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報電子版

  在我國,宗教關係包括黨和政府與宗教、社會與宗教、國內不同宗教、我國宗教與外國宗教、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關係。處理好這五大關係,促進宗教關係健康和諧,對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具有重大意義。

  促進政教關係健康和諧在於在堅持政教分離的基礎上實現彼此良性互動。古今中外,政教關係是處理宗教關係的核心,處理政教關係體現著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我國的政教關係主要表現為黨和政府與宗教的關係。政教關係最根本的原則是政教分離。國家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同時,宗教也不得干預行政、司法、教育等國家職能的實施。在政教分離的基礎上,一方面,政府要依法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和積極引導,牢牢把握堅持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強化黨的執政基礎這個根本。但是,強化黨的領導和政府的管理引導,並不是黨政部門以行政手段干涉宗教團體內部事務。另一方面,宗教組織的代表可以通過合法渠道參與政治生活,如通過參加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等途徑表達社會主張,對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特別是宗教事務提出意見和建議,並實施民主監督。無神論的執政黨和有神論的宗教信仰者堅持「信仰上互相尊重,政治上團結合作」,這是當代中國政教關係的真實寫照。我們要自信於中國的政教關係特色,既源於歷史上政主教從的傳統,如中國儒、釋、道互相融會的最深層的動因在於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中國大一統的宗法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也源於中國共產黨對政教關係的獨特創新。

  促進宗教與社會關係健康和諧在於在互相接納的基礎上實現彼此相得益彰。一方面,社會要有正常客觀看待宗教的氛圍。國人對宗教基礎知識知之甚少,對宗教存在很多認識上的誤區。如果不能正確看待宗教,客觀上很容易將宗教邊緣化,不利於宗教在陽光下成長。所以,社會上要廣泛宣傳黨關於宗教問題的理論和方針政策,宣傳宗教相關法律法規,使社會各方面對宗教問題有較為全面的了解,以理性的態度看待宗教,自覺地把中國化的宗教看作中國社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宗教是社會的一部分,必須順應社會、履行社會責任。所有的宗教都不能將自己的宗教身份和宗教問題特殊化,要用法律去調節涉及宗教的各種社會關係。更進一步講,各大宗教都要與時俱進地同我國國情、社會制度、時代要求、主流文化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對接融合,以積極主動的姿態融入當代社會和主流文化中。需要用一種服務者的姿態服務當代社會,參與主流社會的共建,實現宗教的現代化轉型。

  促進國內不同宗教之間關係健康和諧在於在一視同仁的基礎上實現宗教對話納異。一方面,國家堅持對待各個宗教一律平等、一視同仁。國家不使用行政力量扶持或壓制任何宗教,任何宗教都不能超越其他宗教在法律上享有特殊地位。一視同仁是一種基本原則,是一種態度,是促進不同宗教關係健康和諧的前提。一視同仁並不意味著在對待宗教的時候一刀切。我國各個宗教發展歷程不同,目前五大宗教的信教人數、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程度、各自發展狀況以及面臨的突出問題都不盡相同。只有根據各大宗教發展的階段性需求進行分類化、精細化引導,才能真正實現對待各大宗教一視同仁。另一方面,各大宗教要積極開展宗教對話。各大宗教都要摒除唯我獨尊、對其他宗教居高臨下的排斥態度。要認識到各大宗教傳統都深深紮根於某種或幾種古老的文明或文化土壤,都是歷代信仰者探求的結果,不否認各個宗教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有不可通約性,有不同的範式。要尊重這種差異,承認自己的之一性,而不是獨一性。同時,多個宗教的多元並存並不是老死不相往來、井水不犯河水、無視它者存在的並存,而是能同桌共餐、交往互動的並存。要放棄成見、開放觀念,進行宗教比較與宗教對話,其目的是宗教的自我更新與發展。西方宗教學的奠基人繆勒認為,宗教若不能隨著人類的成長而成長,隨著人類的存在而存在,早就滅亡了。揚棄實際上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原則。各個宗教需要自我否定,從其他宗教文化中吸取養分,實現躍遷。歷史上,儒、釋、道宗教間互補共榮、和合共生的關係為正確處理宗教間關係樹立了典範。這足以說明,宗教可以超越在終極信仰和外在形式上存在的差異性和獨特性,成為可以彼此融匯的精神力量,實現宗教自身的螺旋式發展。

  促進我國宗教與外國宗教關係健康和諧在於在獨立自主自辦的基礎上平等友好地開展對外交往。一方面,我國宗教要堅持獨立自主自辦,我國宗教同外國宗教不存在隸屬關係,我國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支配。中國宗教應該凸顯中國特色,內涵中國的文化底蘊,反映中國的社會存在。正如北京牛街清真寺之所以入選世界十大清真寺,其根本在於它的建築風格區別於中東沙烏地阿拉伯的清真寺建築風格,體現出中國稟賦、中國品格。只有中國宗教有自己的特色,才不會失去其自身主體性,與國外宗教交往時才能平起平坐,具有真正的自信。另一方面,我國宗教與外國宗教在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往。當今世界,多樣性的特點仍很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國際大家庭。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因此,各個國家的宗教文化之間也要進行交流對話,互相借鑒。我國宗教界要積極走出去,在國際上講好中國宗教故事,用各種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文學藝術方式向外宣傳中國的宗教故事,消除外國對中國宗教的誤解。

  促進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關係健康和諧在於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找到共同的理念。我國目前有近兩億信教群眾,數量龐大、輻射面廣,處理好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的關係至關重要。不信教群眾要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而不能隨意侮辱、褻瀆、惡搞他人的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不能因他人不信教而與他人隔絕。要淡化有神與無神的差異,尋求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共同的價值理念。「神」在今天對我們而言,就是一種最完善的理想人格。有神論者最應該做的就是用愛的行動證明,自己永遠在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的路上,而不是拘泥於形式主義、教條主義、極端主義而忘其根本。無神論者的心中雖然沒有神,但同樣需要有一種「審美境界」,做合乎道德的事情,對萬物相通之「一體」有一種崇敬感,對精神層面的「我」不斷地進行關注和提升,也同樣是追求一種最完善的理想人格。在終極意義這個層面,無神論者和有神論者殊途同歸。在社會層面,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也沒有本質上的差異,他們都是中華兒女,共同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

  (作者單位: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戰理論教研部)


推薦閱讀:

古代回鶻和現代維吾爾之間有什麼關係?
漢化了的少數民族是否還應該看做少數民族?
如何通過姓名來分辨西方人屬於哪個族裔?
為什麼我們可以討厭一個國家,卻不能討厭一個國家的人民,哪怕這個國家90%的人民都是你討厭的類型?
如何判斷一個文明先進或落後?

TAG:中國 | 民族 | 電子 | 國民 | 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