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與傳統文化現代化

「人間佛教」與傳統文化現代化

楊海文 《 中華讀書報 》( 2013年03月20日   15 版)

    「人間佛教」直面重死重鬼、重智輕悲兩大積習,既契佛陀之理,又契時代之機,在「人成佛即成」的理念之下,對症下藥,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倡導佛教的人生化、群眾化、科學化,提倡悲智雙運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激發出傳統佛教關注世俗人生、服務普羅大眾的正能量,有力推動了傳統文化現代化。

    晚清民初,傳統中國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文化亟待現代化。在此背景下,太虛(1889—1947)以其高度的歷史文化自覺,揭櫫「人間佛教」之幟,宣稱「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經過數十年、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人間佛教」日益壯大,影響顯著。有論者指出:「堅持人間佛教的發展道路,實現傳統佛教向現代佛教的轉變,成為自太虛以來當代中國佛教發展的主流和共識。」「人間佛教」適應時代需求以推動傳統佛教現代化,既包含生活層面、精神層面,也包括入世思想、出世思想,更兼具現代特色、傳統特色,不僅成為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成功個案。

    「契真理」與「協時機」

    太虛說的下面一段話,有助於我們切入「人間佛教」:

    佛法雖普為一切有情類,而以適應現代之文化故,當以「人類」為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佛法雖無間生死存亡,而以適應現代之現實的人生化故,當以「求人類生存發達」為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是為人生佛學之第一義。佛法雖亦容無我的個人解脫之小乘佛學,今以適應現代人生之組織的群眾化故,當以大悲大智普為群眾之大乘法為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是為人生佛學之第二義。大乘佛法,雖為令一切有情普皆成佛之究竟圓滿法,然大乘法有圓漸、圓頓之別,今以適應重徵驗、重秩序、重證據之現代科學化故,當以圓漸的大乘法為中心而施設契時機之佛學,是為人生佛學之第三義。

    「人間佛教」為何有此三義?蓋因太虛清醒地意識到:「現代的人間之思想生活,雖各民族各有其特殊之處,然以世界交通之故,已成為普遍之世界文化者,則為三事:一、現實的人生化,二、證據的科學化,三、組織的群眾化。」把世界當下的「機宜」與佛教永恆的「真理」相結合,既契機又契理,亦是佛教最基本的文化追求。太虛就說過:

    ——佛學有二大原則:一曰契真理,二曰協時機。非契真理則失佛學之體,非協時機則失佛學之用。

    ——時至今日,則須依於全般佛陀真理而適應全世界人類時機,更抉擇以前各時域佛法中之精要,綜合而整理之,故有「人生佛教」之集說。學佛法的人,讀盡千經萬論,若不深解人生佛教,也等於「買櫝還珠」!

    「契真理」就是堅守不共世間、出離世間的佛陀本懷,「協時機」就是契合以人為本的時代機緣。兩者要有機結合,又須了解傳統佛教自明清、尤其是近現代以來究竟面臨著怎樣的危機。「人間佛教」的另一思想重鎮印順(1906—2005)一語破的:「上一代的逐漸過去,後起的青年們,除少數信仰神教外,大抵為非宗教的,或反宗教的唯物論者。真誠信佛法的,數量太少,這是近代中國佛教的大危機。」虔信佛法者數量太少,佛教越來越空洞化,緣由很多,但從佛教自身的缺陷看,「人間佛教」論者談得較多的有兩點:一是佛教徒太重死重鬼,幾近不拿人生當回事;二是禪宗末流重智輕悲,幾乎喪失佛教固有的悲憫情懷。「人間佛教」就是為了對治傳統佛教這兩大缺陷應運而生!

    「死鬼的佛教」與「人生的佛教」

    太虛指出:「向來之佛法,可分為『死的佛教』與『鬼的佛教』。向來學佛法的,以為只要死的時候死得好,同時也要死了之後好,這並非佛法的真義,不過是流布上的一種演變罷了。」他堅信:「如果發願成佛,先須立志做人。」其《人生佛教開題》一文就先從「消極」的方面指出:正因人鬼皆為眾生、死乃生之變化,所以與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若要死得好,先鬚生得好;若要做好鬼,先須做好人。「了解此生,作好此人,而了死了鬼亦自在其中,此所以對向來死鬼的佛教而講人生的佛教也。」《人生佛教開題》又從「積極」的方面認為:「人即眾生——輪迴六道的為苦縛眾生,二乘為超苦眾生,菩薩為覺悟眾生,佛陀為究竟眾生。」「由擴大之積極意義,尤能由人生以通達一切眾生法界,緣生無生、無生妙生之真義,此為據理髮揮應機宣揚之人生佛教真義,學佛法者先應對此有正確認識。」

    在太虛看來,「人生佛教」(即「人間佛教」)的目的及效果,分為人生改善(現世過得好)、後世增勝(來世過得更好)、生死解脫(擺脫三界輪迴)、法界圓明(證獲無上菩提)四層面。「通常五乘中之人乘,即此中第一人生改善;天乘即通第二後世增勝;至於二乘,則綜合前二加上生死解脫之第三種;大乘又可綜合前三而加上第四法界圓明。」由於傳統佛教向來重視後世增勝、生死解脫,即淺近的求後世增勝、高尚的求生死解脫,太虛強調:

    然今之所講人生佛教,為對治向來偏重於如上二者,故特重於人生改善而直接法界圓明。換言之,今之人生佛教,側重於人生之改善,特出者即能依之發菩提心而趣於大乘之佛果。即於此上,消極的則對治佛法向來之流弊;積極的則依人生之改善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此中自亦含攝後世勝進與生死解脫,故第二第三,亦即融攝其中。故人生佛教雲者,即為綜合全部佛法而適應時機之佛教也。

    太虛側重人生改善一層,但人生如何改善呢?「要使我們的思想與佛的思想合一,要以五戒十善為根本。五戒是戒殺、盜、淫、妄、酒。十善是不殺、不盜、不淫(這是身三種)、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這是口四種)、不貪、不瞋、不痴(這是意三種)。若能如此,再進而修習禪定,自然能對諸經典不要他人講解,而能自己發明,而有真的智慧生起,漸漸證入佛的真理的境界。」太虛認為人生改善包括生活之改善、德行之改善、定心之改進、凈慧之改進、凈善之圓滿五個依次上升的階段,最後一個階段「才算是到達了佛學上人生進善的究竟,並且這個人就可以被稱為佛了」。此亦「特重於人生改善而直接法界圓明」以及「人成佛即成」的註腳。

    我們要特別注意太虛筆下「消極」「積極」兩個詞的豐富意蘊:以人生的佛教對治死鬼的佛教,乃其消極一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由人生改善直達法界圓明,乃其積極一義。不破則不立,所以太虛指出:「故『人生佛學』者,當暫置『天』、『鬼』等於不論。且從『人生』求其完成以至於發達為超人生、超超人生,洗除一切近於『天教』『鬼教』等迷信;依現代的人生化、群眾化、科學化為基,於此基礎上建設趨向無上正遍覺之圓漸的大乘佛學。」協人生化、群眾化、科學化之時機,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之佛理,也正是太虛為「人間佛教」奠定的基調。

    「覺悟人生」與「奉獻人生」

    「人間佛教」對禪宗評價極高。太虛就說過:「故此為中國佛學最特色的禪宗,實成了中國唐宋以來民族思想全部的根本精神。」「中華佛化之特質在乎禪宗。欲構成住持佛法之新僧寶,當於律儀與教理之基礎上,重振禪門宗風為根本。」尤為重要者,慧能(638—713)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可謂「人間佛教」所由建立的源頭活水。但是,「人間佛教」對禪宗末流重智輕悲則批評嚴厲。

    禪宗末流重智輕悲,跟「三教共軛」的傳統思想格局密切相關。南宋孝宗(1127—1194)寫的《原道辨》指出:「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讓儒者治理社會,讓道者護養身體,讓佛者凈化心靈,各司其職,即是「三教共軛」。在此思想格局之下,「頓悟成佛」的禪宗修行路徑發生畸變,禪宗末流重智輕悲,亦即僅求一己之灰身滅智,置大乘之普度眾生於不顧。印順指出:「中國雖素稱大乘教區,而行持卻傾向於小乘,急急的了生死,求禪悟(虛大師稱之為:思想是大乘,行為是小乘),結果青年與佛教,愈隔愈遠。」

    如何扭轉重智輕悲的積弊,重新煥發大乘佛教的生機呢?太虛主張自他兩利:「一切行為是害他的即是兩害,一切行為是利他的即是兩利。」「以不害他為消極的道德,以能利他為積極的道德。」印順的《自利與利他》一文指出:

    凈化身心,擴展德性,從徹悟中得自利的解脫自在,本為佛弟子的共同目標。聲聞道與菩薩道的差別,只在重於自利,或者重於利他,從利他中完成自利。聲聞不是不能利他的,也還是住持佛法,利樂人天,度脫眾生,不過重於解脫的己利。在未得解脫以前,厭離心太深,不大修利他的功德。證悟以後,也不過隨緣行化而已。而菩薩,在解脫自利以前,著重於慈悲的利他。所以說:「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薩於此初發心」。證悟以後,更是救濟度脫無量眾生。所以聲聞乘的主機,是重智證的。菩薩乘的主機,是重悲濟的。

    太虛、印順申論自他兩利,旨在對治深陷於小乘自利的重智輕悲,以達成解脫道與菩薩道的悲智雙運,尤其是闡揚「未能自度先度人」的大乘菩薩精神。趙朴初(1907—2000)指出:「『人間佛教』的主要內容是五戒、十善和六度、四攝,前者著重在凈自己的身心,後者著重在利益社會人群。」但是,有論者認為:「如果說明清以來禪宗末流走上重智輕悲歧途從而激發太虛這樣有識之士的反思,人間佛教之旗幟由此揭起的話,那麼,當代人間佛教的推展所出現的重悲輕智之態勢,便不能不引起教界內外明眼人之省察。」言外之意,從聲聞乘重智證、菩薩乘重悲濟看,「人間佛教」運動亦存有重悲輕智的不足。

    怎樣才能做到悲智雙運?20世紀90年代以來,凈慧法師(1933—)力倡「生活禪」,試圖進一步發展「人間佛教」:

    ——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的任務就是要凈化世間法、提升世間法、超越世間法。同樣,禪修也絕不能離開世間法,絕不能離開生活。離開了生活、離開了世間法,禪修的斷、證——禪修要斷什麼證什麼便成了無的放矢、空中樓閣,沒有一個著落之處。所以我們要深刻地認識,佛教要適應當前的社會,要適應當前大眾學佛修行的需要,佛教要契理契機地弘法、利益眾生,必須要調整我們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間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禪。

    ——無論是佛教所要達到的目標,還是社會所要實現的理念,都是要在「覺悟人生」的前提下,完善、提高、優化我們每個人的自身素質;在「奉獻人生」的心態中,布施、奉獻、感恩,和諧自他關係。覺悟包括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個方面。自覺是聲聞,自覺覺他是菩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成佛。所以「覺悟人生」,三覺的精神全在此。奉獻人生就是大慈大悲,普度一切眾生。「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就是奉獻人生的精神,就是菩薩精神。成佛做什麼?成菩薩做什麼?就是做這件事。因此說,生活禪的理念,是整個佛教的精神所在。

    套用太虛常說的「消極」「積極」二詞,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禪,是消極的「人間佛教」;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生活禪,是積極的「人間佛教」。積極一義實際上就是悲智雙運:覺悟人生,自覺覺他,大智大慧;奉獻人生,自度度他,大慈大悲。其間,凈慧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詮釋「覺悟人生」,正是為了克服「人間佛教」存有的重悲輕智之不足。

    綜上所述,「人間佛教」直面重死重鬼、重智輕悲兩大積習,既契佛陀之理,又契時代之機,在「人成佛即成」的理念之下,對症下藥,現實重於玄談,大眾重於個人,社會重於山林,利他重於自利,倡導佛教的人生化、群眾化、科學化,提倡悲智雙運的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激發出傳統佛教關注世俗人生、服務普羅大眾的正能量,有力推動了傳統文化現代化。星雲(1927—)指出:「人間佛教是每一個人的心、每一個人的道、每一個人的理;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是每一個人生命的凈化、升華,凡能圓滿涅槃之道的教示,都是人間佛教。」凈慧認為:「佛法、禪以直面人生的態度,要求我們在生存中安身立命,在生活中明心見性,在生死中了生脫死。解決了人生三大問題的人就是人格完善的人,就是大徹大悟的人,就是成佛作祖的人。」現實安頓、理想超越的人生問題永在,「人間佛教」仍在不斷前行,它對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促進作用、示範作用同樣是生生不息的。


推薦閱讀:

歸秀法正格的六親取法與傳統的六親取法截然不同!
傳統文化的管理智慧
田園耕讀與中華傳統文化
2011.12.2.上課內容..<<傳統六爻>>
六爻入門(二)--傳統六爻 - 六爻

TAG:文化 | 傳統文化 | 傳統 | 佛教 | 現代 | 現代化 | 人間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