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皇家御用·天星擇日(五)

 地平坐標系

  

   地平坐標系是一種最直觀的天球坐標系,和我們日常的天文觀測關係最為密切。例如,在晴朗的傍晚,觀測者經常可以看到人造衛星在群星間的運行,和大量的流星現象,它們的運行速度都很快,用什麼方法能夠快速、簡便地記錄下衛星或流星的位置呢?最簡便的方法就是記下某瞬間該衛星或流星的地平經度(方位)和地平緯度(高度),這就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地平坐標系。

 

 

   地平坐標系中的基本圈是地平圈,基本點是天頂和天底。

 

 

   地平圈就是觀測者所在的地平面無限擴展與天球相交的大圓。從觀測者所在的地點,作垂直於地平面的直線並無限延長,在地平面以上與天球相交的點,稱為天頂;在地平面以下與天球相交的點,稱為天底。在天球上,天頂和天底與地平圈的角距離均為90°,只不過一個在地平圈以上,另一個在地平圈以下。地平圈把天球分為可見半球和不可見半球兩部分。

   由於天球的半徑是任意長的,而地球的半徑則相對很小,因此,觀測者所在的點可以認為是與地心重合的,地平圈也可以看成是以地心為圓心的,這與觀測者所在點的地平面在天球上是完全一致的。

 

 

    通過天頂和天底可以作無數個與地平圈相垂直的大圓,稱為地平經圈;也可以作無數個與地平圈平行的小圓,稱為地平緯圈。地平經圈與地平緯圈是構成地平坐標系的基本要素。

 

 

    地軸的無限延長即為天軸,天軸與天球有兩個交點,與地球北極相對應的那個點叫做北天極,與地球南極相對應的那個點叫做南天極。通過天頂和天北極的地平經圈(當然也通過天底和南天極),與地平圈有兩個交點;靠近天北極的地個點為北點,靠近天南極的那個點為南點。北點和南點分別把地平圈和地平經圈等分。根據面北背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可以確定當地的東點和西點,即面向北點左90°為西點,右90°為東點。這樣,就確定了地平圈上的東、西、南、北四方點。

    在地平坐標系中,通過南點、北點的地平經圈稱子午圈。子午圈被天頂、天底等分為兩個180°的半圓。以北點為中點的半個圓弧,稱為子圈,以南點為中點的半個圓弧,稱為午圈。在地平坐標系中,午圈所起的作用相當於本初子午線在地理坐標系中的作用,是地平經度(方位)度量的起始面。

 

 地平方位

   

 

地平方位即地平經度,是一種兩面角,即午圈所在的平面與通過天體所在的地平經圈平面的夾角,以午圈所在的平面為起始面,按順時針方向度量。方位的度量亦可在地平圈上進行,以南點為起算點,由南點開始按順時針方向計量。方位的大小變化範圍為0°~360°,南點為0°,西點為90°,北點為180°,東點為270°。

 

 

上述這種方位度量是在天文學中所用的方法。在大地測量中方位則採用另外一種量算方法。就是以北點為起算點,按順時針方向度量,其值亦是由0°~360°。這種量算方位所得的數值,與天文測量上量算的方位值相差180°,如北點為0°,東點為90°,南點為180°,西點為270°。

 

 

地平高度

   

地平高度即地平緯度,它是一種線面角,即天體方向和觀測者的連線與地平圈的夾角。在觀測地,天體的高度就是該天體的仰視角。此時無所謂向下計量的高度;

 

 

但是,在計算時,則會出現負的高度值,這意味著天體位於地平圈以下,即位於不可見半球。天體的高度可以在地平經圈上度量,從地平圈起算,到天頂為0°~90°,到天底為0°~(-90°)。

 

在楊筠松的七政四餘天星擇日法中,如果太陽等七政星與四餘星的高度位於地平圈以下,即位於不可見半球。這種情況下,太陽等七政星為虛度之象,則是不能夠取用也!

 

地平坐標系的變化

  

地表各點位置不同,地平坐標系的基本圈(地平圈)和基本點(天頂和天底),也隨之不同。所以,在不同地點同時觀察同一天體,所得到的方位和高度是不相同的;在同一地點,由於地球的自轉,時間的延續,對於同一天體在不同的時刻進行觀測,其方位和高度也是不相同的。

 

 

所以,地平坐標值是因地因時而不同。隨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變化是該坐標系的顯著特徵。例如,太陽剛升起的時刻,其方位較大,高度為0°;到了正午時,太陽位於正南方的天空中,其方位為0°,高度則增到了一天中的最大值;到了太陽落山時刻,其方位和高度又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這就是地平坐標值隨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地球自轉造成的。

 

 

太陽的地平方位角是什麼意思?

  

    就是在地平坐標系中的方位角。以正北為0度,向東為正;例如正東90度,正南180度。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古人是用天星來辨別地平方位的,晚上通過觀察北極星定方位,白天通過日影來分辯方位。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指南車和日圭用來分辨地平方位。日圭就是最早的羅盤。 

 

 

   在指南針發明以前,地平方位不可能劃分得很細。只能用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八個大方位來描述方向和方位。風水術上用八卦來表示:坎卦代表北方,艮卦代表東北方,震卦代表東方,巽卦代表東南方,離卦代表南方,坤卦代表西南方,兌卦代表西方,乾卦代表西北方。   

 

 

日圭定位則將地平面均分為十二個等份,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表示方位。

 

 

    隨著加工業的發展,磁針由原來的匙行轉變為針形,並由水浮磁針轉變為用頂針,使指南針的測量精度發生了質的變化。

 

 

1041年,公元前三世紀左右的春秋戰國時代。《呂氏春秋》中就記載有「磁石召鐵」的文句。公元前一世紀的東漢初年,哲學家王充在《論衡·是應篇》中明確記載:「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裡的「地」即指司南之地盤,「柢」即指杓柄。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有:「猶慈(磁)石取鐵,以物相使」的記載。

 

 

晚唐風水大師楊筠松,在他的名著《疑龍經》、《撼龍經》中,提到了「地羅」,如「坎山來龍作丁午,卻把地羅差使轉」、「不比尋常格地羅」。這裡的「地羅」就是「指南針」。

 

 

唐代,楊筠松將八卦和十二地支兩大定位體系合而為一,並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除了表示中宮位置的戊、己二干外,全部加入地平方位系統,用於表示方位。於是, 地平面周天三百六十度均分為二十四個等份,叫二十四山,每山佔一十五度,三山為一卦,每卦佔四十五度。二十四山從唐代創製後,一直保留到現在。所以,地盤二十四山是楊盤的主要層次之一。

 

 

北方三山壬、子、癸,後天屬坎卦,先天屬坤卦; 東北三山丑、艮、寅,後天屬艮卦,先天屬震卦;

 

    東方三山甲、卯、乙,後天屬震卦,先天屬離卦; 東南三山辰、巽、巳,後天屬巽卦,先天屬兌卦;

 

    南方三山丙、午、丁,後天屬離卦,先天屬乾卦; 西南三山未、坤、申,後天屬坤卦,先天屬巽卦;

 

    羅盤西方三山庚、酉、辛,後天屬兌卦,先天屬坎卦; 西北三山戌、乾、亥,後天屬乾卦,先天屬艮卦。

 

 

黃道坐標系

  

在研究太陽系內各種天體的運動情況時﹐要用另一種天球坐標系﹐即黃道坐標系。

 

 

    黃道坐標系是天球坐標系之一。黃道坐標系是以黃道為基圈〔相當於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橫軸),以經過春分點的黃經圈(半圓)為始圈(相當於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縱軸),以春分點為原點組成的天球坐標系,它的經度叫黃經〔λ〕,是天體所在的黃經圈—終圈同始圈的角距離,即終圈與始圈所夾黃道的一段弧,以春分點為起點,在黃道上逆時針(左旋)度量,從0°到360°,它的緯度叫黃緯(β),是天體相對於黃道的方向和角距離。從黃道開始,沿終圈向北為0°到90°。向南為0°到-90°。黃道坐標系主要應用於太陽,月亮及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和運動。

    地球繞太陽運行軌道面無限擴展同天球相交所成的天球大圓叫黃道,黃道也是太陽周年視運動路線。經過地心並與黃道面垂直的直線叫黃軸,黃軸與天球相交的兩點叫黃極,分為北黃極〔E〕和南黃極〔E′〕,是黃道的兩個極。經過南北黃極並且同黃道相垂直的天球大圓叫黃經圈,天球上與黃道平行的小圓叫黃緯圈。黃道和天赤道相交的兩點叫二分點,其中黃道對於天赤道的升交點叫春分點〔γ〕,降交點叫秋分點。黃道上與二分點相距90°的兩點叫二至點,其中位於天赤道以北的叫夏至點,位於天赤道以南的叫冬至點。

 

 

 

基本圈和基本點

 

 

    黃道坐標系的基本圈是黃道,基本點是黃北極和黃南極。

 

 

    黃極是通過觀測點(坐標中心)做垂直於黃道面的直線與天球相交的兩個點,距天北極較近的點叫做黃北極,距天南極較近的點叫做黃南極。黃北極與黃南極的連線就是黃軸。

 

 

    平行於黃道在天球上可以做無數個小圓,即黃緯圈。通過黃極可以做無數個與黃道垂直的大圓,即黃經圈,其中過春分點的黃經圈是黃道坐標系中經度(黃經)度量的起始圈。

 

 

黃經    黃經即黃道坐標系中的經度,它是一種兩面角。它是春分點所在的黃經圈平面與天體所在的黃經圈平面之間的夾角。黃經的度量是以春分點所在的黃經圈為起始圈,在黃道上沿逆時針方向進行的。用角度來表示,範圍從0°~360°。

 

 

黃緯    黃緯即黃道坐標系中的緯度,它是一種線面角。它是天體與天球中心的連線和黃道平面之間的夾角。黃緯以黃道面為起點面,向南、向北兩個方向量算,從黃道面到黃北極範圍為0°~+90°,從黃道面到黃南極範圍為0°~(-90°)。

 

 

黃道(ecliptic)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由於地球的公轉運動受到其他行星和月球等天體的引力作用,黃道面在空間的位置產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但在變化過程中,瞬時軌道平面總是通過太陽中心。這種變化可以用一種很緩慢的長期運動再迭加一些短周期變化來表示。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春分節氣為太陽視黃經0°,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太陽在視黃經上為順時針方向日行一度)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節氣的日期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的2月3日至5日之間。

 

 赤道與黃道的相互關係

   

天文學家以地面觀測點作為中心,以無限長為半徑,在宇宙空間作了一個假想的圓球,稱為「天球」。地球的赤道面無限擴大與天球相交的大圓即天赤道。天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並不重合,它們之間約有23.5度的夾角,俗稱「黃赤交角」。

 

 

此外,天赤道和黃道有兩個交點,即春分點和秋分點。太陽沿黃道,從南半天球進入北半天球的那個交點稱為春分點,太陽由北半天球進入南半天球的那個交點稱為秋分點。

 

 

太陽每年3月21日左右經過春分點,這一天陽光直射地球赤道,世界各地的晝夜幾乎一樣長,習慣上稱為晝夜平分。天文學上規定,這一天作為北半球春季的開始。

 

 

地球赤道所在平面與天球的交線是一個大圓,這個大圓就是就稱為「天赤道」,它就是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北斗星又稱北斗、北極星、魁星等,屬大熊星座。是指在北天有排列成斗(杓)形的七顆亮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搖光。我們常稱它們為北斗七星。在日常生活中常幫助人們在夜間辨別方向。

 

 

北斗星周年繞北極星旋轉。《鶡冠子》與《淮南子》兩書曰:「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指的是黃昏時觀測斗柄的指向來確定季節的方法,這稱為周年視運動;

 

 

因地球的自轉,北斗星每天也在圍繞北天極做圓周運動,這稱為周日視運動。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人要固定在每天的黃昏時觀測斗柄的指向,以此來確定時間。隨著季節變化,北斗星的斗柄沿著順時針的方向運動。

 所以楊筠松又把地球自轉軸的北極定義為 0°,是二十四山中子山(子月,農曆十一月十五日)的中點,對應於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形成的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節氣;

 

把地球自轉軸的南極定義為180°,是二十四山中午山(午月,農曆五月十五日)的中點,對應於地球圍繞著太陽公轉形成的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節氣。

 

 如方位角30°,則是太陽到在未宮,陽光照射到丑宮,對於丑宮而言,就是唐·楊筠松所述的太陽在對宮拱照有情。如丑宮正中對應的赤經度數為30°,那麼丑山兼癸或者說丑未兼癸丁,丁丑分針對應的赤經度數為27°;丑兼艮或者說丑未兼艮坤,辛丑分針對應的赤經度數為33°。

   

一百二十分金

  

分金,主要是指坐山在二百四十分度中的線位,是堪輿中確定坐山坐度的細節。

 

 

厲伯韶《分金詩》上說:「先將子午定山崗,再把中針來較量;更加三七與二八,莫與時師論短長。」這裡的三七和二八講的是二百四十分金的使用,三七分金和二八分金都是屬於吉度分金。

 

 

三七、二八分金的問題,也是近代風水術中解釋比較混亂的問題之一。未入楊公之門之人,被三七分金和二八分金弄得一頭霧水,不知所從。主要原因是因為《羅經解定》等解釋羅經的作者不懂三七分金和二八分金的實際內涵,亂解一通造成的後遺症。

 

 

《羅經解定》上說:「加減之法,是第一緊要功夫。故於正針三七分數,脫氣有不合,即取縫針二八分數。乃為乘得生旺,避得孤虛。時師多以二八指為三七,三七反為二八。迷而多誤,故曰莫說短長。」寫羅經解的人竟然對三七和二八分金的理解如此稀里胡塗,難怪世上的許多地師更摸不著頭腦了!

 

 

即如丑山正針分金為周天27°與33°,如果時師認為與日子時辰不合,則可以取用縫針分金周天28°與32°。

 

 

一百二十分金是楊公的徒裔增設的,有的羅盤上沒有二百四十分金,只要知道了分金的原理,用哪種分金都是一樣的。為了控制坐穴的精確度,楊公採用的是二十八宿的周天度數。受歲差和章動的影響,二十八宿天星逐年西移,用之於確定坐穴的準確度數顯得很不方便,於是楊公的徒裔根據周天分度和周易的九六衝和原理,創製了一百二十分金,用之於理氣。

 

 

羅盤二十四山,每山分配有五個分金。

 

 

一百二十分金只標註四十八個分金,其餘分金的位置是空的。這是因為丙丁庚辛分金與二百四十分金的三七、二八分金是在同一個線路上,是屬於旺相分金。空位上的是屬於孤虛、煞曜、差錯、空亡分金,棄之不用。

 

 

鄧焙武註:

 

 十二生肖分管十二地支宮位,甲乙丙丁乾巽庚辛壬癸坤艮十二宮位,僅僅是十二地支山家的分界點而已,故十二地支宮位合二十四分金以太陽與太陰的運行狀況為基礎。

 

 

 我們知道羅盤周天360°,每一度代表一日,十二宮位與十二節氣相對應,每一宮位中央0°與左右相連的1~2°,對應於新月或朔(陰曆三十或二十九、初一、初二);望(陰曆十四、十五、十六),為不利於人們身體健康發展的日子,所以要避開這些時段,這就是丙丁/庚辛分金相對應的度數為吉度的原因也。 

 

 

因此,如果從月亮的盈虧來作擇日考量的話,則最好的時段是:從上弦月(初六、初七、初八)開始,到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並且要避開望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

 

實際使用中上應該以「壽星天文歷」軟體中的朔、望、上弦、下弦具體日期為準,前一天與後一天與上述日期相對應。

 

故十二地支坐山與日子為太陽與月亮陰陽交媾,水乳交融之吉祥如意之選擇也;

 

所以「乾坤巽艮」與「甲乙丙丁庚辛任癸」十二坐山與日子為太陽與月亮陰差陽錯,陰陽失調之凶禍相依,不可取用也。


推薦閱讀:

[轉載]一命同看父與子(一)
[轉載]五馬奇人馬寅初
[轉載]滕雁說:解釋奇門遁甲里的九宮三合局
《第十放映室·恭賀2011》解說詞轉載二
[轉載]北極神數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