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顏子、曾子、孟子四聖簡介及四姓輩份排行說明
05-31
孔子、顏子、曾子、孟子四聖簡介及四姓輩份排行說明 曾毓盛,2009-07-09 10:03:10預知後事如何,請看下面分解!呵呵
曾毓盛,2009-07-09 10:03:3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國十大思想家之一,有「萬世師表」之稱。
推薦閱讀:
曾毓盛,2009-07-09 10:03:3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漢族。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後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國十大思想家之一,有「萬世師表」之稱。
顏子:公元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
曾子:生於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於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生於東魯,移居武城(今山東省嘉祥縣人),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至聖孔子、復聖顏回、述聖孔伋、宗聖曾子、亞聖孟子。)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聖」。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始祖。
孟子: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山東鄒城人。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父名激,母鄒氏。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現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內正中供奉著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左為復聖顏回,述聖孔伋(孔子孫,曾參學生);右為宗聖曾參,亞聖孟軻(孔伋的再傳弟子,因發楊孔學,從而建立了「思孟學派」)。相傳參公與孔、顏同結為異姓兄弟,故有「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之說。歷朝歷代,對孔子、孟子、顏回的後代,均有世襲的「翰林院五經博士」,專管祀典、祀產。由於曾參的後裔均已遷離曾參所居住地,故沒有享受到這種世襲的優待。直到明朝,有大臣上書奏明此事,希望能夠給予曾參的後人同樣的優待。明世宗考慮到「四賢一體」,於是下詔尋訪曾參後人。湖南寧鄉麻田(今寧鄉縣壩塘鎮油麻田)五十九派質粹公接明朝聖旨復回山東守墓,授予「翰林院五經博士」,並增掌管祀產。由於歷朝歷代,孔、顏、曾、孟四姓均有皇封御賜,而且世襲 「翰林院五經博士」。故孔、顏、曾、孟被稱為中國「四大望族」。(十五派據公南遷,居江西吉陽。又至三十七派慶公,仕唐為御史大夫,生子二 名:偉、駢;偉公衍湖南寧鄉麻田(今寧鄉縣壩塘鎮油麻田)這支為曾氏南宗宗子房。而駢公衍五十九派質粹公接明朝聖旨復回山東守墓,其後為曾氏東宗宗子房。) 輩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關係,又稱輩、輩行。字輩是輩分的代表字,中國每個家族的字輩譜是十分講究、嚴肅的。族譜中字輩譜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全國曾氏起源之說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數代後,在全國各地形成無數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輩。孔、顏、孟姓存在同樣的問題。故到了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聖祖仁帝專門為孔、顏、曾、孟四姓御賜統一的名派:共4句20字: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弘」因敬避改作「宏」, 「繼」字因曾族避大宗諱名改作「紀」。 其中,孔姓從第 61派、 顏姓第 62派、曾姓第63派、孟姓從第64派啟用「宏」字輩。根據以上欽定,使用「希言公彥承」五字命名的派數已過,故後來全國各派行只統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即武城派行從曾參至六十二代無全國統一派行。雖然清聖祖康熙皇帝為孔、顏、曾、孟賜了統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並沒有使用欽定派語。曾姓至清代著名「中興名臣」曾國藩(派名:傳豫)方從曾參第六十四派起全國才基本統一。聖裔採用欽定派語排行命名,故謂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謂房派。)清道光年間(一八六二年)湖南設立南宗譜局,重修族譜時曾國荃以前賜二十字不足以為用,再請朝廷續賜名派兩句十字: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清同治年間,穆宗皇帝再續十字:時代朝廷用,安邦治國賢。(有待考證,因為普遍沒有採用,只是宗親網上曾也魯公布了一張「聖旨」而且一旦使用,將出現兩個「國」字輩。) 清同治年間,穆宗皇帝再續十字:鼎、新、開、國、運;克、服、振、家、邦(聲)。(註:此十字為南宗曾氏族譜總局民國版《武城曾氏重修族譜》記載。東宗未使用。各地分支族「揚」字後則有不同續派語。而且是「邦」還是「聲」,還存在爭議。) 民國元年(1912年),大總統袁世凱(一說是孫中山,又說是一九二○年孔子七十六代孫令貽所續,時值北洋政府批准咨行各省四姓聖裔遵用。)代表民國政府再次頒發名派四句二十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關於新派語的後十字中,如裕(有寫蔚,貽)、如錦(有寫景)、如常(有寫恆)、如鼎新(有寫鴻圖)、如邦(有寫聲),後來各地在重修族譜時,力爭大多數取得統一和認可。) 由於時間久遠關係,原始資料很難完整,所閱資料有限,研究不夠透徹,加上整理水平有限,避免不了差錯遺漏,懇請吾族德高望重長輩以及孔顏孟三姓賢達給予指正。孔、顏、曾、孟四姓聖裔,一律按以上排輩命名,作為世輩稱號。所以,凡屬孔、顏、曾、孟姓後裔,就象同宗共祖一樣,即使素昧平生,只要名字上附有上述某字,即可知道排行第幾世輩。不管你是四姓中哪一姓人,彼此相遇都稱兄道弟,尊叔親侄,宛如一家。孔、顏、曾、孟四姓排行世輩相同,這是我國各族姓氏關係中所罕見的。
切忌:孔姓從第 61派、 顏姓第 62派、曾姓第63派、孟姓從第64派啟用「宏」字輩。(四姓的開派始祖有待研究)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