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史雜談

 

朱高熾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子,他只活了48歲,不算高壽,而且,他在位僅僅八個月,是有明一代在位時間第二短的皇帝(第一是崇禎的老爹明光宗,只有一個月)。而做為太子卻有22年的歷史。因此,他的很多事情都被歷史湮沒了,以致於很少有人把他和他的父親朱棣、兒子宣宗朱瞻基聯繫起來,也不會有人想到,如果,天假以年,這個胖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皇帝?明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的始作俑者的真正面目就只有等待我們這些後來者去揭開了。

 

朱高熾一生也沒有贏得他父親朱棣的歡心,說來實在窩囊,他的這個皇位還是借了兒子朱瞻基的光,至少借了一半,因為,據說朱瞻基出生的時候,朱棣當時還是燕王,他夢見父親朱元璋送給他一個白圭,並且說了一句:「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朱棣深感驚詫,不過,後來,他起兵靖難,奪得皇位,應徵了這個夢,所以,他最疼愛這個孫子,後來,他想改立漢王為太子,大臣苦諫,他都聽不進去,只有學士解縉說了一句:「好聖孫」,朱棣這才點了點頭。而朱高熾能夠最終坐上皇帝的寶座,另一半是靠了他的祖父朱元璋的力量。朱高熾雖然不得父親的歡心,可是朱元璋做為祖父對他非常滿意。洪武年間,朱元璋讓秦王、晉王、燕王的嫡子進京,他要考察一番,朱元璋讓他們去檢閱部隊,只有朱高熾回來晚了,朱元璋問他原因,朱高熾說:天氣很寒冷,我想等軍士們吃完飯再檢閱,所以,回來遲了。朱元璋很高興,誇獎說:「小子知道恤下了!」又有一次,朱高熾奉命批答奏章,批好後,呈報給朱元璋,朱元璋發現奏章里有一些錯別字和一些小毛病沒有改過來,就問朱高熾是不是沒有看到,朱高熾回答:孫臣以為小過不足以上瀆天聽。朱元璋大喜過望,接著又問他堯舜的時候,老百姓遇到水旱災害怎麼辦?朱高熾說要:「恃聖人有恤民之政。」朱元璋真是很高興了,他說:「小子異日不可量也」這是《明宮軼聞》里記載的,《明史》上則說朱元璋誇獎朱高熾「有君人之識也。」我覺得像朱元璋這個很是以封建正統自居的老東西,當時,太孫皇位已定,不可能說這個燕世子具備做皇帝的見識,因為這話一旦傳開,是有很大麻煩的。不過,不論哪一種說法,朱高熾是深受祖父喜愛的,他隨即被冊立為燕王世子。朱棣是最愛標榜他是他爹的好兒子,事事都是按照祖訓來行事的,包括那個當時被視作「篡逆」的靖難,他也說是奉天靖難,是朱元璋《皇明祖訓》上立的「清君側」的規矩。所以,他對這個兒子雖然不很待見,但是,一旦廢了,朱元璋的老臉怎麼辦?還有一種說法是《明宮詞》里說的,說是朱高熾是借了老婆張皇后的光,張皇后是朱棣手下第一功臣張玉的女兒,張玉死於靖難,被追封河間王,朱棣愛屋及烏,對兒媳婦很好,有一次,朱棣和朱高熾夫婦一起吃飯,為了一點小事,朱棣大罵兒子,兒媳不好說什麼,默默退下,去廚房做了幾樣朱棣愛吃的菜肴端上來,朱棣一見,怒氣消散,指著兒媳對朱高熾說:顧非爾妻,爾早廢矣!這個說法,可以做為旁證,還不能征為信史。再有,朱高熾的母親徐皇后很喜歡長子,徐皇后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以賢惠著稱,有人把她比作唐太宗的長孫皇后,這是瞎比,不過,朱棣夫妻感情很深厚,徐皇后死後,朱棣不再立後,朱棣準備封小舅子,為了給朱棣通風報信被建文帝殺害的徐增壽為世襲的定國公,徐皇后不同意,恐怕家族太盛,容易招怨,朱棣雖然沒有答應,但是,「心甚賢之」。徐皇后這一點倒是很有些大家的風範,朱棣起兵,北平只有徐皇后、朱高熾母子留守,所以,徐皇后一直很喜歡朱高熾,直到臨死前,還囑咐朱棣要善待兒子。總之,朱高熾的皇位能保住,自己參的股份最少,但是,收穫很大。

 

明初的這起皇位之爭是要上溯到靖難之役,那時候,朱棣雖然是燕王,但是,一直準備奪權,長子朱高熾肥胖寡語、缺少勇力,次子朱高煦最對朱棣的胃口,明成祖朱棣平生最崇拜唐太宗,他認為他和李世民一樣都不是長子、又都是馬上得天下,所以,朱高煦起兵前後總誇他爹是當代唐太宗,把朱棣哄得很舒服,後來,密謀起兵,朱棣就和道衍(姚廣孝)、朱高煦商定,朱高煦是明初數一數二的猛將,在朱棣死後,他起兵造反,京內許多靖難時候的老將聽說都膽戰心寒,不敢領兵同之對抗,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幾次冒死救護朱棣,朱棣當時很感動,對他說:「世子多病,勉之!」公開許願,朱高煦在軍中威望很高,淇國公丘福等高級將領都擁護他,可是,這個老二不討朱元璋的喜歡,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很討厭他,總說這個孫子將來要惹事,等到朱棣即位以後,朱高煦要求兌現承諾,朱棣徵求大臣、親信的意見,大家多數是贊同朱高熾,不贊成高煦,隆平侯張信是朱棣的救命恩人,朱棣叫他「恩張」,朱棣問他能不能換了太子,張信說這是天理人倫,能隨便改嗎?氣得朱棣一劍砍掉張信兩門牙。朱棣最信任的大臣道衍和尚、兵部尚書金忠、楊士奇、楊榮、金幼孜等都不同意,朱棣勉強答應再看一段再說。解縉還寫了一首詩: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朱棣暫時不談易儲的事情了。

 

朱高熾本人最大的優點這時就體現出來了,他真是堅忍不拔,朱棣怎麼瞧不起他,他也擺出一副孝子賢孫的模樣,永樂二年、永樂八年,永樂十年、永樂十五年,四次大規模的打擊朱高熾的活動都沒有動搖朱高熾的太子地位,朱高熾的手下如黃淮、楊溥都被朱棣下獄,朱高熾還是恭恭敬敬的,點頭哈腰。朱高煦和弟弟趙王朱高燧幾次搗鬼被發現後,朱棣要懲罰他們,朱高熾還替他們求情,朱高熾罵了刑部尚書幾句,在千里之外征討蒙古的朱棣立刻來信大罵朱高熾越權指揮,都御史陳瑛、錦衣衛頭子紀綱都不把朱高熾放在眼裡,朱高熾就裝作沒看見,後來,這兩位死的都很慘。大理寺丞耿通上書朱棣給太子辯護,讓朱棣給宰了,前面那個作詩保護太子的解縉讓朱棣指使紀綱把他活活凍死,朱高熾都沒在意。這場遊戲玩到最後,連朱棣也煩了,永樂十七年以後,太子總算脫離苦海,朱高熾為人心思縝密,最後,他的舉動連朱棣最親信的大特務頭子胡濙都替他說好話,朱棣終於對他的愛子朱高煦說:「留守之功勝於征討」把老二的靖難軍功給排到第二位去了。

 

永樂22年,朱棣病故榆木川,朱高熾立刻即位,這時的朱高熾已經47歲了,朱高熾即位後,對他老子的做法大加反感,多次暗地裡批評朱棣,而且,具體問題上,朱高熾開始大刀闊斧的否定朱棣,停止胡亂花錢的鄭和下西洋,罷討蒙古、交趾罷兵,平定冤獄,整頓司法,朱高熾其人較其父、祖寬厚的一面開始體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靖難之後,朱棣大殺建文帝的臣僚,很是慘痛,其血腥手段令人髮指!建文的大臣齊泰等人的母親、妻子、姐妹、女兒都讓朱棣給送到教坊司做妓女,任人輪姦!這是古之所無,今之罕有的事情!凡是跟隨建文的人都是幾乎滿門抄斬,朱棣發明了個殺人的好方法,就是臭名昭著的「瓜蔓抄」!朱高熾上台後,開始關心這些冤獄,給予一定的平反,如果不是他死的早,恐怕早就會一風吹了,不必等到明英宗了,朱高熾對老子的毒辣手段很不滿意,他公開評價已經被朱棣屠戮十族的方孝孺為忠臣!他對建文的下場也很感悲傷,因為,他和建文的交情不錯,兩個人性格、偏好都相近,朱棣曾經廢除建文的年號,朱高熾又給恢復了,朱棣曾經嫌棄朱高熾的肥胖,不讓御膳房給朱高熾吃飽,說是減肥,有人看到太子餓的難受,就給他做飯,讓朱棣知道後,把此人剁成肉醬。朱高熾鑒於乃父的殘暴,曾經主張把都城遷回南京,只是因為他死的早,才作罷。在短短八個月里,朱高熾的撥亂反正是很受朝野擁戴的,連清朝的統治者乾隆都說朱高熾如果多活幾年的話,明朝不會中衰的那麼快!

 

朱高熾死於洪熙元年五月,此前,他派太子就是朱棣愛如心肝的朱瞻基去南京,有史學家說如果朱高熾不是死的早的話,太子朱瞻基必然被廢,朱高熾討厭其父,也由此討厭被其父寵愛的兒子朱瞻基,他最喜歡的兒子是封為襄王的老五。朱高熾雖然政績斐然,可是,死的確實窩囊,而且不光彩,他是死於「陰症」,就是行房後誤吃冷飲或者被陰風侵襲,朱高熾死於五月,正式春天的季節,這是明史等官修的史書不願記載的,它來源於明人陸釴的《病逸漫記》,是內廷太監雷某親口說給他聽的,不過,就史實來看,很有可能,朱高熾在朱棣活著的時候,根本不敢親近女色,明朝的皇帝都是好色之徒,憋了22年,能不發泄嗎?而且,朱高熾對於其父有著一種強烈的逆反心理,按照制度,居喪期間,是不準近女色的,可是朱高熾偏偏不守規矩,這也可以被理解為對其父的一種蔑視吧。當時,一個小臣李時勉就此上奏,話里話外,就流露出這個意思,就是皇帝不能這個時候還這樣荒唐,氣得朱高熾立刻把他下獄,臨死前還說:「李時勉廷辱我!」

 

朱高熾被謚做「仁宗」,和前朝的兩位仁宗以及後朝的清仁宗相比,他是在宋仁宗之下,在元仁宗、清仁宗之上的。

 

糊塗的崇禎

 

天下的事情就怕由糊塗人來辦理,如果,僅僅是不懂的,倒也無憂,可以告訴他知道;偏偏是糊塗蟲,就很難辦,他不懂裝懂,剛愎自用,最後,只能壞事。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就是這種貨色,值得玩味的是,就是這麼個一手斷送了自家江山的糊塗蟲多年來居然一直被其他的各種各樣的糊塗蟲捧得幾乎成了天地之間少有的悲劇英雄,連《明史》的編著者都說:明亡是從萬曆開始的。很多人錯誤的理解了這句話,以為就是萬曆和天啟送了明朝的命,的確,明亡是從萬曆開始的,可也是在崇禎手裡完成的,這一點誰能否認?而且,他完成的實在是「很好」,中國人從此腦後就開始拖著一條豬尾巴過了近300年的日子。這個糊塗蟲到死還裝洋蒜,說什麼:「朕死,無面目見祖宗······無傷百姓。」唱了一輩子的高調,這時候也沒忘記再唱一段。楊嗣昌督師的時候,加派臭名昭著的「練餉」,朱由檢就說:「暫累吾民一年。」結果,它和其他的兩個重壓在人民頭上的巨額攤派(統稱「三餉」)直到清軍入關以後才得以廢除,累了吾民10多年!(從萬曆年間徵收的「遼餉」算起差不多半個世紀)現在,我們就一點一點的揭穿這個糊塗蟲兼偽君子和高調大王的畫皮:1.冤殺袁崇煥。

 

袁崇煥是明朝少有的救時人物,他的能力和資質不在於謙之下,如果,他得遇明主的話,女真只能跳梁一時。袁崇煥的兩次寧錦大捷,大敗清人奉為圭臬的太祖、太宗,明清戰爭近乎70年,以軍功之盛,無出崇煥右者!可是就這麼一個能人,居然讓崇禎給宰了,而且用的是凌遲的極刑,劊子手剝去袁崇煥最後一塊肉的時候,他說了一句話,至今聽來令人心酸:「袁督師的膽子極大,可惜!」這個劊子手的親屬後來把袁崇煥的事情記錄下來,傳到後世,記得當時很多人爭相搶吃袁督師的肉,有的以一兩銀子去換,何其愚也!就連這個行刑的劊子手都不很相信袁督師能夠通敵,然而,崇禎就相信!皇太極讓手下人玩的這出把戲不過是蔣干盜書的翻版,實在不能說是天衣無縫,然而,糊弄崇禎這個糊塗蟲足夠了!還有那些隨幫唱影的老百姓們知道順治朝重修《清太宗實錄》的時候,才明白袁督師原來是個好人,但是,他們腦袋後面已經留了豬尾巴了,所以,沒用的不止是崇禎!

 

袁崇煥一心報國,身死西市;吳三桂率先逃跑封為伯爵,這就是崇禎十分可愛的地方,他一直是皇太極的很好的助手,幫著滿清拆掉明朝這個大廈的主要棟樑,做的也很成功,因為,如果按照狹隘的民族主義的觀點看,崇禎也一舉拆掉了漢族的大廈的脊樑!他的祖宗明英宗也干過類似的蠢事,但是至少明英宗活著的時候說過於謙這樣兩句話:設若于謙在,胡虜安敢至此?另一句是:于謙為官,何能如此之貪?崇禎呢?到死都沒覺得,所以,說17世紀上半葉的最大糊塗蟲就是崇禎!

 

2.崇禎五十相。

 

這是中國封建史的一大笑談!短短的十七年間,換了50個宰相!崇禎有一句口頭禪:群臣但知肥己。他所信任的為國謀忠的三位高手--溫體仁、楊嗣昌、周延儒都是公認的奸佞,其中楊嗣昌還算小有才情,其餘都是諂媚的高人。溫體仁的奸佞程度不下於嚴嵩,可是,崇禎讓他做首輔達七年之久,成為崇禎朝在位年頭最久的宰相!崇禎一向信人不專,最為惡劣的是推過攬功、汲汲邀譽、摧殘人才、果於殺戮!作為最高統治者而且是幾乎深陷絕境的統治者居然還能和臣下爭奪名譽,簡直是天方夜談!比如他殺陳新甲,陳是他的忠實奴才,不過是一時的疏忽而已,崇禎自己要和滿洲議和,偏偏推諉給下面,說是陳新甲的主意,這樣的皇帝,還能籠絡手下嗎?還會指望別人替他辦事嗎?最高都不肯任事,何況屬下?黃道周勸他說:「人才培養差不多要十年的光景,陛下進人太速、殺人太過。」崇禎當場就給老黃一頓板子,然後,竟然讓錦衣衛秘密將其殺害,後來顧慮到道周名聲太大這才作罷,這種齷齪的事情能夠是所謂的中興之主作出來的嗎?

 

南遷之事久決不下,其實是群臣和他捉迷藏,誰都知道這個人翻臉不認人、朝令夕改,所以,一律不表態,崇禎自己很想遷都,但是,又想面子過得去,還要有大臣給他當替罪羊,誰傻啊?都不說話,最後,崇禎活活給憋死在紫禁城中,活該!

 

孟子說: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為寇讎。

 

《明史》評價崇禎: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複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這已經是很客氣的了!劉宗周說他:求治太急、用法太嚴、布令太繁,進退天下之士太輕,故有人而無人之用,有餉而無餉之用!崇禎以察察為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種自做聰明的舉措,毀了天下。

 

3.崇禎的用人。

 

崇禎最喜歡楊嗣昌,兩個人一見面就是互相吹捧,及其肉麻。崇禎說楊嗣昌是「鹽梅上將」,楊嗣昌說崇禎是「真不世出之英主」,結果,鹽梅和英主的下場都是一樣的,自殺!

 

史書上說:「明季士大夫問錢穀不知,問甲兵不知,於是嗣昌得以才顯。」這句話明擺著說的楊嗣昌就是個「矬子裡面拔將軍」的料,然而,崇禎把楊某視作寶貝,這個寶貝督師兩年,崇禎的親叔叔福王就被他斷送了,李自成、張獻忠越剿越強大。

 

實際上,同時期的名將、名臣洪承疇、孫傳庭、盧象昇、鄭三俊、孫元化、傅宗龍這些人才能都比楊某強很多,特別是孫傳庭、盧象昇、鄭三俊、孫元化,結果不但不受到重用,反而先後被楊嗣昌陷害下獄。

 

崇禎為人色厲內荏,對於沒有掌握實際兵權的文臣武將就殺就殺,相反,那些真正的驕兵悍將,卻曲加優容,像左良玉、吳三桂等人屢次冒犯軍法,不死反陞官,從而令真心報國者心灰意冷!也鍛造了一大批為惡不法的軍閥!

 

崇禎有心做中興之主,卻實在是才力不逮,留下了很多笑柄。這樣空口說大話的糊塗蟲目前也很多,且都是自以為是,就不一一舉例了。

 

明英宗·明代宗·于謙·奪門之變

 

 

 

明朝中期發生的「奪門之變」是明朝歷史上非常有影響的一件大事,它直接牽扯到明朝中葉的三個皇帝,至於藩王、大臣更是不計其數,今天,我在這裡做一個敘述。說到奪門之變,就不能不提到它的主人公--明英宗和明代宗這一對難兄難弟。明英宗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孫氏抱養的宮人生育的兒子,他的來頭朱瞻基是很清楚的,只是他很是寵愛孫皇后,才不與計較。朱祁鈺的來路則比朱祁鎮明白多了,但是,因為朱祁鎮的養母是孫皇后,所以,朱祁鈺最多只能是個郕王。朱祁鈺本來是準備一生都去做一個安分守己的藩王,誰能想到,宦官王振所一手策劃的「御駕親政」導致的「土木之變」使這位藩王一躍而為皇帝,而且一做就是八年,還因著他的年號景泰,中國的瓷器「景泰藍」就此揚名。

 

明英宗被瓦剌俘獲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後,京師的局勢為之一變,下面將具體介紹之:

 

(1)郕王之立。

 

明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明英宗土木堡蒙塵,京師群情洶洶,監國郕王和孫太后均無主見,以徐有貞為代表的一批人主張遷都南京以避敵人的兵鋒,這時一貫以正色立朝的兵部侍郎于謙大聲反對:「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太監金英也贊同於謙的意見,郕王就此提升于謙為兵部尚書,主持軍務。此前,于謙俯順民意,建議對罪魁禍首王振及其親信馬順等人繩之以法。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聲望大增。而且,于謙請求郕王檄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以次經畫部署,人心稍安。

 

于謙主持軍務以後,調發軍旅井井有條,郕王被推立為皇帝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孫太后本來想立朱祁鎮的長子三歲的朱見深(就是後來的明憲宗)為皇帝,此辦法雖然符合封建宗法觀念,但是,國難當前,當立長君,於是,孫太后被迫表態可以立郕王,朱祁鈺照例裝出一副恐慌的模樣,推三阻四,最後,還是于謙一錘定音:「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就這樣,郕王於九月六日即位改元稱皇帝。是為明代宗。

 

于謙當時是非常主張「社稷為重,君次之」的,這也是他後來遭到明英宗嫉恨的主要原因。在於謙諸將的奮勇戰鬥下,北京安然無恙,也先沒有佔到便宜,於是,打出一張王牌,要明朝接回他們早已經遙尊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在這個問題上,景泰是很反感的,他的心思和趙構是一樣的,他根本就不想把兄長接回來,至於孫太后和英宗的錢皇后怎麼說,大臣怎麼講,他都不聽。把他逼急了,他就惡狠狠的說:「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最後,還是于謙發的話:「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景泰雖然糊塗程度不下於乃兄,可有一點很好,他一生最信任的就是愛國將領于謙,舉凡于謙說什麼,他都答應,半夜的時候,于謙有急事奏報,景泰聽到鼓聲也立刻起來聽政,這回也不例外,他同意迎還英宗。不過,態度很冷淡。這也就此埋下奪門之變的種因。

 

明英宗被從也先手裡放回來以後,明朝的內部圍繞著新舊兩個皇帝展開的一場鬥爭已經不可避免!(2)奪門之變

 

明英宗回來以後,被景泰安排在南內居住,加派靖遠伯王驥看護,實際上是監視,不過,這個王驥是個官迷,因為于謙和宰相王文等人都很討厭他,所以,他反而和英宗的關係越來越好,這是景泰沒有料到的。英宗名義上是太上皇,實際卻是沒有什麼自由。景泰給他的限制很多,開銷也不夠,都靠著英宗的皇后錢氏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計偷偷的送到宮外去賣掉以彌補開支用度的不足。

 

英宗早年和太監特別是資格很老的太監們就很熟,這時,看守英宗的宦官中有一位老資格的叫做阮浪的,此人是和范弘等四人一起在明成祖的時候就入宮的,這時已經經歷四朝了,不過,阮浪的運氣很差,混了這麼多年,也才是個少監,連個太監都沒熬上。不管怎麼說,阮浪是英宗的舊相識,兩個人又都運氣不好,因而,共同語言就多了,英宗是個很念舊的人,他一高興就把自己用過的一把金刀和金袋送給了阮浪做紀念。偏偏阮浪和一個叫做王瑤的關係很好,他隨手就把這個金刀轉贈給王瑤,王瑤和錦衣衛指揮盧忠關係很好,盧忠一見到這把金刀後藉機把王瑤灌醉,偷了金刀,送給太監高平,高平立刻上奏告變,景泰非常重視這件事,認為人贓俱在,認定是英宗準備謀復皇位,下旨逮捕阮浪、王瑤,大刑逼供,阮浪和王瑤都不肯亂咬,景泰命將王瑤凌遲處死,阮浪死於獄中。英宗複位以後,追封王瑤、阮浪。盧忠本人沒有想到惹了這麼一場大禍,找人給出主意,這人告訴他讓他裝瘋,於是,盧忠就裝瘋,逃脫了罪責。不過,英宗複位以後,把盧忠、高平都凌遲處死。

 

這件事給景泰的刺激很大,以後更加留意防範英宗的舉動了。

 

景泰三年,景泰準備換掉原來的太子見深(英宗的兒子),改立自己的兒子見濟,他怕大臣反對,事前徵求太監王誠、舒良的意見,這二位出了一個餿主意,就是收買大臣。景泰居然就相信了,他是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向大臣行賄的皇帝,他賜給王文、陳循等銀子百兩,金子五十兩。大臣們都已經得到王誠等人的關照,立刻表態支持易儲。這時候,廣西的土司官守備黃竑因為殺害他的侄子全家被抓獲,經過高人指點,這個黃某乃於千里之外的廣西上表要求易儲,景泰看後大悅:萬里之外,乃有此忠臣。立即免去黃某的死罪,加官都督同知。景泰把黃某的表章交付內閣,要求大家簽名表態,大臣們都同意了,只有于謙沒有簽名,後來是陳循代替于謙簽的名。于謙知道事情越來越複雜,嘆息說:「此一腔熱血,竟灑何地?」

 

太子更立以後,好景不長,見濟在次年竟然病故,這下一來,儲位虛懸,大臣中又有不怕死的出來主張讓見深複位東宮,景泰氣的要命,當場就把上表的章綸、鍾同下獄,後來,鍾同被活活打死。于謙奮然上奏挽救這倆人,但是,被景泰拒絕了。景泰只有見濟一個兒子,這時,他求子心切,天天和妃子們練,結果,無一中鏢,反而,把景泰的身體給搞垮了。景泰七年以後,景泰的病勢日益沉重,於是,有一伙人就開始打上英宗的主意了。

 

這裡主要有石亨、太監曹吉祥、王驥、都督張軏(英國公張輔的弟弟)、楊善,主謀就是徐有貞。景泰八年正月十二日,景泰朱祁鈺病重,以石亨代行祭天,石亨得報以後,立刻和徐有貞、曹吉祥聯絡,正月十六日,于謙再度上表請求復立見深為太子,景泰留中不報。其實,十四日,徐有貞、石亨等人已經和孫太后、英宗取得聯繫,十六日夜,石亨調集千餘名士兵進入內城,曹吉祥、徐有貞、張軏等扶著英宗急行回宮,當走到東華門的時候,有士兵問:何人?英宗大喊:我太上皇也。於是,守門的士兵不敢阻攔,石亨執刀護駕,亦步亦趨。英宗於正月十七日正式複位,史稱:奪門之變。

 

明英宗複位以後,在朝堂上就拿下了于謙和王文,接著,陳循等大臣也先後被捕,太監王誠、舒良也被下獄。徐有貞被任命為兵部尚書,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幕--冤殺于謙開始上演了!

 

(3)于謙之死。

 

石亨、徐有貞給於謙定下的罪名是迎立外藩、圖謀不軌。石亨以前曾經是于謙的部下,經過於謙的推薦,進而成為大將,在北京保衛戰中立有功勛,也是于謙以謙讓為本,讓石亨獨得封侯之賞,石亨轉而推舉于謙的兒子為副千戶,于謙以朝廷禮制不合拒絕,深為石亨所恨。此外,石亨多行不法,被于謙參劾,懷恨在心;徐有貞本名徐珵,曾經力主遷都,遭到群臣和景泰的呵斥,此後,他求于謙幫忙復官,于謙知道徐有貞還是小有才幹,所以,代為上表,哪知道,景泰深恨徐有貞其人,堅決不許,徐有貞見此以為于謙不為自己出力,深恨之,後來,他又求陳循,陳循勸他改名,這才改名徐有貞。英宗此時倒是比較傾向於不殺于謙,他說:「于謙實有功。」可是,徐有貞、石亨等人馬上把當年英宗蒙塵的時候,于謙主張立景泰的故事說出來,而且,進一步闡明: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英宗同意凌遲處死於謙,後來,經過群臣力爭,開恩改為斬首。

 

于謙和王文被捕以後,在獄中受到酷刑的審訊,王文受刑不過,為自己辯護,于謙朗然笑道:「亨等意耳,辯何益?」大義凜然。

 

明英宗、徐有貞、石亨這些劊子手對於謙實行抄家的時候,才發現「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他們都大驚失色,特別是朱祁鎮本人,此後多年,石亨的親信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一年事敗抄家,朱祁鎮親臨,見到陳某居然家私萬貫,大為感慨,他說:于謙掌兵部多年,家無餘資,而此人不過一年耳,又何其多也?

 

于謙臨刑的時候,據史料記載:「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婦孺,無不泣灑」,當時的民謠唱道:「鷺鷥水上走,哪裡覓魚嗛(于謙)」錦衣衛指揮韃靼人朵兒是太監曹吉祥的門生,他不畏死,親臨刑場為于謙哭祭,遭到曹吉祥的痛打,朵兒不怕,第二天仍舊堅持去,曹某也沒辦法了;宦官裴某協助於謙少子於廣逃往民間隱居;指揮同知陳逵感於謙的冤枉,不顧個人生死,親自收斂于謙的遺骸;兵部侍郎吳寧是于謙的部下,為于謙親自選定女婿,後來安葬于謙。這些忠義的舉動都說明公道自在人心,不是殺戮能夠滅絕的!

 

明英宗朱祁鎮殺害於謙是天理不容的一件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的冤殺,和趙構殺害岳飛、朱由檢殺害袁崇煥都同出一轍,被歷史所不容,被正義所不容!

 

于謙死後,歸葬西湖,後人有詩:有賴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南明抗清名將張煌言也說:「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後人以無比崇敬的心情緬懷這位抗擊侵略者,在民族、國家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于謙的公而忘私的大義風格和品格:據浙江人屠隆記載,于謙事前知道石亨等人的密謀,那時候,軍隊都在於謙的掌握之中,于謙只要一聲號令,徐有貞、石亨頓時化為烏有,可是,于謙說「顧念身一舉事,家門可保,而兩宮不全;身死則禍止一身,而兩宮得全。」功則歸人、禍則歸己,大義忘私,于謙不死!

 

成化二年,明憲宗迫於人民的呼喊和朝野的壓力,給於謙平反,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愍。賜祠於其墓曰「旌功」,有司歲時致祭。萬曆中,改謚忠肅。杭州、河南、山西皆世奉祀不絕。

 

祭文稱:

 

「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一時天下人心稍稍平復。

 

天順年間,外寇入侵,英宗一籌莫展,恭順侯吳瑾侍,進曰:「使于謙在,當不令寇至此。」朱祁鎮為之默然。

 

于謙少時作詩: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是之謂也!

 

于謙是我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集大成者,也是我民族光榮傳統的忠實代表,當與天地齊輝、日月同光!他的事迹永遠激勵著後人!

 

下面再交代一下景泰的命運:景泰在景泰八年二月初一,被廢為郕王,還居西內,這時候,有個笑話,因為朱祁鎮複位心切,正月十七宣布複位,可是,他忘了廢掉朱祁鈺,一時間,居然有了倆皇帝,只好在下月下旨廢掉朱祁鈺。朱祁鈺被廢以後不久就死了,死因明史上只說是薨,據另有人考證:是朱祁鎮派太監蔣安用布帛給勒死的,這件事在明朝就很是被大家所堅信,包括明憲宗朱見深,只是為英宗的面子不可能公布罷了。另有一個旁證可以說明問題:

 

景泰的皇后汪氏反對易儲,被景泰廢掉,明英宗本人一向不贊成殉葬,他也是明皇族第一個廢除殉葬制度的皇帝,然而,當景泰死後,英宗不僅不感謝這位當年保護他兒子的弟媳汪氏,反而,下令汪氏殉葬。這件事遭到錢皇后和見深的一致反對,連孫太后也出面干預,這樣,朱祁鎮才放棄。從這件事看,對待汪氏尚且如此,對待景泰那就不難理解了。何況自古以來,為了皇權,弟殺兄、子殺父都比比皆是,這又何足為奇呢?朱祁鈺死後很是凄涼,史稱:謚曰戾。毀所營壽陵,以親王禮葬西山,給武成中衛軍二百戶守護。直到朱見深做了皇帝以後,才給這位實際對明王朝有過大功的叔叔平反,這也是明憲宗一生做的第二件也是最後一件漂亮事(第一件是給於謙平反)。成化十一年,正式下旨:

 

:「朕叔郕王踐阼,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殆將八載。彌留之際,奸臣貪功,妄興讒構,請削帝號。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於法,不幸上賓,未及舉正。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號,其議謚以聞。」此後,追謚:景皇帝,廟號:代宗。

 

石曹之亂

 

 

 

景泰八年,明英宗復辟成功,改元天順元年,君臣合謀殺害了于謙以後,開始論功行賞,石亨得封公爵,受封1500石,其次,太平侯張軏受封1300石,徐有貞、曹吉祥等也皆大歡喜,徐有貞終於如願以償,進入內閣,成為實際的首輔。

 

然而,好景不長,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從合作的密友不久就變成互相亂咬的瘋狗。

 

(1)徐有貞下台。

 

徐有貞原來和石亨的關係不錯,倆人經常互相吹捧,稱兄道弟,為了徐有貞的武功伯的爵位,石亨還給皇帝上書要求重賞徐有貞。但是,石曹是十足的小人得勢,忘乎所以,經常插手內閣和六部的事情,石亨還胡亂保舉,在他的門下受封的高達4000人之多!朱祁鎮開始有些不滿,徐有貞因利乘便,藉機詆毀石曹。石曹之間本來也是不和,可是,一看到徐有貞心懷不軌,就立刻聯合起來準備和徐有貞干一場。

 

明英宗因為越來越討厭石曹,所以,就和徐有貞走動的很勤,徐有貞又是一個很會看皇帝臉色的傢伙,馬上貼了上去。君臣經常聊得很盡興。哪裡想到,螳螂在後,曹吉祥每次在英宗獨對徐有貞的時候,就把身邊的親信太監派去偷聽,以後,當他和英宗獨處之時,他就把其中的一些英宗與徐有貞談的細節不經意的流露給英宗,英宗很奇怪,就問曹吉祥從哪裡得到的,曹吉祥說是從徐學士那裡聽來的。這下子把英宗氣壞了,因為,他和徐有貞談話時,他一再被徐有貞告誡不能說出去,可是,現在,作為被告誡的沒說出去,告誡者反而說了出去,英宗就覺得徐有貞這個人真不是東西,逐漸的疏遠了他。

 

偏巧,石曹的屬下和親友霸佔民田的事情被徐有貞知道,於是慫恿御史楊喧、張鵬上書皇帝彈劾石曹,不料,事前已經被石曹知道,反咬一口說楊喧、張鵬都是已經被殺的景泰寵信之人的後代,是準備給「奸佞」報仇的,徐有貞和他們勾結,一定是別有圖謀。英宗先入為主,特別是聽說這些人準備翻案,大怒,就準備把徐有貞殺掉,可巧,突然暴雨雷電將奉天門給毀了,英宗以為天變示警,因而,貶徐有貞為廣東右參政。石曹得勝。

 

(2)石亨下獄。

 

石曹取得暫時的勝利以後,被沖昏了頭腦,故態萌發,更加變本加厲,毫無顧忌。石亨的親信遍布京師三大營和兵部,他的侄子石彪鎮守大同,公開說這地方要是有重兵把守,誰也難以逾越。石亨經常隨便進入皇宮向皇帝推薦他的私人,英宗有時不同意,石亨就立刻不高興了,幾天也沒有好臉色。後來,英宗說給李賢,李賢藉機和英宗說了實話:「『迎駕』則可,『奪門』豈可示後?天位乃陛下固有,『奪』即非順。且爾時幸而成功,萬一事機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審置陛下何地!」英宗這才醒悟,李賢接著說:「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請陛下複位,安用擾攘為?此輩又安所得邀升賞,招權納賄安自起?老成耆舊依然在職,何至有殺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易》曰『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正謂此也。」英宗一聽,拍著大腿對李賢說:「如果不是先生教導,朕幾乎在鼓中了。」當即下旨不準使用奪門的字眼!以後左順門也不準石亨隨便進入。

 

石亨蒙受英宗的賞賜,蓋的府第相當豪華,英宗有一次看到還以為是親王的王府,左右告訴他是石亨的家時,英宗默默無語。石亨推薦的兵部尚書陳汝言上任不到一年就被參劾下台,英宗氣憤的說:陳汝言做官不及一載,可是貪污的錢財比于謙做十年的還多!石亨失寵的信號一經發出,馬上有人開始揭發石氏的一些醜聞,這時,英宗的親信錦衣衛指揮使逯杲覺得立功的機會到了。逯杲是明朝非常有名的大特務之一,其人膽大心細,手下的腿子也多,他知道英宗對石亨還有點感情,一時動不了他,於是,逯杲就從石亨的侄子石彪下手,石彪其實是石亨的養子(石亨無子,以石彪的兒子石後為繼承人),太過於驕橫,就像林立果一樣,個人崇拜搞得很猖狂,手下管他叫石王,明朝的宗室代王想增加祿米都要請石彪出面請奏,而且,還不能白請,還要把心愛的妓女送給石彪。這些當然逃不過逯杲的耳目,不久便把石彪抓到了北鎮撫司,北鎮撫司是什麼地方?那是沒有罪都能搞出罪的地獄,石彪雖然武將出身,可也頂不住逯杲的手段啊,因此招供說是準備謀反,隨後,英宗就停止了石彪的俸祿,然而,這時英宗還是念著石亨的奪門之功,不忍辦他,但是,逯杲一天天的把證據收集好了,英宗開始相信石亨要謀反,說句實話,石亨雖然十分可惡,而且死有餘辜。但是,要說他謀反那是不可能的。然而,證據太多了,皇帝就暗示石亨上表認錯,可是,石亨愣是對抗,遲遲不上表,最後,寫了一篇還暗含譏諷,氣得英宗把他交給了逯杲,這下好,石亨不到20天就死在了北鎮撫司的監獄裡。隨後,石彪、石後都被處斬。石氏滅門了。

 

(3)曹吉祥下場。

 

兔死狐悲,石亨一死,曹吉祥就開始慌了手腳,他和侄子曹欽暗自商量如何解決,曹欽就表示先殺了英宗再說,叔侄定計。曹欽準備了許多人馬打算在天順五年七月二日動手,為什麼呢?因為,七月二日,兵部尚書馬昂和懷寧伯孫鏜率領大部人馬去陝西征討蒙古,他們這時起事可以趁亂奪取皇帝,曹欽頭一天召集了門客飲酒,他問手下人說我們曹家誰以前當過皇帝啊?門客馮益馬上拍馬屁說:君家魏武就是(指曹操)。曹欽很高興。可是,曹欽的手下馬亮很害怕,他藉機告發了曹欽。

 

懷寧伯孫鏜和恭順伯吳瑾正在朝房等待皇帝的接見(此時為七月一日晚),馬亮一說這件事,把他們嚇壞了,他們本來就是武將不會寫什麼東西,這時又緊張,就在奏本上連連寫道:曹欽反了,曹欽反了。英宗知道以後,先把還在睡夢中的曹吉祥抓了起來,並且命令抓捕曹欽。

 

此時的曹欽得知馬亮逃跑,便明白事情已經暴露了,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的提前起兵,他先去逯杲家裡,把逯杲給殺了,因為逯杲原來是曹家保奏的,然而,逯杲後來經常和曹欽作對,這樣曹欽先殺了他,借口清君側,隨後又殺了都御史寇深,挾持了李賢,這時候,京師的禁軍開始對曹欽發動進攻,曹欽很勇猛,明軍傷亡慘重,懷寧伯孫鏜的兒子都戰死了,恭順伯吳瑾也被曹欽殺了。孫鏜沒辦法,臨時釋放了囚徒做為戰士,工部尚書趙榮親自跨馬殺敵,戰鬥持續一天,曹欽終於寡不敵眾,投井而死。曹吉祥全家被殺,他也被凌遲處死。

 

曹吉祥的叛亂是明朝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宦官作為皇帝的家奴,再怎麼驕橫也不敢公然和皇帝對抗,更別說造反了,像魏忠賢那樣氣焰熏天的都沒有敢於走這一步,而曹家叔侄竟然如此,特別是這時的明朝還是在中期,由此可見,這個明英宗朱祁鎮昏聵的夠可以的了。

 

明代錦衣衛

1.朱元璋時期。

 

最有名的是夏煜、楊憲、高見賢等四人,其中楊憲還做了宰執一類的高官。小校張煥很受朱元璋的親信,晚上出巡也要帶著他,後來,把他派到徐達的軍中監視徐達。朱元璋一次聽幾個南京的老太太說話,她們說:「很多人以為老頭子(朱元璋)比張王好,其實,張王比老頭子強的多(張王就是張士誠)。」朱元璋氣得不得了。以後,錦衣衛的活動就更厲害了。

 

但是,朱元璋自己明白特務只能用一時,所以,後來曾經公開銷毀錦衣衛的刑具,把案子移交給三法司。

 

2.朱棣時期。

 

朱棣比他老子一點也不遜色,他真是中國特務政治的又一位老祖宗了(第一位是孫權),他很早就把徐增壽(徐達的四子)、王寧(駙馬)安排到建文帝的身邊,為他刺探軍情,徐增壽後來因公殉職還被他追封為定國公,從而使徐達一門除了兩位國公,這位定國公的角色很厲害,在勛舊中排名第一,在成國公、英國公之上。建文帝的特務張信還被朱棣給感化投降了,北平的虛實都在朱棣的掌握中了,張信被稱為「恩張」,封為世襲的隆平侯。

 

靖難以後,朱棣又發現了倆個作特務的人才,一個是胡濙,專門負責偵緝國內建文帝的行蹤(國外的由鄭和負責),另一個是紀綱。這個紀綱彷彿中國十五世紀的戴笠,真是狠毒殘忍,他最得意的辦法就是敲詐別人的錢財,等到榨乾以後再殺人滅口,一點痕迹都不留。他殺害了很多的名臣,像著名的才子解縉、諍臣周新、大富豪沈萬三的後裔等。其中解縉被下獄以後,朱棣一次看到監獄的名冊有解縉的名字就問:解縉還活著呢?紀綱立刻把解縉給活活凍死了。紀綱的一大發明就是經常誣陷別人裡通外國,和後來的蕭華差不多。但是,紀綱太狂妄,誰也不放到眼裡,朱棣讓張信負責特務工作,紀綱也不向張信彙報工作,張信就給他打小報告,朱棣也知道紀綱殺人太多,於是就想利用他的腦袋緩和一下氣氛,不久就把紀綱給宰了。群臣都稱頌朱棣英明。

 

朱棣對中國特務政治的最大貢獻就是建立了特務機構--東廠。

 

3.明朝中期。

 

主要就是逯杲和門達。逯杲是在石曹之亂里已經有了介紹。這裡不多說了。門達是逯杲死後繼承遺志的另一位大特務。門達說起來資格比逯杲要老,可是,一時沒爭過他,後來等到逯杲死後,門達又起來了,他的行為基本都是誣陷,不過還好只幹了三年,就被憲宗朱見深給廢了。代之而起的是大太監汪直。這要在雜談(6)裡面介紹,這裡不多說了。只說一個事情,宮中的戲子阿丑演戲給憲宗看,他扮演一個醉鬼橫卧街頭,有人喊宰相來了,醉鬼不起身,又有人喊皇帝來了,醉鬼也不起身,最後,有人喊汪太監來了,嚇得醉鬼狂奔而去。你就想想汪直的力度有多大!

 

4.明朝後期。

 

嘉靖的時候是明朝廠衛最消沉的時期,嘉靖雖然很昏庸,但是,在限制廠衛亂事方面還是很嚴格的。他吸取了明武宗使用劉瑾、錢寧、江彬的教訓。對特務的使用是控制使用,危害稍稍輕了一些。這個時期最有名的就是嘉靖的舊人陸炳。他也很囂張,居然把錦衣衛騎到了東廠的脖子上,這是有東廠以來的唯一一次。明神宗萬曆以後主要是太監當權,錦衣衛的權力得到了一定削弱。

 

救時宰相張居正

 

張居正,生於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卒於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湖北沙市)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隆慶元年(1567年)入閣,六年(1572年)明神宗即位後,出任內閣首輔(相當於丞相)。萬曆十年病逝。

 

明朝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八月,他在《陳六事疏》中,就系統地提出了他的改革主張:省議論,振綱紀,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這時的張居正的報負不在範文正之下。

 

張居正因為穆宗在藩邸的時候,感情就很好,再加上當時和高拱同心協力,以致於短暫的隆慶一朝居然有了死灰復燃的感覺。張居正針對邊防的問題,毅然啟用譚綸、戚繼光、李成梁、王崇古、方逢時等。其中,以戚繼光鎮守薊州,李成梁鎮守遼東,王、方等鎮守宣大。一時內外晏然。特別是,封俺答為順義王,規定每年貢馬一次,並在大同、宣府、山西、延綏、寧夏、甘肅等地選定十餘處開設互市。使得自從世宗嘉靖以來的邊亂問題得到遏止。具體可以看一下《忠順三娘子傳》

 

張居正以所謂的祖宗成憲,進行的吏治整頓也是頗見成效的。京察恢復了以往的尊嚴。

 

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的推行,使他成為自從唐朝楊炎以來又一位中國著名的財稅專家。萬曆六年(1578年),明政府下令清丈天下田畝。凡莊田、民田、職田、盪地、牧地,通行丈量,限三年完成。所丈土地,除皇帝賜田外,一律「辦納糧差」,不準優免。戶部還頒布了統一的《清丈條例》,規定了各級官員的職責及其完成期限。清丈田畝的完成為全面改革賦役制度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此前,賦和役是分開的,賦是對田畝之徵派,役是對人戶之徵派。萬曆九年正式推廣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特點是賦役合併、化繁為簡;差役合併、役歸於地;田賦征銀、官收官解。(上述一條鞭法特點的總結原於《明朝宰相列傳詳解》)

 

中國當代歷史學者評論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時指出:「一條鞭法將一部分戶丁銀攤入地畝徵收,減輕戶丁征派,加重土地負擔,是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在地主制經濟高度發展的明清時期,土地絕大部分在地主手裡,戶丁絕大多數在農民一邊。把戶丁銀轉入土地攤派,也就由農民一邊轉移到了地主方面。當然,這種轉移並沒有改變剝削的實質。它只不過是由對勞動力的直接榨取轉化為對地租的再分配罷了。封建國家加重對土地的征派,豪強地主千方百計地逃避這種征派,正是封建社會後期國家與地主之間瓜分地租再分配的鬥爭。但是,國家放鬆對於勞動力的直接控制,則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方便條件。再加上一般工商者並不佔有土地或很少佔有土地,從而也就擺脫了繁重的征派。一條鞭法推行以後,商業資本向土地投資的現象大大減少,即或有餘資亦不多置田產。一條鞭法關於賦役折銀繳納的規定,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反映,反轉過來又進一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它還正式肯定了白銀在賦役徵收中的法定地位。所有這些,都是有助於資本主義萌芽和社會進步的。」《明朝簡史》通過一條鞭法的有力執行,自嘉靖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太倉積粟,可支十年。

 

但是,張居正這個人雖然精明強幹、奮發有為,但是,當時的輿論對他的個人評價很低。主要是張居正的起家是靠著太監馮保並且通過馮保巴結上了萬曆的生母,明朝皇族口中的著名的九蓮菩薩。而趕走高拱、李春芳等事件,讓大家感覺張居正為政不擇手段。特別是張居正奪情復出以後,親近肖小、大權獨攬,中外為之側目。更增加了大家對所謂的權奸的誤解。張居正顯然不是什麼貪官,但是,張家也不是清廉的典範,收取賄賂的行為也時有發生,這些有的是張居正的默許,有的則是背著張居正進行的。因而,傳到萬曆的耳朵里的時候,張居正簡直就是富可敵國。此外,張居正之所以成為悲劇人物的最大致命的地方在於他忘記了或者說是觸犯了明朝極為森嚴的皇權制度,明朝自開國以來,還沒有哪一個大臣敢於對皇帝公開呵斥。張居正做到了,所以,他也就倒下了。

 

有人把張居正比作王安石,我個人以為張居正是十個王安石也不了的。張居正是明清兩朝難有的救時宰相,他也是幾百年來湖北不世出的政治人物。他對國家、百姓作出的有益的貢獻是明朝皇帝無法抹殺的。

 

張居正的長子自殺,次子充軍,直到崇禎三年才給予平反,十三年復原官,又有何用?

 

張居正的孫子張同敞官到總督,抗清死節於桂林,不愧是祖孫同道。

 

 

 

遼左英魂孫承宗

 

孫承宗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是遼東四帥中唯一具備統帥風格和品格的卓越人物,明朝如果假以事權與承宗,斷不至於江山淪為人手!此文本準備列在明史雜談中,唯覺因而對不住承先生的愛國保民的一腔熱血和滿腹忠誠,特單獨開列。亦作為紀念承先生殉國三百六十五年的一份微薄的祭品!孫承宗,河北高陽人。字稚繩,相貌奇偉、聲若洪鐘。明萬曆三十二年中進士,授給編修,此後,充當日講官,深為天啟所重,呼之為「吾師」。

 

天啟元年,廣寧失守,遼左危急,承宗慨然任事,以本兵兼東閣大學士參與遼東軍務,他上書稱:「邇年兵多不練,餉多不核。以將用兵,而以文官招練;以將臨陣,而以文官指發;以武略備邊,而日增置文官於幕;以邊任經、撫,而日問戰守於朝;此極弊也。今天下當重將權,擇一沉雄有氣略者,授之節鉞,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見沾沾陵其上。邊疆小勝小敗,皆不足問,要使守關無闌入,而徐為恢復計。」力主固守關外,反對無原則的退守關內。成為主戰派的中堅。而這一書稿也是遼左徐圖恢復的唯一正確的戰略要點和重要的軍政文獻!

 

天啟二年八月,承宗勇赴國難,自請督師,他說:「與其以天下之大付於不可信之人,何如將天下之大付於不可信之我!」慷慨壯烈,皇帝壯之,詔給關防敕書,以原官督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便宜行事。

 

孫承宗下車伊始,立刻整頓防務,他大膽推薦、起用了袁崇煥,使得一代名將脫穎而出!袁崇煥以寧遠城「內拱岩關、南臨大海,居表裡之間,屹為形勝」堅持堅守寧遠,承宗大為讚賞,遂確定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線的構築的深遠的戰略意圖。

 

承宗以一築城、二駐防、三屯田的計略,使關外防務大為起色,史稱:「自承宗出鎮、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也。」天啟五年,寧錦防線正式形成,明朝正式倚靠這條防線繼續與滿清對抗,而寧遠一城,連挫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銳氣,終清太宗之死,滿清也未能逾越此處而入關。

 

魏忠賢居中用事以後,承宗挺然獨立,從不同流,魏忠賢先後派遣親信劉朝等以犒軍等名義行賄、拉攏承宗,均為承宗所峻拒!天啟四年,承宗準備接著給天啟祝壽的機會,入朝彈劾魏忠賢,無奈,事前被魏忠賢得知,以皇帝的旨意禁止承宗入覲,承宗長嘆作罷。

 

天啟五年,魏忠賢借口「馬世龍事件」唆使御史參劾承宗,天啟下旨命承宗榮歸故里,並且派專人護送,自此,承宗暫時離開關寧,前後四年。

 

孫承宗督師山海關的四年來,一共修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建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進營八,造甲胄、弓箭、炮石等器械數百萬,開疆四百里、屯田五千頃、歲入十五萬石。明朝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遼左的形勢稍稍開始出現起色,而明廷也正是憑藉承宗造就的這些後備得以與清軍繼續周旋十七年之久!

 

孫承宗的二次復出也是臨危授命。其時在崇禎二年,糊塗蛋朱由檢誤中皇太極的反間計,逮捕袁督師,祖大壽等願以封爵和家族性命擔保崇煥無事而不可得,遂決意率兵逃逸,崇禎大驚,以為祖大壽叛變,孫承宗上書稱:「:「大壽危疑已甚,又不肯受滿桂節制,因訛言激眾東奔,非部下盡欲叛也。當大開生路,曲收眾心。遼將多馬世龍舊部曲,臣謹用便宜,遣世龍馳諭,其將士必解甲歸,大壽不足慮也。」崇禎這才稍微安定,此後,崇煥修書一封交與祖大壽,大壽感於崇煥的知遇之恩,才沒有進一步的採取行動,再有,承宗力保大壽無他,「密札諭大壽急上章自列,且立功贖督師罪,而己當代為剖白。大壽諾之,具列東奔之故,悉如將士言。帝優詔報之,」然而,邊庭不能空懸主帥,廷議復用承宗為督師,承宗不計前嫌,再度前往關寧。

 

邊將聞聽承宗至,皆歡呼雀躍,祖大壽知承宗督師,立刻率本部人馬去麾下聽命。遼左危局乃得以粗安,人心始定。此皆承宗之力!承宗到達山海關的時候,山海關因為遵化等四城被清軍佔領,山海關進入京師的道路已經被堵死,滿清但是看見山海關已經無險可守,計劃從山海關的後面攻佔,如果這時清軍得手的話,明清的歷史可能就此時便改寫。承宗聞報,火速督造一牆,可以設置數十門大炮,平射來犯之敵。接著,承宗花錢募集死士快速回報崇禎山海關的情形,至此,糊塗蛋朱由檢才知道山海關還在明朝的手裡。接著,承宗號召大家上下一心,用民族大義進行說服,一時群情激憤,山海關得以保存。山海關的保存使得明朝因而苟延殘喘的十多年,承宗功在社稷!

 

 

崇禎三年五月九日,明軍在孫承宗的統一指揮下,祖大壽、馬世龍等諸將士奮勇殺敵,大敗清軍二大貝勒阿敏,阿敏本人於十二日,棄守灤州,六月三日之前,永平、遵化、遷安、灤州四城都被明軍克複,這就是繼「寧錦大捷」之後的著名的「遵永大捷」。

 

戰後,孫承宗向崇禎建議薊遼備守的重要性,並且積極修復大凌河一帶,此舉本來是防衛遼左進取廣寧的一個極好的策略,沒料到卻遭到兵部和閣臣的反對。大凌河防線受到朝廷的阻撓因此延緩建設,清軍就抓住這個機會,立刻派兵前來,承宗也趕赴錦州,派宋偉、吳襄兩將救援祖大壽,然而,宋吳兩將不和,在長山坡遭遇清軍,潰敗。大凌河堅守一段以後,被祖大壽主動獻出。祖大壽首次降清。

 

承宗自請處分,其實,勝敗是兵家常事,清軍攻佔大凌河以後,也沒有對錦州構成實質性威脅,但是,糊塗蛋朱由檢竟然苛責於人,悍然罷免了孫承宗,並且,還因此把以前的功勛一併追奪,可謂忘恩負義!在這一點上,他連天啟都不如,甚至連魏忠賢都不如(魏忠賢終於沒有殺袁崇煥、孫承宗)!此外,承宗被奪官閑住,並奪寧遠世廕。然而,承宗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罷官後,複列上邊計十六事,崇禎這個混蛋連看也不看。承宗家居七年,清軍入塞以後,遼左危急,中外屢請召用,崇禎不聽。

 

公元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清軍四次入塞,進逼高陽,承宗聚集親友故舊和鄉人,武裝抗清,高陽城城牆低矮,怎麼能夠經得起滿清的虎狼之師,城破前,承宗要周圍人都逃走,他一人堅守,並且說了以下這段今天仍然聽來使人熱血沸騰、感動天地的話語:「吾深受國恩、有死而已!余非所問!」一共13個字,直以泣鬼神!全家寧願和承宗共進退。終於城破,承宗舉家殉國!千古英雄,孰烈於斯?史料記載:承宗子舉人鉁,尚寶丞鑰,官生鈰,生員鋡、鎬,從子煉,及孫之沆、之滂、之澋、之潔、之氵憲,從孫之澈、之氵美、之泳、之澤、之渙、之瀚,皆戰死。滿門忠烈,萬古流芳!

 

可恨的是,承宗盡節以後,崇禎、楊嗣昌等人只不過「但復故官,予祭葬而已。」連謚號都沒有,直到南明弘光的時候,才謚:文忠。

 

後人寫道:「承宗以宰相再視師,皆粗有成效矣,奄豎斗筲,後先齮扼,卒屏諸田野,至闔門膏斧釒質,而恤典不加。國是如此,求無危,安可得也。」誠哉斯言!

 

明史的作者儘管百般的逢迎滿清的統治者,但是,於孫承宗做傳的時候,也不得不承認:「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論紛呶,亟行翦除。蓋天眷有德,氣運將更,有莫之為而為者夫。」

 

崇禎自毀長城,最終遺臭萬年;而承先生以忠烈之名塞於天地之間,亘古猶存!

 

朱元璋、朱棣父子之殘暴

 

朱元璋、朱棣父子被明朝後代的皇帝稱作「二祖」,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廟號,而且,還因為他們之於明朝的近三百年的統治基礎起了奠基人的作用。父子二人不但行事作風幾乎雷同,連殘暴、陰暗都是如出一轍,可謂虎父無犬子了。明朝初年,部分百姓因為逃避過重的賦稅,隱匿為僧,朱元璋得知以後,便命令有司把這些人抓來,活埋在土中,只露出腦袋,劊子手使用利斧,一下砍來,頓時,十幾個人頭一起逆風飛揚起來,蔚為壯觀,被朱重八稱作:剷頭會。

 

古代以凌遲為大刑的極限,朱重八不以為足,還發明了另外兩個駭人聽聞的酷刑--抽腸和刷洗。抽腸是用鐵鉤子深入人的體內,把腸子鉤出來,然後,再在腸子的一段繫上一塊大石頭,一鬆手,人就會立死,而且,極其痛苦。張士誠手下的著名文人、施耐庵的親密戰友黃敬太、蔡彥文、葉德新就是這樣被害的。刷洗不是洗澡的意思,而是把人綁在鐵床上,猛澆開水若干次,等到人的皮肉完全潰爛時,再用鐵刷子狂刷,直至人被刷死為止。

 

朱重八早年發明了剝皮實草的辦法藉以懲處貪污,不過,在兒子朱棣眼中這實在也是對付一切亂臣賊子的好辦法,他一進南京,就用這個對付了御史大夫景清、胡閏,其中,在殺害胡閏過程中,朱棣比他爹朱重八還要聰明,居然知道使用一種「灰蠡水」,儼然是探索未知了。朱棣在殘酷殺害建文遺臣時,發明了中國從古自今最為酷烈的「瓜蔓抄」和「屠十族」。

 

朱棣殺害方孝孺採用的就是十族滅殺,把勸降不成的朱元璋功臣德慶侯廖永忠的後代廖鏞兄弟也算作一族(廖是方孝孺的學生),加以殺害。而且,一律採用凌遲,每殺一人都讓方孝孺親眼目睹,方孝孺是最後被殺的,死前,已經用利刃把嘴豁開,牙齒用鐵鎚敲碎,比起殺害張志新的辦法決絕多了。

 

而殺景清、胡閏則採用「瓜蔓抄」,這種辦法比之屠殺十族範圍還要廣大,比如景清和山東的劉固通信,於是劉固一家九族被滅。劉固兄弟遇害之時,也是憤怒到了極點,居然奪過屠刀,連殺劊子手十餘人。最後才壯烈而死。根據《明朝小史》卷四的記載:文皇既抄沒一族,男女二百一十七人,所居之地,一路無人煙。雨夜聞哀號聲,時見光怪。大特務胡濙都看不過眼去了,回來向朱棣報告,朱棣沉默無一語,這個獨夫民賊至死也沒有覺悟。

 

朱棣的另一大發明是他的老爹朱重八以及他的孝子賢孫們無論如何都比不了的,就是專制魔王乾隆看後都是嘆為觀止。黃子澄、齊泰被殺以後,他們的姐妹妻女都被關進教坊司供人蹂躪。《奉天刑賞錄》之《教坊錄》中記載:「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鄧誠等於右順門裡口奏,有奸惡齊泰的姐並兩個外甥媳婦,又有黃子澄妹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條漢子守著,年小的都懷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龜子,又有一個三歲的女兒。奉欽(旨):『小的長到大,便是搖錢樹兒。』」這些無辜的家屬,在被蹂躪之後呢?也是這部書裡面記載:「本司鄧誠等於奉天門題奏:有毛大芳妻張氏六十歲,病故。奉旨:『著錦衣衛吩咐上元縣抬出門去著狗吃了,欽此。』」如果翻翻《南京大屠殺實錄》,日寇的血腥也不過如此,而且,在倭寇來說是對付敵人,而號稱「蓋世英主」的朱棣早在幾百年之前,就已經為所有殘忍好殺的劊子手們提供了樣板。當然,這也要歸功於他的爹爹朱重八的教育和栽培。

 

魯迅說:中外的殺人者居然昂起頭來,不知各個臉上有著血污。

 

朱元璋屠戮功臣始末

 

 

 

朱元璋的所謂洪武功臣的下場無外乎三種,第一是獲罪被殺;第二是無罪賜死;第三是僥倖逃脫。而第三種在洪武一朝為數極少,僅僅限於湯和、鄧愈、郭英、沐英、耿炳文等幾人而已。其中,鄧愈早死,兒子還是沒有逃過,沐英遠鎮雲南,郭英則因寧妃的緣故,耿炳文雖則逃過暫時,可是,永樂時終難免橫死。所以,包里歸堆,也只有湯和一個人罷了。

 

朱元璋若是以功業和規模來論,在宋太祖之上,他之後的兩位號稱是一時的雄才大略的人物康熙和毛澤東對朱元璋的評價都不低,康熙本人儘管有借朱元璋緩和民族矛盾的政治意圖,但是,如果不是敬佩有加的話,也沒有必要對這位勝國太祖說出「治隆唐宋」一類標語口號式的評語,而毛澤東一向目無餘子,唯獨對朱元璋情有獨衷,想來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盲目崇拜。

 

朱元璋出身草莽,當於亂世,適時,群雄並起,情形並不下隋末,朱元璋沒有門蔭可依,也沒有背景可靠,空以徒手奪取天下,所以,他後來以此自驕並非虛誇。朱元璋親手創立的一些重要的制度以致於影響到近現代,長達五六百年之久,不能不說其人的能力出類拔萃。朱元璋在歷代開國帝王中也是以勵精圖治著稱的,他精於政治、目光深邃,在治理國家方面力矯元朝之失,贏得斯民小康的局面,在他執政的三十一年中,百姓得以粗安,誠屬難得。然而,很多史家並不以此來買朱元璋的帳,朱元璋雖敬業勞著,可是,獲得的評價實在是低的很,至少和他的個人努力不成正比。即使在毛澤東時代,上層一再拔高朱元璋,但是,仍然可以聽到許多來自不同層面的對這位明太祖的冷嘲熱諷,毛澤東死後,大罵朱元璋的作品接連上市,時至今日,朱元璋在人們心目中依舊是面目可憎。為什麼呢?除了臭名昭著的八股等封建桎梏以外,就是他晚年的肆意屠殺功臣留給後世的陰影,所以,研究一下洪武功臣的下場對於整體了解朱元璋的為人行政也是一個很好的輔助。

 

眾所周知,朱元璋為了鞏固一姓之天下,興起了兩次大規模的政治屠殺,也就是著名的胡藍黨獄,經過這兩次集中殺戮之後,活躍在十四世紀中國政壇長達三十年的淮西政治集團土崩瓦解、不復存在。然而,這兩次屠殺也只不過是朱元璋殺戮功臣的龐大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章節,並非全部,其實,如果細細讀來,朱元璋早在洪武七年就開始有計劃的清洗功臣了,只是因為那時候數量較少、手段比較隱蔽、方法比較柔和,所以,並不引人矚目。

 

洪武十年之前,朱元璋前後一共殺害了兩名功臣,如果把死因不明的劉伯溫算上,則有三個。他們是:淮安侯華雲龍、德慶侯廖永忠。他們兩個人的罪名都是違制。華雲龍是因為「據元相脫脫第宅,僭用故元宮中物」得罪,《明史》上沒有說明華雲龍的死因,只是含糊的說他「未至京,道卒」,但是,也語焉不詳的道出了一點細節--「召(華雲龍)還,命何文輝往代。」,何文輝是何許人也呢?只要看一下他的在明史的本傳就知道了,這是一個和李文忠等人齊名的軍事特務,是朱元璋的義子,長年負責代替朱元璋監臨統軍諸將的類似於後來的錦衣衛頭子似的人物,以他這樣的身份被派到北平顯然是特別具有深意的。據談遷考證,華雲龍是被賜死的,死的也還算是體面,因為隨後朱元璋讓他的兒子華中接替了侯爵,功臣沒有除爵,應該是洪武朝的「善終」。

 

德慶侯廖永忠是兄弟共同輔佐朱元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廖永忠為朱元璋辦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奉命鑿沉小明王韓林兒的坐船,給朱元璋解除了後顧之憂,然而,朱元璋為了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居然沒有封給廖永忠上賞,當然,理由還是老一套,就是親近儒生、窺測朕意等。曾幾何時,廖永忠幾乎殺身於鄱陽湖,朱元璋手書:「功超群將,智邁雄師」賜給廖永忠,而後平蜀,以永忠軍功最高,呼之為「傅一廖二」(意為傅友德第一、廖永忠第二),洪武八年,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五年之後,兒子廖權才被允許襲爵,而廖永忠的孫子廖鏞兄弟是方孝孺的弟子,後來奉命勸降方孝孺,不果被殺(理由居然是給方孝孺收屍)。

 

朱元璋本人出身微寒,深知民間疾苦,所以,比較痛恨官吏違反的事情,他執政期間處分貪污、挪用、空印、盜餉等罪行最重,不惜以駭人聽聞的剝皮實草置之。因而,即使功臣如傅友德、周德興等人以功亂法也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朱元璋自己的駙馬因為亂法而被處死,因此,其他人更加不在話下。可是,唯獨像所謂的僭越龍鳳這一類的事情最為模糊,類似於莫須有,比如後來明成祖嫉恨耿炳文,就指使陳瑛以這樣的罪名揭發耿炳文,以致於炳文自殺,可見,這種罪名其實完全可以說是欲加之罪,和朱亮祖等人的罪過有本質的區別。不過,聯繫到華雲龍賜死當年朱元璋頒發的《資世通訓》中警告臣僚,「勿欺、勿蔽」的話語時也就不難理解廖永忠和華雲龍的取死之道了。

 

劉伯溫的死是比較離奇的,劉伯溫和楊憲都是淮西集團的眼中釘,所以,劉伯溫雖以大功,止封伯爵,而且,在洪武初年就致仕還鄉了。按照朱元璋和劉伯溫的次子劉璟的對話,劉伯溫是死在胡惟庸的手中,但是,洪武八年,劉伯溫死的時候,胡惟庸正是寵信正隆、如日中天,劉伯溫之入京的原因按照明史的說法是胡惟庸離間朱元璋造成的,但是,明史作者同時比較晦澀的指出:「帝雖不罪基(劉伯溫),然頗為所動,遂奪基祿。基懼入謝,乃留京,不敢歸。」劉伯溫活著的時候就被奪取爵位,處分顯然相當嚴重,劉伯溫佐命朱元璋,屢出奇謀,朱元璋當然不能不考慮他的存在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的比例。而劉伯溫能夠受之胡惟庸推薦的醫生之葯而不疑,自然是醫生來的有背景。這點,劉伯溫自己有過預見:「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所以,劉伯溫的後人見到朱元璋從來只提胡惟庸的毛病,一語不及朱元璋,聯繫到後來的徐達、李文忠的死因之蹊蹺,得證劉伯溫之死也應該不是胡惟庸這一層面人物能夠下手解決的了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一直以元朝的弊政作為提醒自己的名言,他多次表態說:「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明太祖實錄》卷五九)從朱元璋稱吳王時期,李善長、徐達就是中書省的右左丞相,但是,到了開國後的洪武四年,朱元璋讓李善長致仕,徐達雖然還一直兼任著中書省的丞相,但是,徐長年領兵在外,並不參與朝政,這時,朱元璋的親信是汪廣洋、楊憲這幾個人,隨後,楊憲被淮西集團構陷遭殺頭,汪廣洋成為朱元璋的實際辦事的丞相,朱元璋把他比作張良一流的人物。此時,胡惟庸進入了宰執的行列。

 

胡惟庸是在朱元璋起兵後的第三年投靠的朱元璋,他是安徽定遠人,是淮西集團核心的籍貫,李善長也是定遠人,沐英也是定遠人,當時有人寫詩比喻淮西集團是: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胡惟庸在朱元璋手下混了十二年也才做到縣主簿,但是,後來由於李善長的援引,很快被提拔到了中書省參知政事,而後又代替汪廣洋出任中書省左丞,楊憲死後,胡惟庸逐步得寵,朱元璋問策於劉伯溫關於宰相的人選時已經把胡惟庸列在其中,這還是洪武三年之前的事情,可見,胡惟庸當時在朱元璋的眼中的地位了。

 

但是,包括胡惟庸、李善長在內都不明白朱元璋的本意,朱元璋其實早就不想設置宰相了,他之所以讓李善長罷相,貶逐汪廣洋,並不是為了給胡惟庸騰出空間,而是給自己兼任宰相製造口實,這點只有聰明的汪廣洋讀懂了,所以,朱元璋讓他回來做右丞相以鉗制胡惟庸的時候,汪廣洋只是喝酒,不問政務,聯繫到汪廣洋之前的「屢獻忠謀」,幾乎很難令人理解,而實際上,汪廣洋看透了朱元璋的本意,也正為此,朱元璋後來才下決心整死汪廣洋。

 

胡惟庸之所以被提拔重用,並不完全是李善長的功勞,朱元璋在用人行政上從來都是不肯假手與人的,何況像宰相這樣重要的位置,朱元璋雖然依靠淮西集團起家,但是,一旦大功告成,這個羽翼豐滿的政治軍事集團就成為朱元璋在背的芒刺,必欲除之而後快。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文臣的頭子,經年經營地盤,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政治勢力,所以,朱元璋雖然口頭上說善長「功甚大,宜進封大國。」而暗中則指使汪廣洋、陳寧彈劾李善長,敗壞李善長的政治聲譽。胡惟庸不過是朱元璋原來帳下的一個文書,朱元璋正是看中了胡惟庸並無黨羽而且又是李善長陣營的力量,才決定把胡惟庸抬起來以制約善長的,然而,他沒有想到胡惟庸居然不能體會皇帝的本意不過是想把宰相變成高級秘書、幫辦的宏偉戰略意圖,反而加緊和李善長搞好個人關係,這讓朱元璋不能不緊張,不能不惱火,不能不重視了。史稱胡惟庸「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名馬、玩好,不可勝數。」胡惟庸的所作所為和朱元璋的骨子裡的的指導思想「至尊之位,操可致之權,賞罰予奪,得以自專」已經完全南轅北轍了,皇帝不殺他已經不行了,有點時不我待的感覺。

 

朱元璋的步驟很緊湊,先是殺了他一直覺得不對勁的汪廣洋,然後讓塗節上表告變,說是胡惟庸聯絡陳寧等人準備造反,就此殺掉了一大批功臣宿舊,包括依附胡惟庸的官員和六部官屬。大小官員被處死者多至一萬五千餘人,而後在洪武十九年窮治胡黨,竟然編造出了胡惟庸通倭的證據,就此又殺了唐勝宗、陸仲亨、費聚、趙庸,最後連李善長也成了胡黨最後的黨徒。其中,吉安侯陸仲亨十七歲開始追隨朱元璋起義,朱元璋說他是「此我初起時腹心股肱也」,而後在所謂的謀反審訊過程中,朱元璋明明知道陸仲亨並不是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大逆不道,仍然自己編造了一個借口說:「朕每怪其居貴位有憂色」這簡直就是莫須有的罪名了。平涼侯費聚連兒子費超的命都給朱元璋賠進去了,反過頭來還要被朱元璋說是胡黨,朱元璋說費聚是「聚曩使姑蘇不稱旨,朕嘗詈責,遂欲反耶!」陳年的老帳都翻了出來,可見,費聚不死都不行。這點就是《明史》作者都看不過眼去。

 

在胡惟庸死後,朱元璋毅然廢除了丞相制度,暴露出他蓄謀已久的真實想法。

 

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雖然和胡惟庸有姻親的關係,但是,並沒有把李善長牽連進來,只是貶斥了李存義而已,但是,李善長不知是什麼緣故居然沒有謝恩,這讓朱元璋老大的不快活,聯繫到洪武初年李善長的種種驕橫的做法,朱元璋準備對李善長動手了。對付李善長這樣的功臣第一,自然不能向對付胡惟庸那樣簡單,偏偏李善長因為建造府邸的緣故向湯和借了三百人使用,讓湯和給告發了,善長又給丁斌求情,這讓朱元璋抓住了把柄,用嚴酷的刑訊逼供丁斌,得出了李存義奉了胡惟庸的口信請李善長加入謀反同盟的所謂的證據,還有李善長不舉報胡惟庸交通倭寇的旁證,總之,一個家奴居然把主人在密室內說的話都舉到了御前。朱元璋這樣才從容的下命令說:善長元勛國戚,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然而,還是不殺善長,直到有司說星變,需要殺大臣消災,於是,善長為了朱元璋做了最後一次貢獻,全家七十多口人同時被殺,李善長時年已經是七十七歲的人了,賜死給予全屍,算是朱元璋對這位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的「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勛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拜官,人臣之分極矣」的多次稱之為「賽蕭何」的最大的功臣的酬勞。

 

李善長冤死之後,郎中王國用上表抗言,以朱元璋的暴烈的性格也竟然是理屈詞窮,無言以對。

 

胡惟庸一案標誌著淮西集團文官勢力的基本剷除殆盡。下面的目標就是武將勢力了。

 

 

 

 

明初武將的首領是徐達、常遇春,洪武三年之後,經常統兵在外,剿滅北元勢力的也就是徐達、李文忠、鄧愈、湯和、馮勝等人,洪武十八年,徐達、李文忠死後,克靖沙漠的基本就是馮勝、傅友德、藍玉三人了。其中,藍玉成為明太祖朱元璋晚年的軍事上的主要助手,朱元璋把他比作衛青,可見,信任之專,寵遇之隆。然而,也就是因為這個開平王常遇春的內弟、淮西集團軍事首領,在朱元璋臨死前的幾年中,竟然掀起了一起比之胡惟庸一案更大的政治謀殺案。原因自然是比較複雜的。

 

藍玉本人,史稱:「饒勇略,有大將才。中山、開平既沒,數總大軍,多立功。」特別是在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大敗元軍於捕魚兒海,「殺太尉蠻子等,降其眾。元主與太子天保奴數十騎遁去。玉以精騎追之,不及。獲其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餘人。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並寶璽、符敕金牌、金銀印諸物,馬駝牛羊十五萬餘。焚其甲仗蓄積無算。奏捷京師,」這是明朝建國之後對北元取得具有決定意義的關鍵一戰,至此,北元一蹶不振,不敢再與明朝正面相較於北方。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元降將月魯帖木兒在建昌起兵反。藍玉領兵平亂,擒月魯帖木兒父子,送京師處斬,進封太子太傅。藍玉早年追隨沐英、傅友德、馮勝等人或定雲南、或平蜀中、或征沙漠,軍功顯赫無比,朱元璋以大將軍馮勝獲罪在軍中任藍玉為大將軍,恩比徐達、常遇春。但是,藍玉本人是一個赳赳武夫,對待朱元璋的寵信顯然估計不足,以為可以就此子孫萬代了,所以,經常暴露出功臣素有的驕縱來,「黜陟將校,進止自專」,平北歸來,就有人告發藍玉逼奸元妃,又闖喜峰口,藍玉以軍功最大,封為太傅,本人居然說:難道我不配做太師嗎?藍玉的乾兒子實在太多,這和元末的起義軍的傳統有關,朱元璋的乾兒子據說就有數十人之多,關鍵是藍玉的這些義子平素狗仗人勢,四處惹是生非,御史告發他們,藍玉一怒之下把御史給趕跑了。朱元璋曾經在頒發給藍玉的鐵券中寫進了藍玉的不法之事,在於警告藍玉安守人臣之分,但是,藍玉並沒有重視起來,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死,皇長孫朱允炆孱弱,朱元璋開始對功臣的存在倍感不爽起來,而這時候,一貫干犯法度的藍玉成為首當其衝的靶子。

 

早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一案初起時,朱元璋就開始有計劃的誅殺武將了,只是還沒有大規模的鋪開而已,洪武二十三年先後殺了陸仲亨、費聚等人之後,朱元璋的態度已經相當明顯,特別是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借故兒子不法殺害老朋友江夏侯周德興一事在功臣中引起很大的波瀾,在朱元璋的老鄉和朋友中,幼年和朱元璋關係最好的就是周德興和湯和,周德興年長,朱元璋呼之為兄,洪武十四年五溪蠻亂,朱元璋不顧周德興年高,仍然請周德興出面,還給周德興戴了一頂高帽子,說德興是馬援和趙充國,後來,福建有事,朱元璋又找到周德興,說的更加懇切,「福建功未竟,卿雖老,尚勉為朕行」,結果,周德興仍然不免賜死的下場,即使是這樣,藍玉也沒有感覺到朱元璋的屠刀正在逼進自己。當然,朱元璋並不會因為藍玉的渾然不覺而放棄屠殺。相反,則加快了屠殺的步伐。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使蔣瓛受命告發藍玉藍玉在私第蓄養家奴披甲,將有變。又拘審元將納哈出之子察罕,追訊蒙古降將與藍玉來往事。朱元璋以謀反罪將藍玉處以磔刑,牽連到十三侯、二伯,前後誅殺二萬餘人,軍中為之一空。和胡惟庸一案同樣編造了里通外寇的所謂證據,而編造的手法比之胡惟庸一案更差,在明末谷應泰所著的《明史紀事本末》中就公開懷疑藍玉的謀反的真實性,谷應泰指出藍玉之死是由於朱元璋「遂疑尾大之圖」屬於「傅會難明之事」,最為朱元璋隱諱的《明史》作者也不相信藍玉的謀反,仍把藍玉歸入本傳系列,而沒有像胡惟庸那樣列入奸臣傳中。

 

藍玉死後不久,定遠侯王弼就對傅友德說:帝晚歲峻誅殺,我輩幾無噍類矣。結果,談話被朱元璋偵知,王弼賜死。王弼人稱「雙刀王」,驍勇善戰、萬夫莫當,連常遇春都對他敬禮有加,女兒嫁給朱元璋的兒子楚王,以親家的身份猶不能免於一死。王弼死後,朱元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的把最後的兩員功勛赫赫的名將馮勝和傅友德也給殺了。傅友德其人能征慣戰、為諸將之冠,曾經三易其主(劉福通、明玉珍、陳友諒),最後選擇跟定朱元璋,史稱傅友德「喑啞跳蕩,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將,每戰必先士卒。雖被創,戰益力。」先後從徐達、馮勝等人平定雲南、四川,功勛卓著。兒子尚公主,女兒做了皇帝的孫子媳婦,闔門貴重,然而,傅友德做夢也沒有想到藍玉死後不久,他就被架到了肉案之上,成為朱元璋殺戮的對象。傅友德之死在明朝內部也被視作是冤假錯案,後來,在明孝宗的時候,身為親王的晉王親自給皇帝上書要求給傅友德平反,但是,沒有獲准,直到南明弘光時才給予平反,而這時明朝已經接近滅亡了。

 

馮勝和他的兄長馮國用一起跟隨朱元璋起兵,是有名的宿將,「詔列勛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僅次於徐達、常遇春。後來因為在征討北元的過程中獲罪歸第,朱元璋大殺功臣時,馮勝不自安,來南京見朱元璋,朱元璋安慰他,哪知道,轉過頭來竟然也賜死。明初開國六位公爵,徐達、常遇春(實際是他兒子常茂)、鄧愈、馮勝、李文忠、李善長,如果徐達坐實被暗殺的話,那麼,這六個人除了鄧愈早死之外,可以說無一善終。而馮勝之死最為蹊蹺,連《明史》那樣回護朱元璋的都不得不說「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以細故失帝意」,這樣看來,馮勝既不是陷於胡藍黨獄,也不是其他的驕橫不法,實在是朱元璋找茬殺人罷了。所以,談遷在談及馮勝之死時不無惋惜的說:「去傅友德之死才兩月,開邊之猛將盡矣」馮勝和傅友德一樣直到南明時期才給予昭雪。其時已經幾百年過去了。

 

此外,我們再來看看號稱是「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的中山王徐達的下場,徐達是被朱元璋難得在稱帝之後仍然呼之為兄的功臣,徐達本人一直非常謹慎,胡惟庸想和他攀附,徐達都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朱元璋對他賞賜最厚,徐達三個女兒,長女為朱棣的皇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長子輝祖封魏國公、襲爵,幼子增壽因為給朱棣通風報信死於建文帝之手被追封定國公,一門二公,有明一代也就徐達一家。徐達死於洪武十八年,有一種一直以來流行的說法是徐達患病不能吃蒸物,朱元璋知道以後故意賜給徐達吃蒸鵝,結果,疽發身死。雖然,這個說法不見諸於正史,但是,歷來的明史專家對此都不敢輕易否定,包括吳晗在被暗示的情況下修改了自己的著作《朱元璋傳》之後的再版中仍然沒有放棄這個說法。

 

如果我們來看看劉伯溫和李文忠、朱文正的死因就可以知道為什麼史家一直不肯放棄這個說法的原因了,劉伯溫之死我已經提到過,明太祖、明成祖兩代對劉伯溫的事情一直心存愧疚本身就說明劉伯溫死因不是正常的,而且,皇帝本身也是知道的。劉伯溫的伯爵是及身而止的,不世襲,但是,朱元璋卻大發慈悲,讓劉伯溫子孫世襲,明成祖朱棣被劉伯溫的次子劉璟指著鼻子罵作:「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可是,當有司準備籍沒劉璟全家時,明成祖卻不允許,這在發明瓜蔓抄的朱棣真是不可思議,更是不可思議的是一生都效法朱棣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居然把劉伯溫的位置抬高到徐達同列,封為太師。

 

李文忠是朱元璋頂頂親信的人了,不僅是外甥還是義子,數總兵權、多領征伐,國初封為曹國公,死後追封郡王、配享太廟。李文忠其人「恂恂若儒者」,親近讀書人,曾經多次勸阻朱元璋「少誅戮,又諫帝征日本,及言宦者過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義」惹得朱元璋不高興,洪武十六年,李文忠患病,朱元璋讓淮安侯華中護理醫藥(華雲龍的兒子),結果,才幾個月的功夫李文忠病死了。朱元璋大怒「諸醫並妻子皆斬」,淮安侯華中也被責罰,繼而殺掉。歷來史家就指出朱元璋之殺華中是殺人滅口,《明史·李文忠傳》中說,「帝疑中毒之,貶中爵,放其家屬於建昌衛」,試想一下,華中位在李文忠之下,年輩也在李文忠之下,從來沒有恩怨糾纏,何以要毒死李文忠呢?這裡面至少披露出一點就是李文忠不是正常死亡。只不過沒有交待殺害李文忠的兇手是華中還是朱元璋,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所以,吳晗在著作中稱李文忠死於朱元璋之手,並非虛妄。而侄子朱文正,明史沒有明言他的死因,但是,從記載來看也非善終,所以,史家一般都取文正死於鞭刑,類同朱亮祖。

 

功臣中唯一得以保全首領的就是湯和,湯和為人直爽,但是,並不愚笨,他自認功勞遠在鄧愈之上,但是,酬庸卻在鄧愈之下,所以,借著喝酒的時候,向朱元璋發牢騷,自謂「左顧則左,右顧則右」,後來發覺朱元璋不願同功臣始終,所以,立刻斂容謝罪,態度一直非常恭順,特別是徐達、李文忠死後,湯和自解兵權,再加上揭發李善長立功,所以,死後封為郡王,享受李文忠一樣的待遇。不過,以湯和的謹守如果不是在洪武二十八年這個關鍵的年份上死掉,恐怕也不見得一定能死於枕上。這點從湯和的後裔自湯和死後居然四十年不得襲爵的結果就能看出來了。湯和的爵位直到孝宗時才錄以世襲指揮使,嘉靖十一年也才奉還侯爵。武將中還有一人也是比較幸運的,那就是沐英,不過,都是因為西南軍務緊要,離不開親信,所以,朱元璋才放手讓沐英世領雲南,為明朝之屏藩。

 

再有,明史中記載宋濂的死因是病故,因為得力於馬皇后的擔保,而談遷在《國榷》中則記為自殺(《國榷》卷七)。清代學者趙翼說朱元璋:「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可謂定評。司馬溫公在《資治通鑒》中關於楊堅的評論基本取自《隋書》,因為他看不慣楊堅對待功臣的做法,假如溫公活到明代之後再來修史,豈不是要給朱元璋的所作所為氣死了。


推薦閱讀:

明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嗎?
清朝與大明水火不容,清修的《明史》可信嗎?
明史-3-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
明史演義
匪夷所思的明史,袁崇煥是英雄還是狗熊

TAG:雜談 | 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