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需要宗教信仰嗎?

不少人覺得宗教信仰可有可無的,並非人生之必須。在我們過去的印象中,宗教往往是遭遇挫折時的支撐,老來無事後的寄託,孤獨無依者的慰藉……總之,是弱者才需要的。而近年來,隨著各路顯貴的追捧,信佛(包括戴念珠)又成了一種時尚標籤,一項特殊消費,甚至被調侃為「新四大俗」。這兩種極端所體現的傲慢與偏見,都和人們對信仰的認知不足有關。

這就必須了解宗教信仰的內涵,知道它究竟要解決什麼,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由此才能確定:自己是真的需要信仰,還是盲目跟風而已。

一、宗教信仰解決什麼

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解決領域,比如農業是解決吃飯問題,商業是解決交易問題,工業則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本身又包含多種行業。那麼,宗教信仰是解決什麼的呢?

人類社會的問題雖然形形色色,但歸納起來無非兩類:一是生存層面的,二是精神層面的。對於生存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努力工作或科學技術等手段來解決,並在滿足基本生存後,不斷提高生活質量。至於精神問題,固然可以在藝術、哲學等領域找到寄託,但上升到人類永恆的困惑,必然要涉及宗教信仰。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們不知道生命的起源,在父母未生前,這個「我」就不存在嗎?也不知道未來的歸宿,在死亡到來後,這個「我」又將去向何方?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不論富甲天下還是一貧如洗,不論位高權重還是身處底層,最終都會隨著死亡而歸零。除了外在的一切,生命就全然終結了嗎?它的歸宿究竟在哪裡?當年,貴為王子的佛陀,正是因為看到老病死之苦,才發現青春、美貌、榮華富貴的虛幻性。當老病死降臨時,沒有什麼可以依賴,可以幫得上忙。

除了生和死,人為什麼活著?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每天工作、持家,在滿足生存的同時,也在推動科技發展,改善物質生活。雖然這些都能給生活帶來方便和暫時的滿足,但從究竟意義來說,一切都會成為過去。如果把人生意義建立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上,當物質文明毀於一旦,它們所承載的意義,是否會因為無處安放而隨之消失?或者說,一切的意義終將指向沒有意義!

說到活著的意義,離不開對自我的認識。每個人都關注自己,在乎自己,但究竟什麼代表著「我」?當科學飛速發展,人們能夠上天入海、不斷拓新視野之際,反而越來越找不到自己了。我們能從太空回望地球,卻無法在當下看清自己,看清生命真相。

此外,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由什麼力量主導?遵循什麼規律運轉?所有這些問題,哲學家在思索,但莫衷一是;科學家在探尋,但不斷修正和更新答案,尚無定論。或許有人會覺得,這些都是形而上的問題,和現實生活關係不大,也不是我們需要關心的。事實上,我們怎麼認識自己,認識生命,認識世界,直接關係到我們會建立什麼樣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關係到我們怎麼看待和處理各種對境,也關係到我們會有什麼樣的生命品質。

生活中,面對同樣的問題,人們會有不同的認識和處理方法。比如遭遇挫折,有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安然接納;有人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再接再厲;也有人憤慨「為什麼上天如此不公」,怨氣衝天;更有人以為「都是命,做什麼都沒用」,從此一蹶不振。為什麼會這樣?就取決於各自的人生觀、世界觀觀和價值觀。

我們怎麼看待問題,決定了這些問題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而不是通常認為的,僅僅取決於外境。所以說,三觀並不是形而上的概念,而是關係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生道路的選擇,也包括衣食住行的品質。

雖然我們時時都在運用三觀,但這恰恰是現行教育中最為缺乏的。為什麼很多人沒有道德底線,缺乏做人準則?為什麼內心充滿焦躁和戾氣?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源,也在於三觀混亂,在於對終極問題的模糊。不知道「我是誰」,就不會有正確的人生觀,而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顧眼前,不管未來;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就不會有正確的價值觀,而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只為自己,不管他人;不知道「世界的真相」,就不會有正確的世界觀,而是「我死後哪管他洪水滔天」,只看局部,不管整體。

可見,從確立三觀到為人處世,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建設,都是由生命終極問題派生出來的。這種對終極問題的探索,為我們帶來了「生命的全局觀」。只有站在這個高度,才知道孰輕孰重,知道如何選擇。因為你看到的不只是眼前,還有過去和未來;你看到的不只是自己,還有和你息息相關的眾生及山河大地。否則的話,我們的所見所思往往局限於眼前,結果必然是目光短淺,顧此失彼。

佛教對世界和人類的作用是普世性的。因為生命固然有個體差異,但只要你不願意像動物那樣活著,都將面對同樣的困惑,同樣的終極問題。佛教的普世價值就在於,通過對心性的了悟,從根本上解除生命的迷惑,這是目前任何學科無法做到的。從這個意義而言,每個人都需要佛法,否則就找不到生命的出路。

而在現實層面,包括如何看待財富、環保、幸福、成功、道德等問題,佛教都可以提供智慧的思考。這些指導並非就事論事的簡單規則,而是立足於心性改造,針對不同根機和需求設置的。

 總之,信仰首先是解決人類的永恆困惑,其次是解決世間的現實問題。只要你希望找到生命真相,就離不開宗教信仰。或許有人會說,我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困惑,也不需要知道什麼真相。事實上,那只是你的麻木或刻意屏蔽。因為這些問題是生而有之的,就像死亡,不論你正視還是迴避,它都會到來。只有做好準備,才能在生命轉換的關頭坦然面對,把握時機。同樣,這些人生問題始終存在,而且會生生世世地存在。終有一天,你會需要通過信仰來尋找答案。

二、對宗教信仰的誤讀

既然宗教信仰如此重要,為什麼在中國社會,很多人覺得它是可有可無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出於對宗教的誤解。比如認為宗教是迷信,是人類無法正確認識自然時的想像,這是將各種原始崇拜、神話傳說和佛教混為一談。或者認為宗教是精神鴉片,是統治階層控制民眾的手段,這更是一個被長期誤讀的觀點。遺憾的是,因為先入為主的印象,這兩種誤解在很大程度上障礙了人們對宗教信仰的認識。

其次,是因為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陳規陋習。就佛教而言,來世化、鬼神化等傾向,以及由於信眾素質下降帶來的迷信化、膚淺化,加上某些文藝作品的誤讀,使得人們對佛教及其現實意義存在種種誤解,以為佛教只是為亡者、鬼神服務的,或是失意者走投無路時的避難所,與現實生活並無關聯。

第三,是因為崇尚物質或為生活所累,尚未產生信仰需求。人類生活離不開物質滋養,但也容易為其所縛。現在的整個社會,都在以消費為樂,以消費為導向。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信仰自然會被淡化甚至遺忘。對很多人來說,生活無非是成家立業,多賺一點,過好一點;然後生兒育女,陪著兒女再經歷一番從成家立業到過好一點的輪迴,人生似乎就差不多了。而從社會的價值取向來看,也不鼓勵我們去思考人生意義,只是催著你多賺錢,快成功。過去時代推崇的是智慧、道德,景仰的是哲人、聖賢;而現代社會推崇的是財富、娛樂,追逐的是富豪、明星。因為這些關注不被鼓勵,也使得很多人覺得信仰是可有可無的。

事實上,生命終極問題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區別只是在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些問題不會因為我們的忽視而消失,也不會因為我們的迴避得以解決,更沒有任何學科可以告訴你答案。

如果對人生沒有深入思考,那在聞法時不過聽聽而已。雖然也會有啟發,也覺得有道理,但終究隔了一層。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沒有「走心」,不會引起發自內心的共鳴。只有真正關注到終極問題,並將之視為生命的頭等大事,才會知道佛法智慧的價值究竟有多大。就像一塊稀世寶石,如果在不識貨、不需要的人眼裡,不過是塊石頭而已。雖然也有用處,但只是作為石頭的用處,根本不能發揮其應有價值。


推薦閱讀:

人類起源資料
剛剛!中國改寫人類登月歷史!鵲橋發射成功,直通月球背面
人類的宿敵:女權婊/女權癌
新聞晨報:人類可以被擊敗 但圍棋依然在那裡
發現一顆距離地球很遠的類地行星對人類有何意義?

TAG:人類 | 信仰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