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總論
太極拳總論
吳公藻
拳術一道。不外強健筋骨。調和氣血。修養身心。卻病延年。實為後天養生之術。
太極拳。乃循太極動靜之理以為法。采虛實變化之妙而為用。其姿勢也中正安舒。其動作也輕靈圓活。故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其動靜之理。與道家之坐功。互相吻合。貫道家之行功。在拳理言之故稱內家。因與道本為一體∶老幼婦孺。均可練習。其功用純任自然。學之毫無痛苦。誠有益無害之運動也。
苟能精勤研究。歷久不懈。則愈練愈精。愈精愈微。由徵人妙。由妙入神。不但有益於身心。更能增進智慧。獲益殊非淺鮮也。
太極拳基礎
太極拳以拳架為體。以推手為用。在初學盤架時。基礎最關重要。其姿勢務求正確。而中正安舒。其動作必須緩和。而輕靈圓活。
此系人門之徑。學者循序而進。不致妄費功夫。而得其捷徑也。中者。心氣中和。神清氣沉。其根在腳。即是立點。重心繫於腰脊。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精神含斂於內。不表於外。乃能中定沉靜矣。正者。姿勢端正。每一姿勢。務宜端正。而忌偏斜。然各種姿勢。各不相同。或仰,或俯,或伸,或屈。非盡中正。是以其發勁。及其用意之方向。而求其重心。蓋重心為全體樞紐。重心立則開合靈活自如。重心不立。則開合失其關鍵。如車軸為車輪之樞紐。若使車軸。置於偏斜。而不適於車身之重心處。則車輪轉動。進退失其效用矣。故拳架之姿勢。務求正確。則重心平穩。要不自牽扯其重心。而辨別虛實也。
安者。安然之意。切忌牽強。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適。乃無氣滯之弊。而能氣遍身軀矣。此由於姿勢安穩。動作均勻。呼吸平和。神氣鎮靜所致。
太極拳十三勢大義
十三勢者。按五行八卦原理。即推手之十三種總勁。非另有十三個姿勢。
五行者。即進,退,顧,盼,定∶之謂。分為內外兩解。
行於外者。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
行於內者。即粘∶連,黏,隨∶不丟頂。
八卦者。亦分內外兩解。
行於外者。即四正四隅。
蘊於內者。即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八法也。
行於外者為勢。蘊於內者為勁。
學者以拳為體。以推手為用。
經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實為太極拳之精義。學者不可不留意焉。
舍已從人之解釋
捨己從人。是捨棄自己的主張。而依從他人動作。在太極拳中。為最難能之事。因兩人在交手之時。勝負之觀念重。彼我決不相容。何況互相攻擊。或在相持之中。而棄其權利。所謂捨己從人。不僅作字面解釋而矣。在吾道中。其寓意至深。學者當於惟務養性。四字下功夫。經雲。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靜為性。陰陽為理。故性理為道之本源。養性之說。是學者應時時致力修養。潛心揣摩。心領神會。久之自能豁然貫通矣。又雲。由著熟而漸悟懂勁。懂勁後而市階級神明。此乃循環之理。歸宗之意。蓋所謂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功夫練到精微。能造機造勢。不愁無得機得勢處。能處處隨曲就伸。則無往不利。如此乃能捨己從人。
太極拳八法秘訣
棚勁義何解。如水負行舟。先實丹田氣。次要頂頭懸。
全體彈簧力。開合一定間。任有千斤重。飄浮亦不難。
捋勁義何解。引導使之前。順其來時力。輕靈不丟頂。
力盡自然空。丟擊任自然。重心自維持。莫被他人乘。
擠勁義何解。用時有兩方。直接單純意。迎合一動中。
間接反應力。如球撞壁還。又如錢投鼓。躍然聲鏗鏘。
按勁義何解。運用似水行。柔中寓剛強。急流勢難當。
遇高則澎滿。逢窪向下潛。波浪有起伏。有孔無不人。
采勁義何解。如權之引衡。任你力巨細。權後知輕重。
轉移只四兩。千斤方可平。若問理何在。斡捍之作用。
列勁義何解。旋轉若飛輪。投物於其上。脫然擲丈尋。
君不見漩渦。卷浪若螺紋。落葉墮其上。倏爾便沉淪。
靠勁義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飛勢用肩。肩中還有背。
一旦得機勢。轟然如搗碓。仔細維重心。失中徒無功。
中定之解釋
伸屈開合之未發謂之中。寂然不動謂之定。
心氣清和。精神貫頂。不偏不倚。是為中定之氣。亦道之本也。
虛實之解釋
兵不厭詐。以計勝人也。計者虛實之謂。拳術亦然。姿勢,動作,用意,運勁。各有虛實。知虛實而善利用。雖虛為實。雖實猶虛。以實望虛。避實望虛。指上打下。聲東擊西。或先重而後輕。或先輕而後重。隱現無常。沉浮不定。使敵不知吾之虛實。而吾處處求敵之虛實。彼實則避之。彼虛則望之。隨機應變。聽其勁。觀其動。得其機。攻其勢。如醫者視病而投藥。必先診其脈。觀其色。察其聲問其症。故曰。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也。
問答之解釋
我有所問。彼有所答。一問一答。則生動靜。
既有動靜。虛實分明。在推手則以意探之。以勁問之。俟其答覆。再聽其虛實。
若問而不答。則可進而擊之。若有所答。則須聽其動靜之緩急。及進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虛實也。
虛領頂勁之解釋
頂勁者。即頂頭懸。
頭頂正直。腹內松凈。氣沉丹田。精神貫頂。
如不倒翁。上輕下沉。又如水中浮漂。漂然不沒之意。
歌曰:神清氣沉任自然。漂漂蕩盪浪里攢。憑你風浪來推打。上輕下沉不倒顛。
授受之解釋
夫人之性情。各有不同。大抵可分為兩種。曰剛,與柔,是也。剛性急而烈。上者為強。
下者為 暴。強者喜爭。故其學拳時多務於剛。以其性喜爭強鬥勝。不屈人下也。
柔者性和而順。上者心氣中
和而篤敬。故其學拳時。多務於柔。以其性喜和平多涵養也。暴者性燥而魯莽。故其學拳時。專務於猛。而無精細之趣。柔之下者。性柔而弱。意志不強。少進取心。故其學拳時不求甚解。
然武人貴志剛而性柔。有智,有仁,有勇。方為剛柔相濟。如此乃能進德修業矣。上述性別。關乎學者之本性。應注意之。學者以性情之不同。而所得結果亦異。間嘗竊觀。學太極拳者。雖同一師承。而其拳之姿勢。與理論之解釋各異。因而遺下多少竇疑及誤會。凡此蓋亦教授者因其人之性情而授受之耳。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故特表而出之。以解釋群疑。而資參考焉。
量敵之解釋
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故整軍行旅之初。當先審己量敵。而計其勝負之情也。誠哉斯言。勝負之機。在知與不知耳。
拳雖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當人之長。謂之失計。以己之長。當人之短。謂之得計。取勝之道。在得失之間。故量敵最關重要也。
太極拳之所謂問答。即問其動靜。目的在聽其勁之方向與重心。即偵察敵情之意。所謂量敵也。彼我在未進行攻擊以前。吾應以靜待動。以逸待勞。毫無成見。彼未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貴在彼我相交一動之間。即知其虛實而應付之。此均由於感覺。聽勁,虛實,問答,量敵,而來。學者應注意致力焉。
知機之解釋
機者。陰陽未分。虛無緲茫。謂之機。先機之謂也。即是無聲無臭。無形無象。在應用時。是未有動靜。未成姿勢。是無機會也。工夫高者。皆能知機。能知機。能造勢。所謂無中生有。乘機而動。下者。不知機。故不得勢。所謂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此為吾道之三大境界。凡屬吾門。一經推手。自然領會。彼我之高下。無須相角勝負。譬如圍棋。高者每下一子。皆有用意。眼光遠大。著不虛發。氣俱聯貫。而占局勢。其勝負之情已定。下者。眼光淺近。心無成竹。不得先手。隨人擺脫。而自顧不暇。其必敗也已知。推手之理亦然。高者。心氣沉靜。姿態大雅。逆來順受。運用自如。下者。進則無門。退則無路。攻之不可。守之無術。此即知機與不知機之分耳。
鼓盪之解釋
氣沉,腰松,腹凈,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節節舒展。動之。靜之。虛之。實之。呼之。吸之。開之。合之。剛之。柔之。緩之。急之。此種混合之勁。乃是鼓盪也。是故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乃生鼓盪之勁。由心氣貫串。陰陽變化而來。如颶風駭浪。雲行水流。如鷙飛魚躍。兔起鶻落。載沉載浮。忽隱忽現。
肘勁義何解。方法有五行。陰陽分上下。虛實須辨清。
連環勢擋莫。開花捶更凶。六勁融通後。運用始無窮。
大氣鼓盪。風雲莫測者也。太極推手。最後工夫有爛採花者。「又名采浪花」。全以鼓盪之勁。.鼓動對方。使之如海船遇風。出入波濤之中。眩暈無主。頃斜顛簸。自身重心。難以捉摸。即鼓盪之作用也。
雙重之解釋
雙重者。無虛實之謂也。雙重之病。有單方,與雙方及兩手兩足之分。經雲。偏沈則隨。雙重則滯。又雲,有數年純功而不能運用者。率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故雙重之病。最難自悟自覺。非知虛實之理。不易避免。能解此病。則聽勁,感覺,虛實,問答,皆能融會貫通焉。腳踏車之所以能行動彎轉自如者。均力學也。人坐於車上。手拂之。足踏之。目視之。身隨之。其重心在腰。而司顧盼,以手輔助之。其輪盤置於車之中心。兩足踏於腳磴之上。一踏一提。則輪齒絞練而帶動前進矣。若使兩足同時用力踏之。則車即行停止前進。此蓋雙重之病耳。夫推手亦然。對方用力推我。吾若仍以力相抵抗之。因而相持。則謂之滯。此即雙方之雙重也。若我或彼。各順其勢,不以力抵抗。而順對方來力之方向撤回。引之前進。然須不丟不頂。則必有一方之力落空。此即偏沉所致。如我擬攻對方之側面。使其倒地。若以兩手直接推之。而對方氣力強大。不可挫其鋒。須以虛實之法。雙手撫其肩。我左手由彼之右肩下捋。同時我右手擊其左肩。此時我之兩手作交叉之勢。同主一方。而發勁成一圓形。則彼可側斜而倒。因彼同時不能上下相顧。而失利也。此即吾發勁偏沉所致也。學者悟一而知十。所謂由著熟。而漸悟懂助也。
重心之解釋
凡人有四肢軀幹。頭為首。其站立俯仰。亦各有姿勢。姿勢立。則生重心。重心穩固。所謂得機得勢。重心失中。乃有顛倒之虞。即不得機。不得勢也。拳術,功用之基礎。則在重心之穩固與否。而重心又有固定與活動之分。固定者。是專主自己練習拳術之時。每一動作。一姿勢。均須時時注意之。或轉動。或進退皆然。重心與虛實本屬一體。虛實能變換無常。重心則不然。雖能移動。因系全體之主宰。不能輕舉妄動。使敵知吾虛實。又如作戰然。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 太極拳以勁為戰術。虛實為戰略。意氣為指揮。聽勁為間牒。重心為主帥。學者。應時時揣摸默識體會之。此為斯道全體大用也。重心活動之謂。系在彼我相較之間。雖在決鬥之中。必須時時維持自己之重心。而攻擊他人之重心。即堅守全軍之司令。而不使主帥有所失利也。
感覺之解釋
身有所感。心有所覺。有感必有應。
一切動靜皆為感。感則必有應。所應復為感。所感復有應。
所以互生不已。感通之理。精義入微。以致用也。
推手初步。專在摩練感覺。感覺靈敏。則變化精微。所以無窮也。
聽勁之解釋
聽之謂權。即權其輕重也。在推手為偵察敵情。
聽之於心。凝之於耳。行之於氣。運之於手。
所謂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聽而後發。
聽勁要準確靈敏。隨其伸。就其屈。乃能進退自如。
陳氏太極拳的特點
(一)外似處女, 內似金剛
中華武術,門派繁多,僅拳術就有幾百種。各門派都有其獨到之處,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內外兩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腳踢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戰,攻防含意較為明顯,讓人一看便知是武術。陳氏太極拳則別具特色,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內氣催動外形,上下相隨,連綿不斷,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不丟不頂,圓轉自如,輕輕運轉,默默停止。其攻防含意大都隱於內而不顯於外,往往使人誤認為此拳像摸魚一樣,不是武術。特別是老架一路,以柔為主,要求周身放鬆,不用僵力,主要是鍛煉下盤功夫,使足下生根,轉髖靈活,輸通氣血。
練就充足的內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撐,使身體內外各部建起鞏固的防線,形成「一身備五弓」的蓄髮之勢。這樣,不遇敵則已,若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故外似處女,內似金剛,此為陳氏太極拳的一大特點。
(二)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
大家見過頭頂碎磚、脖纏鋼盤等,這是硬氣功的運氣方法。內氣運到頭頂上,頭能將磚碰碎;運到脖頸上,能將鋼筋纏繞起來。
陳氏太極拳結合力學和經絡學的理論,採用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力勝強力。好像用一個小小的千斤頂,就能將載重幾噸貨物的汽車頂起來一樣。所謂太極拳「蓄髮相變」、「引勁落空」、「借力打人」、以「四兩撥千斤」,皆是螺旋勁所起的作用。故(拳論)講,「虛籠詐誘,只為一轉。」
從經絡學上來講,經絡是指布滿人體的氣血通路,源於臟腑,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以拳術與導引吐納為表裡,拳勢動作採用螺旋纏絲式的伸縮旋轉,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於丹田,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微微旋轉,使腰隙(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佈於全身;通任、督兩脈,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達於四梢,復歸丹田,動作呈弧形,圓活連貫,一招一勢,承上啟下,一氣呵成,導致氣血循環,此為運勁(即運氣),它區別於用勁。這種系統的運氣方法是符合經絡學說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體育運動所少有的。
(三)把武術與導引吐納相結合
導引和吐納是我國源遠流長的養身術,早在公元前幾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記載。漢初淮南子劉安就編成(六禽戲),漢末著名醫學家華佗又改為(五禽戲),他模仿禽獸的動、播、屈伸、仰俯、顧盼、跳躍等動作,井結合呼吸運動,用於治病保健鍛煉,是後來氣功和內行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氏太極拳把導、吐納術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內外兼修的內功拳運動,這不僅對強身健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對提高拳術的搏擊技巧也是一個創造性的發展。
(四)陳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
剛和柔,兩者是相互對立的,然而陳氏太極拳卻把剛勁與柔勁揉和在整個套路中,一招一勢剛中寓柔,柔中寓剛,達到剛柔相濟。(拳譜)規定,「運動之功夫,先化勁為柔,然後練柔成剛,及其至也,亦柔亦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名名之。」為什麼太極拳的勁力要以剛柔相濟為準昵?因有剛而無柔的勁缺乏韌性,易折易損,沒有技擊格鬥的實用價值,只有柔而無剛的勁因失去爆發力也無濟實用。故(拳論)指出,「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勁,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折、空、掤、
擠、按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剛和柔的變換,從神與氣上來講,則通過隱與顯表現出來的,隱則為柔,顯則為剛。從姿勢上來講,是通過開與合表現出來的,合則為柔,開則為剛(即蓄則為柔,發則為剛)。在運勁過程中表現為柔,在運動到落點時表現為剛。因有神氣的隱顯與姿勢的開合,剛柔就能夠充分地表現出來。落點是運動到達盡頭之點,是神顯與氣聚之處,所以表現為剛,除此之外,運氣轉換過程則宜用柔法。
陳氏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是有開有合,每個開合動作都有運勁、有落點,落點要用剛勁,其它都用柔勁,以做到剛柔相濟。這是做到剛柔相濟必須掌握的原則,也是練習避實擊虛,蓄而後發,引進落空,松活彈抖的基礎。
(五) 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
陳氏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內家拳術,內家拳的動作都是在意識的引導下進行的。意,即心意、意識。陳鑫(拳論)說「打拳心為主」,「妙機本是從心發」,「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問;運行之主宰? 日,主宰於心,心欲左右更迭運行,則左右手足即更迭運行心欲用纏絲勁順轉圈,則左右手即用纏絲勁順轉圈;心欲沉肘壓肩,肘即沉、肩即壓;心欲胸腹前合,腰勁塌下,襠囗開圓,而胸向前合,腰勁剎下,襠囗開圓,無不如意;心欲屈兩膝,兩膝即屈,右足隨右手運行,左足隨左手運行,兩膝與左右足皆隨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從乎心也。吾故日,心為一身運行之主宰。」
以上所言,即是心意與動作的關係。《拳論》又雲,「打拳以調養氣血,呼吸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輕輕運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運行。」由此可知,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的密切關係。在走架子時,一舉一動都是在意的指揮下,將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和呼吸有機的結合起來。開呼蓄吸,順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氣,輕輕運轉,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
(六)實戰性的競技運動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
武術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而摔法只講摔,不講打,幾千年來就一直獨立發展,其它四種雖也綜合鍛煉,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也就說明這種分歧。與戚繼光同時代的名手,如山東的「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長。同時,由於踼、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所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因實踐不足,很雖提高技擊水平。這就是我國古代一些著名拳種在教傳之後「失其真意」或競技無一人傳習的原因之一。
陳王庭以沾、黏、連、隨、掤、、擠、按為中心內容,在螺旋纏繞的基礎上,創造了陳氏太極拳只人推手法。練習大腦反應和皮膚觸覺的靈敏性,綜合了踼、打、摔、拿、跌等競技技巧,井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拿人的關節,而是看重拿人的勁路,這就高於一般拿法的技巧。陳氏太極拳這種推手方法,技擊性較強,因此對發展體力、耐力、速度、靈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
這種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徵性的花假手法,解決了實習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雙人黏槍法也同於此。
陳式太極拳的基礎知識
太極拳是一個內外兼修全面性的武術拳種,具有集衛生保健與攻防技能於一體的顯著特點。太極拳運動的一舉一動,包括手法、掌法、肘法、眼法、身法、步法、腳法、跳躍法、平縱法等,均有著嚴格的規定與要求,並以此來促進和提高演練者強身健體及攻防絕技的訓練。
一、手法要領
1、內旋 內旋的動作使用頗多,一般都是在演練重心轉換過程中完成的。內旋時手掌以小指領勁,拇指隨合順纏,由外向內下旋轉,整個動作在吸氣中完成。隨著身體的旋轉,內旋時以手領肘,以肘隨肩,以肩隨腰,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固若金湯。內旋用於雲手內合等動作。
2、外旋 外旋的使用也很多,一般是在重心轉換蓄髮相變的情況下,螺旋向外開展。外旋時,手掌以拇指領勁,小指隨合逆纏由內向外旋轉,在呼氣中完成整個動作,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帶手,自然旋轉,向外開放。
3、摟手 兩手在身體兩側雙順纏,由上向下斜線劃弧,然後變合勁上托。擋手也稱「摟膝」。
4、刁手 手腕由伸到屈,向內側刁腕,並將內力運達於手指,此手法用於套路中六封四閉變單鞭的轉換過程中。
5、纏手 纏手是以腰脊為統帥,兩腕關節為主導,兩手向身體兩側各翻轉一圈(360度),形似抱球狀,用於單鞭前式。
二、掌法要領
1、掌 對於掌的要求是:拇指和小指內扣,無名指、中指、食指有外翻之意,掌心成瓦壟勢,成勢時勁達於中指肚。
2、推掌 分單推掌、雙推掌、蝶手推掌、工字雙推掌等。無論哪一種推掌方式,在出掌之前,務必做到先蓄而後發,勁起於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達於四梢,向前推出時,要短促而有力,屈臂沉肘,自動彈收見風使舵力直達於掌根或掌外沿。此掌法用於抱頭推山、六封四閉、玉女穿梭、小擒打等動作中。
3、劈掌 分直劈、向里斜劈、向外斜劈、兩側橫劈等。出掌時,要擰腰旋臂,合中寓臂,合中寓開,開中寓合,勁達於手掌外沿,懶扎衣變六封四閉中即用劈掌。
4、撩掌 分直臂上撩和屈肘上撩兩種。出掌時,由後向前上方撩起,內力直達於四指或掌心,金剛搗碓後手即為撩掌。用於金剛搗碓後手等動作中。
5、托掌 分上托掌、前托掌、斜上方托掌等。出掌時,要求演練者屈臂內合,肌肉放鬆,不可緊張,否則力點體現不清晰,影響勁力的有效發揮,先蓄而後發掌,短促有力,具驚彈之感,仰掌托出,勁力達於掌根。如金雞獨立即用托掌。
6、拍掌 分前拍、橫拍、側拍等。拍掌時,身體先向下蹲而蓄勢,然後腳快速踢起。同時直胸襟拍腳,快速成有力,勁直達於掌心。左擦腳、右擦腳、踢二起均用拍掌。
7、穿掌 分左穿掌、右穿掌,主要用於閃通背和倒騎龍的轉換之中。空掌時,手臂由屈而伸,勁直達於指尖。
8、切掌 俯掌螺旋向前,然後向上切出,勁達於手掌外沿。大捋時多用切掌。
9、抹掌 抹掌時,要求以俯掌沿另一臂上方向前抹出,勁達於手掌外沿。
10、護身掌 用於旋風腳之前,演練者雙臂交叉於胸前同時兩掌向外翻,護於身兩側。
11、撐撐 掌心自上而下,壓撐,勁達於手掌根部,五指既可以併攏,也可以微微張開。金雞獨立下按手即用撐掌。
12、運掌 運掌時一臂微屈,向下成立圓向內環繞,另一手則由異側成立圓向外環繞,。運手中即用運掌。
13、插掌 臂由屈而伸,快速直掌前插,勁達於指尖,十字腳左手即用插掌。
14、標掌 分直掌前標、俯掌前標、仰掌前標等。標掌時,手臂肌肉放鬆,蓄勢發勁,手掌急速前伸,勁直達於指尖。閃通背前半勢中即用標掌。
15、伏掌 要求肌肉放鬆,屈臂由外向內旋轉,勁達於手掌,掌心向上直按。左、右金雞獨立即用伏掌。
16、亮掌 亮掌又可稱為亮翅。亮掌時,兩臂在身體兩側微屈而外展,一手護膝,一手舉於頭側上方。
三、拳法要領
1、拳 對於拳的要求是:五指捲曲,拳面要平,拇指壓於食指、中指的第二指節上。
2、沖拳 沖拳時,拳從腰間螺旋向前快速出擊,勁達於拳面。同掩手肱拳。
3、撩拳 撩拳時,將拳頭自下向上弧形屈臂撩擊,勁達於拳背。同二路搗岔第二動。
4、栽拳 栽拳時,演練者手臂由屈到伸,自上向前下方栽出,速度要快,抖肩而出,勁達於拳面。
5、橫拳 橫拳又稱肘底著拳。要求屈臂自側面出拳向另一側面橫擊,勁達拳面。
6、釘拳 一手屈住,大拇指壓住食指中節或中指末節,中指突出。發拳時,先屈肘而後發,既可沖拳發出也可栽拳發出,但必須崩發清脆,勁達於中指中節。
7、拋拳 拋拳時,拳頭自上而下,呈環形運動,手臂微屈,勁達於拳眼。如青龍出水和躍步搗叉皆拋拳。
8、架拳 如撇身拳。架拳時,右拳先向左,然後弧線向上,經左側頭前向右上方架拳,拳眼向上,內力直達於拳論。
四、肘法要領
1、肘 在大小臂關節連接處,形成銳狀的部位,即稱為肘。在肘尖的四周皆可發出不同形狀的肘勁。
2、頂肘 頂肘的用法,可分為前頂和側頂兩種。頂肘時,先屈肘握拳,手心向下,以肘尖向側前方、側後方或側方頂出,勁達於肘尖。
3、盤肘 盤肘時要求腕部內合,拳心向里,前小臂由外向前下盤肘。
4、上挑肘 大小臂成合勁,腕部內合,在側方向上發力,勁達於肘尖。
5、順肘 用肘尖協同大臂一齊迸進發力為順肘,又稱順攔肘。
6、橫肘 大小臂成合勢,肘尖位於身體側方,向身體前方發力進肘。橫肘又稱腰攔肘,肘時,勁達小臂外側。
五、眼法要領
1、定勢眼法 太極拳運動時,應體松心靜,呼吸自然,動作弧形,虛實分明,上下相隨,圓活完整,均勻連貫,勢勢相承,不正在明顯的定勢動作。只是在一勢完成了,另一勢即將開始,內氣與動作交相承接的關鍵時刻才有定勢。此時,演練者的外形運動已停止,但是內氣仍在進行;當內氣運行尚妥,外形又早已引發。所以,這裡所講的定勢,只是外形運動停止,內氣尚在運動之時。這個時候,眼法上要求演練者雙目平視前方或者注視即將引發的雙手上,不可低頭,不可信目,不可妄視。
2、換勢眼法 換勢是指內氣運行剛剛歸入丹田,外形重新引發的時刻。此時,要求演練者做到眼法與手法、步法、身法的協調配合,以達到手法、眼法、身法的協調一致。
3、運動眼法 在整個套路的運動中,始終要求演練者做到勢動眼隨,神態自然,全神貫注,思想集中。
談陳氏太極拳的剛柔
張東武
剛與柔是太極拳中的一個對立關係,是相對矛盾又統一的,並能相互轉化。按照陰陽學中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的原理,陰代表柔、陽代表剛,因為陰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以剛柔也是相互滲透的。練習陳氏太極拳強調先去僵求柔,然後再集柔成剛而後始能剛柔相濟。下面我把在陳氏太極拳對剛柔的一點體會,闡述如下。
我們初學太極拳的人有的動作比較僵硬呆板,有的動作柔軟無力,這兩種現象都不能稱之太極拳,真正的太極拳是應該做到「輕而不浮,況而不僵」每招每式都要做到剛柔相濟。衡量剛柔以什麼為標準呢?拳論講:「純隊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隊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尤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這就是說不能偏於柔或偏於剛。只有練到剛柔相濟陰陽無差,才算是達到太極拳的高級境界。
一、去僵求柔、積柔成剛 一般初習太極拳的人,動作都比較生硬,所以,練習太極拳的第一個階段是去僵期,也就是化硬為柔期。拳論講:「極柔軟,方能夠極堅剛。」所以,在初習拳時要做到鬆柔,這樣就去掉人本身的僵勁,強調是愈松愈好,越松得開越能把僵勁儘快去掉。等僵勁去掉以後,便達到經脈暢通、舒筋活絡的目的。使原來比較僵硬的動作變得比較靈活,協調性也較好,這樣,就產生了柔勁,同時就產生了內勁的感覺。到這個時候,就不能一味的求柔了。否則就要失之過柔,而是要求在鬆柔的過程中向堅剛逐漸過渡,就是「積柔成剛」的階段。不能錯誤理解成練拳就只能柔軟才是太極拳,應知道鬆柔不是最終的目的。它是為了達到堅剛所做的一種手段。這裡說的堅剛並不是那種 硬剛。這個時期要多練一下發力,也即是從柔中產生的發力,這就符合太極拳松活彈拌的原則。這樣才能使動作做到松沉、渾厚、連貫、飄逸。
二、剛柔相濟、運化八方 放鬆的目的是為更好的爆發。有的人平時練拳只知道鬆柔,而不練發勁,按照「柔化剛發」的原則,就等於只能化掉所加之力,而不能將其發出,也就是說只能消極的防守而不能有效的制服對方。拳論講:「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這就是要做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才能夠運化八方。
剛與柔從整套拳架來分運勁走式都為柔,發勁動作皆為剛,從一個拳式來分走勁過程為柔,勁走到了落點為剛。這就是所謂的「柔運勁、剛落點。」在練習陳氏太極的套路中要一直貫穿「剛柔相濟」的原則,處處要表現出剛柔的互相滲透和體現一剛一柔的不斷變化,即真正做到剛柔相濟。
三、以柔克剛,以剛制柔 從技擊角度來講,太極拳是講究「以柔克剛」的拳法,柔如何去克剛呢?從一些事物的現象可以看出柔是可以克剛的。如風是無形的,是柔性的。但它一旦發作起來卻是無堅不摧的。太極拳的以柔克剛即是練習以弱勝強,以小力勝大力的方法。太極拳為什麼能借力打人,以小勝大呢?是因為太極拳是一個符合科學原理的拳法。如從力學上講它就包括了螺旋力、槓桿、合力、率心力、慣用語性等。
太極拳從技講究不與對方硬頂硬抗,而是運用省力的方法順對方的勁路,來借對方的力打擊對方。如對方用力推我左胸,我即向左轉腰,避開其來力使其力落空再順勢一帶,使其躍倒,這就是太極拳上的「借力打人,引進落空」。即對方推我時我不與其頂抗,對方便會順其用力方向繼續運動,我再在其運動方向上加一個同方向的力或改變對方運動方向的力,由於慣性原理,對方便會很容易跌倒。
另外,太極拳強調「以靜制動,後發制人」這也正是太極拳以柔克剛的前提,所以說以柔克剛的技術多是在防守中運用。
太極拳雖不提倡「以剛制柔」,但如仔細想來,自己要先發制人,主動進攻時或在自己主動發勁攻人時,都要搶在對方沒有作出反應之前。這些豈不是「以剛制柔」嗎?所以,練習太極拳技擊要必須具備「以剛制柔」的能力、才能談得上「以柔克剛」。
推薦閱讀:
※太極拳丹田的幾個問題
※第667期:論太極拳之通
※再談《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道雲龍
※陳氏太極拳傳承的著名人物有哪些
※太極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