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素難要旨》對針灸學術體系的界定
《針灸素難要旨》對針灸學術體系的界定
南京中醫藥大學 張建斌 董勤
[摘要]高武對針灸學術體系的認識和界定,可以通過《針灸素難要旨》的研究得到初步確定。在繼承《內經》《難經》理論體系的基礎上,高武按照針刺操作、疾病治療、經絡和腧穴為主要知識模塊,進行邏輯上的學術體系構架。並以「九針」和「操作」為針灸學術的起點;將「補瀉針法」作為針灸醫生技術提高階段的要求;並突出和強調了經脈病候,將經絡理論與臨床實際緊密結合。
關鍵詞:高武;針灸理論;學術體系;九針;針灸操作;經絡;腧穴;
《針灸素難要旨》主要是高武節集《內經》《難經》等有關針灸的章節,重加編次、整理、刪繁、解釋,彙編而成,共三卷。雖然文章內容並非高武原創,但是在內容選擇、編次、以及篇章結構等方面,體現了高武了對針灸學術體系的界定和內涵的認識。試作初步探悉:
1成書背景
1.1作者
高武,號梅孤、梅孤子,明代鄞縣(今浙江寧波)人,針灸學家(生卒年記載不詳,大致生活於弘治、正德、嘉靖年間,約16世紀初)。據《鄞縣誌》記載,高武通天文、樂律、兵法,嘉靖年間考中武舉,官至總兵,因志願未遂,憤然棄官歸里,專究醫術,尤長針灸。著有《針灸聚英》4卷、《針灸節要》3卷、《痘科正宗》4卷,還有《射學指南》、《律呂辨》、《發揮直指》等。
1.2成書與流傳
高武摘錄《內經》、《難經》有關針灸之論述,編撰成《針灸素難要旨》(又稱《針灸節要》、《針灸要旨》)三卷;彙集各家針灸之說,編撰成《針灸聚英》四卷(又名《針灸聚英發揮》)。兩書相互輝映。嘉靖丁酉年(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以《針灸節要聚英》初刊。《針灸節要聚英》共三帙七卷,其中上帙《針灸節要》3卷;中、下帙為《針灸聚英》4卷。現多作為兩部獨立的針灸專著流傳。
《針灸節要》書成。在國內流傳不廣,明清兩代不見重刊。倒是在日本一直有流傳。據考證[1],曲直瀨道三(1507-1595)曾引進當時(中國明代嘉靖年間)的中國醫學,著有日本首部針灸專書——《針灸集要》,書中引用了《針灸節要》、《針灸聚英》等文獻。1655年和刻初本出現[2]。江戶時代(1603-1867年)的岡本一抱(1654-1716,日本福井縣人)重訂《針灸節要》為《針灸要旨》,後又稱為《針灸素難要旨》或《素難要旨》,此本於各篇目前加上序號,以便檢索,並補正了原本中個別錯字、缺文。清末,日本人岸田吟香(1833-1905年)在上海開設的樂善堂,於1887年前後所印刷的《針灸素難要旨》,使用了1715年(1753年後印)的和刻版本[2,3]。於是《針灸節要》以「《針灸素難要旨》」為名,迴流國內,始有岡本一抱重訂本《針灸素難要旨》刊印流傳(下概稱《針灸素難要旨》)。
1.3版本考
《針灸素難要旨》版本主要有兩個系列:陶師文刻本(高武原著本)和日本岡本一抱重訂本。
(1)高武原著本。現存各種版本:明嘉靖16年(1537年)陶師文刻本(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上海中醫藥大學(殘)圖書館有存);日本寬永17年庚辰(1640年)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有存);日本正保2年乙酉(1645年)武村市兵衛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有存)。1986年10月上海書店依據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刻本(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館藏)影印《針灸節要》(原書殘,卷三為補抄);1996年8月黃龍祥主編《針灸名著集成》(華夏出版社)中有《針灸節要》(依據嘉靖十六年(1537年)初刻本校注《針灸節要聚英》)。
(2)岡本一抱重訂本。現存各種版本:日本寶曆三年(1753年)大阪弘昭軒書林刻本(1887年上海樂山堂購得原版重印。即樂山堂重印本,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有存);日本明治16年癸丑(1883年)明善堂刻本(南京圖書館有存);1931年上海中醫書局據日刻本影印(國家圖書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等有存);1938年上海大東書局鉛印本(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有存);《中國醫學大成》收載本;1958年上海衛生出版社鉛印本、1959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再印本《針灸素難要旨》(據日本岡本一抱重訂本校印)。
2學術體系和學術定位
2.1全書內容
《針灸素難要旨》全書具體內容以針灸經典理論為主。其中:
卷首:除「序文」「凡例」外,還有「九針式」圖。
卷一:為《難經》節要,包括「補瀉針法」等18篇;
卷二:為《靈》《素》節要,包括「用針方宜」等41篇與針刺操作有關文章,和「熱病」等48篇各病症針刺治療以及「艾灸方宜」等8篇以艾灸為主題的文章;
卷三:討論了「經脈」和「腧穴」等10篇文章。
高武在本書中,除對經文進行收集、整理和注釋外,還對各部分內容,進行立題分類,突出了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
2.2各部分的內在邏輯關係
高武在編撰《針灸素難要旨》時,主要摘錄了《內經》和《難經》的文字,但是在編撰體例上,卻是「各以類相從,不拘舊經篇次」[4],在章節方面,也是「或錄其全篇,或摘其一節,而類聚之」[4]。因此,高武在編撰《針灸素難要旨》時,有自己獨特的考量和設計。我們以《針灸素難要旨》各部的內在邏輯關係為線索,以窺其貌:
(1)九針式——學術起點
高武將「九針式」列於全書之首,且排列於各卷之前。似有總綱、引言之地位。在卷二摘錄《靈》《素》文獻時,第二篇又重複「九針式」,為《靈樞·九針十二原》的原文。
九針式,即九針圖,清代《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稱為「九針式圖」。「九針」的文字記載首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即是九種針具及其相應操作、臨床適應症,也可以認為是《針經》的學術起點。而《針經摘英集》所記載的「九針式」,是目前所能見到關於「九針」圖式最早的文獻記載。高武承繼了《靈樞·九針十二原》的這種學術起點,與元代杜思敬《針經摘英集》一脈相承,也被清代《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所傳承[5]。
(2)補瀉針法、五輸穴、經脈——《難經》節要的學術框架
卷一主要是《難經》文獻的摘錄。高武主要以滑壽《難經本義》為主要依據,依次摘錄「行針補瀉」(卷一1~4,共4篇)、「井滎俞經合」(卷一5~11,共7篇)、「經脈」(卷一12~15,共4篇)及其他(卷一16~18,共3篇,分別是原穴、八會穴、上工下工治病)。
(3)九針、刺法、治療、灸法、經脈、腧穴——《靈》《素》節要的學術框架
第二、三卷主要是《靈》《素》節要。其中,卷二內容較多,還分上、下兩部分。兩卷依次為「九針」(卷二上1~4,共4篇)、「諸刺法」(卷二上5~36、卷二下1~5,共37篇)、「病刺」(卷二下6~53,共48篇)、「補遺篇刺法」(卷二下54~59,共6篇)、「灸法」(卷二下60~67,共8篇)、「經脈」(卷三1~6、10,共7篇)、「腧穴」(卷三7~9,共3篇)。
由上可以知道,高武主要是按照針刺操作、疾病治療、經絡和腧穴為主要知識模塊,進行邏輯上的學術構架,也體現了明代中期針灸學術體系的框架。這一安排,比較符合針灸入門學習的路徑和臨床遞進提高的過程。
2.3《針灸素難要旨》的學術定位
高武認為,《素》《難》典籍的問世,為針灸理論奠定了基礎,大大促進針灸術的發展。但當時的針灸從業人員,普遍只重視實踐、輕視理論、更加忽視經典。即使閱讀,亦僅以《玉龍歌》、《金針賦》、《標幽賦》等歌賦而已。高武認為「醫書最古而可信者,莫如《素》《難》,於針灸之訣又獨詳焉。蓋原人之經絡、血脈、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而針、石、湯、火各有所宜,施其齊之,得也」[6]。基於這樣的認識基礎,高武編撰了《針灸素難要旨》。原書主要依據《內經》《難經》的經典理論,進行摘錄並以類相從。
從本質上說,《針灸素難要旨》是針灸經典理論的專著,體現了高武對針灸經典理論的深度思考。相比較《針灸聚英》切合於臨床實用,《針灸素難要旨》的理論性較強,文字上又與《內經》《難經》相重,後世少引起人們重視。
3《針灸素難要旨》針灸學術體系的啟發
《針灸素難要旨》對《內經》《難經》的針灸文獻進行了選擇性摘錄,並且又按照一定的邏輯關係,分別對《難經》和《內經》的文字進行了重新編排。體現了高武對針灸學術體系構架的思考。其中,有幾點值得重視:
(1)以「九針」和「操作」為針灸學術的起點。針灸學習的門徑在哪裡?從古代醫家的經歷來說,有從針刺操作始、有從腧穴定位主治始、有從經脈理論始。無論是《難經》節要還是《靈》《素》節要,高武都選擇以「九針」和「操作」為針灸學術的起點,即是從針刺操作始,這是古代針灸教育的主流門徑。無論是師承教育還是太醫院的課程,都以此為主要模式,這與針灸臨床過程相符[5]。現代針灸學科體系構建時,梅健寒老師等從學科課程的角度,確立了以經脈理論為針灸入門門徑,這與針灸學術要求相符[7]。
(2)恰當處理「針刺操作」與「補瀉針法」的關係。就針灸臨床來說,各種刺法是處理不同病症的不二法門,對於臨床療效而言,針刺操作的重要性是無容置疑的。而「補瀉針法」又是比較特殊的部分,受到歷代醫家醫著的關注。高武在《難經》節要一卷中,只有4篇關於針法,且都是「補瀉針法」;而在卷二《靈》《素》節要中,共有37篇各種刺法,另有6篇是關於《內經》「補遺篇刺法」。值得注意的是,高武將《內經》中各種補瀉針法,彙集在卷二第16篇「補瀉」一文中,集中表述。高武的這種學術安排,與他「凡用針補瀉,自有所宜,初不必以是相拘也」[8]的學術觀點相一致。
(3)正確處理十二經脈病候與循行的關係。十二經脈理論是經絡理論的主體內容,其中經脈循行與經脈病候,是兩大核心內涵。高武在《難經》節要中,依次記述了「經脈流注」「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奇經病」,而在《靈》《素》節要中,依次記述了「十二經病刺」「奇經八脈病」「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高武首先突出和強調了經脈病候,然後在記述經脈循行分布,這種處理和安排,也體現了經脈理論的臨床價值和學術取向。經絡理論與臨床實際的緊密結合,是其存在的實踐基礎和理論價值所在,而其中經脈病候可能是「晶核」。
高武對針灸經典理論的認識和闡釋,蘊含有許多不為後人所知的思考,尚有許多值得探索的空間和餘地,尤其還需要與《針灸聚英》的臨床經驗相互為用。隨著對《針灸素難要旨》針灸學術體系認識的深入,這種思考的脈絡也必將越來越清晰。
4小結
高武《針灸素難要旨》對於針灸學術體系的界定,對於當代正確認識和界定針灸學科學術體系和內涵、正確傳承針灸學術和改進針灸教育教學、提高針灸臨床的理論指導和療效,都是極具啟發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