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世談中國山水畫的藝術之美
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一個有特色的分支,從隋朝就開始出現山水畫,山水畫強調「平遠」、「高遠」和「深遠」,運用散點透視法,平遠如同「漫步在山陰道上」,邊走邊看,焦點不斷變換,可以畫出非常長的長卷,括進江山萬里;高遠如同乘降落傘從山頂緩慢下降,焦點也在變換,從山頂畫到山腳,可以畫出立軸長卷;深遠則運用遠近山的形狀深淡對比,畫出立體,山谷深邃的效果。
張守世, 現擔任天水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並且被授予「全國書畫名家」、「中華藝壇名家」等榮譽稱號。張守世先生的山水畫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它是一種人文精神上的一種高度概括和體現,它詮釋了一個作為繪畫人所需要的胸襟與氣概。
中國山水畫的特殊傳統是創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傳統的中國山水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中國畫與西洋畫的不同,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
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
中國山水畫歷史久遠,獨立的山水畫始發於魏晉南北朝之間,文獻表明該期山水畫理論已趨成熟。至隋唐,展子虔《游春圖》展露了隋代或初唐青山綠水之面貌,已見其寫實能力之飛躍。盛唐吳道子之山水畫簡練且寫實,李思訓之山水畫富麗而典雅;張及中晚唐畫家創水墨山水;敦煌壁畫中出現沒骨山水;五代北宋則出現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等一批名家,在真實地表現大自然和審美認識上跨入新的階段。該期荊浩的《筆法記》、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則較系統地總結了山水畫理論。至元代,黃公望、倪瓚、王蒙、吳鎮,使山水畫走向抒發主觀情感、創造多種風格的新途,並使山水畫中詩書畫的結合趨於完美。明末董其昌簡化古人所創山水形象,參照書法法則,使山水畫風又一變化。清代山水畫一派沿襲董源、巨然和黃公望,變化古法、筆墨;另一派則強調抒發個性,面向自然,將筆墨發揮盡致以傳情達意。五代兩宋以後山水畫的發展變化,產生了數量甚眾的名家、流派,理論著述亦趨於完備,從而奠定了近現代山水名家產生的基礎。
張守世先生說,想要經營好一幅成功的山水畫作品必須具有很高的文化造詣和內心體驗,這樣作品中可以流露出基於文化藝術上的感受,藝術如果離開文化將顯得空洞黯然沒有生機,更談不上什麼樣的藝術效果。中國山水畫的意義在於教育人以接納的心態博大的胸懷去了解自然,通過畫筆和各種媒介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高度。
推薦閱讀:
※山水·江南春
※讓遠景有變化更生動,全靠這幾筆!山水畫技法遠樹畫法點葉之一
※中國山水畫名家張東林密體山水畫鑒賞【12P】
※山水畫家單玉清:墨韻奔騰展才情
※畫壇精英 | 山水畫家段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