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練太極拳須明理:馬虹72歲講拳理

(小編語:太極拳之所以被稱為舉世無雙的「文拳」、「哲拳」正是因為它豐富的理論內涵以及同中國傳統哲學的深層契合。想要學好太極拳必須先明理,然而初學者往往不重視這方面知識的學習。本文對初學者有提綱掣領的指導意義,希望讀者們不要使寶珠蒙塵,應認真學習領悟!)

1999年,是陳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鑫公誕辰151周年(1849—1929)。陳鑫公,是近五百年來,第一位全面總結、系統闡發陳氏世代積累的太極拳拳理、拳法的傑出理論家。他的巨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是中國自有太極拳以來的第一部最完整、最輝煌的經典之作,至今仍閃耀著奪人的光彩。它對今天普及和發展太極拳,尤其在理論方面仍有極高的價值。

   陳鑫公曾說:「學太極拳,必先讀書,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善學者,必以理為當。」他還告誡那些不重視拳理學習的人「不流於狂妄,即涉於偏奇」。這些話都非常中肯。我國傳統文化各方面的先賢,都極其重視理論的研究及其在實踐中的指導作用。明·馮夢龍講:「一時之強弱在力,千古之勝負在理。」

  但是,太極拳的理論研究在整個太極拳事業的發展中,至今仍是一個薄弱環節。《人民日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說,「我國太極拳的理論研究工作正面臨挑戰。我國對於太極拳理論的研究卻一直發展緩慢,處於零星分散狀態,對於太極拳的力學分析、健身價值、生理機制等方面,缺乏科學的定性、定量研究,在理論和研究手段上,遠遠落後於日本等國。」這些話非常切合實際。日本拳師松田隆智曾問我國的某位太極拳師,單鞭定式,後腳里扣多少度為宜,陳發科先生扣45度,陳照奎先生扣60度,可見日本理論研究的細緻程度。

  我們太極拳界的同志們,面臨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加強理論學習及研究,使太極拳的理論的發展有一個新的飛躍!

  如何在刻苦實踐的基礎上,加強對拳理的研究,我個人有二點極不成熟的體會和看法。  

一、從把握中國傳統哲理入手,弄清太極拳的理論依據。

  通覽《太極拳圖說》,從中可以看出,太極拳的創編,有四大理論支柱:一是易經的太極陰陽學說;二是道家的養生術;三是中醫的經絡學說;四是傳統的兵學,如《孫子兵法》,戚繼光《紀效新書》等等。只有弄懂這些古典理論依據,我們才會明白太極拳創編者的思維方式和拳理依據。

  在四大理論支柱之中,陳鑫又是以易學為總的指導思想,以太極陰陽學說為太極拳總的思維綱領。因為,中國的易經,是群經之首,歷來,哲學總是各門學科的統帥,在中國的各門傳統文化中,幾乎都有一個「易魂體系」。名之曰「太極拳」的這個拳種,更不例外。易學的太極陰陽學說,是打開太極拳大門的一把鑰匙。

  一部易經,八八六十四卦,幾乎都是講陰陽搭配的關係。凡是陰陽搭配比較合理的卦,陰陽相互交感的卦(不論母卦與子卦,內卦與外卦,以及六爻之間),大多是吉卦;相反,則多是凶卦。太極拳,也是如此,凡是拳架、動作,乃至推手、交手之中,能合理地運用種種陰陽變化規律,使之陰陽搭配合理,打著順遂,看著舒服的,拳也就漂亮。推手、交手,自己善於陰陽搭配,而使敵人陰陽離決,就容易得勢而取勝。

  練拳之中,必須切實貫徹下列陰陽變化的幾種規律(或叫易學的幾種思維方式)。

  1、陰陽對應性。陰陽對稱,對應,從中可以悟到「逢左必右」、「逢上必下、逢前必後」「左發右塌」的規律。例如左右金雞獨立,手上托,腰胯必須松沉,有上有下;又如懶扎衣,右手發下塌勁,左胯要松沉,如此等等。從中體現運勁中的動態平衡等拳論中的要求。

  2、陰陽互包(互孕)性。從中可以理解太極拳剛柔相濟,開合相寓,輕沉兼備,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化打合一等一系列拳術要領。陳照奎老師用形象的語言,講白鶴亮翅動作時說,「讓左手與右手虎口說上活,單鞭定式,兩臂綳圓,左右手掌根也說上活。開中有合,團聚之中要有緊湊之功,舒展之中要有團聚之意,這些都是在這一原理指導下的動作規律。」

  3、陰陽互根性。例如拳論中的「虛實互換」、「處處總有一虛實」的要領,就是基於這一哲理。設想:「邁步如貓行」的要領。左腿如貓出腿之靈敏,而此時右腿必感更吃力,因為它是根。

  4、「陰陽全息性(或整體性)。從中可以進一步理解「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腰不動,手不發」,以腰為核心,腰帶整體,而整體之中各部位、各臟腑之間又是息息相通的。從中還可以理解一切事物都是相通的,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分則陰陽,合則太極。所以,練太極拳,必須把握它的整體性。例如發力,其施力點、勁路、樞紐、發力點(著力點)必須節節貫穿而一致。

  5、陰陽轉化的有序性。正常情況下,陰陽變化,促使事物發展,而這種變化,是有序的。運用於太極拳,就是「往複有摺疊」。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6、陰陽變化的漸變性。陰陽變化包括漸變、突變、量變、質變。那麼,我們練拳,從養生角度考慮,應該是力求生命的漸變,正如陳鑫所講的要「沿路纏綿,靜運無慌」,做到有氧代謝,打拳要求沉、穩、慢,增強耐力,但也要練練發勁,快慢相兼,養練結合,形神兼備,這樣更利於健康。

  7、陰陽變化的螺旋形式。陰陽變化,都是螺旋的,波浪式的,沒有直來直去。《自然辨證法》告訴我們,「矛盾引起發展,發展的螺旋形式。」太極圖(易圖)也向我們標示:一是圓形整體;二是其中包含對立的陰陽兩種內含;三是陰陽之間變化的S線(螺旋形式)。尤其陳氏太極拳,更講求順逆纏絲,陳鑫講「太極拳,纏法也」。打拳三個圓;推手三個圈,都是體現這一要求。

一旦弄清了這些易學中陰陽變化規律,則可以使整套拳架,每個拳式、每個動作,都能做到合理,合乎陰陽之理。一通百通,一了百了,正如陳鑫教導我們的「善學者,必以理為尚」「書理明白,學拳自然容易」。  

二、從難從嚴刻苦實踐,讓傳統套路的每個動作都合理合法。

  學拳,明理是一關。但只明理,不實踐,仍系空談。太極拳,是一門實踐學,只有在吃透拳理的基礎上,通過從難、從嚴,刻苦體悟,才有可能較好掌握太極拳這門科學。

  關於「從難」。即越難練的動作,越認真按拳譜要求,按老師教導去刻苦地練。例如打低架子,肯定吃力。低架子,倒換虛實,再做到襠走下弧,更難。如練雀地龍,仆步、低勢,我仍能襠走下弧,(示範)。跌岔,有些年輕人都不願跌,我今年72歲,每趟拳照跌不誤!

  關於「從嚴」和「過細」。就是細小動作不可馬虎、每招每式的內涵要弄清楚明白。不達目的,不罷休。

  例如,為了弄清每式、每動的勁路、勁點、變化,要把一路、二路拳600多個動作的每個動作當中包括幾個勁點,勁點的大小變化、方向位置、來龍去脈,都弄清楚。

  陳老師強調三節互用,如《孫子兵法》所云「擊首尾相應,擊尾首相應,擊中首尾相應」。尤其重視「重武器」(中節)的運用,做到三節勁,節節互變,節節貫穿。例如《金剛搗碓》動作一起勢,也有三節變化。《單鞭》又易忽視了右肘的運用。提腿,又忘記了膝部的運用。懶扎衣動作一晃肩,又丟了肩靠勁等等,都屬於丟勁。

  捋法。有人把兩臂拉得過寬,陳老師說:「人家的胳膊是橡皮筋的嗎?」又如捋時,有人不懂里合肘、墜肘。老師:「你前手、後手還要不要保護肋部?」墜肘了,又有沒有綳勁。

  關於立體螺旋。臀部的翻沉,《六封四閉》腳走後弧,以走胯靠。又如陳老師講的打拳三個圓、推手三個球,都是非常細膩而有趣的拳法。只有過細地去鑽研和實踐,才可以把握到手。而且這些東西,都體現在拳架一個一個的動作之中。

  寫詩,講求「詩在詩外」,打拳,既在拳外,也在拳內。

  太極拳精就精在「從難、從嚴、過細」地認真刻苦鍛煉,讓每個拳式、每個大小動作,都個個符合拳理、拳法。

所以,我說在過好明理關的前提下,還必須讓理論結合實踐,服務實踐、指導實踐、驗證實踐、發展實踐。那麼我們做為陳氏拳的愛好者、繼承者、傳播者,就應永遠做小學生,(當老師是暫時的,當學生是永久的),下苦功夫,認真學習拳理,掌握拳理,弄清每式每招的拳理依據和技擊含義,不斷充實其內涵,使套路的每個動作,都做到「合理合法又科學」,使每個拳式和動作,都經得起拳理的檢驗、科學知識的檢驗、交手的檢驗。

精益求精,從而使陳家代代相傳的傳統拳架更加充實,更富於科學性,要讓太極拳從理論上有一個新的飛躍!讓它向高科技、高知識層次發展。而且,讓太極拳在精神修鍊方面,在人格修鍊方面,也達到一個高的境界。


推薦閱讀:

武當原始太極拳三十七式
雷師泰:孫式太極拳的訓練方法
陳式太極拳的八大特點
太極拳論之王宗岳讀解
太極拳的十二種松胯

TAG:太極拳 | 太極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