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卅九 勸進往生

(卅九) 勸進往生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凈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①。著於無上下②,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

   (這是佛舉極樂國的依正莊嚴以勸勉世人發願往生)

   佛告訴未來佛彌勒菩薩和一切天上人間的人: 住在無量壽佛的極樂世界的聲聞和菩薩,每一個人的功德和智慧,大到不可以用言語來稱說!而且他們所生活的國土和環境,也是那麼的殊勝、微妙、安樂和清凈!世人何不努力修積往生的善因呢?假如發心念佛求生凈土的話,則決定得生,那是極其自然的一回事。一往生即住於無比清凈平等之凈土,同時智慧亦洞達一切,有如虛空無有邊際。人人皆應朝此方向努力精進,必然橫超三界,斷絕生死,往生安樂國。

附記: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為世人宣講本經,又如此苦口婆心勸勉世人要努力念佛,求生西方,功過乾坤,恩逾父母,世人粉身碎骨,也不足報答佛祖深恩於萬一的。

橫截五惡道④,惡道自然閉。升道無窮極⑤,易往而無人⑥。其國不逆違⑦,自然之所牽⑧。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⑨。可得極長生⑩,壽樂無有極(11)。

   (這是佛再次勸勉世人務必念佛求生)

   人人都往生西方,不復在五惡道之中輪迴,則五惡道之門自然就被關閉了。世人不可再留戀娑婆,應當念佛發願求生西方,凡是至心發願求生的人,無不飛升到廣大無邊的極樂世界去。不過,西方雖說易往易生,若世人心中仍然留戀娑婆,不修善因,那是沒有人可以往生的,因為欲往生的人,須不違逆「念佛為因,往生為果」的因果定律。有因必有果,加上發願求生,在願力的牽引下,決定得生,那是很自然的事啊!

   明白了這種事理因果,世人何不拋棄凡塵俗事,積極地上求成佛之道,下積廣度眾生之德呢?因為憑此福德因緣,就能往生極樂,就能獲得永生之涅槃,以及永享無有極限的壽命和妙樂!

附記1:本師釋迦牟尼佛,悲心徹骨,深恐後世障深慧淺之眾生,對念佛求生西方凈土之法,聞而不信,信而不修,特地在此再一次舉出極樂世界之依正莊嚴,以勸勉世人務必欣求凈土。接著佛又在下面詳舉此土三毒過患,以勸勉世人務必厭舍娑婆。佛在《觀無量壽佛經》里教導世人往生西方之下手功夫,就是「厭苦欣樂」。因為,凡是希冀往生西方的人,一定要「厭」娑婆之「苦」,一定要「欣」凈土之「樂」。倘若一面欣凈土之樂,一面又留戀娑婆,那就沒有資格往生了。由此可知,「欣厭二門」乃往生凈土之不二竅門,亦是其關鍵之所在。

附記2:茲抄錄一闋古德所作名叫「西方好」的詞給大家欣賞:「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寵辱悲歡何日了,是非人我幾時休,生死路悠悠。三界里,水面一浮漚,縱使英雄功蓋世,只留白骨埋荒坵,何似早回頭。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圓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神力不思議。臨報盡,接引定無疑,普願眾生同繫念,金台天樂共迎時,彈指到蓮池。」

◎注釋

①念道之自然 念佛求生凈土,就能得生,那是很自然的事。

②著於無上下 住於清凈平等之心上。

③超絕 橫超三界,斷絕生死。

④橫截五惡道 橫超斷截五惡道。「五惡道」又名五道,或五趣,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因皆有生死輪迴之苦,故稱「五惡道」。

⑤升道無窮極 「升道」形容飛升極樂世界;「無窮極」形容廣大無邊。

⑥易往而無人 極樂世界雖易往,但世人留戀娑婆,不修善因,便無人能往生了。

⑦其國不逆違 欲往生極樂,須不違逆「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因果定律。

⑧自然之所牽 發願往生,自然得生,這是願力所牽動,是很自然的事。

⑨勤行求道德 努力實行上求佛道,下積度生之德。

⑩可得極長生 可得極長生之涅槃果。「長生」是永生的意思。

(11)壽樂無有極 壽命和快樂皆無量無邊。

然世人薄俗①,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②,以自給濟③。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④,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

   (此後是舉娑婆眾生三毒過患以勸厭舍,此段先舉貪慾之過。)

   然而世人福薄,且又留戀世俗的妄心太重,以致懞懵糊塗,不知追求依正莊嚴的妙樂,只知爭著做那無關緊要的事。因此,在這充滿十惡極苦的世間,勞心勞力地去經營造作,終日忙忙碌碌,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已。社會各階層的人,無論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等等,起心動念,都是為了錢而憂愁煩惱。未曾擁有的希望有,已經擁有的希望越多,所以他們的憂思煩惱是相同相等的。他們不但在人前如此,甚至獨處時也是不停地受到妄心的驅使去想方設法,而陷溺於憂愁痛苦之中,終其一生,其心沒有一刻的安祥和寧靜。

附記1:貪慾是多方面的,但人類最大的貪慾是金錢。佛法卻告訴世人,貪慾為一切罪惡的根源,證諸事實,的確如此,試看社會上所發生的罪惡的事,哪一樣不與貪慾有關?貪慾的心,有時能令人連手足之情都不顧,可見其罪惡之一斑。有一個故事:過去有兄弟二人,離鄉別井到外地工作多年,各積蓄了20斤黃金,大家聯袂回鄉。回鄉途中,各把20斤黃金負在背上,照道理說,兩兄弟應該互相照顧才對。但走到一個荒山野嶺、四顧無人的地方,哥哥心裡忽然起了一個自私的念頭,如我把弟弟殺了,那我便可多得20斤黃金;說也奇怪,當哥哥正在這樣想的時候,弟弟心中也正在這樣想,如我把哥哥殺掉,自己便可多得20斤黃金。好在大家只是心中這樣想,並沒有行動。又走了一段路,兄弟兩人忽然醒悟過來,兄弟兩人都有錢,那不是頂好,為什麼要謀害對方?後來兩人走到一個有水的池塘邊,哥哥心裡想,金錢不是好東西,差點使我殺害自己的弟弟,於是便將黃金一塊一塊地丟到水裡去。弟弟看見了便說:「很好!很好!」弟弟一面讚美哥哥,一面也把自己的黃金一塊一塊地往水裡丟。哥哥在旁看了也連聲地說:「很好!很好!」兩人都很奇怪地問對方:「我將黃金丟進水裡,你為什麼老是說很好呢?」到這時候,大家都坦白地說出自己所起的惡念,要不是覺悟得早,恐怕已經干下了彌天大罪!像這樣為了金錢而使血濃於水的兄弟反目、分家,甚至對簿公堂的例子,古今中外,屢見不鮮。

附記2:人人愛錢,佛門有個有關「錢」的佛偈:二戈爭金殺氣高,人人因它犯嘮叨,能會用者超三界,不會用者孽難逃。

附記3:人類貪婪的心,無窮無盡,所以佛經常說:「慾壑難填」。世人之所以貪得無厭,皆因不懂得知足。古人有一首「不知足歌」,正是芸芸眾生心無厭足的寫照:「終日忙忙只為飢,才得飽來又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支虛。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總總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恨歸。」

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⑤,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⑥,憂念愁怖

   (這是說人為了既得的財物而患得患失)

   一個人有田時憂田,有宅時憂宅,因為怕失去它。同樣的,有了牛馬等六畜,以及奴婢、錢財、衣食、什物等等時,也是患得患失,憂思重重,搞到自己終日憂愁、煩惱和畏怖。

附記1: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曾說:「五色繽紛使人眼花,五音交響使人耳鳴,五味羅列使人口傷,馳馬打獵使人心瘋狂,難得的財物使人行為失常。」老子的這段話,說明了人在物慾旋渦里,很難自拔。中國儒家鼻祖孔子也曾說過:「鄙陋的人,當他沒有得到官位的時候,就怕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去它。」世人因為怕失去所得到的名利地位,所以無所不用其極,以保護自己既得的利益,和滿足個人的慾望,試想想,他們能夠知足、清醒嗎?有幾人能像晉時之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又有幾人能像佛門之高僧大德那樣,對世間的一切,看破、放下?

附記2:要想財物富足而又不喪失,唯有存好心,做好事,常行布施,積功累德,才能福德自然,繼續增上,也就沒有守護之愁苦了。最好如《大疏》八曰:「我今舍世間所愛之財,五家所共,多諸過患,用貿(買)無上法寶正法之財。」懂得舍世間之財來買無上法寶、正法之財,那才是世間一個大富(具有無量福德)大貴(一生超凡入聖)的人。

橫為非常⑦,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⑧,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舍⑩。

   (這是說財物散失之苦)

   人們的財物,往往會因為遭遇橫逆而無常變化,諸如:水災的漂流、火災的焚毀、盜賊的劫奪、怨家的散失、債主的磨滅等等,都能造成財物損失,甚至蕩然無存。遭遇如此變故,人們就會憂心忪忪,憤恨難平,哀傷不已,心中如繩打結,難以解開。由於看不破、放不下,窮年累月,耿耿於懷,愁苦不堪!

附記1:這段經文所說的,就是世間財物皆為「五家所共」的情形,五家就是王、賊、火、水、惡子。《智度論》說:「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又說:「勤苦求財,五家所共,若王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附記2:《阿含經》中有一個「四非常偈」,說明世間的法則,就是:「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這種無常的現象,乃世間的真理。在佛教的四法印中,頭一個法印就是「諸行無常」,它強調世間一切事物,皆如白雲蒼狗,變幻無常,不能常在。在古人的詩詞中,我們就時常讀到感嘆無常的句子,諸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間花草太匆匆,春未殘時花已空」等等,在在說明,世事波譎雲詭,時刻變幻無常。一般人一旦遭遇橫逆,對失去的好景,放不下、捨不得,老是耿耿於懷,那是不了解「諸行無常」的真理,才會如此;如果明白了,就會看破、放下,得不足喜,失不足悲,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多麼瀟洒、自在!

◎注釋

①世人薄俗 世人福薄而又留戀世俗的妄心太重。

②勤身營務 勤勞身心去經營造作。

③以自給濟 以滿足自己的慾望。

④屏營愁苦 「屏」是與人隔離或獨居,「屏營愁苦」是說獨居時也是不停地想方設法而陷於憂愁痛苦之中。

⑤六畜 牛、馬、豬、羊、雞、犬等六種被人畜養的動物。

⑥重思累息 「重思」是重複的思想,「累息」是累積不息。

⑦橫為非常 「橫」是橫逆、意外,「非常」是指無常。

⑧焚漂劫奪 火焚、水漂、劫奪。

⑨憂毒忪忪 憂愁、恐懼。

⑩適無縱舍 是放不下、捨不得的意思。

或坐摧碎①,身亡命終,棄捐之去②,莫誰隨者③。

   (這是說財盡人亡之苦)

   或因貪求財物,身心交瘁,導致健康大受破壞,結果身亡命終,到那時候,捨命換來的財物,還不是要棄之而去,又有哪一樣跟著你呢?

附記:《普賢行願品》也說:「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古德也提醒世人:「一朝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眾寒熱④,與痛共居⑤。

   (這是說富貴之苦)

   像尊貴豪富之人,也有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他們為了維持名利地位,唯利是圖,勾心鬥角,真是憂懼萬端。他們愈是如此為富不仁,所造作的惡業就愈多,結果種下了無數三途惡報及八寒八熱地獄的種子,來生與後世,難免要與三惡道的痛苦結下不解之緣了。

附記:清朝開國順治皇帝,雖貴為天子,卻看破世情,毅然出家。他留下膾炙人口之「順治皇帝出家偈」,發人深省,尊貴富豪之人,宜一讀再讀,以免「結眾寒熱,與痛共居」,其詩曰:「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最難。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知不來亦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悲歡離合多勞意,何日清閑誰得知,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牽無掛得安閑。口中喫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嘻。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屢世種菩提,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三頂衣。兔走鳥飛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禹開九洲周伐紂,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卧土泥。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落在帝皇家。十八年來不自由,征南戰北幾時休,我今撒手西歸去,管甚千秋與萬秋。」

貧窮下劣睏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⑥,思有齊等

   (這是說貧賤之苦)

   貧窮及下劣的人,衣食住行,樣樣缺乏,他們對於田園屋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雜物等等,沒有的時候,很想擁有,擁有了之後,又怕失去,所以沒有與有都同樣的憂愁。有了這樣,又覺得少了那樣,總想跟別人看齊,你有我也有,所以他們一生都在憂愁、苦惱中過日子。

附記1:人之所以貧窮下劣,皆因前世沒有種福,正如農夫如果春天沒有播種,到了秋天哪裡會有收成?根據佛教所說的因果定律:常行財布施,得金銀財富;常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常行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有如是因,得如是果,是貧是富,各有前因。

附記2:順便說一個「出賣貧窮」的故事:釋迦佛十大弟子之一,以論議第一著稱的迦旃延尊者,有一天去城市弘法,途中聽到很凄楚的哭聲,於是朝著哭聲的方向走去,看到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太婆,坐在河岸邊,不斷地啼哭。於是他問老太婆為了何事在此啼哭?老太婆說:「我是一個苦命的窮人,我在城裡一個富人家裡當傭人,他對我很刻薄,我日夜不停地工作,還要受他的打罵,又沒有別的地方可去,我實在受不了這種窮苦的生活,所以在這裡痛哭我的貧窮、苦命!」尊者聽了點點頭,對老太婆說:「你不用悲傷,我有法子解除你的貧苦。你不是因為貧窮而感到痛苦嗎?我告訴你,你把貧窮賣給別人,不就解決了嗎?」老太婆說:「貧窮如果可以賣掉,世間早就沒有窮人了。即使可以出賣,世人都愛富有,誰肯買貧窮呢?」尊者慨然地說:「賣給我呀,我告訴你,貧窮是可以出賣的,只是許多人不知道出賣的方法罷了。」接著尊者告訴她,出賣貧窮的法子就是「布施」,他還讓老太婆知道,人生的貧富,各有前因,貧人之所以貧,是前生沒有布施修福;富人之所以富,是前生有布施修福。有福的富人,更要種福,才能終身享福,來生又感福果。如果享福而不種福,福報是有限的,當福盡就會受苦的。所以世上有很多富人轉貧,貧人轉富的實例。老太婆聽了,知道布施修福即是賣貧買富的最好方法,頓時心中感到解脫和清涼。她很想布施,但身無一物,如何布施?尊者知道她的心念,即對她說:「布施不一定要用財物,只要你有誠懇的心,即使布施一瓶凈水,也能獲得無量的福報。」於是她手持瓷瓶,盛滿凈水,布施給尊者,尊者以缽接水,為她祝福,並教她念佛 。從此她一面工作,一面念佛,什麼痛苦也沒有了,並以此因緣,死後得以轉生天上享樂。

附記3:關於布施,許多人都誤以為要有錢才能做布施,其實沒有錢同樣也能做布施,諸如:見到或聽到人家做善事,即心生歡喜,指導人家、稱讚人家、安慰人家、鼓勵人家、幫人家做事、為迷途的人指示方向、與人相遇時點一點頭、說一聲你好、或對人家笑一笑等等,都是做布施,這一類的布施是不必花費一分錢的。尤其當你與人見面時,或一拿起電話,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不但代表問候和祝福,同時你已做了一件大布施,因為佛經說「彌陀聖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所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對方一定聽到,既聽到即歷其耳根,等於你已為他(她)種下了將來必定得度的善因,這不是比什麼布施都更好、更有意義嗎?

適欲具有,便復糜散⑦,如是憂苦,當復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眾寒熱與痛共居。或時坐之⑧,終身夭命⑨。

   (這是說現報之苦)

   前世若有修福,此生不求自得;若無修福,就算千方百計求得了,也會左手來右手去,轉眼成空。過後,想要重新來過,惜乎時不我予矣,總是白費心機,徒勞無功,落得勞心勞力,坐立不安。終日為妄心所驅使,投機取巧,處處走法律漏洞,雖勤苦一世,換來的卻是無數的三途惡報及八寒八熱地獄的種子,來生後世必與痛苦結下不解之緣,或是現在生中即遭受國法的制裁而坐牢,或是遭遇橫禍而死於非命。

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⑩,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這是說未來之苦)

   這類只知唯利是圖、盲目追求財物,卻不肯為善及行道進德的眾生,死後即隨業受報,當然是獨自遠去墮落於三惡道之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人將來是趣向於三善道還是三惡道,不要問別人,自己應該知道。

◎注釋

①或坐摧碎 因為勞心勞力過度而身摧心碎。坐者因之義。

②棄捐之去 是說人死了,所有財物皆須棄之放下而去。

③莫能隨者 沒有一樣跟隨你。

④結眾寒熱 結果種下眾多八寒八熱地獄之種子。

⑤與痛共居 與痛苦結不解之緣,指墮落三惡道,永劫不復。

⑥有是少是 多也憂愁,少也煩惱的意思。

⑦糜散 糜爛、散失。

⑧或時坐之 或者現生就受到國法的制裁而坐牢。

⑨終身夭命 這裡是說因造惡業,其身遭遇橫禍而短命。

⑩當獨遠去 這裡是說因造惡業,死了之後當然獨自遠去墮落於三惡道之中。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①,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②,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③。

   (此後是舉瞋恚之過,先曉諭眾生應互相敬愛。)

   生活在世間的人民,包括所有的父子、兄弟、夫婦、家族中和家族以外的親朋戚友,大家都要互相尊敬和愛護,不可彼此憎恨和嫉妒。在財物方面,亦應互通有無,千萬不可吝嗇。大家的言語和態度,必須和藹可親,切莫做出互相敵對或暴戾的行為。

或時心諍④,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⑤,雖不即時,應急相破⑥。然含毒畜怒⑦,結憤精神⑧,自然克識⑨,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復

   (這是說結怨之苦)

   有時候大家意見相左,不能忍讓,而有所瞋恚忿怒。今生這種的恨意,雖然只是那麼一點點,但是如果積至後世,這種怨恨就會越來越嚴重,乃至成為大仇恨。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世界的因果是循環不息的,你報復我,我報復你,生生世世,互相傷害。今生的恨意,其果報雖然沒有立刻現前,但是遲早會出現的,所以雙方應當急忙想辦法破解,釋怨解結,不要讓仇恨滋長。不然的話,這種彼此想要傷害對方、懷恨於心的情形,自然就會在阿賴耶識里,熏成種子。有了種子,遇緣就會發生現行,現行又熏成種子,如是種子現行,現行種子,相熏相生,不得相離,於是互相報復的程度就會愈演愈烈,誰也逃不了怨怨相報的惡果。

附記1:佛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在因地修行時,有一天走在路上,遇到一個號啕大哭的人,他很慈悲地問他:「什麼事令你這樣傷心呢?告訴我,讓我幫助你。」那人告訴他:「我的母親生重病,醫生說要修道人的眼珠同煎,吃了才會好,但要到哪裡去找修道人的眼珠呢?」舍利弗即說:「我就是修道的人,我願意布施眼珠給你。」說著即把左邊的眼珠挖下來交給那個人。誰知那個人卻說:「醫生說要吃右邊的眼珠才會好。」舍利弗怪自己沒有問清楚,幫人幫到底,於是又把右邊的眼珠挖出來,交在那人手上。那人接過眼珠,放在鼻子上嗅一嗅,隨即往地上一摔,並罵道:「你哪裡是一個修行的人,你的眼珠臭氣難聞,怎能拿去做葯給我母親食!」罵後還用腳去踩舍利弗的眼珠。舍利弗的眼睛雖然已看不見,但耳朵聽到他罵人的話,和用腳去踩眼珠的聲音,他氣極了,發誓要報復那人對他的侮辱。由於起了瞋恨報復之心,後來舍利弗曾經多生多世墮落為蛇,咬死了不少人。瞋乃三毒之一,瞋恨能化人為蛇,其毒如何,不想可知矣。

附記2:舍利弗後來在釋迦牟尼佛降世成佛時,跟隨佛出家學道,證得阿羅漢果,在佛十大弟子中,以智慧第一著稱。在他八十歲的那一年,結夏安居之後,不辭辛勞要求佛允許他出外弘法度生,佛不但准他所請,還稱讚他為教為人的精神。就在他走後不久,有個比丘告訴佛,說舍利弗這次出外雲遊不是為了弘揚佛法,而是侮辱了他,不好意思見他,這才出外旅行去。佛最不喜歡人在背後誹謗他人,於是派人去追舍利弗回來,在大眾之前,問他是否真有其事?舍利弗無比安祥的、恭敬地答佛:「佛啊!自從我皈依您以來,沒有殺害過生命,沒有講過一句騙話,也沒有跟人計較是非,我的心如碧波一樣的澄清,我哪裡會去侮辱人家呢?佛啊!大地最能忍辱一切,不管什麼不凈的東西加於它,它都不拒絕,我今日的心,就好像大地一樣願意忍辱一切。佛啊!澄清的水,不管是好是壞的東西,都一樣把它洗凈,我的心就好像澄清的水一樣,已經沒有一點憎愛之念。佛啊!住於正念的我,決不會去輕視人家、侮辱人家。那個比丘說我侮辱他,如果真有其事,我願向他懺悔,以便消除我良心的責備。」大家聽了舍利弗如實的稟告,無不被他感動。那位誹謗舍利弗的比丘,也立刻跪在佛的座前,發出真誠的懺悔,說自己不該不知擁護一個有德行的聖者,反而嫉妒他、誹謗他。佛叫他去向舍利弗懺悔,當那位比丘向舍利弗懺悔的時候,舍利弗慈祥地對他說:「是人誰沒有錯呢?知過能改,就是一件大善事。希望你懺悔之後,以後不要再犯錯。」舍利弗寬廣的胸懷,平坦的心境,不愧是佛十大弟子之一。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異處⑩,宿豫嚴待(11),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

   (這是說惡道之苦)

   人生世間,都在愛欲之中打滾,能得所欲,遂起貪愛,求而不得,便生瞋恚。由於每個人所造的業因不同,果報也就不一樣,以致將來在六道之中輪迴時,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無人作伴。當行至所投生之六趣時,是苦是樂,也是自己造業,自己承受,沒有人能替代你。

   由於今生造業不同,來世的果報便起善惡的變化,業惡者,即趣向遭殃之三途;業善者,則投向人天之善道。總之,你過去或今生所造的業因,其果報絲毫不爽地就在前面嚴陣以待等著你。六道眾生,都是這樣隨業受報,獨自走向三善道或是三惡道。這種六道輪迴受報的事實真相,世人愚痴沒有知道和見到。

附記:古德有首勸世歌,頗發人深省:「大眾造業苦如何?可憐孽海起風波。皮乾發白尚不醒,生死到來這奈何?田園產業非吾有,富貴空花轉眼過。生老病死誰能免,冤冤相報罪業多。一墮三途真箇苦,不知何日出網羅。急急回頭行善道,喜舍慈悲福慧多。放下萬緣生凈土,一心念佛出娑婆。」

◎注釋

①中外親屬 「中」指家族中的父、母、兄、弟、妻、子等六親眷屬;「外」指家族以外之親戚,如外公、外婆等是。

②有無相通 在財物方面要互通有無、互相幫助。

③莫相違戾 切莫做出互相敵對和暴戾的行為。

④心諍 指意見相左。

⑤更相患害 彼此報復、互相傷害。

⑥應急相破 雙方應當急忙想辦法破解。

⑦含毒畜怒 「含毒」是含有怨毒的意念,「畜怒」是畜存忿怒。

⑧結憤精神 懷恨於心的意思。

⑨剋識 為識所剋制。「識」指阿賴耶識,這裡是說如果大家互相懷恨於心,即在阿賴耶識里種下了惡的種子,此種子遇緣必起現行,而互相報復。

⑩殃福異處 「殃」指惡有惡報,「福」指善有善報,「異處」指善惡果報,異時而熟,即種因在先,受果在後,先後時間相差,或後生,或至無數劫。

(11)宿豫嚴待 「宿豫」指過去或今生所造業因,「嚴待」指由業因而生的果報在前面嚴陣以待。

善惡自然①,追行所生②,窈窈冥冥③,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

   (這是勸導世人應斷瞋恚)

   善因自然有善報,惡因自然有惡報,這種善惡果報,不管你投生到何處,它都會對你緊追不捨,在六道之中輪迴時,有人生天,有人墮地獄,因各人所走的道路不同,所以都是孤身上路,而且時長路遙,想要與至親的人再相聚,那是很難、很難的事,簡直會見無期!

附記:眾生的生死輪迴,真的是窈窈冥冥,因為各人所走的路不同,而且時間長久,如果生天,最低的四天王天一晝夜,人間50年,其壽500歲,等於人間9百12萬5千年;若墮落地獄,就以八熱地獄最上面的等活地獄來說,四天王天壽,只是此獄一晝夜,其壽也500歲,計算起來簡直是天文數字。若以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和最低的地獄無間地獄來說,那就難以計算其時間之長了,所以這裡經文說:「別離長久」。就算我們至親的人立刻回來作人,也已經改頭換面,再加上有隔陰之迷,再見面也不認識了。所以古德有首詩曰:「莫把庭花類此身,庭花落後又逢春;此身死後歸何處,三界茫茫愁煞人。」

今得相值④,何不棄眾事⑤,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⑥,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⑦,欲何樂乎⑧。

   (這是世尊勸誡世人應棄惡修善)

   今生得與至親的人相值,又遇到彌足珍貴之佛法,何不把貪慾、瞋恚、愚痴、怨恨等事拋開?趁著大家都身強體健的時候,努力斷惡修善,立願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只要一心念佛,發願求生,必生極樂,可得極長生之無量壽!為什麼不求這樣的道呢?還等什麼呢?你還要什麼樣的快樂呢?

◎注釋

①善惡自然 善因自然有善報,惡因自然有惡果。

②追行所生 「追行」指果報追逐他的行蹤,「所生」指輪迴六道所生之處。

③窈窈冥冥 「窈窈」是比喻深遠,「冥冥」是昏暗不明。

④相值 相遇。

⑤棄眾事 這裡指應拋棄貪慾、瞋恚、結怨等等之事。

⑥願度世 立願要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

⑦安所須待 還要等待什麼呢?

⑧欲何樂乎 還要什麼樣的快樂呢?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惡之事,都不信之,謂之不然,終無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見之,更相瞻視③,先後同然④。

   (此後是舉愚痴之過,這裡先說不信因果)

   有這樣愚痴無明的世人,不信修善會得善果,修道必然得道的因果定律。也不信人死之後還會投胎再生,惠施行善就會獲得大福報,乃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事,他一概不信,說那不是真的,根本沒有這麼一回事。因為沒有智慧的緣故,所以凡事都執著己見,自以為是,更與同是愚痴的人在一起,互相仿效、學習,大家都一樣的不信因果。

附記1:經文所謂「不信作善得善,為道得道」,那是五惡見中之「謗無因果」;「不信人死更生」,那是五惡見中之斷常二見的「斷見」;「且自見之」,那是五惡見中之「見取見」。因果二字,因是種因,果是結果。又因是前因,果是後果。「有如是因,得如是果」,是因果的定律。佛教之所以處處談因說果,那是告訴世人,一個人造作了怎樣的「因」,肯定就會召感怎樣的「果」,正如大家都知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不可能得豆,種豆亦不可能得瓜,這理論,是科學的、絕對的。偏偏有許多世人就是不相信因果,謗無因果,實在沒有辦法。在人類歷史上,在現代社會中,一些不信因果、謗無因果的人,什麼罪惡的事都敢做,結果他們「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自食其果,後悔莫及。關於「不信人死更生」,那是「斷見」,具有這樣見解的人,便說人死如燈滅,不復再有。其實,人死只是四大(地、水、火、風)假合之肉體而已,其阿賴耶識(俗稱靈魂)又隨所作業,再去投胎,業善的投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業惡的投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合三善道和三惡道,就叫做「六道」。一切眾生,在未超凡入聖以前,一律都在六道之中輪迴。佛教所說的「六道輪迴」,古今中外,有不少的事迹可以證明它的實有,如有人能詳述前生事如數家珍、有人死後還陽、有人借屍還魂等等,這些奇異的事迹,經現代許多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調查和考證,證實這種的「輪迴再生」之說,確有其事,那是整個生物界循環流轉生死代謝的一種現象。明明有因果,說無因果;明明一切眾生都會輪迴再生,卻不信人能更生,這種人不是愚痴是什麼?「見取見」是說世人執著己見,自以為是,而自是非他,其實他之所見,似是而非,以盲引盲而已,正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他們自以為聰明,其實可憐之極。

附記2:再說人的生死,只是「一期無常」而已。所謂「一期無常」,是說萬事萬物,都有生、住、異、滅之四相。例如:人之初生,叫做「生」;其成長之形,叫做「住」;逐漸衰老,叫做「異」;最終死亡,叫做「滅」。又如:草木逢春發芽,叫做「生」;葉出花開,叫做「住」;逢秋凋謝,叫做「異」;最後枯死,叫做「滅」。天地間不論何物,皆經過此四相的變遷,惟決不是經此生住異滅之四相後,一切便歸於無,而是生住異滅,又再生住異滅,正如春夏秋冬一樣,今歲已去,明歲又來,周而復始,無有窮盡。其經此生住異滅之一周,叫做「一期無常」。明白了一期無常的道理之後,他就不會再說人死如燈滅,不會有來生之歪理不正見了。

附記3:古今中外,謗無因果的人很多,他們不知其過失很大,略說有三:說無因無果的人,就算他不作惡,然而他的話即違背了因果定律,世間一切事明明有因有果,他卻說無因無果,看法顛倒,這叫做邪見,此其一。別人聽了他的話,就認為行善無善果,則何必作;為惡亦無惡報,可以放膽去做,因他一句邪知邪見的話,害人沒有止惡修善,生時作惡人,死後墮地獄,罪莫大焉,此其二。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處處談因說果,而他卻說無因無果,既謗佛又謗法,其過之大,莫此為甚,此其三。因有如此三大罪過,故佛法說撥無因果的人,是斷絕善根的人。

附記4:《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因果的事最清楚,它把娑婆眾生所造的是什麼因,所得的是什麼果,一一列明,清清楚楚。它在第四閻浮眾生業感品里說:「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鬥爭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若遇慳吝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滅殺報;若遇燒毀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瘖瘂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迴地獄報;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迴遞償報;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飢餓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闕絕報;若遇吾我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若遇兩舌斗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是諸眾生,先受如是等報,後墮地獄,動經劫數,無有出期。」

附記5:世間一切事,皆不離因果,連我們今生修行悟道,也與因果有關。對此方倫老師有很精闢的見解。他說:「禪宗六祖是不識字的樵夫,神秀則是通達教義的五百人上座,何以六祖能見性,神秀反而不能呢?須知一切法是通於三世的,就今生說,六祖積學之功,不及神秀,但若統前生來說,他是修過若干劫的地上菩薩,而神秀則恐怕不是,所以二人優劣的關鍵,不在今生,而在前生。世人中,不學而聰明,不商而鉅富,不修而定慧,不思而領悟,乃至顏回貧窮短命,盜蹠富裕長壽,其種因皆在前生,今世身所受者,悉是由前因所產生的果法。凡斷理判事,若不涉及過去與未來,直是前無朕兆,而後沒下梢,這樣就十有八九,是說不通的。於此可知:佛家三世因果之說,是最合實情的理論。」

附記6:再說一個因果的故事,以證明確有其事。漢代高僧安世高,本是安息國(即現在的伊朗)人,於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到達中國的洛陽,先習漢文,後翻譯佛經,共譯經論29部之多。近代之圓瑛大師在其所著的《勸修念佛法門》一書中,有談到安世高大師宿世的事,茲抄錄於下,以饗讀者:

   一切眾生,依惑造業,隨業受報,此乃必然之事。《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絲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遇,無肯代受。」若業不空,生死必定不了。如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有一世為安息國太子,舍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債,其債主在中國,於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處,忽前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則怒氣沖沖,近前未發一言,乃拔刀殺之。法師死後,靈魂即至安息國投胎,又為太子,迨至年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至洛陽酬還命債。今尚有命債未清,債主亦在洛陽,於是重來,至前生殺他之人家中借宿,那人即允;何以前則殺他身命,今卻允他借宿,因命債已還故也。乃款待晚餐,僧就問:「你認識我嗎?」那人答:「不識。」僧說:「我就是你於某月某日在曠野中所殺之僧。」那人大驚,以為此事,無有第三者知道,此僧必是鬼魂來索命了,遂欲逃遁。僧對他說:「勿怕,我不是鬼。」即告以被殺之後,其魂復至安息國投胎,此次重來洛陽,仍欲償還命債,我明日當被人打死,以償夙世命債,故特來相求,請你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廳不要治誤殺者之罪。托畢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隨後,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前頭之柴忽落墜地,後頭之柴亦即墜下,其扁挑向後敲過,剛好打中僧之腦袋,立即斃命。鄉人為街坊眾人擒送官廳,訊明定罪。那人見事情與昨晚所說相符,遂將該僧遺囑向官廳代求勿治鄉人之罪,免累命債不清。官聞言信因果不昧,命債難逃,遂赦鄉人誤殺之罪。其僧靈魂復至安息國,第三世又投胎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安世高法師是也。如此驗知,業系難逃。如安世高法師,前兩世均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轉其宿業;而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其殊勝又何如耶!

轉相承受父余教令⑤,先人祖父素不為善不識道德身愚神暗⑥,心塞意閉⑦。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⑧。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⑨。

   (這是說不遇善友)

   世人今生的愚痴,與因果三世相續、父子代代相傳承受有關。在過去生中,其先人祖父素來不做善事,不識倫理道德,又常教令子女做一些愚痴迷信的事,導致他們善惡不分,真偽不辨,心意閉塞,沒有智慧。對於生死輪迴六道之理,及善惡因果報應之事,自己既不能知、不能見,又沒有人把作善必得吉慶、福報、作惡必有凶耗、禍殃的道理告訴他們,於是大家競相造惡,人人都貪瞋痴,皆習以成性,沒有人覺得這有什麼不對,因為都已見怪不怪了。

◎注釋

①坐 這裡作「因」字解。

②自見 執著自己之所見,亦即五不正見中之「見取見」。

③更相瞻視 你看我,我看你,互相仿效的意思。

④先後同然 是有樣學樣,先後都一樣的意思。

⑤父余教令 父親不但有乃父之作風,還教令孩子同樣地去做。

⑥身愚神暗 身心愚昧,精神昏暗。

⑦心塞意閉 心意閉塞,也就是沒有智慧。

⑧無有語者 沒有人對他說。

生死常道①,轉相嗣立②,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③,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教語開導④,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轉無有休止如此之人蒙冥抵突⑤,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⑥。

   (這是說不信經法)

   一切眾生,常在六道之中,輪迴生死,死此生彼,生彼死此,改頭換面,相續不斷,無始無終。當人臨終時,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都互相哭泣,充分表現出哀傷之情。然而在六道之中輪迴時,時常顛倒上下不定,有時生天,有時下地獄,有時父死為孫,有時母死為女,這是一種無常變化的現象,不能永保原狀,一切的原狀都會成為過去的。

   佛屢次以無常的道理教化眾生,開導眾生不可執著世間的一切事物為實有;然而眾生愚痴,大多不信佛語,作了惡也不知慚愧,以致因惑造業,因業受苦,不停地在六道之中流浪生死,從來沒有止息過。像這一類不信經法而蒙冥抵突的世人,他們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考慮到其後果,只圖一時之快意,絲毫無懼因果的報應。

附記:所謂「顛倒上下」,是指在六道之中輪迴的情形,例如《楞嚴經》所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羊是三惡道中之畜生,為下;人是三善道之一,為上。人死為羊,即所謂之「顛倒上下」。有個有天眼通的出家人,被邀請參加一位居士的婚宴,他的天眼看到擊鼓作樂之鼓皮,是新郎之父轉生的牛皮,新娘是新郎已去世之祖母轉世的,滿門賀客皆是前生豬羊,桌上之佳肴,全是六親之骨肉。於是出家人作了一首偈:「孫兒娶祖母,子擊父皮鼓,豬羊座上客,六親鍋內煮。」芸芸眾生,如此顛倒上下,在有天眼的人看來,實在可悲又可笑。

痴惑愛欲⑦,不達於道德迷沒於瞋怒貪狼於財色

   (這是總說愚痴之過)

   沒有智慧的人,煩惱習氣很重,貪愛五欲(財色名食睡)享受。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什麼沒有道德的事都敢做,得不到時又生瞋發怒。他們對於財色,尤其貪得無厭,不可理喻。

附記1:古德有曰:「個個戀色貪財,儘是失人身捷徑。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死後受苦辛萬劫。」所說千真萬確,無半句虛言。世人若不聽老人言,真的是吃虧就在眼前。

附記2:又古德有偈曰:「貪利求名滿世間,不如破衲道人閑;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富貴百年難保守,輪迴六道易循環;勸君早覓修行路,一失人身萬劫難。」

附記3:佛經上所說的「愚痴」,並不是一個人傻傻地什麼都不知道,而是他知道得很多,不過其之所知所見,都是邪知邪見,與佛教所說的正知正見相反,所以叫做「愚痴」。例如:人體本來是「四大皆空」的,是虛假的,但世人卻執著它為實有;佛性明明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是真實的,世人卻又執著它為虛無縹緲;許多世人堅不相信有「因果報應」,於是胡作非為,到頭來自作自受,一失足成千古恨,遺憾無窮。還有,世人大多不知活著是為了什麼?今天不知明天會變成什麼?不僅生不知從何處來?死亦不知往何處去?一生渾渾噩噩、迷迷糊糊。世人為何如此顛倒是非、真偽不辨,對許多事物的真相認識不清呢?即因為愚痴,有以致之。

◎注釋

①生死常道 常在六道之中輪迴生死。

②轉相嗣立 指在六道之中輪迴的眾生,改頭換面,相續不斷,前後嗣立。「嗣」是嗣續、繼續。

③顛倒上下 指在六道之中輪迴,有時上生天上,有時下墜地獄。或父死為孫,母死為女這一類顛倒的事。

④教語開導 佛時常以教法來開導眾生。

⑤蒙冥抵突 「蒙」是不信經法,不明事實真相;「冥」是善惡不分,真偽不辨;「抵」是抵觸,如見善不喜,聞法不修是;「突」是衝突,如常作諸惡,無慚無愧是。

⑥各欲快意 各個只圖一時快樂如意,不怕因果報應。

⑦痴惑愛欲 「痴惑」指無明煩惱,「愛欲」即貪愛五欲享受。

⑧貪狼 比喻貪得無厭。

坐之不得道當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已哀哉甚可傷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慕,憂念結縛①,心意痛著,迭相顧戀②,窮日卒歲,無有解已

   (此後是各別說明愚痴之過)

   因為愚痴,造諸惡業,又不懂得念佛求生西方,來生難免墮落三惡道,遭受無窮無盡的痛苦,那是一件很悲慘的事!

   又人有生必有死,此乃自然之法則,但是世人不明白無常的道理,一遇到至親如父子、兄弟或夫婦,有一人去世,就悲慟欲絕,對之追思不已,猶如繩子打結一般,難以解開,這樣地讓哀傷綿綿無有盡期,也是愚不可及的事啊!

教語道德③,心不開明④,思想恩好⑤,不離情慾。昏蒙暗塞⑥,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計,心自端正,專精行道,決斷世事,便旋至竟⑦,年壽終盡,不能得道,無可奈何

   (這是說因痴造業)

   他們障深慧淺,未遇善友,縱使遇到善知識,為之演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教他與其終日沉浸於懷念往事,不如奮起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來得更加實際,他也不會開悟明了的,只知想念往昔恩愛情慾的事。他們之所以如此,那是被愚痴、煩惱所蓋覆的緣故 

   由於愚痴,不能深思因果之理,熟慮生死輪迴之事,因此不能端正自心,放下萬緣,專精行道。轉眼無常到來,便走到了人生的盡頭,雖然年壽終盡,但糊塗一生,不聞經法,不能得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真是無可奈何啊!

附記:凈宗二祖善導大師有覺迷詩一首:「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病死。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總猥憒擾⑧,皆貪愛欲惑道者眾悟之者少世間匆匆,無可聊賴⑨。

   (這是說因痴起貪)

   愚痴的人,貪愛五欲享受,總是行為猥瑣不堪,思想糊塗昏憒,心境擾攘不安。還有對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的人至多,覺悟的人極少。他們在一生中造作了不少的罪惡,還嫌世人的壽命太短促了,無可聊賴呢。

◎注釋

①憂念結縛 不停憂愁思念,如繩結縛,很難解開。

②迭相顧戀 「迭」是輪流、屢次的意思。迭相顧戀就是彼此互相顧戀不舍。

③教語道德 對人講說如何修道講德的話。

④心不開明 這裡是說雖聽佛理,也不開悟明了。

⑤思想恩好 整天想著恩愛情慾的事。

⑥昏蒙暗塞 不識因果事理,不信生死輪迴,叫做「昏蒙暗塞」,乃形容愚痴之詞。

⑦便旋至竟 是說惡貫滿盈的人,他的壽命旋即終盡了。

⑧總猥憒擾 是說愚痴的人,總是猥(猥瑣不堪)憒(糊塗昏憒)擾(擾攘不安)。

⑨無可聊賴 心感空虛,無可依賴。

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匆務①,各懷殺毒②,惡氣窈冥③,為妄興事④,違逆天地⑤,不從人心⑥。自然非惡⑦,先隨與之⑧,恣聽所為⑨,待其罪極,其壽未盡,便頓奪之⑩。

   (這是說因痴起瞋)

   世間的人,無論尊卑、上下、貧富、貴賤,都不守本份,勤苦匆忙的做爭名奪利的事,人人都懷著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為了滿足虛妄的慾望,而昧著良心,唯利是圖,致使世間到處充滿了邪惡的氣氛。世人的所作所為,既違反了天地的好善之德,也不順從做人應有的良知,自然就會招感許多的惡因、惡緣紛紛冒現,先投其所好以滿足之,又讓他肆無忌憚地造罪;待到壞事做盡,惡貫滿盈時,其壽命雖尚未盡,即遭遇橫禍,不得善終。

下入惡道,累世勤苦,展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這是說苦報無窮)

   既造惡業,必受惡報,一墜入三惡道,那就多生累世,備受眾苦,輾轉出入於畜生餓鬼地獄之中,動輒數千億劫,無有出期,所受痛苦非言語所能形容,實在令人為之悲傷和憐憫。

附記1:佛經就時常告誡世人:「勿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墮無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它的意思是說:「世人千萬不要輕視一個小小的過失,以為沒有什麼,但它積多了就會成為大罪,猶如一滴之水雖然很微小,但滴多了就能盈滿容量很大的器物。又世人在剎那間所造的罪惡,它的果報卻能使人墮落於受苦無有間斷的地獄,人若今生不知修善斷惡,一失掉人身,那就萬劫不復,無有出頭之日了。」佛經裡面的話,字字金玉良言,句句千真萬確,世人宜應三複斯言,緊記於心,否則後悔莫及。

附記2:時至今日,隨著科學的進步,科技日新月異,為了獲得豐裕的物質生活,人人都向「錢」看,都以物質財富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因此人心亦隨之而變得貪婪、瞋恨、愚昧,人性也愈來愈趨向自私、冷漠、變形。放眼社會,人人都身犯殺生、偷盜、邪淫;口犯妄語、綺語、惡口、兩舌;意犯貪慾、瞋恚、愚痴。人人都在不知不覺中造作了「十惡」,造作了又不自知,豈不是愚痴?此皆不信佛法,不聽佛法,有以致之。

附記3:一個造作十惡的人,真的如經文所說「下入惡道,累世勤苦,展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茲列造作十惡的人所墮的「八熱地獄」的情形如下,看了方知經文所說的真實不虛。「八熱地獄」又名八炎火地獄,即:一、等活,又名想地獄,獄中眾生手生鐵爪,互相瞋恨,懷毒害想,以爪相攫,或砍刺磨棒,作已死想,冷風吹之,皮肉還生,復甦如故,等於前活,故名等活。以人間五十年為四天王天一日一夜,其壽五百歲,以四天王天壽為此獄一日一夜,其壽五百歲,這是殺生的人所墮的地獄;二、黑繩地獄,獄卒以黑熱鐵繩絞勒罪人。以人間一百歲為忉利天一日夜,其壽一千歲,以忉利天壽為一日夜,此地獄壽一千歲,凡殺生、偷盜者墮此獄;三、眾合地獄,又名堆壓地獄。獄中有大石山,罪人進獄後,山自然合攏,堆壓罪人,骨肉糜碎。以人間二百歲為夜摩天一日夜,其壽二千歲。以彼天壽為此獄一日夜,其壽二千歲,凡殺生、偷盜、邪淫者墮此獄;四、叫喚地獄,獄卒將罪人擲入大鍋中,沸湯烹煮,受諸痛苦,號啕叫喚。以人間四百歲為兜率天一日夜,其壽四千歲,以彼天壽為此獄一日夜,此地獄壽四千歲,凡殺生、偷盜、邪淫、飲酒者墮此獄;五、大叫喚地獄,罪人被沸湯烹煮後,業風吹活,又被捉回熱鐵鍋中煎熬,痛苦更甚,大聲號叫。以人間八百歲為化樂天一日夜,其壽八千歲,以彼天壽為此獄一日夜,其壽八千歲,凡殺生、偷盜、邪淫、飲酒、妄語者,墮此獄;六、燒炙地獄,又名焦熱地獄、炎熱地獄,此獄以鐵為城,烈火猛焰,內外燒炙,皮肉糜爛,痛苦萬端,以人間千六百歲為他化天一日夜,其壽萬六千歲。以他化天壽為一日夜,此獄壽萬六千歲,凡殺生,偷盜、邪淫、飲酒、妄語、邪見者墮此獄;七、大燒炙地獄,又名大焦熱地獄、大極熱地獄,把罪人放鐵城中,烈火燒炙,城內外皆赤,又有火坑,火焰熾盛,坑兩岸又有火山,捉罪人貫鐵叉上放火中燒。但前六地獄根本別處一切諸苦,十倍具受,不可具說,其壽半中劫,凡殺生、偷盜、邪淫、飲酒、妄語、邪見並污凈戒尼者所墮地獄;八、阿鼻地獄,又名無間地獄,罪人在地獄受苦無間,包含趣果無間(招受果報不經他世,現世即報)、受苦無間(受苦無間斷)、時無間(於一劫中受苦不間斷)、命無間(受苦之壽命相續不間斷)、形無間(身形生死流轉中無間隙)等五種無間,為極苦之地獄。此無間地獄壽一中劫,凡造五逆罪、撥無因果,誹謗大乘、犯四重、虛食信施者墮此地獄。

◎注釋

①勤苦匆務 勤苦匆忙的從事爭名奪利的事。

②各懷殺毒 人人心中各懷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

③惡氣窈冥 充滿邪惡的氣氛而昏暗不明。

④為妄興事 為了虛妄的慾念而肆無忌憚地造罪。

⑤違逆天地 違逆天地好善之德。

⑥不從人心 不順從做人應有之良心。

⑦自然非惡 自然招感惡因、惡緣的出現。

⑧先隨與之 先隨人之所好而滿足他。

⑨恣聽所為 令人肆無忌憚的去造罪。

⑩便頓奪之 便立即奪取他的壽命。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人用是故①,坐不得道②。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佛勸世人務必離惡修善)

   佛告訴彌勒菩薩及一切天上和人間的人:我現在要清楚地告訴你們,世間之所以有種種的罪惡,皆因世人常常被貪、瞋、痴三毒所驅使、所利用之故,因此世人不能得證道果,也不能了生脫死。你們應當對一切事都要深思熟慮其善惡,然後擇其惡者而遠離之,擇其善者則努力奉行,這樣才有超凡入聖的希望。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這是佛勉勵世人厭離娑婆)

   世間的一切恩愛、五欲六塵、榮華富貴等等,都是變幻無常的,誰也不能永遠保持它,當緣盡時,即離你而去,它不能讓人得到真正的快樂的。

附記:常言道: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在憨山大師的「醒世歌」里,亦有兩首偈子頗發人深省:(一)春日才逢楊柳緣,秋來又見菊花黃;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猶如九月霜。(二)勸君切莫要爭強,百年混世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遇佛在世,當勤精進,其有至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弗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③,在人後也

   (這是佛勉勵世人願生極樂)

   遇佛住世,說法度生,那是莫大的因緣,你們應當努力地修行佛法。那一個人至心信樂念佛法門,發願求生極樂,決定可以往生,得不退轉,智慧明達,成就無比殊勝的功德。千萬不要隨著自己的習氣而為所欲為,那就辜負了佛在經典戒律中所說的教誡,也平白錯失了在此生中往生極樂的大好機會。就算來生再遇此法門,也已經落在別人之後了。

儻有疑意,不解經者,可具問佛,當為說之

   (這是說有疑問應當請教)

   凡見聞本經者,如有任何疑問,或對經中所說有任何不了解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問佛,佛必當為你解說清楚。

注釋

①人用是故 人被貪、瞋、痴所利用之故。

②坐不得道 因而不能得道。「坐」是因之義。

③虧負經戒 辜負了佛在經典戒律中的教誡。


推薦閱讀: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六卷
心經白話解 經文正解(六)
楊筠松《玉尺經》考及白話解
窮通寶鑒白話詳解丁火生於酉月
姚來旺仗勢欺人 胡小哥怒斬奸商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