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舟法師選集03
○辛二釋相二、壬初正明二、一所順眾生
《經》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記》所順眾生、除佛法界、九法界眾生皆是所順。順者、順眾生善惡根性而度之也。佛一切契真、故應常隨佛學。眾生有善有惡、惡固不應學、善亦不可學。世間善惡、俱違真故、只可順而度之。眾生種類、差別甚多。有胎、卵、濕、化四生、各有種種類類。楞嚴經雲、卵為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以上受生差別。或有下依止差別、人類依四大而生住、夜摩以上諸天、依空而住。依卉木住。如花神樹神之類。生類乃至威儀、各有種種。有豎生橫生者。相貌有好醜、壽命有長短、種族有貴賤。名號各殊別、性情有剛柔、知見有邪正。欲樂有善惡。意(即心)行有定散、威儀有靜動。種種衣服下、受用差別。乃至下開眾生種類、有色即色界、無色即無色界、有想即有觀想、無想即無想天、菩薩慧眼、將一切眾生照在一心之中。故曰眾生是菩薩心中眾生、故恆順教化。又智慧心遍法界知佛是自心中佛。故常隨佛學、恆順眾生。
○二正明隨順
《經》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記》此正明菩薩之隨順也。『如是等類』、承上啟下、謂我普賢皆一一隨順而轉。『轉』者、即起觀智也。隨順眾生而起觀智。觀一切眾生性相皆空。而非斷空。即空即有、自他不二、同一中道。既自他不二、則種種承事供養眾生、即是承事供養自己。如敬父母者、梵網經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受生、皆有父母、故六道眾生、皆是父母。師長有成就教育之恩。佛法師長為法身父母、尤應尊敬供養。阿羅漢乃至如來、超略辟支佛菩薩、皆為出世聖人。為世間大福田、安得不承事供養。『等無有異』者。稱性而觀、不生分別、平等供養也。平等不分別、即是平等智。眾生有病、『為作良醫』。有身病則治身病、有心病則治心病。『於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有事有理。約事、走險道是失道。約理、走生死道、不走菩提道、涅槃道、是失道。『於闇夜中、為作光明。』眾生在無明黑暗中、為彼說法、即是施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約事、指示伏藏金銀。約理、不知修行者、令學佛法、便得寶藏。今知自心之大方廣、即伏藏也。
○壬二征釋二、癸初令佛喜二。一征二釋
《經》阿以故?征也。向下釋。菩薩若能隨順眾坐、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記》征意謂生佛各別、何以順眾生能令諸佛歡喜。又諸佛固應順、眾生多有造業者、何以亦順。答意順眾生即是順佛。尊重眾生、即是尊重如來。又不惟佛喜、眾生本來是佛。眾生歡喜、即是佛歡喜。又佛心如大海水。眾生為佛心中眾生、如海水現眾生影、影水同一鹼味、猶生佛同一實相。海水中所現眾生。無名姓骨肉等相、若必計有眾生名相等者、即是遍計執。生佛本自不二故。
○癸二增大悲二、一征二釋三、初法
《經》何以故?此征也。向下釋。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記》此一科恆順眾生、增長大悲也。上雲順眾生即是順佛、得佛歡喜。此科征意、謂生佛懸殊、何以順眾生即是順佛。答意。佛以大悲為體、常悲眾生、故順眾生。即同佛悲心、得佛歡喜。諸佛如來之果、所以成者、以大悲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由是觀之、更顯佛與眾生自他不二也明矣。菩薩自未成佛、因生悲心悲自。他末成佛、應生悲心悲他。既是眾生、必定有苦。縱無分段苦、亦有變易苦。自他皆如是、故自悲悲他。然有悲無智、無以救眾生。故曰因於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即覺心、自覺覺他也。菩薩與眾生早已打成一片。故能自悲悲他、自覺覺他。佛在菩提樹下示成正覺時嘆曰:『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在佛分上、一成一切成。然在眾生分上、還是生佛隔絕、此義若能常常思維、即可漸漸打成一片。
○二喻
《經》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記》『曠野』。即曠大野外、無人煙處。喻生死曠野、無依無賴。『沙磧』者。草木不生、百穀不長之地。喻人在生死道中、不長善根、沙磧雖不生百穀苗稼、而有大樹王之根、伏藏於內。根若得水、便可生長。喻生死道、雖不生善根。人人本具之大方廣、伏藏於八識生滅中。若澆以法流之水、便生菩提之樹。諸佛大悲心、即法流水也。開示眾生本具之大方廣、即菩提樹根、亦即佛之知見。以得佛大悲水故、樹及枝葉華果俱長矣。枝喻慧、葉喻定、華喻菩薩行因、果喻菩提妙果。
○三合四、初正合法
《經》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記》『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此總合也。生死喻曠野。菩提喻樹王、迷悟之別耳。迷為眾生、悟成樹王。樹根即眾生者。不觀眾生之相、而觀眾生之性。眾生之性即佛性、故眾生性即菩提性也。『諸佛菩薩而為華果』者、謂從眾生修成故。『饒益』即利益也。令知有成佛種性、依法修行故。眾生心性、即成佛正因、喻樹根。佛喻樹王。法喻親切。但要見著眾生之佛性樹根、見得真實、自然能向樹根澆水。如念佛要望樹根念。參禪要望樹根參。習觀要望樹根觀。古人云、一念不在、即同死人。不望樹根參禪念佛習觀、即是盲修瞎煉。然樹王須因圓果滿故難見。樹根依於教典、諸佛一再指示、故易知。雖易知而又易迷失。以易迷失故、大樹難以長成。此是修行者人手緊要關頭、宜特加註意、不可輕忽。
○二重征釋
《經》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記》征意。何以利益眾生自己成佛。釋意。自他本自不二。故利他即是利自。以上有三層征釋、故曰重。一者何以順眾生能令佛喜。二者生佛各別、何以順眾生即是順佛。三者何以利他即是自利、皆隨征隨釋矣。
○三反結成
《經》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記》成佛之本因是眾生。故云。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四結示令知
《經》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記》人人皆可為善財童子。對於普賢菩薩所說之語、要承當起來。平等心即見自他不二之智慧心故。因此之故利益眾生、自即成佛。一成一切成。決無手已成佛、足仍為眾生之事。以大悲心隨順眾生之性、此非習慣性、即所謂因緣所生法中之中道實性也。『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者。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現在眾生即未來佛。故隨順眾生、『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辛三總結
《經》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結說眾生無盡、故隨順亦無盡也。
○庚十釋普皆迴向三、辛初牒名
《經》複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
《記》此牒名也。普皆迴向、迴向真如、迴向菩提、迴向眾生。此三皆普遍一切處、是所迴向之處普。又者以前九門所有遍法界之善根、而為迴向、是能回之善普、故曰普皆迴向也。
○辛二釋相二、壬初明所回善根
《經》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
《記》從初禮敬乃至第九恆順眾生所有功德、盡以迴向法界眾生。而自分功德不惟不減、且更擴大矣。
○壬二正明迴向二、一願離苦成善
《經》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記》願一切眾生離二死苦、成究竟善。『盡法界虛空界眾生』者、即盡真如實際心及虛空中所有眾生也。眾生欲行惡法、皆悉不成者、有二義。一者菩薩說法教化、自然不敢作惡。二者有不可思議菩薩暗中加被、令惡業不成、善業成就。反上可知、以諸惡不作故。『關閉諸惡趣門。』眾善奉行故。『開示人天涅槃正路。』『開』者開導、『示』者指示、開示眾生心中人人本有之涅槃路也。縱一時不得涅槃、亦不失人天正路。
○二發心代苦
《經》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記》普賢菩薩謂若有眾生因造惡業、我願代受其苦果、而令解脫、以至究竟成佛。此心人所難發。因無廣大心、無成佛意、故不能代苦。若欲成佛、必能度眾生而代其苦。代苦有七種義。一者『悲心好樂故』、世人往往有以情愛代苦者。菩薩以同體大悲代眾生苦。悲勝愛已可概見、況同體乎。二者『作增上緣故』、菩薩修諸苦行、破除身見、為眾生所羨慕作增上緣。如如來雪山六年苦行之類是也。三者『留惑潤生代苦』、能了生死、為度眾生不了生死是也。四者『殺惡眾生代苦』、如眾生欲作大惡、菩薩殺之。自墮免彼墮故。五者『處惡趣代苦』、如如來往劫大旱時、變為摩竭陀大魚、以肉施眾生等事是也。六者以『稱真之願代苦』、以稱真之願、潛至稱真之苦、即為代苦。七者『自他無異故代苦』。以法身同故、彼苦即我苦。然與菩薩有緣者、得菩薩代苦。又者、有可轉之業可代。其有不可轉之業、受苦不知悔改者、不能感應道交故、非菩薩不代也。
○辛三總結
《經》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記》總結無盡如上。
○戊四結益令知
《經》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記》此結十大行願利益、令善財及眾生知也。以行填願、故願得具足圓滿。未修菩薩依法修行、即可隨順趣入。未證入時、先隨順而後趣向證入。成熟約證入說。成佛善根、人人本具。理具還須事造、方得成熟、成熟即解脫也。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成就也。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華成就也。有如是利益、是故普賢菩薩呼善財曰、善男子。汝應如是知也。以善財代表無知眾生耳。
長行三科中。一正示普因已竟。
○丁二顯經勝德二、戊初校量聞經德
《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記》『經』即法也。顯經勝德、即是顯法勝德。法即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初兩行文所施之物也。人天最勝之樂、即五欲之樂。以爾所塵數七寶及五欲之樂、而施爾所塵數眾生。又以爾所『上妙七寶、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如上所說功德為能校量、以校聞經功德。『若復』下所校量也。以聞經功德分為百分之一分、乃至分為一優波尼沙陀分、而布施功德不及聞經功德之一分。文雖如是、義在教人以法為師耳。
○戊二顯餘眾行德二、己初總明法行略說功德
《經》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清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
《記》顯餘眾行德有十種、一、書寫。二、供養。三、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維。十、修習。法即十大行願。行即書寫乃至修習十行也。深信心者。信自信他。信自、即理三寶為因也。信他、即事三寶為緣也。信此十大行願之法寶、秉受於心、執持不忘、乃至書寫、超略余行也。略說一偈、功德有如是之大。未修學此法門者。信心未生起、故難信及此教。有等不學教之人。但執佛法無多字、何用學教。妄說行持即得。此乃權實不俱。故偏於惡取空邊。所謂有慧方便解、無慧方便縛。有方便慧解、無方便慧縛。惡取空、即無方便慧。或往劫已學。不假學、而所行與大願符者無過。
賢首大師有十門料揀聞教利益。
一『舍教師心、巧偽誑惑』:背舍佛教、以自心為師、自誑誑他、自惑惑他。二『背教質直、苦修無益』:雖無誑惑、本色直爽。以背教故、盲修瞎煉。三『習教不解、以求名利』:學教不解教義宗趣、故傍佛以求名利。四『逐文讀誦、直心無益』:讀而不解其義、故不得益、而得種福、然不可不求解。
前四全不可依。次五從淺至深、隨根悟入皆革凡成聖之方便。第十、一門。方為究竟。
五『讀而分解、多讀少修』:隨力隨分、少修非完全不修。故不致落過、有少許功德。六『博文約義、取義專修』:博覽三藏十二部經典、而收義甚約。知惟一心法、取意而專修之。七『得意唯修、不復尋言』:得意即修、不復討論文字。古時宗門大匠、必有得意之善根、不須聞教。如六祖大師不識字、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以上六七二門皆判入頓教之機。八『得旨稱性、依教修行』:旨即義也。義是教中之義。全法即性、不同棄教。學教即修行、即行解不二也。九『持教觀理、不滯不著』:理即真空理。持教不礙觀理、觀理不礙持教。十『理教俱融、合為一觀』:此門方為究竟、即教即理。三藏經教、是標月之指、不可執指為月。此語為執教者說、若定要教外得旨、則聞經證果者、皆誑語耶。
依前四門而行、是自害害他。依次五門修行、從淺至深、隨根性悟入。革除凡夫之心、轉為聖人之心。末後一門、方為究竟。如是修之、即等同普賢菩薩。學佛法人之病甚多。或棄教師心、而以法門誑入。或背教苦修、不得實益。或習教不解、依傍佛法、而求名利。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只徒捏著鼻子哄眼睛、生死如何能了。有深信心者、決不自騙騙人、而得進步。既得進步、自能除障。五無間業者。『一受生無間』犯五逆罪舍此報身、不間隔時分、即受地獄果報。『二受命無間』地獄化生身受苦、死一身又化一身受苦。『三身遍無間』身稱地獄之量、一人亦滿、多人亦滿、各不相礙。『四受苦無間』忽焉銅床鐵柱、忽焉鑊湯爐炭、無時間斷。『五受報無間』受地獄果報。當受一中劫(即廿增滅劫。)有此五無間業、聞此普賢十大行願功德、速能除滅。有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能消除。惡鬼遠離、則得善鬼之守護。修行之事、同是一事、而功德不等。總要有深信心。稍有虛假、即不得益、莫謂佛法不靈。
○巳二偏舉一行廣顯眾德二、庚初舉一行
《經》是故若人誦此願者。
《記》此讚歎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功德之大。以功德大故、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偈、即有無量功德。偏舉一行者。偏舉誦之一行也。背本能誦即兼受持也。
○庚二廣顯眾德三、辛初通明五果五、一增上果
《經》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
《記》增上果者。謂誦此行願為因、果上遇一切善惡境、皆使此行願功德增上。此果有二。一惡法不能障此行願故。行願得增曰增上。二善法能與行願之力曰增上。又誦普賢行願功德、即善法加增、是與力之增上果也。行於世間、無有障礙者。若誦普賢菩薩十大行願、在世間修行、不為惑業苦三障所障、是不障之增上果也。
○二等流果
《經》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記》等即同類也。謂因果相等。因誦普賢行願品、故圓滿普賢菩薩所有功德、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之相。即普賢因、得普賢果也。
○三異熟果
《經》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
《記》異熟果者。從因感果、異時成熟、異處成熟、異性成熟也。如前生誦行願之善因。今生受報曰時異。他處誦行願之善因、此處受報曰處異。誦行願是善性、所得果是無記性、曰性異。勝族即貴族也。依佛法說。以生佛家、常為佛子、勝他種族曰勝族。
○四士用果
《經》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記》士即是人。用者力用。如農人耕種工作、所得糧食果報也。約修行說。人以修行功用、所得果報、曰士用果。破壞惡趣、遠離惡友、制伏外道、皆誦普賢行願品之力用所得果報。
○五離系果
《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
《記》離系果者、煩惱能系縛法身慧命。今能脫離煩惱、即離系縛也。亦誦普賢行願品之善果。
○辛二別明凈土果二、壬初顯法功能
《經》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記》謂誦普賢十大願王功德、得生凈土之果。不同偈頌、屬凈土願。十大行願是最大行願、故曰願王。人當舍壽之際、世間一切悉皆舍離。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引導其前。臨命終時、引至極樂世界。約華藏世界言之、極樂世界、不唯在一華藏世界中、亦即在一世界種中。學華嚴經人、有不善游華藏莊嚴世界海者、不願生極樂世界、願生華藏世界。豈不知極樂世界、仍在華藏世界正中之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中第十三層耶。娑婆在十三層。此層有十三主剎。即有十三佛剎塵數伴剎。極樂去娑婆只十萬億佛土、娑婆一個主剎、有一剎塵數伴剎。十萬億又豈在剎塵數外耶。所以要生極樂世界者有四義。一者、極樂世界即在華藏內故。二者、為令修行眾生專心一處故。漫說一華藏、即一城猶有東西等分。三者、西方阿彌陀佛、與此土眾生有緣故。四者彌陀即本師故。又者生極樂世界有四句料揀、所謂一『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如觀音菩薩之方便生、而不言何處去生。二『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如普賢菩薩之方便引、普賢願為一切佛法王子故、亦迴向極樂。三『生亦決定生、去亦決定去。』如著相念佛之愚夫愚婦、執著去生極樂、與執著生娑婆、其優劣何啻天壤。四『生亦決不生、去亦決不去。』此有二類。一者不信佛法之人、二者已悟無生忍之人、法身遍滿法界故。生即無生、去即無去。普賢菩薩勸善財及眾生、誦普賢行願品、求生極樂、方便引人離苦得樂耳。若就至極而論。法界之樂、是極樂也。一塵一毛亦法界。況一極樂世界、非法界乎。願舍我法二執不違聖教量者、其善思之乎。
○壬二別明勝果二、初亦異熟果
《經》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記》別明勝果、即修普賢行願勝因之勝果報也。報有現報、即現世果報。有生報、即來世果報。有後報、即久遠果報。此生報也、又名異熟果、如前已釋。到極樂世界、不但見阿彌陀佛、並見文殊、普賢、觀音、彌勒諸大菩薩。梵語文殊師利、此雲妙吉祥。普賢菩薩行遍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觀自在菩薩證耳門圓通、解六結、越三空、獲二殊勝。梵語彌勒此雲慈氏。內中有疑難處、所言疑難者、普賢菩薩引導眾生求生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為阿彌陀佛上首弟子、到極樂世界固應見也。若此土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何亦得見。以菩薩已證法身、體普遍故、相用亦遍。法身大士、無處不現身、故無處不得見。有大福報故。色相端正威嚴。性具修顯功德、悉皆得見。『其人』即誦普賢行願品之人。因誦普賢行願品功德、報終彈指之頃、即於西方蓮花化生。自見從蓮花化生已、即蒙佛授記、當來於某世界成佛。觀無量壽佛經說。西方蓮台有九品。今略說之。上品上生生因、發三種心。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至誠心即直心、直心正念真如、即念法身佛、此一念即念遍十方三世佛矣。此即智慧心培慧、深心樂集諸善行、即培福也。迴向發願心、即大悲心。以大悲心化度眾生、即福即慧。具三心者、必生上品。復有三種眾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亦得往生上品。上品中生者、能解大乘義理、深信因果。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發菩提心、求願往生。其次受持五戒、持八戒齋、持戒迴向、生中上品。不能盡形壽持戒、而能持清凈戒一日夜者、生中中品。其或不能持戒、而能孝親仁物者。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阿彌陀佛國土功德、求願往生、得生中下品。其有不能持戒修行、多造惡業、臨命終時生大慚悔、遇善知識、教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生下上品。次有毀犯所受之戒、命欲終時、地獄相現、遇善知識提拔、求生極樂世界、生下中品。又次有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或有恐怖、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求生之心切故、十念亦可往生下下品。此人類往生之品位。乃至畜生之中、若鸚鵡八哥、但能念佛、亦能往生。念佛法門攝及畜生。其圓融普及、非其他法門所能及。福建鼓山放生園。有一放生鵝、見念佛堂中人繞佛、彼亦於門外隨人東西繞之、口中喃喃亦念。一日鵝無病而死、置首於門限。時當酷暑、置之數日不臭、無一蠅集、人皆奇之、施主塔而葬之。大家念佛求生西方、以誦普賢行願品為助行。正助合行、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二亦士用果
《經》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
《記》士用果名、已如前釋。凡菩薩得佛授記。還願經不可說長大之劫、於十方世界、行菩薩道。利益眾生、要須智慧、方能應機設化。眾生為所隨、智慧是能隨。故云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或有人云、生西方不好行菩薩道、在娑婆世界則易行。此語亦有道理。在娑婆世界若行布施、以娑婆世界眾生皆貪、故能成就施波離密。娑婆世界眾生皆犯戒、故在此土持戒則功德大。娑婆世界眾生皆剛強、故在此土行忍辱、則能成就忍波羅密。六度萬行皆好行之、然生極樂世界、縱不蒙佛授記、為一凡夫、亦具報得神通、勝過娑婆羅漢。如經雲、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襟、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如是能至十方世界上求下化、又焉得不好行菩薩道乎。
○辛三究竟成佛果
《經》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髮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記》誦普賢行願品速得成佛。但說久、不可執著定長、說不久、不可執著定短。說不久是攝受語。說久是折伏語。普賢菩薩行願廣大。願久行菩薩行。若有眾生應見佛時未嘗不現佛身、然皆幻化、無眾生相、不妨度幻化眾生。無佛相、不妨成幻化佛。『轉妙法輪』、即宏法利生、隨眾生根器而利益之。未來劫海無窮盡、而廣行利益眾生亦無窮盡。
○丁三結勸受持三、一結前勝德
《經》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
《記》結持經勝德、勸受持也。前已偏舉諷誦一行、通明五果、今略舉眾行。即書寫、供養、轉施、聽聞、披讀、受持、演說、諷誦、思惟、修習。十中舉四略六。曰受持、讀、誦、廣為演說。如此種種功德、隨有其一、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知也。眾生不知、三乘知不究竟、故曰余無知者。
○二正明勸持
《經》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記》此勸善財及在會大眾。聞此願王、勿生疑心、誠心而受。聞之於耳、領納於心、受持讀誦。為化他故、又復書寫廣為人說。
○三重舉勝德
《經》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記》謂讀誦演說普賢行願品之人、仗普賢願王之力、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報、集聚一身、是自利也。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利他至究竟也。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有事有理。約事。如常說、距此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名阿彌陀佛。約理。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云無量光。無量光即如如智。無量壽即如如理。理智不二、依正一如、豈僅寂光涅槃四德中一樂德而已哉。理智依正皆如如不動。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常寂光即是法身。寂光土中具涅槃四德。舉一具四。凡夫有四倒。無常計常、不樂計樂、非我計我、不凈計凈。聲聞雖翻凡夫四倒、而常計無常、樂計非樂、我計非我、凈計非凈之四倒。大乘菩薩始翻聲聞四倒。成涅槃真常、真樂、真我、真凈之四德。故云生西方極樂世界。約理即得涅槃四德之樂德。縱不得涅槃四德、而能究竟出離生死、見佛聞法、悟無生已、不久必得圓滿涅槃四德也。
○丙二偈頌二、丁初標舉
《經》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記》標舉說偈儀也。『重宣』即重頌也。重頌有四義。一為後來之人得聞故。二雖聞未解、說偈令悟故。三長行文略、以偈廣之、令了解故。四為結句易受持故。觀十方之機、即是加被有緣眾生令增智慧也。
○丁二正頌三、戊初頌正示普因二、己初別頌前十門八、庚一頌禮敬諸佛
《經》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凈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記》初二句、頌所禮敬之諸佛。豎窮橫遍也。『所有』乃心中所有亦即法界所有。心即法界故。心包太虛、大而無外、三世十方佛、皆在心中。第三句能禮相也。我乃普賢真我、揀非眾生爭人我之虛妄我。真我大公無私愈用愈廣大、真妄皆在一心公私之轉變、心無私、即清凈意。以率身口亦皆清凈矣。第四句能所周遍。『一切遍禮盡無餘』者、即一身遍禮多佛也。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一身禮一佛、即成一身禮多佛。第五句能遍因。普賢行是智慧行、行遍法界、故能禮法界所有之佛以威神力即神通。後三句別顯禮相。謂多身禮多佛、即自如理智、所起之威神力。故一身能現多身。多身各各能禮多佛、又即如理智起如量智故。能現剎塵身、一一又禮剎塵佛。故有四料揀。曰一身禮一佛、多身禮一佛。一身禮多佛、多身禮多佛。由第一句隨觀智而成後三句妙境。
○庚二頌稱讚如來
《經》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記》初四句所贊、次四句能贊。初句『塵數佛』者。即無盡佛也。次句無盡塵、一一塵中亦有無盡佛。『深信』即能贊因也。有深信之智、始信塵塵之中皆有塵數佛『充滿』、而為所贊。各各佛前、以無盡音聲稱讚之。無盡聲者、三世間所有聲也。如象聲、馬聲、車聲、風聲、雨聲、說法聲。皆以智、轉為稱讚如來之聲。一一聲又出無盡妙言辭。贊佛功德盡未來劫、贊猶不盡、故曰功德海。又善修觀行者、贊一佛即贊多佛也。
○庚三頌廣修供養
《經》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記》最勝花鬘、勝過一切也。最妙華鬘、妙有華鬘也。華鬘分說、最勝妙之華、最勝妙之鬘。合說。以最勝妙華、貫穿成鬘、供養如來。佛固不用人供、但行菩薩道要成佛、必須供佛。表法、華者心華、唯心所現。又智慧華也。鬘者鬘網、智慧重重也。『香』表戒定慧香。『傘蓋』表法性理體、為大白傘蓋也。以傘蓋供佛、願佛蔭覆眾生之意。前二偈皆三句供具、末一句正供養。第三一偈表勝解深信。長行先信後解、此偈頌先解後信。眾生對於佛法、或先解後信、或先信後解、各有其義。先解後信、揀非迷信、先信後解。即是從信起解、解以成信。如華嚴經中賢首品、即先信而後解、大開圓解、有深信勝解、即信得澈底。三世佛者。過去佛久已涅槃、現在佛現座道場、未來佛九法界眾生皆是。乃至一跳蚤亦具佛性、皆未來佛、一一佛前、皆以普賢行願、普遍供養。普賢行願、彌遍法界、豎窮橫遍、無時無處不修供養。
○庚四懺除業障
《經》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縱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記》惡業極多、束廣為略、不出十惡業。無始即無頭、有二義。一者一一眾生、過去還有過去。過去還有過去、無頭可尋、故曰無始。由無始貪嗔痴惑、使身語意生諸惡業。而此惑業又依無始不貪不嗔不痴之真如、不覺妄有。既稱妄有、實無頭緒、故曰無始。此言無始妄本空。信妄本空、知真本有、即是廣大勝解深信之心。佛之所以為佛者、空本空之妄故。眾生之所以為眾生者、迷本有之真故。又者經雲、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似說無明有始。執此而言、諸佛已成佛、還有一念不覺時、如是即為謗佛。眾生無始、本來是佛、蓋約理接流之談也。有其理而無其事。為接引眾生故作是說。實因修行人初斷人我執繼斷法我執、進而斷種子習氣。斷至最後一分生相無明、即說是最初起的一個頭。又者現前一念、即是無始。猶如翳眼見空華、又如夢中所見境、皆是無始。雖無始而念念中有也。貪嗔痴若本有實有者、即無人能破、亦即無人能成佛。克其本體、諸佛於成佛證到時、即證到本來是佛。真本有者、以無念故、不貪嗔痴。妄本空者、以有念故、有貪嗔痴。學佛法人、歇下妄念、即是正念。大家聽法要善聽。上次倓老法師講心造諸如來、即是心造諸佛。又雲。及種種五蘊。即心造九法界眾生。並雲。若說是真心造固然好。若說是妄心造則更好。若不善聽、必落儱侗之病。華嚴經雲。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妄心修行、欲成菩提、猶如蒸沙欲作佳饌、縱經塵劫、終成熱沙、非飯本故。是故欲以妄心成佛、無有是處。然則妄心究竟能造如來否耶?須知真妄原無二心。以妄心修行、妄即變為真。以真心造業、真即變為妄。修行即修心也。心本無念、如大地本不貪而能行施。萬物土中生故。雖行施而無念。對貪說布施。又如大地被人挖幾下。或打幾下、亦無嗔。又如水之無念、湛寂澄清、印現萬物。人有念時、如水有波。然起正念修行、對治妄念、亦是起念。所謂正念者、唯念無面目之本來面目、其餘一切皆不分別、即成無分別智。貪嗔痴為造惡業之親因緣。身語意為造業之具、是增上緣。舊惡已改、新善從生、是為真懺悔也。
○庚五頌隨喜功德
《經》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記》當隨喜功德、不可隨喜罪過。四聖六凡若因若果、所有功德、皆應隨喜。如地獄眾生、一日一夜萬死萬生、絕無修生功德。而有本具佛性功德、故應隨喜也。地獄如是、況九界乎。有學是二乘因、無學是二乘果。初三句是能有功德之人、末一句是所有之功德。而普賢隨喜之也。
○庚六頌請轉法輪
《經》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記》世間燈乃佛之代名詞。佛出現於世、如大明燈、照破眾生無明黑闇。初二句是所請之佛。初句通已成之佛、二句是始成之佛。我普賢普遍十方一切處。悉皆勸請、轉妙法輪、即是請佛說法。佛法喻車輪、轉之則摧碎一切煩惱、運載一切眾生、出生死此岸、至涅槃彼岸也。妙法者、心法也。心能造四聖、又能造六凡。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曰妙。
○庚七頌請佛住世
《經》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記》請六即佛住世如長行已明。六即佛約事通十界。約理皆自心之佛。若心外取法、非善學佛法者。第三句請住世之時、第四句請住世之意。
○庚八合頌後三、一辛初合頌三門三、壬一總標迴向
《經》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記》合頌後三門、皆是迴向故。常隨佛學、即迴向菩提。恆順眾生、即迴向眾生。普皆迴向、即迴向真如實際。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故將所有功德善根迴向三處。雖雲三處、一而三、三而一也。禮讚供養之福、及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隨喜懺悔之善根、迴向眾生、純是利他。迴向佛道、通二利、願自他皆成佛也。經文未說迴向真如實際者、因眾生及佛、皆不離真如實際故。又者迴向眾生、迴向佛道、屬隨相迴向。有眾生之相佛道之相而迴向故。迴向真如、屬離相迴向。觀經文是隨相迴向、以無隨相不顯離相故。真如實際、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故隨相不離離相。雖無生佛之相、不妨成幻化佛、度幻化眾生、故離相不離隨相。
○壬二別顯三門三、癸先頌常隨佛學
《經》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記》初合頌、合已又開、故曰別顯三門。一常隨佛學、即迴向菩提、願自他俱成佛故、普賢行、一行即一切行。即稱法性遍法界之行、故曰圓滿行。佛因地曾供養諸佛、故供佛即是學佛。廣說則禮敬乃至普皆迴向、皆是學佛。佛行普賢行而成佛故。意樂圓滿、亦通自他。通自、即普賢自心中好樂圓滿。通他、則圓滿三世諸佛心中之好樂。佛好樂利益眾生、故如說修行、攝受眾生、代眾生苦、不舍菩薩業、不離菩提心、皆是利益眾生。亦即是隨佛心好樂而行之、而供養之。一切意樂圓滿句、屬法供養。精進勇猛學佛、則成佛甚速也。
○癸二頌恆順眾生
《經》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凈妙莊嚴。眾曾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記》恆順眾生、純是利他。順眾生即是順佛。佛心唯願利眾生故。『所有』自心所有之廣大剎、清凈剎、微妙剎、一一剎皆有眾會。『眾會』即學佛法之佛弟子。『圍繞如來者』。伴必隨主故。一一剎皆有佛、一一佛皆在菩提樹下、示成正覺、化度眾生、故當隨佛而隨順眾生。眾生所以為眾生者、憂患不離故。造業受苦、常在憂患之中、普賢化之、使離憂患、便得安樂。涅槃安樂、是究竟安樂。少離憂患、則得少法利。深離憂患、故得深法利。煩惱有粗細、煩惱是粗相、細即無明習氣。『盡無餘』者、粗細煩惱、滅之盡凈也。
○癸三廣頌前迴向二、子初別發十大願十、一受持願
《經》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天龍夜叉鳩槃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記》此廣頌第十普皆迴向。長行中略說、此偈頌中廣說也。迴向與發願、別中有同、同中有異。同則發願即是迴向、迴向即是發願。別則迴向有所回功德善根。發願但發大願、誓修善行也。約同、此偈即屬重頌。重頌迴向故。約別、此偈即屬孤起頌。別發十大願故。此皆華嚴經初歡喜地菩薩所發之願、惟次第不同耳。今受持願、即華嚴經中初地菩薩第二願。受持者、受即攝受、持即執持、攝持佛法、以便利生故。『我為菩提修行時』攝菩提也。菩提不斷故。有人繼續成佛、未來眾生亦離苦。『一切趣中成宿命』持佛法也、發菩提心故。在一切趣中受生。成宿命者。以宿通命、不忘佛法。前生學佛法、今生仍學佛法。以作二利之資。『常得出家修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護佛法也。設在人道受生、願生生世世出家、護持佛法。出家屬內護、護法力大故。在家居士屬外護。若無出家內護、在家即或欲護而無所護。出家修凈戒、為護法之要點也。即隨順真如而持戒也。真如實際本無慳貪。隨順真如實際而行施。本無毀犯、隨順真如實際而持凈戒。乃至本無愚痴、隨順真如實際而修智慧。『無垢無破無穿漏』約修凈戒言。破輕戒如垢、猶可以凈。破重戒如破石、不可複合。無穿漏者、持戒如浮海人護持浮囊、不可有微塵之損傷。海喻生死苦海。唯持凈戒浮囊、能渡至涅槃彼岸。又破戒則失一切位而墮惡道。不但失比丘比丘尼位、失菩薩位、乃至人身之位亦失。佛法依戒護持。無戒則一切佛法不得立。大家對於戒法、皆要認真保持、毋令毀犯。天龍夜叉鳩槃茶下四句偈。正是受持佛法。因為普賢菩薩遇天龍、即說天龍語。乃至遇一切眾生、即說一切眾生語。即受持諸佛法輪、為眾生說也。經雲。願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語。西方水鳥樹林皆演法音。無情說法、亦普賢願所成也。
○二修行二利願
《經》勤修清凈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記》修行二利願。即華嚴經十地品中初地菩薩第四願、初句『勤修清凈波羅蜜』屬行體、亦是方便、亦是妙行。十波羅蜜皆真如行體。隨順真如布施持戒、乃至圓滿智波羅蜜、故云清凈波羅蜜。真如本自清凈故。次句『恆不忘失菩提心』菩薩修諸功德、若忘失菩提心、即是魔業。何以故、不迴向菩提、即落人天富貴、而成出世魔業。我等修行、亦復如是。皆當稱性清凈、迴向佛果菩提。三句『滅除障垢無有餘』此修行之業用。布施對治貪障之垢。乃至智慧對治愚痴障垢、皆修行之用也。四句『一切妙行皆成就』此句總說也。妙行即是方便。『於諸惑業及魔境』此下四句行相、初二句法說、次二句喻說。謂於諸惑業解脫、於諸魔境解脫。破惑轉業、成出世間解脫。解脫魔境、屬世間解脫。魔境即世間道。五陰十使、魔人。不得解脫故。世間解脫。解脫粗惑則得二乘之果。出世間解脫。三乘人細惑解脫則成佛果。『猶如蓮華不著水』。喻世間解脫。如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污泥、即不住有也。『亦如日月不住空』。喻出世間解脫。如日月遊行世間、而不住空、即不住空也。住空等同聲聞、住有等同凡夫。故菩薩不住空有。
○三成熟眾生願
《經》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記》成熟眾生願、即華嚴經初地菩薩第五願。菩薩於眾生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成熟解脫。『悉除一切惡道苦』。因果皆除也。令眾生除苦因、而後得除苦果。菩薩悲能拔苦故。『等與一切群生樂』。即慈能與樂也。菩薩對於眾生、冤親平等、各隨所樂而與其樂。好樂人天者、與以人天樂。好樂聲聞者、與以聲聞樂。至極言之。與人天小乘之樂、非佛菩薩之本懷、實願眾生由漸而入涅槃究竟之樂。接引眾生隨其所樂、暫與人天小乘之樂、待其發成佛願已、即令得涅槃之樂矣。故於十方世界常拔眾生之苦。常與眾生之樂。盡未來劫、以普賢行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令圓滿菩提而後已。未來還有未來、寧有已乎哉。
○四不離願
《經》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記》不離願、即十地品初地菩薩第八願。又名心行願。願不離一乘故。不離願者、不離善友願也。菩薩發願、不離諸佛菩薩。願不離善友、即是願不離諸佛菩薩。初四句自分行、次四句勝進行。『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初地之願、即普賢菩薩之願。普賢是通名、初地是別名。德不孤、必有鄰、修道必須道伴、以助道業成就。『身口意業皆同等。』諸佛菩薩皆有神足通、是身業同等。皆平等一願、是意業同等。皆說一乘法、是口業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諸佛菩薩之行、皆智慧行。諸佛菩薩之願、皆福德願。修圓教觀行即培慧故。行六度萬行即培福故。今天念佛不妨就念佛說。諸位念法身佛、或念報身佛、或念化身佛、因無他心通、不得而知。若念的法身佛、即是修真空絕相觀、亦即是參深妙禪。以法身無相、無相之相、即是實相故、又即是如如智契如如理故。設若念報化二身之佛、即是修理事無礙觀。念妙有之佛、以妙有觀念佛、妙有即是真空。以真空觀念佛、真空即是妙有、即事即理故。又者法報化三身、一一周遍法界、即是周遍含容觀、一切萬物皆在法界內故。不惟佛一身能周遍含容。即佛之一毛孔、亦周遍含容。如是念佛、即是智慧行、以此功德迴向眾生、即是成佛之願。『所有益我善知識』下四句。即勝進行、謂益我之善知識、能令我勝進也。願於我普賢、常常生歡喜心。使我不離、故得互相親近。俗雲、朋柴火焰高、修道亦復如是。應與道友常在一處。亦是以友輔仁之義也。
○五供養願
《經》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凈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記》供養諸佛願、即初地菩薩第一願、願供勝田故。佛住世、佛為第一福田。佛不住世、僧為第一福田。初二句福田大。普賢菩薩發願、願親見活佛及諸菩薩、而供養之。第三句總、即供具大、大具多意。第四句修供養心大。五六二句正行大。供養諸佛是助行故。第七句清凈二字是因大。究竟普賢道五字、是功德大。第八句顯供之時大也。
○六利益願
《經》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記》利益願即初地菩薩第九願。又名三業不空願。以三業利益眾生、無空過也。初偈中、初三句不空因。第四一句不空果。第二偈利益時處。『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謂我普賢菩薩於三界九有之中、以所修福智利益眾生。菩薩教化眾生、即得福德。不被眾生所轉、即是智慧。菩薩自得福智、云何而言利益眾生。蓋以福智從利益眾生得。故云菩薩得福智、即利益眾生也。『定慧方便及解脫』、方便照事權智、慧照理實智、皆不離定。解脫者、終日度眾生、而無能度所度之相也。『獲諸無盡功德藏』。教化眾生、令暫見佛身、即得福藏。令暫聞佛法、即得智藏。令生凈信、則能斷惑。令眾生見佛聞法、喻如藥王樹。眾生眼根見藥王樹、則眼根清凈。乃至意根思維藥王樹、則意根清凈。又喻如摩尼珠、能令所求皆遂。『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文中說處該時、謂遍一切時處。見佛聞法、為利益眾生故。『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佛在大會圍繞中、普賢菩薩亦在其中、正是上求、故云我見。雲我見是影響眾生、令其亦願見佛聞法意。恆演菩提行、正是下化。佛有機則現身說法。無機則隱。普賢菩薩稱其無盡行願、故常恆說法也。
○七轉法輪願
《經》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一切如來語清凈、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記》轉法輪願、即初地菩薩第三願。又名攝法上首願。攝取一切佛法轉授眾生、即攝法義。上首亦為影響眾生也。『普盡十方諸剎海』、轉法輪處。『一一毛端三世海』。轉法輪時。時不離處、處不離時。故亦可雲『一一毛端諸剎海』。『佛海及與國土海』、即毛端中所有依正。『我遍修行經劫海』。經劫海轉法輪也。雲『修行』者、圓融說之。轉法輪即是修行、理亦得通。中四句、明能轉圓滿音。『語清凈』者、顯如來語言無障礙故。又者語言非語言、說即無說、妙有音聲、即真空故。一音具眾音、故能隨眾生意樂令得解。一音即圓音、如來一音演法、眾生隨類得解。『一一流佛辯才海』。普賢菩薩一一音中、流出佛之無盡辯才。約佛言亦得、謂一佛能流出諸彿無盡辯才、此是普賢行願。故宜作普賢解。『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三世謂轉法輪時。過去佛、過去轉法輪。現在佛、現在轉法輪。未來佛、未來轉法輪。又者、佛不被三際轉、故過去未來佛說法通三世。現在佛亦然。皆於三世中說無盡之語言也。『恆轉理趣妙法輪』。正轉法輪也。趣者趣味、又趣向也。法性理體有無窮趣味故。又者說法性理體法、令眾生趣向法性理體。故云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能攝方便也。三世諸佛所說無盡語言、所轉之妙法輪、我普賢以有甚深智故、普皆能入。能入即能轉。
○八凈土願
《經》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記》凈土願、即初地菩薩第七願。言凈土者、凈其不凈。安住佛法及眾生故。有宏法之所、即是化度眾生之所也。偈中凈土之意不顯影在第二偈中。文中多分約時、時融通故。時不離處、即時以顯凈佛國土。一念能入三世一切劫者、念劫圓融也。入即是攝。入一切劫、即是攝一切劫、攝歸於一念。時圓融、即是清凈時。土圓融、即是清凈土。清凈即空義、妙有即真空故。因為大家修念佛法門、求生凈土、於凈土義須明了。凈土有三類、一常寂光凈土。二實報凈土。三方便凈土。亦名變化凈土。實報上開自受用他受用、則有四土常者不生不滅、不受生滅、故寂而不動。光者能照為義。常寂光土、非土言土、就性義言也。土即是法性理體、為智身所依、故曰土。其實理智一如、身土不二、皆非對眼根之色相。念佛法門、三根普被。被等覺菩薩上根之機、求生凈土、即常寂光凈土。等覺菩薩豈未證寂光土、以是分證未圓故。欲圓滿證得、故須念佛求生凈土、證究竟之常寂光土。參禪雖大徹大悟、與佛所證理同、而事相差懸遠。故歷代大徹大悟祖師、尚且念佛求生西方、再證常寂光凈土。或曰、常寂光土、無處不遍。何妨就在娑婆世界證常寂光土、豈必定生西方耶?此義、前已講過、乃普賢菩薩方便引。引眾生髮願、生西方、以便得證常寂光土。寂光固遍娑婆、解知也。目擊穢惡以為凈土、一時難轉。況即相見性。解時即知、不解復迷、不能於念念中解、裟婆即寂光、故普賢菩薩方便、引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入常寂光凈土。易啟深信故。華藏世界即實報土。亦人人本具而在迷。八識未轉成智故現有漏報土。八識田中有染污種子故受染污果報。苟能轉八識成大圓鏡智、而成無漏。(無漏即無惑業) 佛能徹底翻轉有漏、而成無漏自受用報土。地上菩薩、亦分得佛自受用報土。以佛對菩薩、名他受用報土。即佛轉七識為平等性智、為彼所現、若權小及修道凡夫但得凈變化土、即佛轉五識為成所作智故。或對凡夫現染變化土亦然。吾人念佛、求生西方、即證寂光。或見報土。縱不得報土、亦可得凈變化土。第二偈、『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二句。舉正報以攝依報也。末二句佛境界即身土不二、轉識成智等境。令一切眾生得生凈土、皆佛如幻力解脫力及威力也。有凈土願者、常人佛力、為佛攝受。
○九承事願
《經》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凈。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記》承事願、即十地品中初地菩薩第六願。所言承事者。謂願入佛剎、承事諸佛故。初一偈承事處、處即國土。初二句妙有攝入重重。毛端極微、三世剎土、皆妙有故、即事事無礙真實義相。真實即真空、妙有不礙真空也。剎土無大相、毛端無小相、故三世莊嚴剎、皆在毛端中現。二句謂剎體相異、差別之相也。『十方塵剎諸毛端』句。言無量相。第一真實義相、及無量之相也。『我皆深入而嚴凈』句。四祖雲准梵本、謂菩薩入嚴凈剎土故。策二偈雲所承事之佛、舉未來以該過現。以未來該者。普賢願行、皆盡未來際故。末二句正承事時。謂於佛示現八相成道時、一一皆親近承事。究竟佛事示涅槃者。謂作佛事已畢。而示現涅槃。非涅槃、故云示現。此二句有無盡義。佛於正報一一毛孔中、依報一一剎塵中、示現八相成佛、故曰無盡。
○十成正覺願
《經》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循凈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清凈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記》成正覺願亦初地菩薩第十願。謂願與眾生同成佛道、同作佛事也。十二句有十二力。前九、明業用力。後三、結因成果。業用即成佛業用、業即用。九力中有七種業。文字應多回互。如初一句、『速疾周遍神通力』、宜云神通力速疾遍周、即自在業也。『普門遍入大乘力』、宜云大乘力遍入普門、即示正覺業也。普門即法界門。此指成佛門言。一相具足八相、謂依解大乘之力、能普門示成正覺故。『智行普修功德力』、下三句即說實諦業、此句內德充滿、顯具說法功德。『威神普覆大慈力』句、亦顯具足說法功德、以有慈悲威神力故、令物悟實諦也。『遍凈莊嚴勝福力』、凈其不凈、嚴其不嚴。以勝福力、遍凈莊嚴依正二報、即說法所得之效果。『無著無依智慧力』。即證教化業。以己所證、教化眾生。能證之智無著、所證之理無依。法性理體為一切法所依、而不依一切法故。『定慧方便威神力』、即種種說法業也。如來一音說法、令眾生隨類各解。即定即慧之方便也。『普能積集菩提力』、即令佛種不斷業。謂願眾生皆能積集菩提、則佛種不斷。『清凈一切善業力』、即法輪復住業、謂已證到究竟。復隱實施權、以三乘法、住世利生。末後三句、結因成果。由摧滅煩惱、降伏諸魔、圓滿普賢行願、故得成佛之果。若三句各作一業、連上即成十業。即摧滅煩惱業、降伏魔冤業、普賢勝因業。上來廣頌前迴向二科文、子初別發大願竟。
○子二總結大願二、先總結十願
《經》普能嚴凈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清凈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記》總結十願、然不次第。初句結第八凈土願。二句結第三成熟眾生願。三句結第七轉法輪願。四句結第一受持願。五句結第二修行二利願。六句結第六利益願。七句結第五供養、第九承事二願。八句結第四不離善友願。末後一偈結第十成正覺願。圓滿因成圓滿果故。
○後結歸二聖二、一偏同普賢
《經》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願身口意恆清凈、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記》結歸二聖者、結歸文殊普賢也。今先偏同普賢、迴向願與普賢菩薩同也。普賢發願、願同普賢者、普賢名通故。願同諸佛之普賢者、普賢為諸佛成佛本因故。法華重智、以文殊為長子、普賢為少男。華嚴重行、以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少男。如來子多、必有一長子。以長子為主故。法界有一真法界、有緣起法界。普賢表緣起法界、然亦不離一真法界。依一真法界而緣起故。約法界義、則長表無始義、先萬物而生故。子表無終義、成佛不舍因行故。又者即人即法、故曰表緣起法界、發願迴向善根。偈中三願、字有區別。一現說法之普賢、願智行同諸佛之普賢。二諸佛之長子普賢、願身口意三業剎土常恆清凈。故贊彼曰:『如是智慧號普賢』。末句、現說法普賢又願與彼皆同等。
○二雙同二聖
《經》我為遍凈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記》二聖表法、別說文殊、表由解發願。普賢表依解起行。合說則文殊表智、普賢表理、理智一如。未有理外之智、亦無智外之理。皆一體故。又雙表理智一相、行願相扶。故云、具足文殊智者、必有普賢行。具普賢行者、必有文殊智。謂我普賢為遍凈普賢大行文殊大願故。為圓滿文殊普賢事業故、盡未來劫修行、而不厭倦。修行行門無量、故獲得功德無量。安住普賢行中、又安住文殊智中、故能了達一切智慧。文殊智勇猛、普賢行亦勇猛。故我迴向諸善根、迴向到文殊普賢分上。隨順文殊普賢、而修學也。
○壬三結歸迴向
《經》三世諸佛所稱讚、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記》合頌三門迴向、分三科。前二科已竟。今當第三結歸迴向。顯十大願之後。三門同是一迴向。謂上來三迴向願、為三世諸佛之所稱嘆、彌顯願之殊勝。故我普賢以所有善根迴向、為得諸佛圓滿果之普賢圓滿殊勝行也。
○辛二頌願生凈土
《經》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坐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曾咸清凈、我時於勝蓮花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記》合頌後三門有二科文、初合頌三門一科已竟。今當第二科頌願生凈土。願生凈土有四義、已於長行中講之。一者、此土眾生與阿彌陀佛有緣故。二者、令眾生心有決定、俾致心一處故。三者、西方不離華藏故。四者、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故。又者因為眾生於娑婆穢惡已見慣、於娑婆凈土已迷失故。執著難轉、是以普賢菩薩為引導眾生轉著、而發求生凈土之願。現值彌陀聖誕佛七之中、今講此科文、大家要注意。『願我臨欲命終時』、普賢菩薩已無我見。無我之我、即是大公無私之我、乃表大眾之意。張某認得此大我、即張某之公我。李某認得此大我、即是李某之公我。識、息、暖、三法和合成命、缺一即雲死。世間人皆講求衛生、學佛法則是衛死。死得好即生得好、乃成真衛生。念佛求生凈土、有障礙則不得生。如惑障業障報障、皆障礙也。凡死於非命、或八苦交煎、皆恐怖萬狀、即是報障。縱無報障、而有業障、亦不能生凈土。業即惡業、或未完事業。致命終時心有掛礙、故曰業障。或有惑障、不明事理、正念不現前、故皆不生凈土。如五陰身亦報障所攝。貪生怕死、不求生西方、即色陰障。領納苦樂受、即受陰障。顛倒思維、即想陰障。如是遷流不停、即行陰障。了別妄境、即識陰障、皆障往生。或有軟冤家號泣呼叫、令心放不下。或強冤家、令心嗔恨。或有命債債主、或索命之無常。如是一切障礙、皆由我見執著生起、亦即惑障。故欲除障礙、先除我見執著。無我見則一切障礙皆空矣。此障當在平日除、勿待命終之時。不過臨命終時、是生死關頭、更要加功進步。此約凡夫說、平時漸漸除、命終時而頓除也。至若聲聞、雖除煩惱障、尚有所知障。菩薩雖除所知無明、還有習氣者有之。凡夫有障、即礙見阿彌陀佛。不得見佛接引。除障即得見佛、往生安樂剎土。『現前成就此大願』者、當下成就願生凈土之願也。『一切圓滿盡無餘』者、成就大願故。未斷之惑已斷、未證之真已證、未得之神通已得、圓滿無餘也。前有一比丘尼、臨命終時、我問他有何願。彼雲、願轉男身、願得智慧。我說、你何不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不求男身、自然轉成男身。以極樂無女人故。不求智慧、自然有智慧、常見佛聞法故。彼首肯而終。『利樂一切眾生界』、見佛悟無生法忍、還入娑婆、而能利樂眾生故。『彼佛眾會咸清凈』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會下諸菩薩、皆是清凈海眾、謂與清凈菩薩為伴侶也。『我時於勝蓮華生』、時者命終時、即往生時也。屈伸臂頃即到蓮池、化生勝蓮華中。『親睹如來無量光』、上雲面見彌陀、此雲親睹如來。重言之者、前乃見佛接引、此是已生西方、親覲彌陀也。見佛即蒙佛授記、當來於某劫中某世界成佛。正法乃至像末、各若干年、此是別記。如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是為普通授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蒙佛授記、即增威力、化無數身。俱胝即億也。『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行遍法界方得成佛故。此約生報化土解釋。若約生常寂光凈土者、當另有解釋。『我時於勝蓮華生』者、我即真我、即是理智一如之涅槃真我。此我自無始劫來、在六道輪迴不減、在四聖不增、即妙不可思議之心。我時者、謂我轉識成智時、或雲打破八識時。八識去後來先作主翁。破八識時、即轉成大圓鏡時。『面見彼佛』、即見自性佛也。彼者彼岸、明自心即登彼岸見自性佛。住常寂光土、法性身住法性土、何以雲往。背覺合塵是往外故。背塵合覺即往內故。生即顯也。顯即生也。願生極樂世界、即願見自性。願見佛、即願見自心。自性恆沙凈德圓滿、即能利樂眾生。『彼佛』即心王。心王清凈、心所亦清凈。心所即心中所起之念。心所有善有惡、今以善心所合清凈心王。『親睹如來』者、轉識成智、即見自心故。而無能睹所睹、以能睹是即識之智、所睹乃即智之理也。『現前授我菩提記』者、自己承當、必定作佛、授自心記也。『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者、自承當授記、即是得體。理雖頓悟事須漸除故。『化身無數』利樂眾生者、法身無相、無所不相故、隨類化身、人非人身、無身不化、此約生常寂光土言也。此土不離報化。寂光理也、報化事也、理不礙事故。
○己二頌總結十門無盡
《經》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記》『乃至』超略之詞。前無文而超略者、因無盡義多故。如華嚴三十四、法界涅槃界等十無盡、略說此五。故曰『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皆反顯無盡義。以皆無盡故、我之大願亦無有盡。
○戊二頌顯經勝德二、己一頌校量聞經益二、一能校
《經》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記》此顯普賢十大行願品功德殊勝。校量聞經益、有二科。今當能校一科十方世界有無邊剎土、以若是眾寶莊嚴供佛、又以最勝安樂施諸天人、即上供下施也。『經一切剎塵劫』者、不惟供具多無盡、供時亦無盡也。
○二所校
《經》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記》上來眾寶之供固大。設若有人、聞此願王、能生信心、渴仰心、用求菩提。所獲功德、勝過以眾寶經剎塵劫供養如來、並施天人之功德。依此經所言、此單約布施一行。校量聞經功德、則我等今日講說聽聞此經功德、豈非無量無邊。然有揀別處、聞經有獲大功德者、有獲小功德者、甚至無有功德、且招罪愆者。以有等眾生聞經、不惟不信、而又疑惑輕慢生謗者、故無功德而有罪過。是故聞經須具三慧。具聞慧者、聞經則身心踴躍歡喜、忘卻身心世界。以能解其所不解、故生歡喜也。已具聞慧、則應起思慧。學而不思則罔、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三隅者、舉一聞慧以推思修、或舉一施以推萬行、能推即是具有思慧。具思慧復應起理事二行、以解而不行、仍易打失故。理事二行即真俗二諦行也。若具足三慧當來必得成佛。渴仰者、心有一分渴仰、即得一分功德。有十分渴仰、即得十分功德。大家聞而能解、務必要修二行、以求菩提。
○己二通頌顯眾行益二、先通頌五果五、一增上果
《經》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記》眾行即一書寫、二供養、三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維、十修習。此科謂對於行願品誦之一行所得之果、以顯一行如是獲益、九行皆然。先通頌五果、今當第一增上果、即誦普賢行願品為因。所得之果、又能增上行願。增上有二、初二句惡法不障、行願即增上、乃反動力之增上。惡法不能障、而使善法得增長。後二句善法能助普賢行願力增上。惡知識即毀謗佛法之人。遠離有二義、一者善惡相違、猶冰炭不同爐。又者誦普賢行願品智慧深故。知如幻如化、在塵不染、即是遠離惡知識。反假惡知識為善法增上緣。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中除己一人、其餘二人、皆善可法、皆惡可戒、或一善一惡、則一法一戒、故皆我師也。惡知識皆惡行之因緣。離惡因緣、必離惡果。『速見如來無量光』者。誦普賢行願品人、功行深淺不等。故有生化土者、見化身彌陀。有生報土者、見報身彌陀。有證寂光土者、見法身。即是見自他不二之法性佛。末句具普賢願即圓滿因當得圓滿果矣。
○二等流果
《經》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記》等流果者、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相等、同一流類也。最勝壽命是法身。誦普賢行願品、得證清凈妙法身。法身無始無終。即或不得法身、如西方人天凡夫、亦是無量壽。又以修普賢行願、不虛度時、故名善得勝壽命。善來人中生者、謂此人不空來人中一遭也。不久成就普賢菩薩行、皆等流果也。
○三離系果
《經》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記》系者系縛苦集二諦、系縛眾生於生死海中。誦普賢行願品、則離苦集二諦系縛、曰離系果。往昔由無智慧、故造五逆之因、而感五無間之果。又者出家比丘戒有五篇。隨犯一篇中一條、亦墮無間、而名同義別。誦此普賢行願品、即速能消滅五無間罪惡。
○四異熟果
《經》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
《記》異熟之義、長行已講。即時異、處異、性異。過去誦普賢行願品、現生得果報、曰時異。前生誦普賢行願處、與今生得果處不同、曰處異。前誦普賢行願品是善性、今得果報屬無記性、曰性異。如佛生望族、是族姓圓滿。生王種、是種類圓滿。佛下生成佛、即是生於望族王種。佛身有紫摩金色、即容色圓滿。有世二相、八十種好、即相好圓滿。佛為一切智慧人、即智慧圓滿。皆得力於普賢行願也。
○五士用果
《經》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記》士約人、用約作用。好作用故得好果報。如種田者、得收穫果報。修行者、得降魔乃至成佛果報。誦普賢行願品菩薩、是降魔之人。一切魔王外道所不能摧。果上堪受三界之供養也。
○後頌究竟果
《經》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記》此一頌別頌究竟果。究竟果即成佛果也。『速詣』者、謂誦普賢行願品人、成佛極速也。『坐已』者如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一坐、發願若不成佛誓不起坐。故能降伏魔軍、示成正覺、八相成道。文舉三相、該攝八相。『含識』即含有知識一切眾生也。有知識故有分別、為之說法則可轉識成智。『普利』者、任何種類眾生、能聞佛法、無不得利益也。
○戊三頌結勸受持三、一結前諸行
《經》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記》結前諸行、即結書寫等十行。披讀者於文義難記則披其義、便記憶故。諷誦者、讀文熟已、背本能誦故。受持者、領受於心、執持不忘也。上三屬自利、演說行屬利他。十行隨行一行所得果報、唯佛能知。不惟三乘人不能知、乃至等覺菩薩、亦不能究竟知。惟佛與佛、乃能究竟知之。證明此人決定獲勝菩提之果。獲勝菩提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大智慧果。
○二重顯勝益
《經》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凈願。
《記》重顯者、前乃結諸行勝益、此則重顯讀誦一行勝益。謂誦普賢行願品功德、無窮無盡。我今說其少分。一念所修功德善根能令一切功德善法悉皆圓滿。能令一切眾生出世清凈願、悉皆成熟。
○三結成迴向
《經》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記》前之迴向、合而又分、分而又合。今又結成迴向者、前乃普賢迴向、此是個人之迴向。誰誦此行願品、即屬誰之迴向。『我此普賢』、普賢二字指過去普賢、即一切諸佛之因也。『我』字即是現今之普賢、先覺覺後覺、後覺學先覺故。『無邊勝福皆迴向』者。行是因、福是果、行大故福大。菩薩所作福德、皆不貪著。以此迴向、願沉溺生死之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安樂之剎。
○乙二結說贊善
《經》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凈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
《記》結說贊善者。結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說此行願品已。善財童子及一切菩薩聞之、踴躍歡喜。結集者、義取如來贊曰、善哉善哉。義取者非實事故。
○甲三流通分二、乙一指所說法
《經》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
《記》流通分、約別行普賢行願品。此下屬此一品流通、約四十華嚴不思議品、文殊菩薩有本會有末會。末會當屬流通分。約全部華嚴經、亦以末會為八十卷之流通分、『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即指所說法。菩薩說法、雲佛說法者。佛攬三世間為一身故、菩薩說即是佛說。又者、有佛在場作證、菩薩說、即佛說故。局約此品、是不可思議境界、通約全部華嚴、皆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乙二時眾受持二、丙初列能持眾三、丁一菩薩眾四、初第一類
《經》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記》即逝多林會末會、大智舍利弗將所攝受、回小向大六千比丘、付與文殊、故為文殊菩薩所成熟者。
○二第二類
《經》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
《記》即彌勒菩薩領導現在賢劫一切菩薩眾、以上二類多在此第九會之末會。
○三第三類
《經》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
《記》此多是等覺菩薩、義通常隨眾。常隨佛故、遍該九會。
○四第四類
《經》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
《記》即第九會遠來新眾、及九會舊眾。
○丁二聲聞眾
《經》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
《記》舍利弗為主、所度六千比丘為伴。伴已入菩薩眾中、主仍在聲聞眾中者、因大智舍利弗發菩薩心、度聲聞眾生。已度六千比丘、回小向大。自仍在聲聞眾中、度其他聲聞眾生故
○丁三雜類眾
《經》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
《記》此雜類諸神眾如常釋
○丙二總結受持
《經》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記》前來四類菩薩、及聲聞雜類等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聞』即聞慧、故有皆大歡喜之相。『信受』即思慧、『奉行』即修慧、皆願在會大眾、亦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方不負佛恩、亦不負己靈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親聞記終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
慈舟法師講 弟子勝雨記錄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序
此章鄰觀音章。不於七大空大之後者。實以觀音勢至同為彌陀上首。其法皆合末世又皆易修。使娑婆末世眾生不修彼則修此。文殊雖有念性元生滅之揀。亦揀其向外之妄念耳。若如觀音反聞聞自性。而以始覺智念自性彌陀。則所用之根異。觀念根性無以異也。唯全仗自力與兼仗他力稍異。有自有力無力之明者自可揀擇。無勞贅述。若就魔境觀察。此章必無如彼之多。而彼章自述解結中不聞魔境者,智力勝故。智勝念佛亦不迂屈。智者思之。倘能二門並用。正念佛時。於無念處念。無聞處聞。即是有禪有凈土,猶如帶角虎。
時維 慈舟序於北平精安養舍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序
夫佛法教海汪洋浩瀚。略雲八萬四千,皆是入門方便。如此經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無非圓通方便。然機有利鈍。時分正末。故於不可擇中而擇觀音耳根。經雲。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是不可擇也。初心入三昧遲速不同倫。而擇之也。至於勢至菩薩神通智慧超過一切。以此大勢輔助彌陀接引念佛眾生安穩而生極樂。此念佛法門釋迦如來於凈土三經己擇。故不待文殊再擇。況彌陀慈父伸金臂於苦海。放毫光於昏暗。處處接引眾生。十劫以來如母憶子無時或忘。若子如母念。則歷生不相違遠矣。勢至圓通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使念佛時直顯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且不執理廢事,教令忻厭。圓通未入之時,即凈而穢。既悟入己,即穢而凈。故曰唯心凈土。二而不二也。慈公老人以凈戒為因,凈土為果。雖宏揚華嚴而歸心安養。以入華藏故講此勢至念佛圓通真實契理契機。故常誨示學者曰,欲了生死唯此念佛一法別無他計。又雲,若不念佛必是麻木不仁,不知痛癢者。或是顛狂腦筋錯亂者。如是,老人對凈土法門之信願行可想而知矣。今秋值老人七十大慶。以此章付印流通廣結法緣。願見聞者。同乘彌陀慈航,共赴蓮池海會。以此功勛迴向老人世壽與聖壽並增。色身與法身同健。法化無邊,眾生利賴。干戈永息,兆民安樂。四恩總報,三有均資法界冤親,同登覺岸。為是序。
時
通法序於北平通教寺八敬學苑 西元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九日
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
○初勢至根大三○初作禮陳白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此大勢至菩薩圓通於楞嚴經卷五佛敕二十五聖各說最初以何方便得證圓通諸聖自述於根塵識及十二處十八界各各得益不一今當第二十四勢至根大菩薩德號大勢至者。其義有二。一約心。智慧力大。自能斷惑證真。亦使眾生。生智破著。斷惑證真。二約身。神力大。此菩薩每一舉步。能動世界。此二種力。勝過一切。迥絕對待。故名大勢至。法王子者。顯此菩薩能承受佛之家業故。堪為法王親子。法王即佛。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此菩薩以念佛。都攝六根。而證圓通。故科題名勢至根大。約七大中。此屬見大。六根。根根皆有見聞覺知之見分。以念佛時六根不染六塵。即都攝六根之見分。故攝見大。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者。結集人敘念佛法門殊勝。不只勢至一人修成。還有與菩薩同修。同證者五十二位。蓋表十信三賢十地乾等。五十二賢聖位。位雖淺深不等。以與大勢至菩薩同。修證故。義氣相投。同一心故。一齊從本座而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二陳白之言四△初古佛親授念佛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我憶即菩薩自述。回憶過去恆河沙數劫前。有佛出世。號無量光。雖與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之阿彌陀佛。一佛十二名中同一名。而此是十二佛名。彌陀是一佛十二名。名無量光者。顯佛智光身光。一一皆無限量。此十二如來。於一劫中。相繼成佛。最後一佛。名超日月光。非一佛十二名可知。日表權智照事。月表實智照理。顯佛權實二智超過一切。彼超日月光佛授我念佛三昧。謂須念到念即無念。不念而念。謂之得念佛三昧。以下即彼佛所教。亦即菩薩所行。
△二詳喻感應道交二——初先以二人為喻二初單憶無益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專為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文中譬如甲乙二人。甲專一憶念於乙。而乙不憶念於甲。不憶即是忘記。單憶無用。如此甲乙二人。縱然相遇。等同不遇。或者相見。亦同不見。法中佛常遇眾生。見眾生。而眾生當面錯過。故不遇佛。不見佛也。
二雙憶不離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若甲乙二人互相憶念。越念越深。念情深厚。如是二人。生生世世。人雖有異。心是一心。故又喻雲。同如形影。不相乖異。若論俗情恩愛。則是生死因緣。此乃借喻顯法。法中佛念眾生因德。眾生念佛果德。而成感應道交矣。
—二後以母子合喻一初合單憶無益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十方如來喻母。眾生喻子。母雖在家念子。而子在外不憶母。如母念子固無時不念。子若出外。念之更殷。喻眾生起惑造業。常在六道受苦。故佛憐愍。無奈眾生為惑業苦障故。不求脫苦之方。亦不如法修行。辜負佛恩。俗雲。只有瓜連子。沒有子連瓜。此約事。再約理顯之。十方如來。指本覺自性。眾生指妄想分別心。本覺自性無時不遍。無處不遍。故亦遍在妄想心中。奈妄想心一味想六塵境界。而不想本覺本覺亦無如之何也。
二合雙憶不離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此科約母子相憶。先約事釋。謂假使子憶念母。亦如母無時不念子。如是母子二人。生生世世。不相遠離。若約俗情。則反增生死。此乃借喻而顯耳。法中眾生念佛。若能如佛念眾生。則成感應道交矣。後約理釋。謂妄想心。若能反觀本覺理。即成始覺智。契本覺理。始本一如豈得違遠。又者眾生念佛。即能成佛。成佛時即證知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則更無彼此之分。
△三合喻顯示深益二—初必定見佛益
若眾生心憶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此科以法合前常人喻。及母子喻。今指佛與眾生二人。顯念佛得甚深利益。一得生凈土益。謂念佛人。命終決定往生凈土見佛。二生已即生成佛益。既生凈土。雖非直接成佛。乃間接成佛。對一生念佛。即隔一生即成佛故。若眾生心憶佛念佛者。或默曰憶。或出聲念曰念。但在念佛時。須審念心。若用散亂心。妄想心念。得少利益。不能見佛。若用至誠心。無分別心念。乃能相應。若因地不真。果招紆曲。無分別心。即不起妄想分別。亦名無分別智。能念即始覺智。所念即本覺理。亦即無分別理。此是理念。用至誠心者。即專心一致。雖非無分別心。亦非分別六塵之妄想心。以此念報化身佛。雖似分理事。而實理事不二。故在念佛時須審察念心。否則儱侗瞞盰。得益甚微。經雲因地發心與果地覺名目相應。憶即記憶。故屬默念。念字是今心,指念佛時。非過去未來心。應用現在了了分明之心念之。眾生心過於活動。若不考察。則一邊念佛。一邊想雜事。又者大勢至菩薩教人憶佛念佛。必教人念阿彌陀佛。因此菩薩在西方輔助彌陀。接引眾生故。念佛之法略有四種。一持名。二觀像。三觀想。四實相。持名為總。餘三為別第一持名念佛者。名以招德因眾生妄想熾盛。故持佛名念佛德。以轉妄心為佛心。或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念阿彌陀佛四字。南無二字是皈依。若四字佛。肯念即是皈依。但隨自己氣力。念四字六字皆可。唯念時須字字分明。口念耳聽心憶。如是能令心不散亂。又持名或低聲高聲或無聲。令唇微動。高聲念功德大。由念佛音聲高大。能令一切聞聲眾生種善根故。若氣力不強。不能高聲念。又不能低聲念。則默念時嘴唇微動。能治昏沉。使凈念不斷。堅如金剛。故亦名金剛念。又有十念法。念四字佛。從一至十。十句又十句。每十句捻一珠。以心記十。以珠記千萬。更能治妄想。使心不散亂。必須念到動靜不斷。名得念佛三昧。此遵小本彌陀經。第二觀像念佛者。從佛頂上肉髻相觀起。乃至足下千幅輪相。或先觀眉間白毫相。此相觀須臾項。功德無量。觀成三昧已。再觀余相。一一皆須觀成三昧。三昧者開眼閉眼所觀現前故。若遵觀無量壽佛經。則觀像為第九。第三觀想。念佛者。通十六觀經。即第一日輪觀。乃至第十六下品觀。一一皆觀成三昧。第四實相念佛者。那念法身佛是理念。觀像觀想即觀報化二身佛。屬事念。以持名念佛為總。余皆不離念佛故。又以實相為總。前三中依正皆實相故。念佛最穩當。最容易。有心了生死者。於此法門跨上一步。必得滿願。約小本彌陀經。若一日乃至七日念佛。必得往生。多屬自利。為他迴向亦屬利他。以無分別心。念法身佛。重在不可妄分自他。用至誠心。念報化二身佛。重在見佛相好。念法身佛。亦用至誠心。念報化二身佛。亦用無分別心。三身一際故。上列四種念佛。後三唯被上根。第一持名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根持名不為迂屈。下根持名。不為躐等。略釋四種念佛。隨人自己選擇憶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者。現前見佛。即念佛人念至寤寐一如。若夢若覺。都能念佛。則成感應道交。或於夢中見佛。或在三昧中見佛。故曰現前見佛。當來見佛。即念佛人臨命終時。往生西方。花開見佛。愚人怕死。不知身是色身。心是法身。色身有生死。法身豈有生死。又執色身為實有者。已死轉成蓮花化生之身。即妙有。以妙有身。見妙有佛。有何難哉。念佛人有自念力。又仗佛願力。故必得見佛。然念佛人。務必發願。求生凈土。否則臨命終時。心中恍忽不定。則難生矣。昔日有個比丘尼將臨終時。請余開示。余問平生有何願心。彼答雲。一願轉女為男。二願來生有智慧。余雲汝何不願生極樂世界。彼土無有女人。一生彼土。即得轉女為男。又能常得見佛聞法。何愁不開智慧。該尼聞已依願往生。如世人念佛願求來生榮華富貴。人天福報。不求生凈土者。皆當猛醒。
—二速得開心益三初近佛故開 二喻以香熏 三出三昧名
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為香光莊嚴。
佛即心而心即佛。故心念佛時。心即是佛。十法界唯是一心。念甚即甚。且無能所。故儒雲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佛心中眾生。念眾生心中佛。故云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者。自念佛力。及佛願力。如人上山。自己向上奔。他人向上提。故不須假借其他方法。必定得生凈土。自得心開者。常雲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次二句就喻可知。以法合喻。則念佛人得好名稱。即名為香。又佛依正二報皆有香氣及光明。以近佛故。得染佛之香光。故名香光莊嚴。又香莊嚴。即以念佛。顯同佛戒香。光莊嚴。即以念佛顯同佛慧光。莊嚴即顯現。顯現自心本具戒慧啟。
△四述己自利利他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
本因地者。菩薩自述過去。以發菩提心為因。此心能生無量功德。故喻如大地。能生萬物。故以菩提心念佛。得證無生忍。忍有二義。一約因位。即悟入無生理法。二約果位。即證入不生滅之涅槃果法。上二句述自利行。下二句述利他行。由自己以念佛入無生忍。故在此娑婆世界。及十方國土。勸眾生念佛。收攝念佛眾生。往生凈土。彌陀經雲。往生凈土之人天。都有神足通。能到十方世界親近諸佛。化度眾生。況大勢至菩薩乎。言攝念佛人者。無論持名觀像觀想。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故一一都攝歸凈土。凈土或三或四隨三身四身故。三即法報化。報開自他受用成四。化身佛居變化土。及同居土。報身佛居實報莊嚴土。如毗盧遮那佛報土。是華藏世界。釋迦彌陀皆一法報所化。故同居一報土中、之一世界種中第十三層。有十三佛剎塵數世界互為主伴。娑婆為主。則極樂等為伴。極樂為主。則娑婆等為伴可知。法身佛居法性土。亦名常寂光凈土。寂光凈土。遍一切處。故華嚴雲。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法身豎窮橫遍故。土亦豎窮橫遍。菩薩攝念法身佛者歸法性土。攝念報身佛者歸實報土。攝念化身佛者歸變化土。及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諸佛法性身土皆無相故。唯一無二。報土各有因果不同。化土又有凈穢不等。如極樂世界為凈土。此娑婆世界為穢土。此說通中有別。若別中論通。則諸土通有凈穢。仍隨念佛功行深淺而分。若以普賢十大行願。因圓果滿。則無非凈土。凡念佛人。先應放下娑婆世界名利色身。人情恩愛。依正二報。若習氣重。亦須著力對治。亦有平時未放下。臨終能放下。念佛者。亦得往生。此乃僥倖事。總應閑時辦來急時用。為穩當。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首句牒起佛問意。謂世尊問我等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我回憶最初用功。不如諸聖各選一根。乃以一心念佛。都攝六根。於念佛時。眼不緣外色塵。唯觀唯心佛之妙色。耳不緣外聲塵。唯聞唯心佛之妙聲。鼻不緣外香塵。唯嗅唯心佛之妙香。舌不緣外味塵。唯嘗唯心佛之妙味。身不覺外觸塵。唯覺唯心佛光摩頂等妙觸。意不緣餘五塵影之法塵。十心唯知唯心佛即法。之妙法。佛為能知之智。法即所知之理。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故曰唯心佛即法。根雖有六。為一念所攝。不知有六矣。心有二念則念不凈。況有六乎。一念如是。念念皆然。即所謂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故曰凈念相繼。得三摩地。那得念佛三昧。入無生忍矣。入此三昧即成三不退。一位不退。再不退為凡夫。二行不退。亦不退為二乘。三念不退。即念念流入娑婆若海。故極樂眾生多是一生補處。分發十方無佛世界示現成佛。菩薩對佛雲我以念佛方便為第一。若有眾生想了生死。往生極樂。如我所修。我即攝受同歸凈土。同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推薦閱讀:
※傳喜法師法語——(二)
※慧律法師講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六)
※六祖壇經講義(慧律法師)
※佛教的-開悟-究竟指什麼?凈慧法師:什麼是開悟
※凈空法師《凈土大經解演義》(全600集) 網頁易讀版 | 生死書(智能手機版)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