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主動出塞 隱藏著憤悶無奈
王昭君,西漢南郡秭歸(今屬湖北)人,名嬙,字昭君,名列我國歷史上四大美人之一。一個生活在千年前封建社會的性格剛烈的美女子,能挺身而出主動出塞,用自己一生的青春與美麗走上一條和親之路。從而使漢胡之間遠離硝煙,從而在煌煌的史冊間,留下一段千古佳話和傳奇的故事。現代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曾讚揚說:「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徵,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徵。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就是這樣一位聲名顯赫的古典美女子,她在無限風光的背後,是隱藏許多的無奈與艱辛。
原本作為一個傾國傾城、美艷絕倫的女子,王昭君完全可以力壓群芳,成為漢皇枕邊的寵妃,成為未央宮內的主人。可就因她性格剛烈不肯屈從漢宮的「潛規則」,厭惡去賄賂畫師的行為,從而讓她驚人的美貌,湮沒在畫師的丹青手裡。那塗抹的斑點,也讓她的美麗在漢皇面前黯然失色。
幾年之後,匈奴汗國呼韓邪單于來到長安向漢廷求親,漢元帝決定在不受寵的美女中物色幾位賞賜給他。並許諾誰願意前往,就給予公主的身份。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王昭君卻挺身而出,臨行前漢元帝召見王昭君,一見面就驚呆了,怎麼會有如此美麗的美人呢,我怎麼沒有發現呢?一席談話,更覺王昭君才智過人,整個後宮無人可及。漢元帝深深後悔,兩眼望著昭君不忍離開。昭君進宮多年,第一次見到多情而又年輕的皇帝,卻又要離他而去,也是心酸不已。可是為了國家利益,昭君不得不北上。
昭君出塞後對歷史貢獻是非常大的,其一,王昭君出塞結束了漢匈百年戰爭,維護了兩個民族幾十多年的和平局面。從此使得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所以,元朝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衛青,霍去病。其二,王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匈奴的文明進步。昭君出塞之前,匈奴是一個半文明,半落後的社會。王昭君出塞,帶去了中原先進生產技術,傳播了中原先進文化。自昭君出塞之後,漢匈貿易開始繁榮,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可以說,王昭君是內蒙古草原的早期開發者,她改變了整個匈奴。重要的是王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之間的聯繫,加速了民族融合。如果沒有昭君出塞,匈奴也許會在戰爭中滅亡。而王昭君扭轉了歷史發展的方向,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
因此,王昭君被譽為「和平的使者」,受到後人的敬仰與愛戴。後人為了紀念她,挑土為她夯築了一座墓。墓佔地20多畝,墓高33米,巍峨壯麗。關於她的墓,民間還有這樣一個美好的傳說。每當入秋後,各處草地都已枯黃,唯有昭君墓上的草保持著青色,故稱昭君墓為「青冢」。董必武在她的墓上題寫了一首經典詩篇:「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這就是對昭君出塞和親的高見卓識、深明大義和為民族安定團結、和平友好做出傑出貢獻的深切讚美。她一個人影響著整個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她讓一個太平盛世漫延開來。她為當時的人們創造了和平,王昭君將名垂青史!.
推薦閱讀:
※凄婉一曲《琵琶怨》,大雁紛紛落平沙 ——王昭君【藤枝投稿】
※王昭君
※按照習俗她要嫁給自己的兒子「黑012」
※(4)杜甫為何把王昭君寫得驚天動地?
※歷史讓王昭君的生平簡介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