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文集:美國應當成為世界和平的促進者

在美國防長拉姆斯菲爾德抵達北京之前,由美國財長斯諾率團,美國金融高官集體訪華。這個訪問團幾乎涵括了美國的「財經班底」。「這是非常積極的信號,說明美國在接受中國崛起的」事實。不光是經濟,在全球反恐、在朝核危機中,美方也同樣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了中國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希望中國承擔更多國際義務這一點正是美國對華戰略思維改變的一個反映,說明美國看待中國不像看待前蘇聯那樣,不希望蘇聯的影響超出社會主義的陣營,不希望蘇聯承擔國際義務。」當然,中國對中美關係是放在世界大棋局中考察的。本文作者認為,未來世界將形成一個「大三角」的架構。中國的眼睛首先將注視亞洲,重視發展中俄印「三國集團」關係,加強亞洲各國的團結合作與發展,並加強與歐盟的接觸與合作。在「美日同盟」中,更應重視美國對日本「傍美利已」,恢復軍國主義及與鄰國關係緊張視而不見的一面,認為美國還不能說是一個對世界負責任的國家。亞洲是目前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美國應當將重點放在經濟而不是軍事上。美國扶植日本擴張軍力,大有引發亞洲新軍備競賽的可能。一、未來世界將成穩定「大三角」的格局在歐洲四國軸心的基礎上,加上中俄印三國外長2005年6月2日在俄羅斯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會談,三國均表示通過多邊主義框架構築新型國際關係,建立中俄印 「三國集團」。再加上已經形成的歐盟與「美日同盟」,實際上世界「大三角」已經成形。1、世界向「大三角」轉變的意義。世界形成中俄印「三國集團」與「歐盟」、「美日同盟」共同構成的全球「大三角」穩定局面的意義十分重大。首先,歐洲同盟的建立,不只是在經濟上形成與世界各經濟體相互競爭的局面,而且在對世界事務的參與和決定作用上,以及在軍事的獨立性上也是十分明顯的。21世紀是歐洲一體化建設,實力重新躍升,獨立地成為世界經濟、軍事決定力量的時代。目前,美國在歐盟和俄中等大國的共同作用下,感到搞單邊主義只能是自我孤立,所以在與法國等大國的接觸在增加,德國新的選舉結束後,已有接觸美國的傾向。其次,俄中印「三國集團」的性質不具排它性。這個「三國集團」可以使中國周邊這兩個大國日益地團結在「經濟合作與國家安全」的框架內。印度雖然與日本沒有歷史遺留問題,也需要美國的軍事援助,但不見得它會以親近美日而蓄意地與周邊兩大鄰國為敵,更不可能會以失去伊朗石油供應以及對俄羅斯的依靠而取悅美國,印度還將在加入以中亞國家為主的上海合作組織後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建立中俄印「三國集團」,有利於亞洲獲得長久穩定,只要集團內部任何一方不與其它國家發展有損集團內部國家利益的關係,必將有利於各自經濟的發展。再其次,「美日同盟」讓人明晰地感覺到它的意圖是在壓制中俄。美國的亞太政策主要目標,在於全面接觸與擴大市場開放、「擴大自由與民主主義」。而試圖作為亞洲主宰力量結成的「美日同盟」,相對於「美韓同盟」、「美澳同盟」的理智來說,主要表現為日本的「傍美利已」動機不受亞洲國家的歡迎,並極有可能將美國推到與亞洲各國為敵的地步。作為戰略思維,美國要改變它崇武國家的本性,把注意力轉移到發展經濟上來,這才是長久的利益之所在。只有考慮如何提高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美國才能保持其既有的國際地位。而大力發展軍事實力,正好會削弱或失去這種能力。亞洲各國共同的發展目標,是為了發展經濟,創造安定的國際環境,建設獨立而強大的國家。沒有誰會希望亞洲發生戰亂,沒有誰會願意看到美國軍隊在自己的家門口耀武揚威。俄羅斯要引導亞洲和歐洲圍繞中亞交通、能源和原材料開發而使兩大洲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這一點做好了,亞洲和歐洲經濟發展和安全就會成為共同的目標,俄羅斯才有可能起到居間並獲得發展利益的作用。只要世界在不停地發展,世界力量的組合就會不停地出現反覆與變化。2、中俄印「三國集團」有利於亞太地區穩定。從亞洲地區來說,中俄印「三國集團」是亞洲地區穩定的基礎,也是三國綜合實力增長的迫切要求。目前來說,印度感到有壓力的是來自印巴雙方的敵意還沒有根本消除。為了調節印巴關係,目前印巴共同成為上海合作組織的觀察員,今後可以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加強溝通與合作,對逐步消除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隔閡是有益的。美國對任何國家所謂的援助,其背後都包含有荷刻的政治條件。美國要讓印度明白雙方的「戰略夥伴關係」是以美國利益為中心的,而不是印度人想像的那樣是一種互相支持,互相信賴的關係。中俄印「三國集團」的軍事基礎是實現亞太地區的軍事均勢,以便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發展形勢。中俄印能否如俄羅斯建議那樣建立起「三國集團」來,還是以「上海合作組織」作為多極世界獨立的一極。如果以「上海合作組織」作為多極世界獨立的一極,還可以吸納南北朝鮮、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同時加入。各國共同的目標,是為了發展經濟而創造安定的國際環境,建設自己獨立而強大國家。3、「美日同盟」目的是遏制與包圍中國。「美日同盟」一經成立,已決定了它是要在亞洲玩戰爭遊戲的了。如果有誰把一個「軍事同盟」組織看作是和平組織,那他可能是患上了幼稚病。要知道,在2000年以來,美國已開始考慮將軍事戰略的重點由歐洲轉向了亞太地區。於是,美國重點加強了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同盟、前沿軍事存在和力量投送能力。亞太地區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重要性在日益上升。2005年2月19日,美國國務卿賴斯、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與日本外相町村孝信、防衛廳長官大野宮統,在華盛頓舉行了所謂「2+2會談」的美日安全磋商會議,會後發表了《美日安全磋商委員會聯合聲明》。透過新版《美日安保聲明》不難發現,美日兩國將它們在亞太地區鎖定的12項共同戰略目標中的1/4直接指向了中國。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國首次堂而皇之地將台灣問題寫入了新版《美日安保聲明》,這是所有美日安全磋商會議最具反常色彩的一次。美軍由歐洲向亞太地區轉移最終目標明顯是要遏制與包圍中國。例如,最初美國海軍只在太平洋地區形成三大基地網雛形:第一線基地網分布在西太平洋和白令海地區,北起阿拉斯加,經西太平洋島嶼鎖鏈、印度支那,西至巴基斯坦,組成對社會主義國家基地包圍圈的「東方弧線」;第二線基地網位於太平洋中、南部地區;第三線基地網位於美國西海岸至巴拿馬運河一線,組成亞洲戰場的後方基地網。很快,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西北太平洋地區的包圍圈,又改為由點到線地構成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韓國、中國台灣、越南;第二道防線是日本、沖繩、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第三道防線是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澳大利亞、紐西蘭。在此基礎上,美國逐步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了三道封鎖島鏈。美國還在構築更大的「包圍圈」。 1997年5月20日美國防部在出台的《四年防務審查報告》中稱,中國在2015年後可能成為美「地區性或全球性勢均力敵的對手」,為此美國竭力要在中國周邊構築「陣地」包圍中國,依靠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等綜合手段遏制中國實力的增長。美國有計劃地在中國周邊的中亞、蒙古、東南亞、印度等戰略要點營造遏制與包圍中國的戰略態勢。在歐洲,以北約為支柱,不斷向東擴展勢力;在亞洲,以美日軍事同盟為依託,逐步向西擴展影響範圍,企圖從東、西兩頭並進對中國形成向心包圍之勢。美國還繼續加強在亞太地區的5對雙邊軍事聯盟,即美日、美韓、美泰、美菲、美澳聯盟,沿用美國對北約戰略構想的思路左右與影響亞太事務,以達到其遏制中國的目的。此外,在東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美軍還有三個基地群,包括東南亞基地群、以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為中心的東北亞基地群和以關島為中心的群島基地群。這三個基地群遙相呼應,擔負著控制戰略要點,扼守海上咽喉要道的任務,並為西太平洋地區美軍的部署和活動提供依託和支援。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在繼續保持在亞太地區的主要軍事基地的同時,為美軍能增加使用東南亞國家的基地做出了安排,努力使美軍「能夠進入該地區更多的地方」。事實上「美日同盟」只不過是美國利用日本以利於控制亞洲的借口。美國前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對美日關係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概括:美日關係就像是一隻三腳凳子。在冷戰時期,美日同盟之所以穩固,是因為美日關係的主導權在美國一方,為達到遏制蘇聯的目標,美國特意將每一條腿都承擔起作用來。而冷戰期間日本獨立國家利益的確立,當中很大程度是受美國的影響,包括對蘇聯威脅的認同、意識形態的界定、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趨同等。然而,冷戰結束後美日兩國國家利益優先性的差異突顯將會使同盟陷入困境。二、美國廣泛結盟仍將難以控制世界1、歐盟不同意世界格局建立在美國霸權基礎上。許多歐洲國家不會同意21世紀的世界格局是建立在美國單極霸權的基礎上。法國參議員、《世界報》資深記者皮埃爾·比亞內斯在他的一本叫《21世紀不屬於美國》的書中,對「21世紀屬於美國」的論點進行了反駁。他說21世紀不屬於美國,從目前世界的力量對比來看,至少有六個國家與地區可以與美國一爭高低,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和側卧於美國南面的墨西哥。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暴露了歐洲國家與美國之間的巨大分歧。特別是法國和德國這兩個歐盟核心國高舉反戰大旗,公開對美國說「不」。法國總統希拉克明確表示,如果美、英、西三國提出的含有自動授權對伊拉克動武的決議付諸表決,法國就要動用否決權。法德對抗美國、反對戰爭的立場後來也得到了俄羅斯的支持。要知道,如果沒有俄羅斯支持北方聯盟直接與塔利班部隊和基地組織武裝在地面正面交火的話,美國不可能如此乾淨利落地贏得阿富汗戰爭。但是沒想到,俄羅斯這次在關鍵的節骨眼上法德在維護自身的利益的情況下公然與美國唱反調。美國自從捲入國際事務以來,慣用的手法是選擇與歐亞大陸一些大國結盟,施展一手拉一手打的策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兩次與英法俄(蘇)結盟反對歐洲大國德國。冷戰期間,美國更是通過北約組織與主要歐洲大國結盟,對抗歐亞大陸的超級大國蘇聯。美國的基辛格和布熱津斯基兩位戰略大師,深諳其中奧妙。如果美國無法在歐亞大陸站穩腳跟,無法主導歐亞大陸的控制權,就可能會淪落為地區大國。而要保持對歐亞大陸的控制權,非同東西兩端的歐亞大陸大國中國和法、德兩國保持恰當的友好關係不可,並將這些大國及其勢力範圍納入到合乎美國全球利益的軌道上來。這次歐美之間爭執的實質表明,歐亞大陸的諸大國與美國爭奪對歐亞大陸中心地帶控制權的鬥爭已經開始。這次鬥爭是今後一系列鬥爭的一部分,這場鬥爭的結果將直接決定很長一個時期內歐亞大陸戰略格局,甚至是引起世界戰略格局的變化。對於歐美之間的巨大差異,並不只是一種調節可以解決的「內部矛盾」。從目前情況看,歐美矛盾愈演愈烈。美國是力量的強者,歐洲可能暫時還是弱者;美國喜歡用善惡辨別世界,喜歡使用武力解決問題。歐洲更願意通過說服、斡旋解決爭端。可以肯定地說,當未來歐盟變得強大之後,原來被大西洋夥伴關係所掩蓋的歐美地緣政治利益分歧就會涌動出來。這次法德借伊拉克危機向美國發出警示,只是今後歐美長期爭奪歐亞大陸控制權鬥爭的序曲。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正在進行思考,目前看來是站在法德一邊。於是,世界地緣政治版圖再次出現兩分局面,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歐亞大陸強國法、德、俄三國對海洋性強國美、英、日三國的局面。這種局面出現,將嚴重損害美國在歐亞大陸的利益。所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尖銳地點出了歐美之間的分歧,而希拉克則警告當時準備加入歐盟的「新歐洲」國家不要急於親美,這些東歐國家在發現了歐美在發生摩擦後,一度變得不知所措。戰後幾十年來,美國戰略家極其重視海洋的作用,充分發揮美國海上力量的優勢,是維持美國全球性霸權的主要依據。從美國兩大軍事支柱來看,一個是北約組織,另一個是美日軍事同盟。羅伯特·卡根譏笑歐洲的軟弱,主要是指歐洲軍事力量薄弱。然而,如果俄國的軍事力量與法國的政治力量,以及與德國的經濟力量形成巧妙的配合的話,這個三國的「大國集團」不僅會彌補各自的弱點、取得歐洲事務的主導權,而且在歐亞大陸事務上完全可以與美國一爭高低。此外,中國、印度等大國是否也可能成為一支重要的支持力量,值得觀察。2、澳大利亞採取不偏不倚的中美政策。近幾年來,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全面改善,其中,中國與澳大利亞的關係成為中西合作的又一典範。中澳兩國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有不一,宗教信仰和價值觀念各異。中澳關係經過33年的相互了解與溝通,關係逐步發展,日益走向成熟,並開始結出豐碩的果實。①政治關係穩定發展。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政策是要建立高度互信、長期友好、互利雙贏的全面合作關係。中國視澳為周邊國家,把發展與澳大利亞的合作關係作為穩定周邊的一個重要環節。近幾年來,雙方頻繁的高層互訪極大地促進了兩國在各方面的合作,尤其是1999年兩國宣布建立高層的定期會晤制度,並就共同構築面向21世紀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全面合作關係達成共識。霍華德總理曾多次訪華,為中澳友好與合作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在最近的訪華時說,胡錦濤主席2003年訪問澳大利亞期間簽署的《中澳貿易與經濟框架》不僅促進了澳中兩國貿易關係的發展,而且表明兩國關係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他說,澳大利亞的10大出口市場中有7個在亞太地區,所以我們經濟發展的重點在本地區。目前,澳大利亞已建立起了關稅最低的開放型經濟,將通過自由貿易協議、貿易和經濟協議,通過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太平洋島國論壇等地區組織,進一步加強與本地區的經濟關係。霍華德還積極主張加強兩國人員往來。他說:「只要我們共同推動雙邊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毫無疑問,澳中關係將會更加牢固,前景將更加廣闊。」②經貿關係日益密切。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傅瑩形象地稱,中澳關係像兩個齒輪一樣,互補性非常強。中國缺的正是澳大利亞有的,而中國有的又正是澳大利亞缺的。澳大利亞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是能源出口大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極強。澳大利亞一些技術,如電訊、交通控制、導航、採礦、冶金等領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於當前中國經濟建設十分需要。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勞動力資源極為豐富,生產成本低,在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方面具有較大優勢。澳大利亞人口不到2000萬,勞動力短缺,勞動成本較高,中國能為澳提供勞動密集型產品。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要使本國經濟進一步發展,尤其是使資源性產品有穩定的銷售市場,中國這個大市場對澳大利亞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一直與相關國家進行完全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談判。繼去年4月14日,紐西蘭作為西方國家率先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後,澳大利亞也承認了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作為西方發達國家的澳、新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給予了客觀的承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對外貿易特別是外貿出口,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稅收、就業等都有著重要影響。給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是對客觀事實的承認,也是實事求是的做法。③澳大利亞的親中不疏美政策。在美國陣營中,英國、澳大利亞和韓國,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的鐵杆盟友。但為了各自的利益,在中美問題上都有著與美國明顯不同的見解,美國有時會把中國看作是潛在的敵人,而他們則一直把中國看作是合作夥伴,都在採取親中不疏美的政策。此外就是東南亞國家,他們大都認為中國的發展不是威脅,而是機遇。尤其是在中國——東盟框架下,雙邊合作日益密切。如與美國有同盟關係的新加坡,以及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仍然與美國有密切關係的其它一些國家,他們對中國也是很友好的,甚至可以說即使因故中美產生不和,他們也不會明顯地親近哪一邊。在這一方面,美國的盟國澳大利亞甚至覺得脫美入亞,更符合他們自身的利益。2004年8月,澳大利亞外長唐納曾表示,如果中國大陸對台灣動武,澳大利亞無義務根據《澳新美安全條約》助美國協防台灣。唐納指出,根據該條約,只有在美國或澳本土受到攻擊時,締約方才有義務幫助另一方。美國有義務保護台灣,那是美國的事。澳大利亞曾反覆強調,澳美同盟的發展有其自身的邏輯,並非必須針對中國。在涉及中國問題時,澳大利亞不會無條件地站在美國一邊,而將竭力避免在中美之間作選擇。眾所周知,作為美國在南太平洋的緊密盟友,澳大利亞的外交政策在許多方面唯美國馬首是瞻,但從目前看來,至少在對華政策方面是個例外。從對美台海參戰的要求顧左右而言他,到支持歐盟解除對華武器和拒絕出席由美日主導的中國問題會議,這一切都表明澳大利亞對華關係上有它自己的想法和考慮。近年來,隨著中國的日益崛起使亞洲的外交戰略地位發生變化,澳大利亞對華政策在不斷調整。霍德華的第三總理任期以來,明顯加大對亞洲的關注和投入,其對外政策也由「唯美馬首是瞻」轉向「美亞並重」。霍德華認為,對澳來講,中國是機遇而不是威脅。3、「美日同盟」成了日本傍美利已的工具①遠東成為西太平洋地區的火藥桶?美國駐歐洲、中東、拉美,甚至本土的軍事基地都醞釀著縮減的同時,美國在遠東的軍事力量正在顯著增強,B-2、F-15E、「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等,這些以往只是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中熟悉的美國壓箱底的先進武器,短短時間全都出現在西太平洋地區,最近又在日本海域增加了一艘核動力航母。在西太平洋區域,空中有美國B-2隱形轟炸機攜帶著「戰斧」巡航導彈從關島安德森戰略空軍基地緊急起飛,專門從愛達荷州芒廷霍姆空軍基地調來的12架F-15E戰鬥機虎視眈眈。在海上,美國「小鷹」號航母每隔不到兩分鐘就放飛一架戰機,「阿里·伯克」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長灘」級導彈巡洋艦以及第七艦隊的各式艦艇拱衛四周,「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如幽靈般在水下巡弋。在岸邊,美國駐守在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遠征部隊通宵達旦監視著中國海軍的一舉一動。這是美軍在沖繩附近海域剛剛結束的「2005-聯合海空」軍事演習的場景。2005年1月,部署在關島的「舊金山號」、「科珀斯克里斯蒂城號」和「休斯敦號」攻擊核潛艇有了它們第四個兄弟。據說到2008年,駐紮在關島「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的數量將達到11艘。以其所攜帶的戰斧導彈15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等到2008年部署完畢,美國的軍事優勢和威懾力無疑將大大增強,對周邊形成巨大的壓力」。中國國防大學的呂有生教授說,同樣部署關島的還有B-52H型「同溫層堡壘」轟炸機。美國戰略空軍最神秘的B-1B、B-2也全都現身亞太,這使得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轟炸機達到24架。由於B-52H採取3月輪換制,所以一旦需要,美軍可以有更多的戰略轟炸機執行西太平洋的任務,而它們的打擊範圍幾乎涵蓋整個亞洲。其實更早些時候,64枚AGM86型常規空射巡航導彈2000年8月出現在遠東,人們多少就已經意識到美國的意圖了。因為那是美國第一次在本土之外部署這樣的戰略武器,它可以在12小時內對東亞任何地區實施精確打擊,而且一次就部署了美國和平時期總儲備的1/3。呂教授告訴記者,「從軍事角度上看,64枚AGM-86並不足以構成重大威脅,但這卻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表明美軍將加強在西太平洋軍事存在,以隨時應對地區突發事件。」2003年在日本出現的F/A-18E,近來出現在朝鮮半島的F-117A……這一系列的調動讓人眼花繚亂,難道美國在亞太面臨什麼威脅嗎?②以日本為中心的對中國的「反潛鏈」。美軍尤為關注中國潛艇部隊近年來的發展,並有計劃地增加了對中國近海的軍事偵察,利用美海軍的新型聲納,布設新的近海反潛預警系統,企圖監視解放軍軍艦、潛艇活動以及軍艦和飛機間的通訊聯絡。美軍這條反潛鏈是冷戰期間為了對付前蘇聯設立的。當時,美國聯合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部署了一條上萬公里的監視線,採用沿大陸架部署方式監視蘇聯核潛艇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活動。這條監視線沿白令海峽外的阿留申群島南下千島群島,經過日本群島延伸到琉球群島末端。冷戰結束後,「反潛鏈」不但沒有瓦解,反而繼續加強,特別是千島群島至琉球群島一線的反潛力量比冷戰期間大大增強,而這一區域正是中國北海艦隊、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進出太平洋的門戶。日本成為對中國 「反潛鏈」 的中心。日本海上自衛隊歷來重視反潛問題,日本海上力量的裝備發展、戰場建設、戰備訓練幾乎都是圍繞「反潛」這個中心進行的,其主要水面艦艇和潛艇都是為了反潛需要設計的。日本還擁有100餘架高性能P-3C反潛巡邏機,已構成了東亞地區高密度的反潛網路。中國台灣軍方更是不遺餘力地在反潛上下功夫,除了購買反潛機外,更是與太平洋美軍和日本自衛隊達成了「反潛情報共享」協議,將反潛情報聯網。為了加強三方的反潛協調,美國海軍於2004年4月8日在聖迭戈成立艦隊反潛戰司令部。③日本傍美利已,東北亞領土爭端頻發。日本在亞洲或者是在歐亞大陸最近人為地製造了很多麻煩。一個是歷史問題,一個是未來的戰略衝突問題。日本與朝鮮、韓國、俄羅斯、中國之間此起彼伏的爭執和對立情緒,增加了東北亞地區的不穩定因素。日本挑動周邊鄰國關係,與鄰國領土爭端頻發,要說這是「美日同盟」為日本壯膽並不為過,所以日本對採取了敵視周邊國家的政策。首先,日本的敵視政策極度地激怒了朝鮮。據朝中社報道稱,「日本反動勢力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一直對我國採取敵視政策,但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咬牙切齒地反對過我們國家」。日本政府已經與極右勢力聯合起來,對朝鮮採取強硬措施,這是損害朝鮮國家尊嚴以及自主權的露骨的政治挑釁,也是把兩國關係推向極端的行為。「劫持人質問題通過日本首相對我國的訪問已經完全得到解決,但是極右勢力還在提及這個問題,使問題變得複雜化。不管我們如何以誠相待,都只能成為日本反共和國政治陰謀及策動敵對行動的借口。」其次,日本與韓國領土爭端雙方劍拔弩張。日本出於戰略目的考慮曾極力想與一水之隔的韓國友好,宣布2005年為「日韓友誼年」,想以此突破外交困境。自從日本島根縣議會於2005年2月提出制定「竹島日」的條例案以來,韓國國內的抗議活動逐步升級,繼日本之後也宣布,把「獨島」主權問題提升到國際平台上解決。與島根縣建立友好姐妹城市的韓國慶尚北道宣布同島根縣斷交;為保衛獨島和附近12海里領海,韓海洋警察廳在獨島附近部署了可起降直升機的5000噸級警備艇「三峰」號和1000噸級、500噸級警備艇各一艘。韓國計劃向郁陵島和獨島之間增派一艘大型警備艇,將常駐警備艇數量增至兩艘。可見韓日領土爭端火藥味異常濃烈。近來日本假親韓故伎重演,但韓國反對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立場不會改變。再其次,俄日北方四島紛爭不斷。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對普京有關談話明確表示不滿。他說,根據1993年發表的以解決四島歸屬問題後簽訂和平條約作為內容的《東京宣言》,「無法理解俄方為何遲遲不歸還四島」。日本的外長到莫斯科訪問,談到俄國和日本在北方四島的問題,認為2005年是關鍵年。另一方面,俄羅斯國內尤其是遠東地區人民強烈反對將北方四島劃歸日本。可見俄羅斯政府的決策難度是越來越凸顯出來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北方四島歸屬問題根本無法在近期決定下來,普京總統的訪日日程一直都無法確定。2005年為《日俄友好條約》締結150周年,實現普京訪日和能否就四島歸屬問題打開新局面,對於小泉的政治能力來說是個極大的考驗。還有,中日領土糾紛曠日持久。中日之間有潛在的戰略衝突。中日建交以來,涉及兩國之間的問題與衝突,日本政府表面上都會採取相對低調方式處理。但近期的中日糾紛中的「利益衝突」日益明顯。如日對中俄石油管道橫刀奪愛式的爭奪,以及在領土問題上的頻繁交鋒、由於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使到訪的中國副總理提前結束訪問回國、日本對台海的關注日益升溫,都表明中日關係在急劇冷卻。尤其是中日東海領海與能源爭奪的話題,比起安大線,東海能源之爭更具有對抗性的危險。如雙方稍不加以情緒的抑制,就有釀成軍事衝突的可能。三、美國近期對華展示友好中美關係,無疑是21世紀最複雜、最具危險性也最具可變性的國家關係。中美建交以來,風風雨雨數十年,坎坎坷坷曲且直的交往之路,每每令人矚目。最近一方面中美都盛讚雙方之間為歷史上最佳的關係,一方面政治和經濟出現的糾紛總是割而不斷。但近來兩國高層包括軍方高層來訪頻頻,就是日前即將出訪中國的布希也津津樂道告訴記者,在國際問題方面,他會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三個聯合公報」的政策。也就是說,美國不僅不支持台灣獨立,而且也會遵守《台灣關係法》。所有這些都預示著近期兩國關係將逐步走向友好合作。中美髮生軍事衝突最大的可能是台灣問題。如果沒有美國干預台灣問題的解決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和平統一,但如果美國刻意干預台灣事務則最容易導致武力解決。因為美國對台灣關注得越是密切,台獨分子就越是容易大膽到不顧一切地挑戰大陸的底線,那麼發生兩岸戰爭的機率就會急劇增大。可見,中美合作理應高瞻遠矚放眼長遠,需要在最敏感的台灣和平統一,以及東亞安全問題上的協調和溝通增強互信,將包括探討如何完善兩國間的危機管理機制,避免兩國之間因偶發事件而爆發軍事衝突。兩國還有可能從2005年開始,研究是否將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機制,擴展為東北亞地區多邊安全機制。在經貿領域,2005年出現大大小小的中美摩擦不斷。美方重點在貿易逆差、反傾銷、知識產權、人民幣匯率、勞工保護等諸多問題上向中國發難。美國之所以對人民幣升值進行干預,目的是要遏制中國經濟的發展。但這樣做可能剛好相反,如果中國以多種方法可讓人民幣與美元的比值一步一步地朝著等比的目標靠近,估計中國經濟大約15年內就可以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10萬億美元。其間中國農村「三農」問題將更快得到解決,經濟工作的重點將主要地由防止通脹轉向平穩正常增長。美國應當明白,縮小貿易逆差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強雙方互動,一方面可以適當減少中方對美出口,美方則應該減少對科技產品出口的限制即可實現。中國願意與美國發展和平共處的關係,願意與美國合作共享利益。對中國來說,從國家政府到民間,對美國的印象一直是不錯的,實際在國際上盡量不給美國添什麼麻煩。可美國呢?人們不禁要問,為了遏制中國,美國到底準備還要走多遠?中美通過多層次、多渠道加強交流與合作已成為促進本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穩定與繁榮的十分重要的動力。實踐將證明,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因此,兩國都有必要擯棄冷戰思維。有中國學者認為美國國務院左利克所謂中美是「共同經營者」的演說表示了讚美之意,但對照中美關係的實際情況,這樣的認識至少是應當有所保留的。判斷中美兩國是不是「共同經營者」,要看美國對台灣的態度,如果美國認為它與中國是兩個平等的經營者,它雖然不會支持大陸對台灣的進攻,但也應當會支持勸和促談的,根本不會向台灣出售武器鼓勵兩岸對抗;在亞洲應當是注重發揮中國的大國作用,而不會是與日本結成軍事同盟來對付中國;在也不會建立戰略遏制網試圖孤立中國。如果中美關係真正達到「共同經營者」程度,那麼雙方的關係可能要比目前的中俄關係還要好,這對亞洲對中俄印來說都是好事,對避免在台灣海峽發生戰爭更具有現實的意義。這樣的話,布希總統可能會成為21世紀中美和平使者的新尼克松。②中美對抗是極大的戰略錯誤。美國《國家利益》季刊2005年秋季號戴維·蘭普頓的署名文章稱:過去幾年,美國在對中國的認識上經歷了一種顯著的範式轉變,即從「虛弱中國範式」向「強大中國範式」轉變。範式轉變給對抗論者增添了力量,可能會導致過去美國政府所採取的折衷政策發生改變。現實而建設性的美國對華政策應該是「帶有保險的融合」政策。美國總統布希對中國持的是折衷的態度,他試圖保持美中關係的穩定。在政府層面,過去美國7屆政府的對華政策是非常穩定的,可以被稱作「帶有保險的融合」政策。這種政策的具體表現就是把「制衡」與「融合」結合在一起。而那些強調硬實力的人屬於米歇爾·奧克森伯格等人所說的「對抗者」們。他們以衝突迭起的視角看待未來的中美關係,認為中國實力增強必然會損害美國的利益,並因此斷言,美國的利益在於增強自己的實力,阻止中國沿著實力階梯向上移動。「融合論者」的觀點大體上類似於奧克森伯格所說的「遷就論者」,即不把國際關係看作零和博弈,相信對話的功效,相信國家尤其是正在崛起的大國是可以被「社會化」,使其養成有益習慣的。美國的軍屆代表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等的「中國威脅論」,是「制衡」與「融合」論的新種,在新加坡舉行的一個會議上,他炮製了一個「中國的國防開支遠遠高於中國官方公布的數字。據估計中國的國防預算位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既然沒有哪個國家對中國構成威脅,中國為什麼要持續增加軍費預算」這樣一個「中國威脅論」的千方夜談。當時,中國外交部官員問了一個引起在場許多人共鳴的問題:「你真的相信中國沒有受到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威脅嗎?你真的相信美國受到所謂中國崛起的威脅?」據報道,拉姆斯菲爾德當時回答說,中國沒有受到哪個國家的威脅,並補充說:「我們不覺得受到中國崛起的威脅」。當然,拉姆斯菲爾德是美國有名的鷹派人物。這決定了在布希任期內的中美合作,只能是有限合作。但如果美國人不能準確地把握中美關係,它可能就要蒙受太大的經濟損失。比如說,如果美國像鷹派的主張那樣遏制中國,在亞洲投入佔全美總兵力1/3以上的武裝力量,其維持正常的軍隊開支的費用就將遠超過1000億美元。但要是把中國視為朋友而不是敵人,認識到中美合作發展的極端重要性,促使中美成為真正的合作夥伴。那麼美國將是最大的獲益者,它不但可以節省大量的軍費開支,而且可以充分地佔有中國膨大的市場。而中國則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這對維護亞洲乃至世界和平將起到重要的作用。美國人理應能夠精明地看得到這一點。③世界都希望中美加強溝通合作。不久之前,太平洋美軍司令法倫將軍訪問中國,10月中旬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也到中國訪問。這都是美國軍方希望加強中美軍事溝通的良好跡象。9月7日,正在中國訪問的法倫將軍針對美國防部今年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說:「有人認為中國的軍備活動可能威脅到東亞的其它地方,例如台灣地區。但是不管中國是不是軍事威脅,美國的官員們都會有不同看法。而我總是抱著積極的看法、樂觀的看法。」 此外,芝加哥大學著名戰略專家米爾斯海默也抱著積極的看法說,他在中國看到十幾億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地要收復台灣,就像美國內戰期間北部人反對南部分裂一樣。他說:「我也是美國北部人呀!」中華網2005年8月22日報道,約韓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中國研究部主任蘭普頓說,中國最大的軍備供應國是俄羅斯。不過,北京也想使自己的供應渠道多元化,希望一旦在歐盟解除對華軍售禁令的情況下能夠從法國等國家購買武器。蘭普頓說,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官員將面臨允許美國公司競爭利潤豐厚中國合同的壓力。蘭普頓說,抑制中國對先進軍事技術的胃口並非易事。另外,中國本身也在重建它的國防工業,研究與開發也在不斷發展中。所以,中國不僅將越來越有能力在國外獲得技術,而且也將更有能力生產自己的武器裝備。」德國前總理施密特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採訪時說,美國國防部公布的中國軍事力量的評估報告「誤導」了世人,誇大了中國的軍費開支,中國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因為它缺少該地區「均衡軍事勢力」(台灣是個例外,但微不足道)的信息,例如報告不談美國、日本的軍事力量。因此,這一報告「是有意地」讓中國以軍事大國的姿態出現。報告提到中國的「所謂」戰略能力(即常規核導彈),卻沒有與美國佔有絕對優勢的戰略能力進行比較,明顯是為了宣揚中國是軍事大國。「當然,還有一條是,報告並沒有提到美國沒有放棄使用武力。」客觀地說,中國不是既有國際體系的挑戰者,現在的中美關係也不是歷史上新興大國挑戰霸權國家的傳統範式的簡單重複,這說明中美之間廣泛地開展戰略合作是切實可行的。作為冷戰時期美國外交戰略設計師的基辛格博士在面對當前的新形勢時說,美中現在沒有了共同的敵人,但有了共同的機遇——一個建立基於和平與進步的國際關係的機遇。就是說,基辛格告訴布希總統,現在中美之間並不是水與火的不相容,而是魚與水相得益彰的關係。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的核心問題。妥善處理台灣問題是確保中美關係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建立未來世界和平新秩序是世界人民的福祉,這個任務應當已歷史地落到了美國人的頭上。現在聯合國的作用發揮不出來,是有些世界大國跳出了聯合國的框架單邊地處理國際事務。所以,五個常任理事國有必要成為維護世界和平新秩序的典範。筆者的見解是,未來世界終會有朝一日地出現類似全球人口控制,新能源新材料開發利用,社會資源節約與降低物質消耗等新問題,對這些世界熱點問題,只有在聯合國的框架發揮大國的表率作用,國際利益紛爭才有可能避免。這種以市場力量分配國際物質利益,以及通過和平競爭與協商合作替代物質利益的戰爭,應當是維護世界和平新秩序最可靠的辦法。④中美往來頻密外交合作增強。最近中美的一些互動顯示,美國對華政策調整已是初現端兒,未來幾年中美關係發展儘管在不同領域(如貿易、人權等)仍難免存在矛盾摩擦,但由於戰略層面的衝突因素可能大大減少,整體上應趨於平穩,對話協商將成為化解雙邊矛盾摩擦的主要手段。在最近幾個月,中國將連續接待美國高層來訪,雙方密切接觸的態勢10月進入小高潮。美國三個財經要員斯諾、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與美國證券交易會主席考克斯訪中以後,美國防長拉姆斯菲爾德也在18日至20日實現他2001年上任以來的首次對華訪問,但重頭戲是11月美國總統的訪華。在9月上旬以來,中美關係正面臨重新償試以協商對話方法解決雙方分歧。因為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中美在紡織品配額、人民幣匯率、人權狀況以及中國對美貿易逆差等紛爭。就在雙方關係日趨緊張關頭,美國方面逐由賴斯國務卿訪華,副國國務卿佐利克又在美中關係委員會上披露對於中國的崛起,美國最新對華策略是 「必須鼓勵中國成為國際體系中一名負責的,利益相關的參與者。」在美國的利益看來,如果只控制住日本不足以控制亞洲,中國即使不能被美國所控制,卻可以親近與合作。當然,能夠與中國強化關係,加強接觸,兩國關係肯定會是穩定的。而中美關係穩定,整個亞太地區的局勢大致也會處於穩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美關係的發展潛力要比美日關係大得多。可以這麼說,如果美國只與日本加強關係,相當於美國要與亞洲很多國家為敵,因為大多數亞洲國家並不看中日本,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受過日本人侵略的國家,針對日本拒不反省歷史的強硬態度,將會全面孤立日本,這是美國已明白了的事實。美國還要客觀地認識到其實自己在亞洲也是不受歡迎的,儘管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正面地說過。因為美國在融入亞洲的過程中顯示了它的硬實力,這樣做不可能讓亞洲人從內心裡信任美國。日本和印度以及眾多的亞洲國家,都感覺到美國大兵入亞,是自己趁機擴充軍力的時機。一個地區的軍事均勢,只有在沒有外力進入時才得以形成,一旦外力打破了這個平衡,軍備競賽不可避免地就會發生,所以美國防部長只批評中國軍力擴張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客觀地說,不只是強調中國,更應該強調美國對世界負責任。如果兩個大國加強友誼與合作,哪么世界將會朝著秩序和自由的方向發展。中美之間明爭暗鬥幾十年了,美國不是長期地對中國進行滲透、遏制、圍堵嗎?但中國至今一直沒有人害怕美國。所以美國應當明白「和則雙羸,斗則兩傷」的哲理。其實美國有發展潛力的強項是經濟,倒不見得需要用大量的金錢搞軍事,那隻能是花自己的錢來削弱和孤立自己。美國位於太平洋西岸,有易守難攻的根本優勢。就是說只要美國不去攻擊別國,敢說沒有一個國家能打到美國去。有句話用中國的哲學思想來表述叫做「和氣生財」,是說你美國要賺全世界的錢,搞貿易的軟辦法既能賺到錢又能獲得人們的好感,根本不會招惹反抗。⑤美防長訪華讓人企盼兩國建立互信。有專家這樣形象地說,因為美中關係不親密,缺乏常設性溝通機制,領導人才需要這樣「跑來跑去」,這正是目前中美關係的現狀。在華盛頓,似乎沒有人建議採取一項關於美中接近的全面的新戰略。美國對華戰略敵視與合作的模糊化造成了兩國相互猜忌,合作也呈時有斷續好壞相間,就是拉姆斯菲爾德訪華,也是中美撞機4年後才實現的。拉先生訪華期間,中美就兩軍關係及兩國關係深入全面地交換了看法。雙方一致同意進一步加強兩軍關係,特別是在院校教育、軍艦互訪等領域擴大交流與合作。在拉姆斯菲爾德先生訪華期間,中國領導人在同他的會談和會見中都強調,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世界很多高明的政治家都已認識到,如果「美日同盟」被台獨分子認為是靠山,它就會鬧獨立,那麼中國就會不顧一切地要將台獨分子摁下去,誰也別想幫得上忙。當然,儘管最近雖然實現了中美兩國軍事高層的接觸,但美國特別是美國軍方在台灣、中日、對華軍售禁令等問題上,仍未改變其對中國的敵視與制衡的政策。美國希望自己能夠在台灣的和平統一上發揮作用,但這隻能在「勸和促談」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如果認為只要向台灣賣的武器多了大陸就不敢攻打了,那絕對是個錯誤。布希政府2001年1月上台以後,中美關係一度跌入低潮,美國國防部長早在2001年4月中美「撞機事件」之前,就已下令要求對中美軍事交流進行重新評估,「撞機事件」發生後,拉氏趁機凍結了與中國的軍事交流。「9·11」事件後中美兩國軍隊不僅建立了副部長級的定期磋商機制,並確立了多層級的軍事人員互換留學和訪問制度,而且還建立了一些在緊急狀態下規避直接衝突的制度,兩國軍事交流處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如果當他看到的是一個日益開放、透明的中國和一支充滿活力、以保衛民族利益為己任的中國軍隊,相信會有助於消除他對中國及中國軍隊的偏見。美國軍方顯然還弄不明白亞洲可能發生軍備競賽的責任應當歸自己,因為美國大規模地在亞洲駐軍及給台灣提供武器——中國必然會增加軍備投入——亞洲其它國家也會借口擴軍,這叫做惡性循環。中國現在仍希望在布希11月份訪華時能夠使兩國關係取得新的進展。因為如果美國阻檔中國,為中國的發展製造障礙,中國就可能會全力地抵抗美國,那麼兩國本該成為友好國家卻可能因為美國過分地干涉了中國內政而使關係搞僵甚至惡化。所以,從長遠地看,中美加強勾通交流很有必要。因為只有通過加強雙方之間的交流,才能建立互信合作,也才能最終建立穩健與更加正常發展的中美關係,為亞洲與世界和平作出貢獻。
推薦閱讀:

走遍美國-中英雙語字幕
中國留學生在美遭遇天價手術費為何會引起廣泛關注?
美國老師上課必用,什麼都能它教
美國人為什麼快樂指數高--汽車篇
微商與奧巴馬握手一次得花20萬,奧巴馬這麼缺錢嗎?

TAG:美國 | 世界 | 和平 | 世界和平 | 文集 | 200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