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莢」古詩趣談
春天來臨,萬花爭艷,古詩人筆下寫不盡奼紫嫣紅。生長在北方廣大原野上的榆樹,特別是它那在春風中搖曳、形同古錢似的榆莢,逗引起不少詩人的詩興,吟出一些獨具風味的「榆莢」詩。
首先,古詩人將榆莢人詩,多抓住它似「錢」的特點。北周庚信的樂府《燕歌行》:「洛陽遊絲百丈連,黃河春冰千片穿。桃花顏色好如馬,榆莢新開巧似錢。」就是說新綻開的榆莢如同枚枚細巧的古錢。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詩云:「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瓮花門口。道傍榆莢仍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以榆莢當錢沽酒,不過是和酒家翁開個玩笑罷了。宋人孔平仲《榆錢》詩:「鏤雪裁綃個個圓,日鈄風定穩如穿。憑誰細與東君說,買住青春費幾錢?」萌生了用錢買住春光的奇想。清代人周亮工的《榆錢》詩:「葦屋蕭條別樣貧,交情偏見雨痕新。莫慚逋券誰相答,點點榆錢浪擲人。」以擬人化手法寫榆錢,形態如在目前。
榆莢可食,特別是荒年,農民就以榆皮、榆葉、榆莢充饑。宋代詩人晁補之的《流民》詩:「生涯不複種桑田,瓦釜荊籃止道邊。日暮榆園拾青莢,可憐無數沈郎錢!」寫了宋朝農民流離顛沛的貧困生活,反映出他們對錢糧富足生活的一種憧憬和渴求。
其二,古詩人詠榆莢,有時還賦予它很強的代表性,比如代表春天、春雨等。唐代詩人李商隱《一片》詩的後四句:「榆莢散來星斗轉,桂花尋去月輪移。人間桑海朝朝變,莫遣佳期更後期。」作者選用榆莢作為春天的代表,與秋季開花的「桂花」相對,在此,榆莢可說是壓倒春日眾芳了。
宋代詩人余靖《暮春》詩:「莫帶全鋪翠,花房半墜紅。農家榆莢雨,江國鯉魚風。」春雨不稱「桃花雨」、「杏花雨」偏稱「榆莢雨」,點出了暮春之雨的特點,給人一種忙耕忙種的農桑之感。
也有視榆莢為春天花木中的下品者的。唐代韓愈《晚春》詩:「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這位以倡導古文反對浮艷文風而著稱的大作家,竟一時被某些草木花卉的紅紫爛漫、爭芳鬥豔所迷惑,視榆莢、楊花「無才思」,看不到它們塗黃披綠的樸素美及「爭春」的獨特風韻。相反,大詩人李白游成都,賦《春感》詩:有「榆莢錢生樹,楊花玉糝街」之句,同是寫榆莢、楊花,就下筆穩健,評價公允,使神采生動的榆莢、楊花,透出一種春的美感。
推薦閱讀:
※關於母親的古詩詞有哪些?
※我喜歡的古詩詞226首
※無題——讀《無題--錦瑟無端五十弦》
※古詩的用韻
※九年級古詩文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