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透視人生之謎

目錄

文前數語…………………………………………………………1

一、人生是謎……………………………………………………1

二、中國人追求的人生

1.中國人追求「福」…………………………………………2

2.儒家所提供的現世福………………………………………3

3.佛、道兩教提供的來世歸宿………………………………4

4.現代中國人的各種想法……………………………………4

三、中西哲學論人生

1.求真就有福…………………………………………………5

2.為善就快樂…………………………………………………6

3.愛美結人心…………………………………………………7

4.成聖參天德…………………………………………………8

四、天主教對人生問題的解答

1.人,生從何來?……………………………………………9

2.人,死往何處?……………………………………………10

3.人在世一生所負的使命和任務……………………………10

4.死亡是什麼…………………………………………………12

5.人死後的歸宿………………………………………………12

6.善惡到頭終有報……………………………………………13

五、人生需要宗教嗎?

1.宗教與迷信及民間信仰……………………………………15

2.宗教與科學…………………………………………………16

3.哪個宗教更適合人生?……………………………………17

 

文前數語

本文原為教外人,尤其為關心人生問題的教外人所寫,希望他們能藉此文認識人生真諦,進而認識天主教。後因教友生活周刊總編輯帥崇義先生之鼓勵,先在教友生活周刊分期連載刊出,希望對此問題有研究之各位同道,不吝指教,促進福傳。刊完後,並未印單行本。

近來有些同道舊事重提,建議將此文發行小冊子,供教外親友閱讀,以便引起他們的共鳴,走向歸信上主之路。本文雖尚欠成熟,但仍聊勝於無,故決予出版發行,希望在福傳上略盡棉薄之力。

一、人生是謎?

人生的最大問題,就是總懷著希望,也總不知足,不論男女老幼,人人如此。每人的一生,被一連串的希望支配著,一個跟一個的從不間斷。希望達不到,當然不知足,希望達到了,還是不知足。一直到死,還是懷著希望,還是不知足。例如兒童到了學齡,每日去上學讀書,他的希望是為求學和升學,小學生希望升中學,中學生希望升大專,大專生希望畢業後能進入社會、獲得一份理想職業,獲得職業後,希望成家立業,有所成就,感到滿足。

家成了,業立了,兒女也長大成人了,一個一個的結婚離家自立去了。這時自己的心靈開始覺得空虛寂寞,希望獲得溫暖。體格方面,年老了,力衰了,希望獲享兒女的照顧。但在今天這工商業社會裡,兒女也在為自己的小家庭忙碌謀生,甚至遠在異域,無暇照顧自己的年老父母,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已不適用了。這時捫心自問:自己忙碌了一生,最後獲得的是什麼?是年老力衰!是心靈寂寞空虛!自己所需要的是兒女的照顧、是心靈的平安和幸福,也不知如何獲得。人生究竟是為了什麼?內心充滿了委屈、充滿了迷惘。

再想:年齡一天比一天老了,死亡也一天比一天接近自己。人死亡後將如何呢?有人說:「人死了就完了!」這是真的嗎?今天科學如此昌明,卻無法解答此問題。如果不完的話,我死後往哪裡去呢?我是否幸福呢?科學也無法解答此問題。說沒有來世吧,自己又不放心!說有吧,究竟在那裡呢?內心充滿了彷徨和不安,人生好似是一個謎。中國人是如此,外國人也是如此:文明人是如此,落後地區的人也是如此,是誰在幕後支配著人生?有沒有真正的答案?中國先哲、西方哲學家、世界各宗教家都在研究此問題,並設法答覆此問題。

二、中國人追求的人生

1.中國人追求「福」

為解答上述人生之謎,首先要了解人所希望的究竟是什麼?人一生的希望雖多,卻有個共同目標,就是認為自己所希望的事情、能使自己幸福。換句話說,人所追求的是幸福。這在中國人的生活里表現得非常清楚,比如中國人過年時,門上好貼「福」字,或貼「五福臨門」春聯;在吉祥話里喜用「福祿壽」或「福祿禎祥」,也總少不了「福」字,而且「福」字常居首位。

至於什麼是福?按中國人的觀念:壽、福、康寧、悠好德、考終命,每樣都是福,稱為「五福」。但大眾普遍認為的福,卻是平安,包括個人的身心平安及社會安寧,為此俗語說:「平安就是福。」當過新年時,也常見「竹報平安」、「天下太平」的春聯。至於福從哪裡來?中國人認為,除由人努力追求外,福與上天也有密切關係。中國人常說:「福從天降!」

上面所說的這些福,多屬於物質生活,脫離不了名利權勢的範圍,既不圓滿,又不持久,不能真正使人滿足。請看那些追逐名利權勢的人,那個不是越追越貪,有幾個感到滿足?即便把名利權勢追逐到手了,又能享受多久?最多也不過數十寒暑,到死時都得放下,什麼也帶不了去,一切都完了。誠如俗語所說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想到這裡,好不令人灰心。可見人生所追求的,不是短暫有限的幸福(更好說是些刺激),而是圓滿永久的真正幸福。

2.儒家所提供的現世福

如何追求圓滿永久的真正幸福?在這方面,我國儒家繼承中國正統思想,也研究到一些成果。因為自古以來我古聖先賢,即按人的良知、體認出天為人之本,人應遵循天意、完成人生此世的使命。因此倡導敬天,認識天道;又強調法天,即由效法天道研究出為人處事之道,稱為人道;最後主張立誠盡性,贊天地之化育,期大天人合一的境界,使人感到真正幸福,這是人應追求的真正幸福。

這個思想是中國數千年來的正統思想,它支配著歷代中國人的生活。從倫理道德的立場看,可說是個相當完善的思想體系。不過從整個人生觀來看,此思想體系也有它美中不足之處,因為它只講現世天人合一的境界,不談來世人的歸宿,即不談人死後靈魂往那裡去以及是否幸福的問題,例如論語上記載,孔子答覆弟子問死後歸宿問題時說:「未知生,焉知死。」就這樣含糊其詞的支吾過去了,並未正式予以答覆。以後的儒家,也沒有談過死後的歸宿問題。

避而不談死後的問題,並不表示人死後就沒有來世歸宿問題,也不表示已解決了人死後的問題。追問人死後究竟如何,這是人的天性,並非出於迷信,也非只為好奇,而是確實覺得同自己有關係。社會上有一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因忙於讀書或謀生,可能無瑕研討此問題,但許多有心人士或進入老年期的人,卻關心此問題,因此世上各大宗教,都按各自的教義答覆此問題。

3.佛、道兩教提供的來世歸宿

儒家思想既不能解決人死後的歸宿問題,中國人為此問題自然就另謀出路,以後佛教傳入,倡導死後輪迴及涅磐之說,中國人很快就信奉了。以後道教興起,倡導煉丹成仙、或善人死後上天見玉皇、共赴天筵之說,亦引起國人的信奉,這就是在中國人的生活里,為何含有儒釋道三教因素的原因。

其實,佛、道兩教的解釋,並未解決人死後的歸宿問題,因為佛教所說的死後輪迴,是按人一生的功過所得的在世轉生,不是人死後的永久歸宿。至於涅磐,是梵語譯音,意即「滅度」,是勸人認清萬事皆空,實行清心寡欲,解除人生貪慾之苦,達到明心見性(稱佛性),進入忘我的真如境界,這樣到死的時候,他會進入涅磐,山死(即滅)度到彼岸,不再輪迴,故稱涅磐為滅度。進入涅磐的境界、是空虛或是實有,各乘各宗主張不同:小乘認為是空虛,身智俱滅;大乘認為是實有,有法身有凈樂;三論宗則認為是空也是實有。在這樣重大問題上各乘各宗的主張是如此紛紜不同,實在令人莫知所從。至於道教所說「煉丹成仙」或上天見玉皇之說,始終提不出理性的證明,經不起理性的批判,徒給人迷信的印象,又如何能解決人來世的歸宿問題呢?

4、現代中國人的各種想法

近世以來,由於科學昌明,人類知識提高,現代的中國人,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些成份已經落伍,不能適應現代中國人的生活,而佛、道兩教信仰中或主張紛紜,或迷信均無稽,復加與民間信仰相混染,又受小說之家之演義渲染,更為社會人士所詬病。現代中國人的人生觀,已起了不少變化,見仁見智的想法,各有不同;但無論如何變化,人類追求圓滿幸福的願望,仍然存在、仍然一樣。如何滿足此願望的問題,也仍然存在、仍然一樣。而且科學越昌明,經濟越繁榮、物質生活越進步,人的心靈越覺得空虛和寂寞,追求圓滿幸福的願望也越強烈。

究竟有沒有圓滿幸福能滿足人的願望呢?現代中國人的想法就不同了:

有許多人認為,這是人生之謎,無法得到答案。既然得不到答案,就算了,不必白費心思了,順其自然吧!

一些沒有信仰的人,認為人死了就完了,還談什麼來世圓滿幸福?在現世既得不到圓滿幸福,那就能享受多少就享受多少好了。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這些人儘管口裡這樣說,心裡卻覺得自己的說法沒有把握。

進化論的信徒們,認為人是由低級生物進化而來的,甚至認為人的始祖是由猿猴進化而來。誰知後來人要進化到什麼程度?還談什麼來世幸福不幸福!這些人在理論上是這樣主張,實際上卻覺得自己的主張,也不過是一種假設而己。

更有許多有心人士認為,這的確是個重大問題,值得詳加研討,謀求解決,使人生達到完善的境界。

三、中西哲學論人生

人人追求圓滿幸福的願望既如此普遍一致,又如此強烈,一定有一個圓滿幸福確實存在,它時時刻刻的在吸引人歸向它。這個圓滿幸福是什麼?根據哲學家的研究,真正使人幸福的是追求真善美聖獲得真善美聖之源。誰是真善美聖之源?為答覆覆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真善美聖,然後再追尋其根源。

1.求真就有福

什麼是真?真就是真理,它是非善惡的標準。凡合乎這個標準的就是真,不合乎這個標準的就是假,它是人為人處世之道。真理確實存在,它是客觀的普遍的,不分地區種族,到處都有它。地球上有多少國家和民族,可能語言不同,風俗習慣不同,但在尋求真理上卻是一致的,而且追求的真理也是相同的。這個普遍性和一致性,不能說是巧合,宇宙間沒有這種巧合;也不能說它是自然出現的,這是非常不合理的說法,就如說每人都是由自然出現的一樣不合理一般。真理是人生活的準則,人按此準則為人處世,生活都能平安幸福。俗語說:「心安理得。」又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就是這個意思。

真理既是人生的準則,就該有制定此準則者,就如法必有立法者一樣。這位真理準則的制定者,就是真理之源,他不可能是人,因為不論中外古今,沒有一個人敢說真理是由他定的。這真理之源是誰?哲學家稱他為萬有真原,中國人稱他為天。所以中國人常說「天理」這句話。天能為宇宙萬有定出如此普遍一致的真理標準,他智慧之高,人無法估計,只有稱他為全知的;他能力之大,人無法衡量,只有稱他為全能的;他的慈愛出人意表,只有稱他為全善的。用哲學術語來說,稱他為全能全知全善的宇宙主宰,人找到了這個主宰,並按他所定的真理準則去生活,人生才會平安幸福。

2.為善就快樂

什麼是善?善的涵義很廣,根括一句話來說:善是愛的表現,哪裡有愛,哪裡就有善,就有幸福。哪裡沒有愛,哪裡就有惡有恨,就有痛苦。世上各民族,風俗習慣雖然不同,但在愛的需要和追求上卻是一致的。愛是個人、家庭和社會幸福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誰為人作的這種安排?人人都承認,它不是人自己為自己安排的。有人說,是出於自然。這是不負責任的逃避說法,難以使人信服。這種安排該當有個來源,這個來源是誰?哲學家稱他為造物者,中國人稱他為上天,中國人常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好生之德,使萬物生生不息,種類綿延,各得其所,安然生存。上天如此化育萬物,完全出自他的愛心博厚,慈善無量。

人在日常生活里,應該效法上天愛人愛物之德,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道,人能努力作到這一步,他的人生才會充滿平安和幸福。

3.愛美結人心

什麼是美?美是均衡及和諧在事物及人物上的表現。比如一個人的外在美,由於他的身材、五官及服飾配合得均衡和諧所致;比如一個人的人品美,由於他的談吐、舉止及氣質表現的得體所致。美可能表現在單獨事物上,比如一朵鮮花的美,由於它的形狀、色彩、大小及枝葉,調配得均衡和諧所致。美也可能表現在群體事物上,比如一個觀光區的美,由於名山勝水奇草異木,互相搭配適當所致,美也可能表現在大自然上,比如天體群星的運行,各循軌跡而不亂,動力及引力,互相放射吸引而不相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想悖,這些美由於萬物互相協調得體所致。

美的本身有它的客觀條件,人在審美上也有他的客觀標準。世間各民族,雖然語言不同,風俗習慣不同,但在審美標準上卻普遍一致主,究竟是誰作的這種安排?一般人不大注意這個問題,但仔細想來,這個問題是值得深思的:宇宙間所表現的各式各樣的美,是如此奇妙動人,他們應該有個來源,應該出自一個偉大設計者,不能歸功於巧合或自然,因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它的規律和秩序,絲毫不亂。這些規律和秩序、又是怎樣來的?還是需要一個偉大設計者,就如一座雄偉美觀的大廈,必出自一位建築師的設計一樣,不會是巧合而成或是憑空出現的。宇宙間各種美的設計者是誰?中西哲學家稱他為造物者。比如中國人,當欣賞自然美景感到驚奇時,往往會說:「這真是造物者的奇妙化工!」又當一件事完成得出人意外的美滿時,中國人不知不覺的會說:「這真是造物者在冥冥中所作的安排。」這些話是人在重要關頭時,由內心發出的良知之聲。

當人欣賞美景美物時,如果能體會到造物者的奇妙和慈愛、產生知恩報愛之心,人生一定會更愉快、也更有意義!如果能再進一步、能體會到:萬物既因諧和共存產生了大自然的美,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就不能和平相處,共存共榮,產生人間樂園呢?如果大家能體會到這一層,也順此方向努力前進,人生就會充滿幸福了!

4.成聖參天德

什麼是聖?聖是德智雙全完備無缺的境界,達到這個境界的人,稱為聖人。世界各國、不論中外,大家都尊重聖人,也期望人人向上向善,成為聖人。在中國尤其尊重聖人,而且對聖人遺留下來的教誨,更為後人所尊重所遵循。因此歷代當政的人,都強調以聖人遺教治國,希望成為名君良臣;一般民眾,也主張按聖人遺教安身立命,希望能國泰民安。如果一個讀書人,為人處世違反聖人遺教,必被人譏諷說:「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成聖是每個人應該努力達成的目標,也是每人可以達到的境界,所謂「人人皆可為堯舜」(堯舜被國人尊為聖人),就是這個意思。

儒家繼承中國正統思想,把人分為小人、君子、賢人及聖人四種。作小人是可恥的事,人人應該作君子,這是為人最低的起步,然後應該努力向上,希望成為賢人,再努力現上成為聖人。聖人的地步,本來是人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不過中國人並不以此為滿足,認為應該再上一層樓,就是要以人心契全天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算是完全幸福的人生。因此儒家教人向上的步驟定為:小人希君子、君子希賢、賢希聖、聖希天,要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中國先哲認為,人的成聖是由訓練而來,並且知訓練時有他客觀的目標,以資效法。這個目標就是上天,因為上天的「聖」是他本身具有的德性,他是「聖」的根源,不像人的聖德是由努力修練而來。如果人能效法上天的「聖」,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生才是完美的、幸福的、富有意義的。

四、天主教對人生問題的解答

在上述三節里我們談到了人生的最大問題,中國人所追求的人生,以及儒釋道三教和中西哲學家對人生的看法,現在我們看一看天主教是如何講解人生,如何解答人生中的各種重大問題,比如:人生從何來?死往何處?人在世一生究竟是為人什麼?人為何要死?死後的歸宿如何?善惡有沒有報應?

1.人、生從何來?

提到人、生從何來,眾所周知,人是由靈魂和肉身結合而成的:肉身屬物質體,由父母所生,是人的物質生活,如衣食住行娛樂等活動的主體,人的靈魂是精神體,並非由父母所生,而是由天主所造,是天主按自己的肖像創造的精神體,他是人精神生活的主體,人靈魂的各種特質,都是由天主賦與的,聖經創世紀上記載的很清楚,我國的先哲先賢,也這樣教導我們,例如國人稱人性為天性,稱人的良心為天良,指責為非作歹的人為喪盡天良,無天無法,稱人與生俱來的性格為天生賦,稱人的智能為天份、天才,天生我才必有用,稱為人處世應守之法則為天理,稱人應盡的職務為天職等。在人的生活里,靈魂是肉身之主,他知是非、辨善惡,肉身該在他指導下同他合作行善避惡;靈魂擁有人權,享有自由,應該受到尊重,不容任何人予以侵犯或剝奪,因為人權和自由是天賦的。

2.人、死往何處?

關於人死往何處問題,肉身和靈魂,去處不同。肉身是物質體,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遭受疾病、衰老和死亡,死亡後下葬歸土,誠如國人所說,「入土為安」。靈魂是精神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受疾病災殃和衰老死亡的影響,他永生永存、不死不滅,這是大家公認的事實。例如當追悼偉人時,便稱他「精神不死」,「浩氣常存」;當譴責惡人劣跡的不良後果時,便咒罵他「陰魂不散」。我國數千年來重視祭祖,證明國人深信祖先靈魂不死,享受祭奠。當人肉身死亡後,靈魂立刻脫離肉身,投奔到他的來源真善美聖之源的天主那裡去,要求回家團圓。為此當國人敘述某人逝世時,就稱他「返回天鄉」或說他「一命歸天」。當追念一位親友時,就說:希望他在天之靈獲得安息。

3.人在世一生所負的使命和任務

關於人在世一生究竟是為了什麼?人的靈魂奉主命與肉身結合為一而成為人,是為完成天主給人的使命:上愛天主,下愛眾人,待使命完成後,便靈肉分離,各歸本所。為此現世並非人久居之地,高壽也不過百歲。人在世生活數十寒暑,就如長途旅行一般。一個長途旅行的人,一路之上雖也經過一些觀光地區,可欣賞一些名勝,但是那些遊樂地區,畢竟不是自己的家鄉,不能視為久居之地。待欣賞完畢,就啟程上路,奔向家鄉,不再留戀該地風光。人生也是如此,人在世一生,雖然也有些物質享受,如榮華富貴、名利權勢;但這些享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能給人短暫的刺激和興奮,以調節人生活的辛勞和單調,並不能滿足人追求真正幸福的願望。只有努力完成人生使命和任務,才覺得人生富有意義,將來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為完成人全心愛天主和愛人如己的使命和任務,需要了解與自己有關的天、人和事物,達到知人知物和知天的地步。

第一知人;包括認識自己和他人:先求立己,後求立人。立己的方法,積極方面要誠意正心,敦品勵行,修練仁義謙忍各種美德。消極方面要努力剋制自己的一切不當慾望,以免理智受蒙蔽,自由被濫用,同時還要防制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以免誤入歧途。立己目標達成後,再求立人,由家庭親屬作起,推展到社會大眾,鼓勵大家和歧途相處,共度互助互愛生活,達到國人所說「不僅獨善己身,並且兼善天下」的地步,就是達成一生實踐愛人如己的第二最大誡命。

第二知物:在人的生活里需要各種物資的供應。物資的取得,必須遵循合理合法的途徑,杜絕劫取、剝削、欺騙手段,俗語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有財富的運用上,應儘力發揮財富的功能,為自己謀利,為他人造福;同時慎防奢侈浪費,恃財追求不當享受、徇情縱慾,害己損人,誠如我國先哲所說:暴殄天物,害虐丞民(周書武成)。

第三知天:在日常生活里人與天有擺脫不了的密切關係,例如人的智慧和能力是從哪裡來的?大家都承認,不是從自己來的,也不是父母給的。如果是的話,人世間豈不充滿了聰明才智之士,哪裡還會有痴愚之人。最後不能不承認,人的智能是天賦的,國人常說:「天生我才必有用。」又稱才能優異者為天才。除人的智能是由天賦外,人生所需要的物資又是從哪裡來的?大家都承認,不是人創造的,是從天來的,為此國人常稱世間富源為天然富源,即為天所成的富源。人的才智、能力和日用物資,既都由天所賦,人對天即應存有感恩之心。中國人是個講究報恩的民族,俗語說:「受恩不報非君子。」又說:「受杯水之恩,必報以湧泉。」如何向天報恩呢?根據我國先哲指示,一生要敬天順天,逢年過節要舉行祭天之禮,表示天人感應;在日常生活里要聽天命、盡人事;在為人處世上要法天之德,講求仁義禮智,實踐孝悌忠信,希望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按天主教的道理講,就是要我們真心接受天主的真理,誠心遵守天主十誡,衷心實現基督福音愛的教訓在日常生活里。

人能達到知人物和知天的境界,也就是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的境界,才算完成了人在世一生所負的使命和任務。

4.死亡是什麼

人在世一生,壽命不長,高壽也不過百歲,最後難免一死。提起死來,大家都害怕,誰也不願意死,卻又無法逃避。死是什麼?誰也沒有經驗。一般人總認為死亡是生命的毀滅。其實,死亡並非生命的毀滅,而是生命的改變,人結束了現世的短暫生活,便進入了來世的永遠生存。因為人是由靈魂和肉身結合而成的:肉身是物質體,遭受生老病死,生命短暫。靈魂是精神體,不死不滅,永生永存。在現世靈魂與肉身結合,互相合作,共度同一生活。待肉身衰死失去功能時,靈魂無法再同肉身合作、共度同一生活,只有脫離肉身,自己去單獨生存。靈魂與肉身的分離,就是死亡。靈魂和肉身在結合時的生活,就是人現世的生活。靈魂離開肉身後的單獨生存,就是來世的生活。

5.人死後的歸宿

來世的生活是福是禍,就要看人在世生活時是否完成了上天託付與他的任務。如果他一生敬天愛人、行善避惡,完成了他所負的任務,他的靈魂脫離他的肉身後,便立刻歸天,與天主團圓,接受賞報,同天主共享幸福的永生。這種無限幸福的境界,就是天堂的境界,是善人應得的報應。假如有人怙惡不悛,傷天害人,至死不悟,他的靈魂脫離肉身後,便無法歸天團圓,同天主共享永福。因為天主是萬萬美善的根源,與罪惡絕不相容。惡人的靈魂充滿罪惡,無法接受全善的天主,就如水火不相容一般。可是按靈魂的本性,他一脫離肉身,便渴望立即歸天團圓,同天主共享永福。現在他卻被他的罪惡重重隔離,再無法歸天團圓,同天主共享永福,他的痛苦可想而知。就如一個被匪徒劫走的幼兒,巴不得立刻回家、投奔到母親的懷抱;可惜他被匪徒囚禁虐待,再無法回家投靠慈親,心中該是如何痛苦悲傷!惡人的靈魂,困罪惡不能享見美善天主的悲痛也是如此,且遠遠超過,這永久痛苦的境界,就是地獄的境界,是惡人應得的報應。

為什麼人靈能回天團圓就幸福,不能回天團圓就痛苦?因為天主是宇宙萬有的創造主宰,他是人類的根源,人的靈魂是天主按自己的肖像創造的,為此人靈的本性是返本歸源的。當人在現世生活結束後,靈魂自然渴望歸天;與天主團圓,誠如國人所說:「樹高千丈,落葉歸根。」天主的生活充滿著無限福樂,一個有限的受造人靈,進入了全善天主的無限福樂,必能獲得一切追求的滿足,永遠幸福快樂。因為天主的福樂是無限無量的、圓滿無缺的、多采多姿的。無限無量就享用不盡;圓滿無缺就永遠幸福;多采多姿就不會享膩生厭。世間的一切美善不能滿足人心,因為它們是有限的、局部的、單調的。有限就不能持久,局部就不能使人滿足,單調會使人膩煩。

6.善惡到頭終有報

中西賢哲的言論,中外民眾的經驗,每個人的良心,都告訴我們,天主是賞善罰惡的主宰,人生的善惡是有報應的,不在現世,必在來世。提到來世善惡報應,有些人懷疑,有些人不信,但大多數的人卻深信不疑。事實證明,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就連情緒不信的人,到了緊要關頭,也會不知不覺的相信。比如一個不信的人,如果他作了傷天害理之事,即便機密得不為人知,他的良心也會慌恐不安;夜間捫心自問,也深感有愧蒼天,不敢抬頭。如果聽到門窗聲響,更覺得心驚肉跳,以為是鬼來索命,要遭天譴。假如沒有報應,又何必如此驚慌害怕。俗話說:「不作愧心事,不怕夜半鬼敲門。」如果說是心理作用,與理也講不通:明明自信沒有報應,怎會還生怕遭天譴之心;這不是自相矛盾嗎?而且這種情況,不只限於少數人,而是普遍的現象。這在說明、善惡報應並不是主觀的心理作用,而是客觀的真正事實。如果按公理和正義加以分析,賞罰是善惡言行的必然結果。就如在社會上作姦犯科的人,必會受國法制裁,這是理所當然的結果,那有讓作姦犯科的人逍遙法外之理呢?如果有個說,作惡的人必受國法制裁是迷信、是作惡者的心理作用,豈不是天大的笑話。行善避惡的善人,辛苦了一生竟沒有賞報,作姦犯科的惡人,終生害人利己也沒有懲罰,那麼,行善避惡的人豈不成了傻瓜?誰還願行善作好人?作惡的人豈不成了聰明人,大家又何樂而不為?如此以來,豈不弄得社會大亂,大家還怎樣生活!

有人認為,行善的人會受到社會人士的尊重;作惡的人會被社會人士所唾棄,這種道義上的制裁,足夠督促人行善避惡了,不需要宗教信仰的善惡報應。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道義制裁的力量,沒有宗教信仰的善惡報應作後盾,為督促人行善避惡,顯得非常薄弱,實際上發生不了重大作用,尤其在今天笑貧不笑娼的社會裡,許多人把金錢看得遠比名譽和道義重要。俗語說:「有錢買得鬼上樹。」這句話對許多人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認為,只要有錢,即使名譽敗壞,仍可在社會上為自己造成某種地位,受到某些人的諂媚和奉承,不見得有誰會譴責他。就算有人對他表示不滿或輕視,也只是消極的厭惡,實際上又怎奈他何?他仍可大模大樣的度他的奢華生活。基於這種偏差心理,在今天社會上有許多人,不顧道義,不要名譽,施出種種欺騙技倆,企圖攫取非法暴利。每天拿起報刊翻閱,不是某大公司經理卷挾巨款潛逃國外,就是有人倒會捲款逃匿;不是銀行職員暗挪公款出國不歸,就是仿冒有名商標圖利,或盜印名著,攫取暴利。像這種種不法惡行,不公嚴重傷害他人權益,而且破壞社會經濟安危。對這些不法之徒,如果沒有善惡報應,還談什麼公理和正義?豈不變成欺人之談。當然,公理和正義並非欺人之談,而是天主為人立定的安身立命之道,為惡人立定的法網,人是無法逃脫的,不在現世,必在來世。俗語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頗值吾人警惕。

五、人生需要宗教嗎?

為求善度現世一生和進入來世的幸福永生,人單靠己力是不夠的,還需要外力的引導和輔助。在這方面,能提供有力服務的,莫過於宗教。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宗教對社會人心產生的重大影響,有目共睹。為什麼有許多人,不分國際、性別、尊卑、賢愚,竟能虔誠的信奉宗教就是這個原因。

1.宗教與迷信及民間信仰

有一些人把宗教與迷信混為一談,認為宗教是迷信,是麻醉人的鴉片。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宗教與迷信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迷信是沒有理由的盲從,經不起理智的分辨和批判,是由無知而來。宗教卻是真正信仰,它有教義,有教規,有組織。它的教義不怕理智的分辨,它的教規,是引人行善避惡的標準,它的組織嚴密,教會人員服務熱心,對人精神及道德生活的加強和提升 ,貢獻匪淺,可說宗教是人生的嚮導。

有人把宗教與民間信仰混為一談,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民間信仰不能稱為宗教,因為它沒有教義、沒有教規、沒有組織,只是一般民眾對某些人物的崇拜,誤信以為神。這種崇拜,多由上代沿襲傳下,提下出什麼可靠證明。一般民眾不查,只是隨著大眾崇奉而己。這民間信仰,無法與宗教相提並論,因為每個宗教的創立,有史可查,每個宗教的教祖、確有其人。每個宗教都有當信的教義、當守的教規及嚴密組織,引導人心向上向善,善度人生,誠如中國人所說:「各教都勸人為善」。

2.宗教與科學

近世以來,由於科學昌明,有些人遂認為科學萬能,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不再需要宗教了,甚至還說:「宗教是反科學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宗教與科學是兩種不同的科目,各有各的研究對象和範圍,互不衝突互不侵犯。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宇宙間的自然現象,借實驗求證,證明自然現象之故然,它的範圍不出自然界。宗教研究的對象是精神價值,借推理求證,證明自然現象之所以然,它的範圍是超自然界的(精神界)。自然界和超自然界(精神界)是實有的共存的,並不互相衝突。同樣,研究這兩界的科學與宗教又有什麼可衝突之處?

宇宙間的一切事務,大如天體星球的循軌運行,中如植物動物的生息、成長與活動過程,小如原子電子的組成與活動,都遵循固定的規律。這些規律是被科學家逐漸發現的,並非由科學家立定的安排的。這些固定的規律,遠在被科學家發現以前就已存在。科學的任務,是借實驗證明自然界事物如何遵循這些固定規律運行、生息、成長及活動,但並不研究這些固定規律是由何而來,是由誰立定安排的,因為科學無法借實驗證明這些規律的由來,已超出科學的範圍而進入超自然界的領域。宗教所研究的是超自然界的事,就是研究宇宙間這些固定規律的由來,是由誰立定安排的。所以科學的研究範圍和宗教的研究範圍彼此不同。科學所研究的事物之故然,宗教所研究的是事物之所以然,誰也不相反誰,而且是相輔相成的。假如有人說「宗教是反科學」的話,他便犯了武斷的毛病。這種武斷的說法,才是反科學的,因為他不能以科學實驗證明他的說法是真實的。

3.那個宗教更適合人生?

世界上具有宗教條件堪稱為宗教者,計有道教、佛教、回教、婆羅門教、天主教及基督教。道教和佛教盛行於東亞,婆羅門教盛行於印度,回教盛行於中東及北非,天主教及基督教盛行於歐美澳三洲,最近於亞非兩洲也有迅速發展。

究竟那一個宗教對人生更為重要、能助人獲得幸福永生呢?社會人士,見仁見智,各不相同。有些人士以為「各教都勸人為善,各教有各教的天堂,信奉那個教都好」。其實,在這重大問題上不該人云亦云的隨波逐流,應該認真的詳加研判,慎作抉擇。就以我國來說,婆羅門教和回教並不適合我國國情。佛教自漢朝傳入中國後,因歷朝許多皇帝的崇奉和提倡,已逐漸盛行全國;但在人死後歸宿的涅磐問題上,各乘與各宗的主張竟彼此分歧:小乘認為人入涅磐後的境界是空的,身智俱滅;大乘則認為人入涅磐後的境界是實的,有法身有靜樂;三論宗則認為涅磐的境界也空也實。此外,在主張涅磐的境界是空的宗派中,或主張是實的宗派中,又各有程度深淺的不同,在人生如此重大問題上,各宗派的主張竟如此分歧,實讓人莫知所從。至於道教煉丹成仙、上天見玉皇之說,更提不出不怕理性考驗的理由,以資證明,而去與一般迷信或民間信仰相混合,早為有識之士所詬病。

在我國文化里,對人生問題較有貢獻的,當推我國的傳統倫理道德生活。我國自古以來,由於生活環境關係,一向注重倫理道德生活。在中國文化里,雖然沒有出現過一個有高深教義和嚴密組織的宗教,但中華民族決不是無神論者,他是一個由倫理生活來表現宗教信仰的民族。從我國經書典籍可知,我古聖先賢,根據天賦良知、體認到上天是宇宙萬物及人類的根源。禮記郊特牲上說:「萬物本乎天。」意思是說,萬物乃天所賜,供人享用。詩大雅上也說:「天生丞民,有物有則」。意思是說,人的才能是天賦的,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為此,人該敬天,敬天之道,第一是祭天,為向天謝恩,表示天人感應。第二是順天:要聽天命、盡人事,追求自己的完善。第三是法天,即在為人處世上,要效法上天化育萬物及愛護人類之德,產生博施濟眾之心,講求仁義禮智,實踐孝悌忠信,把愛己之心推展到大眾身上,期達天人合一之目的。這種人生觀與天主教義內「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的最大誡命,在實質上可謂不謀而合,只是方式不同而己。不過這個人生觀也有它美中不足之處,因為它只講現世,不講來世,即只講現世的天人關係及為人之道,不講來世的天人關係及人來世的歸宿問題。這是中國人生觀的一大缺憾。因為根據正當人生哲學的解釋,整個人生包括現世生活及來世歸宿兩部分。現世生活是短暫的,俗語說:「上壽不過百歲。」來世靈魂的歸宿是永久的,該永久歸宿是否幸福,端賴是否善度現世生活而定,該永久幸福歸宿,為人是極端重要的。中國的倫理生活既然忽略了來世歸宿這一部分,中國人遂向佛道兩教去追求。佛道兩教所提供的來世歸宿、或各派主張分歧,使人莫知所從,或迷信無稽,但仍為許多民眾所接受,認為聊勝於無,這在說明來世的歸宿問題為人生是如何重要。中國的倫理思想,既然缺少來世歸宿這一部分,這個缺憾需要由一個正確完整的人生觀,予以充實和提升,以求臻於完善。

天主教對整個人生觀,不論是現世或來世,都擁有正確完整的答案,在本文前面第四題:「天主教對人生問題的解答」中已詳加闡釋。關於人生的現世部分,天主教教義的解釋與中國倫理思想的解釋,在實質上頗相符合,在本文前面第四題第一節:「人生從何來」和第三節:「人在世一生所負的使命和任務」中均予以說明。關於來世歸宿部分的解釋,在本文前面第四題第五節:「人死後的歸宿」中也已解釋清楚,天主教教義在這方面的解釋,正可補充中國倫理思想在這方面的缺憾,而且中國倫理思想,對現世人生的解釋,可說正為接受天主教來世人生歸宿的解釋作準備。倘若把中國倫理的現世人生觀部分,與天主教教義的來世人生歸宿部分互相融合起來,定會形成一個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完整人生觀,使雙方收到相輔相成的效果:中國倫理人生觀的缺憾能獲得充實,臻於完善,天主教教義在中國文化里也得以紮根發揚,履行他在整個人生上服務中華民族的重任,天主教是個服務各民族,適合各民族信奉的宗教,多年來天主教能盛行於歐美澳三洲,近年來又能在亞非兩洲迅速發展,就由於他能提供一個適合各民族的完整人生觀之故。


推薦閱讀:

生活無趣,人生迷茫
世界很大,應該出去看看
你遇到過哪些「害人不淺」、誤導你的經驗之談和「老人言」?
為什麼很多藝術家的作品在其死後才被認同?
大成就者都具備的兩點特質

TAG:人生 | 透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