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 太極拳練習中如何保養膝關節
幾年前,有報導認為腿部有損傷的中老年人不宜練太極拳,以免加重損傷,引起膝關節疾病。其實,只要科學地練習太極拳是可以避免出現這些問題的。筆者對此做了一些研究,對如何保護好膝關節,根據對太極拳的理論認識和實踐體會,作如下探討。 一、初學拳要循序漸進 太極拳的技術特點是,拳式動作中的步型和步法變化的過程中,膝部關節多是處於半蹲位的靜力性支撐狀態。這樣,拳架的重心較低,膝關節所承受的來自上中下三盤重量的壓力增大了許多。此時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靠股四頭肌和髕骨來維持。這種拳架特點,是為了增強下盤的穩定性,以便在太極推手中占居主要地位。這種拳架練法,對於初學者來說,則必須在太極拳套路的演練過程中,要規範地掌握好拳式中步型和步法的動作要領,要準確把握好拳架剛柔之勁的運用,要使拳式的步型步法的虛實變換分配合理,要使拳式動作配合協調一致。否則,習拳者就易患上膝痛的病症。
打太極拳,是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功夫。初學者,內在的氣血還沒有蓄積充盈,外在的筋骨還比較脆弱。因此,只有堅持循序漸進的訓練原則,才能使身心無損而受益。在太極拳的學練過程中,要先練單式動作,使身體逐步適應手型手法、身型身法、步型步法對肌肉、關節、韌帶和骨骼的牽拉刺激。然後,再練拳式之間的動作組合練習,以便使內在的氣息深沉,外在筋骨粗壯。最後,才能打全套的太極拳套路,以便使內在的氣息運行順暢而無喘息之弊,使外在拳架的造型剛勁有力,而無鬆散脫節之處。只有這樣打拳,病休才能痊癒,身心才能強健。否則,照貓畫虎,草草地去比劃整套太極拳套路,那樣身體會吃不消的,必然引發膝關節疼痛之病症。 二、練基本功要持之以恆 每次在打太極拳之前,都必須做好準備活動。通過旋頭部,使頸椎檢柔豎直,有利於「虛領頂勁」這個太極拳拳式動作要領的規範操作。通過展胸擴背,使胸腔空松,肺氣通順,心氣充足,背脊挺拔,這些都有利於「含胸拔背」這個太極拳拳式動作的規範操作。通過腰部的俯、仰、扭、轉,使腰椎的屈伸有力,小腹的丹田之氣容易蓄積,這有利於太極拳中「尾閭正中神貫頂」這個拳式動作要領的規範操作。除此之外,在下肢的準備活動中,要重點活動膝關節。上身前傾,兩手掌心按扶於雙膝上,兩腳併攏,雙膝微屈。兩膝,先向相同的方向進行前、後、左、右水平方向的旋轉。爾後,兩腳分開,雙膝之間相距兩拳左右,兩膝分別向彼此相反的方向進行旋轉,使兩膝一開一合,更加擴展了膝關節的活動範圍。再做幾次蹲起。然後,兩手手指分別點按揉捏兩膝關節周圍的重要穴位,如:鶴頂(髕骨上緣正中凹陷中)、膝眼(髕骨下兩側的凹陷中,內側為內膝眼,外側為外膝眼)、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大筋內)、陰陵泉(膝內側,脛骨內髁下緣凹陷中)、委中(膝後側腘窩的正中)、陽陵泉(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等等。通過按摩足三陰經和三陽經在膝關節周圍的這些特定穴位,使局部血液循環得以改善,使膝部組織的溫度升高,有助於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並且,還使膝部肌肉的痙攣得以放鬆緩解,從而達到經絡通暢,氣血旺盛的作用。這樣,就為套路的演練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起到了防治膝關節疼痛,恢復膝關節功能的作用。 膝關節,是拳式動作中起重要支撐作用的關節,下肢弓步、馬步、仆步等步型步法的轉換,都需要它的適度屈伸來完成。因此,我們要加強下肢基本功的鍛練,如壓腿、踢腿、樁功等內容,每次習武之前都應持之以恆地練習。
三、練拳要量力而行 目前有一種不良的練拳傾向。有些人,在太極拳拳式的動作的演練過程中,步子拉得很大,步型步法做的非常低,以為這樣練才能長功夫,其實不然。打太極拳一般以中老年人居多,而在生理功能上,貧僧的膝部組織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老化衰退。因此,膝部過屈,拳架過於低矮,勢必造成膝關節中髕骨的勞損,局部骨膜逐漸纖維化,出現剝離或龜裂等病症。在發病初期,習練者無明顯癥狀,即使出現膝部疼痛,只要在套路演練過程中放高拳架,疼痛就會消失,以後,隨著不合理練拳之法的延續,病情會逐漸加重,這種對髕骨的損傷,是慢性細微的,等到日積月累到一定程度,才會積勞成疾。此時,不但在練拳時膝關節酸軟疼痛無力,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膝部也痛。病情時好時壞,長期嚴重的髕骨勞損,會導致股四頭肌的功能下降甚至萎縮。由於髕骨骨膜的再生能力很差,一旦損害形成了缺損,就很難修復,這既傷害了身體,又妨礙了練拳的進程。 由於演拳時拳架壓得過低,就會在步型步法的轉換中,出現「虛」「實」不清,重心不穩的錯誤。這就違反了「尾閭中正神貫頂」的練拳規矩,還會使膝超過腳尖,不能與肘尖相對,這就違反了「上下相隨」的練拳要求。由於膝過於屈蹲,使人體的重量全部負荷在雙膝上,長此以往地這樣練拳,使膝部組織不堪重負,勢必造成拳架外形過於緊張,內心不能寧靜的不良後果,這就違反了「體松心靜」的練拳準則。 四、接拳式要遵規守矩 太極拳套路是由幾十個拳式動作組合連接而成的。每一個拳式做完定勢後,就要與下一個拳式進行銜接,在銜接的過程當中,若是步型步法轉換過程中的操做不規範,不但會造成拳架外形造型的難看,而且最主要是會造成膝關節的慢性損傷。在群眾性太極拳運動中,《24式太極拳》、《48式太極拳》、《88式太極拳》的習練者比較普遍,在這些套路的演練過程中,象「左右野馬分鬃」、「左右摟膝拗步」等拳式,在動作銜接時,就極易出現錯誤,而造成膝關節的損傷。為此,在做這些拳式的動作時要特別注意。後坐之腿,其膝蓋要與腳尖對正,防止膝蓋左斜右偏,以減少膝關節在演練中的磨損。其臀部要與其腳後跟上下相對,要防止膝部過於屈蹲,以減輕膝關節在演練中的負荷。在前腳外撇時,其外撇的角度不要過大,那樣會使膝關節超出其生理活動範圍,造成慢性扭傷。前腳外撇之後,不要急於跟進後腳,應先踏實前腳,後腿膝部伸開,形成規範的弓步,再重心前移到前腳,再以腰脊之力帶動後腳跟進,這樣可避免不規範的身型身法對前腿膝關節造成的過度負荷和磨損,從而使這些拳式動作的銜接順暢、連貫、協調。
五、練站樁能防治膝痛 為了保護膝關節,應在沙土地面上練拳,不要在水泥地面上練拳,以減輕在拳式動作過程中地面對膝關節的衝擊力。在演練陳氏太極拳中的「二起腳」、「震腳」等拳式時,要避免僵拙之勁,動作中要運用好剛柔相濟之勁,以確保膝關節的健康。那麼,若是因練拳不得法出現了膝關節疼痛,應該怎麼辦?首先,每次飛練時,要減少套路演練的次數,以減少運動量,其次,在演練套路中的拳式時,要放高拳架,以減小髕骨與股骨頭之間在動作過程中的摩擦力,這樣就可以使髕骨得到修養了。再有,就是通過站樁鍛煉,使股四頭肌和膝部周圍的軟組織得到強化訓練,從而促進了它們的氣血供應。通過站樁之法對膝部組織功能的長期有效的調練,可使病情不再發展或痊癒。 馬步樁的做法是:兩腳分開,略寬於兩肩之距。兩臂屈肘,兩拳拳心向上收抱於腰部兩側。塌腰直背,含胸實腹,氣沉丹田,頸部挺拔,頭部端正,兩眼平視前方。爾後,凝神靜氣,兩腳尖微內扣,兩腿徐徐下蹲,重心落在兩腿之間逐漸下沉,兩膝最後屈成90度角,使在腿接近水平。就這樣,隨著習武者自身體力和素質的不斷提高,在訓練中,逐步延長站樁時間和次數。站樁前,必須通過壓腿和踢腿來舒展筋骨,以確保馬步樁的質量。站樁中,要保持松(是松活而不是鬆懈)、心靜(是靜中求動)的拳架姿態。站樁後,一定要以膝部為重點做整個下肢的保健按摩,以消除酸痛、活血化瘀。
|
推薦閱讀:
※陳式太極拳在練習中怎樣松胸實腹?松胸實腹怎樣把握有度?
※TensorFlow的未來?2018.03.NO.1(Note )
※明星照告訴你練習脊柱扭轉式的好處
※四年級高分之路練習題(3)
※授「漁」(16):?「長上下影線」的課後練習
TAG:練習 | 保養 | 太極拳 | 太極 | 關節 | 膝關節 |