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習十四種御心法呢? [轉載]_fangzhou8665937
如何修習十四種御心法呢? [轉載]
2015-11-20 17:22閱讀: 神通的近因是八種定,最後一講是解脫、道智與果智,道智的近因是觀智,它們是層層遞增的關係:透過持戒清凈而無悔,無悔而有愉悅,愉悅而有喜,喜而有輕安,輕安而有樂,樂而有定,透過定培養觀智,透過觀智而證得聖道,由聖道而斷除煩惱。此外,神通是在定的基礎上培養的。大家請看經文的236段「意所成神變智」。佛陀對未生怨王說:「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變化意所成身。他從此身變化出另一個由意所成、具一切肢體、諸根無缺的色身。」在此,佛陀講到,當一位比庫成就禪那之後,他可以繼續成就神通(神變)。如何在定成就的基礎上修習神通呢?首先,他的心要做到「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他必須先修習十遍,特別是前面的八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且每一遍都成就八定: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以及非想非非想處定。透過八遍成就八定來修習神通。不僅如此,他還必須以十四種御心法來培養神通。十四種御心法分別是:1.順遍;2.逆遍;3.順逆遍;4.順禪;5.逆禪;6.順逆禪;7.跳禪;8.跳遍;9.跳禪遍;10.超支;11.超所緣;12.超支與所緣;13.確定支(禪支);14.所緣的確定。以這十四種御心法來調御心,使心達到清凈、潔凈、無穢、柔軟、適合作業。在《清凈道論》裡面講到:「若以此等十四行相,不能調伏其心,則於預修的初學瑜伽行者,實無成就神變之理。」意思是如果以這十四種御心法來調伏其心,則有可能成就神變,如果不能夠調伏其心,還沒有神通的初學禪修者確實沒有成就神變之理(即不可能成就神變)。如何修習十四種御心法呢?一、順遍當禪修者精通了十遍中的前八遍和八定後,他先從地遍依次進入初禪、第二禪至非想非非想處,再從水遍依次進入八定,如此順次依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進入八定。假如一座是一個小時,他在一座中以這種方式從地遍進入八定,然後從水遍等依次進入八定,如此做一百次、兩百次……幾百次,心要做到非常快速。二、逆遍成就順遍後,他可以練習逆遍。逆遍也是比較容易的,他先從白遍依次進入初禪至非想非非想處。再從紅遍依次進入八定,隨後依黃遍、青遍、風遍、火遍、水遍、地遍進入八定。與順遍同樣的逆次入定,這稱為「逆遍」。順遍是以「地、水、火、風、青、黃、紅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白」的順序依次進入八定;逆遍則以「白、紅、黃、青、風、火、水、地」的順序依次進入八定。三、順逆遍以「地、水、火、風、青、黃、紅、白」之順遍,又以「白、紅、黃、青、風、火、水、地」之逆遍,每一個遍都依次進入八定,這稱為「順逆遍」。四、順禪先以地遍依次進入八定,再以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依次進入八定。五、逆禪逆禪難度較大,要由地遍一下子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後入無所有處定逆次而至初禪,這稱為「逆禪」。如果禪修者沒有能力一下子由地遍直接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他可以先從初禪、第二禪到非想非非想處,然後,再由非想非非想處倒至無所有處逆次至初禪,以此順序來修習逆禪。六、順逆禪由地遍順禪進入初禪至非想非非想處,再以逆禪進入非想非非想處至初禪,以此順逆之方法來練習,稱為「順逆禪」。這種方法也必須在一座中做許多次,幾百次。七、跳禪先從地遍進入初禪,然後跳到第三禪,再跳到空無邊處,跳到無所有處,再跳到第二禪,跳到第四禪,跳到識無邊處,跳到非想非非想處。再由水遍的初禪跳到第三禪,跳到空無邊處,跳到無所有處,再跳到第二禪,跳到第四禪,跳到識無邊處,跳到非想非非想處。以此用火、風、青、黃、紅、白遍,每一遍也如此修習。這種不跳遍而僅於中間跳過一禪,故稱為「跳禪」。八、跳遍由地遍進入初禪,跳到火遍初禪,再一一跳到如下各遍之初禪:青、紅、水、風、黃、白。之後,由地遍進入第二禪,由火遍進入第二禪……由白遍進入第二禪。像這樣的不跳禪,僅於中間跳過一遍,故稱為「跳遍」。九、跳禪遍練習了跳禪與跳遍後,再練習跳禪遍。這種修法是十四種御心法當中最難的。如何修習跳禪遍呢?由地遍進入初禪,再由火遍進入第三禪,用青遍進入空無邊處,紅遍進入無所有處,然後由水遍進入第二禪,風遍進入第四禪,黃遍進入識無邊處,白遍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在一座中多次練習,以此修習跳禪跳遍。十、超支能夠過了跳禪遍之後,再做超支。超支很容易,禪修者在修習初、二、三、四禪的時候,其實也是超支。從地遍進入初禪之後,去掉尋、伺而進入只有三個禪支的第二禪,這就是超支。然後再去掉喜禪支而證得只有樂、一境性禪支的第三禪,這也是超支。用這樣的方法依次進入初、二、三、四禪,稱為超支。十一、超所緣於八遍中先入一個禪那,例如初禪。先從地遍進入初禪,水遍進入初禪,火遍進入初禪,風遍進入初禪,青遍進入初禪,黃遍進入初禪,紅遍進入初禪,白遍進入初禪,每一種禪那都用八種所緣(八遍)進入,稱為「超所緣」,對第二禪、第三禪亦如此。十二、超支與所緣於地遍進入初禪,再於水遍進入第二禪,火遍進入第三禪,風遍進入第四禪,青遍進入空無邊處,黃遍進入識無邊處,紅遍進入無所有處,白遍進入非想非非想處,這稱為「超支與超所緣」。十三、確定支十三、十四種都是比較容易的。先進入初禪,確定初禪有尋、伺、喜、樂、一境性五個禪支;然後進入第二禪,第二禪有喜、樂、一境性三個禪支;第三禪有樂、一境性兩個禪支;第四禪有舍、一境性兩個禪支;空無邊處也有舍、一境性兩個禪支;識無邊處有舍、一境性兩個禪支;無所有處有舍、一境性兩個禪支;非想非非想處也有舍、一境性兩個禪支。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都用這種方法,這稱為「支的確定」,即確定禪支。十四、確定所緣進入地遍,確定這是地(所緣是地);進入水遍,確定這是水;進入火遍,確定這是火;進入風遍,確定這是風。這稱為「確定所緣」。這十四種御心法不斷地練習到純熟,熟練到在一坐當中可以完成許多遍、幾十遍。之後,他就可以練習如何培養神通。在練習十四種御心法的時候,最難成就的是第九種——跳禪與跳遍。很多禪修者在練神通的時候,就是停在這裡,沒辦法成就這種。有時候會由於太慢,有時候做著做著就沒辦法做下去。因為要練習這十四種御心法,確實是很累,要有很強的精力、很有體力。即使有的人成就了這十四種御心法,也不一定能夠很完全地成就神通,雖然如此,但是很多人還是可以的。因為練習神通的時候,要在一決意後,直接進入第四禪,第四禪一出定立刻決意,然後神通即刻顯現。所以,如果沒有完成這十四種御心法的人,想要成就神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當禪修者透過這十四種御心法,已使心變得很柔軟、適合作業,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的事情時,他可以「引導其心轉向於變化意所成身」。「意所成身」:他的心念決定要變化成什麼身。如何變化呢?已經成就十四種御心法的禪修者,他可以決意:「現在讓我變出一個跟我一樣的身體。」然後他立刻進入第四禪。因為一切的神通都是第四禪禪心的功德(作用),而基礎就是這十四種御心法。所以,當他進入作為神通基礎(神通根本定)的第四禪,一出定他再決意,在決意的同時就生起了一個跟他的身體一樣的身體。佛陀用一個比喻來說明意所成神變:「大王,猶如有人將萱草從葦中抽出,他這樣想:『這是萱草,這是葦。萱草與葦不同,但萱草是從葦中抽出的。』大王,又猶如有人將劍從鞘中抽出,他這樣想:『這是劍,這是鞘。劍與鞘不同,但劍是從鞘中抽出的。』大王,又猶如有人將蛇從蛻皮中拔出,他這樣想:『這是蛇,這是蛻皮。蛇與蛻皮不同,但蛇是從蛻皮中拔出的。』同樣的,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變化意所成身。他從此身變化出另一個由意所成、具一切肢體、諸根無缺的色身。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當佛陀在三十三天教導「阿毗達摩」的時候,就是用意所成身現出一位佛陀在天界繼續說法,他的色身則來到北古盧洲(Uttarakuru)托缽,這稱為「意所成神變智」。接著是種種神變智。「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種種神變。他體驗各種神變:一[身]能成多[身],多[身]能成一[身];顯現,隱匿;能穿牆、穿壁、穿山,行走無礙,猶如虛空;能出沒於地中,猶如水中;能行於水上不沉,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鳥;能以手觸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陽;乃至能以身自在到達梵天界。」當禪修者成就種種神變,他便擁有了如下能力:「一[身]能成多[身]」:他可以變化出無數個像他一樣的人。或者「多[身]能成一[身]」:以多身恢復到一身。「顯現」:可以把隱匿的東西變明顯。「隱匿」:把能看見的東西變成看不見。當他想顯現的時候,他作意黑暗的東西為光明,在進入作為神通基礎的第四禪之後,可以使原來黑暗的東西變成光明的,讓別人可以看到,這稱為「顯現」。對於「隱匿」,他可以把光明的東西變成黑暗,使別人看不到。「能穿牆、穿壁、穿山,行走無礙,猶如虛空」:當一位比庫擁有神通之後,他可以先進入作為神通基礎的第四禪,出定後決意:「讓這些山(或牆壁等)變成虛空。」別人看起來還是山或牆壁,但由於他的神通力,他就猶如在虛空中行走。其實是他透過決意,讓這一切變成虛空,然後他走進去,我們則看到他穿牆走壁。「能出沒於地中,猶如水中」:當一位比庫成就了神通,他先入作為神通基礎的第四禪,出定後決意大地猶如一片水,然後他跳進去。我們覺得他跳進水中,其實是他先決意大地猶如水,由於有神通,於是他能夠「出沒於地中,猶如水中」。「能行於水上不沉,如在地上」:他進入作為神通基礎的第四禪,出定後決意:「此水猶如大地。」然後於其上行走。於是,我們覺得他能夠在水上行走。「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鳥」:他可以決意在空中形成地,然後行走其上。由於我們沒有神通的基礎,所以覺得他猶如在空中行走一樣。「能以手觸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陽;乃至能以身自在到達梵天界。」這是他的神通。「以身自在到達」:他可以把遠的地方變近,把近的地方變遠。他透過這樣的方法,我們感覺他能很快地飛。佛陀用比喻來說明這種神變:「大王,猶如熟練的陶師或陶師的學徒,能將處理好的泥隨其所欲地做成想要的器皿。大王,又猶如熟練的牙雕匠或牙雕匠的學徒,能將處理好的象牙隨其所欲地雕刻成想要的牙雕。大王,又猶如熟練的金匠或金匠的學徒,能將處理好的黃金隨其所欲地雕刻成想要的金器。同樣的,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種種神變。他體驗各種神變:一[身]能成多[身],多[身]能成一[身];顯現,隱匿;能穿牆、穿壁、穿山,行走無礙,猶如虛空;能出沒於地中,猶如水中;能行於水上不沉,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鳥;能以手觸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陽;乃至能以身自在到達梵天界。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對於種種變化或飛行的神通,本人並沒有親眼目睹,聽說緬甸有些大長老有飛行的神通。據說在90年代,中國北京靈光寺的佛牙舍利應邀在緬甸仰受供養,當人們朝拜時,發現有一位比庫從天空飛走,於是有很多人騎摩托車去追,結果認出了那位大長老,他當時住在上緬甸的密支那(Myitkyina)。接著是天耳智:「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天耳界。他能以清凈、超人的天耳界,聽到遠處、近處的天及人的兩種聲音。」「天耳」可以聽到很遠的地方人的聲音、天人的聲音,由於這種聽力是一般人的肉耳所不能達到的,所以稱為「超越人的天耳界」。「大王,猶如有人行於途中,他聽見大鼓聲,小鼓聲,螺貝、腰鼓、銅鼓聲,他這樣想:『這是大鼓聲,這是小鼓聲,這是螺貝、腰鼓、銅鼓聲。』同樣的,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天耳界。他能以清凈、超人的天耳界,聽到遠處、近處的天及人的兩種聲音。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這是對天耳智的解說及譬喻。想要成就天耳智的比庫,可以先進入作為神通基礎的第四禪,出定後他可以決意一個範圍,例如:「在這整個寺院的範圍內,任何的聲音我都能夠聽到。」於是,他聽到這間寺院里,有風刮過樹的聲音,有人說話的聲音,有雞鳴的聲音,有鳥叫的聲音……此後,他慢慢地把決意的範圍擴大,擴大到整個縣、整個省乃至更遠的地方。於是,他可以隨自己的意願,想聽哪個方向、哪裡的聲音,都可以聽到。這是天耳智的修習方法。第四種是他心智。「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他心智。他能以心辨別、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對有貪心,能了知有貪心;對離貪心,能了知離貪心。對有瞋心,能了知有瞋心;對離瞋心,能了知離瞋心。對有痴心,能了知有痴心;對離痴心,能了知離痴心。」這裡的「有貪心」,指如果他人生起八種貪根心之一,他能夠知道對方生起貪根心的其中一種。對於「有瞋心」與「有痴心」也是同樣。當他人生起兩種瞋根心之一時,他能夠了知對方生起哪種瞋心。兩種瞋心分別是:有行與無行。痴心也有兩種,如果禪修者擁有神通,他可以知道對方生起哪種痴心。同樣的,當對方沒有生起貪心、瞋心和痴心,他也能了知:這時他沒有生起貪心、瞋心和痴心。「對昏昧心,能了知昏昧心;對散亂心,能了知散亂心。」「昏昧心」:昏沉睡眠的心。「散亂心」:掉舉的心,胡思亂想。「對廣大心,能了知廣大心;對不廣大心,能了知不廣大心。」「廣大心」:色界與無色界的禪那心。換而言之,當一個人入定的時候,他的禪那心稱為「廣大心」。「不廣大心」:即欲界心。若一個人沒有能力入定,沒有證得任何的禪那,那麼他的心就只能是不廣大心。「對有上心,能了知有上心;對無上心,能了知無上心。」「有上心」:一切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心。「無上心」:指出世間的聖道、聖果心。若一位禪修者是聖者而且擁有他心智,他可以知道對方是不是聖者。如果他是初果聖者,他只能知道初果聖者的心,為什麼?因為他可以檢查到對方也能生起初果的果心,但不能知道更高的果心。如果他是二果聖者且擁有他心智,他可以知道對方是初果還是二果,但不能知道更高的。如果一位禪修者證得阿拉漢果,他可以知道哪些人是聖者,為什麼?因為聖者可以取涅槃為目標而生起聖果心,聖果心屬於無上心,所以,他可以通過他心智知道對方是聖者還是凡夫。然而,對於凡夫來說,就只能知道凡夫的心,而不能知道聖者的心,因為聖者的心超越了他們的能力範圍,他們不能夠檢查到作為出世間心的聖果心。「對得定心,能了知得定心;對無定心,能了知無定心。」證得近行定和安止定的心稱為「得定心」,沒有證得這兩種定的心稱為「無定心」。一位有他心智的禪修者能知道他人是否有定力,是否能入禪。例如有一些人,雖然看上去他坐得很好,但其實他並沒有定力,只是坐著胡思亂想,連禪那都沒有,這對於有他心智的禪修者,他是能夠了知的。「對解脫心,能了知解脫心;對未解脫心,能了知未解脫心。」「解脫心」:一種是透過修禪而入定的解脫心,另一種是透過聖道而完全斷除煩惱的解脫心。對於已經證得聖果、已經斷除煩惱的他心通者,他能夠知道對方是否已經斷除煩惱、證得幾果及哪些煩惱不再生起。這是一位擁有他心智的聖者才有的能力,凡夫禪修者是沒有這些能力的。即使是聖者,如果沒有他心智,也沒有能力知道對方生起哪種心。這裡一共有八對、十六種心,它們是一對一對出現的。例如:有貪心、無貪心;有瞋心、無瞋心;有痴心、無痴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有他心智的聖者能了知這十六種心的全部,而擁有他心智的凡夫,他們除了無上心和解脫心不能了知以外,其餘的心則可了知。佛陀接著舉了個比喻:「大王,猶如年輕、青春、愛打扮的女人或男人,對著清凈、潔凈的鏡子或澄清的水缽觀看自己的臉容,有痣知道有痣,無痣知道無痣。」當一個愛漂亮的女孩或男孩照著鏡子,若他(她)的臉上長了一顆痣或者有一塊斑,他能看得清清楚楚。「同樣的,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他心智。他能以心辨別、了知其他有情、其他人的心:對有貪心,能了知有貪心;對離貪心,能了知離貪心。對有瞋心,能了知有瞋心;對離瞋心,能了知離瞋心。對有痴心,能了知有痴心;對離痴心,能了知離痴心。對昏昧心,能了知昏昧心;對散亂心,能了知散亂心。對廣大心,能了知廣大心;對不廣大心,能了知不廣大心。對有上心,能了知有上心;對無上心,能了知無上心。對得定心,能了知得定心;對無定心,能了知無定心。對解脫心,能了知解脫心;對未解脫心,能了知未解脫心。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接著,佛陀講宿住隨念智(簡稱宿命通):「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宿住隨念智。他能憶念種種宿住,也即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在那裡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經歷如此的苦與樂、如此壽命的限量。他從該處死後投生到那裡,在那裡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經歷如此的苦與樂、如此壽命的限量。他從該處死後投生到這裡。如是能以形相、細節來憶念種種宿住。」「宿」:過去;「住」:生;「宿住」:過去生。「宿住隨念智」:其心能憶念起過去生的種種細節。「他能憶念種種宿住……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他能夠憶念起很久遠的過去。對於不同的人,其宿住隨念智的能力是不同的:外道得定者最多可以憶念到四十大劫;一般的佛弟子可以憶念到一百劫、一千劫;八十位大弟子可以憶念到十萬劫;兩位上首弟子可以憶念到一個無數(asa?kheyya,阿僧祇)及十萬大劫;獨覺佛可以憶念到兩個無數及十萬大劫;佛陀可以憶念到很久遠以前的事情而沒有任何的限量。如何修習宿住隨念智呢?當禪修者熟練地掌握了十四種御心法之後,他先從作為神通基礎的第四禪出定,然後用倒推的方法來憶念過去:先從一天、兩天、三天,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一年、兩年、三年,這樣不斷地用智往前推;再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一直推到今生結生的時候;然後再決意他的宿住隨念智穿過結生,他將能夠見到過去世。這一點與修緣起時推到過去世很相像,不過,宿住隨念智的威力要比修緣起時強得多,他們所見到的過去世有什麼區別呢?由於修緣起屬於觀智,觀智所見到的只是究竟法,所以他見到的過去世只是一堆名色法。例如他見到自己的過去世,但並不能確定那時是男的還是女的,他還必須透過見到的色法來辨別其性根色:如果是男性根色則前世是男的,如果是女性根色則前世是女的;然後,他還必須透過查他當時的心,才能知道當時生起的是善心還是不善心。而宿住隨念智則可以一見到過去世就知道自己過去是男人還是女人、是男天人還是女天人、是雄性動物還是雌性動物。因為,宿住隨念智屬於神通,神通的威力要比觀智強很多,透過神通能見到細節,猶如佛陀說:「如是能以形相、細節來憶念種種宿住。」若禪修者可以透過神通見到過去世,他將會知道過去世叫什麼名字,出生在哪裡,甚至可以見到自己的父母是怎樣的,知道自己在幾歲的時候經歷過什麼事情,曾經吃過什麼食物,曾經玩過什麼,在幾歲死去,這些屬於宿住隨念智的範圍。這是觀智的緣攝受智與神通的區別。佛陀繼續說:「大王,猶如有人從自己村前往別的村,從該村前往另一村,又從該村回到自己村。他這樣想:『我從自己村前往某村,在那裡這樣站立,這樣坐著,這樣說話,這樣沉默。從那個村前往某村,在那裡這樣站立,這樣坐著,這樣說話,這樣沉默。又從那個村回到自己村。』同樣的,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宿住隨念智。他能憶念種種宿住,也即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許多壞成劫:在那裡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經歷如此的苦與樂、如此壽命的限量。他從該處死後投生到那裡,在那裡有如此名、如此姓、如此容貌、如此食物、經歷如此的苦與樂、如此壽命的限量。他從該處死後投生到這裡。如是能以形相、細節來憶念種種宿住。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佛陀在這裡舉了一個例子:猶如一個人在一天之內走了幾個村子,當他回到自己村(家)的時候,對於今天所發生的事情、所走過的路、所說過的話……都可以記得清清楚楚。同樣的,一位擁有宿住隨念智的禪修者(比庫)也可以清清楚楚地回憶起他過去生所經歷的事情,過去生叫什麼名字,投生到哪裡,是怎麼樣的。這是一位有宿住隨念智的禪修者所能夠了知、明白、知道的範疇。佛陀接著說:「當他的心如此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有情死生智。」有情死生智也可以稱為天眼智。「他能以清凈、超人的天眼,見到有情的死時、生時,低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隨其業:『諸尊者,此有情的確因為具足身惡行、具足語惡行、具足意惡行,誹謗聖者,為邪見者,受持邪見業;諸尊者,他們身壞死後,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然而,諸尊者,此有情的確因為具足身善行、具足語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誹謗聖者,為正見者,受持正見業;諸尊者,他們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如此能以清凈、超人的天眼,見到有情的死時、生時,低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隨其業。」一位成就天眼智的人能夠了知有情的種種死與生,以及業果運作的規律。這裡所說的禪修者有能力見到一個人在過去生所造的業,在那裡死後,又依所造業而投生到另一個地方,稱為「隨業趣智」,即了知一個人隨業而投生到哪裡的智慧。當禪修者擁有天眼之後,他可以知道一個有情在過去生曾經造了什麼樣的業而導致今生投身到這裡:如果一個人造的是身的惡行、語的惡行、意的惡行,這種不善業成熟將使他墮落到惡趣;又有一些人,他們毀謗聖者、擁有邪見、堅持自己的邪見,這種不善業成熟將使他們投生到苦界、惡趣、墮處、地獄;還有一些人,他們修習、培養身的善行、語的善行、意的善行,由於這種身、語、意善行的成熟,將使他們投生到善趣、天界。成就天眼智的禪修者能擁有這樣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有時候也會因為短視的原因而錯誤地判斷業果。猶如經典里講到有一些外道,他們認為造了善業會沒有善果,造了惡業也沒有惡果;造了善行的人會投生到地獄、惡趣,造了惡行、不善行的人卻可以投生到天界。因為他們擁有天眼智,看到有一部分有情由於造了善業卻墮落到苦界、惡趣;有一些人造了不善業、惡業,甚至殺人放火,卻可以投生為人或天界。於是他們說業果是虛假的,或者認為造了善行不一定會投生到善趣,造了惡行也不一定投生到惡趣。佛陀在《中部·大業分別經》里講到:這些人雖然有能力看到部分業果,但是不能看到更久的,若他能夠看到更久遠,就會發現:如果一個惡人在命終後能投生到善趣,那是因為他很多世以前的善業在其臨終時成熟;或者一個善人由於很多世以前的不善業在今生臨終時成熟,而使他投生到惡趣、苦道、墮處乃至地獄。因為業果是跨時的,不一定都立刻成熟。就像種下西瓜籽,也許第二年或第三年才能成長;有時候種下苦瓜或木瓜,可能不久或一年內就能結出果實。同樣的,由於業造下後,還必須要有種種外緣、助緣的促成,它才會成熟;如果沒有緣,種子能潛伏很多世,直到遇到因緣,它才會成熟。因此,業果是很複雜的。雖然擁有天眼智的人可以看到業果的關係,但是也不能看到很詳細,而只能看到大概。例如:有些人造了傲慢的業,因此投生為低賤;有些人造了恭敬謙虛的業,因此投生為很高貴;有些人經常生起慈心,不發怒,性格很好,所以投生為美麗;有些人經常愛發怒、生氣,脾氣大,於是投生為很醜陋;有些人經常樂善好施,於是投生為很富有;有些人很吝嗇,一毛不拔,甚至偷盜,於是投生為很貧窮。透過天眼智,將會看到原來一切眾生都是依照業果來運作的,在業果當中都是很平等的,並不會因為你的威力大,業果就對你僥倖一點,也不會因為你長得醜陋或低賤,業果就對你狠一點。不可能!業果法則是很平等的,是按照自己的規律來運作的。之所以會有命運的升沉、好壞、吉凶禍福,乃至我們會投生到高或低的層次,都是由各自的行為、所造的善業或不善業決定的。天眼智還有另一種能力——可以知道未來的事情。這是一種特別的天眼智,還必須通過修習「未來分智」才能達成。對於擁有天眼智的未來分智的禪修者,他們能夠知道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佛陀繼續用比喻說:「大王,猶如十字街頭中間的殿樓,有具眼之人站立其上,能看見人們進入、離開其家,或行走於車道、人行道,或坐於十字街頭中間。」就如在十字街頭的路邊有一座高樓,一個人站在樓上往下看,能夠看到下面的行人走在路上或人行道上;看到車水馬龍;也可以看到有些人坐在街頭。(中國沒有坐在十字街頭的習慣,但是在印度或尼泊爾,很多人喜歡在十字街頭悠閑地坐著。)「他這樣想:『那些人進入其家,那些人離開,那些人行走於車道、人行道,那些人坐於十字街頭中間。』同樣的,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得定、清凈、潔凈、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合作業、住立與不動時,引導其心轉向於有情死生智。他能以清凈、超人的天眼,見到有情的死時、生時,低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隨其業:『諸尊者,此有情的確因為具足身惡行、具足語惡行、具足意惡行,誹謗聖者,為邪見者,受持邪見業;諸尊者,他們身壞死後,生於苦界、惡趣、墮處、地獄。然而,諸尊者,此有情的確因為具足身善行、具足語善行、具足意善行,不誹謗聖者,為正見者,受持正見業;諸尊者,他們身壞死後,生於善趣、天界。』如此能以清凈、超人的天眼,見到有情的死時、生時,低賤、高貴,美麗、醜陋,幸福、不幸,能了知有情各隨其業。大王,這也是比前面的現見沙門果更超越、更殊勝的現見的沙門果。」我們一般講到的神通都是「五神通」,如果加上即將要講的漏盡通,一共稱為「六通」。在這裡,佛陀用「明」或「智」來稱謂神通。來看巴利語,每一個「通」前面都是用¤à?a(智),為什麼?因為「神通」的巴利語abhi¤¤à是一個組合詞,由abhi+¤à構成。abhi是殊勝的、卓越的;¤à是智,一種智慧;所以,神通是一種殊勝的智。有時候也把神通稱為「明」。例如佛陀被稱為「明行具足」(vijjàcara?a-sampanno),這裡的「明」既可以指「三明」——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及漏盡明(俗稱宿命通、天眼通及漏盡通),也可以指「八明」——觀智、意所成智、種種神變智、天耳智、他心智、宿住隨念智、天眼智及漏盡智,這八種明是佛陀所具足的。由於佛陀具足種種的明、種種的智慧,還有十五種德行,所以佛陀被稱為「明行具足」。在帕奧禪林也有教導神通的修法,有一些人成功,也有一些人不成功。現在,在帕奧禪林一般教導的是宿住隨念智與天眼智,而且我們也見過有些長老已經成就這些神通,例如:有些長老可以看到過去很多大劫的事情,可以用天眼看到鬼道的眾生,看到非人等等。為什麼現在比較容易成就這兩種神通?因為依照上座部佛教的傳統,正法住世五千年,現在是佛滅後的二千五百五十三年,即佛滅後的第三個千年,在這一千年里,還有可能證得三明阿拉漢。第一個千年可以證得四無礙解的阿拉漢;第二個千年可以證得六神通的阿拉漢;第三個千年可以證得三明的阿拉漢;第四個千年可以證得純觀的阿拉漢;第五個千年不能證得阿拉漢果,只能證得其他較低的果位。因此,在現在這個時期仍然可以證得三明,現在要修習宿住隨念智與天眼智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要成就十四種御心法並非易事,很多禪修者在練習過程中就因太艱難而知難而退。佛陀及很多大弟子都擁有神通,但是,佛陀制定了戒律:在未受具足戒的人面前,即使擁有神通也不能夠顯現。同時,假如過分地強調神通,會使佛教落於怪力亂神,甚至炫技惑眾,這是佛陀及一切有志之士都不喜歡、不鼓勵的。那為什麼佛陀在這裡又那麼詳細地講神通呢?因為佛陀說法的對象是當時還沒有生起信心的馬嘎達國韋提希之子未生怨王,佛陀透過講解神通來使他生起信心。佛陀在世的年代,有神通並不稀奇,未生怨王也親眼見過,也正是因為當時迭瓦達答對他顯現神通,他才對迭瓦達答生起信心,而且他也應該聽聞或見過佛陀乃至上首弟子、大弟子們顯現神通。所以,佛陀在這個時候講神通,未生怨王是很容易理解的,也很容易生起信心。特別是佛陀強調:這就是一位出家人在今生可以達到的,今生可以體驗到的。他理解佛陀講的這些神通確實是有一些人透過自己的修行而獲得定力,證得他也曾經見到、曾經聽到的能力。如此,這位國王生起對佛法的信心是一個很強的理由。然而,神通並不是佛陀教法的最終目的。在此,佛陀把觀智放在神通前面,是因為如果一個人有了神通而沒有觀智的幫助,他很可能會因為見到一些怖畏的景象,心生起恐慌、生起害怕而使神通退墮。同樣的,在實際教學當中,如果一個人沒有很強的觀智,也不會輕易地教他神通。神通是心透過完全調伏後產生的一種能力,在一個人還擁有貪心或瞋心的情況下,這種能力會成為他滿足自己慾望或達到不可告人目的的工具。如此,這種能力反而變得有害處,就如迭瓦達答一樣。然而,若能善用神通,神通對觀智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帕奧禪師有時候會教一些擁有神通的人先觀自己的過去世,觀很多的過去世,觀一個大劫、兩個大劫、三個大劫、很多大劫之前的事。然後透過這種由神通建立起來的智,再去觀照它們是無常、苦、無我。這其實是藉助神通來作為一種觀智,然後再用觀智去觀照:過去世即使是很殊勝的,曾經投生為梵天人、天神、國王,或是很低賤的,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所以,神通若能被善用,它是解脫的一種幫助;若不能被善用,神通則是一種滿足邪欲,或作為打壓他人、製造是非、滿足自己解恨等的工具、手段,這是不可取的。神通本身只是一種心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一種很高的智。如果內心已經沒有煩惱,或者內心對煩惱已有鎮伏的力量,神通會是一種幫助,否則,擁有神通也是很危險的。今天晚上簡單地講了神通及神通的修習方法。當然,如果沒有禪那,修神通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一類神通是不鼓勵的,例如類似於民間的養小鬼或用咒語等。在經典裡面提到透過咒語等也可以修習神通,但這些用低級的伎倆所培養的能力,以後會帶來不善的果報,所以我們是不鼓勵的。對於如何證得漏盡智來斷除一切煩惱,及講完這部經之後未生怨王到底有什麼改變、變化,將在後天晚上一起來學習。下面我們一起合掌來做迴向:Idaüme pu¤¤aü,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hotu.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Te sabbe mesamaü,pu¤¤abhàgaülabhantu.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Sàdhu!Sàdhu! Sàdhu!薩度!薩度!薩度!《沙門果經》講義 瑪欣德尊者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1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我的更多文章
- [轉載]本煥長老講故事:修行的關鍵是自己自覺地用功
- [轉載]補脾的食物
- [轉載]健脾開胃的食物
- [轉載]智慧與解脫
- [轉載]佛陀對弟子及教法的期許
推薦閱讀:
※[轉載]行財運遇到變故
※【轉載】人生箴言(1)
※子宮肌瘤最全知識精華帖(轉載)
※[轉載]金口決<六>
※[轉載]機縫拼布好幫手1 + 拼布被Arrowhead 第五天 圖譜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