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師的成長 ——精神分析的視角

從精神分析的視角來看,心理治療師的成長跟我們做精神分析的目標、取向、能夠達到什麼狀態有關係。

有一句話我一直都是非常喜歡,帶有一點客體關係的意味:當人們在別人身上再度找到自己的時候,便開始知道到自己的存在。

我們的成長大概是在跟別人互動當中發展起來的;在潛意識中、移情和反移情當中潛移默化的。一個人自己跟自己玩,可以成長嗎?一代高僧、大師,一定要跟別人互動才能成長嗎,一個人修鍊行嗎?還是你自己也能成長?

禪修過程是一個人做兩個人的事,而心理治療是兩個人共同做兩個人的事。當然不同階段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選擇方式,有時候要跟別人折騰蠻累的,想一個人待一會兒行嗎?!在一個人成為治療師的過程中,不能單單看他呈現案例時如何精彩,還要看他和家裡重要親密關係如何,和單位、同道、小組成員相處得如何,要全方位看待。

我認為最治療師重要的地方是察覺自身感受,把工作重點放在移情、反移情上。換句話說:你對任何一個人的理論分析再透徹,如:你的早年創傷是什麼、你處在什麼期發展、你的防禦機制是什麼……來訪者可能很認同你的分析,但這不是精神分析。關鍵是你們兩個人在現場,重複著什麼模式?功力體現到最後,理論也好、技術也好,最後還是要靠自我覺察對自己的反移情。這非常重要,很多治療走不下去,很多時候可能是因為對自己的察覺有盲點。

察覺反移情不一定是為了分析自己,可能更多地為了來訪者。治療師在與來訪者互動時察覺來自自己的感受,通過自己的感受很好地共情、理解來訪者。對於來訪者的第一手資料,實在諮詢現場被他激發起的很多感受,這些需要治療師的自我功能。

一、對治療師的自我察覺能力的要求

當然有理性的、有感性的,有潛意識等方面的要求。一個治療師的技巧和自我對潛意識運用的程度緊緊聯繫在一起。在我們身心所有層面與來訪者的互動當中,比較容易體驗到的是「我的認知、想法是什麼」,特別要體驗的是平時不太容易激發出來的一些情緒。目的是要理解他們、幫助他領悟自身的精神世界。這不是智商高低的問題。高智商和高文化水平固然重要,但是一個可觸及的、可理解的無意識頭腦更為重要。

從廣義角度來說,精神分析認為我們對別人的任何判斷、感受都是我們的投射。而治療到最後尋求達到的目標是,一個人對於自身重要的無意識慾望、防禦和幻想,對於自己嬰兒時期的衝突以及以後的衍生物,能夠在意識層面得以理解。當然這個很難完全達到,有人天天做精神分析,做了很多案例,也做自我體驗,卻越做越糟!我們希望自身達到完全自我掌控,所謂領悟上升到一個層次,對命運完全瞭然於心、很通透的……這是很吸引人的目標,這當然很不容易,特別在自我體驗的過程中。

大概沒有問題的人是不存在。我們做治療師,自己的問題就全部解決了嗎?這不可能。但治療師本身至少要知道:我有什麼類型的問題沒被解決,也要知道來訪者有什麼方面的問題。很多時候只能將自身問題修正一下,更加接受現實,這已經不太容易了。誰都希望涅槃重生,希望有一個不一樣的自我。大家看到有一些培訓活動,有些「邪乎」的心理方法似乎有奇特效果。比如什麼班,進去一個禮拜,也許你會覺得:哦,我的大小周天打通了!發現自己像被打雞血一樣,但是過了一兩個月又回到原型。當然,當人類去探索某些領域時會有這樣的效果,會有幾天回歸到原生狀態,把最原始的東西都激發出來,其實這不是太困難。但每個人從小到大性格由來已久,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被衝擊一次就完全改變不是那麼容易的。

二、關於共情

共情意味著分享、體驗另一個人的情感。不管什麼療法,只要說到跟人打交道都會強調「共情」。去年我在武漢做發言時說:「共情只是一個傳說」。因為你不見得能夠完全感同身受另一個不一樣的人,尤其是靠主觀努力。對於創傷性的故事,你容易感覺身不由己地完全認同。做過災難後危機干預的人會發現一個現象——替代性創傷。就是受害者把你創傷了;你會感到倖存者死去的親人活不過來的,做再多心理干預也是白搭,此時會覺得做心理干預不如找個師傅皈依佛門。

治療師的創傷,是不是個好現象?如果出現了替代性創傷,這是共情最深的時候,但是因為我們還要工作,如果被耗竭了、完全認同了,對方絕望了你也絕望了,那麼治療師和來訪者就一樣了。治療師的的職責、作用、任務是幫助來訪者,如果兩個人都佛門去了,共情雖然做得好但是無效,因為這樣的共情只加深了耗竭和無力感,所以我們很難說共情應該怎麼樣。當有人說:某個治療師還做心理治療呢,他病得跟病人一樣重。這種情況我感覺有可能是那個議論的人自己不敢投入,看到別人投入那麼深,他嫉妒。

所以說一個治療師在職業生涯中被來訪者勾起創傷了,是好是壞?這需要辯證地去看:可能涉及到你內心衝突,也可能會暫時弄壞。所以最後去看不管什麼流派,一個人的投入程度和共情還是由他人格決定,有人偏保守求穩、有人更激進,這跟流派沒關係。所以說到底怎樣一個情況去看替代性創傷,我自己建議每個人還是找符合自己的方式。如果你叫我很激烈地去做共情,這大概不適合我;如果另外一個愛憎分明的人要叫他慢慢來,也要憋死他。性格沒有好壞之分,共情實際是體驗分享,本質不是量的多少。所以,共情目的是為了獲得理解,是治療師運用來訪者的模式對來訪者進行部分和暫時的認同。

共情最好的狀態就是要進去就全身進去,要出來就能馬上出來嗎?那就是機器了,不可能的。有時候不該出來就先逃出來的也有的。關鍵是事後對此有察覺,有反思。共情是「體驗性自我」的一種功能,我們不是用理智去工作,而是用自身的情感;直覺則是是「觀察性自我」的一種功能。這兩種現象能夠使你通過許多方式進入到另一個人心中並融合進去。有人提過,治療師最好的狀態是與來訪者兩個人心身交融,雖然一般我們不太容易把握這種狀態,但真正共情應該是這樣的狀態。

當治療師通過共情獲得了某些發現,還必須運用臨床和理論的知識來對這些發現的意義進行解釋。做治療師不是僅憑治療技術,而是當下真正的自身感受;當然光憑感覺也不行,運用一些知識也是重要的。否則我們學中德班幹嘛呢,專業理論學習就是為了對知識有個框架,在這個框架中理解:這種人、那種人讓我產生什麼樣的感覺可能說明了什麼,心裡就有底了。

三、關於潛意識

·治療師對來訪者的觀察

·治療師對自己感受的觀察

·人類情緒反應的知識

這三條要放一起,不斷比較對照互相的關聯性。不是靠一條理性地觀察它,而是更多觀察自己、不斷重複,這是我理解的探索潛意識的三個維度。

與理解潛意識有關的特質:

 1、對於人、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幻想和思維,有豐富的興趣,有探究的慾望。

 2、推動一個人朝向這個方向努力的能量來源於他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的量應該很足,而且本質上是善意的。

每個人都有這個慾望,可能有些被理智化的東西防禦掉了。這是心理層面上很深入的一部分。推動我們的好奇心要很足夠,否則很難堅持。我們希望探索一些以前沒有探索到的,如果沒有好奇心,很難跟來訪者共同去做這個工作,就會成為厭倦的犧牲品。但是過於無情的好奇心也會使病人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我們治療過程中的好奇、探索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我們可能身不由己地成為來訪者自我暴露。大家做過PTSD知道,如果你沒有充足的、連續的保障治療關係,不要一上來就把治療做得很深,一開始可能談些現實、家庭生活等意識層面上的話題。如果在這些問題上建立了好的咨訪關係,接下來才會動創傷。如果一開始就做的太深,在短程的精神分析里,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處理來訪者的創傷。還比如某些療法,非常強調現場激發起強烈的感覺,但接下來卻沒有進行跟進的治療,來訪者的創傷沒人管了,他掙紮起來很苦的,會被過度的創傷壓倒。

所以治療的目的是帶給來訪者可理解的領悟,而不是為了自己施虐的快感。我在微信里曾看到一篇諮詢師寫的文章,主題是怎麼避免在治療當中被虐待,這種情況當然會發生的,任何流派什麼方法都有可能出現這種現象。精神分析的處理方法是把這隱藏在背後的問題攤開來。所謂「虐」來訪者,這與治療師的好壞沒關係,不是你意識層面上的事,有時是來訪者潛意識裡勾引你去虐待他,甚至在現實生活中還會給他帶來癥狀的改善。但是治療師如果不自我察覺,可能會帶來麻煩。有時候潛意識很深刻地在影響一個人,只有當好奇心不再受本能統治時,才可能有這種自我察覺的態度。這是很關鍵的,說到底人在潛意識中有惡的一面,我們不能不去察覺它。

治療師需要具備延緩判斷的能力。我也有這個感觸:當我們剛開始進入精神分析領域,我們很希望把來訪者搞清楚,防禦是什麼,移情是什麼,動力學的假設是什麼……我們要治療嘛,但是彙報案例的時候就知道,我們通常不是很清楚,老師可能也不清楚。我們不得不承受某種不確定,不能看到某些事情的本質。所以我們在不確定、甚至無知的情況下工作,有時要「鈍感」一點,不要過早地作判斷。過早判斷是種防禦,應該先把本能的判斷擱置一邊,聽聽來訪者講什麼,更好地共情,然後逐步理解治療中的潛在動力。

像偵探一樣充滿懷疑的態度會使來訪者疏遠,干擾共情和工作聯盟。來訪者心理上是現實的,所以有時經常會屏蔽掉一些東西,比如一個來訪者小時候講到創傷性的經歷,因此形成困擾來求助,他在那是更多感受到的是負面的東西,而屏蔽掉了正面的東西。作為治療師你能改變他2歲時候的創傷嗎?當然不能改變,但是通過治療他2年之內會好很多,這不是因為事實改變了,而是他心理現實改變了。再通俗點,從認知角度而言,在同樣生活中,同樣的事情發生時他看待的角度不一樣了,人也就不一樣,以前是一蹶不振的現在也能奮發圖強了。

四、什麼動機驅使我們成為治療師

起源,我們為什麼要折騰這麼多潛意識早年創傷,說得淺一點,也可以這麼活著。其實能夠接受自己的膚淺也是一種深刻。要察覺反移情,察覺我們成為治療師的動機。

動機起源於原始的無意識本能衝動和早年的客體關係,本能驅力使人尋求釋放和滿足。自我建立後,對安全感的尋求成為另一個基本目標。很抽象是吧,我們都有自己的創傷部分,當來訪者更痛苦,我們感到自己活得還可以。

所有隨之而來的,人的本性是對基本的安全感,滿足感的追求。治療師可以合理期待的滿足:收費、有限度的好奇、看到來訪者成長的滿足感……。精神分析,收費有很多象徵意義,探討收費象徵高、低,很多打折等,都有現實意義。免費,在一定意義上是免除自己的責任,還有把自己推掉了一個道德高度,我跟白求恩是一個水平的!好奇、滿足,這是本質上是善的。治療師需要有節制的滿足:稱讚、支配、保證、某種世界觀的確認。

對於來訪者而言成長和改變的艱難,這個過程充滿了繼發獲益、尋求認同、挑戰權威……。成長,有時就是說:原來活錯了。治療師不是他的命運拯救者,更多是陪伴他,見證他的成長。而對於治療師,這個過程要注意到:自身利益需要、控制感需要、個人內心衝突、未察覺的偏見或反移情等方面。中德班的培訓中會體現這些內容,進行案例討論、個人體驗的重點也放在這裡。回過頭來看,什麼動機驅使我們成為治療師?從Freud到Jung到Klein,我看每個人都創傷很重,但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大師,關鍵是在於這些派生活動怎樣能很好地去本能化和進行中和。

這些原始的東西能否進入治療師的理性自我,並服從理性自我的影響和限制?精神分析經常和別人PK,關鍵不是流派,而是跟治療師本人好玩不好玩有關係。原始的東西必然帶來我們進入,潛意識能否上升到意識層面體驗,我們自己也是這樣。如果做到了這些,那麼這些衝動不僅是無害的,而是有價值的,從辯證角度而言就可能變成一種動力。

五、關於領悟

治療師具有通過非常私密的方式來理解另一個人的願望,以及獲得領悟的慾望。雖然賺錢很不容易,但精神上很容易得到滿足。接近一個人的內心,這種動機換句話說叫回歸母親子宮、回歸生命本源,這樣最安全。還有一個角度,你要去看明白一個事情,也是克服對陌生人恐懼的一種方法。通過深度面質想讓來訪者領悟到:為什麼要修補自己的內疚情感,這叫利他,也是成熟的防禦機制。我通過分享我吃過的苦,讓你少走彎路,儘管是對我有幫助,但對你也有好處。我們為什麼會有內疚啊?比如說當我們是小孩子時,還沒成長起來、沒有現實判斷能力,這時候最本我了,不希望有人分享愛。如果有個弟弟妹妹,最好捏死他,成長大一點會有內疚感,當我們探索到這些動機時,一部分使我們成長為治療師,當然很多職業都是可以修補我們內疚感。

對領悟的追求和傳遞,也許是一種對抗恐懼的方法。人,有時就是活得心裡不踏實。心靈雞湯,感悟也好,就是高級的需。前天聽到一個信息,健康從生理、心理、世衛組織又加了兩條,文化、靈性。

過去的困惑、傷害、恥辱的體驗使來訪者以困擾的方式行事。在治療關係中,我們不是站在一定高度單純去分析病人,而是治療師自己也會被捲入其中,但還要跳出來與來訪者互動。所以來訪者也會得到一種新的經驗:我已經為真正了解他的痛苦並能承受其憤怒的人(治療師)所理解,即使在最艱難關鍵的時刻治療師仍會嘗試繼續努力去理解和幫助我。

對一個來訪者最大的幫助,我認為是療愈的共同因素。

一個人充分體驗到被別人恰當地對待後,才會發展出恰當地對待自己的能力,也會有能力恰當地對待別人。在這過程當中來訪者會內化,其實來訪者真的是看治療師怎麼對自己,而對治療師講的很多道理是記不住的。生活當中也有體會: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五年前我最困難的時候你來看我,但當時你講的什麼我都忘了。另一方面,雖然講的都是一般的道理,但不同的人講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所以不同的技巧,帶給來訪者的感受體驗也是不一樣的。


推薦閱讀:

買了股票之後對生活有哪些影響?
老媽和老婆落水先救誰的心理剖析
(1 條消息)該如何正確看待這段話?或者說反駁。?
如何在沒有明顯優點的情況下培養起自身氣質?
喜歡的男生很優秀,我說等我有資格站在你旁邊的時候再去找你,他也沒理我什麼意思呢?

TAG:心理治療 | 心理 | 成長 | 精神分析 | 精神 | 治療 | 視角 | 心理治療師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