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文史(一)串講

04年4月北師大版古文史(一)串講 來源:考試大   2006/5/17    【考試大:中國教育考試第一門戶】   模擬考場   視頻課程   字型大小:T T

  一、知識點:

  1、我國古代沒有專門的神話集,神話材料散見於古書當中。保存材料較多的有《山海經》、《楚辭》、《淮南子》取.21

  2、《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風、雅、頌在本質上是一種音樂上的分類。P.27

  3、從內容方面對《詩經》進行分類,可分成祭祀詩(《維天之命》、《載芟》)、頌讚詩(《生民》、《公劉》、《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詩,揭露時艱、諷諭朝政的詩歌(《民勞》、《節南山》、《小弁》)、婚戀詩(《關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詩,反映戰爭問題和軍旅生活的詩(《採薇》、《無衣》)。P.34-P.49

  4、《尚書》以記言為主。P.58

  5、《戰國策》的散文藝術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稱讚它「辯麗橫肆」。 P.77

  6、《戰國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畫蛇添足」、「鷸蚌相爭」、「狐假虎威」、「驥服鹽車」、「南轅北轍」等。P.79

  7、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縱橫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等眾多的學派。P.85

  8、孔子之後,與儒家學派相抗衡,在當時並稱為「顯學」的,是墨翟創立的墨家學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愛、非攻。《墨子》顯露出由語錄體向成熟的論說文過渡的痕迹。墨家還提出以「三表」做為立言的標準,「三表」又稱「三法」。P.92

  10、《老子》一書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萬章等人編撰了《孟子》一書,全書包括《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學說是建立在性善論的前提下。P.98 P.99

  12、《莊子》原有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包括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漢代劉向編定。荀子主張「法後王,統禮義,一制度」。 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賦篇》兩篇韻文。清代盧文弓召(chāo)稱《成相》為「後世彈詞之祖」。P.120

  15、韓非的主張是「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韓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鄭人買履」。P.121 P.124

  16、《呂氏春秋》以道家黃老學派的觀點為主流。P.125

  17、李斯的名篇是《諫逐客書》。P.126

  18、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離騷》、《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問》、《招魂》。P.133

  19、宋玉的作品在《楚辭章句》中載有《招魂》、《九辯》兩篇,後人確信為宋玉作品的是《九辯》。P.164

  20、《風賦》、《登徒子好色賦》、《高唐賦》、《神女賦》、《對楚王問》等作品很有特色。P.166

  21、漢賦分為騷體賦和散體大賦。騷體賦上與屈原一脈相承。首倡者是漢初的賈誼,代表作是《吊屈原賦》和《服鳥賦》。還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東漢後期有張衡的《歸田賦》和趙壹的《刺世疾邪賦》。P.188 P.189

  22、司馬相如還有《大人賦》、《哀二世賦》。散文有《諭巴蜀檄》、《難蜀父老》、《諫獵疏》、《封禪文》。P.196

  23、楊雄寫有《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還寫過騷體的《太玄賦》、《逐貧賦》和《反離騷》。P.199 P.200

  24、張衡的《歸田賦》與西漢初期的騷體賦仍一脈相承,但從思想和文章的體制上又有許多變化,它是魏晉以後大行於世的所謂「抒情小賦」的先驅。這類賦還有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禰衡的《鸚鵡賦》,王粲的《登樓賦》。P.204

  25、賈誼的政論散文主要有《治安策》、《過秦論》、《論積貯疏》。P.207

  26、晁錯的政論散文主要有《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賢良文學對策》、《言兵事疏》、《論削藩疏》。P.210

  27、梅乘的散文僅存一篇《諫吳王書》。P.211

  28、鄒陽的散文有《上吳王書》、《獄中上樑王書》。P.212

  29、董仲舒的散文有《舉賢良對策》三篇。P.214

  30、東方朔的散文有《應詔上書》、《諫起上林苑疏》、《答客難》、《非有先生論》P.217

  31、楊惲《報孫會宗書》。P.220

  32、劉向的奏議最著名的是《諫營延陵過侈疏》。P.222

  33、楊雄的散文有單篇散文《解嘲》和《法言》中的一些段落。P.224

  34、劉歆的散文有《移書太常博士》。P.226

  35、東漢前期的論說文作家主要有桓譚、王充、馮衍、馬援等,最重要的是王充。東漢中後期的論說文作家有李固、王符、仲長統等。王充《論衡》;馬援《誡兄子嚴、敦書》;李固《遺黃瓊書》;王符《潛夫論》;仲長統《昌言》。P.228-P.238

  36、《史記》的原名叫《太史公書》,稱此書為《史記》是東漢後期以後的事。此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通史。它的記事上起軒轅皇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其中分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本紀」是以歷朝帝王的順序年代為綱的歷史大事紀,是一種編年史的摘要:「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傳的家族的歷史,寫的是春秋戰國時代所存在的各個諸侯國和漢代帝王所封的王侯:「列傳」是一些有才幹、有作為,卓犖不群,能不失時機地建立功業,對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的人物的傳記:「書」是有關經濟、軍事、水利、祭祀,以及禮、樂方面的制度史:「表」是把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譜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史記》的內容廣泛,藝術高超,不僅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和文學傑作,而且還有著豐富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醫學、天文學、地理學等許多學科、許多領域的內容。以至於使得我們今天不論研究哪個部門的學問,彷彿都不能拋開《史記》而不顧。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史記》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P.246

  37、班固說《史記》「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魯迅稱《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P.246

  38、《史記》的創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P.247

  39、《漢書》先後由四個人共同寫成:班彪、班固、班昭、馬續,包括十二篇紀,八篇表,十篇志,七十篇傳,共一百篇,記事上起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40、《吳越春秋》的作者是趙曄。P.288

  41、東漢馬第伯的《封禪儀記》可稱之為遊記文學的始祖。P.293

  42、樂府機關的職能,一是寫詞配曲,演習排練;另一方面就是組織人到各地去採集民間歌謠,「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雲」。P.297

  43、敘事長詩《孔雀東南飛》最早見於南朝末期徐陵編的《玉台新詠》。題下有個小序說,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年間。P.305

  44、漢代楚歌有項羽《垓下歌》、劉邦《大風歌》、戚夫人《戚夫人歌》、劉徹《秋風辭》及《瓠子歌》二首、梁鴻(東漢)《五噫歌》、張衡《四愁詩》(已經是一首比較整齊而有韻味的七言詩了)。P.312-P.316

  45、班固寫過一首《詠史》,是我國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詩。從此以後,張衡寫過《同聲歌》,秦嘉寫過《贈婦詩》,宋子侯寫過五言樂府《董嬌嬈》,辛延年寫過五言樂府《羽林郎》。P.317

  46、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主力和代表,是「三曹」、「七子」和女詩人蔡琰。P.22(二)

  47、「七子」指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P.24(二)、

  48、曹操是建安時期傑出的文學家和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開創了建安文學的新風氣。曹操詩、文俱佳,散文形式自由,作風清峻通脫。P25(二)

  49、曹操不愧為建安文學的核心人物,其詩文都有開一代風氣之功勞。其以樂府古題寫時事,不僅開創了樂府詩歌創作的新風,而且為後世詩歌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他於五言騰踴的時代,又使四言詩重放光彩,對嵇康、陶淵明、韓愈等人的四言詩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P.28(二)

  50、曹丕的《燕歌行》用代言體,全詩均用七言,句句押韻,一韻到底,在中國七言詩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曹丕也擅長散文及辭賦。其《典論》一書中的《論文》長於議論。其名作有《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P.29(二)

  51、曹植是第一個大力寫五言詩的作家,鍾嶸稱他「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曹植把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完全成熟。鍾嶸稱之為「建安之傑」。《洛神賦》為其名作。另有《與吳季重書》、《與楊德祖書》、《求自試表》。P.33(二)

  52、孔融的散文有《論盛孝章書》、《薦禰衡表》。劉勰稱王粲為「七子之冠冕」,其《七哀詩》三首最為有名,其辭賦《登樓賦》最負盛名。陳琳有《飲馬長城窟行》。阮瑀有 《駕出北郭門行》。劉楨的《贈從弟》三首寫得最好。徐幹著有《中論》。P.34-P.37(二)

  53、禰衡有《吊張衡賦》、《鸚鵡賦》。諸葛亮有《出師表》。P.39(二)

  54、正始文學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賢」。P.44(二)

  55、鍾嶸評阮籍的詩「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阮籍是建安以來第一個全力作五言詩的人。P.47(二)

  56、嵇康的代表作是《贈兄秀才入軍》十八首和《幽憤詩》。文章有《太師箴》。其《與山巨源絕交書》一文中,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劉勰說嵇康之文「興高而采烈」,「師心以遣論」。P.48-P.50(二)

  57、太康年間的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名噪一時。P.51(二)

  58、潘岳「善為哀誄之文」。 P.53(二)

  59、陸機被鍾嶸奉為「太康之英」。其駢文有《吊魏武帝文》、《嘆逝賦序》、《豪士賦序》。論文有《文賦》。P.54(二)

  60、左思的代表作是《詠史》八首。P.55(二)左思的辭賦,名氣最大的是《三都賦》,洛陽紙貴。P.57(二)

  61、郭璞工詩善賦。其詩今存二十餘首,《遊仙詩》十四首為其代表作。P.59(二)鍾嶸認為其詩「文體相輝,彪炳可玩」,「詞多慷慨,乖遠玄宗」,「乃是坎壈詠懷,非列仙之趣也」。P.60(二)

  62、東晉的玄言詩人有孫綽、許詢、桓溫、庾亮、支遁等,而以孫、許為代表。P.62(二)

  63、陶淵明的三篇辭賦,《閑情賦》仿張衡《定情賦》、蔡邕《靜情賦》等而作。《感士不遇賦》仿董仲舒、司馬遷同題之作。其辭賦中最為出色的是《歸去來兮辭》。陶淵明的散文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P.72-P.74(二)

  64、南朝詩歌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劉宋時期山水詩的代表作家是謝靈運、顏延之和鮑照,世稱「元嘉三大家」。齊及梁初為「永明體」形成和繁榮時期,代表作家是沈約、謝朓等。梁中葉至陳為「宮體詩」興盛時期,代表作家是蕭綱、蕭繹、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P.78(二)

  65、鮑照的代表作是《擬行路難》。鍾嶸稱鮑照「才秀人微」。其風格豪放俊逸,杜甫說:「俊逸鮑參軍」。P.84(二)

  66、沈約提出了「文章當從三易」的著名論點。P.87(二)

  67、謝朓的創作主張是「好詩圓美流轉如彈丸」。 P.89(二)

  68、蕭綱提出「立身先須謹慎,文章且須放蕩」。 蕭綱與其弟梁元帝蕭繹和徐摛、庾肩吾等宮廷文人大煽宮體詩風,人們遂稱這種形式講究的艷體詩風為「徐庾體」。 P. 91(二)

  69、鮑照是宋代的駢文高手,其名作是《登大雷岸與妹書》。齊梁時期的駢文也不乏優秀之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吳均的《與宋元思書》、丘遲的《與陳伯之書》。P. 95(二)

  70、徐陵是梁陳時期著名的駢文作家,《玉台新詠序》為其代表作。P. 96(二)

  71、宋代的辭賦作家首推鮑照,以《蕪城賦》最負盛名。P. 96(二)

  72、謝惠連和謝庄也是宋代知名的賦作家。謝惠連以《雪賦》最著名,謝庄以《月賦》最著名。P. 96(二)

  73、江淹賦今存二十八篇,而最為世人所傳誦者,是《別賦》和《恨賦》。P. 97(二)

  74、北魏末至北齊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比較正統的詩文作家,其中聲名較著者有溫子昇、邢邵和魏收,號稱北地三才。P.100(二)

  75、杜甫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庾信以《擬詠懷》二十七首為代表。庾信的抒情小賦有《枯樹賦》、《竹杖賦》、《傷心賦》、《小園賦》等,均為傳誦名作,而《哀江南賦》則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賦作。庾信又是一位駢文大家,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哀江南賦序》。庾信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他繼往開來,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P.102-P.104(二)

  76、自齊梁之後,南朝散文日衰,而北朝卻出現了幾部別開生面的散文名著:顏之推《顏氏家訓》、酈道元《水經注》、楊衒之《洛陽伽藍記》。P.105(二)

  77、南朝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樂府詩集》中,主要有三部分組成:一是吳聲歌曲,二是神弦曲,三是西曲歌。南朝民歌中最傑出的代表作是抒情長詩《西洲曲》。P.109 P.111

  78、中國古代小說的源頭,可追溯到遠古的神話和傳說。P.115(二)

  79、志怪小說以干寶的《搜神記》成就最高,其中較著名的有《東海孝婦》、《幹將莫邪》、《韓憑夫婦》。其他志怪小說還有王嘉的《拾遺記》,託名曹丕的《列異傳》,張華的《博物志》等。P.117-P.119(二)

  80、以記錄人物軼聞瑣事為主的軼事小說在魏晉南北朝也頗盛行,今存比較完整的是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它是這一時期軼事小說的代表作。P.119(二)

  81、曹丕的《典論。論文》是我國最早的一篇文學理論批評專著,他把文章看作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他明確提出「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的觀點,還提出「文以氣為主」的觀點。P.123(二)

  82、陸機在《文賦》中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P.123(二)

  83、南北朝時期,隨著文學意識的明確和作家對作品藝術性的自覺追求,「文」「筆」之說流行。P.124(二)

  84、《文心雕龍》共五十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大部分。P.126(二)

  85、《詩品》是我國第一部論詩的著作,所論的範圍主要是五言詩。鍾嶸對詩歌創作的一些重要問題,如詩的「滋味」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P.128-P.129(二)

  86、隋唐之際獨樹一幟的詩人當屬王績。P.151(二)88、「文章四友」是指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其中以杜審言成就最高。杜審言最擅長五律,《詩藪》稱他為初盛唐五律之冠。P.157(二)

  89、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閣詩》、《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楊炯《從軍行》,盧照鄰《行路難》,駱賓王《從軍行》,《在獄詠蟬》,《代李敬業討武氏檄》。

  90、陳子昂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首先在於他比四傑更明確地批判了齊梁之風,為唐代文學的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他在《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中明確批判了六朝以來「采麗競繁」,「逶迤頹靡」的不良文風,而且大力提倡漢魏與正始之音,並準確地概括出他們最主要特色:「風骨」與「興寄」。陳子昂一開始即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非常準確地抓住了文學發展史的問題,這就比四傑等人只一味提倡《詩經》,甚至連屈宋、枚馬、曹王都一律加以否定要切實得多。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詠懷》八十二首的。和郭璞的《遊仙詩》十四首,鮑照的《擬行路難》十八首,庾信的《擬詠懷》二十七首,以及後來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一起,構成一個言志抒情的系列(除鮑照皆五言)。P.163-P.164(二)

  91、盛唐詩歌最重要的有兩派,一是山水田園詩派,二是邊塞詩派。前者重要的作家有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祖詠、裴迪、綦毋潛、丘為等,後者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崔顥、李欣等。P.168(二)

  92、蘇軾稱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作品主要有《山居秋暝》、《漢江臨泛》、《鹿柴》、《辛夷塢》、《觀獵》、《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P.170-P.175(二)

  93、孟浩然作品主要有《歸故園作》、《過故人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春曉》等。P.175-P.178(二)

  94、高適邊塞詩的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於思想深刻,觸及到深層次的社會內容,現實意義比岑參詩更強烈。代表作有《燕歌行》、《封丘縣》、《別董大》等。王昌齡代表作有《從軍行》、《出塞》、《閨怨》、《芙蓉樓送辛漸》等。王之渙代表作有《涼州詞》、《登鸛雀樓》等。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從軍行》。崔顥代表作有《黃鶴樓》、《贈王威古》。P.187-P.193(二)

  95、浪漫主義是李白詩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點。清新自然是李白詩的重要風格,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除律詩稍欠外(五律好),各體皆工。從四言的《詩經》體,到屈賦的「騷體」,到漢魏六朝盛行的樂府體、五七言古體、歌行體,再到初唐以來流行的絕句體、律體,李白都有不少佳作,其中以樂府體、七言歌行體和絕句體成就最高。除屈原外,李白對前代詩人還有廣泛師法。他盛讚「蓬萊文章建安骨」,他「一生低首謝宣城」 ,杜甫 更以「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稱讚他的詩風。P.204-P.212(二)

  96、杜甫詩達到了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最高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具體表現有二:一是關切祖國命運,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時代。二是同情人民的苦難,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民生。P.217(二)

  97、杜詩眾體皆備,且眾體皆佳。他寫樂府絕不沿用舊題,而是「率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他自製了許多新題樂府,如《兵車行》、《麗人行》等。可以說律詩的成熟、興盛,以至登峰造極是完成於杜甫的手中。杜甫善於錘鍊句意,「語不驚人死不休」。 P.229(二)

  98、中唐詩歌大約有以下幾派:一是由白居易以及前於他的元結、顧況,與他同時的元稹、張籍、王建等詩人組成的,其中因元稹影響較大,故爾後人習慣稱他們為「元白詩派」。這一派以淺近通俗為主要特色,尤以善寫新樂府著稱。二是以韓愈、孟郊為代表,還可以包括賈島、姚合,以至著名詩人李賀,史稱「韓孟詩派」。這一派以險怪奇特為主要特色,其詩排奡瘦硬,以至艱澀峻刻。三是以韋應物、劉長卿為主的大曆詩人和柳宗元。這派詩人以清麗淡遠為主要特色。P.234(二)

  99、劉長卿以五言詩享譽當時,自詡「五言長城」。 P.238(二)

  100、大曆詩風以清麗空靈、省凈纖巧為主要特色。P.240(二)

  101、孟郊不但生活艱苦,作詩也特別艱難,有如「詩囚」,他尚古拙,求奇險,好瘦硬,不以平淡清新為意,在奇險古奧中爭勝負,在苦澀滯重中見新意。前人評孟郊賈島二人詩有「郊寒島瘦」之稱,這一「寒」字,正是孟郊生活之艱苦與作詩之艱苦疊加出的效果。P.243(二)

  102、賈島也以苦吟著稱,詩風清奇僻苦、瘦硬幽新,作詩刻意於琢磨鍛煉,「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也是他的缺點,劣者有句無篇,使詩風流於枯槁寒酸。P.245(二)

  103、李賀也是一個著名的苦吟詩人。P.247(二)

  104、李益的邊塞詩寫得最多最好。P.250(二)

  105、劉禹錫的詩以豪邁為主要特色,後人稱之為「詩豪」。 P.254(二)

  106、《詩經》中的「風」詩,早就具備了樂府詩的特色。至漢代,樂府詩正式問世。至建安魏晉時期,樂府詩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了繼承。北朝樂府較好的繼承漢制。唐代產生了新樂府,首創者即是詩聖杜甫,他「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用舊題寫樂府始於李白。李賀也用舊題寫樂府。)白居易等人的「新樂府運動」是在繼承杜甫的新題樂府的基礎上,正式提出「新樂府」的概念,並將它發展成一場有理論指導,有明確宗旨的大規模的運動。對新樂府作出貢獻的,杜甫之後,白居易之前主要有元結、顧況等人,與白居易同時的主要有李紳、元稹、張籍、王建等人。P.256-P.257(二)

  107、元結的新樂府有《系樂府十二首》。P.257(二)

  108、顧況的代表作是《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P.258(二)

  109、白居易對「新樂府」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首先,白居易認為,文藝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的產物,優秀的文藝都應是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都具有十分深刻的社會認識價值。其次,他認為文學不僅具有反映社會的價值,而且也具有能動地改造社會、干預政治、直接影響人的思想意識的巨大功能。他特別提倡周朝的采詩制度,認為這是「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最好手段。最後,他也論及到文學的特性、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他認為文學應以情感人,以美感人,「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P. 261-P.262(二)

  110、白居易在編定自己的詩集時,將詩分為四類:諷喻、閑適、感傷、雜律。諷諭詩都可以算是新樂府詩。其中《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是代表作。P.263(二)

  111、白居易的感傷詩中的兩首長篇抒情敘事詩是《長恨歌》和《琵琶行》。P.269(二)

  112、張籍、王建以創作新題樂府著稱,合稱為「張王樂府」。 李紳是最早明確地以《新題樂府》為題寫新樂府詩的。P.274(二)

  113、元稹的樂府詩有《田家詞》、《織婦詞》。P.275(二)

  114、張籍的樂府詩有《野老歌》。P.276(二)

  115、王建的樂府詩有《水夫謠》。P.277(二)

  116、「以文為詩」是韓詩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奇崛險拗是韓詩的另一主要特色。P. 298-P.299

  117、柳宗元散文成就最高,大體可分為論說、寓言、遊記、傳記、騷賦五類。P.305(二)

  118、柳宗元開創了具有獨立意義的山水遊記,被後人視為遊記之祖。P.307(二)

  119柳宗元被貶官到永州所寫的八篇山水遊記,被後人稱為「永州八記」。包括:《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始得西山宴遊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記住前四篇即可)。P. 308(二)

  120、柳宗元的詩的總體風格是清朗疏淡、幽峭深婉。蘇軾稱柳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發纖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P. 313(二)

  121、中唐其他古文家還有李翱、皇甫湜、劉禹錫、權德輿等。P. 315(二)

  122、李商隱是中晚唐之際成就最高的詩人。P. 322(二)李商隱今存詩六百餘首,眾體皆備,而尤以七言近體成就為最高。李商隱又師承極廣:屈原、阮籍、杜甫、韓愈、李賀、六朝詩、民歌。P. 325(二)

  123、李商隱詩穠麗而時帶沉鬱,搖曳而不失厚重,形成「深情綿邈」、典麗精工的獨特風格。P. 327(二)

  124、陸龜蒙的小品文頗有成就,均收入其自編的《笠澤叢書》中。P. 338(二)

  125、羅隱著有《讒書》五卷。P. 339

126、唐傳奇分為愛情婚姻題材,包括沈既濟《任氏傳》、李朝威《柳毅傳》、蔣防《霍小玉傳》、白行簡《李娃傳》、元稹《鶯鶯傳》;文人仕途題材,包括沈既濟《枕中記》、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歷史題材,包括陳鴻《長恨歌傳》和《東城老父傳》;豪俠行義之作,包括杜光庭《虯髯客傳》、袁郊《紅線傳》、裴鉶《聶隱娘》和《崑崙奴》、薛調《無雙傳》;神仙怪異題材,包括牛僧孺《郭元振》、李復言《李衛公靖》、裴鉶《韋自東》。P. 346-P.348

  127、詞有各種不同的曲調,每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謂之詞牌,如《菩薩蠻》、《蘇幕遮》、《憶江南》、《念奴嬌》等。每首詞,可以無題目,但絕不可無詞牌。詞是依曲填寫的,所以每個詞牌都有固定的樂譜,這就決定了每個詞牌的句數,每句的音節,也就決定了詞本身的句數、字數、用韻的位置及平仄關係,也就是說,每個詞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謂「調有定格,字有定聲」。詞是供演唱用的,一支樂曲演奏一遍叫一闕,所以一段歌詞也叫一闕,或稱一片。一般的樂曲演唱時要重複一遍,所以詞一般也就分為上下兩闕。只有一段歌詞的詞稱單調,當然後世也有一首詞有三闕或四闕的。詞又根據篇幅的大小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長調又稱慢詞。(詞的文體特點,了解)P. 366(二)

  128、中唐以後,韋應物、戴叔倫、張志和、王建、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競相試作,文人填詞風氣漸開。P. 368(二)

  129、溫庭筠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以詞名家的人,代表作有《菩薩蠻》、《夢江南》。溫庭筠使詞真正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開創了真正的文人詞的傳統。P. 371-P. 373(二)

  130、韋莊詞與溫庭筠齊名,並稱「溫韋」。 P. 374(二)

  131、花間詞就是晚唐五代文人詞。

  132、南唐詞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馮延巳和李璟、李煜父子。P. 381(二)

  133、李璟的代表作是《攤破浣溪沙》。李煜的代表作有《望江南》、《浪淘沙》、《虞美人》等。P. 383 P. 385(二)

  二、名詞解釋:

  1、賦、比、興:《詩經》在藝術上對後代文學影響最大的是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賦是《詩經》中運用最多的表現手法。賦從本質上講,就是直接描繪,直接抒情,直接鋪敘。《詩經》中使用賦法較多的是「雅」、「頌」,而「國風」里也不乏用賦法寫出的優秀篇章,例如:《靜女》、《七月》。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風華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婦間愛情的變化。興即起頭、開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詠的對象和所抒發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關雎》用「雎鳩」的鳴叫起興,引出詩人即景生情的聯想。 P.52-P.53

  2、《春秋》:本是東周時期各國史書的通稱。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春秋》是一部魯國的編年史,上起魯隱公元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春秋》的記事極為簡略,在記事中體現出鮮明的思想傾向。《春秋》以一字為褒貶的寫法和微婉含蓄的風格,對後代散文有不小的影響。P.60

  3、《國語》:是一部按國別記載的史書,它的成書大約在戰國初年,一般認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記言為主,故稱《國語》。書中既尊禮,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P.60

  4、《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是獨立的編年體史書,成書約在戰國初年。《左傳》的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此外,還附錄了魯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韓、魏、趙三家滅智氏的史實。P.64

  5、《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西漢後期,劉向校理群書,得三十三篇,按國別分為十二國策,定其名為《戰國策》。書中主要記載了當時謀臣策士的言行。P.73

  6、《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此書約成於戰國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後學編纂而成的。傳至漢代,出現了魯《論語》、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三種不同的本子。今天我們見到的《論語》是在魯《論語》的基礎上,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而形成的,共包括《學而》、《為政》等二十篇。P.87

  7、浩然之氣: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修養方法,孟子非常重視道德修養,他還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所謂浩然之氣,通過「義」的積累而養成,它「至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之間」,表現為崇高的無所畏懼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狀態。P. 99-100

  8、楚辭:「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屈原等人創造的詩歌,是當時產生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散篇的「楚辭」才被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從此,「楚辭」又成為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P.130

  9、《離騷》: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說:「離騷者,猶離憂也。」班固《離騷贊序》又說:「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所以「離騷」就是遭受憂愁。P.134

  10、《九歌》:是屈原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的祭歌,總共包括《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十一篇作品。詩中藉助人與神,或神與神的愛情故事展開抒情,間接地表現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11、互見法:《史記》特別注意人物形象的統一性,為了既不傷害這種統一性,又能忠於史實,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傳寫的材料安排到別的篇章中,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互見法」。P.263

  12、樂府:樂府本來是個音樂機關的名稱。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樂府就是樂府機關採集的民間歌謠。思想上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婦行》、《東門行》。其二,反映戰爭徭役給勞動人民造成的災難,如《戰城南》、《十五從軍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戀愛方面的問題,如《白頭吟》、《孔雀東南飛》。其四,反映社會動亂給文人造成的憂懼漂泊之痛,如《枯魚過河泣》、《西門行》。P.297-301

  13、《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昭明文選》,是蕭統為編選這部詩文集而收集東漢末年的五言詩時,所收集到的一些內容風格相近,又都失去了題目的無名氏作家的作品。蕭統把它們編在一起,起名《古詩十九首》。作者們大概都是些失意文人,他們或直抒胸臆,或借題發揮,抒發的大都是些個人的利害得失,懷才不遇,以及窮愁潦倒的各種憂憤之情。P.317

  14、建安風骨:建安文學以曹魏集團為中心,主要成就在詩歌。建安詩人直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而廣泛地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苦難,展示了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抒發了作家建功立業的理想壯志和積極進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這些作品意境宏大,筆調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風格,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色。後人把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稱為「建安風骨」。P.23-24(二)

  15、左思風力:左思《詠史》八首無論是抒寫志向懷抱、憤懣反抗,還是寫自己的遺世高蹈、大徹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氣勢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筆調挺拔,辭采壯麗,形成獨有的豪壯風格,與以潘、陸為代表的繁縟雕飾之風迥異,表現了鮮明的創作個性。不但對詠史詩的題材有極大的開拓,而且他這種「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證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斷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獨創表達方式,對後世詠史詩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左思的詩歌繼承了建安詩歌的風骨,被譽為「左思風力」。P.57(二)

  16、《蘭亭集序》: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燕集於山陰之蘭亭,各賦詩詠懷。羲之為序,記敘燕集之盛況,名《蘭亭集序》,最為傳誦。P.62(二)

  17、新體詩:齊武帝永明年間,聲律說有了突破性發展。周顒借鑒轉讀佛經之聲,對漢語語音的天然聲調進行規範,總結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同時,沈約等人根據四聲和雙聲疊韻來研究聲、韻、調的相互配合,提出了八種必須避免的聲病。至此,以「四聲」「八病」為核心的聲律說基本確立。詩人們把聲律說自覺運用於詩歌創作,產生了面目一新的新體詩,世呼為「永明體」。代表作家是謝朓、沈約、王融。P.86(二)

  18、宮體詩:「宮體」之名,始於梁簡文帝蕭綱。宮體詩以描繪女性的體態、生活為重要內容,風格雕飾綺艷。宮體詩代表人物,梁代有蕭綱、蕭繹、徐摛和徐陵父子,陳代有陳後主及其「狎客」江總、孔范等人。P.90(二)

  19、駢文:也稱駢偶、儷文、四六等,是一種通篇對偶或以對偶句為主構成的文章。這種以偶句為主的規範化、格律化的文體與自由抒寫的散文相對立而存在,表現出形式、情調和風格上的明顯不同。P.94(二)

  20、初唐四傑:初唐四傑是指共同活躍於7世紀下半期文壇上的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學主張,以至創作實踐上都有許多共同傾向,故合稱初唐四傑。四傑中當以王勃、駱賓王成就最高。他們身上也體現著沿襲與變革六朝文風的兩種傾向,但與宮廷詩人不同的是,他們力求創新的精神與成就顯然更強更大。P.157(二)

  21、大曆十才子:指大曆年間的十位詩人。其出處最初見於姚合《極玄集》所載。其中成就較高者當推錢起、盧綸、戴叔倫。這些大曆詩人的創作內容比較貧乏。P. 239(二)

  三、簡答:

  1、簡述《詩經》的語言特點。P.53-P.54

  (1)形式上《詩經》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體詩。例如:《關雎》。(2)「國風」和「小雅」普遍採用重章疊唱的復沓方法。例如:《採薇》、《采葛》。(3)《詩經》的語言準確、生動、豐富多彩,表現出高度的藝術性。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創造性地運用疊字(如「依依」、「漣漣」、「悠悠」)及雙聲(如「踟躕」、「黽勉」、「參差」)、疊韻(如「沃若」、「逍遙」、「輾轉」)等語詞來描繪複雜的感情和自然景色,同時也造成詩歌音律節奏的和諧優美。(4)《詩經》的用韻純任天真,自然和諧。

  2、舉例說明《左傳》辭令的特點。P.71-P.73

  (1)《左傳》中辭令的共同特點是委婉巧妙,典雅從容,在彬彬有禮的外表下包藏著鋒芒。即使是敵國交戰,在兵戎相見之際,也不失溫文爾雅之態。例如齊晉鞌之戰前夕齊侯與晉人的一段對話中,齊侯的態度極為強硬,晉國也不示弱,但雙方的辭令卻又委婉謙恭,儘力表現出文雅安詳的風度,使人難以相信這是面臨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2)在論辯方式上,《左傳》中的辭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禮而論,用道義的力量使人折服。如展喜犒師就是利用道義的力量,使齊侯自知無理而撤軍。(3)也有些辭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見長。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便講得坦率而深入,有力地打動了秦伯

3、舉例說明孟子作品的藝術特點:P.100-P.103

  (1)在孟子的文章中表現出高超的論辯藝術。如在《齊桓晉文之事》中,他批評齊宣王未治理好國家的時候,就是通過一個故事,引出兩問兩答,讓齊宣王無法回答。再如他針對許行的觀點,通過設問,充分地暴露了許行觀點的不切實際。還有天時地不如地利、魚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這種特點。(2)感情充沛,氣勢強勁,生動體現了作者的鮮明個性,具有強烈的救世責任感。如他指斥公孫衍、張儀為「妾婦之道」,甚至罵楊朱、墨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這些都表現出孟子鋒芒畢露、剛正不阿的個性。(3)以善用譬喻見長,比喻和寓言在書中俯拾即是。如緣木求魚、揠苗助長、奕秋等。

  4、簡述《莊子》的藝術成就。P.109-P.115

  (1)哲理與詩意的交融。注重表現生活理想和內心感受,形成了詩意盎然的藝術境界。莊子以藝術的態度體味人生,善於從生活中發現詩意,整部《莊子》更包含著深厚的情感體驗,這種強烈的抒情性,使《莊子》達到了哲理與詩意的和諧交融。(2)異彩紛呈的寓言故事。莊子認為大道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能藉助於直覺體悟。莊子的寓言獨具寓真實於詭誕的浪漫特色,還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點。莊子在運用寓言時很少把寓意點明,而是留給讀者去體悟。作者越不作刻意說明,就越能使人產生豐富聯想。莊子的寓言注重細節刻畫和誇張渲染,造成繪聲繪色的藝術效果。(3)意出塵外的想像。(4)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

  5、簡述《荀子》的寫作特點。P.118

  (1)《荀子》的散文已發展為完整而詳密的鴻篇巨製。除了《成相》以下的八篇,其餘各篇都是獨立成篇的專題論文,構思縝密、結構嚴謹、論證周詳、條理明晰。(2)《荀子》的另一個特點是醇厚淵雅,文采斐然,帶有濃厚的學者氣。

  6、簡述散體大賦的特點。P.190-P.191

  (1)散體大賦除師承屈原、宋玉外,還師承《詩經》的「雅」、「頌」與戰國時期的縱橫遊說之風,也就是說,賦家的作品是從戰國時期的縱橫學說發展來的,其文風與先秦諸子很有關係。(2)從形式上說,這類作品都篇幅巨大,文字鋪排堆砌。幾乎都是一樣的假設上兩個或三個人,讓他們各自代表一方,互相攻駁辯難,最後讓代表天子立場的那一方大獲全勝。(3)這類作品的代表是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楊雄的《長楊賦》、《羽獵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等。從內容上說多是描寫帝王的宮殿、帝王的狩獵、帝王的祭祀,以及帝王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等等。從思想傾向上說,大多是空有諷刺之名,實際上是一種似貶實褒、似諷實勸的為統治者揚威頌聖的文字。

  7、簡述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的藝術特點。P.195

  (1)結構宏偉,富麗堂皇。講究場面的開闊,層次的分明;有空間的轉移,有時間的流動。(2)講究繪聲繪行,有聲有色。(3)極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國方塊字在字形構造上的突出特點,在文章的字形排列上給閱讀者以強烈的視覺刺激。

  8、簡述《漢書》的思想特徵。P.276-P.284

  班固是一位受封建正統思想影響極深的儒者,因此《漢書》的揭露性和批判性遠不如《史記》那樣廣泛、深刻、尖銳、徹底。但與《史記》比起來,《漢書》在思想內容上也有許多新的特點:(1)反對分裂割據,維護王朝統一;反對外戚專權,維護劉氏正統。(2)歌頌了一批具有愛國思想和作出了卓越貢獻的英雄人物,如在《蘇武傳》中,班固熱情地讚揚了蘇武那種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其愛國精神是很感人的。(3)班固看人更注意整體,更注意大節,糾正了司馬遷的許多偏頗之見,從而對許多歷史人物的評價更為公允。例如賈誼,司馬遷在《史記》他的列傳中只收了《吊屈原賦》和《服鳥賦》,字裡行間滿含對賈誼「懷才不遇」的同情,賈誼在讀者面前完全是一個窮愁潦倒的書生。而到了《漢書》中,班固引入了他的長篇巨制《陳政事疏》,從而使賈誼凜然以一個政治家的面貌出現在了讀者的眼前。

  9、簡述漢樂府民歌的藝術成就。P.302-P.305

  (1)生動的故事性。樂府大都是敘事詩,漢代樂府民歌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動性、注意情節場面的描寫。(2)鮮明的人物形象。為了刻畫人物,樂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開創性的。如《陌上桑》中作者誇張地描寫了各種人見到羅敷的不同情態,以客觀效果來突出羅敷的美,極為精彩。還有的作品,語言個性化的程度很高。(3)句式自由,變化多樣。漢代樂府在形式上貢獻最大的是五言體。漢代樂府開創並完成了五言體詩歌的形式,推動了文人五言詩的發展,為建安時期五言詩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4)語言樸實凝練,善於敘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語,樸素自然,沒有什麼人為的雕飾。如《江南》。

  10、簡述《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點。P.320

  鍾嶸說《古詩十九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其好處有以下三點:其一,是抒情、議論與敘事、寫景的高度融合。如《迢迢牽牛星》、《西北有高樓》。其二,是善於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動、典型細節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兩句,在表現人物的心理上精彩極了。其三,是語言的淺近凝練,韻律和諧。讀起來完全感覺不到有任何人工造作的痕迹,而又讓人感到無一處不生動,無一處不妥貼。大批判家劉勰說:「婉轉附物,惆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11、簡述曹植詩歌創作前後期的變化。P.30-P.33(二)

  曹植的詩歌創作明顯地分為前後兩期。其前期詩歌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抒寫自己的理想和懷抱。《白馬篇》是他前期詩歌的代表作。詩中那個「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的遊俠兒,顯然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融注了詩人的理想和願望。在其前期詩中,也有不少描寫宴飲遊樂的詩歌,均為他鄴下時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實反映。曹植後期的詩歌在內容和風格方面與前期大不相同。其後期詩更多地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苦悶、備受迫害的無限壓抑和悲憤。其代表作《贈白馬王彪》是他「憤而成篇」的傳誦千古的贈別詩。此詩集中抒發了詩人對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滿腔悲憤;痛斥了監國使者一類*佞小人離間他們兄弟關係的醜惡行徑;對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達了自己在岌岌可危處境中的憂生嗟嘆;對白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寬慰和勸勉。

  12、簡述《詠懷詩》的內容。P.45-P.46(二)

  阮籍詩文兼長,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為其代表作。這組詩真實地反映了詩人一生極度複雜的思想感情。(1)抒寫了詩人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寂寞的處境和抑鬱苦悶的情懷。如「胸中懷湯火」,「終身履薄冰」深刻揭示了作者的無限焦慮與憂懼心態。(2)《詠懷詩》中,也有諷刺時政及某些醜惡現象的,如「小人計其功,君子道其常」曲折地揭露了司馬氏操縱大權、為所欲為的重大歷史事實。(3)《詠懷詩》中也有少量自述平生經歷和建功立業理想的篇章。例如「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場」所刻畫的臨難赴危,誓死報國的英雄形象。(4)《詠懷詩》中也有一些遊仙之作。

  13、簡述陶淵明詩歌的藝術特色。P.70-P.71(二)

  由於陶詩的內容多樣,所以詩風也不盡相同。主要是以平淡為主,還具有多樣性的特點。(1)陶淵明的詩歌給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親切淳真。陶詩的平淡主要是其內容貼近生活;陶詩的淳真主要是富於真情實感。(2)渾融完整,意境高遠,但並不重自然實景的工筆描繪,不拘於眼前實有,只取與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詩,既有客觀實景,又有意中之景,而重在寫意中之景,使自然景物都滲透著詩人的主觀感情色彩。如「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等。陶詩中的理趣往往與具體的景物和詩人的真摯感情有機結合在一起,且以情景為主,把人們引向一種更加高遠而深沉的境界。這種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詩與哲理的結合,更使陶詩意境高遠,清新拔俗。(3)精工而本色的語言,是陶詩的又一特色。陶詩語言樸素、真率,毫無斧鑿之痕。

  14、簡述鮑照在詩歌史上的地位。P.84-P.85(二)

  鮑照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1)他繼承和發揚了漢魏樂府和建安風骨的傳統精神,用詩歌來反映現實。(2)他對詩體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七言詩的發展樹立了樣板。此外,鮑照學習南朝民歌所寫的五言四句小詩,對後來五言絕句的形成頗有影響。(3)鮑照對古代詩歌的題材也有新的開拓,特別表現在邊塞詩方面,對後世邊塞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5、簡述南朝樂府民歌的特點。P.111(二)

  (1)南朝樂府民歌一改漢樂府民歌多長篇,多敘事的特點,主要採用五言四句的形式,而以抒情為主。每首詩集中寫一點,不拖沓繁縟,既明快,又含蓄。(2)詩中長於委婉細膩的筆法,尤善描寫心理活動,將主人公剎那間的感情片斷表現得淋漓盡致。(3)在語言運用上,不僅有傳統民歌語言明白曉暢,清新自然,多用比興、象徵手法等特點,而且充分利用漢語諧音的特點,大量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如「合散無黃連,此事復何苦」,用藥名「散」雙關聚散之「散」,用黃連之苦雙關相思之苦;其他如以「棋」雙關 「期」,以「蓮」雙關「憐」等,比比皆是,這樣就避免了直抒,將難寫之情以隱語出之,委婉含蓄,耐人回味。

  16、簡述岑參邊塞詩的藝術特色。P.183-P.184(二)

  岑參的邊塞詩以壯麗恣肆的浪漫主義為主要特色。因而以形式自由的歌行體,尤其是善於表達更豐富思想感情的七言歌行體最為擅長。在使用這一形式時,往往即事命題,字裡行間充溢著奇情壯彩,昂揚著勃發英氣。要之不離「奇」、「麗」二字。其創作手法不外有三,一是豐富的想像,二是大膽的誇張,三是多變的節奏。在《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想像奇特豐富,誇張大膽,句式上破偶為奇,三句一轉。節奏多變,跳躍靈活。例如:「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17、簡述柳宗元寓言的成就和特點。P.306(二)

  (1)柳宗元創造性地將寓言發展成一種獨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學意味的新文體,他是中國寓言文學的真正完成者。(2)柳宗元的寓言內容豐富,寓意深遠。如《黔之驢》諷刺那些表面上聲威顯赫、實際上無德無能的人物。(3)構思精巧,故事完整,情節曲折。(4)通過精彩的描繪,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形象。(5)短小精悍,語言簡練峻潔。如《黔之驢》中寫老虎對驢的戲弄挑逗:「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18、簡述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色。P.326-P.328(二)

  (1)構思縝密,情致深蘊。他的詩無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但同時又較少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如其名作《錦瑟》、《夜雨寄北》。(2)長於用典、精工貼切。李商隱是唐代詩人中用典最多的一個,也是運用得極為精彩的一個。如其《安定城樓》一詩,八句中連用四個典故,多而切合事情,精妙絕倫。(3)錘鍊字詞,工於造語。如「集鳥翻魚艇,殘虹拂馬鞍」,一個「翻」,一個「拂」,寫盡了水禽飛舞嬉戲、殘虹行空如彩的景象。此外,如其「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等,大量傳世名句精美典雅,曲盡唱嘆之妙。

四、論述:

  1、論述屈原作品的藝術成就。P.151-P.160

  (1)屈原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在備受打擊時詩人也曾有過遲疑和彷徨,設想獨善其身:悔相道之不察兮,嚴佇乎吾將反,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他對未來的道路也進行過苦苦的探尋: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屈原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悲劇色彩和強烈的抒情性。屈原作品的基調是「苦戀」,感情核心是「戀」,卻表現為「苦」。 ▲(3)屈原的作品充滿著濃郁的浪漫色彩。在《離騷》中詩人把現實和幻想結合起來,用幻想的形式表達生活的波濤在內心所激起的複雜的思想感情。在現實中遭到失敗後,他乘坐以美玉、象牙鑲嵌的寶車,由飛龍駕駛,騰空而逝,辭國遠遊: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鳳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侍,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顯示出詩人豐富而奇特的想像力。(4)獨具特色的比興手法。《楚辭》中的比興比起《詩經》有重大發展。《楚辭》純粹的起興已經消失,而是注意在詩中將比喻成片連用,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象徵體系。(5)在文學形式和詩歌語言的運用上,也極富開創性,創造出一種句式長短不齊、音節抑揚頓挫、章法靈活多變的「騷體」詩。屈原善於運用楚國的民間方言口語來寫詩,如羌、憑、修、些等楚地方言在詩中的運用,使詩歌語言豐富多彩,顯示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屈原還在詩中大量使用雙聲、疊韻和疊音詞,創製對偶句式,使作品悲愴、憤慨的激情里融進一種低徊往複的憂嘆與哀思,也使詩歌句式整齊、韻律和諧,增強了詩的音樂美。

  2、舉例說明《史記》強烈的抒情色彩。P.264-P.267

  (1)魯迅先生曾盛讚《史記》為「無韻之離騷」,含義之一就是指這部著作的強烈的抒情性而言。《史記》是一部飽含著作者激情的文學著作,司馬遷主要是要通過寫史來表現他的政治理想。《史記》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詩,如《伯夷列傳》、《屈原賈生列傳》。《史記》中這種全篇都像一首詩的作品雖然不多,但一篇之中有一個或幾個抒情段落的篇章則是很多的。有些段落中,作者還特意引入一些歌謠諺語,特別是那種讓作品人物 「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如《刺客列傳》荊軻在易水送別時作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2)《史記》的文章常常夾敘夾議,這些議論往往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寫到廉頗失勢時,作者借廉頗與賓客的對話抒發了他對世態炎涼、人情淡薄的感慨。(3)《史記》語言的總體風格是樸拙、渾厚、氣勢沉雄,這種特點在那些記述悲劇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項羽本紀》、《伍子胥列傳》、《荊軻列傳》等就是如此。

  3、聯繫作品說明杜甫沉鬱頓挫的風格特徵。P.227-P.229(二)

  杜詩的抒情,以後人一致公認的「沉鬱頓挫」為主要風格。沉鬱頓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鬱有深摯、沉雄、鬱結、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濃度、深度,側重於「意」、「思想」。頓挫有抑揚曲折、句斷意連、波瀾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達的層次、節奏,側重於「法」、「表現」。沉鬱與頓挫之間有緊密的聯繫。唯感情聚集得沉鬱,表達起來才不至於一瀉無餘,非頓挫不足以盡之;唯表達得委曲盤旋,似有不盡之意,才越發顯得感情的深沉鬱勃。換言之,沉鬱頓挫即感情特別充沛深厚而又無法一下傾吐出來,彷彿有什麼東西梗塞其間,但幾經反覆,它終於被表現得更淋漓盡致了。老杜沉鬱頓挫的風格和他的經歷、思想,特別是美學觀有密切的關係。安史亂前,盛唐氣象培育了老杜磅礴的氣魄和崇高的理想,但涉世之後,他看到的只是政局腐敗、江山日非。安史亂後,他的憂憤更廣了,再加之他歌詠的兩大主題憂國與憂民之間總橫亘著激烈的矛盾,這都使他的詩歌在立意方面必然導致「沉鬱」的風格。政治思想受壓抑,美學思想也必然受到扭曲,這樣就從壯美一變而為沉鬱頓挫。老杜憂國憂民和表現自己不幸遭遇的作品大多具有這種風格,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全詩共三段,每段都從不同角度抒發自己憂國憂民之情,可謂「一篇之內,三致志焉」,極具沉鬱頓挫之情,而第一段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短篇嚴格的律詩中,老杜照例能將沉鬱頓挫的特點發揮得酣暢淋漓。如《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第一聯充滿嚮往之情,感情是激昂向上的;第二聯充滿了荒涼之感,感情突轉為悲傷向下;第三聯充滿了景仰之情,感情再次昂揚向上;第四聯充滿了憑弔之悲,感情又跌入沉痛。幾經反覆,一顆英雄惜英雄的沉鬱之心,被表達得極為頓挫有致。

  ▲4、試述李賀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P. 247-P.250(二)

  由於有高度的藝術才華,醉心於浪漫主義,而心理又極度壓抑;由於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創新,李賀的詩也以奇著稱。但他的詩不但是怪奇、奇麗,而且是詭奇以至怪誕,為浪漫主義又增加了新色彩。其具體表現有三:一是構思奇特,想像奇特,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時空的局限,充滿神秘色彩。二是意象奇特,選材奇特,往往不取常情常景,而取光怪陸離以至荒誕不經的意象。如「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鳳凰叫」已很奇特,再配之以「崑山玉碎」則奇上加奇,接著又以「芙蓉泣露香蘭笑」來形容不同的聲音效果更是出人意外。李賀在選擇意象時還經常擷取陰森幽怖、鬼氣拂拂的畫面。因而詩中常出現怨鬼愁吟、山魅食祭、螢丘荒冢等形象。三是語言修辭奇特,經常選擇感情強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較特殊的修辭方法,如通感。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血」等字,使詩歌充滿幽冷哀傷的色彩。總之李賀的詩詭譎怪奇,堪稱「騷之苗裔」,被後人稱為「長吉體」。

  ▲5、試述唐代古文運動興起的背景。P. 279-P.281(二)

  唐代古文的發展,興起於武則天統治時期,陳子昂為其先驅;發展於安史之亂前後,蕭穎士、李華、獨孤及、元結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榮於貞元、元和年間,韓愈、柳宗元為其領袖;衰微於晚唐,杜牧、孫樵、羅隱等為其餘響。(1)安史之亂以後,出現了唐德宗貞元至唐憲宗元和年間的所謂「小中興」時期。但社會矛盾並未真正緩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識分子,深刻感受到社會的矛盾與危機,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迫切要求社會改革,要求文學為政治改革服務。(2)以韓愈為代表的儒家復古思潮成為古文運動的推動力量和指導思想。(3)從古文自身發展的情況看,古今文體之爭從駢文鼎盛的齊、梁時代已經開始,後經「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力主恢復風雅比興傳統和漢魏風骨。安史之亂前後,又湧現出一大批倡導古文的作家,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和更高級的層次上推動了古文的發展。(4)形成了教化中心說和完整的道統文學理論。元結等人又特彆強調文學的諷時刺世功能,蕭穎士、柳冕等強調人文成化,元結等強調褒貶諷諫,這對韓柳古文運動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推薦閱讀:

【文史隨筆】李自成的戀鄉情結
經管文史類的研究有用嗎?
《家鄉與故鄉》——(一)記憶中的故鄉
文史隨筆 商鞅料事如神躲過一劫實行變法秦國富強
文史隨筆 諸葛亮調虎離山打敗司馬懿

TAG:古文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