謬」,「甚多疏略,或有抵牾」,有時「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辯其實,而世之惑者,定彼從此,是非相貿,真偽舛雜。」於是,他決心為《史記》作新注。

       裴駰博採經傳百家及先儒學說,凡對作注有所裨益,便廣而錄之;凡所注引,務必去其浮言游辭,取其精旨要義;如各家說注不同,則兼收並蓄,不肯偏棄;如有未詳之處,寧缺不議,不憑臆想,妄加解說。終於寫成《史記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為現存最早的《史記》注本。

       裴駰在我國史注歷史上,是繼裴松之之後,又一位做出重大貢獻的史家。唐代著名史學評論家劉知幾稱他「開導後學,發明先義,古今傳授,是曰"儒宗』」承認了他在史註上的宗師地位。

      (二)司馬貞《史記索隱》

       司馬貞,字子正,唐河內(今沁陽)人。開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館學士,主管編纂、撰述和起草詔令等。唐代著名的史學家,著《史記索隱》三十卷,世號「小司馬」。

       司馬貞以《史記》舊注音義年遠散失,乃採摭南朝宋徐廣《史記音義》、裴駰《史記集解》、齊鄒誕生《史記集注》、唐劉伯庄《史記音義》、《史記地名》等諸家的注文,參閱韋昭、賈逵、杜預、譙周等人的論著、己見,似在其集解序中道:「而家傳是書,不敢失墜,初欲改更舛錯,裨補疏遺,義有未通,兼重注述。然以此書殘缺雖多,實為古史。忽加穿鑿(解:即穿鑿附會,把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難允物情。今止探求異聞,採摭(zhí 選取)典故,解其所示解,申其所未申者,釋文演注,又重述贊。凡三十卷,號曰《史記索隱》。」

      (三)張守節《史記正義》

      張守節,唐代開元年間學者,其生平事迹不詳,著《史記正義》三十卷。

      在其《史記正義序》中說道:「守節涉學三十餘年。六籍九流,地里蒼雅,銳心觀採評史漢,詮眾訓釋而作正義。郡國城邑,委曲申明,古典幽微,竊控其美,索理永愜,次舊書之旨,兼音解注,引致旁通,凡成三十卷。名曰《史記正義》。」《正義》長於輿地之學,對《史記》中地名的考證尤為精闢。

三、《史記正義論例》

       ◎論史例

       古者帝王,右史記言,左史記事。言為尚書,事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記。並採六家雜說,以成一史。備論君臣父子夫妻長幼之序,天地山川國邑名號,殊俗物類之品也。太史公作史記,起黃帝、高陽、高辛、唐堯、虞舜、夏、殷、周、秦,訖於漢武帝天漢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作本紀十二,象歲十二月也。作表十,勻天之剛柔十日,以記封建世代終始也。作書八,象一歲八節,以記天地日月山川禮樂也。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輻共一轂,以記世祿之家,輔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作列傳七十,象一行七十二日,言七十者舉全數也。餘二日象閏余也。以記王侯將相英賢,略立功名於天下可序列也。合百三十篇,象一歲十二月及閏余也。而太史公作此五品。廢一不可以統理天地,勸將箴誡為後之楷模也。

       ◎論注例

       史記文與古文尚書同者,則取孔安國注。若與伏生尚書同者,則用鄭玄、王肅、馬融所釋。與三傳同者,取杜元凱、服虔、何休、賈逵、范寗等注。與三禮、論語、孝經同者,則取鄭玄、馬融、王肅之注。與韓詩同者,則取毛傳、鄭箋等釋。與周易同者,則依王氏之注。與諸子諸史雜書及先儒解釋善者,而裴駰並引為注。又徐中散作音訓,校集諸本異同,或義理可通者,稱一本雲又一本雲。自是別記異文,裴氏亦引之為注也。

       ◎論字例

        史、漢文字,相承已久,若悅字作說,閑字作閒,智字作知,汝字作女,早字作蚤,後字作後,既字作溉,勅字作飭,制字作剬,此之般流,緣古少字,通共有之。史、漢本有此古字者,乃為好本。程邈變篆為隸,楷則有常。後代作文,隨時改易。衛宏官書數體,呂忱或字多奇,鍾、王等家,以能為法,致令楷文改變,非復一端。咸著秘書,傳之歷代。又字體乖日久,其〈黼(fǔ)黻(fú)華美的辭藻〉之字法從黹(zhǐ 縫紉,刺繡)。丁履反。今之史本則有從耑。音端。本紀雲,天子賜孝公黼黻。鄒誕音甫弗。而鄒氏之前,史本已從耑矣。如此之類,並即依行,不可更改。若黿〈yuán〉鼉〈tuó〉從龜,辭亂從舌,覺學從與,泰恭從小,匱匠從走,巢薻從果,耕籍從禾,席下為帶,美下為火,裒下為衣,極下為點,析旁著片,惡上字西,餐側出頭,離邊作禹。此之等類,例直是訛字。字寵勅勇反。字為錫,音陽以支章移反。代文,間分反,將旡混無。若茲之流,便成兩失。

       ◎論音例

       史文與傳諸書同者,劉氏並依舊本為音。至如太史公改五帝本紀,便章百姓,便程東作,便程南譌,便程西成,便在伏物,咸依見字讀之。太史變尚書文者,義理物美。或訓意改其古澀。何煩如劉氏依尚書舊音。斯例蓋多,不可具錄。著在正義,隨文音之。君子宜詳其理。庶明太史公之達學也。然則先儒音字,比方為音。至魏秘書孫炎,始作反音。又未甚切。今並依孫反音,以傳後學。鄭康成雲。其始書之也,倉卒無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之。趣於近而已。愛之者非一邦之人。其鄉同言異,字同音異。於茲遂生輕重訛謬矣。然方言差別,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為鉅異。或失在浮清,或滯於重濁。今之取捨,冀除茲弊。夫質有精粗,謂之好惡。並如字。以有愛憎,稱為好惡。並去聲。當體則為名譽。音預。情乖則曰毀譽。音餘。自壞乎怪反。壞徹。上音怪。自斷,徒緩反。自去離也。刀斷,端管反。以刀割令相去也。耶,也奢反。未審之辭。也,亦且反。助句之語也。復,音伏,又扶富反。重也。過,古卧反。越度也。解,核買反。自解也。間,紀莧反。鄛也。畜,許又反。畜,許六反。養也。先,蘇前反。仙,屑然反。尤,羽求反。侯,胡溝反。治持,並音直之反。脂砥祗,並音旨夷反。惟維遺唯,並音以佳反。怡貽頤詒,並音與之反。夷寅彝姨並音以脂反。私,息脂反。綏雖睢荾,並音息遺反。偲司伺絲,並音巨支反。其期旗棊踑,並音渠之反。祈頎旂幾畿,並音渠希反。僖熙嬉嘻,並音許其反。希晞睎稀,並音虛幾反。霏妃菲騑,並音芳非反。飛非扉,並音匪肥反。屍屍蓍,並音式脂反。詩,書之反。巾,居人反。斤筋,舉欣反。篇偏,並音芳連反。穿,詳連反。里李裏,並音良止反。至贄,並脂利反。志,之吏反。利涖,并力至反。吏,力置反。寺嗣飼,並辭吏反。字牸,並疾置反。自,疾二反。置致躓鷙,並陟利反。器,去冀反。氣,去既反。亟,去吏反。冀穊幾利反。既,居未反。覆,敷救反。又敷福反。副,敷富鍑,並府副反。若斯清濁實亦難分。博學碩材,乃有甄異。此例仍廣。不可具言。庶後學士幸留意焉。 

      ◎音字例

      文或相似,音或有異。一字單錄,乃恐致辭疑。兩字連文,檢尋稍易。若音上字,言上別之。所音下字,乃復書下。有長句在文中,須音則題其字。

       ◎發音例 古書字少,假借蓋多。字或數音,觀義點發。皆依平上去入。若發平聲,每從寅起。又一字三四音者,同聲異喚,一處共發。恐難辨別。故略舉四十二字。如字初音者皆為正字,不須點發。

       畜許六反,養也。又許救反,六畜也。又他六反,聚也。

       從訟容反,隨也。又縱容反,南北長也。又伹容反。又子勇反,相勸也。又從用反,侍從也。又足用反,恣也。

       數色具反,曆數術數也。又色五反,次第也。又色角反,頻也。

       傳逐戀反,書傳也。又逐全反,相付也。又張戀反,驛也。

       卒子律反,卒終也。又蒼忽反,急也。尊忽反,兵人也。字體各別,不辯,故發之也。

       辟君也。徵也。又頻亦反,罪也,開也。疋亦反,邪也。又疋豉反,諭也。又音避,隱也。又普覓反,辟歷也。

       施書移反,張也。又式豉反,與也。又羊豉反,延也。

       間紀閑反,鄛也。又紀莧反,閒也。又莧閒反,靜也。

       射蛇夜反,射也。又成亦反,音石。

       夏胡馬反,禹號也。又胡嫁反,春夏也。又格雅反,陽夏縣也。

       復符富反,重也。又音伏也。又音福,除役也。

       重直拱反,尊也。直龍反,疊也。又直用反,累也。適聖石反,寬也,之也。又丁歷反,大也。又張革反,責也。又音敵,當也。

       汜音祀,水在成皋。又音凡,邑名,在襄城。又服劍反,為水,在定陶,高帝即位處也。又音夷,楚人呼土為汜橋。

       樂音岳,謂音樂也。又音洛,歡也。又音五教反,好也,情願也。

       覆敷富反,蓋也。又敷福反,再也。

       恐曲用反,疑也。又丘拱反,懼也。

       惡烏各反,粗也。又烏路反,憎也。又音烏,謂於何也。

       斷端管反,有物割截也。又段緩反,自相分也。又端亂反,斷疑事也。解佳買反,除結縛也。又核買反,散也。又佳債反,怠墮也。又核詐反,縫解。

       幾音機,庶幾也。又音祈,近也。又音記,亦冀望字也。又音紀,錄也。

      過光卧反,度也,罪過也。又音戈,經過也,度前也。

      率所律反,平例也,率伏也。又音類也。又音刷。徐廣云:率即鍰也。又音色類反,將帥也。

      屈丘勿反,曲也。又君勿反,姓也。又群勿反,盡也,強也。上時讓反,位也,元在物之上。又時掌反,自下而上。

      王於方反,人主也。又於放反,霸王也,又盛也。長直良反,久也。又張丈反,長上也。

      藉才昔反,名籍也,又薦藉也。又租夜反,即借也。

      培勃回反,補也。又蒲口反,冢也。

      勝音升,又式證反。

      難乃丹反,艱也。乃旦反,危也。

      使所里反。又所吏反。

      相息羊反。又息匠反。

      沈針甚反。又針禁反。又直今反。又沈禁反,厭沒也。

      任入今反。又入禁反。

      棺音官。又古玩反。又古患反,斂之也。

      造曹早反。七到反,至也。

      妻七低反。切帝反。

      費查味反,用也。又音秘,邑也。扶味反,姓也。

四、列國分野

      《漢書·《地理志》》雲。本秦京師為內史。顏師古云:京師,天子所居畿〈(jī)古代稱靠近國都的地方〉內也。秦並天下,改立郡縣,而京畿所統,物特號內史,言其在內,以別於諸郡守也。《百官表》云: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內史右內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左內史名馮翊〈左馮(píng)翊( yì)〉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風。治內史右地與左馮翊京兆尹,是為三輔也。

      秦地。於天官,東丼、輿鬼之分野。其界自弘農故關以西。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柯、越巂、益州。

      魏地。觜、觽、參之分野。其界自高陵以東。盡河東、河內。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濦彊、親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卷,去權反。

      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今之河南、洛陽、榖城、平陰、偃師、鞏、緱氏。

      韓地。角、亢、氐之分野。韓分晉得南陽郡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社、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弘農,得新安、宜陽、鄭,今河南之新鄭,及成皋、滎陽,潁川之崇高、陽城。

      趙地昴、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真定、常山,又得涿郡之高陽、莫州鄉。東有廣平、鉅鹿、清河、河間。又得渤海郡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東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內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雲中、五原、上黨。

     燕地。尾、箕之分野,召公封於燕。後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有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有新成、故安、涿縣、良鄉、新昌。及渤海之安次。樂浪、玄菟,亦宜屬焉。

       齊地。虛、危之分野。東有葘川、東萊、琅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

       魯地。奎、婁之分野。東至東每。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

       宋地。房、心之分野。今之沛、梁、楚、山陽、濟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今之睢陽。

       衛地。營室、東壁之分野。今之東郡、及魏郡之黎陽、河內之野王、朝歌。

       楚地。翼、軫之分野。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後陳、魯屬焉。

       吳地。斗、牛之分野。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盧江、廣陵、六安、臨淮郡。 粵地。牽年、婺女之分野。今蒼梧、鬱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

       以前是戰國時諸國界域,及相侵伐,犬牙深入,然亦不能委細,故略記之,用知大略。

五、中國古代的祥瑞之物——嘉瑞

        從《史記》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每個皇帝孕育時或出生時都會有一些奇怪的徵兆或祥瑞之兆,比如漢高祖劉邦:劉邦出生前,他的母親「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各個皇帝以這種祥瑞之兆來顯示自己的順應天命,順理成章。

       古代人認為祥瑞之象的出現,是上天在表達對人行為的贊成或表彰。祥瑞之中,被認為最重要的是 《河圖》、《洛書》,它們被載入《符瑞志》之首。《河圖》、《洛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記載的是上帝任命的君主的言論。因此,與朝代興亡、皇位更迭有關的祥瑞,也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祥瑞。儒學認為,這些現象出現是天對皇帝的行為和所發布的政策的贊成或表彰。觀測和解釋這些現象,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古代的祥瑞種類分為五種,即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據《新唐書·百官志》載:「禮部郎中員外朗掌圖書、祥瑞,凡景星、慶云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白狼、赤兔為上瑞,其名物二十有八;蒼鳥、赤雁為中瑞,其名物三十二;嘉禾、芝草、木連理為下瑞,其名物十四。」後來品種又不斷增加,凡銅鼎、銅鐘、玉罄、玉壁等禮器也都列為瑞物,因此,可以列為祥瑞名物者遠不止這些。以下詳細介紹嘉瑞:

       「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五靈,分別為「麒麟、鳳凰、龜、龍、白虎。」

      麒麟,傳說中的神獸或仁獸。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卷四十六載,「麟信而應禮,以足至者也。麟角之末有肉,示有武而不用。麟為毛蟲之長,麟之足不踐生草,不履生蟲,言麟性仁厚,其趾也仁厚。麇身牛尾,園頂一角,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中規矩,不群居,不旅行,不入陷阱,不惟羅綢。王者至仁則見,蓋太平之符也。」屬上等嘉瑞。

       鳳凰,傳說中的瑞鳥。古人以鳳鳥是羽蟲之中最美麗者,傳說鳳凰非練實不食,非禮泉不飲,有王出則鳳凰見,歷代以為瑞鳥。皇宮內喻為后妃,以鳳紋做裝飾的器物,多為后妃們所專用,世人譽為嘉瑞。

       ,龜分多種,各有所長。一曰神龜,二曰靈龜,三曰攝龜,四曰寶龜,五曰文龜,六曰烏龜,七曰山龜,八曰澤龜,九曰水龜,十曰火龜。此外還有元龜,元龜即大龜。古代人用以占卜。《史記·龜冊列傳》:「紂王暴虐,而元龜不佔。」《尚書, 大禹漠》:「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於元龜。引深為可做借鑒的前事。」《三國志·吳·孫權傳》:「建安二五年,斯則前世之懿事,後王之元龜也。」宋景德時編輯《冊府元龜》書名即取此意。歷代以為嘉瑞。

       ,據《瑞應圖》載:「黃龍者,四龍之長,四方之正色也,神靈之精也。能巨細,能幽明,能長能短,乍存乍亡,王者不漉池而魚,則應和氣游於池沼。」傳說龍為麟蟲之長,能興雲雨,利萬物,使風調雨順,豐衣足食,故為五靈之一。《易經》有云:「飛龍在天,大人造也。」後來用於比喻君主。歷代皇帝都以真龍天子自居,認為自己是龍的化身。因此,用龍紋裝飾的各類器物為帝王們所專用。

       白虎,即騶虞也。《古今圖書集成·博物篇·禽蟲典》卷58古史云:雲從龍,風從虎。虎,陽獸也。七月而生,七者陽氣成。故虎首尾長七尺。虎性威猛,常喻將帥之勇。發於忠義,非激而恕之也。歷代以為仁獸。譽為嘉瑞。

       其次,大瑞類里泛指各種自然現象,也包括一些人們想像的根本不存在的自然現象。《新唐書·百官志》:「凡景星、慶云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景星,大星也,狀如霜月,生於晦朔,助月為明。

      王者不私於人則見。古代天文學家把所謂吉祥的星稱為瑞星。瑞星有四,一曰景星,二曰周伯星,三曰含譽,四曰格澤。(《文獻通考·二八一》像緯四,瑞星)景星又名德星。《史記·天官書》「天精而見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狀無常,常出於有道之國。」

六、《史記》主要版本

       《…史記》自問世以來,歷代傳抄刊刻者甚多,流傳至今的版本約有六十餘種。

       (一)宋代之前的抄本

        1. 六朝抄本,有兩件:《史記集解張丞相列傳》殘卷、《史記集解酈生陸賈列傳》一卷(卷末脫三百一十五字),藏於日本京都之石山寺;1918年羅振玉曾影印,名《古寫本史記殘卷》刊出,國內各大圖書館均有收藏。

       2. 敦煌唐抄卷子本,有三件:《史記集解燕召公世家》殘卷、《史記集解管蔡世家》殘卷、《史記集解伯夷列傳》殘卷,原藏於敦煌石窟,後被法國人保羅·伯希和盜去,現存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原卷照相。

       3. 唐抄本,有六件:《史記集解夏本紀》一卷,藏於日本東洋文庫;《史記集解殷本紀》一卷,藏於日本高山寺;《史記集解周本紀》一卷,藏於日本高山寺;《史記集解秦本紀》一卷,藏於日本東洋文庫;《史記集解高祖本紀》一卷,藏於日本宮內廳書陵部;《史記集解河渠書》殘卷,藏於日本神田文庫。以上六件抄本中,羅振玉於1917年、1918年分別影印了第二、第六件,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第三、第四、第五件的原卷照相。

       (二)宋代以後刻本

       南朝宋時,裴駰著《史記集解》。唐代,司馬貞作《史記索隱》,張守節作《史記正義》,這是最早的「《史記》三家注」,原本各自單行,直到宋代才有合併刊刻的情況。

       1. 《集解》單刻本 宋代刊刻的第一部《史記》就是《集解》本,以後歷代均有刊刻,構成《史記集解》本系統。今存《集解》本有十行本、十四行本、十二行本。

      (1)十行本。《史記》的最早刻本刊於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半頁十行,每行十九字。今已亡佚。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國子監據淳化舊本重刊,即後世所說的「景祐本」,流傳至今。原刻本(其中有十五卷為別版補配)現藏於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另有五種覆刻本,其中一百三十卷本、四十卷本(兩部)、四十九卷本分別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一百三十卷本藏於中國台灣中央圖書館。這五部覆刻本刊刻時代不同,其中有些篇卷是別本補配,均每半頁十行,故稱十行本。

      (2)十四行本。刊刻於北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半頁十四行,行二十四至二十七字不等。原刻本現藏於日本大阪杏雨書屋,僅存六十九卷。覆刻本一百三十卷(有別本補配)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刊行。另外,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國子監又刊刻十四行本,今存十四卷,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3)十二行本。有兩種刊本:一是南宋紹興十年(1140)邵武朱中奉刊本,是第一部《史記》私刻本。每半頁十二行,行二十二字。此本為人間孤本,現藏於日本大阪杏雨書屋;一是明毛晉刊本,世稱「毛本」。《四庫全書》所收《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即據此本抄錄。

      (4)九行本。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淮南路轉運司刊刻,半頁九行,行十六字。今有三種存世:原刻本(存三十卷),藏於上海圖書館;宋元明初遞修本,分為兩種,皆為一百三十卷(一為四十冊,一為六十冊)本,均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2.《索隱》單刻本 《史記索隱》單刻本不錄《史記》全文,而是標字列注,即將注文列在相關的正文之下。《史記索隱》單刻本傳世者僅有明毛晉刻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的汲古閣本,三十卷。各大圖書館均有收藏。

       3.《集解》、《索隱》二家注合刻本

      (1)蔡夢弼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建安蔡夢弼刻,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記集解索隱》二家注合刻本。今有兩種存世:一百三十卷本與九十二卷本,均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2)張杅桐川郡齋本。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張杅刊於常州。此本國內僅存一部殘本(六十卷),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3)耿秉重修桐川郡齋本。南宋淳熙八年(1181)澄江耿秉刊。今有兩種存世:一百三十卷本,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九十九卷本,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

      (4)中統本。蒙古中統二年(1261)平陽道段子成刊。今有四種存世: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二種;中國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一種;日本靜嘉堂文庫藏一種(存九十二卷)。

       4.《集解》、《索隱》、《正義》三家注合刻本

      (1)黃善夫本。南宋光宗紹熙年間(1190—1195)建安黃善夫刊,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今有兩部存世:一百三十卷本,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六十九卷本,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以國內所藏六十九卷,又借用日本藏本中的六十一卷,經張元濟校勘,影印出版。

      (2)彭寅翁本。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88)安福彭寅翁刊。此本據黃善夫本刊刻,因所據底本個別篇卷殘缺,以至多有脫落。今有七部存世: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兩部,分別為七十七卷殘本和一百三十卷本(有五卷是別本補配);北京大學圖書館藏一部,十六卷的殘本;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二部,分別為一百三十卷本和一百二十六卷本,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一部,一百三十卷本;日本慶應大學圖書館藏一部,七十一卷本。

      (3)明廖鎧本。明正德十二年(1517)廖鎧據黃善夫本翻刻,是明代刊刻的第一部《史記》三家注本。今存世二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一百三十卷本;中國台灣中央圖書館藏一百三十卷本。

      (4)明「嘉靖三刻」本。明嘉靖年間三次刊刻《史記》三家注本,世稱「嘉靖三刻」。首刻:嘉靖四年至六年(1525—1527)金台汪諒據黃善夫本刊刻,因由莆田柯維熊校正,故世又稱之為柯本。次刻:嘉靖四年至六年(1525—1527)震澤王延喆覆刻黃善夫本(但有補刻頁)。三刻:嘉靖十三年(1534)明王室朱維焯據黃善夫本刊刻。因刊刻於他的封地——西安藩府,故世又稱之為秦藩本。以上三本,國內各大圖書館均有收藏。

      (5)明「南北監本」。明南京國子監、北京國子監均刻《史記》三家注本,世稱南監本、北監本。南監本有三種:一為明嘉靖九年(1530)南京國子監祭酒張邦奇主持的刊刻本,以元大德九年(1305)所刊《史記集解索隱》二家注本為底本,合入《正義》注文而成;二是明萬曆三年(1575)南京國子監祭酒余有丁主持的刊刻本,以嘉靖九年本為底本,但校勘不精,且對三家注文多有刪削;三是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南京國子監祭酒馮夢禎主持的刊刻本,以嘉靖九年本為底本,恢復了被余有丁刪減的三家注文。北監本一種: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北京國子監祭酒劉應秋主持的刊刻本,以明嘉靖九年本為底本。國內各大圖書館均藏有明南北監本。

      (6)清刻「武英殿本」。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據明北監本刊刻,是清代官刻《二十四史》之一,故又稱之為「殿本」。此本原刻已不多見,國內各大圖書館均藏有此本的翻刻本、影印本。

      (7)清刻「金陵書局本」。清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1870)金陵書局請張文虎主持刊刻,故又稱之為「局本」。此本《史記》正文以明毛晉所刊《史記集解》本為底本,參考錢泰吉等人的校本及眾多古刻本、時本,吸收《史記》研究的最新成果,考證異同,擇善而從,是清代後期比較好的刊本。國內各大圖書館均藏有此本。

      (8)《史記會注考證》本。1934年日本瀧川資言刊本。此本以金陵書局本為底本,引用中日典籍一百二十餘種,別擇綴輯在正文或三家注文之下,並時作考證。1955年,中國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將日本人水澤利忠所作《史記會注考證校補》與此本合為一書排印發行。

       (9)中華書局點校本。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此本是國務院組織國內專家集中校點《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目前通行的精善之本。此本以金陵書局本為底本,採用新式標點,並對體式作了調整,方便閱讀、使用。

七、司馬遷在「八書」中批判了哪些漢代弊政

       「八書」是對古代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的專題記載和論述。其中,禮、樂、律、歷、天官五篇為學術專論,封禪、河渠、平淮三篇則旨在批判漢代弊政,在此舉出幾例。

      (一)濫祭淫祀

     《封禪書》主要記述了歷代封禪的情況,而對本朝漢武帝祭祀的記述尤多。開首便直言其「尤敬鬼神之祀」,聽信方士李少君的誑語,派人去海上尋找仙人,並從事煉丹砂等藥劑為黃金的事情了。他還聽文成建議建造甘泉宮,在宮中起高台,台上建宮室,室內畫著天、地、太一等鬼神象,而且擺上祭祀用具,以此召致天神。有一次他病了,認為有鬼神附體,便為此在甘泉宮建立了祠廟,稱為神君,病好之後,以為靈驗,更為神君建造壽宮。此類事例不一而足,充分揭露了漢代統治者的濫祭淫祀。

      (二)治水腐敗

      《河渠書》中記述了漢武帝時期,黃河在瓠子決口,向東南流入鉅野澤,將淮河、泗水連成一片。武帝命人堵塞決口,但往往堵塞以後又被沖壞。那時朝中的丞相是武安侯田蚡,他的奉邑是鄃縣,以鄃縣租稅為食。而鄃縣在黃河以北,黃河決口水向南流,鄃縣沒有水災,收成很好。所以田蚡對皇帝說:「江河決口都是上天的事,不易用人力強加堵塞,即便將決口堵塞了,也未必符合天意。」此外望雲氣和以術數占卜的人也都這樣說。武帝聽信此言,很長時間沒有提堵塞決口的事。

      (三)壓制商業 《平準書》主要講述漢代平準政策產生的由來。漢初經濟蕭條,武帝無故興兵開邊,財用不給,於是通過改變錢法、賣官爵和賣復徒法,解決自身財政危機,大大傷害了士農工商的利益。尤其官賣政策、強制征商,使商業遭到嚴重的破壞,造成了一個缺乏競爭的市場,從而出現質量低下、價格扭曲的現象。「式既在位,見郡國多不便縣官作鹽鐵,鐵器苦惡,賈貴,或強令民賣買之。而船有算,商者少,物貴。」這兩項政策在此後二千年的封建社會都得到了繼承,使中國商業始終維持在低水平上。
推薦閱讀:

關於金錢和幸福的謬論
占星補遺,關於婚神和宿命點相關理論。
關於家居書房文昌位的選擇和布局
關於女人的精品段子
[轉載]關於職業的預測方法  6  慚愧學人

TAG:史記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